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法律手段 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如: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2000年春节热销商品中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00多万元。 3、行政手段 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当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则 ( )A.公司通常受惠于政府调控,盈利上升
【答案】:D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将直接导致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信贷环境变差,业绩预期下降,股价受此影响而下挫,居民收入并不会因为加息而出现收入的明显提高,更不会因此带来股价的上涨。
征收环境保护税属于宏观调控的哪种手段
环境税(Environmental Taxation),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2011年12月,财政部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征税意义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域,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那些高消耗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3、实现对重工业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实行优胜劣汰由于工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所以大规模的环境税征收对工业的影响较大,其中重工业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受冲击更大。征收环境税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企业成本和环保投入,用市场化的手段倒逼,淘汰一些环保意识差的企业,减少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制关停的阻力。环境税开征是从经济手段督促企业环保,政府应做的是切实保障环境税的合法性、强制性,加强监督管理,落实环境税的征收。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宏观调控应对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论文)
主要是增加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加速——乘数”的作用下,快速的拉升经济,以求摆脱金融危机。
2011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下面摘自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我抽取相关信息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
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宏观调控主要任务还包括: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央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区间的下限,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区间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就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定向调控上,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区间调控的思路下,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结构性减税、普遍性减费、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协调较快发展。较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第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阶段是从90年代初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至2020年左右,中国将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初步信息化。从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要想继续发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要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该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关系中,但它所揭示的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仍是适用的,它给我们诠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量平衡观和结构平衡观。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告诉我们,中国无论如何不应该去工业化。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占领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已经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产业价值链上制造的战略地位将变得与研发和营销同等重要,发达工业国家正在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如果我们产业升级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反倒有产业“空心化”的危险。新型工业化需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我国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等七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中国必须在这些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的生产体系,才能以大国的姿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价格是市场的核心,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价格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央《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10月以中央28号文印发,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就价格工作出台的专门文件。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价格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及重点任务,是下一步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制定出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1,简政放权,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2,锐意攻坚,重点领域价格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3,用好杠杆,为调结构、降成本服务;4,强化监管,政府定价行为和市场价格行为进一步规范;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为主线,充分发挥价格机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清理规范不合理收费,健全成本价格监管制度,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更大贡献。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反映产业和企业真实效率的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运行的指针,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能够反映各个产业的效率高低,有效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价格体制改革开始的,但目前还有一些重要产品价格没有市场化,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利率等的价格改革还有待深化,相对价格体系还不尽合理,因而难以显示产业和企业真实效率的高低。所以,走效率提高引导结构调整之路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第四,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首要的战略选择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总量有效需求的最大化。为此,应继续实行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完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应实施创业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辟创业园区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组织地促进劳务出口,鼓励国内厂商参与国际竞争,对外承包劳务工程项目。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最终要落脚到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上。为劳动者提供与现代技术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进而减少结构性与技术性失业,应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素质的方向。为此,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健康型人力资本水平;畅通就业流动渠道,提高迁移型人力资本水平。实践证明,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减少因劳动力质量供求失衡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第五,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宏观调控第一是GDP增长目标,第二是通货膨胀目标,第三是就业目标,第四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各国几百年以来都非常重视,亚当斯密最有名的《国富论》,李嘉图最有名的《税负论》,都是两百多年以前发表的著作,有人认为《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基础,国富论的发表代表经济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了。在此之前经济学可能是归在哲学里面,亚当斯密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教授。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里,都特别仔细的分析了在他们以前的所谓重商主义学派,他们认为顺差是一个国家积累财富的主要渠道。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分析了重商主义,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强调某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方面可能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另一个国家在另外方面也拥有自己的优势,李嘉图是从收支平衡的角度来论证这个道理。李嘉图、亚当斯密在很长一段时间通用的是金本位,国际收支在金本位上实际上是自动平衡的,因为有一个黄金的输入点和黄金的输出点。一个国家如果是贸易顺差,它出口的东西就比进口的多;如果出口和进口相等,相当于拿出口东西的换了进口的东西,价值上相等,也就没有顺差也没有逆差。顺差国出口多进口的少,在金本位下就要拿黄金付给我,黄金就流入了,黄金流入后,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的价格提高,意味着顺差国的竞争力就下降了。而逆差国要付给人家黄金去弥补自己的逆差,它的黄金存量减少,货币减少,价格就会下降,竞争力自动就提高了。金本位下有自动平衡国际收支的机制,它是通过顺差国和逆差国的价格水平调整来平衡的。逆差国的竞争力提高,明年就会多出口,顺差国竞争力下降,明年出口就会减少,这就是自动调整顺差和逆差的问题,所以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贸易体系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做出结论,他说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经济的依据(当然还有垄断、政治寡头等因素,我今天只讲一个依据),他认为帝国主义的经济是“两头在外”,一方面帝国主义有殖民地,能源的供应要依靠它的殖民地,另外一方面是它的生产线生产了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其国内的市场非常有限,所以它的产成品主要依靠向国外出口。这种“两头在外”的大循环,一旦某一天它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中断的话,它的整个生产都会受影响,如果出口出不去了,市场出现问题,它就要遇到大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列宁管帝国主义叫寄生的资本主义,离了别人你活不了,因为你是寄生的,所以你是腐朽的,所以你很脆弱,如果殖民地独立了你就没戏了,所以又称它是垂死的。中国现在是出口第一大国,我们有巨大的顺差,全世界贸易摩擦的反倾销、反补贴有很大一块儿是针对中国的,所以国际收支平衡对我国意义很重大。要平衡才能够可持续,如何维持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如何处理好贸易摩擦,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怎么才能平衡呢?在金本位下,有黄金的输入点和输出点可以平衡。在浮动汇率下,则有很多平衡的方法,比如扩大内需、扩大消费等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汇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反映了国与国进口与出口之间资源、能源、价格之间的比价关系。中国的汇率改革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在此之前人民币汇率是8.28元人民币等于一美元,维持了大概十年的时间。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到现在为止,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34%,现在是6.09的水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2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8%,这就是说人民币从2005年以来对美元还是升值了。我们是出口第一大国,是进口第二大国,我们每年进口很多的产品,包括几千万吨大豆和几百万吨豆油,还进口了很多的原油和天然气,这些产品都直接关系到民生。人民币升值使我们进口这些商品变得便宜了,比如汽油现在是将近8块钱一升,如果不升值的话可能要比这个还得高30%多。很多老百姓现在可以出国旅游或送子女出国留学,连中国游客出境购物也变成世界各国很抢手的了,从这一点看是老百姓也受益很多。但是为什么这些受益很少被提起呢?因为这些受益方是沉默的多数,比如说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受益方,它肯定是受益的,而出口企业就受损了,原来出口一美元能换8块多,现在只能换6块多。由于我们的出口体系又有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你会听到很多声音在说人民币升值不好,人群虽小但是声音很大。国际市场形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方针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总之,国际收支接近平衡,汇率接近平衡,是中国人福祉最大化的区域,顺差太大了不可持续,长期的离开均衡点不可持续而且也是在积累风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2/0730/c83688-18624876.html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205/c1003-20433671.html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0224/c71890-24450294.html求是: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3/15/c_1114628953.htm搜狐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bwdt/2016-03-01/doc-ifxpvutf3767771.shtmlMBA智库:http://wiki.mbalib.com/wiki/%E4%BA%A7%E4%B8%9A%E7%BB%93%E6%9E%84%E8%B0%83%E6%95%B4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什么作用
法律分析: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条第(2)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宏观调控十二字方针中的合理布局的意思是什么?
宏观调控十二字方针是指“巩固、加强、优化、调整”,即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强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区域结构。宏观调控的“十二字方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
宏观调控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目的:1、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2、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3、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意义:1、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2、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3、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4、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5、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6、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三大类政策,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完整,理论基础更为全面、扎实,政策组合也更为丰富,可以应对多目标调控。2018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明确展现了这个宏观调控体系的特点。2018年我国经济自然走势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稳增长将是首要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是加快市场化改革、供给结构调整和需求扩张。宏观调控是稳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西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主要手段是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本身具有严重的缺陷,同时随着经济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化的加速,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越来越大。首先,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刺激出来的需求质量会越来越差,最终使经济变得更为“肥胖”而不是更为“强壮”,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需求管理政策的外溢性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刺激出来的可能是对外国产品的需求,这是典型的“为人作嫁衣”。再次,随着经济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宏观调控不仅要针对商品市场,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还要兼顾金融市场(包括股市、债市、汇市、房市等)的稳定,甚至还要兼顾社会稳定,而在多目标调控下,单一的需求管理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就需要宏观调控体系的创新。实际上,目前的西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严重滞后于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总供求模型,但西方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还建立在60年前提出的IS-LM模型的基础上,显然没有体现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可以预见的是,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必将发展到以总供求模型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面临非常复杂的经济形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有的宏观调控体系。扩展资料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合理布局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合理布局”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经济学术语,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其含义。在宏观经济层面,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国家经济总量、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率等方面的政策来影响和引导经济的发展。而“微观指导”则是指政府为企业提供指导,协助企业制定战略和发展计划。因此,“宏观调控微观指导”意味着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整体上掌控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大局,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而“合理布局”则是指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区域经济布局、行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和协调发展。总的来说,“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合理布局”强调了政府在经济管理和发展中的多方面作用,既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掌控整个经济的大方向和总体目标,也需要从微观角度指导企业实现自身发展,同时还需要通过合理的布局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异同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wsadbzxc2 探花 十级(24191)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0/395)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完善相关词条 完善相关词条 相关词条u2022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开放分类: 社会、经济、经济学、社会制度、社会经济 目录u2022 【计划经济定义】 u2022 【"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来源】 u2022 【计划经济在世界及中国发展过程】 u2022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 u2022 【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 u2022 [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Planned [Command] Economy或Planning Economy) 【计划经济定义】[编辑本段]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来源】[编辑本段]“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国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计划经济在世界及中国发展过程】[编辑本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纯粹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经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罗斯得到了运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接着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二战中依靠军事工业取得了胜利。从此,马列主义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宝典。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了政权。建国后,我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并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但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编辑本段]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编辑本段]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计划经济存在的弊端][编辑本段]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须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有庞大官僚机构来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镇压一切反抗言行的国家。这样的政治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要求人们做党的‘驯服工具",‘一生交给党安排"。这样就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国家机构越庞大,关系越复杂,办事效率越低。关系人民的事情经年累月得不到解决。这样就使人们生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之中。生活在压抑和不满中的人们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吏必然是选拔的,因此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越演越烈在所难免。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产生刚愎自用、昏庸无道、为所欲为、乱杀无辜的独裁者。这些都在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区别
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都有调节的意思,不过调控比调节更正式。调节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惯例进行,很多时候调节是需要人工进行或者人工干预的。而调控除了调节的意思外,还有控制的意思,而控制的背后很可能有复杂而科学的理论支撑,他已经不是一种经验行为而是类似一种科学行为,所以调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交给制度或者系统自动进行,不需要人工干预或者调节。
宏观调控演变过程历史背景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演变过程历史背景:1, 我国转轨时期的宏观调控从目标内容上可划分为抑制需求和扩大需求两大类型,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条件下,以抑制需求为目标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特定阶段的效应,但却明显具有转轨时期的特点;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条件下,以扩大需求为目标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则因缺乏完善的内部传导机制及充分的外部促成内部传导的条件而效应不佳,但就宏观调控本身而言,它显现出了与成熟市场经济要求日益趋近的特点。2,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自主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演变过程历史背景是什么意思
1.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2.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3.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宏观调控六大意义解释
1、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3、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4、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5、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6、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手段的含义,内容,特点,主体,地位分别是什么?
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总体上的,一般针对中央政府对全局性的对国家总体经济方面有影响的政策与措施;正因为对全局有影响,往往宏观调控是力度很小的,慢慢的,比如调利率,每次只调一点,去年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每次调一点点,连续调了近十次,就是这个原因。微观调控:比如针对某个具体公司实行特殊的政策,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单位进行税收返还,补充资本金,比如最新的新闻(08年10月22号)传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农行,这就是中央的微观调控。
宏观调控微观指导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微观调控:中国加入WTO后,在世界贸易规则导向下,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强化地方政府的规制,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微观规制政策的互补性,扩大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政策的覆盖范围,消除政策领域的空白,建立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权威又能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高效运转的政府纵向管理体系,对经济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一、加入WTO后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的必要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需要改变国内流行的将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倾向。对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导致重宏观调控、轻微观规制,以及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宏观调控含义的泛化,是指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和解释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曲解了宏观调控。这种思维模式对宏观调控含义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泛化理解:一是政府所有的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都是宏观调控,中央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是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也是宏观调控。因此,中央应该将一部分宏观调控权下放给地方,建立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二级或多级宏观调控体系。二是混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区别,将宏观调控扩大到微观规制领域。或把微观规制看作宏观调控,或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包含着微观规制。如有人认为,加强对金融业监管也是加强宏观调控。虽然金融业是经济命脉,但是,金融业只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是直接对金融业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属于微观规制。政府加强对金融业监管是典型的加强微观规制而不是加强宏观调控。三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政策都是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制定执行影响经济总量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管理某个行业、某种产品微观规制政策也是宏观调控政策。如有人认为,国家有关粮食流通的政策也如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是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虽然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它关乎国计民生,但是,粮食是农业中的一个行业,有关粮食的政策仅是行业性政策,是典型的微观规制政策。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事关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四是各级政府都认为,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是次要的或不重要的,抓宏观调控是大事,抓微观规制是小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只是为微观规制提供了环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加强微观规制。对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地理解的成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各级政府直接管理微观经济主体,地方政府又缺乏自主权,所以,不论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管理还是对行业的管理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管理,都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直接给各级地方政府层层下达指标或指令而实现。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可以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任务,没有必要区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可以代替或取代微观规制。2.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影响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思维模式不仅在学术界有影响,而且在政府公务员中,特别是地方公务员中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术界重宏观调控的研究轻微观规制的研究。近年来,有关宏观调控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而关于微观规制的研究成果则很少。二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宏观调控而轻视微观规制,形成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地方政府争宏观调控权是政府职能的越位,中央和地方政府轻视微观规制、没有很好进行微观规制是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缺位都会增加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难度。三是影响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能。由于地方政府认为自身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规制,因而,地方政府向中央要宏观调控权的观点和建议多年来不绝于耳。四是在WTO实行关税减让后,微观规制成为WTO成员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们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利器。中国这方面的微观规制政策还比较少,缺乏形式多样的、涉及产品的安全标准、健康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微观规制政策保护国内产业。二、加入WTO后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加入WTO后,政府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关系,需要明确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内涵,进而明确两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自觉行为。微观规制,是政府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依据法律和法规,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规范和限制市场中特定的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
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指的什么?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5宏观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其次,国家的宏观调控有优点
宏观调控的定义?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怎样理解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Control)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⒈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5宏观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行业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包括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三大部分。宏观调控法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四条 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之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意义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5.宏观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老在新闻上看见什么宏观调控微观调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微观调控:中国加入WTO后,在世界贸易规则导向下, 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强化地方政府的规制,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微观规制政策的互补性,扩大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政策的覆盖范围,消除政策领域的空白,建立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权威又能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高效运转的政府纵向管理体系,对经济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加入WTO后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需要改变国内流行的将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倾向。对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导致重宏观调控、轻微观规制,以及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1.宏观调控含义泛化 宏观调控含义的泛化,是指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和解释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曲解了宏观调控。这种思维模式对宏观调控含义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泛化理解: 一是政府所有的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都是宏观调控,中央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是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也是宏观调控。因此,中央应该将一部分宏观调控权下放给地方,建立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二级或多级宏观调控体系。 二是混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区别,将宏观调控扩大到微观规制领域。或把微观规制看作宏观调控,或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包含着微观规制。如有人认为,加强对金融业监管也是加强宏观调控。虽然金融业是经济命脉,但是,金融业只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是直接对金融业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属于微观规制。政府加强对金融业监管是典型的加强微观规制而不是加强宏观调控。 三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政策都是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制定执行影响经济总量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管理某个行业、某种产品微观规制政策也是宏观调控政策。如有人认为,国家有关粮食流通的政策也如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是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虽然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它关乎国计民生,但是,粮食是农业中的一个行业,有关粮食的政策仅是行业性政策,是典型的微观规制政策。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事关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 四是各级政府都认为,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是次要的或不重要的,抓宏观调控是大事,抓微观规制是小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只是为微观规制提供了环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加强微观规制。 对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地理解的成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各级政府直接管理微观经济主体,地方政府又缺乏自主权,所以,不论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管理还是对行业的管理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管理,都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直接给各级地方政府层层下达指标或指令而实现。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可以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任务,没有必要区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可以代替或取代微观规制。 2.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影响 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思维模式不仅在学术界有影响,而且在政府公务员中,特别是地方公务员中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学术界重宏观调控的研究轻微观规制的研究。近年来,有关宏观调控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而关于微观规制的研究成果则很少。 二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宏观调控而轻视微观规制,形成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地方政府争宏观调控权是政府职能的越位,中央和地方政府轻视微观规制、没有很好进行微观规制是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缺位都会增加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难度。 三是影响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能。由于地方政府认为自身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规制,因而,地方政府向中央要宏观调控权的观点和建议多年来不绝于耳。 四是在WTO实行关税减让后,微观规制成为WTO成员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们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利器。中国这方面的微观规制政策还比较少,缺乏形式多样的、涉及产品的安全标准、健康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微观规制政策保护国内产业。 二、加入WTO后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加入WTO后,政府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关系, 需要明确宏观调 控和微观规制内涵,进而明确两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自觉行为。微观规制,是政府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依据法律和法规,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规范和限制市场中特定的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
国家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是什么
国家在宏观上对工资分配进行干预。国家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是国家在宏观上对工资分配进行干预,以消除工资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是国家对全国工资总量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确保工资总额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一个科学、合理、协调的比例关系。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什么是调控,与宏观调控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3、调控目标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宏观调控有哪些意义和好处呢?
宏观调控三大目的: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宏观调控的六大意义: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3、打击非法从业人员,规范行业队伍。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扩展资料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判断。计划报告牢牢把握住了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基本特征,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提出了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预期,也符合需求,客观上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3月6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今年都要认真加以研究,按照问题导向一个一个加以解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找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宏观调控的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谢谢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六大意义怎样理解
1、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3、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4、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5、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6、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谁能告诉我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的解释国家 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 调节 与 控制 。是保证 社会 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 重要 职能。在 中国 ,宏观调控的主要 任务 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 优化 ,实现经济 稳定 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词语分解 宏观的解释 大得用肉眼就 足够 观察 的,不 涉及 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宏观理论宏观世界宏观经济学详细解释.与“微观” 相对 。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如:宏观世界;宏观观察。.泛指大的方面或 调控的解释 调节、控制躯体里有一套完整的应激系统,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调控功能,使之保持相对平衡详细解释 调整控制:宏观调控|调控 能力 。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宏观介绍: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 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
宏观调控指的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什么叫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含义是什么?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微观自主指在具体经济行为遵从市场经济原则,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是发展经济,调节行业利润率和调整分配,对具体经济行为进行过多干涉会扰乱市场,导致经济混乱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宏观介绍: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 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七大意义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3、打击非法从业人员,规范行业队伍;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7、发展经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第二条 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是什么意思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3、调控目标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宏观调控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微观调控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实质是什么?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缺点和盲目性来规避风险,调整生产资料的配置,等利用国家的优势来进行资源的配置。 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健康迅速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类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如国家集中财力物力搞三峡工程,核电站。 再如国家利用调整税收政策、土地出让政策以及信贷政策限制房地产过热缓解老百姓购房困难的社会矛盾等等。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进行调控的意思。宏观调控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而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2、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经济法规和运用经济法规。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4、经济政策的运用。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要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要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入债券,降低利率。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债券,提高利率。
宏观调控是什么?什么又是发改委?意义是什么?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计划指导,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发展改革委员会 、“全程办事代理制”的运作方式和工作职责 1、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宣武区“全程办事代理制”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 “一口受理,全程代办,有机运作,按时反馈,依法公正,透明高效”的原则,通过调整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新的工作机制,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全程代理服务。 2、发改委的全程办事代理工作,实行受理、代理、承办相分离,运作方式为:受理人负责接待申办人提出的办理事项;代理人负责传递办理事项;承办人负责对申办人提出的事项进行办理。 3、发改委的“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受理窗口设在“一站式”办公大厅(投资服务厅的2号窗口)。 4、工作职责 受理人的工作职责: (1)根据各科室对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的具体工作要求严格把关,统一受理申办人的申办事项。 (2)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办事项在登记备案后受理,并在当日转交全程代理人。 (3)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办事项,受理人及时告知申办人具体原因。 (4)按照事项办理时限要求,负责对移交到承办科室申办事项进行督促、检查。 (5)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对申办人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6)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将办理结果通知申办人。 代理人的工作职责: (1)各科室负责人为全程办事代理人,负责全程代理申办人的申办事项。 (2)认真负责,全程跟踪代办事项的办理过程,保管好申办材料,并按要求作好有关材料的归档工作。 (3)对于两个以上科室联办的事项,负责做好协调和申办材料交接的工作。 (4)申办事项办理完结后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及时交回受理窗口。接受受理窗口人员的监督和检查。 承办人的工作职责: (1)负责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有关事项的办理。 (2)对全程代理人负责,接受全程代理人的监督和检查。 (3)在事项办理过程中,保管好材料。 (4)在承诺期限内办结本环节的事项,及时向全程代理人提交材料,做好交接手续。 (5)认真做好表册填写工作。 三、实施“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各科室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做到人员、任务、责任三落实。 2、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各相关科室要按照发改委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规范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提出受理事项、受理条件、完成时限、工作流程、收费标准、监督机制等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根据现有办公条件,因地制宜,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更好的为行政相对人服务。 3、加强监督,注重实效。发改委“全程办事代理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办公室和各相关科室开展“全程办事代理制”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行政相对人的反馈意见,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 4、各科室要在全程办事代理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及时改进。特别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切实将全程办事代理制工作落到实处。 一、 主要职责、职能: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工人运动、工会工作的方针、政策,执行市委、上级工会的指示和市工会代表大会及全委会作出的决议,依法组织各级工会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履行工会维护的基本职责。 (二)对有关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映职工群众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制度和有关地方法规草案的拟定;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三)负责工会理论政策研究;制定工会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制度,研究指导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指导开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制度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进厂(事)务公开,推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监督保证机制。 (四)指导全市工会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建设工作;负责全市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协助管理各区县总工会、市有关产业工会和直属工会的领导干部。 (五)协助监督检查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依法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职工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参与职工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六)组织和指导基层工会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指导全市工会系统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协助做好市劳模的推荐、评选和管理工作;负责本市的全国劳模、省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的推荐和协管工作。 (七)负责全市工会经费和工会资产的收缴、使用、管理、审查、审计工作;负责职工劳动福利事业的指导、协调工作。 (八)承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工会交办的其他事项。希望采纳
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3、调控目标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总量。宏观调控是总量政策,是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而实施的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总量的变化来影响增长、物价、就业,从而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只针对部分产业实施的产业政策、只针对部分地区实施的区域政策、只针对部分产品实施的价格管理政策等,应该不属于宏观调控的内涵,不应把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价格管理都当做短期的宏观调控措施。 二是周期。宏观调控只是在经济运行出现异常波动时才实施的政策,是熨平经济周期峰谷的政策,所以没有必要屡屡实施。既然实施市场经济就应该相信市场,市场也具有经济稳定器的功能,小幅的经济波动,政府不调控,市场就会自行调节。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一度下滑时,中央之所以没有出手干预,就是因为相信经过30多年改革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自身会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三是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是调控短期经济运行的政策,不是长期的政策,所以不能把土地、环境等当做宏观调控措施,不应该在抑制经济过热的时候就收紧土地、环境的闸门,而在经济减速、保增长的时候就大开这些闸门。因为土地和环境政策都是长期政策,不是短期的政策。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什么是宏观调控 简单的意思 让人易懂。
简单点说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像现在的房地产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 相关漫画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请问,国家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国家宏观调控通常指国家利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配和控制。 如果经济出现比如通胀或投资过热则会进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它的最大好处在于能保持全国的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保持总体平稳。 关于这种问题只能平时多注重一些书刊和电视。最好有条件能自学,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你讲的计划手段包含在行政手段中. 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 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 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行政手段: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宏观调控的意义及作用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5宏观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其次,国家的宏观调控有优点
什么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利用国家权力控制全国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税收取向。国家有权决定向任何地区、任何行业、任何人群收取税金的数量。2、投资取向。国家有权决定投资方向,如国家要发展高等等教育,高等学校就可以获取大量国家贷款,是否能还就不得而知了。3、物价取向。国家可以控制任何商品的价格。如食盐现在是1元/400克,电0.5元/度。如果食盐10元/400克,我们也必须买,这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4、项目兴建。国家有权批准或否定任何建设项目。如现在的省会城市都可以建设地铁,其它城市不行。股市总部只有上海和深圳,其它城市不可以设总部机构。而银行现在已下放到私人开办的程度。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表现。
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总体上的,一般针对中央政府对全局性的对国家总体经济方面有影响的政策与措施;正因为对全局有影响,往往宏观调控是力度很小的,慢慢的,比如调利率,每次只调一点,去年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每次调一点点,连续调了近十次,就是这个原因。微观调控:比如针对某个具体公司实行特殊的政策,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单位进行税收返还,补充资本金,比如最新的新闻(08年10月22号)传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农行,这就是中央的微观调控。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微观调控的手腕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
宏观调控的六大意义
1、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3、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4、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5、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6、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意义及作用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5宏观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也有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其次,国家的宏观调控有优点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宏观调控权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决策主体、评估主体、执行管理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等多元主体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宏观调控权主体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同时又需要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一项宏观调控决策制定之后,就需要有具体的机构去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就需要有具体的机构去评估,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宏观调控积累经验。而没有对实施的机构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那么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甚至落空。所以宏观调控权主体具有多元性。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它作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最基础的目标,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宏观调控权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决策主体、评估主体、执行管理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等多元主体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宏观调控权主体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什么叫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微观调控:中国加入WTO后,在世界贸易规则导向下, 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强化地方政府的规制,可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微观规制政策的互补性,扩大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政策的覆盖范围,消除政策领域的空白,建立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权威又能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高效运转的政府纵向管理体系,对经济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加入WTO后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需要改变国内流行的将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倾向。对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导致重宏观调控、轻微观规制,以及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1.宏观调控含义泛化 宏观调控含义的泛化,是指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理解和解释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曲解了宏观调控。这种思维模式对宏观调控含义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泛化理解: 一是政府所有的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都是宏观调控,中央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是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活动也是宏观调控。因此,中央应该将一部分宏观调控权下放给地方,建立起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二级或多级宏观调控体系。 二是混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区别,将宏观调控扩大到微观规制领域。或把微观规制看作宏观调控,或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包含着微观规制。如有人认为,加强对金融业监管也是加强宏观调控。虽然金融业是经济命脉,但是,金融业只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是直接对金融业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属于微观规制。政府加强对金融业监管是典型的加强微观规制而不是加强宏观调控。 三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政策都是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制定执行影响经济总量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管理某个行业、某种产品微观规制政策也是宏观调控政策。如有人认为,国家有关粮食流通的政策也如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是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上,虽然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它关乎国计民生,但是,粮食是农业中的一个行业,有关粮食的政策仅是行业性政策,是典型的微观规制政策。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事关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是宏观调控政策。 四是各级政府都认为,宏观调控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是次要的或不重要的,抓宏观调控是大事,抓微观规制是小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只是为微观规制提供了环境,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加强微观规制。 对宏观调控含义泛化地理解的成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各级政府直接管理微观经济主体,地方政府又缺乏自主权,所以,不论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管理还是对行业的管理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管理,都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直接给各级地方政府层层下达指标或指令而实现。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可以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任务,没有必要区分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可以代替或取代微观规制。 2.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影响 宏观调控含义泛化的思维模式不仅在学术界有影响,而且在政府公务员中,特别是地方公务员中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学术界重宏观调控的研究轻微观规制的研究。近年来,有关宏观调控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而关于微观规制的研究成果则很少。 二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宏观调控而轻视微观规制,形成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地方政府争宏观调控权是政府职能的越位,中央和地方政府轻视微观规制、没有很好进行微观规制是政府职能的缺位。越位和缺位都会增加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难度。 三是影响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能。由于地方政府认为自身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规制,因而,地方政府向中央要宏观调控权的观点和建议多年来不绝于耳。 四是在WTO实行关税减让后,微观规制成为WTO成员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们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利器。中国这方面的微观规制政策还比较少,缺乏形式多样的、涉及产品的安全标准、健康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微观规制政策保护国内产业。 二、加入WTO后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加入WTO后,政府理顺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关系, 需要明确宏观调 控和微观规制内涵,进而明确两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宏观调控,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自觉行为。微观规制,是政府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依据法律和法规,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规范和限制市场中特定的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国家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的解释国家 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 调节 与 控制 。是保证 社会 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 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 重要 职能。在 中国 ,宏观调控的主要 任务 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 优化 ,实现经济 稳定 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词语分解 宏观的解释 大得用肉眼就 足够 观察 的,不 涉及 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宏观理论宏观世界宏观经济学详细解释.与“微观” 相对 。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的。如:宏观世界;宏观观察。.泛指大的方面或 调控的解释 调节、控制躯体里有一套完整的应激系统,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调控功能,使之保持相对平衡详细解释 调整控制:宏观调控|调控 能力 。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又叫国家干预,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1、定义: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2、释义: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3、主要表现: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信息导向、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扩展资料:1、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间接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国家宏观调控原因:一是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三是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平衡。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宏观经济调控法的特征1、调控的主体为国家。与微观经济管理行为不同,宏观经济调控与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主体。2、调控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法律制度化表现,是一种“政策性法律”。3、调控的效力多为引导和鼓励。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多以政策性出现,政策的效力是在于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在于强制执行或者加以处罚。4、调控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体现出综合性。5、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的意义: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
宏观调控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举例说明:你和你的房间就是市场和经营主体;你主动打扫房间就是市场调节。你不主动打扫房间就会有你妈过来叫你打扫房间,并且明确指出你床底下、桌子抽屉、门背面这些地方都要打扫,称为宏观调控。有时看不过眼就会把你爸也叫进来督促你打扫,但你是你爸的儿子。有些人的爸爸是好爸爸,有些人的爸爸是你大爷。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或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手段,通过调整经济总量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行为。1、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2、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调控、信贷政策等;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引导等。3、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原则: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原则包括稳中求进、适度扩张、预防风险等。同时,宏观调控还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调控效果。4、宏观调控的作用和意义: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平衡经济周期波动,防止经济过热或衰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布局;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等。5、总结:宏观调控是国家或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以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它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并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宏观调控也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确保调控效果。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扩展资料宏观调控的意义:第一,按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第二,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发挥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三,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包括:建立健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和监测预测预警信息会商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等民主决策机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是什么
一、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分别是:x0dx0a1、经济增;x0dx0a2、物价稳定;x0dx0a3、增加就业;x0dx0a4、国际收支平衡。x0dx0a二、之间的关系:x0dx0a1、经济增长与就业:国民经济的增长会使企业发展较快,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会使得就业率增加这是我们都认可的真理。x0dx0a2、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由此可以看出当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顺差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反之则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但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又会使该国经济变热,货币坚挺,从而使出口减少,平衡国际收支,进一步使国民经济减缓增速。x0dx0a3、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x0dx0a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x0dx0a综上所述,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宏观调控只有处理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才会健康持续发展。
分析经济危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我国历年持有国外债券的比率不足国际投资总头寸资产的10%。如果把贷款也考虑其中,这一利率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国际头寸资产中主要还是以外汇为主。分别占头寸总资产比重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综合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对带外汇储备的管理一直保持着谨慎和稳健的投资态度,始终贯彻执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即使有国美大投行的倒闭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元因素的话,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等贬值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我国外汇绝大多数是外汇形式存在。 同时,国内一部分银行也持有的美国此类公司债务。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汇储备中的债券所占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债务类别等情况以及国内部分银行所持有的美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债券数额和债券的属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国外投行的倒闭清算时,毕竟会将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结算,如果我国的金融资产是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金融资产的抛售势必又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紧张局势,最近港股市场的大跌就应该于此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响不会很大,多为心理上的冲击而已。 目前65家QFII实际规模为106.7亿美元,如果未来雷曼正式破产清算,则对于其所持股票的处理将会对部分个股产生冲击。 如果考虑到QFII所重仓的股票多为优质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遭到QFII大量抛售的话,相信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介入时机,上周中国中铁的走势就说明部分资金本着“人弃我取”投资策略入住中国中铁H股和A股。 ●间接影响: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原因一:我国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这么一个状态。目前看我国“打工”这块收入-即未来出口这块收入受到冲击显而易见。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弹性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小幅增长就会拉动我国经济较大幅度增长;反之,西方国家经济小幅回落势必对目前国内经济有较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一旦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可想而知对中国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原因二:刺激国内内需以拉动我国GDP增长时机未到。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到达随意享受生活的条件,尤其在高通胀时期的经济敏感时期,盲目刺激国内内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国内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四:国内有些行业目前可能面临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即使前期国内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也只是缓解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来短期内大幅向市场或者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出台。 综合以上,我们判断,我国经济会在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虑到国内目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现状,相信我国经济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08年以来至今,国家上半年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制定众多政策,但似乎对房地产行业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价格终于有所回落,属于良性回调并尚在可控范围内;二,从上半年出台的几个针对房市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房价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价的下跌的政策,只能从给老百姓减负,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停征个体的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可以看出政府开始给中国老百姓减负,也就是设法变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环节上。当然,这对稳定我国楼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起到激活我国房地产行业刚性需求,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事件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政府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 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政府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与以往一样,政府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 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宏观调控经济危机
目前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影响的面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和必将越来越严重地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为了及早防范,把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尽快地顺利度过危机,以下政策及影响为: 一,减少失业的人口 1,稳定农村人口 大批农民工因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必将回流到农村,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但如果不采取措施这部分人不能稳定在农村的话,势必又将回到城市造成城市就业的进一步紧张。 所以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收购价格,降低农资用品的价格,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必要的补贴。改进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保证农业用电、用油、化肥、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的供应,从重打击坑农、害农、损农的现象。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在资金和待遇上给予扶持,原则上收入应不低于在城市里工作的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只有帮助农村留住了具有先进农业知识的人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能够有希望实现。 近三年不在农村招兵。 扩大大学、中专的招生,避免中学生过早地进入失业的后备军,至少推迟到三—四年之后。减少目前经济危机时期的就业压力。 2,优先解决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近三年军队、公安、公务员、村官一律在大学本科中招考。 扩大研究生(包括职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专升本的招生人数,把一部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吸收到高校进一步深造,减少目前他们对就业的压力。 有条件的大学,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应届毕业生若未能及时与工作岗位签约的,可以免费接受一年左右的就业的培训和进行创业的实践。所需资金统一由国家财政解决。 鼓励大学生上基层和农村、边远地区,国家给与一定的扶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给与一定的扶持。 3,稳定城市职工队伍 除关、停、并、转的企事业单位外,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准任意辞退原有的职工(工龄在三年以上)。如果确实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安排的,可以组织新岗位的培训,培训费用由企业和国家共同负担。企业辞退工人应征得工会的同意。在城市中的家庭应能保证至少有一个主要劳动力就业。 减少失业不仅可以稳定人民的生活,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 二,进行城市中工业的结构调整 原则上不兴建影响环境、浪费原材料多、耗能多、能效低的的新企业。 淘汰原有的耗能大,浪费原材料多、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 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各科研、企业单位应引进创新人才,扩大技术基础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争取在这个经济危机的时期,创研出一批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新产品。 三,在国际商场上向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一切国家以价格和质量的优势与他国作你死我活的竞争,宁可赔本不轻易放弃一个市场。 四,扩大内需 1,适度的通货膨胀, 2,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3,发育农村商品市场, 4,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5,降低利率, 6,降低税率,提高出口退税补贴。 五,稳定股市,给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提供融资的渠道。 六,改进国内的基础建设,发展交通、电力等能源设施。提供新的工作岗位。 七,发展军事工业,进行航母建造,引进军事新技术、新式武器装备,同时出口武器装备。 航母和铁路建设无疑可为中国的钢铁工业提供使用钢铁的场所。 八,鼓励中国人超前消费。 没有消费就不会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再生产。没有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工作岗位,没有工作岗位就没有工资收入,没有工资收入,就没有消费。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就成为一句空谈。2008年进入9月份,被称之为金融海啸的从美国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虽然此次经济危机最终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短时间内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面对国际上的经济动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中国虽然在今年顺利完成奥运会的举办,但2008年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多事之秋,一些改革开放中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已面临普遍的质疑和挑战,严重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此,执政者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府在十七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加大民生保障的措施,但在经济发展受到外界冲击,内部原有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呈现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成经济和制度的转型非常困难,有学者提出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来抵御外部经济环境的振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无疑是可行和必要的手段。但具体如何操作,是继续以往粗狂的投资带动增长,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大大小小面子工程、腐败工程来实现内需扩大和经济规模扩张,还是遵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暴露的矛盾和弊端进行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和调整,解决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上台阶的关键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能顺利渡过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以此危机为契机巩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当前形势下,有必要采取政策和措施有:1.加速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全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制度,重点是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建设。社保体制完善程度不仅直接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水平,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在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时,往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体现保障覆盖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而且其发展极其倚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I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加快制度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全国性统一的硬件环境的建设来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手段,并且通过这个全国性网络建设来推动相关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相关IT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因此通过扩大对社会保障网络投资来扩充内需比通过对占地资源大的高速公路重复投资以及各种面子工程建设来推动内需更有意义;2.加快和深化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加大医疗、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提供此类公共服务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广大国民的后顾之忧,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内需。3.改进社会的分配制度,减少和遏制通过权利和社会资源垄断获得超额收益。具体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垄断法,促进民生领域的市场竞争,降低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过改进和简化税收制度、削减政府服务收费项目也可以达到调整社会分配的目的。如减少部分税收品种和数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等)也可使广大民众增加收益、减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4.改革个人住房分配制度和房地产发展策略,对各类建筑物收取物业税同时由国家向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针对目前房地产发展的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了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措施,但并不能平衡和解决主要矛盾,只有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房产所有者征收高额物业税或不动产税,同时将收取的费用向全体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用于改善全体公民的住房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制度的公正和公平及国家承担对公民住房保障责任。具体公平、科学、可操作的物业税收取和住房公积金发放参见《物业税征收及国民房贴发放》;5.改革和重振金融体系,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详见《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完善发行、交易、监管制度,稳定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强银行和保险业的安全、稳定。此外应慎用金融衍生和创新工具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因为新的措施往往存在缺陷,使交易制度更复杂、问题更多、监管更困难,增加市场的波动,也提供更多的寻租腐败机会,其弊端已在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充分暴露,中国应尽量吸取教训;此外一个完整、清晰的发展规划也不可少,那种抱着石头过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的管理方法应该摒弃,现在已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付出足够大的学费。管理者必须吸取以往教训从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以科学、三公和可持续发展位理念制定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促进金融的健康和稳定;6.取消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人口发展计划。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始终坚持这个错误政策,社会老龄化趋势将越来越快,难以逆转。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必须由人来实现,如果社会人口衰减灭亡,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最终也会消亡。在当前形势下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释放过去几十年压抑的生育欲望,一方面可以因部分育龄妇女由于生育和育儿而减少当前就业压力,同时新生婴儿及母亲会对社会增加需求必然增加就业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能挽救目前社会和家庭人口倒三角发展危险形势,恢复自然的人口结构和比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7.制定鼓励职业妇女返回家庭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妇女的劳动权利获得保障和尊重,也促进社会文明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但该政策也增加国家解决就业的难度和劳动保障制度执行力度,同时当前社会主要还是由家庭组成,工业化后特别是在城市中妇女大量就业,一方面造成就业难,另一方面也给家庭带来许多困扰,如家务、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这些家庭事务直接关系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体验,从而影响国民生活幸福感受和对个人、家庭及国家、社会信心,如处理不当,会威胁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事实上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中,妇女也未必都进行工作,也有相当部分比例在家相夫教子,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国家完全可借鉴那些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尊重每个人就业意愿的情况下,允许和鼓励妇女根据自身情况全职或半职回归家庭。具体可采取措施有:对登记在册的已婚无职或休职妇女根据家庭收入返还部分税收、发放一定补助;对半职或临职人员补助交纳三金;增加妇女产假和婴、幼儿哺乳、教育假期,减少妇女缴纳社保三金的年限等。中国妇女在家庭地位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如各种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到位,不仅可以保持建国来妇女已取得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更将推动妇女更多精力关注在家庭事务中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投入更多精力于下一代的教育、多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减少社会职业竞争和压力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8.尽快推出有利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政策,引导和培养节约型社会。开征高额燃油税,改革资源税、加快水、电等民生资源价格改革,提高资源占用成本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改变目前低效高耗的发展模式。此外还可从资源税中提取一定比率的税收收入建立国家战略物质储备基金,对一些重要关系国基民生的资源建立国家储备,一方面可以减缓国内经济衰退造成资源型企业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也可乘全球经济衰退,资源价格回落的时机低成本地实现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一旦该战略目标实现,有助于我国获取这些产品的国际定价权从而有能力在这些领域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此外在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给与一定的补贴,争取多数国民支持,毕竟这些改革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应尽量减少改革成本和阻力,争取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9.其他政治和外交对策。(略)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经济总量和人均值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并且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挫折和不和谐的方面,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阻碍了社会更平稳、健康发展。在外部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动时,原来积累问题和矛盾会凸现和激化,如何化解这场危机,作为执政党已有明确的思路和响亮的口号,那就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具体政策制定和操作上能不能摆脱现有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束缚,真正以全体国民和国家长远利益为准,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和迷团,引领国家进一步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国民安康幸福,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国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2004年,面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避免了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实现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某些领域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得到控制,薄弱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货膨胀势头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的同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投资、消费、净出口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从总体上看,2005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在合理区间运行。一季度GDP增长9.4%;预计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9%。可以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已转入稳定的增长阶段。具体而言,宏观调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宏观调控效应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719亿元,同比增长26.4%,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回落15.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7.5%和22.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5.8和5.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投资增速结构上的变化,凸显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2.消费增长平稳,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今年前四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5.5亿元,增长13.3%,比上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2.8%。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有所上升,环比略有下降。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增强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3.CPI和PPI增幅差距逐渐缩小,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缓。今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同月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4%。与4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1~5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4%。分类别看,5月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趋于合理,CPI全年控制在4%的目标可以实现。1~5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比上年同月分别上涨8.2%、7.5%、5.1%、5.7%、5.7%,回落比较明显。目前,上下游价格背离的现象有所缓解,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较为有利。但对成本推动、服务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可能形成的通胀压力,仍不可掉以轻心。4.财政和货币信贷保持稳定。今年1~5月,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35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9亿元,增长13.1%;全国财政支出95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3亿元,增加15.2%;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3956亿元。在增收节支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各项财税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继续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得到积极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进一步保障。货币总量增长保持平稳。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继续保持在13%~15%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一季度储蓄存款新增9705亿元,同比多增1459亿元,各项贷款新增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存差有所扩大。5.对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5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在部分商品国际价格上扬以及美元低位运行等因素作用下,出口增长强劲,出口2764亿美元,增长33.2%;受原油、钢材、汽车等产品进口量下降的影响,进口增长趋缓,进口2464亿美元,增长13.7%。进出口相抵,顺差300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92亿美元。6.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继续增产和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5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15.58亿亩,比上年增加2.3%。其中夏粮种植面积3.95亿亩,增加4.8%,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局面。行业投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继续加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8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投资404亿元,增长31.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98亿元,增长20.2%。而部分过热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控制。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出现反弹,又要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的问题。1.防止出现反弹。第一,投资率和投资增长速度依然偏高。1~5月,投资增速达26.4%。虽比上年同期的34.8%有较大回落,但这是建立在上年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投资规模仍非常可观。从今年已公布的数据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1~3月略有回落外,基本保持了逐月增高的态势,已出现反弹征兆。第二,上游产业利润空间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7.9个百分点。但上游产业利润空间仍然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1~5月,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仍有较大增长,分别达到88%、71.8%、35.6%、149.7%、51.6%。其中,石油开采业利润逐月上升,由一季度的增长62.7%,到1~4月的69.8%,再到1~5月的71.8%。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其利润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三,较高的储蓄率和逐步增加的银行存差为投资反弹提供了资金条件。财政方面,财政政策虽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5年,将继续发行相当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且财政预算仍然安排了3000亿元的赤字,因此,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需严格控制。金融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2月以来存差增速明显提高,相对于1997年1月以来长期趋势线的偏离程度越来越高。5月存差已突破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比上年末增加了21%,比上月增加了5.8%。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存差与持续上升的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有大量的资金并没有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商业银行需要为过多的剩余资金寻找出路。此外,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也为投资反弹创造了条件。第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资反弹的内在动力。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许多地方增加投资、上项目的冲动仍较强。今年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用地量是计划的3倍,投资扩张压力还非常大。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也是可能出现反弹的因素之一。2.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目前,出现过度回落的风险,主要是CPI变动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亏损面扩大。但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依然较高,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第一,从行业方面看,下游产业亏损面扩大。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滑,这一方面是前一阶段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迅速上升。值得警惕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有逐月增高的趋势:1~5月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速比1~4月高1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也一直在高位运行。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11241亿元,同比增长19.4%;应收账款净额2355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与前几个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5月石油加工及炼焦行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并出现全行业亏损,净亏损额达10.3亿元。同时化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电力、电子通信等行业也出现利润下降或亏损。由于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不畅的局面,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下游企业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种格局长期持续,对经济运行不利。第二,从产业方面看,服务业缺乏活力。虽然工业增长明显超过长期平均值,但服务业仍显滞后。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不仅低于10%的长期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时期1998~2002年平均8.2%的增长水平。第三,从外贸方面看,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对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贸易摩擦逐渐升温,反倾销个案迅速增加。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已受到各类反倾销起诉600多起。同时,我国有25项出口产品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是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已开始对我国的出口扩张形成实质性制约。第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上调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引致的效应相当复杂。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可能会造成出口减少和就业压力加大,也会给宏观经济造成向下的压力。三、政策取向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保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努力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稳定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应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1.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当前,不必出台新的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也不要急于出台大的刺激经济的措施。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推动结构调整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安排好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针对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不确定性加大的问题,应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反弹或过度回落两个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微调措施,防止经济总量出现大的失衡。2.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必然需要结合使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在本轮宏观调控中行政型的调控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则会造成市场扭曲。在目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应更加注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减少行政手段,注意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3.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为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打好体制基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经济运行产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会存在,旧病复发就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必须标本兼治,更加重视治本,在铲除滋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当前,应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4.采取切实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在调整对最终消费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时需慎重。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亟需改变,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长期任务。除了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创造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环境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当前,在落实“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当涉及到对最终消费需求有促进作用的政策进行调整时,需要慎之又慎,防止对消费需求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5.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注意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今年1~5月,各月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同比增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注意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国家加强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有什么
国家加强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常用的主要有财政包括税收手段、储备粮吞吐手段、进出口手段等。法律手段。运用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生产和流通行为。法律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三章 宏观调控第二十六条 国家采取政策性粮食购销、粮食进出口等多种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持全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市场基本稳定。第二十七条 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政策性粮食的采购和销售,原则上通过规范的粮食交易中心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粮食储备、稳定粮食市场等。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第二十九条 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根据粮食安全形势,结合财政状况,决定对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政策性收储。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第三十条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农村、统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健全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善粮食供需抽查制度,发布粮食生产、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第三十一条 国家鼓励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培育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企业,支持建设粮食生产、加工、物流基地或者园区,加强对政府储备粮油仓储物流设施的保护,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在执行政策性收储时国家给予必要的经济优惠,并在粮食运输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第三十二条 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国家实施粮食应急机制。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体系。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的粮食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粮食应急预案。第三十四条 启动全国的粮食应急预案,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启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部门及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报告。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粮食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启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第三十五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粮食经营者必须按照国家要求承担应急任务,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的需要。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高优质粮食供给水平,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粮食产品。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该如何宏观调控?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考验着全球经济,也考验着中国PE的发展。业内人士在日前举行的“PE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PE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在国际市场不好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国PE快速发展的时机,要抓住金融动荡中的机会。 发展方兴未艾 北京PE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中国市场的高成长吸引了大批外国股权投资基金来中国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股权投资基金增速最快的国家。同时,随着中国民间资本的成长和政策法规环境的不断完善,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也蓬勃发展起来。推荐阅读巴菲特自述:我怎么选股,我凭什么选股 三中全会:保市场稳定独家:中金18大客户华尔街秘密 机构上周做空:净流出68.4亿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中国平安 深发展三季度业绩预增80% 地产龙头前三季齐发病危通知书 4季度是自救的最后机会 北京PE协会副会长、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指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中国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很多资金以私募股权的方式进入到中国来。PE在中国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但基础还很差,中国对私募股权投资有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对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国也有很多人对PE行业很有兴趣,但对整个行业还没有经验,PE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潜力。 在危机中抓住机会 熊焰指出,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产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金融行业虽未受到像美国那样直接的冲击,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能够顺利度过这场金融危机,成为摆在每个PE机构面前无法回避的严肃话题,如何在危机当前经受住考验并抓住机会取得发展,是中国PE行业必须深思与面对的课题。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创投市场的间接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创业投资专门研究机构EZCapital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中国市场已披露3家投资公司募集设立新人民币基金,涉及金额39亿元,相比8月份资本募集情况,9月份募集基金数量和资本金额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并且,本月没有外资背景的基金成立。 北京PE协会副会长、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指出,在未来尤其是经济遇到挑战时,行业整合会越来越多,PE要承担起整合行业价值链的作用。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很不明朗,但中国未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别人的危险恰好是我们的机会,要抓住机会。PE应与企业一起走向海外参与股权收购,把西方核心技术和知识体系引入进来,使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 赵令欢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但由于中国仍处于国际化的早期阶段,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中国条件比其他国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虽然现在PE在国内融资、退出都变得更加困难,但可能正是投资的好机会,“越是经济下行时,企业定价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机会反而会出现;而在市场过热时,由于价格较高反而不容易进入。”很多PE可能会受益于此次市场的修正,冷静看待市场的发展。 促进PE发展 田溯宁建议,要抓住机会推进改革,促进PE的发展,“尽快从政策法规上促进PE的发展,外部困难时正是改革的好时机。”推动保险、社保、企业年金成为合格的有限合伙人。 熊焰指出,为了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内行业自律监管机制,加强业内人士与监管机构的沟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维护行业人士合法权益,加强境内外PE从业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2008年6月,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正式成立。 而针对业内普遍关心的双重征税问题,北京将出台政策避免对PE双重征税,鼓励和支持PE发展。北京市金融办任雪丹处长表示,北京市发改委、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该政策已准备上报市政府,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 为促进中国PE行业的发展,为境内外的PE机构搭建起一个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对话平台,北京市金融办、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筹)、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等主办的“PE北京论坛”将于11月9日至11日举办。---专家:稳定资本市场将有更多举措 “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对此,专家分析指出,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更灵活,下一阶段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 财政货币政策或进一步放松推荐阅读巴菲特自述:我怎么选股,我凭什么选股 三中全会:保市场稳定独家:中金18大客户华尔街秘密 机构上周做空:净流出68.4亿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中国平安 深发展三季度业绩预增80% 地产龙头前三季齐发病危通知书 4季度是自救的最后机会 对于三中全会会议公报中提出的“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专家认为,受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影响,中央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将进一步放松。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周到表示,“灵活审慎”是在中央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恶化的一种灵活应对方式。根据日前央行“两率”齐降,以及财税部门取消利息税政策,说明前一阶段的紧缩性政策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放松。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黄学军对此表示认同。他分析指出,在全球金融形势不断恶化的环境下,国内宏观政策有配合国际政策的趋势,而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所以下一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有进一步放松的要求。 在黄学军看来,从三中全会对下一阶段的宏观政策走势把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字当头,提出了要“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因此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将从从紧转变为稳健;二是体现下一阶段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前瞻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下,我国宏观政策将随危机形势发展而相机变动。 刺激内需政策或将陆续出台 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此,专家均表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并指出在当前外部需求有可能放缓的情形下,扩大内需有了更为充足的理由,下一阶段政府有可能出台一系列旨在刺激内需的政策。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美国包括欧洲消费市场将可能萎缩,这将大大影响我国的出口。”周到说,因此,我国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内需,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在他看来,我国要促进内需,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因此政府有可能出台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农村消费。 黄学军也表示,当前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在他看来,我国消费有两个梯度,一个是城乡梯度,一个是东部和中西部梯度。从扩大内需来看,农村的消费潜力比城市大,中西部的潜力比东部大。因此,要扩大内需,农村、中西部地区将迎来更多机遇,未来更多的刺激内需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向这两个梯度倾斜。 稳定资本市场或有更多举措 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三中全会不仅提出要保持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而且还提出要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对此,黄学军表示,这可以看出中央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视,也表明下一步中央稳定资本市场的决心。 在欧美股市风雨飘摇之际,亚太市场包括中国股市也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为此政府各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措施稳定股市。“在我的印象中,资本市场在中央全会中提出是很少见的,这次三中全会上提出要‘保持资本市场稳定",说明中央对资本市场重视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周到说,这反映出未来有更多的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出台。
在宏观调控政策及措施作用下,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运行呈现出哪些特点?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经济运行无论是市场唱主角还是政府唱主角,都带有混合经济的色彩。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使经济运行回到原来的均衡区域。房地产无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程度则依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美国这样自由市场经济运行得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市场干预较少。而像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市场刚起步阶段,政府做了大量建设性的工作,待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逐渐淡出,将大部分任务交给市场完成。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政府决定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化分房,实施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化后才开始起步。房地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起步晚,加之发展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起伏性波动和其他一些较为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如投机气氛较重,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有关法律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经济、法律、行政的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在推出一项政策前,首先应该明确,基于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为了保持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一些媒体所宣传的提高住房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学上对政府政策进行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该项政策能否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本文拟对我国政府当前若干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来权衡其利弊得失,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 房地产产业政策分析 产业政策是指示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目标、调节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产业化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是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产业政策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特定的导向功能,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市场机制难以替代的制衡和稳定作用。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其取向是产业发展目标的体现。而各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生成的。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初级市场特征决定了房地产产业政策目标在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功能。这需要政府采取恰当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包括产业竞争和反垄断政策、产业联合和集团政策等。在生产要素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同样,房地产的发展,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也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政策。 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巨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求走规模经济的道路。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其它行业更为明显。规模小,开发商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在广告策划、营销推广、环境改造,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规模较大的公司也占有明显优势。另外,规模大,尤其是具有较强现金实力的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最佳开发时间上也具有主动权。这在客观上要求造就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这要通过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来实现。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能有效地节约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成本,资本的适度集中还有利于节约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费用,这是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兼并等经济机制来实现的。由此可见,通过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集中,可以优化房地产市场组织,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并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结构。 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与规模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仅有9家(上海本地8家),入选上证30指数的房地产股仅陆家嘴一家。这8家房地产公司在整个上海房地产业中的规模,市场占有率,业绩等多项指标大多平平,在1999年上海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金额100强中也难见上市公司的踪影。而香港联交所房地产上市公司达100多家,恒生股指33个样本股中,地产或以地产为主业的公司近一半。这十几家大地产商的开发量、市场占有率等主要指标要占到整个香港地产市场的九成,其中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兆业、新世界四大超级地产商更成为财富的象征。沪港两地房地产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距甚远,其原因自然与两地市场发育程度、微观主体的竞争实力有关,但两地政府对房地产业产业政策的不同取向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大陆各种媒体上,乃至政府正式文件上,经常有报导宣称政府决定把住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具体实施政策时,有关方面采取了冻结房地产公司上市的做法。当初之所以采取冻结上市的做法,管理层是出于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的确,到1992的年,房地产开发数量、开发投资额、开工面积等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远远超过发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力,造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许多地方的炒楼、炒土地风较为严重,致使市场运行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鉴于此,政府果断地采取了紧缩供给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住了房地产市场严重失衡的局面。而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使得中国政府在解开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上更为谨慎。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刻诱因是经济结构的老化与调整的滞后,是知识储备的贫乏,是全要素增长率的落后。房地产泡沫只是这种危机的表象之一。因此,管理层大可不必因为担心房地产泡沫而阻止房地产企业上市。况且,股市除了筹集资金的作用外,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较为健全的股市上,资金会从业绩差的企业流向业绩好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股市本身的进入与退出制度也在客观上对股市的安全直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管理层目前应做的是放弃保护政策,不再ST 、PT下去了,让中国股市真正成为企业的试金石。如美国股市最近的振荡,有人指出这是股市正在挤除泡沫,使高科技股票定价更符合其实际价值的表现。 我国房地产企业除了扩大规模,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外,提高资产素质,向管理要效益也是从微观上培养一个健全的市场所必需的。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尤其是金融制度创新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当前,房地产证券化是一个可取的方向。房地产证券化可以促使房地产经营专业化,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房地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更需专家经营。证券化的优点之一,在于它促使了房地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这就为其专业化经营提供前提条件。我国的房地产主体行为很不规范,真正具有实力、精于管理的房地产公司并不多,"房地产热"引致的市场虚假繁荣诱使大批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其结果势必导致资源特别是管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借助证券化,房地产交专家经营,业主借证券化工具获得应有的收益,投资者亦可分享房地产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从混沌走向有序。 二、 房地产税费分析 根据中房指数的统计,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构成中,土地费用及税费占39%,建安成本占51%,其他费用占10%。在房地产利润率已普遍降至10%左右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过重就成了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税费不仅关系到房价的高低,其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有些税收,如所得税等直接税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均衡运行的润滑剂。 <一> 房地产税费总量分析 税,是政府凭借其行政权力强制获得的收入。而各种各样的费用更是名目繁多。这些费用的征收部门有三个层次。一是拥有立法、执法、司法权,执行广泛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各委办部机关、公检法等;第二层:一些负责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事业单位,如环保、卫生、教育等。它们的收入由政府拨付,同时政府又赋予它们在本部门负责的事业范围内执法监督的权力,如卫生检查等;第三层,一些享有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地位,拥有一定强制力的国企,如电力、自来水、煤气公司、政府办的有行政垄断权中介机构。这些名目繁多的税费给房价下降造成了很大的刚性。清理税费,理顺房价的呼声日见高涨。但有人担忧清理税费会减少政府部门收入。 从税的角度来看,短期里,降低税率会减少政府部门的收入。但从中期来看,如果减少房地产税收负担能使房价下降足够的幅度,使居民的有效需求大幅度上升,此时部分因房价过高难以销售的空置商品房实现销售,政府就可以收到本来税基被各种规费侵蚀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完全可以抵消各种杂费的减少。将税收与税率的关系用坐标图表示出来, 从图上可以看出,税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税率只有达到一定最优点,才能使税收达到最大。从长期来看,据世界银行测算,房地产投资对相关产业的系数效应为2倍。当住房消费启动后,每亿元住房投资会带来相关产业的GDP增长2亿元,经济发展,税基扩大,政府的收入呈现出良性的增长循环。 从费的角度来看,清理各种规费能减少对经济的扭曲作用,使各种规费给经济带来的间接成本减少到最小,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公平,这将有利于经济良好稳定的发展。各种费用给企业事业的间接成本远大于本身。名目多、部门多、环节多的规费,意味着企业至少要跑遍20几个部门、收集40几个公章才能获得或维持其合法地位。尽管有些规费本身数额并不大,但企业为遵循这些规定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国内大多数开发商的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而来,资金的时间成本十分可观。除此之外,在房产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房产市场上开始不断推出各种流行房型设计。这使得市场先机对开发商来至关重要,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此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各种规费的存在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提高经济运行成本。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各种规费则成为各政府部门自己的收入,并进而有可能成为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清理规费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 部分规费分析 从公共品的理论来看,政府部门提供公共品时,靠税收来筹集资金;提供私人品时,应按市场规律收取价款,而提供混合产品时,则应考虑依靠税收或收费补偿成本,哪一个效率高。在目前的房地产业中,有些看似应由政府部门提供的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应交给市场来运作效率更高。 如政府代行市场职能收取的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费,虽然说由政府出面监督工程质量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其中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当质监站通过了一项工程,意味着政府对工程质量的认可,如果以后工程出了毛病,政府是否替房产商承担赔偿的责任呢?如果政府承担责任,则政府容易混淆作为经济运行的管理者和市场主体中的一方的角色;如果政府不承担赔偿责任,政府官员就完全没有了把好质量关的约束机制。如果这项服务交给市场的中介机构来做。中介机构、房产商、购房者之间是平等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中介机构会因担心招致赔偿而严格控制房产质量,这无疑是一种效率的改进。 工程质量检验费是政府行为应转为市场行为的例子。而对水、煤、电增客费这三类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来说,这些收费在经济学上也不符合效率的原则。自然垄断产业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很大,变动成本的比重小,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如果不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政府管制,它们就会进行垄断生产,导致低效率;如果把这类企业分割成几个小企业,又会导致成本上升,规模不经济。这是政府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自然垄断产业的理论基础。政府可以采取边际成本定价,也可以采取平均成本定价。无论采用哪种定价,公用事业部门,都可以从价格和补贴中完全弥补成本。现在房产商交纳了增容费,最后由消费者承担,建设了管道、缆线输送网,但却是公用事业部门从水电费、煤气费和补贴收回了成本,这等于消费者支付了双重费用,公用事业部门获得了超额利润。这背离了谁得益谁投资的市场法则。从提高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这些增容费应由公用事业部门而非房产商来承担。如果公用事业部门资金困难,可由房产商负责建造水电、煤气的输送网的成本,建筑成本不能分摊到房价中,待以后公用事业部门收到水电、煤气费了,再向房产公司支付输送网的使用费。 三 、经济适用房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适用房作为现阶段的国家住房建设政策,旨在通过某种倾斜,如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来达到扩大住房供给,调节房地产投资结构和启动市场有效需求的目的。它是基于我国目前特殊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发展市场发展阶段的一种政策选择。但是,对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运行机制,与当前地产市场的关系、现行政策规定可能产生的市场反应、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适用范围以及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尚有待从理论上进行再探索。 经济适用房政策作为一项政策,本意是通过政府补贴来提高中低收入购房者的住房有效需求。但付诸实施后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补贴利益的流失与对完全商品房供给的"挤出效应"。目前,有些经济适用房把销售目标定位在中等收入家庭中偏高的那一部分人,甚至以吸引开私家车的一族来争相购买为荣。如果在地段、质量、功能、环境或者舒适性等一方面标准上,这类住房在各方面均能满足中等偏高收入家庭的需要,高收入阶层也会想方设法挤入经济适用房的消费群,从而使所流失的财政补贴效益最终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和少数中等偏高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剩余。而那些真正应该享受到补贴的,居住困难的中等偏低收入阶层反而被排斥在受益范围之外。经济适用房提高标准后,其消费群与完全商品房的消费群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助长了市场不公平竞争和违规操作。作为具有政策倾斜性的经济适用房,实际上享受了特定阶段的政策性资源。如果经济适用房的操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从而形成"黑箱运行",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政策优惠,受利益驱动,有可能会打着经济适用房的旗号争项目、争计划、争土地、贷款,这就容易诱发政企间交易和寻租行为的发生。第三,提高政策的调控成本,降低政府调节市场的效率。为了使政策优惠能按预期的设想转移到中低收入阶层身上,就需要控制经济适用房的受益面,避免不该享受财政补贴的阶层也从中"沾光"。这就需要将政策调控的重点引向鉴别居民家庭收入层次,监督经济适用房的流通和分配这些繁琐而又无效的工作上,偏离了其主要职能。 用经济学上的博奕论来分析,经济适用房作为一项政策,涉及的利益方有政府部门、开发企业、消费者三方。在这三者中,有关政府部门拥有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权力。目前,政策优惠对众多开发商来说是稀缺资源,是众多开发商争夺的对象。而在开发商以各种方式挣得政府政策优惠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可能进行违规操作。由于政府对经济适用房价格进行管制,按照建房《1998》154号文,经济适用房住房价格除成本、税金外,其开发利润不得超过3%。而理性的开发商是不会愿意从事这种回报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的投资项目。而在现实生活中,开发商却对此趋之若鹜。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开发商虚列成本以降低利润,使其符合规定标准,而作为主管行政部门对此却无能为力,甚至可能与开发商合谋使虚列的成本合法化,人为拉高经济适用房利润与售价,使价格管制名存实亡。政府部门为了达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意图,需要付出一定的监督费用,以对合格的开发商做出鉴别。而对购房者来说,虽然经济适用房面向的对象是中低收入者,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收入调查措施。一部分高收入者也加入了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行列,甚至有些人将经济适用房上市套利后再次购买经济适用房进行投机。有关利益三方的相互博奕使得经济适用房政策在操作过程中背离了原来的政策意图。 由于经济适用房是向住房供给者提供补贴,补贴的结果是在同等投资支出的前提下增加市场供给量,从而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和住房需求的相应增加。为了使补贴的效益尽可能传递给政策所指向的收入阶层。只有在消费者牺牲其他消费品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如果政府直接补贴给消费者,则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综合消费偏好。所谓消费者的综合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做出的消费选择。用无差异曲线说明如图: 用发补贴的方法会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效用,而发补贴给供给者,则可能供给者供给的住房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或最重要的,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了。在图中,MN线代表其他消费品(x)和住房(y)的价格一定时,发了一笔现金所形成的预算线,如发补贴给者,该消费者可得到y1的其他消费品和y1的住房,所获效用为u1,如发现金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x2的其他消费品和y2的住房,所获效用为u2, u2>u1。 参考文献: 1、《从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刑建国、郑重载《房地产经济与管理》 2、《砖头补贴还是人头补贴》载《房地产世界》1999年8月号 3、《房地产税费问题透视》载《上海房地》1999年6月号 4、《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黄亚钧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5《Towards Undividied Cities :The Potential of Economic Revitalisation and Housing Redifferention 》Housing Studies ,Vol,14 NO.5,573-584,1999 6《Policy Review Housing Studies》Vol,13,No,6,833-839,1998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部门是( )A.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答案】:C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部门。
论述宏观调控经济对证卷的影响
1. GDP变动(长期)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与该国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股票平均价格变动与GDP变化趋势相吻合。 (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市场呈上升走势。 (2)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失衡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证券市场行情下跌。 (3)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证券市场呈平稳渐升的态势 。 (4)转折性的GDP变动――当GDP负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的趋势时,证券市场走势也将由下跌转为上升;当GDP由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时,证券市场亦将伴之以快速上涨之势。(我国实际)1990年至2003年间,我国证券市场指数趋势与GDP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上涨趋势。但部分年份里,股价指数与GDP走势也出现了多次背离的现象。 2. 经济周期变动,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周期相应地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价波动是永恒的。 证券市场综合了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预期,这种预期又必然反映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中,从而影响证券市场的价格。 3. 通货变动 ①温和、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较小。通货膨胀提高了债券的必要收益率,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下跌。 ②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 ③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可能从两个方面影响证券价格:其一,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引起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其二,经济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筹集不到必需的生产资金,同时,原材料、劳务成本等价格飞涨,使企业经营严重受挫,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倒闭。 ④政府往往不会长期容忍通货膨胀存在,因而必然会使用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必然对经济运行造成影响。 ⑤通货膨胀时期,并不是所有价格和工资都按同一比率变动,而是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引致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因而某些公司可能从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可能蒙受损失。 ⑥通货膨胀不仅产生经济影响,还可能产生社会影响,并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从而对股价产生影响。 ⑦通货膨胀使得各种商品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证券投资的风险。 ⑧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微观影响表现为:通货膨胀之初,“税收效应”、“负债效应”、“存货效应”、“波纹效应”有可能刺激股价上涨;但长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恶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股价将受大环境影响而下跌。 ⑨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负增长,使得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资产状况严重恶化。而经济危机与金融萧条的出现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手段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国家预算(通过预算安排的松紧影响整个经济的景气,调节供需;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发展,该行业及其企业股票价格随之上扬) 2)税收(影响:a、投资者交易成本;b、传递政策信号) 3)国债(国债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流向格局有较大影响) 4)财政补贴 5)财政管理体制 6)转移支付制度 2、财政政策种类(扩张、紧缩、中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①增加收入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 ②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企业利润增加,促进股票价格上涨。 ③市场需求活跃,企业经营环境改善,进而降低了还本付息风险,债券价格也将上扬。 (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 ①政府通过购买和公共支出增加商品和劳务需求,激励企业增加投入,提高产出水平,于是企业利润增加,经营风险降低,将使得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升。 ②居民在经济复苏中增加了收入,景气的趋势更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证券市场和债市趋于活跃,价格自然上扬。特别是与政府购买和支出相关的企业将最先、最直接从财政政策中获益,有关企业的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将率先上涨。 ③但过度使用此项政策,财政收支出现巨额赤字时,虽然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但却进而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有可能使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不乐观,反而造成股价下跌。 (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4)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从而使整个证券市场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即使是存款准备金的小幅调整,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B、 再贴现政策 a、再贴现率: 短期政策效应:通过①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量②传导机制,导致商业银行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调整货币供给总量 b、再贴现资格条件:长期政策效用: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c、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政府债券),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2)选择性政策工具 A、 直接信用控制:通过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B、间接信用指导: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 3、货币政策的运作: 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 4、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利率(影响明显,反应迅速) ①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利率上升,同一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 ②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增加公司盈利,股票价格也将随之上升。 ③利率降低,部分投资者将把储蓄投资转成股票投资,需求增加,促成股价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市场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①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体现从松或从紧货币政策时,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 ②当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时,会因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三)收入政策 1、收入政策概述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 收入总量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2、我国收入政策的变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政策。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对劳动者个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企业职工实行按时、按件计酬,还辅以奖金、津贴、补助等分配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 自1979年以来,对企业分别实行利润留成,利润递增包干,工资总额与利税增长挂钩,第一、第二步利改税,利税分流等多项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企业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在论述分配制度时突破性地指出:“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收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劳动收入,二是技术专利转让收入,三是技术入股收入。技术专利有偿转让的收入也是劳动收入。技术入股如果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则可获得较大的技术股收入,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三、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从而从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