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

上市公司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 比 净利润 还高怎么回事啊

净利润并非代表经营业务中用去或者带来多少现金。而是要对它作相应的调整(在会计上这种记帐方法叫间接法)。譬如:根据流动资金变化调整净利润。其中最基本的如存货的增加,因为存货的增加导致现金的流出,所以在统计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时,要减去存货的价值;又譬如应收账款,代表企业赊帐给顾客,实际上没能拿到现金,所以也要相应地减去。相反企业的流动负债,则是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所以计算现金流量时要加上去。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还高,也就不足为怪了:净利润的调整项为正,譬如:应计负债及应付账款的增加(对净利润的调整是正的贡献)大大超过了存货、应收账款的增加(对净利润的调整是负的贡献)。不知道你有没有看懂,有些复杂~百度可以搜的关键词是:“间接法”“现金流量表”

净现值会比净利润高吗

当楼面价地价低于20000元的时候,就出现了净现值比净利润高,这样非常不合理,因为净现值是预测今后的利润折合为当前的金额,应当减去利息或物价上涨的因素。供参考。

为什么浦发银行的净资产比净利润大

净资产=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净利润;只要年初的净资产不是负数,净资产肯定比净利润大。

毛利润会比净利润还要少吗?

毛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支出-资产减值损失-营业税费-期间费用利润总额=毛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如果有营业外收入,就可能导致利润总额高于毛利润,从而也可能导致净利润高于毛利润。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比净利润高很多说明什么?

说明本期收回了以前期间大量的应收帐款一,现金流量净额是指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额。企业经营的现金流有三种,分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货物、接受劳务、制造产品、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缴纳税款等。三,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以及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包括取得或收回权益性证券的投资,购买或收回债券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借款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包括吸收权益性资本、资本溢价、发行债券、借入资金、支付股利、偿还债务等。四,该指标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比。利润表提供的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以及币值不变为前提确认的,由于受判断和估计的准确度影响,加之通货膨胀和一定会计期间资本性支出、存货周转速度以及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净利润和现金流量之间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不同水平的"净收益品质"。五,现金流量高,净利润很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没能把握好投资机会,企业现金流量品质较差;如果净利润高,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很低,企业会因现金不足而面临困境,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这说明企业净收益品质很差。销售净现率。该指标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本期销售收入之比。计算分析该指标,可以衡量企业销售收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销售收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六,但是,这并不是说销售净现率越高越好,因为过高的销售净现率可能是由于企业信用政策、付款条件过于苛刻所致,这样会限制企业销售量的扩大,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评价企业销售净现率的合理水平,应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水平、各地商业往来惯例和企业信用政策进行综合考虑。

为什么这个扣非净利润比净利润还要高

扣非净利润有可能小于净利润也有可能大于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意思,这是单纯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把资本溢价等因素剔除,只看经营利润的高低。这样才能正确判断经营业绩的好坏。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净利润是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利润,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费用。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扩展资料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非经常性损益应包括以下项目:1、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2、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3、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4、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5、委托投资损益;6、债务重组损益;7、资产置换损益;8、中国证监会认定的符合定义规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经常性损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净利润

利润率比净利润率多几个点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扣非净利润为什么会比净利润多?

这很正常。扣非净利润指的是在净利润基础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利润,这个非经常性损益,在利润表表主要放映为: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营业外收入和支出。这几项合计可能是净收益,也可能是净损失,这样计算之后的扣非净利润就可能小于净利润也可能大于净利润。利润结构基本合理有以下几层含义利润的内容(1)企业的利润结构应该与企业的资产结构相匹配。(2)费用变化是合理的、费用在年度之间没有出现不合理的下降。(3)利润总额各部分的构成合理。企业的利润总额是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差额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扣非净利润比净利润低多少在合理范围

扣非后净利润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意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是单纯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把资本溢价等因素剔除,只看经营利润的高低。这样才能正确判断经营业绩的好坏。扣非净利润占比净利润非常小,就说明主营业务赚的很少。一般来说,企业的扣非净利润越多,生产经营的效益就越好。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观察一家企业最近3~5年的扣非净利润增长率,来判断企业的成长能力。如果它的扣非净利润增长率能够持续达到30%左右,就说明企业正处于上升期,成长性优秀,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如果扣非净利润增长率能够稳定在20%左右,说明企业的发展比较稳健,仍然不失为一家好企业。如果扣非净利润增长率连续在10%以下的,说明企业的成长性较差,不值得投资。最坏的情况是,扣非净利润增长率长期小于0,就表示企业的主营业务实际上已经陷入困境,完全没有投资价值。总的来说,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的区别就在于,扣非净利润重点衡量的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状况好不好,它更能准确反映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比净利润更有参考价值。

权益法净利润高还是并表利润高

权益法净利润高。权益法净利润是很高的。权益是指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所说权益。

st条件是看净利润还是扣非净利润

一般来说,st股是看净利润的,不是看扣非净利润的,一般来说,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的股票会被st,连续2年净利亏损(扣非前后)且营收低于1亿,存在退市的风险。除此之外,当个股满足以下条件时,也可能会被st:一、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也就是说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注册会计师对财产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三、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股东权益扣除注册会计师、有关部门不予确认的部分 ,低于注册资本;四、最近一份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对上年度利润进行调整,导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经交易所或中国证监会认定为财务状况异常的。【拓展资料】一、ST股票是什么?st股常被股民戏称为带帽子的股票,ST是英文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意思就是“特别处理”,特别处理的股票就是st股。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处理呢?一般是上市公司出了问题,比如财务状况不佳啦、或者涉及到欺诈啦,反正出了异常情况,交易所给这类上市公司的股票加上ST两个字,就像足球场上裁判给球员出示黄牌,警告球员(上市公司)再乱来就要下场(退市)。二、什么情况会被ST?一般被ST戴帽的情况有三种。一是上市公司重新上市后不发年报,二是企业生产出了问题,三是上市公司的银行账号被冻结了(摊上事了)。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因为一些其他的情况,经营受到了影响,也会戴上ST的帽子。三、什么是*ST?ST前面加个*,代表退市风险警示,相当于从黄牌到红牌,退市风险比较大了。四、什么情况会被*ST?一般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不赚钱,或者近1年净资产为负,或者近1年营业收入少于1000万,这些情况都可能戴上*ST的帽子。还有,如果有重大消息不公布,或者发行股票涉及作假,上市公司也会被戴一个*ST的帽子。五、带上ST有什么变化?股票名字前面带了ST或者*ST的,股价跌幅限制从10%变为5%,防止股价跌得太惨。如果股民要买入这两类股票,需要签署风险警示协议,而且单只股票每天买入数量不得超过50万股。

主营利润 净利润

净利润等于主营利润加非营业收入的那部分,比如卖掉原材料等的收入。这些非主营业务收入是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理论上是合理的。

连续两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会st吗

不会,退市新规规定: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并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时将被ST(取消了两年亏损的要求),若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并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直接退市,取消恢复上市环节。要注意ST股票涨跌幅限制为5%,因为ST股票相对来说风险较大,所以涨跌幅度比其他股票要小,创业板ST股涨跌幅限制为20%,一般不建议投资者操作ST股票。【拓展资料】(1)股票ST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会出现?ST其实是Special Treatment,指的是沪深两市交易所针对出现财务状况和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特别政策,在股票名字前加上“ST”,俗称戴帽,以此来警示各位投资人员小心投资这种类型的股票。如果一个企业持续亏损了三年,就会替换成“*ST”,遇到这样的股票一定要小心,因为这种类型的个股有退市的风险。除了在股票名字前加上“ST”之外,这样的上市公司还需要考察一年,对于考察期的上市公司,股价的日涨跌幅不能高于5%。也就是2019年康美药业被曝出的那次300亿财务造假,相当出名的案例了,,ST康美是往日的A股大白马在案件发生之后变成的,都是在此次案件之后,收获了15个连续的跌停板、蒸发超374亿的市值。(2)股票 ST如何摘帽?审计结果表明财务异常的状况已经消除了,就是说在靠擦期间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状况已经恢复了正常,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仍为正值,公司仍然是持续运转正常的话,便可向交易所申请撤销特别处理。我们俗称的“摘帽”,也就是在通过审批后撤销掉股票名称前的ST标记。(3)对于ST的股票该怎么操作万一手头里的股票不走运变成了ST股票,那必须重点关注5日均线,紧接着要把止损位设置在5日均线下方,一旦股价下跌并且跌破5日均线,及时清仓出局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损失,这样后期持续跌停的时候就不会被套牢了。除此之外投资者不要去建仓带ST标记的股票,因为带ST标记的股票,每个交易日只有5%的最大涨跌幅,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很难把控好它的投资节奏。

净利润中包含其他综合收益吗

综合收益总额是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企业在计算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时,应当扣除所得税影响;在计算合并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时,除了扣除所得税影响以外,还需要分别计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其他综合收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其他综合收益。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况:一是所有者资本投入导致的实收资本(或股本)与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的增加。包括控股股东捐赠视为资本投入而确认的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增加。二是当期实现净利润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以及利润分配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的减少。三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小米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净利润是多少?

8月26日晚,小米集团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经调整净利润为33.73亿元,环比大增46.6%,同比下滑7.2%;毛利率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14.0%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4.4%。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智能手机分部毛利率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8.1%降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7.2%,公司表示,主要是由于2020年第二季度在线购物节期间增强了促销力度。小米集团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的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1%至153亿元,主要是由于扫地机器人及路由器等若干IoT产品需求增长。不过,由于疫情影响及笔记本计算机缺乏新产品,二季度智能电视及笔记本计算机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2.2%。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米IoT平台的已连接设备数达到2.71亿台,同比增长38.3%。2020年6月,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达7840万,同比增长57.1%。扩展资料:保持高质量发展,是稳固特定市场的利器在财报发布更早之前的8月16日,雷军曾向全体小米员工发布内部信,宣布下一个十年小米的核心战略将升级为“手机×AIoT”,并重申小米的“三大铁律”,可以说是小米何以站稳中高端手机市场的最佳注脚: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雷军更是在内部信中表示,“不论时空如何变幻,技术创新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是始终保持竞争力的前提;性价比是永不过时的商业模型,它背后的高效是穿越经济周期的法宝;做最酷的产品是小米工程师文化的本分。‘三大铁律"就是小米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我们面向下一个十年的宣言。”对小米来说,升级后的“手机×AIoT”之于小米也具有三大优势:硬件优势、大数据优势和生态链布局优势。硬件方面的优势体现在用户体量上,庞大的设备和用户基础,则会带来海量的数据,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能带来流量聚集和营收增长,更能促进数据沉淀。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小米股价连续暴涨:Q2财报超预期

小康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7.25亿,智能电动汽车拖后腿

10月30日晚间,小康股份发布三季度报告称,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92.25亿元,同比下滑20.1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7.2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亏损约12.36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67元。小康股份表示,营业收入变动原因为受疫情影响的销量下降;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变动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持有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票本期公允价值变动以及智能电动汽车板块的造成的亏损。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板块当期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38亿元。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三星第三季度净利润64.5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该报告,高通公司第三季度收入为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56亿美元增长73%。净利润为2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12亿美元。尽管年收入和利润超过70%,但高通公司昨天上午在交易时间结束后,占5%。为什么股价下跌而不是表现上升?原因是高通公司96亿美元收入的48%来自与苹果达成和解后获得的专利,许可费高达47亿美元。不包括专利收入,高通公司的销售额为48.89亿美元。第三季度为10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50.9亿美元。收入低于预期,股价将自然下跌。当然,由于收入数据中主要业务的高利润,股价已经下跌,高通公司的主要业务分为科技集团(QCT)和科技许可(QTEL)。CDMA技术集团的收入为35.6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技术许可收入为12.9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高通公司的两大业务收入下降,这是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第四季度收入预计将达到43亿美元至51亿美元。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58亿美元,下降12%至26%,仍低于预期。至于原因,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解释说:华为在中国的移动市场上发展迅速,许多中国客户开始专注于5G的开发,许多4G型号的订单被取消,这影响了华为的发展。高通公司对性能的预期。高通公司的主要业务连续第三季度下降,甚至在2019财年也预示着业务下降。其中,这真的是因为华为将5G推向了中国市场?我不这么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应该从高通公司的专利许可表开始。 

从特斯拉看比亚迪,现阶段净利润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周很热闹,很多公司发布了半年报,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 有些人会因为几个财报数据而欣喜或者忧愁,或者过过嘴瘾可以喷一喷没赚到的公司、看不惯的公司,但实际上可能理解上还是很片面的。如果光看几个数据就想当然的以为很了解什么是投资,那就真的太自以为是了。阶段性的报告仅仅是一个时期的参考,而且对报告的理解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光看几个数据就了事,更重要的还是平时持续的追踪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是更好还是更差,什么算是好什么算是差,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并不是说,营收增速高、净利润反而下滑就一定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亚迪昨晚发布半年报,很多人其实并不关心企业经营情况,可能连营收都不怎么关心,而只关心净利润,只盯着代表过去的市盈率(PE)。对于只关心净利润和PE的,比亚迪一定会让他们失望,在这方面比亚迪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并不持有比亚迪、没有赚到比亚迪、心里不平衡的投资者,之前追高买过比亚迪但后来吓得割肉的,以前持有比亚迪但后来卖了也获利了又希望在跌下来的,拿着长城 汽车 或者上汽集团的某些不服气比亚迪市值比长城、上汽市值高的投资者,喜欢蹭比亚迪热点和流量的(媒体、自媒体、大V小V),等等各色人等,这次又能抓住“机会”可以好好的喷一喷比亚迪了。“你看,上半年才赚11亿多,居然有8000多亿市值,比亚迪不崩谁崩?”“比亚迪爆雷啦,业绩大幅下滑,泡沫终于要破灭了!”“长城上半年赚了35亿多,比亚迪才赚11亿多,凭啥不是我们长城市值第一”“上汽那么赚钱,市盈率那么低,居然市值比比亚迪少那么多,比亚迪泡沫太大了,市盈率那么高,迟早崩盘”……类似这样的话,这几天肯定会很多,也难免会有一波人会被那种“恐吓”的带节奏氛围吓跑。就让他们过过嘴瘾吧,我们继续默默的赚钱。比亚迪也从来不缺股东,而且股东经常一大把一大把的换,大部分都是过客。只有真的理解这家公司而且又决心长期陪跑的人,才能够在里面沉淀下来,伴随企业一起成长。这些少数人并不在意股价多少的这种波动,能从273拿到140多又拿到现在的,早已看淡了股价的起起伏伏,早已看多了各阶段各种不同人群队比亚迪的冷嘲热讽,反倒是觉得那些人很好笑,可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不是一个维度的人,一个层次的人,各取所需,坚定者最终收获很好的投资收益,嘲笑者收获一时喷的快感。下面从特斯拉以往的简要 历史 ,来看看在行业的特定时期里,净利润到底有没有重要 2003年7月, 特斯拉 在美国成立。而就在这一年的1月, 比亚迪 收购秦川 汽车 ,开始进军 汽车 领域,为日后成为国内新能源 汽车 领航者 埋下了伏笔。 2010年6月, 特斯拉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纯电 汽车 制造商。 新能源 汽车 领域是个很烧钱的领域,尤其是在发展的萌芽期和初期,需要持续不断的输血,没有大股东们的财力支持,是很难活下来的。美国的 特斯拉 做到了,中国的 比亚迪 也做到了,但两者的路完全不一样,特斯拉主要靠资本的助推,而比亚迪更多的是靠自己,尽管也有几次市场融资的助攻,以及政策补贴的支持(特斯拉同样也获得美国补贴支持)。由于上市所在市场不同,在美股市场可以连续很多年亏损但也不会退市(只要市场认同),而在A股市场只要你连续3年亏损就会让你退市,所以比亚迪比特斯拉更难,有时候也显得更保守些,这都是环境使然。 根据公开资料, 特斯拉 2020年以前连续亏损十几年(2003-2005年数据没找到,但毫无疑问刚成立那三年肯定也是亏损年),净利润2006年亏损0.2996亿美元,2007年亏损0.7816亿美元,2008年亏损0.8278亿美元,2009年亏损0.5574亿美元,2010年亏损1.54亿美元,2011年亏损2.54亿美元,2012年亏损3.96亿美元,2013年0.7401亏损亿美元,2014年亏损2.94亿美元,2015年亏损8.89亿美元,2016年亏损7.73亿美元,2017年亏损22.41亿美元,2018年亏损10.63亿美元,2019年亏损7.75亿美元;而直到2020年才开始出现年度盈利,当年净利润8.62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16.42亿美元(Q1为4.64亿美元,Q2为11.78亿美元)。可见,特斯拉从2003年到2019年的17年里都是亏损的,在2006年到2019年期间就亏了71.6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65亿(按目前汇率6.5折算),这要是搁A股还不得被喷死啊,而且早已经退市N回了。而一旦实现盈利,那增速也是极快的,不是线性的增长,而是非线性的指数增长,尤其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优势显现出来),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几乎是去年全年的2倍,今年Q2净利润环比Q1暴增154%,这种就是呈现指数型加速增长点态势。人家烧钱烧了那么多年,终于等到爆赚的时候了,当然碳积分也做了很大贡献,但即便没有卖碳积分的钱,它也会在这一两年内实现年度盈利,而且以后业绩加速。 从 特斯拉 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 科技 型公司,在萌芽期和初期,压根不用在意它赚不赚钱,赚多少钱,而是要在活下去的前提下,尽可能快的占领市场,巩固领先优势,迎接行业爆发时刻,努力成为行业巨头或寡头,以后赚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干嘛要那么短视呢。如果看不懂 科技 股的这层逻辑,那就不要投资 科技 股,更不要拿对待成熟企业用PE来估值点那一套生搬硬套到 科技 股上面,特别是要注意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实不止是 特斯拉 ,还有很多典型的例子,比如 亚马逊 也曾连续亏损很多年,但一点利润释放,那简直就是爆炸式的业绩;还比如 京东 也曾连续亏损十几年,还有美团、 滴滴 等,都是前期持续很多年不断“烧钱”的,但确实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了。 对于 比亚迪 ,2002年在H股上市,2011年在A股上市,2002年上市从来都没用出现过年度净利润亏损的情况,这是很不容易的,毕竟 新能源 一直也在“烧钱”。好在 比亚迪电子 一直发展的很好,给比亚迪持续带来了不少的现金流,也给新能源发展输了很多年的血,再加上后来政策对新能源扶持,补贴也给了企业的发展很大支持(企业也通过带动就业、上缴利税等方式进行了回馈)。在一个就是比亚迪“抠搜”,以前那可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好在都熬过来了。还有一次,2015年前后的那次A股定增融资也很重要,关键时候被很好的支持了一把。今年初这次融资也意义重大,坚定了今年大投资的信心,而这些大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大手笔,塑造更强的竞争优势。 在 新能源 爆发的拐点(渗透率超过10%)之年(7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14.8%),当然是要迅速行动、全力扩张了,这需要花很多投资的,不会留太多利润,所以 比亚迪 今年在动力电池、整车基地、半导体、光伏和储能等方面都有不少大动作,虽然是比较低调的进行。这才是行业爆发期的正确操作姿势,大干快上提升产能(尤其是电池和dmi),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点需求,该花钱就要舍得花钱,该通过市场融资就要敢于迅速融资,而对于净利润,释放留一点就可以,甚至都可以不用怎么留,全部拿去提升产能和加大研发投入等更有意义,但是比亚迪也还是顾及了市场很多人感受的,要不然上半年真的连那11亿多的净利润都不用留,大胆拿出投资,创造更多效益。 很多人看得比较短,看不见长远,所以特别纠结于短期的净利润,其实是没有看清行业发展阶段,没有考虑那么远,太喜欢拿传统意义价值投资那一套来刻舟求剑。 看不懂的还会看不懂,看得懂的也不会在意股价短期波动,而是通过半年报的理解和日常追踪分析了解到的情况,反而对 比亚迪 更有信心、更加坚定! 那些喜欢看几个数据就来怼 比亚迪 的,留让他们怼去吧,比亚迪的发展不会因此停步,而是继续一路狂奔向前冲刺!

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

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   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唯品会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21 年全年,唯品会累计营收 1171 亿元,同比增长 15%。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   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1   北京时间2月23日,特卖电商唯品会(vip.com,NYSE:VIPS)披露了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受益于活跃用户数增长的推动,2021年全年总收入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14.9%至1171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21年净利润为60亿元,同比下降4.76%。   其中,去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为341亿元,同比下降4.75%,符合市场预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下降30.77%。   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战略性聚焦核心品牌和高价值客户,提升业务协同水平,重点强化我们作为领先的品牌折扣零售商的定位和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地执行好货战略,不断深化品牌合作,提升获客效率,持续用好货来吸引用户不断来访和购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2021年唯品会整体业务实现稳健增长,具体来看,2021年全年GMV同比增长16%至1915亿元。全年的总订单量同比增长14%至7.87亿份。全年活跃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2%至9390万。   其中,唯品会核心SVIP用户的运营指标表现突出。核心SVI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50%,其线上净交易额占比达36%。SVIP用户全年ARPU达到非SVIP的8倍左右。   沈亚在晚间的电话会议上表示,目前SVIP贡献了36%的销售额,未来还要继续促进更多的中层用户成为SVIP加大消费。由于其相对高一点的折扣程度和退货率,SVIP给唯品会带来的毛利可能会低一点,但整体的贡献是普通用户的好多倍,所以理论上还是有较好的收益。   就单季而言,唯品会去年第四季度业务表现整体放缓。具体来看,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9.7%,而2020年同期为21.9%。第四季度GMV为570亿元,同比下降3.88%。第四季度的活跃客户数量为4920万,同比下降7.17%。第四季度的总订单为2.17亿份,同比下降4.41%。   针对去年第四季度业务表现,沈亚在电话会上分析表示,第四季度整体表现较弱,其中有天气以及疫情持续的原因。“我们主要的品类是衣服,季节的因素对唯品会的影响还是蛮关键的。Q4毛利率下降至19.7%,主要是由于做了很多促销和补贴,但因天气并没有很冷,回报不高,Q4的毛利率表现不会是今年的常态。”   对于用户增长策略的更新,沈亚在电话会上表示,去年唯品会在获取用户的成本上做了一些调整,不再乱花钱,而是在获取高质量用户上进行投入。严格用LTV(生命周期总价值)调整衡量各个渠道的获客成本与回本月份,如果一些新客回本的时间有点长就放弃,也会砍去一些对老客户留存上的发券以及广告等费用。包括做品牌时,比如在电视剧、各类短视频上面都建立了完整的模型。   沈亚表示,“我们希望延续去年四季度的用户增长策略,今年还要大力获取新客以及大力保证老顾客的留存,在用户上面进行大力投入。”此外在标品业务上,沈亚也提出了新的预期:“正常网购者除了衣服外,也会买许多生活中的标品,因此今年唯品会加大力量在解决网购品类方面会做些调整,希望在标品上做出优势。”   而对于直播行业兴起带来的冲击,沈亚表示,“直播刚开始确实影响了像我们这种的‘货架式电商",但从长久来看,直播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基本已经在稳定的一个阶段。”   对于业务展望,唯品会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总收入将介于270亿元和284亿元,同比下降率约为5%至0%。   沈亚在电话会上表示,现在比较难预测今年一整年的情况。疫情的持续加上用户的消费信心和热情都比较难看清。整体我们认为2022年相对会比较稳定,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起伏。   截至2月23日收盘,唯品会盘前报8.86美元,跌9.96%。近250日跌幅达74.41%。   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2   2 月 23 日美股盘前,唯品会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数据显示,唯品会去年第四季度营收 341 亿元,同比下滑 5%,环比增长 37%,净利润为 14.23 亿元,同比下降逾 40%。   2021 年全年,唯品会累计营收 1171 亿元,同比增长 15%。   第四季度本就是电商销售旺季,营收增长是可以预见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订单数量、GMV 和活跃用户数的同比增幅已连续多月下滑,并在第四季度由增长转为下降,其中订单数同比下滑5%至2.17亿元,GMV 同比下降4%至570亿元,活跃用户数同比减少逾7%至4920万。   如此明显的疲软态势与 2020 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尽管唯品会在去年年底就主动下调了营收指引,财报公布后,其股价依然出现短线跳水,一度跌超 10%。   实际上,从 2021 年上半年开始,唯品会的业绩就进入疲软期,GMV、用户数的增速均放缓,察觉到这一变化的资本市场早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去三月底开始,唯品会股价便 " 一蹶不振 ",目前股价仅为彼时的约五分之一。   图:唯品会股价走势   总的来看,唯品会经营状况掉头向下的原因既源自自身定位局限,也离不开外部竞争加剧和引流方式多样化。   从内部运营策略来看,唯品会作为垂直类电商,主要聚焦服饰大牌 " 特卖 ",注定了其只能在巨头博弈中扮演 " 配角 " 的命运,随着电商巨头们对各细分赛道不断加码,唯品会的生存空间也一步一步被挤压。   例如,原本主打 3C 数码、电器的京东已经与 LV、宝格丽和 DIOR 等多个大牌达成合作,凭借已打响声量的自营模式,或将对唯品会平台形成分流。   从外部环境来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殆尽,流量见顶,淘宝、京东们都在投入重金拉新促活,唯品会也不例外。去年以来,唯品会赞助或植入了《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等多个大火的综艺和电视剧,营销费用稳定在 10 亿元以上,远高于前一年仅为个位数的费用,第四季度营销费用依然为 11 亿元。   然而其投入和收获并未成正比,其季度活跃用户数没有较大增幅,去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用户数均出现环比下降,第四季度则有所回升。   另外,给唯品会带来更直接冲击的还有直播、种草等新型带货、引流方式,尤其是直播间出现在各个电商平台后,头部主播直接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省去不少中间商环节,也让主播们有了议价能力,而唯品会的 " 特卖 " 模式大致也是与品牌达成合作后降低部分商品的售价,且直播能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和更多乐趣。唯品会的优势正慢慢被隐藏至黑暗里。   对于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唯品会预计营收将为 270-284 亿元,同比下滑 0-5%,由此可推测,其用户数量和 GMV 掉头向下的趋势大概率不会改变。   与其他在巨头厮杀中逐渐出局的垂直电商选手们相比,连续 30 多个季度盈利的唯品会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但在外部环境越来越 " 卷 " 的情况下,唯品会或许也需要作出一定改变,可以尝试新的销售模式,或者让自己的核心优势更明显,毕竟就连阿里都要转身学习京东的自营模式了。   生存不易,且行且珍惜。   唯品会2021年净利润超60亿元3   2月23日晚,品牌特卖电商唯品会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财报。2021年,唯品会全年活跃用户数较2020年同比增长12%至9390万,全年收入同比增长15%,达1171亿元。   但分季度来看,电商行业流量天花板也在影响唯品会:唯品会2021年前三季度订单数量、平台交易成交额、活跃用户数等指标,同比增幅出现不用程度下滑。第四季度公司订单数同比下滑5%至2.17亿,平台交易额同比下降4%至570亿元,活跃用户数同比减少逾7%至4920万。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在电商行业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当阿里、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流量越来越集中,抖音、快手等新电商崛起,对唯品会这样的垂直电商的生存环境造成进一步挤压。   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在2021年也与淘宝、拼多多、京东一样投入资金拉新促活。唯品会赞助或植入了《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等多个大火的综艺和电视剧,单季度营销费用稳定在10亿元以上,第四季度营销费用依然为11亿元,远高于2020年每季度不足10亿元的营销费用。   但是拉新促活的难度却有所增加,其营销费用投入的背后,活跃用户等指标并没有同比大幅增长。唯品会2021年季度活跃用户数没有明显增加,三季度活跃用户数4390万与上年基本持平,第四季度活跃用户数则同比减少逾7%至4920万。   同时,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种草等新型带货模式,也对唯品会形成冲击。尤其是直播间出现在各个电商平台后,头部主播直接连接品牌和消费者,让主播们对品牌也有了比较强的议价能力,这与唯品会与品牌达成合作降低部分商品售价的“特卖”模式有一定的同质化,且相对于传统的图文电商,直播能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和更多乐趣,这一定程度上消磨着唯品会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唯品会将自己定位深挖高价值、高活跃度的会员用户,在“小而美”垂直电商中寻求机会。唯品会不断提升渠道能力、完善供给端,如针对国潮消费趋势,唯品会加强国货品牌运营;针对年轻用户对健康生活和科技体验的追求,唯品会在不断丰富智能家电、保健膳食等品类的SKU,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唯品会核心SVIP活跃用户(即付费会员)数量同比增长50%,其线上净交易额占比达36%。SVIP用户全年对平台贡献率达到非SVIP的8倍左右,他们具有高复购率、高购买力、高留存率等特点。唯品会方面称,未来将推动付费会员体系覆盖更多高价值消费者。   为吸引用户成为付费会员,2021年8月,唯品会联合包括腾讯视频、QQ音乐、美团、叮咚买菜、亚朵集团等在内的9家平台启动了唯品会超级VIP“买1得9”会员月,会员权益覆盖了影音、餐饮、出行等各个领域,与京东推进付费会员获得感,采用了同样的路径,大力促进用户转化。   但对于未来唯品会预期依然非常谨慎。其年报中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显示,2021年一季度唯品会预计营收270亿至284亿元,同比下滑0%至5%。由此可推测,其用户数量和平台成交额等核心数据,可能将延续2021年四季度的疲软状态。   不过,与其他在巨头厮杀中逐渐出局的垂直电商选手相比,已经实现连续30多个季度盈利的唯品会,其也显示出运营垂直电商的能力。然而,在电商存量运营时代,改变对唯品会已经无可避免,当阿里都要去学习京东的自营模式,唯品会应当也会尝试新的销售模式,让自己的核心优势更明显。

净利润20亿以上有那些低价股

低价股,特别是3元以下的个股,一旦上涨趋势确立,很容易具备翻倍机会,也是很多散户投资者喜欢投资的个股,但要注意一点的是,不是所有低价股都可以有翻倍机会的,个股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利润是否增长、主力资金是否介入以及大盘环境等因素!首先,低价股能否有翻倍机会,净利润是否增长是第一位的,只有那种主营业务增长带动净利润增长的低价股,才是股价翻倍的基础;很多低价股,就是因为业绩不好成为低价股的;而且退市的个股,净利润往往就是持续下降、亏损,一定要回避这类垃圾低价股。个股要大幅度上涨,有主力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低价股也不能例外;很多投资者甚至认为,股票只要主力资金控盘,即使业绩不好,股票也是可以大涨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不科学的。业绩不好的个股如果有主力资金控盘,的确可以上涨,但不会持续上涨,因为庄家把个股拉升去容易,但是如果没有业绩支持,是很难有投资者接盘的;当然短期上涨还是存在的,要想5倍甚至10倍以上的涨幅,没有业绩支撑基本是没有的。低价股要大涨,大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和科创板)指数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主力资金要拉升股价,一般会选择在大盘指数上涨趋势进行,如果大盘指数在下跌趋势,也就是熊市,一般不会拉升;一般至少同步一种指数上涨趋势,这样会启动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图所示,是这家公司股票K线图,可以明显看出主力资金在高位5块多横盘震荡出货,主力资金高位出货后,跌幅非常大,最低跌幅超过70%只有1块多;之后明显出现底部横盘吸货;在底部吸货之后,成交量大幅度放大,巨幅震荡,但位置明显高于底部区域,也只有2块多,属于明显的震荡洗盘。如果只是仅凭低价,是不能引起关注的,有业绩支撑才是股票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也就是股票虽然价格大幅度下跌,但是业绩要大幅度增长才值得关注;从公司公告看到,公司净利润受营业收入大幅度增长影响,大增超过30亿人民币。

净利润暴增89倍,疫情后Zoom神话能否延续?

文/陈溯 如果说疫情之年还有赢家,那在线视频会议软件一定占有一席。一场疫情催动视频会议软件快速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利润增长奇迹。 在线视频会议软件开发商Zoom 12月1日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10月31日的第三财季,Zoom营收为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净利润为19840万美元,同比增长8900%。 然而与此同时,周一美股盘后,Zoom的股价却下挫逾5%。 一边是营利高速增长,一边是市场行情下滑,Zoom的暴富神话还能持续多久?疫情后,以Zoom为代表的在线视频会议软件前景如何? 2020年以来,众多行业饱受疫情冲击,但得益于居家办公的流行,Zoom成为一匹黑马,每一财季都展示了令人眼热的“暴富”成绩单。 Zoom 的2021财年第一季度(2020年2月1日-2020年4月30日)营业收入为3.282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2.7倍,归属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703.6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8万美元大幅增长135倍。第二季度财报Zoom总营收6.635亿美元,同比增长355%。 在截至10月31日的第三财季,Zoom营收再一次刷新纪录,营收为7.7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7%,大大超出华尔街分析师此前营收6.90亿美元的预期。 Zoom的股价也“一飞冲天”,年初以来累计上涨超过600%。 相较于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股价瞬间上涨超20%,本次财报公布后,Zoom的股价却没有出现预期的“应声上涨”。 其股价周一美股盘后交易中一度大跌12%,到收盘时也仅仅微涨1.43%。 事实上,从10月下旬开始,Zoom的股价就开始露出“颓势”,尤其是辉瑞制药和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11月9日公布的“其研制的新冠疫苗在大规模试验中,能阻止90%的新冠感染”消息一出,“居家受益股”Zoom接连两天下跌,到11月10日,一度出现9%的跌幅。 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或许已开始降低对Zoom增长潜能的预期。 2019年时,Zoom的股价还只有60、70美元,到2020年,股价一度冲到超过500美元。在疯狂飙升600%以后,Zoom目前的股价约为2021年预期每股收益的170倍,收入的50倍。 投资者们担忧,如果Zoom在“后疫情时代”无法保持此前的快速增长,那么这个高企的估值就面临坍塌风险,股价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在谈到第三季度财报公布后,Zoom股价为何没有出现预期的大幅上涨时,深度 科技 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从年初到现在,Zoom因疫情黑天鹅快速增长,带来股价快速提升,导致前期股价过高,已经不是一个合理的市盈率值,今年之后很难维持这么高的增长率,Zoom股价会逐渐回落到一个合理价位上。 Advisors分析师Chaim Siegel近期也将Zoom的评级从“强力买入”下调至“买入”,理由是Zoom将面临来自疫苗利好的阻力。 目前,Zoom预计第四季度公司营收还将再创纪录,第四季度总净收入将达到8.06亿美元至8.11亿美元。然而,市场对Zoom的预期各有不同。 众所周知,影响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Zoom等在线视频会议软件今年获得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有不少分析认为,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尤其疫苗研发进展顺利,居家办公需求将不再强烈,在线视频会议软件发展空间也将随之变小。 数据显示,三季度Zoom的利润增速正在下滑,毛利率从上一季度的71%下降到66.7%。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从长远看,在线视频会议是未来办公趋势,在线视频会议软件也代表着新发展方向,具有乐观发展前景。 Zoom CEO袁征认为,Zoom当前的增长具有持续性,虚拟视频会议是通信的未来,与其说疫情是“变革推动者”,不如说是一种现有趋势的“催化剂”,疫情只是帮助它加速了。 深度 科技 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在线会议长期前景是值得看好的,尤其是5G普及,流量资费下降后,视频电话会议可能成为常态,Zoom大有可为。不过短期看,疫情会被慢慢控制,直到最终疫情终结,这个过程也是Zoom由高速增长变成低速增长的过程,将回到正常增长轨道上。 疫情不仅给Zoom带来福利,也给其他同行带来利好,越来越多竞争者加入其中,目前的在线视频会议软件行业可以说已是一片红海。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Meets平台、Cisco System的Webex、微软的Teams等视频会议软件都在今年获得了业务大拓展和盈利暴涨,Facebook、谷歌也在今年拓展了视频新业务。在中国,腾讯会议、钉钉办公已有广阔市场渗透率,并逐渐向国际拓展。新华三、浪潮也发布了相应云视频解决方案,Polycom、华为则利用在通信设备制造积累的优势,快速抢占政府部门和企业大客户的市场份额。 视频会议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代表着绿色发展的方向。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在软件功能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对在线视频会议软件“蛋糕”的瓜分将更加激烈,行业整体增速也将趋缓。在线视频会议软件行业或将在竞争中向着更细分、更人性化、更高品质的方向实现整合。 来自:国是直通车 责编:周锐

分期巨头公布财报:乐信放款370亿,趣店净利润10.43亿

11月18日,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平台乐信、趣店同日公布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 两家公司的 贷款 规模和财务业绩均实现较高增长,但对比来看各有所长,乐信放款量再创新高,趣店盈利能力可观,用户规模、金融科技收入等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的起点,不同的方向 坊间传闻,乐信创始人肖文杰、趣店创始人罗敏这两位同龄的江西人,原打算共同开发一款分期购物平台,但其后二者分道扬镳,各自创办 分期乐 、趣店前身趣分期。 2013年10月,分期乐成立;随后的2014年3月,趣分期正式上线。经过几年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各自的消费金融体系,2017年10月18日,趣店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距离趣店赴美上市不到一个月,乐信集团也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市潮中的一员。 相似的起点、相似的业务、几乎同期上市,二者也因此时常被互相对比。 乐信和趣店最初的业务构成主要都是消费分期和现金贷两部分,彼时趣店基于蚂蚁金服的投资和资源支持业务一度反超乐信。而经过近年的发展,如今的情况似乎已截然不同。 实际上,在监管和行业大环境的压力下,乐信与趣店都在急于转型,趣店退出校园之后,发展现金贷业务、进军汽车分期市场,乐信则专注于分期电商,虽然曾经走出了不同的方向,但最终二者还是殊途同归,逐步走向了面对金融机构的助贷业务平台。 趣店用户增长乏力,乐信接近翻倍 截至2019年9月30日,乐信注册用户总数突破六千万,达到6260万,同比增长92.2%;授信用户达到了1670万,同比增长74.7%。其中第三季度贷款产品活跃用户达到610万,而2018年同期为280万;新增贷款活跃用户250万,同比增长265%。 截至第三季度,趣店注册用户增长至783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1.8%;在贷借款人总数达630万人,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第三季度新增活跃借款人66.91万,比去年同期的58.07万增长15.22%。 对比上述数据,趣店注册用户、贷款使用用户总量均大于乐信,但是可见趣店用户增长速度远不如乐信,新增活跃借款人相差近180万。 而在2017年年底,趣店注册用户为6240万,乐信为2390万;2018年年底,趣店注册用户为7180万,乐信为3730万。二者用户总量差距逐步缩小。到今年第三季度,趣店注册用户总量仅超过乐信1570万,按照乐信过往增长速度,超越趣店指日可待。 实际上,此前外界一直担忧趣店过度依赖 支付宝 和蚂蚁金服导流,在去年8月双方合作停止,虽然趣店各项数据仍在增长,但显然已接近天花板,增长乏力。 前面提到,趣店曾走过一段“弯路”,匆匆退出校园业务,转而发力现金贷,但随着监管加速,该业务为趣店带来一定危机,趣店也因公众对于现金贷的质疑一夜之间蒸发上百亿市值。 随后趣店发力汽车分期业务——大白汽车,但这一选择同样也未能带领趣店走出困境,从快速开出175家门店到大规模关店,大白汽车业务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如今这一业务仍在缩减,按照最新财报数据,大白汽车业务销售收入已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5.86亿元大幅减少至1.36亿元。 如今的趣店找准了面向金融机构的开放平台方向,即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用户由趣店放款,不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用户则导给其他合作金融机构。但相对稳扎稳打型的乐信,趣店似乎慢了一步。 乐信日均放款超4亿,趣店在贷余额达384亿 用户体量直接与贷款体量直接相关。 根据乐信财报,第三季度放款370亿元,同比2018年同期的137亿元增长170%,环比二季度的260亿元增长42.31%。以此计算,乐信的日均放款额突破4亿元。 截至2019年9月30日,乐信在贷余额达515亿元,比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258亿元增长99.5%,环比二季度的406亿元增长26.85%。 趣店财报中则未披露当期放款规模,但从在贷余额来看,也有较大增长。截至2019年9月30日,趣店共与10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贷余额总规模达384亿元,环比2019年第二季度的287亿元,增长33.8%,同比则增长了151.2%。 不过这一在贷余额相对于乐信而言仍有较大差距。 资产表现方面,乐信2019年第三季度贷款的加权平均期限约为13.3个月,加权平均APR为26.6%。截至2019年9月30日,90天以上的逾期率为1.40%。 趣店2019年第三季度自有贷款业务加权平均期限为10.4个月,第二季度该数字为8.4个月,相对有所延长;开放平台上的加权平均贷款期限为13个月,相比二季度的14个月有所缩短。2019年第三季度,M6+逾期率为1.6%。 乐信营收32亿,趣店单日净利1100多万 乐信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总营收达32亿元,同比增长72%,环比增长28.36%;净利润为7.24亿元,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15.29%。 趣店财报则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25.91亿元,同比增长34.3%,环比增长16.66%;净利润10.43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减少8.75%。 二者对比,乐信的营收高于趣店,但盈利能力不如趣店。以上述数据计算,趣店日均净利1158万余元。 从二者财报来看,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助贷业务均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乐信财报,其金融科技收入增长最为迅速。2019年第三季度,乐信通过为各类金融机构服务获得的金融科技收入达到19亿,比去年同期5.58亿增长238%。 趣店CFO杨家康也表示,开放平台计划已成为公司主要的增长和利润驱动力,第三季度产生的9.933亿元收入,占净利润的90%以上,开放平台将进一步提升趣店的盈利能力。 另据财报,截至第三季度末,趣店开放平台已经桥接了102.09万个在贷借款人和11个经许可和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两者均比上一季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该季度的重复借贷比率超过70%。 回首2017年、2018年二者全年收入情况,乐信虽然营收增长慢的多,但相对稳定。 2017年,趣店在融资收入36.42亿(同比上涨186.5%)的带动下,实现了47.7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31%;2018年,趣店实现营收76.92亿元,同比增长61.09%。 2017年,乐信营收为55.8亿元,同比增长29%;2017年,乐信营收为75.97亿元,同比增长36.15%。 而对于营收增长的原因,乐信2017年、2018年财报中均表述为“金融服务收入的增长”。其金融服务收入在2017年突破30亿元,2018年该部分收入增长65.7%至50亿元,主要是由于贷款便利化和服务费增加所致。 可见相对于趣店的多方尝试,乐信则早已找准了金融科技的方向。 从财报数据来看,乐信、趣店向金融科技转型已初见成效,也期待二者能够持续发力,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019年车企净利润出炉,长城45亿,吉利81亿!那华晨和北汽呢?

近几年,海外大厂纷纷选择与自主品牌合资造车,比如奇瑞与捷豹路虎结缘、林肯牵手长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BBA里面的华晨宝马和北汽奔驰,其原因无外乎在于如果不是宝马和奔驰的巨大影响力,北汽和华晨是远远不及长城长安吉利奇瑞这几个老牌大厂的实力,那么如果抛开宝马和奔驰的金字招牌,结果又将如何呢?最近,华晨中国就正式发布了2019年的年度业绩报告,报告中,2019年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为67.62亿元,相比2018年的58.21亿元,同比增长16.18%,这很大程度在于华晨宝马的出色表现,2019年华晨宝马销量达到创纪录的54.59万辆,而华晨宝马的净利润呢?76.26亿元!什么概念?华晨汽车依靠于宝马合资挣了76.26亿元,最后拉通来算,净利润只剩67.62亿元了,你品,你细品?同样依靠奔驰取得辉煌的北汽集团,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1746.33亿元,仅北京奔驰就占据了1551.54亿元的市场份额,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共40.83亿元,其中毛利润方面,整个北京汽车毛利374.87亿元,北京奔驰就贡献了422.15亿元,而北京品牌呢?负的47.284亿元!作为对比,完全依靠自己收购或者自主研发的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30日在港交所发布财报显示,2019年总收益974.0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1.90亿元。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64.55亿元,净利润达45.26亿元。诚然,目前来看,这两个品牌也并非一无是处。北汽依靠北奔赚钱,再投入到北京品牌的新车和新能源研发上,而华晨宝马的品控也在豪华品牌中有着很好的口碑,但相比较之下,华晨和北汽确实应该慎重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了,一个纯粹的代工厂是永远不会成为百年车企的,而一个代工厂却会因为一次战略调整,最后直接陷入停摆和破产的结局。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待呢?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家2300亿车企巨头,今年一季度净利润骤降90%!

现如今,车企的日子可谓“冰火两重天”。今年一季度,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销量正增长外,其他车企的销量纷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长城汽车一季度销量下滑最为严重,-41.7%。相应的,长城汽车一季度的净利也同比下滑严重。具体来看:长城汽车2023一季度公司主营收入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扣非净利润-2.17亿元,同比下降116.65%;负债率64.44%,投资收益2.55亿元,财务费用1199.4万元,毛利率16.07%。这也是长城汽车上市后第二次扣非净利润为负的单季,上一次出现亏损还是在2020年的一季度,当时其扣非净利润为亏损7.49亿元。对此,很多网友评论:想想近日长城汽车董秘李红栓在业绩会上表示:“虽然一季度新能源市场和燃油车市场都受到了价格战的影响,但对长城汽车经营节奏和产品销量落地没有产生冲击。”这打脸来得太快了。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除了皮卡之外,哈弗、魏派、欧拉和坦克的销量均有所下滑,其中主力品牌哈弗销量约16.67万辆,同比跌幅24.6%。遥想当年,哈弗销量月月爆卖,巅峰时期,哈弗H6拿下了月销8万多台的成绩。不过,后期由于哈弗大狗的走红,长城汽车尝到了甜头,近年来不断在新产品上侧重加重,并有意弱化对哈弗H6产品的营销,以期望摆脱哈弗H6对于哈弗品牌形象的束缚。但从结果来看,大狗、赤兔、神兽等同级产品的内耗,不仅拉低了哈弗H6的销量,也错过了推广哈弗H6新能源的最佳时机。真是一步错,步步错。看看隔壁比亚迪自从放弃燃油车市场后,凭借着自研发的三电技术,赢得了众多国内消费者的喜爱,月销频频过20万,去年更是超过一汽大众,获得了国内汽车年度销售冠军,成为众多车企眼红的对象,长城也不例外。虽然现在长城明显加快了新能源的步伐,比如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炮五大品牌携30款产品亮相,其中超15款为智能新能源产品,但实话说,这些车型的售价、技术与同级竞品相比优势并不大,很难挽回销量。写到最后:从来自保定市的一家乡镇企业,成长为国内汽车头部车企,长城汽车的成功道路肯定充满艰辛。但市场就是这样,处处存在竞争。现如今长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新能源的转型迫在眉睫,希望这家来自保定的民族企业,能够多听听消费者呼声,以此来优化自己的产品。【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参谋长说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什么是毛利,什么是净利润?

毛利润是指:毛利润=销售价格-原料进价-人工费;例如你卖了一件衣服100块 衣服的成本是20块 那么此时的毛利润就是80元。净利润是指:商业企业的总收入减除营业内外各项支出以及应缴的销售税金、教育费附加、加联营收入减联营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扩展资料: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售价)减去商品原进价后的余额。净利的对称,又称商品进销差价。因其尚未减去商品流通费和税金,还不是净利,故称毛利。在中国,工业品进销差价系指同种产品的出厂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额 (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额称批零差价),农副产品进销差价是指同种农副产品的产地收购价格与产地批发或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若毛利不足以补偿流通费用和税金,企业就会发生亏损。毛利占商品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称毛利率。毛利率一般分为综合毛利率、分类毛利率和单项商品毛利率。商品销售毛利率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的全部、大类、某种商品的差价水平,是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和价格制订是否合理的依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毛利

净利润如何计算

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是企业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大的盈利。与同行业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水平,说明公司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定价高,或与同行比较公司存在成本上的优势,有竞争力。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额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营业利润率,是营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100%。它比销售净利率能更好地刻画公司主营业务对盈利的贡献情况,因为净利润是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支出净额后得到的,而这些收入或损失的持续性较差,排除这些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变化及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别。利润表计算公式:1、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在美股年报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人者的净利润是用净收入代表吗?

美股年报中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通常是用净收入代表的,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是指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净利润中扣除了少数股东的权益。而净收入是指公司所有来源的收入总和,包括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权益。因此,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是净收入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得到的结果。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的年报时,应当仔细阅读财务报表中的注释和解释,以确定净利润和净收入的具体定义和计算方式。此外,投资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公司的财务稳定性、行业竞争环境等,以帮助评估公司的绩效和投资价值。

在美股年报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人者的净利润是用净收入代表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有关规定,“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反映在企业合并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所有者)所有的那部分净利润。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应答时间:2021-06-2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