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考研考哪些科目
金融硕士的初试科目是1、101政治2、204英语二3、303-数学三或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写作)4、431-金融学综合。431金融学综合包括金融学、公司财务两部分。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为90分,公司财务部分为60分,全国统一大纲,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扩展资料:金融专业学位硕士报考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6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3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
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如下:金融考研考(101)政治、(204)英语二、(303)数学三或(396)经济类联考、(431)金融学综合。其中政治和英语由国家统一命题,也是每所院校的必考科目,数学三或经济类联考学员可以二选一,但选择经济类联考报考院校会受限制,金融学综合由院校按照国家统一的考试大纲命题。金融考研难度金融学综合考试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与国际金融学、投资学与公司金融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掌握和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考研政治考试含国内外时事政治和政治基础知识,英语二考试难度在四六级之间,这两科满分均为100分。数学三含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部分,经济类联考含数学、逻辑、写作三部分,考试难度相对于数学三低一些,试卷满分150分。金融学综合包括金融学、公司财务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对于学习基础好尤其是数学比较有优势的学员来说,考试难度不算大;但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员来说,考试有一定难度。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题型、分值: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计算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分析与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考研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政治、外语。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考研金融学综合包括那些啊?有没有推荐参考书目?
金融学综合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个人意见仅作为参考这是11年的:《金融学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一、考试性质《金融学综合》是2011年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金融学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 金融学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二、利息和利率● 利息●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三、外汇与汇率● 外汇● 汇率与汇率制度● 币值、利率与汇率● 汇率决定理论四、金融市场与机构●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衍生工具市场● 金融机构(种类、功能)五、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六、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ue003● 中央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七、货币供求与均衡●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供给● 货币均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八、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九、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收支● 国际储备● 国际资本流动十、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理论● 巴塞尔协议● 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市场监管第二部分 公司财务一、公司财务概述● 什么是公司财务● 财务管理目标二、财务报表分析● 会计报表●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三、长期财务规划● 销售百分比法● 外部融资与增长四、折现与价值● 现金流与折现● 债券的估值● 股票的估值五、资本预算● 投资决策方法● 增量现金流● 净现值运用● 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六、风险与收益● 风险与收益的度量● 均值方差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无套利定价模型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贝塔(b)的估计●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八、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 有效资本市场的形式● 有效市场与公司财务九、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 资本结构● MM定理十、公司价值评估● 公司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三种方法的应用与比较四、考试方式与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为90分,公司财务部分为60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考试。
考研金融专硕431综合是全国统考吗?
金融专硕431综合并不是全国统考。431金融学综合参考书推荐:431金融学综合这门科目不是全国统考,每个院校出题不一样。431金融学综合这门科目,没有通用的参考书,但可以根据目标院校历年真题、之前年份指定参考书等确定用什么参考书复习更有效率。因此,考生如果能尽早确定报考院校最好,因为院校确定,专业课参考书就确定。2011年,全国出了一个431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包括金融学(90分)和公司理财(60分)两部分,但是金融学部分含有国际金融学。另外不是每个院校都参考431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出题,比如清华大学金融专硕有自己的考试大纲。考生如果没有确定报考院校,不影响现在复习专业课,因为考生可以采用市面上经典教材复习备考。金融专硕参考书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差异性特别大,个人不是特别建议做课后习题,建议多做布置的作业,含金量很大。431金融学综合经典参考书介绍如下:金融学(也叫货币银行学):市面上,有几本经典的金融学教材,如黄达《金融学》(也叫《货币银行学》)、胡庆康《货币银行学教程》、戴国强《货币金融学》、蒋先玲《货币金融学》等。综合比较,除了不推荐黄达《金融学》外,其他教材都可以,大家可随意挑选其中一本。第一,为什么不是特别推荐黄达《金融学》,因为这本书写得不是特别好,基础阶段看了和没看差不多。问题是,很多院校指定该书为参考书,如果是这样,建议先看其他金融学教材,明白重难点之后,再看黄达《金融学》。第二,基础阶段,不是特别推荐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个人观点,先看本国内老师写得书,因为应试效果特别好,看完再看国外老师写得书,如米什金《货币金融学》。该书特别棒,特别是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建议大家一定要认真看。第三,不少老师,如戴国强老师,写了《货币银行学》和《货币金融学》,强烈推荐统一看《货币金融学》,因为这版本新一些。第四,如果不确定到底用哪一本书,推荐蒋先玲《货币金融学》,总体不错。国际金融学:431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涉及到国际金融内容,而且很多高校喜欢考国际金融内容。综合起来,推荐考生用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一书。需要说明的是,除非报考院校指定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为参考书,如复旦大学,其他高校只需要看该书中涉及到考试大纲内容的考点,具体为: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说白了,考生不需要把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这本书从头看到尾,只需要重点看“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这两部分内容。公司理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公司理财又叫财务管理,所以财务管理和公司理财客观来说是一样的。公司理财这块,最经典的书是罗斯《公司理财》,考金融专硕,95%以上的考生推荐看这本书,除非报考院校初试不考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罗斯《公司理财》一共31章,从考试大纲看,重点考前面19章!!!部分院校,如人大和外经贸,考过19章之后的内容。如果时间不是特别充裕,个人建议就看前19章,后面的内容直接放弃算了。投资学: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公司理财里面包含了投资学。所以,我们上课的时候,在讲述公司理财时,会把投资学核心内容讲述,大家别说我们上课没有讲投资学哦,这个锅我们不背。部分院校,如清华大学,重视投资学。投资学这一块,最经典的书是博迪《投资学》,该书课后习题经典,如果报考院校重视投资学,建议考生多做做,很有帮助。证券投资学部分高校,如东北财大、暨南大学,考试内容涉及到证券投资学。记住,证券投资学和投资学两码事哦!如果可以的话,建议考生看《公司理财》,因为证券投资学最难的部分,《公司理财》有详细讲述,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
431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
431金融学综合考研考的内容大致将覆盖到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公司财务or公司理财)、投资学这几门。1.可能的考试科目从初试到复试,金融专业课431金融学综合考试的科目大致将覆盖到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公司财务or公司理财)、投资学这几门,可能有的学校只是要求其中的一两门,也有的学校要求比较高涉及三四门,这要看大家目标院校的考纲要求。另外,各大院校对于这几门课的指定教材也不一样,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指定教材,像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就没有指定教材而只是一个粗略的考纲,所以大家在决定报考院校之前,这些情况都应该了解清楚,结合自身实力谨慎报考。2.可能的考试题型(1)客观题客观题主要分为三种,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其中选择题又分为单选和多选,这三种题目都考察书本上答案较为固定的知识点,把课本上细微之处的知识点、包含多个要点的知识点、需要仔细理解的、带有简单计算的知识,都要认真掌握,勤理解,多记忆,要找相关的习题多加练习,另外要把每门课当中可能考计算题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专门训练,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攻克客观题。(2)主观题主观题主要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这三种,想必大家都比较担心主观题,因为主观题不仅要考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考察我们的文字功底、阐述方式、思维逻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对热点的关注和理解、金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这些东西要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体现到试卷上,并不简单,所以我们要把功夫下到平时,考试时真正做到厚积薄发,老师是一定会发现你这匹千里马的。首先,对于名词解释,要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归纳总结各个可能考的概念,逐个掌握,如果目标院校对文字题目的要求较高,那么名词解释只答单端的一行定义是不行的,这个时候要把与该名词相关的背景、人物、特点、优缺点、应用,都答上,而且要注意前后逻辑不能混乱;其次,对于简答题,一般来说答案在课本上都能找到,只要在答题时注意条理性、大体的结构就可以了,主要靠记忆;论述题,不仅考重要知识点,通常还和热点相结合,平时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要多把课本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多关注金融热点、市场基本面,学会用理论解释热点,对其中的难题要有解决和应对措施,平时可以看看相关论文、资料,注意大体逻辑,多加训练。
关于431金融学综合应该看哪些参考书目
市面上,有几本经典的金融学教材,如黄达《金融学》(也叫《货币银行学》)、胡庆康《货币银行学教程》、戴国强《货币金融学》、蒋先玲《货币金融学》等。1.一般来说金融学考研专业课的431金融学综合包括金融学、公司财务两部分,金融学部分90分,公司财务部分60分,全国统一大纲,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2.也有个别学校的431不是按照大纲命题,而是规定了自己的范围和指定书目,所以建议查看报考学校官网的相关说明。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9-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
金融学综合考研考政治、英语二、数学三或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写作)、金融学综合(金融学、公司财务)。多数学校还是考数学三,少数学校可以不考数学三改考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等。1、政治政治是考研学生的公共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政治类公共课程内容,以及时事政治。无论是考金融专硕还是考金融学硕,都是一张试卷,在考试内容上没有差别。2、英语英语也是考研学生要考的科目,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金融专硕一般来说都考英语二,少部分高校要求一些金融专硕考英语一;金融学硕统一考英语一。3、数学金融生考研的数学主要考数三或者396经济联考。因为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种,所以金融学硕的数学考试普遍考数学三;金融专硕一般考396经济联考,少部分院校也会要求考金融专硕的学生考数学三。4、由报考院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对于金融生考研,报考院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一般为431金融学综合和806宏、微观经济学。金融专硕考431金融学综合,主要考察金融学和公司财务两部分知识,431金融学综合由国家制定大纲和固定的分值,各个高校进行自主命题。
431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
431金融学综合考研考《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1、《货币银行学》:考察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货币职能、货币本质与货币计量、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演变。2、《国际金融》:考察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经济分析、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环境、结构和交易产品;外汇衍生交易的特征和交易机制;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3、《证券投资学》:考察证券投资的主体和客体、证券中介机构;证券发行市场、证券流通市场、证券市场监管;证券交易的程序和委托方式、现货交易与信用交易、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
金融学综合考研考察:《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科目。所谓金融考研难考是指名校的金融专业分数普遍很高。 相对来说经济类的国家线就不低,而金融又是经济学类的热门专业,所以大家会觉得很难考,特别是名校的金融专业。 其实金融考研不难,难的是报考名校的金融专业。考研专注的是过程,一个好的准备过程会让你在考试中远超其他考生,都说金融考研很难,因为要准备很多,但是任何课程,只要好好学习准备,都有可以突破的地方。以上就是全部回答。
金融硕士金融学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金融学综合》是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金融学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金融硕士金融学综合考试大纲如下:《金融学综合》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财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金融学综合》考试内容第一部分 金融学一、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二、利息和利率利息利率决定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三、外汇与汇率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币值、利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四、金融市场与机构金融市场及其要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金融机构(种类、功能)五、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六、现代货币创造机制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ue003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七、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九、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十、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理论巴塞尔协议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第二部分 公司财务一、公司财务概述什么是公司财务财务管理目标二、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三、长期财务规划财务预测方法外部融资与增长四、折现与价值现金流与折现债券的估值股票的估值五、资本预算投资决策方法增量现金流净现值方法的应用资本预算中的风险分析六、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度量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无套利定价理论七、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八、有效市场假说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有效资本市场的形式有效市场与公司财务九、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MM定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十、公司价值评估公司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三种方法的应用与比较考试方式与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为80分,公司财务部分为70分。参考书目:1、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金圣才主编,《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3、 罗斯(Ross)、维斯特菲尔德(Westerfield)和乔丹(Jordan)著,方红星(译),《公司理财(精要版)》,原书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注:以相应参考书与大纲所对应的章节内容为主。考试试题题型: 1.名词解释题、2.简答题、3.计算题、4.论述题。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金融学考研专业课的431金融学综合指的是什么?
1、一般来说金融学考研专业课的431金融学综合包括金融学、公司财务两部分,金融学部分90分,公司财务部分60分,全国统一大纲,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百度搜索大纲即可了解。2、也有个别学校的431不是按照大纲命题,而是规定了自己的范围和指定书目,所以建议查看报考学校官网的相关说明。扩展资料:金融学专业介绍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主要包括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厚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既可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可在银行、证券、信托、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机构任职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应具备能力本专业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经济学科和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有关法律、政策和国际规则;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利用外语获取专业信息;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参考资料:金融学_百度百科
431金融学综合包括哪些科目
431是科目代码,金融学综合包括以下内容:1、《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货币职能、货币本质与货币计量、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演变;信用、利息和利息率、利率理论;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金融机构与制度的创新;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业务;投资银行的性质与类型、投资银行业务;存款型金融机构、契约型金融机构、投资型金融机构、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金融监管体系;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决定因素、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的定义、存款货币的扩张、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2、《国际金融》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经济分析、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环境、结构和交易产品;外汇衍生交易的特征和交易机制;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国际组合投资;国际银行业;汇率风险预测技术、外汇风险计量和管理技术;国际直接投资概述、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经济利益、跨国投资项目资本预算、国家风险管理;跨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与外债管理、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管理;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最适货币区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资本流动概述、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金融危机理论模型;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3、《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的主体和客体、证券中介机构;证券发行市场、证券流通市场、证券市场监管;证券交易的程序和委托方式、现货交易与信用交易、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证券投资的收益、证券投资的风险、证券风险的衡量;证券投资的对象分析;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质因分析和量因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概述、图形分析、市场指标分析、其他分析工具;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证券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券投资管理。一般来说金融学考研专业课的431金融学综合包括金融学、公司财务两部分,金融学部分90分,公司财务部分60分,全国统一大纲,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百度搜索大纲即可了解。也有个别学校的431不是按照大纲命题,而是规定了自己的范围和指定书目,所以建议查看报考学校官网的相关说明。
2022金融考研指南:金融学综合考研内容解读?
考研考生们最先考虑的就是择校择专业的问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对以后的发展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报考金融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未来的发展潜力也不错,相信是不错的选择。下面猎考考研金融专硕小编整理了2022金融考研指南:金融学综合考研内容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学科概况“金融学”是经济学门类中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二、培养目标具备较高的金融学理论水平和比较全面的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能够独立工作和创新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高层次的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实务的人才。该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将会掌握金融基础理论,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基础,掌握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的规律,并具备从事金融业务活动并能取得成功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具备独立承担与专业研究相关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三、研究方向研究范围包括各个招生单位具体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01 货币理论与政策02 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03 银行管理04 资本市场05 公司金融06 金融风险管理07 金融工程08 投资理论与实务四、考试科目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④815 经济学综合五、课程设置各个招生单位课程设置略有不同,以南京大学为例:A 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列原著选读、英语B 类: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企业组织理论、现代财务管理、商用软件与网络C 类:国际金融研究、现代国际货币与金融学说研究、国际金融管理研究、金融理论与制度研究、高级投资银行D 类:国际贸易政策比较研究、国际商法研究、金融工程学、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金融市场数量分析、保险学研究。六、相近专业与此专业相关的专业(即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七、就业前景1.高学历人才需求旺盛虽然现在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正在水涨船高。金融招聘会上,学历的要求仍然很高,比较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甚至要海归。2.复合型金融人才渐受欢迎除了学历要求之外,银行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情况是银行中有一半人,甚至更多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本科专业各异,有计算机、通信、法律甚至机械和物理。现在备考和在读的金融研究生也有很多是跨专业的,导师们非常欢迎这些跨专业学生。有些金融分析机构指明要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他们要的就是工科那种严谨理性的思维和分析。八、就业方向从上面的就业流向可以看出,职业方向和报考专业有很大的联系。就比如,若想准备从事基金类工作,报金融工程方向比较好;若想到保险公司工作当然要选择保险方向。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 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目前基金市场最为活跃,而熟练的基金经理人只有 3000 人左右,人才缺口过万;目前中级基金经理人的年收入已经达到 40 万元.而担任高级职位的经理人年薪已经突破百万元,可见金融行业是一座未开采的金矿。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yjs/
431金融学综合包括哪些科目?
1、431金融学综合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2、金融学部分90分,公司财务部分60分,全国统一大纲,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3、《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突出对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管理技能的传授,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4、《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注重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有关国际金融实践问题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论以够用为度,并通过专栏、案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5、《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在内容安排和材料选用上注重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引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扩展资料中国所说的金融学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比如人民银行说他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中国金融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似乎更偏向于经济而不是正统的金融学,它的核心学科是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它们都是属于经济学大类的,货币银行学属于货币经济学而国际金融属于国际经济学。因此中国金融本科教育是一种经济与金融的交叉学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专业-431金融学
金融学综合考什么?
金融学综合考试内容:1、《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货币职能、货币本质与货币计量、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演变;信用、利息和利息率、利率理论;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金融机构与制度的创新;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业务;投资银行的性质与类型、投资银行业务;存款型金融机构、契约型金融机构、投资型金融机构、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金融监管体系;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决定因素、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的定义、存款货币的扩张、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2、《国际金融》外汇与外汇汇率、汇率的经济分析、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环境、结构和交易产品;外汇衍生交易的特征和交易机制;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国际组合投资;国际银行业;汇率风险预测技术、外汇风险计量和管理技术;国际直接投资概述、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经济利益、跨国投资项目资本预算、国家风险管理;跨国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与外债管理、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管理;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最适货币区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资本流动概述、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金融危机理论模型;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
求金融工程研究生排名!大哥,大姐帮帮忙。
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声誉指数:☆☆☆☆☆ 难度指数:☆☆☆☆☆ 薪酬指数:☆☆☆☆☆师资:人大在中国的金融界历来被视为老大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土鳖和海龟。是全国金融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货币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是人大前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前会长,也是中国金融学会历任会长中唯一一位学者会长(其余都是由在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考试:从专业课试题上来看,比联考难度要大得多。如果要考上,主要是两个障碍:一个是专业课,可以分数不高,但一定要过线,还有一个是数学,是重中之重。就业:人大金融的就业前景非常只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其就业形势非常好,完全可以和北大清华相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声誉指数:☆☆☆☆☆ 难度指数:☆☆☆☆☆ 薪酬指数:☆☆☆☆☆实力:有厉以宁,张维迎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坐镇,虽然不全是金融学领域的导师,金融方面最有名的导师应该是曹凤岐教授。今年来一大批海归的加盟,实力提升更快。考试:专业课考试难度比较大,侧重一定的数学能力,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还有就是考试范围要广,整体上看,北大光华的金融学考研录取分数线至少需要370分以上,当然,专业课的难度比较大。如果不下大功夫,还是不要尝试了。另外,与其它院校不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要求考数学三,难度大大增加。就业:北大的金融学虽然还不是国家的重点学科,但牌子在这摆着,所以就业形势也非常不错,而且有很多的出国机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声誉指数:☆☆☆☆ 难度指数:☆☆☆☆ 薪酬指数:☆☆☆☆☆师资:导师主要有两个有名的,一个是中国金融工程学会会长宋逢明教授,还有一个是研究公司金融的朱武祥教授。考试:非常重视金融学中的数理分析,不过有时候给人感觉是过分的迂腐在数学模型之中,对实际问题重视程度有所不够。由于偏好理工科学生,复试的时候还得考计量经济学,所以报考者基本上是跨专业,考取难度很大。它是全国唯一一个要求考数学一的学校,这一点,基本上堵死了经济类本专业读的可能性。总之,清华大学的金融学比起北大和人大还是比较弱的。不过金融工程还是比较强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声誉指数:☆☆☆☆ 难度指数:☆☆☆ 薪酬指数:☆☆☆☆国际金融的实力很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绝对的一流。和人大同为全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应该说,南开大学的国际金融和保险学水平还是排名全国第一。在教育部的评估中,其国际金融的科研实力甚至超过了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排名全国第一。钱荣堃教授是我国国际金融领域的泰山北斗,是中国的MBA之父,不过其现在已经过世。现在的学术带头人是马君潞教授,在国内很有名。据说南开大学培养的硕士全部都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保险学是传统优势。刘茂山教授非常有名。保险精算专业全国第一,中国保险精算师老师委员会就设在南开大学。由于联考难度不大,对跨专业的考生是一件好事。学生素质比较高,但是就业不如人大和复旦。这一点主要是在与天津的城市环境不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声誉指数:☆☆☆☆ 难度指数:☆☆☆☆☆ 薪酬指数:☆☆☆☆师资:全国第四个国家重点学科。绝对的名牌。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像姜波克、张军、刘红忠这样的青年学者(主要是海龟),致力于金融学最前沿的研究。考试:06年录取线达到了惊人的422分。复旦大学是联考的领头学校,大部分试题是复旦大学出的。联考的范围比较广,但是难度不大。专业课成绩普遍很高,130分以上的人很多。推荐跨专业的学生报考。英语要求一直都是60分以上,数学没有130分基本不可能考上。总之,考研难度很大,风险很高。录取比例远远超过了20:1。就业:学科底蕴虽不如人大,但毕竟是名校,而且有着一批海归,所以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而且有很多出国的机会。金融学(含∶保险学)(共 76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B)、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B)、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B)、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B)、苏州大学(B)、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青岛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武汉大学(B)、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大学(B)、中南大学、中山大学(B)、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广西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云南财贸学院、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新疆财经学院、 1中国人大(财政金融学院) 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3清华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4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5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6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7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8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9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什么叫做金融衍生产品?
衍生产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译。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金融衍生产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由于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因而也被称为“资产负债表外交易(简称表外交易)。
用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属于哪一类风险应对手段
用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属于风险对冲类风险应对手段。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原题为:用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属于哪一类风险应对手段A.风险汇聚B.风险分散C.风险转移D.风险对冲。正确答案是D.风险对冲。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外乎两个:套期保值与投机。套期保值是指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
金融衍生产品是什么?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合约。
作为金融中介,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的交易模式有何不同
如下不同:1、从融资的方式来看:投资银行进行的是直接融资,并侧重长期融资;而商业银行进行的是间接融资,并侧重短期融资。2、从基础业务来看:投资银行的基础业务是证券承销,而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存贷款。3、从业务活动的领域来看:投资银行主要是在资本市场开展业务;而商业银行主要是在货币市场开展业务。4、从利润的来源来看:投资银行是靠收取客户支付的佣金;而商业银行靠的是存贷款之间的利率差。
对于与投资银行部有业务往来的同业客户 金融同业部与投资银行部各自职责是什
投资理财同业部是做金融机构之间同业资金的往来的业务部门。也就是资金营运部。投资银行部主要从事投资理财。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在金融领域内,投资银行业这一术语的含义十分宽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包括了范围宽泛的金融业务;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包括的业务范围则较为传统。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狭义含义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着重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的广义含义包括众多的资本市场活动,即包括公司融资、兼并收购顾问、股票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投资研究和风险投资业务。
怎么解释金融规模经济
也就是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伸而来。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有哪些?又会做出怎样的相应的对策呢?当今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对我国整个金融产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进而简述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并针对发展情况和具体现状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支付宝、余额宝、网上银行、云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受众度越来越广,由此逐步开启我国金融探索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它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将大众带入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甚至对生活方式改变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因其快捷支付、操作方便等优势,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使金融业内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它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使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在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参与形式,而不是传统金融技术的简单升级。 1.1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技术需求水平高。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易,它若要达到规模经济,释放出互联网的成本优势,必修要建立在大数据与云服务的基础之上。交易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在线支付全程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等,都需要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 (2)受众较多的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无传统中介、无垄断利润、无交易成本,交易双方能够在时空几乎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及时满足自身交易需求,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包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第三方支付组织崛起,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有效性提高,去中介化明显,这无疑是对传统金融业的巨大挑战。 (4)信息对称。传统银行业主要经营信息不对称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交流更加畅通,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全面的了解对方的资料,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使金融业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由于信息传递便利,对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也可以做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违约损失。 1.2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1)资源配置和平台功能。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着眼于个人和小企业客户,借助掌握的庞大数据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以更低的成本迅速发现客户,了解其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极大的促成小微金融交易的发生。在这个由互联网创建的平台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双方可以自由、灵活、便捷的交易,彼此能够便利的掌握各方资料、更及时准确的获得收益防范风险,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支付功能。当前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发展壮大,极大便利交易双方的交易进程,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传统支付平台的地位。 (3)信息搜集和处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人们利用“云计算”原理,可以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4)价格发现。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都直接在平台上彼此选择,共同商议交易价格,实现了完全的交易自由化和市场化。随着参与度的提升和交易额的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能够利用这一交易机制判断市场利率走势,找寻符合市场的价格,从而更加精确制定自由市场下的借贷利率和价格基础,为日后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积累经验。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传统银行业出现生存危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其交易量和交易规模都有了极大幅度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交易规模(线上、线下交易规模总和)达到6.91万亿元,完成2012年全年交易量(104221亿元)的66%,行业增速稳定(赛迪顾问数据)。2013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大力拓展新兴行业的业务,其中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联手推出的余额宝,因为短短几天内便带来高达超过百万级的客户以及几十亿的销售,令业内受到极大震动。2012年,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累计达到830万亿元。这些数据另一方面也表明,电子交易量与交易额的增长极大的挤占了传统金融业的交易份额。 其二,互联网信贷规模迅速扩大。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其在2012年完成贷款数额达40亿美元,2013年更是累计贷款额达1500多亿元,小微信贷的客户数量有已经达到64万,不良率不到1%(中国电子研究中心数据)。 其三,P2P网络贷款平台出现。自2011才出现的P2P贷款平台,目前已有上百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人人贷、拍拍贷最为典型。整个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其四,互联网企业业务扩展。现今众多互联网企业不只局限于第三方网络支付,而是借助信息、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增强创新,不断向融资领域扩张,未来可能冲击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抢夺银行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物理渠道,颠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 短短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让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更加开放和透明,同时在信息对称、传递、处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都比传统的银行业更具优势。它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对传统银行业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 2.2促使传统银行业服务内容、方式发生转变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传统银行业势必会在其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渠道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客户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资源,针对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即发挥自身优势,又创新开发新型支付、结算等服务方式,从而使得其在2.3使金融脱媒速度加快 传统银行业作为资金融通的借贷机构,其中介角色已逐渐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改变这一局面,加速金融脱媒的进程,削弱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互联网金融只需有一个互联网信息联络平台,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此信息中介上寻求有用信息,一旦达成交易协议,之后的融资交易都是由交易双方自己完成,不再需要传统银行中介来促成交易。3传统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3.1调整战略,积极革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小银行的发展提供机会。传统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应该在激烈的竞争中摆正位置,积极创新,汲取互联网金融在技术、客户、时效、信息等方面的有利特点,并与自身传统业务相结合,推出更多新兴业务,开发电子银行平台,在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同时形成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也推动了传统银行业的运作模式,从而推动金融行业向更电子化、便捷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2拓展互联网业务,实现服务升级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已超过5亿,这无疑是金融业巨大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也将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面对互联网金融吸引广大客户的绝佳优势,传统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开发互联网新业务,吸引更多客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服务升级,以更细致、便利的服务留住更多客户。 通过互联网拓展金融业务,使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让银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目标客户群,而是吸引更多追求多样化、人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参与各种金融交易。 3.3以数据、信息为根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通过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使得信息快速传递,交易成本大幅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极大提高。对此,传统的银行业也需要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据库,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发布信息,借助其优势推动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向数据驱动型银行方向迈进。 3.4明确市场定位,强化专业化、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金融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多网络金融企业发展起来争夺现有市场,传统银行业更要重新定义或巩固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方向,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注重某一业务的扩展和深化,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整合,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信用水平的客户设计不同金融产品并制定合理价格,让目标客户的需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同时要勇敢面对在专业化技能和水平上面临的重大考验和挑战,最终建立绝佳竞争优势。 3.5完善综合化服务 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优势显著,但其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主营小额贷款业务,而传统商业银行则具有更雄厚的资金、广阔的的客户资源和发展经验,基础设施完善,网店分布广泛,深得客户的社会的认可与信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统银行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式,这比仅靠效率、便捷取胜且业务单一的网络金融公司更具优势。这些都是一个大银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对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综合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的满足。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x0dx0a(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x0dx0ax0dx0a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x0dx0ax0dx0a(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x0dx0ax0dx0a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x0dx0ax0dx0a(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x0dx0ax0dx0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金融科技给银行业带来哪些冲击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冲击很大吗
在初始阶段,这种机构的存在付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电商平台的需求,网关提供了银行之间一个简单的接口。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特别是随着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地了解金融服务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提供金融服务开始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汇款,微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保险机构,如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种渗透显得尤为令人担忧,这意味着金融部门和附加值的互联网业务转型的战略方向重叠,无论是在“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条路线的出现为高。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扎根于互联网行业,“类金融公司”有以下四种类型:平台依赖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公司拥有成熟的业务平台及庞大的用户群,通过与各大银行,电信运营商等,建立支付渠道的“线上和线下”全覆盖的合作,牢牢把握支付终端整合后,包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并从费用,并进一步推广其他增值金融服务赚取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财付通腾讯集团,盛大拥有的顺付通等的代表。工业应用类型。对于商务用户来说,通过深度挖掘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市场营销,行业解决方案,如包上下游供应链,接入费,滞纳金及其他收入的信贷服务。我谨代表公司,包括汇付天下,快钱,易宝。银行卡收单类型。这样的公司获得牌照,银行卡收单的盈利模式后提供网上银行账单号应收款,应收账款及其他服务网上商家直在开发处理平台的早期阶段,银联POS终端通过电子账单支付。卡拉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之一。充值卡类型。通过发行预付卡的企业或个人,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购买,以及替代银行产品的形成,银行用户转移资源。我谨代表公司,包括资金和字母,商务服务传递,华晨等。自2005年以来,互联网可以被描述为动荡的金融发展。近年来,网上银行监管机构颁发金融企业开闸支付和结算,代理等金融产品,许可证,更多的公司的这些规范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巩固了基础。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与企业在创新,集成,定制化服务的核心优势进行比较。通过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基于位置的服务,如尖端的信息技术,大量的金融服务创新的,通过开放的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贸易商,用户和其他的产业链整合金融服务,通过数据挖掘,精准的产业链掌握资金的流向,以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充满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是沿途的数据迅速吞噬了银行业的传统领地。便利性和安全性,在互联网网上银行金融公司优势种的两个元素,在客户端的最终实施只减少到一个字:方便。 “关注用户体验”,“致力于友好的界面,”在金融支付应用程序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理念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快付”允许用户摆脱了U盾的安全产品,如复杂的操作,二维码扫描,语音支付NFC应用,如近场,使“无磁无密”的概念延伸到下一行,甚至是革命性的金融阿里贷款的传统观念,对企业的现金流和淘宝或天猫的交易量,建立贷款评估标准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的纯信用,申请贷款的赠款,只需要几秒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易”已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这也反映在金融支付工具的功能集成。相较于单一银行或基金公司可以提供产品,虚拟钱包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更多的接口,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多样,这无疑简化了用户的支付接口更容易赢得用户的青睐。然而,在这个特定的金融产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有显著矛盾。如何保证自己的资金,客户超额储备,客户信息,业务和业务系统,并加强客户身份识别,规范操作的安全性,互联网是跨国金融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此外,新的信贷模式所涉及的贷款领域,未来是会积累巨大的风险,财务公司的新兴网络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目前,互联网支付公司唯一的客户交易数据,没有资本流动数据时,数据库不能有效控制放债人的流动,可能会出现信贷风险的误判。无论是成交数据可以支持金融模型,金融模型,以确定违约率是否降低到一定的概率,我们需要时间来验证。在风险控制,传统的银行无疑赢得在互联网支付公司。此外,丰富的运营经验,商业银行投入巨资在硬件和软件时,处理大批量订单可以更好地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两个11”网络购物节,由于数以百万计的同时订单涌入,无力支付宝正常。根据易观智库预测,2015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000亿元,资金短缺,利润渐薄,第三方支付公司,以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能力,迟早会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它也提供了一个重量或传统商业银行参与竞争。信息,核心价值观的金融战在互联网上,企业和IT公司,银行,物流公司三方合作,整合“第三”,现在又有了跨IT和互联网银行金融公司,这本身已经与做“一”,数据挖掘的天然优势是多家银行。除了信息的现金流,互联网也保留了金融结构和非结构化海量交易信息,包括交易记录,客户交互行为,习俗和一些细节,可以提供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客户黏性。只有获得更多的信息,做到精准定位和推进,以设计的金融服务方案,这是传统银行之间的互联网金融和战略冲突的核心客户更具吸引力 - 没有人想真正高附加值的通过增值服务增加信息挖掘发现拿在自己手中。在蓝图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未来,金融业将以此为江而治:市场定位是银行的网络的财务基础,业务和财务背景的骨干,该公司是一家业务触角支付和前台现付。他们形容为“一条小河小溪汇入大海”这样的合作,商业银行的作用将是唯一的超额准备金与自有资金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工具,公司托管服务。这样的边界无疑将切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因为谁掌握了支付终端,谁就掌握客户的所有信息,并基于数据挖掘和产生一系列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如果客户不再使用信用卡,银行不再缴纳十足的把握用户信息信道和信道用户连接,无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交叉销售已成为无根的来源。当银行完全失去了丰富的信息和工具,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前端,黄金业务将大打折扣。在当前的美国金融机构支付宝最大的互联网为例,在线支付公司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终端,交换器,买卖处理器,清算和结算,只有最后一个连接到中央银行的处理器,这部分免费的清算交收服务给客户,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易细节的解决方案形成真正的数据服务,收费服务的前三个方面。免费的基本服务和收费的增值数据业务,这是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方向,如果银行继续放弃对用户的支付终端,信息对抗信贷结构调整(偏置零售和小微企业)和业务转型(被提供金融解决方案面向服务的企业)将面临来自行业内外的强烈冲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和物流业要“三一”的方向去探索,前者自建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该公司自建电商平台和金融服务公司。这并不一定代表的方式向正确的方向在未来,毕竟是行业发展趋势的划分最终细化,“大而全”的企业是难以满足全方位的客户需求。但它反映了一个开放的心态,认为的“信息”这一宝贵资源的争用,必须超越产业的概念和互联网公司,物流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充分竞争,自己归类尽量通过掌握可能的“信息“这个地方,为了确保该饼可以在将来被分割。移动支付,零售银行业务现在分手,网上银行金融公司,并掌握了“付费频道”的威胁如何主要落在零售业(个人及小微企业)。在B2B领域,因为单笔交易金额为交易双方更大的财务安全问题更安全的客户喜欢更好的信用传统的商业银行。然而,在零售业务方面,如何把握坚持支付终端客户,但它是商业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公司经常提到的“ABC”这个概念,即应用程序(应用程序) - 银行(银行)客户(Customer)的,希望牢牢把握“应用”(支付终端),以确保他们的“客户”不丢失。住在这条产业链“银行”的需要考虑的是未来,如果“应用程序”是指唯一的终端,“客户”或选择多功能的银行IC卡,或选择一个虚拟手机钱包,如何在这种不应该这样 - 是他们的零和竞争中取胜,避免跳跃1天开银行的客户,“美国广播公司”简化成了“交流”。在上一轮比赛在线支付终端,商业银行无疑将丧失主动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机会。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已经进入了战略转型,一是趋势是O2O(线上到离线从联机到脱机),以满足在整个业务线用户的整体薪酬的需要;两间电力公司的趋势自我帮助的传统电商行业,以满足过渡时期,从创造需求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也看到了机会。所谓O2O,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3A”(随时,随地,反正,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的消费需求,各地推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由于2013年将出台国家标准的移动支付,银行,第三方支付,从去年移动运营商准备开始布局。在2010年,美国移动支付公司方箱卡的外观导致支付革命。舍弃了繁琐的现金交易和众多的银行卡,你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完成支付,无现金,无卡,无收据。随后,谷歌钱包和PayPal扫描码技术出现,开始与移动读卡器广场争夺市场份额。可以说,即使在成熟的美国市场,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今天的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也是如此的增长和竞争程度。卡拉方形读卡器采用类似的发展格局钱包,支付宝钱包钱包像谷歌,类似于扫码支付宝微信的扫描码,他们意识到的核心价值?银行支付聚合的全部功能。在刷卡POS机刷丝的时代,银联提供此聚集;时代在线支付,惟有关第三方支付的聚集,而尘尚未结清的移动支付时代,什么样的产品更受欢迎,是一个“移动读卡器”,“虚拟钱包”,或即将推出的新一代可以实现近场NFC支付功能的“金融IC卡”;什么样的合作模式更容易取胜,是“第三方支付+银行“”银联+通信“,”银联+银行“广泛的合作”银行+手机制造商“,或者跨平台,所有未知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易用性是永恒的方向。现金发展了三百年间,随着银行卡的发展了50年,网上支付的发展已经有10年了,移动支付成为主流,或许更令人担忧的速度。从财务角度来看,以商业银行基于客户体验的改善重新审视互联网业务,重新审视金融产品的设计。财政原因,互联网异军突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更方便,更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中等单一,功能多样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重新考虑“用户界面”,充满了柜台信用卡,财务或其他产品,或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使用数组终端。该终端在初始状态(可以是卡,手机,或其他)可以使用负载的只是最基本的功能,如果需要其他的附加模块,可以到“网上商店”自我添置选择单一货币或者多币种卡,是IMF的信用卡或信用卡商户,贵金属可以在网上购买或扫描支付出租车费?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它应该是“与任何一张牌。”自从2013年,新一代金融IC替代磁条信用卡将继续加快,升级到银行支付终端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控制支付终端,并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的战争,银行的“国界”分配究竟如何分配,银行需要充分参与竞争与合作,并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导致用户参与和努力养成习惯,并跨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反映在产品的设计理念。基于客户层次结构的进化,重新审视通道的金融结构。支付的电子银行渠道,属于两个互补共存的关系,物理网点的在线时代。当输入从线上和线下电子支付,你能满足任何环境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任何地方,由于当地条件时,物理信道的个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再也银行分支机构不应该“千人一面”,从最初的选址到产品陈列,从前台到后台处理风格,未来应反映银行渠道进行精确定位对象和差异化服务的概念,所以因为欠人应。努力提高客户服务的效率,重新审视银行管理。网上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的挑战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机会,开放合作。 “三一”通过精确定位的零售客户的喜好,包括它的推动,包括各种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非金融企业,开发了这种毛细管可以减少零售银行微观或间接带的成本,银行客户比每天覆盖,使银行变得更加高效。未来,标准化和零售业务营运,包括广泛合作批发无法从第三方支付分离,包括其他非金融机构。当客户越来越苛刻的服务的个性化和一体化,银行可能需要重新思考“集中”和“分销”概念的管理。采矿业务需求,客户评价反馈,产品回收机制,贴近客户的本地分行和控股海量数据的数据中心方面或许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如何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个性化,以满足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商业银行仍需要细化的思想。基于交叉竞争的资本投资者关系,管理重温上市银行。即使是成熟的美国市场,O2O是一个新的概念,可以说,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支付是几乎在同一时间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在金融版图的两端。在这方面,中国的银行业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对象。虽然,国内外银行业分析师还没有来得及将目光转移到这个问题,但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实际上已经闻风而动。未来互联网的金融市场无疑是有前途的,引入私有化阿里巴巴集团投资20十亿的PE,该名单包括中投,国开金融,中信和淡马锡。京东商城再融资4亿美元领投方为安大略教师退休金加拿大基金。这些投资者对银行业的资产组合重仓配置,还是比较喜欢稳定的和长期的公司的回报。 “资本永远是稀缺的,”这项投资偏好重叠,重叠和竞争同样敲响了警钟方向,这表明在未来的管理和资本规划的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资本市场需要更加关注资金的流动和有关投资者行为的变化。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有哪些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为银行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挑战:1.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特点是金融脱媒。脱媒的过程,减少了客户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依赖。2.银行业多了竞争对手。3.客户分流:分流了银行的客户,银行存款余额直线下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也没有以前那么好卖了!机遇:1.互联网金融比如网贷、股权众筹等平台,按照监管要求,必须资金存管银行。这是给银行业直接的市场机会。2.互联网金融外部施压,迫使银行业进行创新与转变,为银行提供了变革力量。 3. 银行推动多年的电子渠道,现在互联网金融教育用户方面比银行效率更高。
有哪些关于金融学的经典笑话呢?
一位金融学教授和一名学生在街道散步,学生发现街边路上有一张20美元便要跑去捡,教授这时候便说,别去捡了啦,如果那张20美元是真的早就被捡走了。一群武校的学生要毕业了,老师谆告他们:“出去以后,千万不能和经济学家过招,因为他们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学生:既然市场是万能的,那么我们还要经济学家有什么用?老师:因为经济学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这是市场做不到的。社会贡献。 甲:“经济学家干了什么么?”乙:“短期看他们干了很多,长期干他们什么也没干。” 骄人的业绩: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灯泡问题。问:要多少个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答: 八个。一个把灯泡装上,其它的人负责保持的东西(条件)不变。 问:要多少个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答: 一个也不用。要是灯泡坏了,市场机制自然会把它更换。 问:要多少个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答: 那就要看当时的工资如何。 问:要多少个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答: 愈多愈好。因为这样便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令总需求曲线向右移。问:上帝为何创造经济学家?答: 因为有经济学家的话,天气预报便显得准确得多了!A: 我发现我们食堂存在套利机会。B: 说来听听。A: 食堂的食物7刀一磅,而培根的市场价差不多10刀一磅。加上培根煎过之后质量不到原来的一半,这是一个绝佳的套利!B: 那你要怎么执行呢?A: 我每次都吃很多。B: 怪不得你这么肥。A: 天呐!我刚漏接了女朋友的两个电话!B: 那有什么大不了的?A: 伙计你不懂,这就像一天结束之前忘了对冲一样。B: 哦,那可太糟了。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有哪些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创新到底对金融市场利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互联网金融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缓解资金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资金配置的高效化,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在网上发布信息并直接进行联系和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等中介机构(即金融脱媒),大大节省了交易过程不必要的摩擦费用,提高了资金供需的匹配速度,并且还可以获得风险分散的好处(谢平等,2012)[1]。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助于社会融资总成本的下降。然而,有些人却认为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冲击了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严重干扰了利率市场,影响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拉高实业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加剧金融和实体产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呼吁“取缔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由此得出,互联网金融可能会推高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对整个国家行业和经济都是不利的。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缺乏相关金融法律规范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加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跑路”,更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互联网理财产品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发展日趋稳定。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创新(即互联网理财收益率)对传统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标志性产品,代表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采用余额宝的收益率来进行分析。余额宝本质上是一种货币性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及银行间的存单等高流动性的资产(见表1)。鉴于余额宝主要投资于高流动性低风险的债券,与之对应采用国债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国债也是一种高流动性低风险的债券,目前我国国债市场比较发达,国债可以在债券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因此采用国债收益率来刻画传统金融市场的利率特征具有合理性。债券是传统金融的主要融资工具之一,债券收益率可以看成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国债的收益率是其他债券定价的基础,余额宝收益率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由此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理财收益率(以余额宝为例)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来验证互联网理财收益率对传统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
金融行业降薪潮来了,从事金融行业的人说说,目前情况怎么样?
银行再次集体降薪。不过对于某国有大行的高级经理张昊来说,这并不意外。从业近14年,他目睹了银行业从最辉煌的时刻逐渐走向衰落。降薪:银行业的辉煌不再第一次嗅到行业下滑的味道是在2015年,当时在省行的他首次遭遇降薪。“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张昊说道。2007年入职银行,他由于出色的能力很快进入省行私人银行部工作,开始“和有钱人打交道”。那个时候的银行业正值黄金十年,张昊开始频繁升职加薪,银行的种种福利也让他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或许是短暂的不景气。”面对第一次降薪,他曾这样安慰自己。然而不到半年时间,第二次降薪迅速的到来了。这一次,张昊非常直接的感受到了行业的衰退。两次降薪幅度加起来达到了15%,从张昊的观点来看,省行离业务相对较远,自己能降这么多,必然意味着下面的分行、支行的日子更加难过。情况确实如此。担任某外资银行财务的薛钗更早的感受到了行业的下滑。2009年,她所在的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第一次出现了不良资产。据她回忆,当时还没有出现裁员现象,但福利已经开始削减,“有的休假开始不带薪了。”薛钗说。这种下滑在2016年表现的更甚。刚刚跳槽回青岛,她就得知之前所在的北京某美资银行将整个后台部门全部都撤掉了,其中也包括她原来的岗位。“现在和原来在各个城市占网点的时代不一样了。”薛钗苦笑了一声,“如果不是有明确规定外资银行必须有一个当地的会计,可能我现在这个岗位也就没了。”离开:观念的撕裂与银行业的特殊体面,是让学计算机的薛钗进入银行业的最大原因。大学的时候,薛钗的妈妈就曾带着她走进建设银行的大厅,指着柜台说:“如果我的女儿能在这里工作简直再好不过了。”也正是这份体面,让薛钗在传真机前整整站了两年。“当时我的工作就是拿快递、打扫卫生、给大家分快递。”现在回忆起来,她甚至觉得有些好笑,“去银行,体面嘛。”然而现在,这份体面从业内看来似乎正在逐渐消失。“归根到底,银行就是个服务业,和酒店里端盘子端碗的服务员性质是一样的。”张昊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在他看来,银行在大众印象中的特殊来源于其对信贷资源的掌握。80年代开始,银行因为信贷这一稀缺资源被逐渐神话,带来了银行人地位的大幅度提高和各种收入、甚至隐性收入的出现。“行业被大多数人神圣化了。”但随着不良率的提高、金融脱媒带来的资金向线上平台转移、以及新兴金融行业的兴起,银行的光环正逐渐褪去,回归到了一个普通的行业。这或许是服务业必然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但对因追求体面而进入银行的从业者,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失落感。许多年轻人因为父母或老师“体面”的印象来到这里,又因服务业的本质而退出。“可能近几年入行的新人在印象里把银行业捧得很高,但进来之后发现也无非如此。再加上整个行业下滑带来的工作压力,确实会导致一批年轻人逃离。” 张昊颇为惋惜,却不得不承认了这一现实。唐思恩就是离开的年轻人之一。今年4月,他离开了从业5年的银行业,投身于某金控平台。行业下行确实影响到了唐思恩的业务开展,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苦”。刺激他离职的真正原因,是看似明晰的晋升通道背后的复杂纠葛与个人对环境的不适。“人际关系复杂,发展太有限了。”这是他对这里的评价。“做到部门总经理几乎就是最高的了,如果没有背景,做到分行领导是非常难的。”和唐思恩一样想的不在少数。繁琐的制度、频繁的培训、大量的规章……银行确实有许多较为独特的行业环境。而在这中备受讨论的,则是人际关系。不仅是内部的人际关系与复杂的人情环境,与客户关系的处理也常常困扰着银行人。“但是进入一个行业,就需要接受这里的规则甚至潜在的规则。每个行业都是这样的。”张昊说道,“那么多银行,凭什么客户把钱存你这里?除了专业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应酬是难免的。”他有些无奈“所以千万不要有自己专业特别强其余的可以什么都不管的想法,那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自己适不适合银行业了。”留下:无奈、稳定、忠诚、热爱薛钗还是打算继续留在银行里。喜欢与数字打交道,她觉得财务的工作非常适合自己,而“几乎工作狂一样的努力”也让她在不景气的行业中依然不断加薪。“我觉得只要努力在哪儿都能行。”她非常坚定。同时,换行业的困难使她颇为谨慎。“干了十多年再跳到别的行业,就和过雪山爬草地一样,是很难的。”薛钗说道。在现在的形势下,她对行业内跳槽的行为也并不认可。“机会越来越少了,你走了,成百上千个人就会扑上来替代你。”张昊也抱有同样的打算。“在行业内的时间长了,忠诚度也就高了。”他解释说,“我还是很喜欢银行的,这里给了我成就感。”老银行人因为无奈、热爱与忠诚留下;年轻人也正因为某些向往涌入,哪怕他们或许早已感到银行的光辉不在。“不景气是能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就是工作时间的延长和业务的复杂化。”某地方银行的理财经理严涛笑了笑,“但是我觉得对我没啥影响,我喜欢这个行业。”在银行辉煌之末入行的他并不后悔。“而且这里的压力和收入基本上比较匹配吧。”大堂经理肖莉也打消了一度出现的辞职念头。今年刚刚来到银行,她发现这里的工作和想象完全不同。“我以为是光鲜亮丽的白领,结果每天都要站着,而且各种手势啊,规范啊,都非常严格。”几乎一整天不能坐下,本身瘦弱的她甚至在半年里站出了小腿静脉曲张。天天在忙,却又完全不知道在忙什么,这样的状态再加上作为编制外人员晋升的困难让她一度萌生了离开的想法。但最后,对工作稳定性的考虑占了上风。“目前我也在朝着转正和晋升的方向努力。”不管多困难,她还是想要试一试。“其实我觉得除了大家了解的传统业务,银行也在开设子公司和新兴业务啊。”今年刚刚大学毕业,想要进入银行从事分析类岗位的逯依说道。“银行工作稳定、晋升道路也比较清晰,我还是想要去的。”在她看来,未来银行将成为金融的航空母舰,只会越来越综合。“单独讨论传统业务,大家很担忧也是正常,但这只不过是一部分业务线,不代表整个银行吧。”在银行实习过后,她觉得自己很喜欢这里,也希望能勇敢的闯一闯。未来:寒冬之下如何生存?不可否定,银行正经历自己的寒冬。凛冽之下,转型正激烈的进行着。寒冬还要持续多久?没人能说清楚。转型过程,阵痛刺痛了每个银行人的神经。薛钗正在考取审计师证书,以备真的要换行业依然拥有可迁移的技能。严涛也在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让自己从大量的银行人中脱颖而出。“或许十年之后再回头,银行会转型的很好,并再次腾飞。”张昊构想,“但是我们谁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前中后台的每个人都积极转身,成为转型中配合的一份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有哪些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有哪些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哪些冲击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有以下四个影响一、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1、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2、更为关键的是,货币和支付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金融科技对支付结算的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货币的数字化趋势。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数字加密货币,构建了一个全局分布式账户系统,通过该系统即可完成支付活动,而无需银行作为中介进行支持。尽管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合法化等相关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现象在未来势必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而由其引起的数字货币监管模式与监管体系、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及利弊等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二、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1、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就负债端而言,最主要的则是存款业务;银行主要有两种负债资金来源——零售型存款和批发型融资,其中,零售型存款期限较长,且多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而批发型融资则期限较短。2、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三、 金融科技加速金融脱媒。由上述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影响可以看出,无论是哪方面的影响和冲击,金融科技的发展都会加速对商业银行“去中介化”的趋势。从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已具备收付款、转账汇款、自动分账等支付结算功能,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业务形成有效替代;从资产端角度看,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需求匹配、并成功进行融资,减少了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的依赖;从负债端角度看,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金融科技实质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面临一定的存款“脱媒”的压力。四、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影响。金融科技所拥有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使得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得到真实完整的展现。有研究发现,根据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小微企业属于金融服务需求中的“长尾”,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小微企业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而互联网金融有助于解决“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供给缺口,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当然,这种对客户群体的更广泛的覆盖,与其说是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如说是对商业银行金融功能的有益补充;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极易形成外部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多重效应,而这无疑是互联网企业或中小银行有能力与大型银行进行竞争的契机。因此,金融科技势必也会带来银行业的竞争加剧。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摘要: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有哪些区别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业内观点很多,争来争去也很难有定论,我自己的感觉要弄明白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还是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金融?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这个转移的过程,一般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式。直接融资,说白了就是缺钱的人直接跟有钱的人借钱,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你买了股票相当于就是借钱给了企业,然后他每年给你分红,债券也是,你买了一个企业的债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间接融资就是有钱的人或者企业不直接借钱给缺钱的人,而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是谁呢?最典型就是银行,我们大量的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统一对资金进行调度和安排,发放给缺钱的人或者企业。我们获得了存款时候银行给予的利息,而银行获得了放贷款时候,企业给予的利息,两者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这两类融资方式直接就是构成了狭义上的金融概念,就是信用货币的流转,这个流转是有两个特征的,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二是这个分离的过程是有报酬的,一般体现为利息或者股息。至于其他广义上的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了商业银行存款的吸收和付出,以及有价证券的转让买卖,以及资金的结算等等。狭义的金融和广义的金融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其实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但是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从这个理解来看,其实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资金融通,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只要用了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了这个融通的行为,其实就是互联网金融了。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显然,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可能并不是如此定义的,谢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他对这种模式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单纯从定义来看,其实,这个第三个模式,无论阐述的效率如何,支付多便捷,信息程度多高,以及是否有金融中介存在,回归到核心点,其实还是摆脱不了企业是直接还是间接融资这个命题,按照纯金融理解,其实第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核心是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定义其实最终还是被归类到直接融资方式,他并不改变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转移的这个核心行为,所以这个互联网金融模式,很难界定是第三个融资模式,而且他也没有改变金融本身,但是,这个模式的设想里,有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他试图改变其实是市场参与的主体。这个模式要摒弃金融中介的存在,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最终定义中,这个成为了核心。在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畅想之中,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事实上,我对这个提法是赞同和认可的,金融中介机构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之中,能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主导型的地位,其实有很多的原因,专业化分工也好,制度性保护也好,都使得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是通过这些金融中介进入到实体领域中去的,他们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系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的改变着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也会日益改变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融通中的主导性地位,互联网会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而且互联网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所以是有可能出现金融中介日益被摒弃的可能性的。事实上,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其实核心都是冲击着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图撇开金融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的直接对接。但是按照如此来理解互联网金融,其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更多放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摒弃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行为,如果不是这么定义的话,互联网金融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如果只是说定义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金融行为都是互联网金融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个伪命题,因为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我革新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显然这样的定义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不是很合适。一旦确定了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的话,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就很显然需要解答的命题其实是互联网到底怎么做,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的创新,因为只有风控的创新,才能真正的摒弃金融中介机构的主导型定位,如果无法解答这个命题,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最终其实都会走到另外一个路径中去,就是变相的成为了金融的互联网。所谓金融的互联网,事实上就是他不是摒弃中介,而是互联网成为金融中介,实质就是赶走了一个金融中介,迎来的是他自己这个中介,一旦中介无法被赶走,那么互联网金融就必然不能实现直接融资,那么就很难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间接融资领域注定不是互联网的领域。而很不幸其实是目前我国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都是金融的互联网,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质都是打着互联网的外衣,做的其实是金融机构的事情,金融脱媒成为了一句空话。最典型的其实是P2P。二、P2P的本质是批上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机构谢平教授对P2P极为推崇,他认为P2P现在是银行有益的补充,以后会去取代银行,成为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那么我们来看看P2P的本质是什么呢?所谓P2P,其实是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的简称,简单称为称个人对个人信贷,在央行的相关文件里,正式叫法为人人贷(并非特指人人贷公司,而是对当前所有P2P公司的一个总称)。这种模式是舶来品,05年左右开始陆续出现,不管产生了多少种变体,但是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核心都是建立在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基础上的。从我们前面的定义可以看的出,这种是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其实就是民间借贷体系,中国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行为,我相信至少存在了一千多年了。只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本来可能需要具备一定信任度的人才可以相互借钱的行为得到了扩展,让陌生人也存在了相互借贷的可能。这个是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的其实是实现去中介化,就是所谓的金融脱媒,所以P2P作为金融脱媒的典型,其实是很典型的互联网金融的生态模式的。这个产生于英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诞生之后,开始陆续成长。在欧美基本上从诞生的一刻起,就都在寻求解决互联网化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手段,努力让点对点的交易更安全,以便更好的摆脱传统金融机构,而他自己也是独立于交易之外。这个设想很美好。只是到了国内却开始了很大的分化。P2P进入国内之后,大行其道,目前估计一千多家的P2P公司是存在的,这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被硬生生的做成了金融的互联网模式,是个很值得推敲的地方。由于在国内的P2P领域,普遍的无法解答前面提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如何有效进行风控审核这个命题,使得国内的基本上所有的P2P公司都采取了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变形,就是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来应该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还是无法脱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他的本质成为了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为了银行,利用构建资金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这种变形,其实是已经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了。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号称全球最大的P2P公司的宜信,发展到现在有将近30亿美金的交易额了,但是他采取的风控方式是什么呢?跟互联网毫无关系,他采取的其实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人工的上门核查,人数超过三万人,已经是典型的金融机构了。而宜信又是基本上目前国内线下P2P的黄埔军校,几乎所有的P2P公司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所谓互联网在风控层面的革新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互联网金融,永远只是个挂羊头卖狗肉而已,隐含了极大的风险,归纳起来其实就两点知名缺陷。第1、道德风险。在P2P市场里,由于交易市场是P2P网站自身构建的,平台可以利用自身权限,通过后台更改数据,虚拟和捏造很多不存在的借款人出来,平台的介入,事实上隔绝了出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联系,平台可以利用交易机制设计的漏洞,人为进行骗贷活动,由于交易数据、信用审核权限都放在平台手里,出资人却不能有效审核这些信息,也无从判断真假,其所处地位非常不利,很容易就让P2P走入歧途,诈骗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尤其在一些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平台上,就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随着经济形式恶化,很多不具备公信力的P2P,可能在这方面会不断的发酵,前段时间,某P2P就发生实际控制人通过P2P,捏造大量借款人信息,集资上亿。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了。第2、运营风险。在我国,P2P已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方式,他的实质是类似担保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而使P2P自身经营能力成为这种模式的一个致命性风险。我国最早的一批P2P,都是从搭建交易平台入手的,但是发展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资本涌入到这个行业里,竞争开始加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到自己平台上来,各个P2P都逐渐开始介入平台交易之中,介入方式主要就是对投资人的资金承诺保障本金,部分P2P甚至承诺保障利息。这种行为是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这个结果从根本上使得中国的P2P很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中介平台,因为他把自身信用放入其中,很多出资人更多依赖平台信用进行放款,金融脱媒成了一句空话,只是原先由商业银行作为媒介,现在变为P2P平台作为媒介。P2P从原先的撮合匹配借贷双方交易直接演变成了“影子银行”,P2P在里面扮演的是两个角色,第一是吸储,平台给予保障,第二是放贷。这两个角色合一,其实就是银行在做的事情,但是却又不受到和银行一样的严格监管,就使得风险急剧放大。加入自身信用的P2P模式,P2P的盈利模式由原先的无风险服务性收入,直接变为有风险的担保收入。P2P实际上成为了担保公司,公司的盈亏平衡取决于坏账率和担保收入。如果坏账率和担保收入,企业亏损,反之则企业盈利。P2P一旦成为担保公司,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P2P的担保能力能有多少?根据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相关管理办法,一般是不超过注册资本的4倍,而银行对公司借款的担保人的要求更苛刻,一般是不超过净资产的50%。我们姑且采取前一种认定方式,那么也就是说一家P2P注册资本1000万的公司,他最大理论可能担保金额也就是4000万,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家P2P,在这种模式下,其上限肯定是被封死了,要不断扩大业务,就需要不断提高注册资本。否则担保就毫无意义。其次是P2P公司如何构建风控体系。如果是原先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模式,P2P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交易平台,让出资人和借款人自愿资金匹配,对风控能力更多体现在设计借款框架结构层面,P2P公司本身是不承担单笔交易风险的,但是一旦加入信用成为担保业态,则P2P的核心点就直接转化为了单笔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个就是的P2P公司的风控能力成为了投资人的主要考量点,而忽略了对本来的标的物的关注和审查。事实上,担保的生存难度要远远超过其他金融业态,担保公司所需要的金融综合能力非常高,担保公司相对于出资人而言,要承担更高风险,收益却相对较低,为了控制担保风险,在业务上就不得不加大风险控制,需要培养很好的风险调查人员,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核,这种成本其实相对于纯P2P平台而言,是几何级数的抬高。不但抬高了难度,其实某个程度上,也限制了规模,因为规模的增加,其实风险也是同等程度的提高。另外,从坏账率的现实情况来看,担保业态下的P2P生存难度也很高。国外的现实情况来看,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贷款平均违约率30%,而另外一个P2P平台LendingClub,违约率约24%。都是非常恐怖的数字,所以,如果P2P进入担保的话,这个违约率是根本是平台公司无法承受的坏账率。这种现实情况下,谈盈利基本不太可能。现在许多P2P公司在一些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情况下,为了规避代偿问题,都会设定虚假标的物套取资金,用来归还投资人的利息,相当于不断借新钱还旧债,在缺乏有效监管情况下,这种方式在P2P领域非常普遍,使得这个行业不但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反而不断聚集风险。P2P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金融模式,我看其实不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而是根本走错了地方,着力点出了问题。所以,我的判断是,如果P2P无法解答核心的风控问题,那么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个泡沫,经不起推敲。互联网的极大外延扩展性,会让金融的泡沫起来越来越快,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让互联网金融陷入一个伪命题之中。如果纯粹的通过互联网来吸引资金和发放贷款,风控没有任何创新,仍然采取传统金融机构模式,那么无论互联网金融喊得多响亮,模式如何变化,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无从谈起。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少人都跟我说,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创新行为,要予以保护而不是扼杀,但其实我更想阐述的是,要保护的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大部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本质是没有牌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进行跟传统金融机构一致的金融运作罢了,很难说有太大层面的技术创新概念,跟传统金融的竞争不断处于同质化竞争状态,而且还是风险容忍度的竞争,这种竞争我个人感觉很容易陷入到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会不断的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前些日子听人开玩笑,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受到严格的监管,最高负债只能做到1.5亿,而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公司,却可以做到几个亿的规模,典型的监管不一致,从某个意义上讲,P2P的乱象丛生也的确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纳入监管的确是迟早的事情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反倒是不靠谱。所以,谈这个监管必要性的问题,还是要看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几个大的历史性背景。中国金融首先是分业经营,造就我国银行的集体性垄断地位,导致了银行业的庞大的同时,却也是效率较为低下,大量的业务空白领域,没有充分竞争,从而遗留下较多的机会给予民间金融充分的生长空间,包括一系列的过渡性金融机构,如小贷机构,担保机构,甚至民间借贷,都是这种格局下的产物,互联网金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个人定义为夹缝金融。他们的出现,其实都是为了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在分业经营市场中的竞争低效率的问题。银行业的低效率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其实是信贷领域的低效率,大量国企,央企等低效实体部门,获得了大量的信贷资源,而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却未能获得充分的信贷资源的跟进,从而让这些企业对信贷的迫切渴望,给了许多非牌照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低效的领域就在于大量的个人储蓄都拥挤在银行体系内,获得极低的储蓄收益,无法对抗较高的通货膨胀的节奏,也逼的大量的财富寻求更高的出路,尤其对于一百万以下的资金,更是迫切的渴望有更高的投资机会的出现,两个交叉之下,使得以P2P为代表融资模式,异军突起。当然这里还有个大背景其实是国内资本项目不开放,中国经过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货币超发,积累了极为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沉淀在国内,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到处寻找出路,大量的小额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只能进入非常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中去,P2P的出现为这些投资人也提供了看上去相对更好的出路的方式。如果说还有第三个方式,那么就是目前监管层的放任自流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他不断扩大规模,事实上,因为目前的P2P带有银行特征,但却没受到像银行同样的监管,缺乏监管的P2P,理论上哪怕拥有在搞的坏账率,只要确保不出现重大的兑付危机,其实是可以不断的以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的玩下去。他的整体运营和腾挪空间更大,成本更低,比银行还更灵活,银行要定期审查,接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应付这些人要干很多事,而P2P什么都不用。所以两者各自的监管成本也不一样的,在加上银行短期内的相对低效,P2P的快速成长也就可以理解了。目前的P2P其实已经到了相对非常危险的地步了,目前感觉每个P2P都想到最后干成既成事实,规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可以倒逼监管层不能管的层面,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如果做不到呢?那么走到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为什么呢,主要是前面说到的一个虚假标的物的问题,这种操作方式回到最后就是很容易认定为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构建虚假资金池,一般都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就是不断借新债还旧债,但是因为有较高利息,就需要不断扩大规模,而且永远停不下来,这个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网站业务规模会不断扩充,并不是业务发展的结果,而是需要不断借更多的钱。第二个结局就是关门卷款。本质上江浙地区的高利贷一般都是这个玩法的。无非P2P披上创新的外衣罢了。本质是雷同的。至于如何监管,我个人感对于坚持独立运营不介入实际交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予以鼓励和支持,给予政策扶持,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铁定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监管的核心点其实是在于交易平台上标的物的真实性的监管。而对于那些介入交易的金融平台,我个人感觉相对简单,其实就是按照线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就可以了,本质是担保公司的就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管理办法进行每年年检即可。如果是涉及资产证券化的就按照券商要求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构建资金池等行为,则严格按照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进行监管。五、互联网金融的坏账率控制总的来说,媒体对于互联网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其实目前市面上并不多,而且整个对社会金融的变革意义还处于观望阶段,而其他的金融互联网,则本质本来就是金融机构,无非没有获得牌照而已,所以并不值得太多论述。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其实我前面提到了如果互联网金融无非回答风控革新这个命题,那么可能较大程度上就很难有这个命题的存在,在风控革新领域,其实现在理论上的业内观点无非是两种,第一种其实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实现很好的风控,从而让坏账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至于是什么技术手段,也开始出现分化,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是人工尽职调查,依靠经验判断和数据调研等办法实现,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其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行,也是因为有这个理念的提出,财会有互联网金融的说法出现,事实上的结果其实很有意思,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其实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一样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短期内估计也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大数据这个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应用短期内都不现实,一方面是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外就是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还跟不上。很多人这里其实会问,为什么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手段不成功,却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太大危机呢?其实就是回到金融机构独特的制度性保证上来了。那是因为银行有着两个维度的坏账处理能力,从技术上确保了机构自身的稳定,他走的并不是提高风控能力的思维,而是直接走了一条制度优势明显的道路。这个其实是为什么说商业银行能作为恐龙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原因,银行能持续生存而不趴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性优越。银行坏账率的控制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技术手段的坏账率调整,第二个是持续的流动性支撑。其实,即使是全球最牛的金融机构,它的坏账率控制也是有难度的,如果有人说他把坏账率真正控制在3%以下,我基本是不相信的,一定规模内极个别的人可以做到,但是从中长期以及更大规模来看,几乎是概率为0的事情,事实上金融机构都会有一个基础性坏账率,就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一个金融机构,这个坏账率水平是必然有的,化解这个坏账率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和足够的流动性来做到,靠能力是无法覆盖的。现在说,银行的坏账率控制在1%不到,它其实是有大量的技术手段在起作用,一方面把分母做大,把风险后延,另一方面不断进行五级分类的风险调整尽量往五级分类中的关注类挤等。事实上,任何银行的坏账率处理手段是有很多方式,首先,它把贷款规模做大,然后把五级分类往上调,或者是找企业来并购重组,企业出了坏账,银行再找个企业把坏账拿走,坏账就不会体现了,那个人帮你还钱了。当然,这些技术手段的前提是,必须有充分的流动性在后面,有钱能够把贷款做大,假如说你有一个亿,做完就做完了,没有办法延展你的流动性,坏账率会非常高。银行如果不能靠流动性做延展的话,肯定趴下了。不但是银行,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是扛不住的。但是银行流动性来自于哪里呢?其实来自于他吸储的能力,只要一个银行能不断吸收储蓄,流动性就不会丧失,哪怕坏账规模超过他的核心资本,一样不会趴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是无敌的恐怖存在,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无法企及的。制度性优越其实很可能是金融机构能一直超越别的机构在各种金融活动中活下来核心的核心吧。无论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而言,在信贷领域里其实都不太可能有这个优势的获得,所以,怎样过坏账率这个关口,其实构成了挤入金融行业的首要命题。也是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暂时看不太出来这个优势。
互联网金融会颠覆商业银行吗
不会,只会是相互补充不足的地方。,互联网金融不仅在渠道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变革着银行的融资渠道,给商业银行注入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影响有冲击的一面,也有促进的一面:一、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信用卡还款、代缴燃气、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业务,并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被进一步弱化。二、加速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金融脱媒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在传统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由银行充当资金中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金融搜索平台,充当了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这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三、互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基于对企业审核要求的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互联网金融凭借数据信息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互联网金融把排除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客户串联了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空白进行了覆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的。四、促进商业银行的产业创新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带来了金融的民生化和个性化。商业银行更加致力于产业创新,以产品驱动的销售型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产配置、风险收益配比的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代销角色向资产管理的集成转变。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等设计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商业银行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商业银行应对“余额宝”纷纷推出银行系宝宝类余额理财产品;应对“P2P网贷”,商业银行也低调试水网络信贷,“小企业E家”、“开鑫贷”、“小马bank”等应运而生;应对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更是推出银行系电商平台,依托自身强大的信用体系,融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形成从支付、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链条服务。正是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搅局”,使得商业银行被迫“触网”,寻找自己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新的坐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统金融高度整合的产物。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积极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促进了商业银行服务、产品、经营、创新的加速。通过互联网工具,使得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的特征。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创新,是一种金融业态,是未来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正在以新的基因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使其产生大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来说,不是颠覆,也不是补充,而是最典型的融合。
金融科技对银行有什么利弊?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利: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持续加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在加大,商业银行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业务,而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有了新的递增。金融科技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拓展资料1.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2.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有什么影响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利: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持续加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在加大,商业银行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业务,而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有了新的递增。金融科技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拓展资料1.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2.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关于金融的一些专业术语
inflationary spiral 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 neutrality of the central bank 中央银行的中立性 counter-inflation policy 反通货膨胀对策 open market policy 公开市场政策 deficit-covering finance 赤字财政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财政金融政策 harmony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 interest rate policy 利率政策 monetary device 金融调节手段 monetary action 金融措施 measures for monetary ease 金融缓和措施 easy credit 放松信贷 monetary and credit control 货币信用管理 deficit covering 弥补赤字 restrictive lending policy 贷款紧缩政策 over-loan position 贷款超额 credit expansion 信用扩张 credit control instrument 信用调节手段 credit control 信用控制 restrictive monetary policy 紧缩通货膨胀 credit extending policy 融资方针 ultra-cheap money policy 超低息政策 financial transaction 金融业务 monetary market 金融市场 financial unrest 金融动荡 financial crisis 金融危机 financial system 金融体系 financial world 金融界 policy of discount window 窗口指导政策 open market operation 公开市场业务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我们国家货币基金的总量会一直扩大吗?会不会出现“金融脱媒”现象?
会。金融脱媒仍然是未来趋势。尤其是进入M2低增长的“弱货币环境”之后,韩国、中国台湾等的货币化进程都出现了金融脱媒加剧的现象。这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金融环境之一。这种金融脱媒不仅导致了总体流动性宽松情景下的银行业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更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的金融脱媒问题有些特殊性。中国现代银行业发展时间很短,应从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开始算起。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99%以上。银行业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90%以上,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既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提高了金融服务交易的成本,也会增加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扩展资料:在金融脱媒大趋势下,银行业除了要加快业务转型,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服务银行转变,还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大型和零售客户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金融脱媒正在加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端资金来源被分流,而贷款投放也被影子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挤占,再加上第三方支付竞争下技术脱媒愈演愈烈,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金融脱媒无疑给银行业带来阵阵寒意。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旧有的经营方式显得僵化陈旧。金融脱媒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专家和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主动适应,加大创新推进战略转型,早日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化商业银行的转型,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金融加速脱媒 中国银行业前景何在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金融脱媒加速 银行业如何加强创新确立竞争优势
金融专业术语
1.影子银行:一般是指具有一定银行功能但不受监管或监管较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之,影子银行是可以提供信贷但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等表外业务。 小额信贷公司和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私人融资。特点:机构多,规模小,杠杆水平低,但发展迅速。 2.热钱:又称热钱或投机性短线资金。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金,其进出口往往容易诱发市场甚至金融风暴。 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贵金属及其衍生品市场。 “四高”特点:盈利能力和风险高;信息化、敏感性高; 高流动性和短期; 投资的虚拟性和投机性高。 3.路演:证券发行人在发行证券前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宣传活动。目的是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股票的顺利发行。如今,不少基金公司在项目启动时也会进行路演。活动期间,公司向投资者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绩、产品和发展方向,充分阐述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潜在投资者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况,解答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4.政策性银行: 一般是指政府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而设立的非盈利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8年12月16日成为商业银行。 拓展资料: 1.离岸金融:是指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为交易媒介,非居民(境外个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主要参与,提供结算、借贷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资金流动、保险、信托、证券和衍生品交易,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律法规的限制。 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资金,服务非居民融资需求。因此,它被形象地称为“两端出”金融业务,形成的市场称为离岸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过商业银行等媒体系统,直接传递给需求方和融资方,造成资本的体外循环。例如,企业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或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从融资模式来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3.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债券市场是指依托全国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和回购的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均在该市场发行和交易。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x0dx0a(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x0dx0ax0dx0a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x0dx0ax0dx0a(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x0dx0ax0dx0a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x0dx0ax0dx0a(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x0dx0ax0dx0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
从居民户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以证券资产为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因为活跃的资本市场将大大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的公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什么是金融脱媒,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媒”就是指媒介。“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通俗的讲脱媒就是没有中间人。而“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简单通俗的讲有两个吧,1,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是融资更加活跃;2,就是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下降,对银行产生一定压力。
金融脱媒的出现背景
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媒”就是指媒介。“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通俗的讲脱媒就是没有中间人。而“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简单通俗的讲有两个吧,1,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是融资更加活跃;2,就是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下降,对银行产生一定压力。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 ,而直接进行交易 机构(如银行) 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 ① 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 ② 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 ③ 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什么是“金融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因此,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展资料“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有: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5、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脱媒
p2p作为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P2P 网络金融的主要特征P2P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本身有其固有的位置,就政策制度层面分析,P2P 可被归类为“普惠金融”和“金融脱媒”.首 先 , P2P 属 于 普 惠 金 融 的 表 现 形 式 . 普 惠 金 额(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用以宣传 2005 小额信贷年。④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写入党的决议,被提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所谓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扶助经济,是由市场本身开发出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于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领域。P2P 网络借贷由其小额性、分散性以及网络的便利性,从而可以在线上实现资金融通,使一些创业者在创立小微企业或者农民种植需要时可以快速拿到资金。其 次 , P2P 属 于 金 融 脱 媒 的 类 别 所 属 . 金 融 脱 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金融非中介化”,即是指金融交易双方直接进行谈判、交易,而绕过金额机构。⑤就市场融资层面而言,现在融资体系仍旧由银行业主导,在银行信贷中银行便充当了金融中介的角色,该借贷性质上属于投融资双方不直接接触的间接融资。而 P2P 不同,虽然 P2P 同样被称作中介平台,但较之银行,其地位有明显的不同,P2P 平台并不参与投融资双方的交易,仅在其借贷交易过程中起到保障交易安全及效率的作用,仍然属于直接融资范畴。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分析,金融脱媒实质上是金融市场由重间接融资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深化改革的必然取径。更对相关知识可以访问乐助社区。
金融科技下沉需要跨越几重障碍
文|车宁 庚者,更(变革)也;子者,兹(于此)也。时值庚子,中国经济 社会 发展再度迎来变革之年。表现在实体经济,是生产力的新老更替、生产关系的全球盘整;反映到金融领域,则是金融 科技 的下沉、普惠服务的勃兴。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浩浩汤汤 的金融 科技 下沉趋势的最终成形,也有赖于以下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者,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吃饭”业务的“公(司业务)机(构业务)房(贷业务)”风光不再, 科技 企业流量红利、资本红利见顶,业务“出海”频遭掣肘,两者对新发展引擎的渴求构成了金融 科技 下沉的起点。 二者,对公领域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对上下游小散伙伴的整合,零售领域小镇青年、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展现,以及疫情防控下中老年人对线上消费方式的接纳,为金融 科技 下沉提供了丰厚土壤。 三者,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网等前沿 科技 及其商业模式对传统经济的深度改造和消费行为的深刻影响,为金融 科技 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和运营手段,最终使得业务下沉由可能变为现实。 不过,即使金融 科技 下沉已是大势所趋,我们仍依旧要进行艰辛的 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乃至 社会 所需要的并不仅是“乘风破浪”的豪情,也需正视前进途中的多重障碍。 理解金融 科技 下沉的障碍首先需要理解金融 科技 下沉的意义。 其一,金融 科技 下沉可以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层面进行理解。银行等被嘲讽为“工业时代的恐龙”并非空穴来风,股市上的低估值也源来有自。 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虽然古已有之,但其发展壮大乃至呈现为当今形态,却只有工业革命后的短短一两百年时间(在中国还要更短)。金融过去的壮大受益于工业化,但金融未来的发展却受制于工业化。 因此,金融 科技 下沉所需要 探索 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渠道和技术层面的线上化、信息化,也不仅仅是利用 科技 手段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覆盖、防控风险,更多是要实现展业方式、组织机制从工业化模式到信息化模式的跃迁。 其二,金融 科技 下沉也可以从城市化到城镇化层面进行理解。除工业化外,城市(镇)化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另一主要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不断走高的城市(镇)化率相伴随的,一直有(大)城市化还是(中小)城镇化的争论,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不同侧重。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对居民吸纳能力的饱和、城市治理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提升的瓶颈,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大城市病”的集中暴露,使得城镇化发展路径再次抬头。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有必要因时而动,向三四线城市及县域下沉,并在其中找到服务实体经济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其三,金融 科技 下沉还可以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到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层面进行理解。随着由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民粹主义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泛滥,一时间“退群”、制裁横行,全球化快速向区域化、本土主义衰退。 一方面,与经济基础和国际秩序的变迁相适应,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也需要降低对国际(及其衍生)业务的依赖。另一方面,在将以前对外产能和国内需求嫁接的过程中,金融 科技 其实也大有可为——金融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市场化方式引导企业转型; 科技 则可以提供新的交易平台和生态,降低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因此,金融机构 科技 下沉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也非从城市到乡村的降维打击,而是与时代脉搏相关,走出普惠服务的可持续之路。明了于此,就可以正确识别谁是真正的“敌人”(障碍),谁是真正的“朋友”(助力)。 首先,技术对业务的改造和提升具有局限性。 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金融 科技 更是服务手段的手段。虽然出于商业目的,市场上充斥着诸多对于金融 科技 的溢美之词,然而其真正作用的发挥并不乐观。金融业务下沉所面对的问题即非 科技 所能全部解决,也不需要 科技 来全部解决。 比如面向县域小微企业的线上信用贷款,大数据虽然能够提供更多维度的分析,使金融机构能够获取客户的全息画像,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客户,但在风险控制上依旧不能代替对物的抵(质)押,不能提供优先受偿的手段,而后者连同数据的获取、使用、存储、转让等是法律而非 科技 所能解决的问题。 另外,技术本身也具有局限性。 一方面,相对于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诸多前沿 科技 的真实作用和影响范围本就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前沿 科技 也还处于孵化阶段,能力并未完整展现,与之相应的商业模式也未完全成熟。 比如利用区块链来解决供应链上小散商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区块链是将信任由人转移到算法,甚至鼓吹信任可以上升为信仰,但是一者其运行效率相对低下,不能支撑高频的零售业务,这就大大限缩了其作用发挥的空间;二者其仅能保障上链信息的安全可信,但对信息上链之前的问题却爱莫能助,然而恰恰是上链前而非上链后,线下而非线上才是小散商户信息造假的重头。 最主要的,金融 科技 下沉还不能提供与“公机房”、消费互联网等量齐观的业务贡献,更没有走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也就消减了相关企业的信心和动力。相对于民间金融,金融机构和 科技 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批量经营和风险管控。 对于前者,县域及乡村很难提供可以大量标准化经营的场景,小微企业信贷更是如此,金融机构的成本控制和损失发生的大数法则作用发挥有限;对于前者,比如银行等之所以躲在大型企业、国企、公用事业等客户服务的“舒适区”难以走出,关键不在利润挣得多,而在风险管得住,而反观下沉市场,则很难提供如此优质的资产。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特殊挑战还在于,移动支付主导权的丢失使其 科技 下沉趋于被动。从现在复盘的结论看,正是移动支付的失利导致了金融机构和 科技 企业在互联网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表面看来,移动支付本身利润微薄(甚至免费提供)却投入巨大,与信贷理财相比可谓边缘,然而它却是金融发生频率最高、场景贴合最强的业务,无论对于眼前的客户活跃度还是长远的数字化转型都意义重大。 在支付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信贷缺少了有力的数据和场景支撑,转型顾虑重重、步履蹒跚,理财也是不堪大用(利息高了负债成本上升,利息低了被骂“吸血”),这些都削弱了金融机构争抢县域市场主动权和制高点的能力。 金融 科技 的逻辑虽然可以简单描述为线上化、数字化,但目前线上渠道并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网点的作用。当前,线下网点关停风潮愈演愈烈,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信息,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1332家银行网点关停,而其主要理由就是金融 科技 的发展、线上业务的活跃。 不过,对于渠道作用的发挥,并没有所谓线上一定比线下先进之说,其考量也并不应简化为单纯的成本核算。 质言之,金融 科技 下沉还需线下网点的支撑:一方面,线下网点可以提供信息,在县域及乡村市场,技术和系统所能收集整合的信息有限,还不能脱离传统方式的护持;另一方面,线下网点还可以提供信任,在三四线城市及县乡,熟人 社会 色彩浓厚,在市场中有没有“腿”(网点及人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客户乃至政府的观感,进而影响业务的开拓。 如果说线下渠道更多影响 科技 企业下沉的空间,那金融脱媒则更影响金融机构 科技 下沉的效果。 市场下沉所考验的已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能力,还考验其信息整合能力、 科技 开发能力、产业组织能力乃至生态建设能力,而后四者无疑是金融机构的短板。 以新冠疫情之后的经济重组来说,一些工业龙头企业比如海尔,就在政府支持下用工业云平台支撑企业复工,而头部 科技 企业更是不甘人后,支付宝就从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面向国内全服务行业开放平台,用数字化助推服务业提质扩容。 这些举措不仅仅是削弱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企业客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远的是其提出了与场景、伙伴深度结合,与下沉市场、数字经济高度契合的金融新玩法。除了资金融通,业务生态的金融脱媒也愈演愈烈地开展起来。 在下沉企业自身层面,下沉障碍来自于供需落差。这种落差形象地说就是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的业务人员和产品经理去猜甚至是“塞”三四线城市及县乡客户的金融需求。 然而一则,下沉市场客户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其知识背景、信息获取及风险偏好都不同于大城市白领所在、所熟悉的人群,部分业务领域特别是对公信贷等并不能拿标准化产品来来去去复制粘贴。 二则,从来不存在一个抽象化的下沉市场,从一二线城市金融服务发展经验看,城市和网络是磨平人们需求个性、创造标准产品的两大动力,而这两者的作用在三四线城市与县城、乡镇、农村无疑是逐级衰减,于是就形成了金融机构和 科技 企业其实并不熟悉、更加细分的市场环境。 另外,相较于 科技 企业,传统金融机构还有其自身的理念障碍,它们更多是从自身业务而非外部场景出发应用金融 科技 ,对客户需求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更遑论“超预期”满足。在下沉市场,金融 科技 和金融产品仅仅是“够用”,而远非“够好”。 在公共服务提供层面,下沉障碍来自于市场环境。 一者,金融 科技 的作用发挥需要有良好的法制保障, 比如,为金融 科技 发展的良好生态,需要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来统一建设,避免线上的“断头路”。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司法,维护风清气正的服务环境。 二者,金融 科技 的作用发挥需要有良好的公共设施, 比如,作为驱动金融 科技 运作“原油”的数据,就需要政府及行业组织加强确权和整合,提供通用的公共平台以激发多方主体的合作意愿与行动。 三者, 金融 科技 的作用发挥还需要良好的政府施政,比如,由于地方银行在股东构成、作用发挥乃至 历史 渊源上的特殊性,下沉市场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主义”,影响所及就连大中银行也不免“受气”,这首先不利于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通过 科技 等手段均等地开展业务,也不利于当地金融市场的 健康 发展,更不利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保护。 障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而非逡巡徘徊的借口。 从实现路径来看,金融 科技 下沉并不是靠技术多前沿、资金多雄厚、模式多精致,恰恰相反, 科技 下沉依赖于一项项具体而细微的技术积累,并在积累中不断进化;同时还依赖于一件件百姓日常需求的满足,并在满足中积蓄力量。就是在这样普通的“升级打怪”而非 历史 宏大叙事中, 科技 下沉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具体来说,各方可从以下方向努力,提升 科技 下沉的含金量。 对于政府来说,关键是加强治理能力,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法制)建设,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更重要的,是有的放矢地建设本地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数字基建”,整合各方力量对前沿场景、基础科学、交叉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包括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在内的数据共享,引导企业主动承担助力伙伴数字化转型的 社会 责任,进而形成良性的分工体系,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考虑引入行业自律组织、 社会 专业机构等“第三部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质量,一方面使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执行市场原生秩序的作用,行使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功能;另一方面发挥律所、会所、研究机构等 社会 专业机构的比较优势,为金融 科技 下沉保驾护航。 对于 科技 企业来说,关键是加强生态能力,将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基础设施化”,以 社会 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助力 科技 下沉,携手金融机构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让数字服务更多样更多元,让智慧生活更丰富更美好。而在这个搭桥赋能中, 科技 企业自身的生态地位也得到提升,并逐渐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再者, 科技 企业还应强化公众对其安全能力的认知,在金融 科技 领域建立信任。 毕竟金融的底线就是安全,作为体验的重要一环而非对立面, 科技 企业可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实施经验方面的优势, 探索 通过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生物识别、可信环境等手段,既增加安全保障的强度和广度,又在体验上进行“减负”,使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在沉浸式环境中得到无感知的呵护。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关键是加强产品能力,在 科技 下沉过程中,面向的客户是更加细分的企业和千人千面的消费者,其需求和风险各不相同,需要与之匹配的产品精准“滴灌”。 建议首先善用已有产品,包括账户服务、支付结算、理财产品等,以资金运营为突破口向下沉市场本地企业进行赋能,对个人客户则可打造以家庭需求为主题,涵盖养老、安居、教育、 旅游 等在内的一揽子线上化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优化战略产品,瞄准在线办公及其背后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开发在商旅报销、费用核算、工资发放等金融功能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高频地与客户形成黏度;另一方面推动产品融合,基于开放银行架构对外输出金融服务能力,有选择地与外部高频非金融平台进行合作,互相导流、累积数据。
你对目前银行业金融新业务模式有什么看法想法?
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其在经济金融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也在高速发展。现今银行业都面临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生命线、业务模式固态化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大大改变了银行业网点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早在2015年,国内首家获准开业的民营银行“深证前海微众银行”第一笔网络贷款的发放,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的一种表现。这家深证前海微众银行在不设立物理网点和柜台的前提下,采取了纯网络的方式开展传统银行的业务。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都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目前国内设有高达20万家的银行物理网点,深证前海微众银行经营方式不禁让人思考国内20多万家的银行物理网点未来应该如何转型与发展。这种模式对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有着一定的冲击,同时要求传统贷款模式转变和发展。贷款是银行赚取息差的方式,而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是利率总体下行,这也影响到传统银行的息差利润。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造成哪些冲击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会颠覆银行吗
首先,要确定颠覆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会从内部倒逼商业银行改革。正如马云所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不仅在渠道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变革着银行的融资渠道,给商业银行注入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影响有冲击的一面,也有促进的一面: 一、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信用卡还款、代缴燃气、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业务,并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被进一步弱化。 二、加速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在传统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由银行充当资金中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金融搜索平台,充当了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这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 三、互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基于对企业审核要求的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互联网金融凭借数据信息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互联网金融把排除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客户串联了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空白进行了覆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的。 四、促进商业银行的产业创新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带来了金融的民生化和个性化。商业银行更加致力于产业创新,以产品驱动的销售型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产配置、风险收益配比的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代销角色向资产管理的集成转变。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等设计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商业银行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商业银行应对“余额宝”纷纷推出银行系宝宝类余额理财产品;应对“P2P网贷”,商业银行也低调试水网络信贷,“小企业E家”、“开鑫贷”、“小马bank”等应运而生;应对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更是推出银行系电商平台,依托自身强大的信用体系,融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形成从支付、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链条服务。正是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搅局”,使得商业银行被迫“触网”,寻找自己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新的坐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统金融高度整合的产物。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积极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促进了商业银行服务、产品、经营、创新的加速。通过互联网工具,使得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的特征。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创新,是一种金融业态,是未来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正在以新的基因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使其产生大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来说,不是颠覆,也不是补充,而是最典型的融合。
我国近年来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近年来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FinTech概念在中国提出后,一时间在网际网路金融与科技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广泛。传统金融行业将受到巨大冲击,FinTech将在信贷、资管、风控等领域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正常使用者来说,将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骗贷者来说,要想再拿到钱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无论是贷前还是贷后的风险预警以及控制都能轻松做到。 未来网际网路金融发展的趋势将继续以FinTech为主导发展,以技术型为代表的企业将推动金融行业健康有利的发展。面对骗贷者,传统金融企业将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从技术变革去阻断骗贷者的入局。而具有规模性的企业,以BATJ的为代表的巨头将通过拆分业务、投资并购等方式发展金融科技领域。 未来的FinTech技术关注点更加深入,智慧风控、大资料征信、区块链技术、机器学习、智慧投顾、影象识别等等领域将成为FinTech技术领域的竞争点,创新性技术将为行业的效率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付方式创新。(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 2.渠道创新。(利用网际网路来销售传统金融产品。) 3.机构创新。(网际网路公司通过一些方式探索新的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 4.投融资方式创新。(去中介化、降低借贷双方的资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研究是从不同方面,考量多重因素而进行的。 网际网路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 (1)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网际网路金融仍是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以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表现在:1)支付清算;2)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3)为实现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渠道;4)风险管理;5)资讯提供;6)解决激励问题。 (2)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不变。金融契约的本质是约定在未来不确定情形下各方的权利义务,主要针对未来现金流。 (3)金融风险、外部性等概念的内涵也不变。在网际网路金融中,风险指的仍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等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依然适用。同时,网际网路金融也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宣传、欺诈等问题。因此,网际网路金融监管的基础理论不变,审慎监管、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主要监管方式也都适用,但具体监管措施与传统金融有所不同。 网际网路金融的“变”主要体现在网际网路因素对金融的渗透。 首先是网际网路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大资料、社交网路、搜寻引擎、云端计算等方面。网际网路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缓解资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会远远超过人脑的判断效率),拓展交易可能性边界,使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交易,从而影响金融交易及其组织形式。这里要特别强调三个技术趋势:一是资讯的数字化。二是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云端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有助于突破IC效能的物理边界。三是网路通讯的发展。这三个技术趋势不仅会影响金融基础设施,还会促成金融理论的突破。 其次是网际网路精神的影响。传统金融有一定的精英气质,讲究专业资质和准入门槛,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金融服务的。网际网路精神的核心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选择、普惠、民主。网际网路金融反映了人人组织和平台模式在金融业的兴起,金融分工和专业淡化,金融产品简单化,金融脱媒、去中介化,金融民主化、普惠化。 因此,网际网路金融创新与传统金融创新,其理论逻辑和创新路径不同,隐含着监管上的差异。 1.网路金融观念的创新。营销理念创新,理财观念和信用观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人才观念创新,2.网路金融技术创新。努力建立银行资料仓库,建设网上银行系统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强金融资料通讯网建设,完善支付系统建设,管理资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安全。3,网路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基础产品创新,继续推动既有产品发展扩大市场规模。4.网路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为网路金融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5.网路金融制度创新。行业制度创新。国际合作制度。我国的网路金融制度创新,6、网路金融组织创新。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出现大规模的并购浪潮,非金融企业借助网路技术利用成本优势向金融服务领域渗透,7.网路金融监管创新。及时的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监管思想和监管理念。加快监管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格网路银行的市场准入。 我国近年来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满意回答 1.网路金融观念的创新。营销理念创新, 理财观念和信用观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 ,人才观念创新,2.网路金融技术创新。 努力建立银行资料仓库,建设网上银行系 统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强金融资料通讯 网建设,完善支付系统建设,管理资讯系 统和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安全。3, 网路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 的研究和基础产品创新,继续推动既有产 品发展扩大市场规模。4.网路金融工具创 新。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为网路金融提供 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5.网路金融制度创 新。行业制度创新。国际合作制度。我国 的网路金融制度创新,6、网路金融组织 创新。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出现大规模的 并购浪潮,非金融企业借助网路技术利用 成本优势向金融服务领域渗透,7.网路金 融监管创新。及时的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监 管思想和监管理念。加快监管法律规章制 度的建设。严格网路银行的市场准入。 网际网路金融中 网际网路体现在哪些层次 首先需要讨论金融的本质是什么,然后讨论网际网路在网际网路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及层次。 金融的功能广为人知。支付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金融功能。通过匹配投融资,金融机构帮助资金完成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传导,其间可能还需要克服金额、期限、风险、流动性等方面的错配。保险则是为了抵御灾难。 支援这些金融功能的底层要素是渠道、资料和技术。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渠道的要素。金融发展史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金融由商业驱动,又为商业服务。16世纪后半期,荷兰是全球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全球一半的航海帆船都通过阿姆斯特丹港进入欧洲,阿姆斯特丹是当时全球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贸易必然带来结算需求,更进一步带来了融资、贷款需求,因此第一家现代银行诞生在了阿姆斯特丹港口附近,这对贸易买主和卖主结算提供了方便。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贸易汇聚,阿姆斯特丹非常繁华,人们集聚在咖啡馆里交换资讯,财富的故事 *** 更多贸易公司的成立,怀揣著财富梦想的人聚集在咖啡馆里,购买新贸易公司的股份,打探各种资讯,交易这些贸易公司的股份和债券,产生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荷兰成为17世纪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 实际上,没有一个金融中心或机构的兴起不是和商业的繁荣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工业革命带动国际贸易,英国才在18世纪取代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正是因为由贩盐发端的货通天下,才使得山西票号汇通天下,成为中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金融之王;正是因为电商的兴起,才使得支付宝[微博]从交易笔数衡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工具。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和渠道的触达能力息息相关,即金融对商业场景的触达能力,对商业和消费引发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的触达能力。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分工越来越细,当规模化、集约化效率大大优先于商业便利时,金融便开始逐渐部分脱离了商业场景,有些金融交易甚至完全与商业场景无关了。不过,仍然许多方面还保留原来的影子,比如金融中心一般都在贸易中心,银行一般都在商业繁华的地段。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拥有支付、结算、转账、贷款、理财等,算是距离商业场景最近的机构,几乎统治了中国的金融业。不过,银行服务很多只能在银行柜台和系统内完成,无法和商业场景无缝连线。 网际网路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让金融与商业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再次成为可能,成本也能做到极低。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转账,完成支付,检视股市行情,下单买卖证券,就像随身携带着银行和交易所一样。交易随着场景无缝对接,不需要再分离就可以完成。 移动互联技术模糊了金融与商业、消费、社交等场景的边界。余额宝[微博]在短短的半年之间能够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基金,并非是对货币基金金融属性的改变,而是得益于消费支付和利息收入的无缝对接。春节发红包这样看似和金融不沾边的社交场景,也可以成为拓展支付工具的引爆点。这些变化都可能让专注于金融功能的传统金融机构吃惊。 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融的逻辑和本质不改变,网际网路技术是中性的,也就不会深刻改变金融。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可以拿战争打一个比方。战争的逻辑自古不变,就是征服对手。但是当人类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的时代时,由于兵器的触达技术改变了,怎么打仗也就完全改变了。移动网际网路技术的普及,相当于战争对手随时随地都在对面。在这种时候空谈逻辑和本质不变,实属无益。 网际网路技术之所以能改变金融,第一个原因是它可以改变金融的渠道能力。因为金融是为商业和消费服务的,当触达这些场景的能力发生改变,实际上做金融的方式也改变了。相对应的一个大趋势,是金融的场景化。 其次,我们再来看金融的第二个本质要素:资料。除了渠道能力,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甄别、定价和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资讯,或者说资料。我们可以用消费者信贷的发展史来理解资料对金融的重要性。人类在过去数百年中,最主要的信贷方式就是典当或担保式信贷。投资者可以不了解借贷者,只要抵押或担保的金额足够,信贷就可以发生。直到今天,这还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而信用卡这样的消费者信贷是无抵押、无担保的小贷;人手一张信用卡的景象在10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实际上是对信贷模式的颠覆。 网际网路金融系统架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网际网路金融系统架构是平台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架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安全性 安全是金融行业的命脉,防火墙、资料传输加密、分散式资料储存备份、抵抗DDOS服务、解决bug漏洞问题等是安全的受邀因素。 二、程式码安全性 技术需要对于程式码进行时刻稽核测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发生,例如单元测试、自动化测试等。 三、监控系统的部署 我们知道,任何一套系统都有其弊端,在运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bug。除此之外,也需要进行迭代更新。所以,要建立一套监控系统,对系统资料进行评估判定,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阻断和报警。 除此之外,技术相关部门需要对于网际网路金融系统架构持续的改善,面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尽可能快的响应。同时建立更完整的公共平台、基础框架、基础类库、保证最高的开发效率和软体产品的稳定性。 网际网路金融的好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 三是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 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五是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关于银行的秘密——《香帅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
上个周末跟几位朋友谈到养老金问题,想起来香帅老师的《金融学讲义》还没有读完,就把它添加到第2季度的书单里。计划大概一个周读一章,这个周读了第2章“银行:现代经济社会的血管”。发现自己虽然号称喜欢经济话题,但其实只是看了个热闹,鹦鹉学舌了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概念和观点。而香帅老师把底层的逻辑讲得非常清楚,学习到了这些知识,再遇到具体的状态,能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还需要慢慢练习。 再说说读这一章的感受,带着计划读,不会看几页就停下来,而是会一口气读完,竟然用了将近2个小时(34页),感觉上与不做计划读相比效率更高,再整理一遍,印象更深。相对来说,学得更扎实一些。 发现自己不能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需要几本不同的书同时进行。这一周还开始读了《西南联大文化课》和《吴军阅读与写作》两本书,都刚开了个头。 银行,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说,在历史上,寺庙、客栈、布庄、药铺都充当过银行的角色。为什么他们也可以充当银行?这一章讲了银行的前生今世,告诉我们他们跟现代银行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搭建起了社会的信用网络。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化依赖于统治者,商人和银行家之间的伙伴关系。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6世纪之后的大航海时代,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和英国,凭借最先进的资本市场和中央银行体系,成就了全球霸主的伟业。 直到15 、16世纪,欧美居民对国家的概念还很淡漠。银行信贷体系和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意义上“国家、公民、政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类400年的近代史来看, 银行信贷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就像一个城市的地下管道工程一样,不一定时时可见,但却支撑着整个城市的循环和呼吸。 难怪哈伯和凯罗米里斯感慨说“国家创造了银行,银行创造了国家”。 法定货币是现代货币的灵魂,意味着现代货币是由国家赋予银行(比如中央银行)某种特许权力而发行的,支持货币的关键是国家信用。 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到1971年美元跟黄金脱钩,开启了信用货币时代。 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在很多场景下都能完成货币的计价、支付,甚至价值储藏功能,但也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去银行化的,在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组织形式的大背景下,比特币要取代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可能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家经常通过银行体系来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其中,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基准利率是两个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涉及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通过量和价两个维度的调节,国家也因此拥有了调控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的能力。 这两个工具的具体作用,我很喜欢书里的这样一个比喻: 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会引起社会信贷规模的巨大变化。所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就像控制水库闸门一样,会影响全社会的信用规模。 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是用来调节资金量的,那么基准利率则是调节资金价格的。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用水成本太高,农民可能就宁可让土地荒芜。如果水量充足且价格低廉,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 同样的道理, 降低基准利率(降息)就是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刺激经济,而提高基准利率(加息)则是要抑制投资消费行为,给经济降温。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和过度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调节基准利率,就是通过调节资金价格,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意愿,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这个逻辑本身是自洽的,而银行体系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利率调整幅度过大,市场预期被彻底扭转,就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反馈效应:比如加息的力度过大,经济容易收缩过猛,引起“旱灾”;降息尺度宽了,又可能导致“大水漫灌”,产生资产泡沫。所以,加息、降息的力度和节奏很难把握。 中央银行是绝对的系统中枢。它管控着货币发行的闸门,更是市场的最后贷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之一竟然是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 大萧条之所以从美国蔓延到英国,德国,最终升级为世界大战。是因为中央银行没有作为市场的最后贷款人发挥作用。同样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比1929年的大萧条还严重,但是全球主要央行果断协同救市,积极充当“最后贷款人”,很快阻止了危机的蔓延。 之前几乎人人都用的余额宝就是一只货币基金。其实到2019年7月,我国114家金融机构一共推出了730只货币基金,总规模差不多达到了7.74万亿元。 货币基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仍然实施利率管制。根据Q条例,活期存款没利息,定期存款的利息则设有上限,所以老百姓的储蓄意愿非常低。 从1978年到1999年,美国货币基金占存款的比例从1%直线上升到63%。一大半美国老百姓都去买货币基金,不在银行存钱了,这正是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银行存款大搬家,史称“金融脱媒”。 中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发生银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2013年至今,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额一直是上升的。截至2019年6月,我国货币基金仅占存款总额的3%左右,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里还只是沧海一粟。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货币基金收益率主要取决于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 换句话说,想知道什么时候买货币基金更好,只要看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什么时候更高就行了。 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市面上资金流动性充沛,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下降;反之,市面上资金流动性紧张,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上涨。 很多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只是一个通道,银行往往会收取1%~2%的通道费用,对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则没有监管义务,如果融资计划失败,银行是不负有保本责任的。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就没有固定收益的保本理财产品。 一般人要怎么判断某个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呢? 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种技术和策略。 很多内容都是摘抄,很多概念和比喻可以不时地拿出来分析当下的某一个现象,也算是“学习”中“习”的部分。
与金融互联网有哪些区别
摘要: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有哪些区别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业内观点很多,争来争去也很难有定论,我自己的感觉要弄明白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还是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金融?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这个转移的过程,一般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式。直接融资,说白了就是缺钱的人直接跟有钱的人借钱,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你买了股票相当于就是借钱给了企业,然后他每年给你分红,债券也是,你买了一个企业的债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间接融资就是有钱的人或者企业不直接借钱给缺钱的人,而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是谁呢?最典型就是银行,我们大量的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统一对资金进行调度和安排,发放给缺钱的人或者企业。我们获得了存款时候银行给予的利息,而银行获得了放贷款时候,企业给予的利息,两者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这两类融资方式直接就是构成了狭义上的金融概念,就是信用货币的流转,这个流转是有两个特征的,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二是这个分离的过程是有报酬的,一般体现为利息或者股息。至于其他广义上的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了商业银行存款的吸收和付出,以及有价证券的转让买卖,以及资金的结算等等。狭义的金融和广义的金融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其实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但是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从这个理解来看,其实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资金融通,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只要用了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了这个融通的行为,其实就是互联网金融了。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显然,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可能并不是如此定义的,谢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他对这种模式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单纯从定义来看,其实,这个第三个模式,无论阐述的效率如何,支付多便捷,信息程度多高,以及是否有金融中介存在,回归到核心点,其实还是摆脱不了企业是直接还是间接融资这个命题,按照纯金融理解,其实第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核心是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定义其实最终还是被归类到直接融资方式,他并不改变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转移的这个核心行为,所以这个互联网金融模式,很难界定是第三个融资模式,而且他也没有改变金融本身,但是,这个模式的设想里,有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他试图改变其实是市场参与的主体。这个模式要摒弃金融中介的存在,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最终定义中,这个成为了核心。在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畅想之中,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事实上,我对这个提法是赞同和认可的,金融中介机构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之中,能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主导型的地位,其实有很多的原因,专业化分工也好,制度性保护也好,都使得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是通过这些金融中介进入到实体领域中去的,他们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系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的改变着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也会日益改变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融通中的主导性地位,互联网会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而且互联网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所以是有可能出现金融中介日益被摒弃的可能性的。事实上,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其实核心都是冲击着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图撇开金融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的直接对接。但是按照如此来理解互联网金融,其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更多放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摒弃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行为,如果不是这么定义的话,互联网金融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如果只是说定义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金融行为都是互联网金融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个伪命题,因为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我革新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显然这样的定义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不是很合适。一旦确定了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的话,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就很显然需要解答的命题其实是互联网到底怎么做,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的创新,因为只有风控的创新,才能真正的摒弃金融中介机构的主导型定位,如果无法解答这个命题,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最终其实都会走到另外一个路径中去,就是变相的成为了金融的互联网。所谓金融的互联网,事实上就是他不是摒弃中介,而是互联网成为金融中介,实质就是赶走了一个金融中介,迎来的是他自己这个中介,一旦中介无法被赶走,那么互联网金融就必然不能实现直接融资,那么就很难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间接融资领域注定不是互联网的领域。而很不幸其实是目前我国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都是金融的互联网,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质都是打着互联网的外衣,做的其实是金融机构的事情,金融脱媒成为了一句空话。最典型的其实是P2P。二、P2P的本质是批上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机构谢平教授对P2P极为推崇,他认为P2P现在是银行有益的补充,以后会去取代银行,成为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那么我们来看看P2P的本质是什么呢?所谓P2P,其实是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的简称,简单称为称个人对个人信贷,在央行的相关文件里,正式叫法为人人贷(并非特指人人贷公司,而是对当前所有P2P公司的一个总称)。这种模式是舶来品,05年左右开始陆续出现,不管产生了多少种变体,但是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核心都是建立在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基础上的。从我们前面的定义可以看的出,这种是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其实就是民间借贷体系,中国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行为,我相信至少存在了一千多年了。只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本来可能需要具备一定信任度的人才可以相互借钱的行为得到了扩展,让陌生人也存在了相互借贷的可能。这个是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的其实是实现去中介化,就是所谓的金融脱媒,所以P2P作为金融脱媒的典型,其实是很典型的互联网金融的生态模式的。这个产生于英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诞生之后,开始陆续成长。在欧美基本上从诞生的一刻起,就都在寻求解决互联网化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手段,努力让点对点的交易更安全,以便更好的摆脱传统金融机构,而他自己也是独立于交易之外。这个设想很美好。只是到了国内却开始了很大的分化。P2P进入国内之后,大行其道,目前估计一千多家的P2P公司是存在的,这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被硬生生的做成了金融的互联网模式,是个很值得推敲的地方。由于在国内的P2P领域,普遍的无法解答前面提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如何有效进行风控审核这个命题,使得国内的基本上所有的P2P公司都采取了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变形,就是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来应该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还是无法脱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他的本质成为了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为了银行,利用构建资金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这种变形,其实是已经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了。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号称全球最大的P2P公司的宜信,发展到现在有将近30亿美金的交易额了,但是他采取的风控方式是什么呢?跟互联网毫无关系,他采取的其实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人工的上门核查,人数超过三万人,已经是典型的金融机构了。而宜信又是基本上目前国内线下P2P的黄埔军校,几乎所有的P2P公司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所谓互联网在风控层面的革新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互联网金融,永远只是个挂羊头卖狗肉而已,隐含了极大的风险,归纳起来其实就两点知名缺陷。第1、道德风险。在P2P市场里,由于交易市场是P2P网站自身构建的,平台可以利用自身权限,通过后台更改数据,虚拟和捏造很多不存在的借款人出来,平台的介入,事实上隔绝了出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联系,平台可以利用交易机制设计的漏洞,人为进行骗贷活动,由于交易数据、信用审核权限都放在平台手里,出资人却不能有效审核这些信息,也无从判断真假,其所处地位非常不利,很容易就让P2P走入歧途,诈骗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尤其在一些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平台上,就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随着经济形式恶化,很多不具备公信力的P2P,可能在这方面会不断的发酵,前段时间,某P2P就发生实际控制人通过P2P,捏造大量借款人信息,集资上亿。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了。第2、运营风险。在我国,P2P已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方式,他的实质是类似担保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而使P2P自身经营能力成为这种模式的一个致命性风险。我国最早的一批P2P,都是从搭建交易平台入手的,但是发展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资本涌入到这个行业里,竞争开始加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到自己平台上来,各个P2P都逐渐开始介入平台交易之中,介入方式主要就是对投资人的资金承诺保障本金,部分P2P甚至承诺保障利息。这种行为是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这个结果从根本上使得中国的P2P很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中介平台,因为他把自身信用放入其中,很多出资人更多依赖平台信用进行放款,金融脱媒成了一句空话,只是原先由商业银行作为媒介,现在变为P2P平台作为媒介。P2P从原先的撮合匹配借贷双方交易直接演变成了“影子银行”,P2P在里面扮演的是两个角色,第一是吸储,平台给予保障,第二是放贷。这两个角色合一,其实就是银行在做的事情,但是却又不受到和银行一样的严格监管,就使得风险急剧放大。加入自身信用的P2P模式,P2P的盈利模式由原先的无风险服务性收入,直接变为有风险的担保收入。P2P实际上成为了担保公司,公司的盈亏平衡取决于坏账率和担保收入。如果坏账率和担保收入,企业亏损,反之则企业盈利。P2P一旦成为担保公司,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P2P的担保能力能有多少?根据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相关管理办法,一般是不超过注册资本的4倍,而银行对公司借款的担保人的要求更苛刻,一般是不超过净资产的50%。我们姑且采取前一种认定方式,那么也就是说一家P2P注册资本1000万的公司,他最大理论可能担保金额也就是4000万,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家P2P,在这种模式下,其上限肯定是被封死了,要不断扩大业务,就需要不断提高注册资本。否则担保就毫无意义。其次是P2P公司如何构建风控体系。如果是原先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模式,P2P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交易平台,让出资人和借款人自愿资金匹配,对风控能力更多体现在设计借款框架结构层面,P2P公司本身是不承担单笔交易风险的,但是一旦加入信用成为担保业态,则P2P的核心点就直接转化为了单笔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个就是的P2P公司的风控能力成为了投资人的主要考量点,而忽略了对本来的标的物的关注和审查。事实上,担保的生存难度要远远超过其他金融业态,担保公司所需要的金融综合能力非常高,担保公司相对于出资人而言,要承担更高风险,收益却相对较低,为了控制担保风险,在业务上就不得不加大风险控制,需要培养很好的风险调查人员,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核,这种成本其实相对于纯P2P平台而言,是几何级数的抬高。不但抬高了难度,其实某个程度上,也限制了规模,因为规模的增加,其实风险也是同等程度的提高。另外,从坏账率的现实情况来看,担保业态下的P2P生存难度也很高。国外的现实情况来看,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贷款平均违约率30%,而另外一个P2P平台LendingClub,违约率约24%。都是非常恐怖的数字,所以,如果P2P进入担保的话,这个违约率是根本是平台公司无法承受的坏账率。这种现实情况下,谈盈利基本不太可能。现在许多P2P公司在一些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情况下,为了规避代偿问题,都会设定虚假标的物套取资金,用来归还投资人的利息,相当于不断借新钱还旧债,在缺乏有效监管情况下,这种方式在P2P领域非常普遍,使得这个行业不但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反而不断聚集风险。P2P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金融模式,我看其实不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而是根本走错了地方,着力点出了问题。所以,我的判断是,如果P2P无法解答核心的风控问题,那么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个泡沫,经不起推敲。互联网的极大外延扩展性,会让金融的泡沫起来越来越快,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让互联网金融陷入一个伪命题之中。如果纯粹的通过互联网来吸引资金和发放贷款,风控没有任何创新,仍然采取传统金融机构模式,那么无论互联网金融喊得多响亮,模式如何变化,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无从谈起。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少人都跟我说,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创新行为,要予以保护而不是扼杀,但其实我更想阐述的是,要保护的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大部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本质是没有牌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进行跟传统金融机构一致的金融运作罢了,很难说有太大层面的技术创新概念,跟传统金融的竞争不断处于同质化竞争状态,而且还是风险容忍度的竞争,这种竞争我个人感觉很容易陷入到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会不断的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前些日子听人开玩笑,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受到严格的监管,最高负债只能做到1.5亿,而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公司,却可以做到几个亿的规模,典型的监管不一致,从某个意义上讲,P2P的乱象丛生也的确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纳入监管的确是迟早的事情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反倒是不靠谱。所以,谈这个监管必要性的问题,还是要看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几个大的历史性背景。中国金融首先是分业经营,造就我国银行的集体性垄断地位,导致了银行业的庞大的同时,却也是效率较为低下,大量的业务空白领域,没有充分竞争,从而遗留下较多的机会给予民间金融充分的生长空间,包括一系列的过渡性金融机构,如小贷机构,担保机构,甚至民间借贷,都是这种格局下的产物,互联网金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个人定义为夹缝金融。他们的出现,其实都是为了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在分业经营市场中的竞争低效率的问题。银行业的低效率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其实是信贷领域的低效率,大量国企,央企等低效实体部门,获得了大量的信贷资源,而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却未能获得充分的信贷资源的跟进,从而让这些企业对信贷的迫切渴望,给了许多非牌照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低效的领域就在于大量的个人储蓄都拥挤在银行体系内,获得极低的储蓄收益,无法对抗较高的通货膨胀的节奏,也逼的大量的财富寻求更高的出路,尤其对于一百万以下的资金,更是迫切的渴望有更高的投资机会的出现,两个交叉之下,使得以P2P为代表融资模式,异军突起。当然这里还有个大背景其实是国内资本项目不开放,中国经过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货币超发,积累了极为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沉淀在国内,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到处寻找出路,大量的小额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只能进入非常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中去,P2P的出现为这些投资人也提供了看上去相对更好的出路的方式。如果说还有第三个方式,那么就是目前监管层的放任自流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他不断扩大规模,事实上,因为目前的P2P带有银行特征,但却没受到像银行同样的监管,缺乏监管的P2P,理论上哪怕拥有在搞的坏账率,只要确保不出现重大的兑付危机,其实是可以不断的以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的玩下去。他的整体运营和腾挪空间更大,成本更低,比银行还更灵活,银行要定期审查,接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应付这些人要干很多事,而P2P什么都不用。所以两者各自的监管成本也不一样的,在加上银行短期内的相对低效,P2P的快速成长也就可以理解了。目前的P2P其实已经到了相对非常危险的地步了,目前感觉每个P2P都想到最后干成既成事实,规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可以倒逼监管层不能管的层面,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如果做不到呢?那么走到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为什么呢,主要是前面说到的一个虚假标的物的问题,这种操作方式回到最后就是很容易认定为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构建虚假资金池,一般都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就是不断借新债还旧债,但是因为有较高利息,就需要不断扩大规模,而且永远停不下来,这个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网站业务规模会不断扩充,并不是业务发展的结果,而是需要不断借更多的钱。第二个结局就是关门卷款。本质上江浙地区的高利贷一般都是这个玩法的。无非P2P披上创新的外衣罢了。本质是雷同的。至于如何监管,我个人感对于坚持独立运营不介入实际交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予以鼓励和支持,给予政策扶持,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铁定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监管的核心点其实是在于交易平台上标的物的真实性的监管。而对于那些介入交易的金融平台,我个人感觉相对简单,其实就是按照线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就可以了,本质是担保公司的就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管理办法进行每年年检即可。如果是涉及资产证券化的就按照券商要求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构建资金池等行为,则严格按照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进行监管。五、互联网金融的坏账率控制总的来说,媒体对于互联网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其实目前市面上并不多,而且整个对社会金融的变革意义还处于观望阶段,而其他的金融互联网,则本质本来就是金融机构,无非没有获得牌照而已,所以并不值得太多论述。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其实我前面提到了如果互联网金融无非回答风控革新这个命题,那么可能较大程度上就很难有这个命题的存在,在风控革新领域,其实现在理论上的业内观点无非是两种,第一种其实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实现很好的风控,从而让坏账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至于是什么技术手段,也开始出现分化,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是人工尽职调查,依靠经验判断和数据调研等办法实现,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其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行,也是因为有这个理念的提出,财会有互联网金融的说法出现,事实上的结果其实很有意思,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其实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一样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短期内估计也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大数据这个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应用短期内都不现实,一方面是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外就是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还跟不上。很多人这里其实会问,为什么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手段不成功,却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太大危机呢?其实就是回到金融机构独特的制度性保证上来了。那是因为银行有着两个维度的坏账处理能力,从技术上确保了机构自身的稳定,他走的并不是提高风控能力的思维,而是直接走了一条制度优势明显的道路。这个其实是为什么说商业银行能作为恐龙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原因,银行能持续生存而不趴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性优越。银行坏账率的控制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技术手段的坏账率调整,第二个是持续的流动性支撑。其实,即使是全球最牛的金融机构,它的坏账率控制也是有难度的,如果有人说他把坏账率真正控制在3%以下,我基本是不相信的,一定规模内极个别的人可以做到,但是从中长期以及更大规模来看,几乎是概率为0的事情,事实上金融机构都会有一个基础性坏账率,就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一个金融机构,这个坏账率水平是必然有的,化解这个坏账率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和足够的流动性来做到,靠能力是无法覆盖的。现在说,银行的坏账率控制在1%不到,它其实是有大量的技术手段在起作用,一方面把分母做大,把风险后延,另一方面不断进行五级分类的风险调整尽量往五级分类中的关注类挤等。事实上,任何银行的坏账率处理手段是有很多方式,首先,它把贷款规模做大,然后把五级分类往上调,或者是找企业来并购重组,企业出了坏账,银行再找个企业把坏账拿走,坏账就不会体现了,那个人帮你还钱了。当然,这些技术手段的前提是,必须有充分的流动性在后面,有钱能够把贷款做大,假如说你有一个亿,做完就做完了,没有办法延展你的流动性,坏账率会非常高。银行如果不能靠流动性做延展的话,肯定趴下了。不但是银行,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是扛不住的。但是银行流动性来自于哪里呢?其实来自于他吸储的能力,只要一个银行能不断吸收储蓄,流动性就不会丧失,哪怕坏账规模超过他的核心资本,一样不会趴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是无敌的恐怖存在,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无法企及的。制度性优越其实很可能是金融机构能一直超越别的机构在各种金融活动中活下来核心的核心吧。无论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而言,在信贷领域里其实都不太可能有这个优势的获得,所以,怎样过坏账率这个关口,其实构成了挤入金融行业的首要命题。也是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暂时看不太出来这个优势。
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有什么影响?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利: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持续加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在加大,商业银行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业务,而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有了新的递增。金融科技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拓展资料1.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2.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x0dx0a(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x0dx0ax0dx0a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x0dx0ax0dx0a(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x0dx0ax0dx0a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x0dx0ax0dx0a(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x0dx0ax0dx0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金融 名词解释
金融 名词解释1、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实际上仅是把当前收益率( 日收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已取得的收益率。譬如某款产品,号称91天的年化收益率为3.1%,那么你购买了10 万元,实际上能收到的利息是10 万x3.1%x91/365=772.88 元,绝对不是3100 元。2 、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简单理解,影子银行是那些可提供信贷,但是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等表外业务等。特征: 机构众多、规模较小、杠杆化水平较低但发展较快。3 、PPI 指数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国内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平均)价格。PPI上升,就是企业的生产价格指数上升。PPI 对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会有一定的影响。它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而CPI 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流通领域消费品。4、 LOF 基金LOF 基金,英文全称是“ListedOpen-Ended Fund”,也叫“上市型开放式基也就是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发行结束后,投金”。也就是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不过投资者如果是在指定网点申购的基金份额,想要上网抛出,须办理一定的转托管手续; 同样,如果是在交易所网上买进的基金份额,想要在指定网点赎回,也要办理一定的转托管手续。5、QFllQFll(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s )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QFll 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外资介入有可能对其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因此采用QFIlI制度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进行过逆回购;6、正回购与逆回购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货币的行为,是一种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式。正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是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而正回购到期则是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是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是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7、热钱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本,其进出之间往往容易诱发市场乃至金融动荡。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贵金属及其衍生产品市场等,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隐蔽性强等特征。8、路演路演( Roadshow ),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指证券发行商发行证券前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活动。活动中,公司向投资者就公司的业绩、产品、发展方向等作详细介绍,充分阐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准投资者们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并回答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路演的目的是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股票的页利发行。股票发行人和承销商通过路演,可以比较客观地决定发行量、发行价及发行时机。9、蓝筹股蓝筹股指的是那些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舌跃、红利丰厚时大公土地1、业须仇民司所发行的股票。“蓝筹”一词起源于西方赌场,蓝色筹码是最值钱的筹码,所以投资者把其套用到股票上便形成了“蓝筹股”这一说法。10 、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 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一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已于2008 年12 月16 日转为商业银行。11、市盈率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 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市盈率的倒数就是投资回报率。12 、离岸金融离岸金融是指以自由兑换货币为交易媒介,非居民(境外的个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参与工里" 项用在合、性楼”次十在动说照位打为主,提供结算、借贷、资本流动、保险、言托、证券和衍生工具交易等金融服务,且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律法规限制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的资金并服务于非居民融资需要,因此被形象地喻为“两头在外”的金融业务,所形成的市场称之为离岸金融市场。13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等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比如企业需要资金时,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直接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一从融资方式的角度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逐渐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4“一板”“二板”“三板”一板市场: 也称为主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其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二板市场: 主要针对中小成长性新兴公司而设立,其上市要求一般比“一板”宽一些。与主板市场相比,二板市场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监管要求严格、具有明显的高技术产业导向等特点。深交所的创业板属二板市场。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哪些冲击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金融专业术语
1.影子银行:一般是指具有一定银行功能但不受监管或监管较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之,影子银行是可以提供信贷但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等表外业务。 小额信贷公司和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私人融资。特点:机构多,规模小,杠杆水平低,但发展迅速。 2.热钱:又称热钱或投机性短线资金。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金,其进出口往往容易诱发市场甚至金融风暴。 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贵金属及其衍生品市场。 “四高”特点:盈利能力和风险高;信息化、敏感性高; 高流动性和短期; 投资的虚拟性和投机性高。 3.路演:证券发行人在发行证券前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宣传活动。目的是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股票的顺利发行。如今,不少基金公司在项目启动时也会进行路演。活动期间,公司向投资者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绩、产品和发展方向,充分阐述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潜在投资者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况,解答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4.政策性银行: 一般是指政府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而设立的非盈利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8年12月16日成为商业银行。 拓展资料: 1.离岸金融:是指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为交易媒介,非居民(境外个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主要参与,提供结算、借贷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资金流动、保险、信托、证券和衍生品交易,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律法规的限制。 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资金,服务非居民融资需求。因此,它被形象地称为“两端出”金融业务,形成的市场称为离岸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过商业银行等媒体系统,直接传递给需求方和融资方,造成资本的体外循环。例如,企业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或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从融资模式来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3.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债券市场是指依托全国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和回购的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均在该市场发行和交易。
我们国家货币基金的总量会一直扩大吗?会不会出现“金融脱媒”现象?
会。金融脱媒仍然是未来趋势。尤其是进入M2低增长的“弱货币环境”之后,韩国、中国台湾等的货币化进程都出现了金融脱媒加剧的现象。这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金融环境之一。这种金融脱媒不仅导致了总体流动性宽松情景下的银行业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更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的金融脱媒问题有些特殊性。中国现代银行业发展时间很短,应从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开始算起。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99%以上。银行业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90%以上,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既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提高了金融服务交易的成本,也会增加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扩展资料:在金融脱媒大趋势下,银行业除了要加快业务转型,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服务银行转变,还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大型和零售客户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金融脱媒正在加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端资金来源被分流,而贷款投放也被影子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挤占,再加上第三方支付竞争下技术脱媒愈演愈烈,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金融脱媒无疑给银行业带来阵阵寒意。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旧有的经营方式显得僵化陈旧。金融脱媒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专家和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主动适应,加大创新推进战略转型,早日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化商业银行的转型,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金融加速脱媒中国银行业前景何在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金融脱媒加速银行业如何加强创新确立竞争优势
金融脱媒 是什么意思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的迅速增长削弱了存款机构的吸引存款的能力,导致大量资金从存款机构提出,投到货币市场不受利率管制的高利率的金融资产上,以获得优厚受益,使各存款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成为金融体系中极不稳定的因素。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086.htm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金融脱媒化的商业银行应对脱媒的三大思路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会由此受到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其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其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其次,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弱。当然,在遭遇到挑战的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带来重大的机遇:首先,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特别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其次,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此外,根据投资者在交易中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第三,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改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转型。第四,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需要更新理念,加强中间业务创新,提升对大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逐渐降低对信贷业务的依赖等,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一是加快调整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好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金融脱媒,关键是在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使内部运作的体制机制能很好地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需要,同时造就一支能在新形势下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金融脱媒”改变了银行的资产结构,使银行的无贷款客户的比例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增长的方式。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金融创新产品固然重要,但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的关键因素是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二是调整现有客户结构,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目前,中资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非常高,一旦大企业信贷市场萎缩,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从国际经验看,最后信贷市场将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而不是现在的大企业。我们将来的信贷业务要逐步压缩到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而对大企业的服务,将来发展以投行、企业风险管理业务为核心的固有业务。纵观国内竞争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战略发展定位,把握最佳调整阶段和发展时机,进入高贡献度的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突破性发展是国内商业银行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对银行来讲是优质客户,通过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赢得企业的信赖,巩固银企关系,取得双赢效果。三是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主要依靠贷款拉动经营规模的扩张,属于一种典型的外延粗放型、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银行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金融脱媒趋势加快,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银行间竞争激烈,客户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余地大大增强;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空间收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虽然中国已有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银行的市值进入世界十大银行的行列,但是盈利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产品,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产品;产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对客户群体的粗浅分析提供无差异产品,转到精细分析提供差异化产品,是中国银行业未来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重点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的。拓展零售银行业务不仅是应对脱媒的手段,而且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面对金融脱媒给公司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扩大非利息收入。第三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营业网点很难应对电子金融带来的挑战,只有积极发展网络银行业务,才能应对无处不在的电子网络。第四要积极创新,强化管理、巩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什么是“金融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因此,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展资料“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有: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5、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脱媒
什么叫金融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一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二是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三是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四是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五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而直接进行交易机构(如银行)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①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②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③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什么是金融脱媒,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媒”就是指媒介。“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通俗的讲脱媒就是没有中间人。而“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简单通俗的讲有两个吧,1,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是融资更加活跃;2,就是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下降,对银行产生一定压力。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金融脱媒现象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同时给商业银行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对传统业务影响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发挥其中介机构职能的作用渐渐降低,这无疑加速了中国金融脱媒的速度。
金融互换中的利率互换和信用违约互换是什么意思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 IRS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交换的只是不同特征的利息,没有实质本金的互换。利率互换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前进行转换。 目前我国应用的就是最简单的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 利率互换的简单案例说明 一、概念 两个单独的借款人,从不同或相同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在中介机构的撮合下,双方商定,相互为对方支付贷款利息,使得双方获得比当初条件更为优惠的贷款。就是说,市场出现了免费的午餐。 利率互换的前提:利率市场化、有市场化的基准利率、投资银行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利率互换 interest rate swap。亦作:利率掉期。一种互换合同。合同双方同意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日期以未偿还贷款本金为基础,相互交换利息支付。利率互换的目的是减少融资成本。如一方可以得到优惠的固定利率贷款,但希望以浮动利率筹集资金,而另一方可以得到浮动利率贷款,却希望以固定利率筹集资金,通过互换交易,双方均可获得希望的融资形式。参见:互换 swap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在CDS合约中,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一般用基于面值的固定基点表示。如果不出现信用主体违约事件,则CDS卖方没有任何现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以现金形式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以面值购买CDS买方所持债券。CDS卖方可由主承销商或商业银行等第三方来担任,并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或其他市场进行CDS的交易,从而转移自身的担保风险。在企业债券发行中引入信用违约互换,可以实现企业、CDS买方、卖方三方的共赢。对企业来说,通过发行附有CDS的企业债券,不仅可以降低债券的发行门槛,摆脱对银行担保的依赖,而且有利于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融资成本。从CDS买方角度看,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可以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获取稳定的收益。从CDS卖方来看,公司通过收取相应费用实现自身的收益,并且可以通过出售CDS进行担保风险的对冲。
拥有南开大学的MBA(学历证学位证双证),想去美国哈佛大学读经济或是金融的博,还要从硕士读起吗?
额,南开的MBA就这水平。同学,你先把南开自己的经济或金融博士考上再看看自己能否去哈佛大学读经济或金融的博士吧 不要说你是南开的MBA,就算你就是哈佛自己的MBA,你想申哈佛的经济或金融PHD几率都很低很低,哈佛一年全球也没几个能上。即便申请上,你想毕业,准备好秃一半的顶吧。尤其是金融pHD,其实质相当于一个数学博士+一个计算机程序博士,你觉得你的MBA教育够么?
简述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如下:1、金融衍生品的功能主要包括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2、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3、金融衍生品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扩展资料:金融衍生品具有的特点:1、零和博弈即合约交易的双方(在标准化合约中由于可以交易是不确定的)盈亏完全负相关,并且净损益为零,因此称"零和"。2、跨期性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的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无论是哪一种金融衍生工具,都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间上的现金流,跨期交易的特点十分突出。这就要求交易的双方对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作出判断,而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交易者的交易盈亏。3、联动性这里指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与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紧密联系,规则变动。通常,金融衍生工具与基础变量相联系的支付特征有衍生工具合约所规定,其联动关系既可以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表达为非线性函数或者分段函数。4、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后果取决于交易者对基础工具未来价格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程度。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幻莫测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风险的重要诱因。5、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margin)制度.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保证金可以分为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维持保证金(maintains margin),并且在交易所交易时采取盯市(marking to market)制度。如果交易过程中的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那么将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追加保证金,其将被强行平仓.可见,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6、契约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对基础工具在未来某种条件下的权利和义务的处理,从法律上理解是合同,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经济合同关系。7、交易对象的虚拟性金融衍生产品合约交易的对象是对基础金融工具在未来各种条件下处置的权利和义务,如期权的买权或卖权、互换的债务交换义务等,构成所谓“产品”,表现出一定的虚拟性。8、交易目的的多重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通常有套期保值、投机、套利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四大目的。其交易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所涉及的基础金融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在于转移与该金融商品相关的价值变化的风险或通过风险投资获取经济利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衍生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衍生产品 (一种金融合约)
金融衍生品是什么?
“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是指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混合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的主要类型包括
金融衍生品的主要类型包括金融衍生品有以下四种划分方式:1、根据独立性,可分为独立衍生产品、嵌入式衍生产品;2、根据产品形态,可分为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互换、期权、结构化产品;3、根据基础工具的种类,可分为股权类衍生产品、利率衍生产品、汇率衍生产品、商品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4、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可分为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场外交易(OTC)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品也称为金融衍生工具,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之上,价格取决于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衍生金融产品。
到底什么是金融衍生工具,它包括哪些?
金融资产的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也就是通过创造金融工具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这种工具就叫金融衍生工具。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合同、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等。1)期货合约。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2)期权合约。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目前,我们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3)远期合同。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 (4)互换合同。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产品为基础,以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产品。(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2)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什么叫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金融衍生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混合金融工具。零和博弈即合约交易的双方盈亏完全负相关,并且净损益为零,因此称"零和"。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的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的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无论是哪一种金融衍生工具,都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间上的现金流,跨期交易的特点十分突出。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后果取决于交易者对基础工具未来价格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程度。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幻莫测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保证金可以分为初始保证金,维持保证金,并且在交易所交易时采取盯市制度,如果交易过程中的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那么将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追加保证金,其将被强行平仓。可见,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金融衍生产品合约交易的对象是对基础金融工具在未来各种条件下处置的权利和义务,构成所谓“产品”,表现出一定的虚拟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通常有套期保值、投机、套利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四大目的。其交易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所涉及的基础金融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在于转移与该金融商品相关的价值变化的风险或通过风险投资获取经济利益。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有规避风险,价格发现,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当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国外的有巴林银行事件,宝洁事件,国内的有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