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失业率减去自然失业率代表什么?
你的问题其实就是,菲利普斯曲线——难于抉择的痛苦曲线 我们有必要了解几个方程式。1 MV=Py2 m=M/P3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变量a是衡量失业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反应有多大的一个参数)自19855年,远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国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是他成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发表两年后,萨缪尔森和索罗利用美国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事实上在我看来萨缪尔森和索罗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这条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经济结果的菜单,那么根据这条曲线,有权力的决策者们就可以通过选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抉择。 相比于这个我们可以讨论下高鸿业老教授在书中所相对缓和的提到的希柏斯模型。有兴趣的可以对照高老头书中所描述的LL和RR曲线对照看,可以发现相对缓和的RR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相交而产生的高通货膨胀率会使富人的财富大量缩水,这使是富人痛苦的。相对陡峭的LL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相交而产生的高失业率会使穷人损害较多。总之,不管是LL还是RR,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决策者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社会上可以容忍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但是,就像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必然有相应的经济理论提出反对。因为这个世界上经济有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之分。 1986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在长期货币政策中,由于货币中性的假设,并不能改变失业率。那么也就是说明了货币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长期的无效性。在弗里德曼看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的垂直的直线,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无论是否增加货币供给,都不能改变失业率。相反,菲利普斯曲线就相当于一个骗局,看似给了决策者一个可以选择的经济菜单,但是往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在长期内不但无法减少失业率,还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 我们用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来具体说明。1961到1968年几乎完美的再现了菲利普斯曲线,美国决策者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成功减少了失业率,虽然是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如果事实上真的能这样,那么我们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到了1971—1973年的时候,佛理德曼的理论发生了效力,因为根据实际数据的观察到1971失业率又回到了1961年的水品,只是这一回,通货膨胀率已经大大提高了。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里德曼和索罗把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个新的变量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 在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由于扩张性的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但在长期中,预期通货膨胀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那么就使失业率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品上,只是通货膨胀率提高了。 那么回到我们关于美国的案例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国那段时间产生了滞涨阶段,所谓滞涨就是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那么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滞涨阶段就是因为美国60年代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也较高。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 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中东的阿拉伯酋长们给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个重大的教训。因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欧佩克的石油输出组织,严格限制了石油攻击。在AS-AD模型中反应出来,就是AS曲线向左移动所造成的恐怖的SUPPLY SHOCK,因为这不仅造成物价上涨和产量降低,更重要的是是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意味着决策者们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将付出更大的通货膨胀率。这更使人痛苦了。 当年的美储联刚上任的主席沃尔克将面临一个难以容忍的局面,因为那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竟然高达10%,一般的来说4%的通货膨胀率是安全的,但是如今的却高达了150%。这对于一向是反通货膨胀的强硬派的沃尔克来说,这也是需要做出勇气来做出选择的。因为就在当时的研究表明在统计学上提出了一个牺牲率,指在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必须牺牲的产量是5%。也就是说如果沃尔克想要通货膨胀率降低到安全水品也需要付出30%的产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是致命的打击。 许多人认为可以把这30%的产量牺牲分摊到3年,5年,10年中,但是按中国人的思维角度来分析,长痛不如短痛,不过怎么说都是痛苦的。 当然由卢卡斯,萨金特,巴罗这些经济学家却提出了理性预期与无代价的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虽然最后的数据表明沃尔克采用的紧缩型货币政策依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代价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也许就是理性预期发生了效用。 那么接下来的格林斯潘时代,延续沃尔克的通货膨胀政策再加上OPEC内部成员的不合所造成的石油供给的有利冲击带来的好运。造就了格林斯潘的辉煌。也就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阶段。 综上所述,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好像一个庞氏骗局,只能使决策者沉浸在短时间的降低失业率的幻想中,而一旦几年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后果,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它的确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上世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一个新的表述,他们认为工资成本是总成本中重要和稳定的部分,鉴于企业往往采用成本加成定价的方法制定价格,从而在工资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建立了紧密而稳定的关系,据此以通货膨胀率取代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货币工资变动率,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以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说,萨缪尔森与索洛的新表述,并没有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构成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他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只是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差额(21注释),这里的通货膨胀率本质上只是工资变动率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需要强调的是,萨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也是当时为人们普遍认同接受的观点,不仅费雪包括菲利普斯与弗里德曼等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注释22),然而就是这一关键点被世人遗忘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值,这是其本质特征,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全部意义。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写道:“近些年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对于为期几年的时期来说则尤为如此。这类时期的简单的、统计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正,而不是呈垂直状态。”试问一切不是负斜率的所谓菲利普斯曲线还是菲利普斯曲线吗?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与失业率的母亲生了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儿子,它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这条曲线的斜率是负值;如果斜率不是负值,那就应该做一做亲子鉴定。弗里德曼所谓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还是那个原名称作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吗?还是那个现名称作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通货膨胀率的父亲吗?在弗里德曼那里,父亲已经换了新人了。弗里德曼的原话是在他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说的,所谓的“近些年来”显然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人都知道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石油价格飞涨引起的,即被称作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虽然与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同名也叫通货膨胀率,但不是同一个父亲。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新表述以后,在通货膨胀这个大帽子下,放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争议的焦点已经远离了“劳动岗位增减”这一本质命题。我们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通常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明显地上涨,并且人们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通常又不追究通货膨胀的原因,于是表面上好像是在讨论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根本就不沾边。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比如需求拉动型的、成本推动型的等等,不同原因产生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也各不相同;每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归根结底要看这种通货膨胀究竟是增加劳动岗位还是减少劳动岗位。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岗位增减的关系(即1861-1913年的英国存在的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关系),利普西已经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菲利普斯曲线不仅在实证的方面,而且在理论的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即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并存,出现了一条被称之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主要出现的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四十一章的一个小节题目是“新类型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写道:“现在和过去的通货膨胀的区别是:在到达可以辨认的充分就业之点以前,在劳动市场尚未紧俏和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前,物价和工资已经开始上升。”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6页)萨缪尔森还写道:“---应该承认一种新类型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即:‘成本推动的(或卖方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别于旧式的‘需求拉动的(或买方的)通货膨胀。"”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4页)现在的学界,关于通货膨胀效应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都认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因为需求增加导致产出水平提高;认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因为增加成本将抬高价格抑制需求。不难看出,同样被冠于通货膨胀的名称,一个可以促进就业,一个反过来可以引致失业;一个是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一个是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这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值与斜率为正值的来由。顺便说一句,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学界一般也把它归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只是这种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不同与石油价格暴涨推动的通货膨胀(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劳动要素成本上涨即工资上涨一方面推高一般价格水平抑制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社会购买力增加总需求;石油价格暴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只是抑制消费,却不可能提升购买力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是最为重要的。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在大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滞胀是伴随着高失业的高通胀,于是就有人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出现了危机。实际上凯恩斯的理论与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现象根本就不沾边。凯恩斯关注的是填补储蓄大于投资的缺口,凯恩斯原本说的只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投资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社会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社会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下,凯恩斯主张的增加消费,扩大投资,相应的产出增加只是增加劳动岗位降低失业率,而不推高通货膨胀(23注释);而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相应的产出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还会推高通货膨胀(24注释)。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不是一个需求决定供给或者说不是一个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供给冲击对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影响或者说是总成本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问题。石油是极为广泛使用的基础性原材料,石油的价格对于总成本水平的决定有着足够的权重,油价暴涨总成本提高推动了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总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又导致相应的总供给下降。因此石油危机一方面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导致总供给下降、劳动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25注释)。石油价格暴涨可以制造滞胀,石油价格暴跌也可以制造滞胀的反面: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发生争执,原油价格下降一半,美国经济从七十年代的滞胀走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长低通胀。综上所述,所谓的凯恩斯理论的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26注释)。菲利普斯、萨缪尔森是分析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背后的劳动岗位增减,他们将劳动岗位增减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纯正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只是看到了石油危机引起的通货膨胀,弗老将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冒牌的正斜率的伪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和分类,我们劈开这些争论,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对供给与需求的影响。我们先作一个如下的图: 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总产出,S为总供给曲线,D为总需求曲线。我们现在假定,总产出增加意味着劳动岗位增加(详见下文),于是就可以根据通货膨胀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影响结果,究竟是增加总产出还是减少总产出,凡是增加总产出的就是促进就业;凡是减少总产出的就是引致失业。
为什么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不对失业率造成影响?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n菲利普斯曲线的本义是关于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的。菲利普斯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而高失业率总是伴随着低货币工资增长率n2、通常的菲利普斯曲线1960年萨缪尔森与索洛在《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中用通货膨胀率替换了货币工资增长率,从而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就低。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连接每一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之点的一条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怎么理解?宏观内容,详细说一下吧,多谢啦~
你的问题其实就是,菲利普斯曲线——难于抉择的痛苦曲线 我们有必要了解几个方程式。1 MV=Py2 m=M/P3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变量a是衡量失业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反应有多大的一个参数)自19855年,远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国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是他成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发表两年后,萨缪尔森和索罗利用美国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事实上在我看来萨缪尔森和索罗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这条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经济结果的菜单,那么根据这条曲线,有权力的决策者们就可以通过选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抉择。 相比于这个我们可以讨论下高鸿业老教授在书中所相对缓和的提到的希柏斯模型。有兴趣的可以对照高老头书中所描述的LL和RR曲线对照看,可以发现相对缓和的RR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相交而产生的高通货膨胀率会使富人的财富大量缩水,这使是富人痛苦的。相对陡峭的LL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相交而产生的高失业率会使穷人损害较多。总之,不管是LL还是RR,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决策者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社会上可以容忍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但是,就像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必然有相应的经济理论提出反对。因为这个世界上经济有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之分。 1986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在长期货币政策中,由于货币中性的假设,并不能改变失业率。那么也就是说明了货币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长期的无效性。在弗里德曼看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的垂直的直线,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无论是否增加货币供给,都不能改变失业率。相反,菲利普斯曲线就相当于一个骗局,看似给了决策者一个可以选择的经济菜单,但是往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在长期内不但无法减少失业率,还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 我们用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来具体说明。1961到1968年几乎完美的再现了菲利普斯曲线,美国决策者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成功减少了失业率,虽然是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如果事实上真的能这样,那么我们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到了1971—1973年的时候,佛理德曼的理论发生了效力,因为根据实际数据的观察到1971失业率又回到了1961年的水品,只是这一回,通货膨胀率已经大大提高了。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里德曼和索罗把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个新的变量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 在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由于扩张性的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但在长期中,预期通货膨胀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那么就使失业率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品上,只是通货膨胀率提高了。 那么回到我们关于美国的案例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国那段时间产生了滞涨阶段,所谓滞涨就是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那么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滞涨阶段就是因为美国60年代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也较高。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 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中东的阿拉伯酋长们给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个重大的教训。因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欧佩克的石油输出组织,严格限制了石油攻击。在AS-AD模型中反应出来,就是AS曲线向左移动所造成的恐怖的SUPPLY SHOCK,因为这不仅造成物价上涨和产量降低,更重要的是是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意味着决策者们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将付出更大的通货膨胀率。这更使人痛苦了。 当年的美储联刚上任的主席沃尔克将面临一个难以容忍的局面,因为那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竟然高达10%,一般的来说4%的通货膨胀率是安全的,但是如今的却高达了150%。这对于一向是反通货膨胀的强硬派的沃尔克来说,这也是需要做出勇气来做出选择的。因为就在当时的研究表明在统计学上提出了一个牺牲率,指在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必须牺牲的产量是5%。也就是说如果沃尔克想要通货膨胀率降低到安全水品也需要付出30%的产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是致命的打击。 许多人认为可以把这30%的产量牺牲分摊到3年,5年,10年中,但是按中国人的思维角度来分析,长痛不如短痛,不过怎么说都是痛苦的。 当然由卢卡斯,萨金特,巴罗这些经济学家却提出了理性预期与无代价的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虽然最后的数据表明沃尔克采用的紧缩型货币政策依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代价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也许就是理性预期发生了效用。 那么接下来的格林斯潘时代,延续沃尔克的通货膨胀政策再加上OPEC内部成员的不合所造成的石油供给的有利冲击带来的好运。造就了格林斯潘的辉煌。也就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阶段。 综上所述,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好像一个庞氏骗局,只能使决策者沉浸在短时间的降低失业率的幻想中,而一旦几年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后果,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它的确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上世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一个新的表述,他们认为工资成本是总成本中重要和稳定的部分,鉴于企业往往采用成本加成定价的方法制定价格,从而在工资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建立了紧密而稳定的关系,据此以通货膨胀率取代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货币工资变动率,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以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说,萨缪尔森与索洛的新表述,并没有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构成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他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只是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差额(21注释),这里的通货膨胀率本质上只是工资变动率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需要强调的是,萨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也是当时为人们普遍认同接受的观点,不仅费雪包括菲利普斯与弗里德曼等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注释22),然而就是这一关键点被世人遗忘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值,这是其本质特征,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全部意义。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写道:“近些年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对于为期几年的时期来说则尤为如此。这类时期的简单的、统计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正,而不是呈垂直状态。”试问一切不是负斜率的所谓菲利普斯曲线还是菲利普斯曲线吗?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与失业率的母亲生了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儿子,它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这条曲线的斜率是负值;如果斜率不是负值,那就应该做一做亲子鉴定。弗里德曼所谓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还是那个原名称作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吗?还是那个现名称作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通货膨胀率的父亲吗?在弗里德曼那里,父亲已经换了新人了。弗里德曼的原话是在他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说的,所谓的“近些年来”显然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人都知道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石油价格飞涨引起的,即被称作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虽然与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同名也叫通货膨胀率,但不是同一个父亲。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新表述以后,在通货膨胀这个大帽子下,放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争议的焦点已经远离了“劳动岗位增减”这一本质命题。我们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通常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明显地上涨,并且人们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通常又不追究通货膨胀的原因,于是表面上好像是在讨论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根本就不沾边。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比如需求拉动型的、成本推动型的等等,不同原因产生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也各不相同;每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归根结底要看这种通货膨胀究竟是增加劳动岗位还是减少劳动岗位。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岗位增减的关系(即1861-1913年的英国存在的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关系),利普西已经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菲利普斯曲线不仅在实证的方面,而且在理论的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即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并存,出现了一条被称之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主要出现的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四十一章的一个小节题目是“新类型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写道:“现在和过去的通货膨胀的区别是:在到达可以辨认的充分就业之点以前,在劳动市场尚未紧俏和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前,物价和工资已经开始上升。”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6页)萨缪尔森还写道:“---应该承认一种新类型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即:‘成本推动的(或卖方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别于旧式的‘需求拉动的(或买方的)通货膨胀。"”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4页)现在的学界,关于通货膨胀效应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都认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因为需求增加导致产出水平提高;认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因为增加成本将抬高价格抑制需求。不难看出,同样被冠于通货膨胀的名称,一个可以促进就业,一个反过来可以引致失业;一个是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一个是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这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值与斜率为正值的来由。顺便说一句,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学界一般也把它归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只是这种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不同与石油价格暴涨推动的通货膨胀(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劳动要素成本上涨即工资上涨一方面推高一般价格水平抑制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社会购买力增加总需求;石油价格暴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只是抑制消费,却不可能提升购买力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是最为重要的。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在大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滞胀是伴随着高失业的高通胀,于是就有人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出现了危机。实际上凯恩斯的理论与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现象根本就不沾边。凯恩斯关注的是填补储蓄大于投资的缺口,凯恩斯原本说的只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投资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社会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社会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下,凯恩斯主张的增加消费,扩大投资,相应的产出增加只是增加劳动岗位降低失业率,而不推高通货膨胀(23注释);而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相应的产出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还会推高通货膨胀(24注释)。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不是一个需求决定供给或者说不是一个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供给冲击对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影响或者说是总成本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问题。石油是极为广泛使用的基础性原材料,石油的价格对于总成本水平的决定有着足够的权重,油价暴涨总成本提高推动了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总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又导致相应的总供给下降。因此石油危机一方面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导致总供给下降、劳动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25注释)。石油价格暴涨可以制造滞胀,石油价格暴跌也可以制造滞胀的反面: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发生争执,原油价格下降一半,美国经济从七十年代的滞胀走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长低通胀。综上所述,所谓的凯恩斯理论的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26注释)。菲利普斯、萨缪尔森是分析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背后的劳动岗位增减,他们将劳动岗位增减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纯正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只是看到了石油危机引起的通货膨胀,弗老将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冒牌的正斜率的伪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和分类,我们劈开这些争论,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对供给与需求的影响。我们先作一个如下的图: 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总产出,S为总供给曲线,D为总需求曲线。我们现在假定,总产出增加意味着劳动岗位增加(详见下文),于是就可以根据通货膨胀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影响结果,究竟是增加总产出还是减少总产出,凡是增加总产出的就是促进就业;凡是减少总产出的就是引致失业。希望能帮到你。
经济学问题: 1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当一国经济受到大规模自然灾害冲击时,该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将如何
1.A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当一国经济受到大规模自然灾害冲击时,会影响一国的产出,产出会减少,失业率会上升,根据菲尔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胀成反比,通胀会下降。2.C需要了解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u*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解释滞涨。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
错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在短期内,这根曲线的X轴和Y轴数据是交替的,也就是说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在经济长期运行中该曲线也可能会恶化,成为一条正相关的得曲线,那时政府的宏观经济干预将失效。这就是任何政府都极力避免的灾难“滞涨”。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拓展资料>1.失业率与工资上涨率(通货膨胀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使用英国100年的历史数据得出的经验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方程π=-ε(u-u*),π=失业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反之亦然。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竖直的直线。3.宏观经济学中认为,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失业率较低;反之,失业率较高。4.而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因为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你好,关系是: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预期通胀率低于实际通胀率时,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当失业率无法接受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不能为社会所接受时,我们应该采取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条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不会同时发生,通胀率和失业率会波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自然失业率”水平的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一旦通胀预期形成,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上移动,工人将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足以弥补物价上涨。雇主不愿意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通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都必然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进一步上行。因此,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对应任何通货膨胀水平,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拓展资料:一: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流通货币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上升。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加时,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实际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胀是特定经济体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是经济体之间货币相对价值的下降。 前者影响货币在使用国的价值,后者影响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经济学中的争议之一。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负相关,对吗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一定总呈负相关,当出现滞涨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一起升高。菲利普斯曲线的纵轴是通货膨胀率,横轴是失业率。如果价格是完全粘性的(适合于凯恩斯主义,短期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失业率)相重合的曲线,通货膨胀率是0。但是如果价格调整的非常迅速(适合于古典主义,长期模型),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将垂直于横轴(失业率),曲线的方程是X=u(u是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会向下弯曲倾斜,是因为价格能调整,但价格不能迅速调整。一.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经济学词汇,指一般物价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上涨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价格指数的上升和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来表现。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也称为物价变化率 [2] ,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以通货膨胀为准)。以气球来类比,若其体积大小为物价水平,则通货膨胀率为气球膨胀程度。或说,通货膨胀率为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程度。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二.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2013年,中国首次向外公开了调查失业率的有关数据。
当一国存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问题时
1.A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当一国经济受到大规模自然灾害冲击时,会影响一国的产出,产出会减少,失业率会上升,根据菲尔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胀成反比,通胀会下降. 2.C 需要了解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u*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解释滞涨.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 A. 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B. 描述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
按现在来讲,应该选择A。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为何说城镇调查失业率更真实反映就业现实?
4月17日,一个与很多人有关的数据——城镇调查失业率首次亮相。据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的失业率数据显示,1月至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5.0%和5.1%,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9%、4.8%和4.9%,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个百分点。一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744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88万人,增长1.1%。国内外对于失业率的关注已有时日,原因在于失业率所指向的意义巨大。它是指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失业率与经济增长(GDP)、物价指数(CPI、PPI)和国际收支指标一道,被称为四大宏观指标。此前,中国也有相应的失业率数据公布,只不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但这一统计方法存在某些固有缺陷。比如,相关部门主要把没有工作并到劳动部门登记的人员算作失业者,而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口则游离于统计数据之外。尤其是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在以往统计中很难被纳入其中,容易造成数据与现实的脱节。此次首次亮相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亮点就在于,统计方式与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接轨,样本和统计方式都更为科学。通过针对全国城乡的家庭户与集体人口抽样调查,增加了调查覆盖面。而为了避免调查样本老化,每个调查户两年内完成4次调查就退出,补充新的样本,搜集数据经用户认可后,报送到国家统计局联网直报系统。国家统计局加权生成全国和各地的调查失业率等各项数据。随着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公布,政府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劳动人口就业变化趋势,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制定更为精准的政策。比如失业金发放、失业者专业技能培训、地方与企业联动提供部分就业岗位等,进而在投资、消费等更为宏观的决策上相应调整。可以说,没有失业人口的统计基础,政府公共决策和执行就无法达到精准效果,经济社会整体规划也缺乏前瞻性。而让更多劳动人口及时获得来自政府和其他层面的关怀和支持,尽快获得技能提升和就业机会,能够让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制度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正面临人口转型的窗口期,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人口数量相应减少。而最大限度激活现有具有劳动力的人口资源,可以创造更大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发展普惠性。如果将视野扩展到更宏观的国际层面,这个数据也是中国对外展示经济透明度的窗口之一。让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真实的劳动人口就业现状充分加以了解,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有利于未来国际间进一步加强在经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可以说,城镇调查失业率首次亮相意义重大,于国于民,于内于外,都会发挥多重作用,为更多人带来政策福祉。我们也相信这一更加科学严谨的调查方式,将在以后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
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吗?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中,为什么Ys-Yd(总供给减总需求)和失业率成正比例关系?
第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和政策含义。菲利普斯曲线形状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管理政策有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因为长期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第二,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相互推导。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利用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利用总供给曲线推导菲利普斯曲线;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教材利用原始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至于各位,你需要掌握哪一种推导,看你参考书是哪一本。既然可以相互推导,自然就需要明白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但是还是有点区别。 第三,用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滞胀。滞胀就是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原因在于高通胀预期,为什么高通胀预期,因为当时物价水平高。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以及其政策含义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不同,对应的政策含义也不相同。(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图1-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图1-2中,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以上供参考。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降低失业率对吗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提高失业率,常见误区有: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失业率、增加工资。1、需要从需求结构或者利率结构上考虑。通货膨胀或者CPI它是短期需求的价格,也就是新增就业需求的价格,它们与短期利率对应。新增就业需求的上升,会导致其价格下降,也就是失业率上升就业需求增加,短期利率、CPI、工资就会上涨。2、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3、 增长提升或者经济上行周期内,以短期流动性为主,紧缩的货币政策能抑制通胀。但在下行周期,市场流动性以中长期流动性为主,紧缩反而促进CPI上涨。纯粹的货币政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最优,它只能是工具选择上的最优。赞20个金币已到账金币可兑换现金立即提现选股指标王研发成功!原价3680元12月11日只需1元,限潍坊股民天龙博弈炒股软件广告十条防控新举措,划重点了!北晚在线我国人口比美国多11亿,为什么消费力却远不及美国?原因已找到闫亮财经评论3评论瞰中国|山东青岛:电力助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新华社新一代选股指标王问世了!价值3680,12月11日只要1元,限2000人天龙博弈炒股软件广告看更多热点资讯
菲利普斯曲线下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什么关系
你好,它们是一种反向关系。 横轴代表失业率,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 一般来说,如果失业率相对较低,则不可避免的通胀率会很高。 降低通货膨胀率是以增加失业率为代价的。拓展资料:1、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短期来看,通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说明通胀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但从长远来看,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不大。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越高,价格就越高。为应对物价高企的局面,企业将多招工人扩大生产,以降低失业率。短期内,通胀与失业率呈负相关菲利普斯是第一位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因此,最早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2、菲利普斯认为通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他引用了1920年代至1960年代的大量国家数据来证明这种关系的正确性。当时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即——通胀与失业率呈负相关。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可以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解释。短期内,商品和服务总需求的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和产出增加。产出越多意味着就业越多,失业率越低,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因此,总需求的变化在短期内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了通货膨胀和失业。3、1970年代以后,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多方的挑战。最明显的是1970-1980年代美国的双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无法解释。后来人们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展了预期增强型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失业率与意外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π t = e (π T) + U)- β (u*-ut))。但从长远来看,通胀最终会和预期的一样。无论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还是失业率的变化都会导致菲利普斯曲线的运动。从长远来看,实际通胀率与失业率无关。4、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无关,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从长远来看,总供给仅取决于其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技术的供给。因此,总供给不变,就业不变,失业率不变,是经济摩擦下的自然失业率。
美国里根政府上个世纪80年代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对策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经济增长偏快,物价上涨较快,固定投资增速难缓,都是流动性过剩的必然结果。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已经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五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央票净增约1万亿。央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应该说是有成效的。根据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9月末的货币乘数为4.46,比去年同期低0.55。但货币政策没有彻底抑制流动性继续增加。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比年初增加1万亿,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2.8%,比上年同期高0.28个百分点。流动性过剩不仅表现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宽裕,也表现在基础货币投放等环节上,单纯从银行这个节点管理流动性很难完全见效。 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源头。200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并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这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进而货币被动投放过多。早在2005年,外汇占款就超过了基础货币,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唯一净渠道。截至9月末,外汇储备在过去5年里增加11850亿美元,由此投放的基础货币超过9万亿。今年前9个月,外汇储备就激增3673亿美元。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货币政策操作将依然处于被动对冲的地位。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也是一种失衡。过去的一个共识是,国际收支顺差是国内经济结构和内部失衡的反映。现在的发展态势表明,外部失衡具有反作用,已经严重影响到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等内部均衡,加剧内部失衡的程度。 因此,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单单是加大调控力度,更要扩大调控的广度,统筹兼顾内外均衡的调节,把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在结构性调整难以短期到位的情况下,不能坐视问题不管,货币政策要从紧,适当矫枉过正,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弥补结构性缺陷。 第一,树立大货币政策观。继续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信贷窗口指导等工具,抑制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应把汇率政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统筹兼顾,彻底扭转流动性过剩的势头。 第二,发挥汇率政策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的贸易顺差主要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善,生产力的释放,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根源不在人民币汇率。尽管升值很难逆转这种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贸易趋势,但汇率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发挥汇率的贸易调节作用,应关注有效汇率,而不仅仅是双边汇率。在日常汇率管理中,对篮子汇率实行动态管理。实际汇率的调整可以通过名义汇率和物价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个途径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名义汇率的升值,能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国际市场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升值能够降低进口原材料的人民币价格,缓解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第三,下大力气解决升值预期惯性难题。总体来说,汇改是成功的,但升值预期惯性这一难题没有得到解决。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升值,没有带来升值预期的减弱。相反,由于基本匀速的小幅稳步升值,以及国际压力不断冲击,升值预期似乎不减反增。升值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升值预期。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泡沫,根源就是升值预期惯性。由于汇率升值预期,当前资产价格上涨已经取代汇率升值、利差,成为吸引资本流入的首要因素。就货币政策而言,升值预期使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刺激投资冲动,招致经济过热。打破升值预期惯性须有新思路。要继续坚持自主、可控、渐进的原则,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汇率弹性,提高汇率日波动幅度,让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尽快实现汇率向均衡水平的调整。理顺汇率和经济基本面的关系,汇率机制应该能够容纳在特定阶段汇率走得更快些,扭转单边升值预期,引导汇率行为反映经济基本面状况,避免市场预期对政府意图和政策的依赖。 第四,引入外汇储备约束机制。为抑制储备过快增长造成货币投放被动,需要有计划地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规定年度、月度新增储备上限,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和藏汇于民,分流部分顺差。 第五,进一步加强资本流入管理。巨额资本流入不仅加大经济过热的风险,也使未来面临集中流出的逆转风险。今年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扩大,上半年同比增长1.3倍。严格短期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强化跨境资金协调监管,是今年外管工作的重点,对抑制投机性资本和非法资本流动取得初步成效。为适应资本项目开放的需要,可以尝试引入市场化的价格型资本管理措施,如对资本流入实行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根据信用等级确立借债资格,对外汇交易征收托宾税,改变资本流入的期限结构,控制资本流入的规模。 第六,继续有序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在综合协调基础上适度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包括落实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稳步推进个人直接对外投资,彻底改变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模式,实现跨境资本的基本双向对称流动格局,避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汇率预期扭曲,也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打下基础。
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成反比吗?
成反方向变动,但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奥肯定率可以间接回答你的问题,GDP的增长通常伴随着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上涨。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增加一点:参见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平衡取舍。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刺激了整个支出水平,从而刺激了商品与劳务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高需求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鼓励企业增加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并更多的雇佣工人,即失业率降低。就是说在短期内,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低,彼此消长。
急求一篇课业论文,关于失业率的,1500字左右
内容 摘要:奥肯定律力图揭示周期波动中 经济 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然而在我国却不适用。本文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 分析 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奥肯定律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完善的市场机制 奥肯定律的提出 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阿瑟61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即一国的所有生产能力得到完全释放所达到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 例如,美国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但是,当人们用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发现该定律在我国并不适用。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奥肯定律并未透彻的理解,忽略了它适用的条件。本文将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讨论来探讨它在我国的适用性 问题 。 奥肯定律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奥肯定律中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失业率;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率。 (一)从失业率来看奥肯定律的 应用 从失业率来看,奥肯定律研究的是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的失业率。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起因来看,我国 目前 的失业率构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由于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自然 失业率,另外, 影响 经济增长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微小的周期性失业因素所能反映出的促进经济增长效果,在统计上并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首先,我国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开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失业率出现了实质性的升高并且表现出随时间的波动性,我国失业率升高的最初起因,虽然有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作用,但是,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与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截然不同的因素,即由于旨在“减员增效”的 企业 劳动制度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失业之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冗员问题,据当时的调查,冗员率一般在1/3到2/5之间。而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国家,在企业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出雇用和解雇决定的条件下,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如果说,在没有普遍的冗员现象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以劳动力需求减少为结果的失业率提高,通常会伴随着减少劳动使用的其他变化的话,从严重的冗员现象出发的失业率提高,反而会提高留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仅如此,如果减员增效的改革的确奏效的话,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而这些因素都产生与高失业率减少劳动投入相反的效果。这样一来,单一且间接的失业率提高这个因素,就不能明显地被转化为产出增长率的降低。 诚然,在改革期间造成我国失业率上升的因素中,也存在着宏观经济周期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刚刚从短缺经济进入到结构性过剩阶段,国内需求的制约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从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也是失业率提高的诱因。但是,作为一段时期持续发生的现象,我国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由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健全造成的长期自然失业现象,同时在这一时期失业率上升的因素中,自然失业率的贡献也很突出。因此,在我国,“奥肯定律”的作用受到限制,即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不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我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形式,下岗工人转换成失业工人,使失业率增加但劳动力就业状况可能并未糟糕。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数字只是登记失业率,而这个指标与市场经济国家使用的失业率反映了不尽相同的内容,因而许多经验研究的结论并不可靠(如姜巍等,2005)。在我国,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常常不能确切地反映就业形势的好坏。 例如,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最严重的1998~2000年期间,这个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而当就业形势开始好转时,这个指标却大幅度提高了,从2001年3.6%,2002年4%,到2003年的4.3%和2004年的4.2%。原因是,凡是具有下岗身份即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的,不管是否有工作,都不再进行失业登记。这样,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那些下岗后没有工作的人,因而低估了失业率;随着从下岗向公开失业的并轨,下岗人数减少而登记失业增加,而这个增加可能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糟。 同时,我国的失业率统计还面临以下问题:失业统计反映不全面,不涉及 农村 人口。农村人口中隐性或半公开失业在全国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从大量流入城市的“民工潮”中可见一斑,然而却没有列入统计中。失业年龄上限为男50岁、女45岁,比实际退休年龄小10岁。这使得失业率统计值与实际值存在很大偏差。我国失业人数以年末最后一天的人数 计算 ,是时点指针。而在 理论 上,应该以一段时间内的失业人数统计,即采用时期指针。国际通用的失业率为月度统计值,而我国采用的是年度统计值。国际上通用调查失业率,而我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 )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答案】:C此题考查奥肯定律的概念。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根据奥肯定律,政府应当把( )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答案】:A本题考查奥肯定律的政策含义,奥肯定律重要的政策含义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缺口之间存在 一种( )变动的关系。
【答案】:B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可以用奥肯定律来说明。奥肯定律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名字命名的,他发现在失业率变动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
美国数据,非农与失业率有什么不同?
非农是 :非农业就业人数。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失业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美国数据,非农与失业率有什么不同?
非农是:非农业就业人数。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非农就业人数,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失业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美国8月非农就业新增31.5万人,失业率升至3.7%,是受啥因素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很多行业的发展情况变得越来越艰难,所以很多行业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不仅会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同时也会导致很多行业的公司产品净利润降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中小型公司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甚至有些中小型公司会因此而破产倒闭。正因如此,很多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少,所以美国的失业率也在进一步上升。这个数据是怎么回事?在整个8月份期间,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升到了3.7%左右,这个数据环比上升了大概0.2个百分点。虽然这个数据上涨的幅度并不大,在此之前,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处在不断降低的状态之下,所以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美国的通货膨胀对普通人的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失业率的问题主要是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你可以尝试理解这个逻辑:因为通货膨胀会导致很多公司的经营情况变差,所以相关企业会通过降低人员数量的方式来降低经营成本,这就意味着很多人可能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利润比较高的行业来说,相关行业的用人情况会变得更加零散,很多人也会因此而丢掉属于自己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一方面需要应对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高物价问题,同时也需要面临工资下降和失业的问题。总的来说,美国的失业率的飙升反映出了当地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便美联储已经进行了多次加息操作,但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依然难以直接解决。
美国失业率与非农就业率的好坏会对下列哪些产生影响? ( )
【答案】:A,B,C美国失业率与非农就业数据的好坏会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非农就业数据对期货市场也有一定影响;非农就业数据对公布日日内期货价格走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谁能说下美国非农的失业率,就业率的具体含义?对于原油价格走势有什么影响?
非农数据是指非农业就业人数、就业率与失业率这三个数值。分为前值、预期值、和公布值。顾名思义,就是反映美国非农业人口的就业状况的数据指标。这三个数据每个月第一个周五北京时间(夏令时:4月--10月)20:30发布,(冬令时:11月--3月)21:30,数据来源于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非农数据可以极大地影响货币市场的美元价值。一份生机勃勃的就业形势报告能够驱动利率上升,使得美元对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非农数据客观地反映了美国经济的兴衰。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应答时间:2021-08-3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较预期翻倍,失业率提高,这是受何影响?
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52.8万人,创今年2月以来最大增幅,预期25万人,前值37.2万人。同时,美国7月失业率录得3.5%,创2020年2月以来新低,预期3.6%,前值3.6%。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较预期翻倍,失业率提高,这是受何影响?1、失业率对美国的影响失业率是衡量美国失业的但仍在积极寻找并愿意工作的人数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高百分比表示劳动力市场薄弱。低百分比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正面的指示,并应认为看好美元。数据影响方面,公布值大于预期值,等于利空美元,利多非美。也就是美国失业人数增长,带来的经济发展萎缩,美元下跌,黄金上涨。相反,数值小于预期则表示失业人数有所下降,经济发展健康,利多美元,利空黄金。2、美国失业率在美国失业中大概有四分之一是主动失业,因为能领取失业补住。还有很重要一点,美国是保护企业,只要企业不破产,疫情灾难过后,企业还会雇人,失业的人很快会找到工作。申领救济金的人数已经连续七周下降,但总人数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算上美国那些还没有领取失业金的人,以及没有全职工作而从事兼职的人,美国的失业率实际已经达到了约29.4%。更糟糕的是,在开始艰难的复苏之前,美国的失业人数可能会达到5000万。3、泡沫经济的后果美国的股市崩溃,相当于中国楼市崩盘,美国人没有储蓄这个概念,大部分人的资产全都扔在股市里,就连美国人的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也都进了股市。于是。一个月内,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印钞机滚滚开动。就和2008年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更狠,更厉害。痛苦终于来了,通货膨胀如期而至。这时候,美国人如梦初醒,终于再次想到了中国。他们想和2008年一样,再次购买中国的商品,让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中国的商品,稳定物价。可没想到,这一次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我们不接这茬了,恶果就需要自己去承担吧。后记:每一次的泡沫背后,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更离不开银行等机构的推波助澜,房贷宽松,金融产品无节制创新,投机横行,而泡沫破裂有时来自天灾,有时只需一个谣言,最终是普通老百姓深受其害。
美国失业率与非农就业率的好坏会对下列哪些产生影响?( )
【答案】:A、B、C美国失业率与非农就业数据的好坏会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非农就业数据对期货市场也有一定影响;非农就业数据对公布日日内期货价格走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中信证券:两因素致城镇失业率下降 就业将如何演变?
就业市场的现状如何? 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城镇失业率水平不高,2018年全年大致稳定在4.8%~5.1%,且城镇登记失业率显示2015年开始失业率处于下降通道。根据我们估算,每年完成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均高于自然到龄退休人数,而工作岗位对净增劳动力供给的覆盖率更高,因此老龄化对低失业率的贡献目前还不是主要因素;此外近年来求人倍率均高于1说明结构性摩擦始终存在,人才结构与产业调整带来的用工需求之间存在缺口。 城镇失业率为何下降? 我们认为失业率下降的背后有两个实为相反方向的因素在推动:正向原因是部分企业的用工需求仍未被满足,求人倍数近几年来始终位于1以上水平即为例证,(对于此类部门来说劳动力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反向原因则可能是部分失业人员退出劳动力市场导致失业率下降。 就业将如何演变? 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绝对水平来看,我国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间的转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63年~2012年一产转向二产,2013年~至今一产、二产转向三产。第一阶段主要由农村、农民向城镇、工人转向,这种转变方式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和就业人数都增加,但由于工业化也将吸收部分原有劳动力,在此期间城镇失业率可能呈现波动向下的走势,而第二种方式不涉及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工人向服务业从业者转换过程中可能产生摩擦性失业,这将导致失业率上升,而若在该阶段失业者选择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则失业率则会下降 预计在“稳就业”政策下,摩擦性失业和失业人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压力都将有所缓解,城镇失业率水平有望保持平稳,就业情况对经济乃至债市的干扰可能更多集中在“价”(收入)而非“量”(失业率)上,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保“量”的政策可能会在“价”的方面有所牺牲,因此收入对消费的传导可能仍会偏弱,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区间3.0%~3.4%的判断。 正文 2018年在国内经济转型、海外增长前景趋弱的共振下,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对金融去杠杆的滞后感受,如民企融资困难、建筑业投资回落,此外,经济弱势导致企业盈利下滑,这些因素均增加了我国微观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本文拟从宏观角度讨论当下就业市场的特征、成因以及后续演变。 就业市场的现状如何? 统计局数据显示失业率水平不高,且处于下降通道。 2018年中国就业统计数据新增月频城镇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率是统计局采用主动抽样调查方式获取,其分母项为劳动力人口,具有国际可比性,该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失业率大致稳定在4.8%~5.1%。若观察统计时间更长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5年初开始失业率由4.09%稳步下降至2018年末的3.80%。 老龄化目前尚不是失业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结构性失业始终存在。 其一,考虑到升学因素,我们对教育部公布的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数进行调整(假设学制: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估算每年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的毕业生数,发现2007年~2017年中每年新增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均高于自然到龄退休人数。其二,根据中国人力资源试产该信息监测中心的全国职业供求分析,可以发现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有效求职人数)自2010年起就一直在1以上的水平,水平整体岗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结合整体失业率下降的情况来看,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每年完成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均高于自然到龄退休人数,但工作岗位对净增劳动力供给的覆盖率更高,老龄化对低失业率的贡献目前还不是主要因素; 2。求人倍率高于1说明结构性摩擦始终存在,人才结构与产业调整带来的用工需求之间存在缺口。 城镇失业率为何下降? 我们认为失业率下降的背后有两个实为相反方向的因素在推动。 正向原因是部分企业的用工需求仍未被满足 ,背后的例证即为前述求人倍数近几年来始终位于1以上水平,或者说企业的有效用工需求始终高于有效求职人数,对于此类部门来说劳动力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会带动失业率自然往下,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类岗位的用工缺口很可能处在两个极端,一端是报酬较低难以吸引有效应聘,另一端则对技术、经验等要求较高,如战略新兴产业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 反向原因则可能是部分失业人员退出劳动力市场导致失业率下降 ,可以看到,城镇就业困难人数近两年来呈现上升势头,失业再就业人数从2015年开始也一路下行,反映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人员面临较高的就业或者再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部分求职者暂时退出劳动力供给市场,这也将导致失业率被动下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增速不断下滑,若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或是经济转型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劳动力供给和失业人数等量下滑的情况都将导致失业率降低。 就业将如何演变? 中国的产业和就业更替正处于二产向三产转移的阶段,转变过程中从业者的选择对失业率的影响不同。 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绝对水平来看,我国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间的转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63年~2012年一产转向二产,2013年~至今一产、二产转向三产,这两个阶段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阶段主要由农村、农民向城镇、工人转向,这种转变方式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和就业人数都增加,但由于工业化也将吸收部分原有劳动力,在此期间城镇失业率可能呈现波动向下的走势。 第二阶段同时存在两种主要转移方式,一是由农村、农民转向城镇、服务业从业者,二是由城镇、工人转向城镇、服务业从业者,前一种方式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与第一阶段类似,而第二种方式由于不涉及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因此在工人向服务业从业者的职业更换过程中可能存在摩擦性失业的现象,这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而若在该阶段失业者选择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则失业率则会下降。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新增高校毕业生中可参与就业人数高于自然到龄退休人数,当前老龄化尚不构成失业率下行的主要因素(但不可否认未来随着人口结构趋向倒金字塔状,新增劳动力可能难以覆盖退休人数),而部分产业或公司的用工缺口、中国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使部分人群退出劳动力市场均可能导致城镇失业率下行,在“稳就业”政策下,摩擦性失业和失业人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压力都将有所缓解,城镇失业率水平有望保持平稳, 就业情况对经济乃至债市的干扰可能更多集中在“价”(收入)而非“量”(失业率)上,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保“量”的政策可能会在“价”的方面有所牺牲,因此收入对消费的传导可能仍会偏弱,维持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区间3.0%~3.4%的判断。 (文章来源:明晰笔谈)
经济学家预计美国明年将陷入衰退,失业率或升至4.7%,该如何自救?
美国不应陷入长期衰退,美国的基本面仍然存在。它拥有最强的创新能力和最自由的金融体系。它在所有大型经济体中都相对较好,是最好的资本避风港之一。它有较大的操纵空间,他们还从世界70人中挑选人才,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流动,经济自流能力也很强,尽管美联储也表示,只要需要降低通货膨胀,它将毫不犹豫地保持高利率,如果利率上调过多,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如果上调幅度太小,通货膨胀将继续飙升。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滞胀已成为现实。在几轮加息之后,通货膨胀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债务和通货膨胀危机,美国甚至有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百万富翁逃离事件。美国版的《出埃及记》实际上是在上演。在芝加哥,7689名百万富翁逃离了该州,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甚至有一批美国人为了躲避美国的高通胀而移居墨西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银分析师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国际基金的投资趋势已经发生转变,甚至一些退出美国金融市场的智能国际基金和数字风险资产也已经开始提前扩张人民币资产市场。因此,长期衰退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与中国相比,其地位可能在十年内被中国经济超越,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之一!你对美国本身的关心证明了它的力量!全球经济的起起落落也很常见。美国经济是这样的,全球经济更是这样。但更难让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除非一个国家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最重要的金融方面超越美国,尤其是击败美元霸权,否则美国有可能陷入长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