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或地区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毋庸置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风险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虽然在官方数据上中国还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铁公机与房地产构成,如今这两个推动机已临近崩溃。当支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消耗一空,人口红利逼近零点,中国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邓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几个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有三: 一是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 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对应; 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体系开放不够与金融创新不足同时并存的问题。 社会领域的改革重点有四: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二是放权于社会,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废除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破除阶层流动障碍; 四是强化社会参与。 政府的改革重点有二: 一是限权和放权,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将政府垄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让人们自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限政府; 二是大力反腐,力争在反腐败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会触及到政治改革。 事实上,发展经济仅仅是治标,政治转型才是治本。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实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因此,推进公平正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而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 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公民权利平等。 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不启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社会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新领导的权威建立非常不利。 要知道,当前国民已不再满足于“面包时代”,能否让每个国民过得有尊严、活得踏实,对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足以名垂千古的机会
下列各项中,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是()。
下列各项中,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是()。 A、日本 B、葡萄牙 C、阿根廷 D、摩纳哥 正确答案:C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时候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是否缩小,公共服务得到基本保障,那么中国不仅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且成为真正的发达国家也指日可待。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用惊人的速度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如今中国的GDP已经超越许多发达国家,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众多,它在近阶段也是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概值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据目前统计,大部分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来自于拉丁美洲,比如,巴西,智利,和委内瑞拉等。中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林毅夫2020年9月14日,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厦洽会发表了一篇《林毅夫:新形势下的全球治理体系》文章阐述了他的观点,在林毅夫先生看来,根据各种预测,中国大陆应在2025年之前可跨过人均收入12700美元的门槛,变成高收入经济体。届时,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将从现在只占全世界人口16%,大幅提升至34%。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培林则表示,在2021年-2025年的“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将由一个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李培林表示:“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左右,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汇率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态势,预计在2021-2025年的五年期间某一个时间点我们将跨过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12600多美元)高收入国家的一个门槛。李培林指出:“我们一般说的发达国家是指经合组织三十多个国家,这三十多个国家的人均GDP低的2.5万,高的大概8万多,所以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也不能轻言,跨过这个坎以后就认为我们跨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很多国家在这个阶段长期徘徊的情况也是发生过的。不难发现,中国终将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规避转型期间可能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少的经济学家和学者或是回避或是闪烁其词,并不愿意主动触及这个问题,作为从事信息分析27年的独立智库,安邦从2009年开始着手分析这个问题,并不断预警,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不能低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要的技术持续进步、产业高端化等条件对中国而言都绝非易事。实际上,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决策层的看法有时比学者观点更直白,也更客观。早在2014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曾经表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领导人表示,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政府的表态给出了两个信息(1)中国现在仍处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今后肯定会迈过去;(2)即使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也存在以后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这意味着,跨越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在高收入阶段也会陷入停滞的陷阱。中国将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陈功安邦智库(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安邦智库(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在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从历史来看,世界上有多个国家曾经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大部分国家都失败了。战后可以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并不多见,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共有11个国家(赤道几内亚,希腊,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毛里求斯,葡萄牙,西班牙,波多黎各,新加坡,韩国)先后进入高等收入经济体行列,但其中大多数国家随后的表现并不稳定,真正稳居高收入国家的只有四个——日本、以色列、新加坡和韩国。其他全球上百个国家经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努力,始终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即使侥幸暂时跨越,但很快就跌落“神坛”,被打回原形。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诸如马来西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之后数十年里却一直停滞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阶段。世界银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从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研究显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其跨越过程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吸收,以及随之产生的产业高端化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四个国家都是美国进行技术转移的受益国。如果中国寻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以回避吸收技术转移升级、产业高端化的过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来说并非易事,有如下因素需要考虑:(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速度正在放缓。按世界银行对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1.2万美元左右的标准,中国如果维持2017年的增速,大约在2022年将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均国民收入的达标时间也会变长。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现人均收入达标的时间可能更长。(2)中国的技术提升并不那么顺利。要成为发达国家,技术提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别仍然较大,要追上较高水平并以科技来支持经济,这一跨越并不容易实现。尤其是在反全球化浪潮兴起,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科技战的背景下,中国获得技术转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3)中国需要进行持续有效的制度改革。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最终都要看制度安排,尤其是在各种红利因素消退之后,新的发展动力往往来自制度改革。客观来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
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扩展资料:中等陷阱的陷入原因:1、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2、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3、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的概念是,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我没听过,但是这个意思是说低收入经济体发展成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只适用于那个发展阶段,下个阶段也就是从中等收入群体向高收入群体过渡的阶段是不适用的。说成陷阱,意思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仍然在采用这个前一阶段的战略。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富裕行列是哪些国家?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如下:1.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2.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赤道几内亚、希腊、爱尔兰、以色列、日本、毛里求斯、葡萄牙、西班牙、波多黎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13个经济体先后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来源:邵鹏鸣:中国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有潜力跨越"陷阱",中国经济网其中只有3个国家人口超过2500万(日本,韩国,西班牙)参考资料邵鹏鸣:中国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有潜力跨越"陷阱".中国经济网[引用时间2018-1-19]
中国将在20几年到20几年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基本具跨中等收入陷阱条件,2024年入高收入阶段。我国已基本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第一阶段是低收入阶段(1978—1998年)。在这一时间段,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增长到820美元,用20年时间从低收入阶段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农村包产到户到城镇国企改革,从产权明晰到引入竞争机制,生产力发展潜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释放。第二阶段是下中等收入阶段(1999—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资本、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等有形要素投入不断加大,增长动力主要来自要素驱动。在这一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外汇储备增长了十几倍;投资率保持高位;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然而,高投入、高增长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增长不可持续的矛盾凸显出来。第三阶段是上中等收入阶段(2010—2023年左右)。2010年,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同时,经济增长开始从高速换挡为中高速,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中高经济增速来推算,我国走出这一阶段将用约13年时间。在上中等收入阶段,传统要素的优势逐步消失,大规模投入受到制约,增长速度减缓,要求尽快提高生产率,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通过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企业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确保经济中高增速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第四阶段是高收入阶段(预计从2024年左右开始)。高收入经济体并不必然是发达经济体。成为发达经济体要符合一套综合评价体系,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必须是技术创新型国家,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增长的根本动力源泉。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什么
01 一个国家若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收入水平就会长期停滞不前,从而改变市场经济,并且使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02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也是国家治理的缺陷,它会反映出国家的管理水平和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 03 同时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也是指中等经济水平进入高等经济水平需要花费的时间,从而将这个陷阱看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过程。 04 并且根据以前的数据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增长率进行推测,方便政府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今后的五年、十年,中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大。解决措施如下一是农业改革 减少对粮食的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 中国人总有战争思维,认为一旦发生战争,我国当前大量进口农产品会被阻断,但即便发生战争,也能靠“换草退耕、还湿退耕”来保证农产品库存。因此目前应鼓励农产品进口,才能进一步转移农村的劳动力,弥补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使工资增速低于生产率的增速。二是户籍改革 要从法律的角度,打破迁户口的障碍,让各地允许租房落户。 国务院于2014年7月颁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文件,截至目前为止只有14个省市出台了落实方法,但人们最愿意落户的省份却没放开。因此,为了打破劳动力流动的一些阻力,国家要提供教育、医疗等资源,让转移的人口真正稳定到城市里面去。三是在劳动关系上 不能像欧美国家,员工以区域或者行业为单位进行联合,与雇主强势地谈判。要让企业和员工个体决定,增加就业的灵活性。四是土地改革 农村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工业用地、集体的经济用地)交一笔钱以后,就能像城镇土地那样流转。在土地交易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征地拆迁,而由农民应自主决定,并和买地的一方谈判,怎么再就业,怎么交社保领社保。五是在社会保险的问题上 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真正建立“多交多得”的机制。因为1997年以前,社保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国企职工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只有靠划拨国有资本才能解决之前未交部分的亏欠。而目前的社保制度的给付、收缴、投资收益及替代率等比率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不然我国将过不去即将到来的快速老龄化。 如果完成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关于2020年的任务,我国将绕开“中等收入陷阱”,但同时,最大的难题是去杠杆化的问题。不能再积累杠杆率,否则高杠杆爆发之时是无法收拾的
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学界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2012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逐年下滑,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靠是什么?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之后,如果不能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及时转换,有可能长期停滞于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如墨西哥、阿尔及利亚和秘鲁等,只有少数国家能够持续增长,长驱直入进入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和韩国。一般来说,可以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第二个阶段是效率驱动阶段,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长至9000美元;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人均GDP高于17000美元的阶段。在要素驱动阶段,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基本作用,人们有钱就进行生产性投资,有强烈的工作意愿,提供基本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能被激发出来。只要宏观经济和政局稳定,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大多能摆脱“贫困陷阱”。这些基本条件比较容易满足,所以大部分国家能够达到中等收入。在效率驱动阶段,不仅需要调动要素所有者增加供给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还要对生产性要素进行长期投资,以提高要素质量。实现这种结果的前提是,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要极大地调动起来。在创新驱动阶段,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来自创新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活力。美国、日本和欧盟许多国家目前都处于这个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处在效率驱动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才能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否则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因素可能让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经常被强调的是,中国面临各种各样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消费不足、劳动收入占比太低、收入差距大、工业比重过高、投资比例过大、对外依存度过高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更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是问题之源,哪些是表象性的,是问题之果,哪些问题是可以调整的,哪些是无法调整的。比如,中国目前储蓄率太高,但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储蓄率也非常高,等到经济增长率降下来之后,储蓄率自然也降低了。所以,高储蓄是伴随高速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现在中国即使想调也调不下来,而等经济增长放缓之后,想提高储蓄率反倒是很困难的。现在人们非常关心四个问题,都与中国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密切相关。一是政府规模问题。政府规模应该适度,政府规模过大会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近几年中国政府规模增长很快,行政管理费用尤其增长迅猛。考虑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和各种收费,广义的政府税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且政府支出结构也有诸多问题。二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按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比照国际标准,贫富差距的确较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第三,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中国的人均教育水平在国际范围内算是较高的,反映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成果。第四,如果以预期寿命作为国民健康的衡量指标,国民健康与经济增长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是比较高的。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顺利步入发达国家,有的国家却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要加强社会流动性。社会流动性是指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高,社会流动性就越低——通俗地说,社会流动性低,就是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流动性高,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政府规模过大,劳动收入占比低和收入分配不均,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静态的不平等,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这将造成动态的不平等,有可能导致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的十个特征: 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无法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陷入了长期的中等收入状态,难以实现高收入发展。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体制性的问题所导致的。例如,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创新不足、劳动力成本及环境压力增大等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制度上的问题,如政府机构低效能、司法领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经济停滞,投资萎缩,创新动力不足,从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难以脱离中等收入水平,无法迈向高收入阶段。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的几大特征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特点:1、投资比例低;2、制造业增长缓慢;3、产业不够多元,仅依靠能源或者廉价劳动力产品出口,缺乏高科技附加值的产业;4、劳动力市场状况贫穷;5、国民受教育程度较低;6、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严重,导致人力成本增加;7、收入不均,内需不足。中等收入陷阱特征: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确定了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前提。首先,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收入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和过去的政策,例如税率、关税税率以及对教育、基础设施和研发的资源投入。其次,作为模型中增长的关键机制,物质资本的积累会受到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这表明,与其过去或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均收入增长率异常高的国家,由于资本积累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最终将经历较低的增长率。
中等收入陷阱的几大特征
中等收入陷阱的几大特征为:收入差距拉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拓展资料】一开始大家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是不是都有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迄今为止,经济发展理论中有关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文献很多,而对于一个国家如何突破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向高中等收入阶段乃至高收入阶段跨越的系统理论却很少。从既有的文献中,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主要表现:收入差距过大; 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 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 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摘要:201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至2020年我们国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但是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眼前——“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成功跨越横亘在前进路上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究竟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中等收入陷阱特征是什么?【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间,而智利2014年人均GDP为14477美元,智利显然已可以被认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仍然不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东亚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101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71美元,2014年仍只有在2865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14年仅达到10804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14年的12873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2014年人均GDP只有10718美元,41年后仍属于中等偏上国家。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5000美元的发达国家的门槛。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第三、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主要就集中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2002年国内金融危机期间。第五、体制变革严重滞后在拉美国家,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精英集团的“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把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哪些?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一是"转型陷阱",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二是"拉美陷阱",表现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三是"城市化陷阱",表现为拉美式的"过度城市化"或者我方的"浅度城市化"。四是"资产泡沫陷阱",表现为房地产等市场的泡沫化,背离经济发展规律。五是"金融陷阱",表现为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拖累整个实体经济。六是"人口陷阱",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一、中等收入陷阱定义: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二、中等收入陷阱特征: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上加难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不多,正因如此才把这个区间称为“陷阱”。其中拉美国家的情况最为突出,大多数国家长时间滞留其中,如阿根廷已熬了半个世纪,拉美大国中只有巴西有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跨越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东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有日本后有“四小龙”,马来西亚本来比较有条件实现跨越,但至今仍在陷阱里挣扎,还有泰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发展速度就下来了。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者教训多从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主要是靠积极的升级政策和良好的体制。具体表现为采取积极的产业升级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不断改进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形成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包容性机制等。从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训看,主要是没有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政策,经济缺乏改进升级的动力和支持;还有的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缺乏活力;此外发展缺乏包容性,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内部的分裂也是重要教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一般说经济增长需要从依靠劳动、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创新拉动转变,即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的过程,也是实现收入由低到中再到高的过程。根据研究,导致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效率不升反降,而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在依靠劳动、资本投入的阶段上。若从更宏阔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且包括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包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治理制度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圆中国梦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尽管很多人对此持乐观看法,但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要成功实现跨越,一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和创新拉动转变;二须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快向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结构转变;三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社会共享度。要抓住今后十几年的发展机遇期实现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关键一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转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关键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简政放权以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 《人民日报》中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令人担忧中国经济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除了劳动力生产率,还有资本边际生产率,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资本边际生产率开始上升,而中国却反常地一路下降。海外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把从政府和国企主导变成更广泛的各种力量共同主导。尽管出现了“中国奇迹”,然而从人均GDP看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高速度,本质上隐藏的危机或更严重,因为中国长期依赖劳动力和投资拉动经济,却在劳动力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上出现了下滑。因此,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从目前的人均GDP 6000美元到人均8000美元的区间能否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速。衡量经济指标要用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无法再依赖“人力+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上述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才应是衡量经济的标准,即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作为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的增长。虽然中国一直强调技术创新,然而核心在于制度改革。改善效率肯定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靠的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制度改革要求两个撤出,即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撤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部门撤出。 《国际金融报》内生增长需要社会制度相对公平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仍是增长问题,持续增长能力的核心是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在利用外部增长动力实现经济起步之后很快寻找到并培育了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基础,从而获得持续增长能力,而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缺乏内生增长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危机的最终买单和受害者。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增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减的行业,从而富国从资本技术禀赋中获益,穷国从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中获益。我国亟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转移到内需市场和资本技术溢出上,而城镇化是转换增长模式,拓展投资空间,改善投资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还是推进二次改革、重建社会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内生增长动力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 《南方日报》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后七年一些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经济徘徊在人均GDP很难突破1万美元,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就业困难、信仰缺失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等。人均GDP日本1972年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用了约12年,韩国则用了8年。按世界银行标准,去年中国内地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欲到2020年实现国内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中国能否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以后七年。 (中新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前有巴西之鉴自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以来,巴西一直没能如起步条件相似的亚洲四小龙那样跻身高收入经济体。在经历了“巴西奇迹”后,劳动力成本增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不平等加剧、中产阶级比重较小等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制约因素,而资源配置效率低和研发创新能力弱是重要原因。1990年巴西进口产品平均关税高达33.5%,远高于美国的3%至4%和韩国的8%至9%;在行政审批程序上2004年时巴西企业创建需要15道程序,平均耗时152天,而同期美国只需5道程序耗时4天,韩国也仅需12道程序33天;上世纪90年代初巴西各州大举负债增长,相继出现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债务的违约行为并引发了债务危机,被认为也是陷于“陷阱”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研发创新能力方面,教育水平长期不高成为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掣肘。 《新华每日电讯》
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更有利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只有资本主义才有中等收入阶级即富农(农庄园主)或小资存在,棱形理论是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为出发点的理论,是为资本主义阶级矛盾表现的贫富悬殊顽症开出的“药方”。社会主义在劳动分配按劳取酬原则下,宗旨是尽力消除收入差距。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或初级阶段有各种收入平衡理论提法和实践争议。 中产阶级一般指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角度衡量,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的群体,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我国的外汇比价,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不“中产”了。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美国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马来西亚自己估计,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左右。 可资比较的是,2001年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美国统计局2013年公布了各州的中位住户年收入的情况。全美51个州中,中位住户年收入最高的是马里兰州,达到了67,469美元,其次为新罕不什尔67,287美元,最低的是密西西比州,为39078美元。最富裕的州集中在美国东部沿海,中南部的州普遍收入偏低,美国北部各州明显比南方各州收入更高。一个3人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3万多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说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美国的下中产, 但分析指出,当你住的房子有一个室友的时候,意味着你所在的住户并非单人住户。美国统计局所定义的一家家庭是由住在同一个住户单元的两个或多个(其中一人是户主)有血缘、婚姻或领养关系的人组成。一家住户则是指住在同一单元住户中的具有任何关系的所有的人。一家住户可能是指独居的一个人也可能包括住在一起但没有关系的多个个人或家庭。这用中位中户收入来指代中产阶级收入是没有意义的。美国人口普查局也没有定义中产阶级的概念。在曼哈顿一座公寓内年收入一共是110,000美元的三个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而在俄克拉荷马州年收入为90,000美元的一家却过得滋润的多。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数据讲的只是美国各州中位住户年收入,而各州还有不同的消费水平和税率等情况。一个每年挣50,000美元、每个月花1,500支付按揭贷款、1300支付医保、工作相关花销500,其税后的收入就比一个每年获得25,000美元社保和分红,不需偿还贷款只需一个月花300来支付医保的退休老人高吗?根本不可能!退休老人的收入要好得多。所以这则数据完全是误导!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性状态的描述,理论上所有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从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陷入这一状态。有的国家面对转型期困境,通过自身改革和调整,适应了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从而成功避免了长期处在中等收入阶段,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比如早期的英美和晚近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的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无法克服发展之后带来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危机,体制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发展战略失误或者遭受外部攻击,经济增长回落或者长期处在中等收入状态,其中部分国家还会出现反复,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比较典型的有拉美、东亚诸国;另外,还有一些国家甚至有可能从中等收入国家重新回到低收入国家行列。 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519322亿元,人均收入6100美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据有关媒体经过集中各方面专家意见,整合了处在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种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对中国现状观察和研究之后可以知道,中国已经具有上述“中等收入陷阱”的大部分症候,客观来说,中国正在走进中等收入陷阱国家行列或者具有强烈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危险,如何克服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成功成为高收入国家,是中国未来中长期重大战略目标。其中,梳理、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发掘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中国转型发展的参照,无疑是一条相对便捷的路径。 二、克服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视野 在世界各国发展的故事中,都有一些阶段存在“成长的烦恼”,有的严重,有的轻微,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但可以肯定的是,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一帆风顺、毫无障碍地发展。全球绝大多数老牌的发达国家都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都曾一定阶段处在中等收入国家,不过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度过了难关,直到新近的全球金融危机,西北欧一些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其高收入国家的身份变得岌岌可危,目前也在为重新找回往日荣光作出努力。在东亚,多数国家都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逡巡不前,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得以成功跨越陷阱。而在拉美,巴西和阿根廷在高收入国家边缘徘徊多年后,近些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初步进入高收入国家队伍。 下面我们以三组案例分享一下那些从“中等收入陷阱”状态,已经或者初步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成长故事和经验。 1、英美——高收入国家的先行者 英国从近代封建国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驱主要得益于三大革命,以此为基础,奠定了其长期的发达国家地位。这三大革命是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国家。随着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于1642年引发了革命,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近代政治革命方告结束,从此率先建立了以议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英国政治革命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制度基础的同时,也为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扫清了道路。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近代科学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大门,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以当时标准衡量,其已成为当时世界上首个高收入国家。此后虽然多次经历危机,但其作为发达国家的根本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美国与英国有相似之处,也是先行建立了稳固的民主体制,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保持国家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石和保障。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工业、运输业、通讯业等高速发展,到1890年代,其经济规模已超过了称霸达100多年的英国而雄踞全球老大的位置,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冲突等转型期现象也大量出现,但由于美国独立革命和二次革命为其创立了先进的政治体制,避免了联邦的分裂,保证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因此成功克服历次经济危机的挑战,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在1990年代后,更因苏联的解体成为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全球霸权国家。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摆脱了种种桎梏,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大量美国移民提供了平等的创业机会。而对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则在美国的民主制度、新闻媒体的监督下逐步得到克服。比如美国近代的“扒粪运动”,揭露了当时大量政治和司法腐败、侵犯劳工权益事件,促使国家政府实施改革,加快立法进程,杜绝了其危害,从而创造了长期繁荣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2、日韩——成功跨越陷阱的国际典型 谈到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人们都注意到其在经济结构转型、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和广泛的政治与社会改革方面的做法。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第三产业的适时转换升级,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转变,奠定了从生产型到贸易型再到消费型经济三次飞跃的基础。在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日本实行了农地改革、最低工资制、教育政策改革和综合开发计划等战略举措,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为社会稳定建立了稳固的防御体制。日本能够做到适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改革调整,主要奠基于其在美国帮助下建立了君主立宪民主政体和完备的制衡与监督机制。日本在刑法典中设立了反贪污贿赂专章,实行了财产公示制度,日本媒体享有新闻自由,对政府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 韩国也是在二战后经美国帮助建立了民主体制,不过在此后数十年里屡遭军事政变,这也使得其经济长期沉浮不定。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韩国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改善政府治理,建设廉洁政治,成为其经济高速发展并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方面从法律上强调市场的作用,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变政府主导型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从对经济大包大揽变为积极引导。另一方面颁布《公务员伦理法》,进行政治改革,推行财产公示制度,建设透明政府、服务政府。政治领域的改革为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保证。韩国经济成功地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变到以技术研发为后盾的创新型发展战略,通过“新村运动”、新教育政策、税收改革和完善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确保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从而推动了国内市场发展,扩大了内生需求,促使国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3、巴西——中等收入国家转型的新希望 按照世行标准,巴西迄今已身处中等收入国家达38年。但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之一。据2011年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公布的全球经济体排名,巴西经济规模首次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另据世行数据,该年度其人均GDP达到12594美元,已初步显示出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某些迹象,一般认为再经几年就会成功进入世界经济第一梯队。因此,对于那些尚在中等收入国家梯队,或者积极问鼎第一梯队,或者深受中等收入陷阱困扰的国家而言,巴西的成长经验,尤其值得参考。 巴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家发展上曾经历重大挫折,经济和社会政策基本失败。它推行负债增长战略,由此导致1981到1983年的经济衰退。但这段时期巴西在政治上的改革举措,为此后的全面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巴西的民主化进程是“通过交易的转型”的杰作。政府体制内的强硬派和改革派、反对派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经过长时间的博弈,使得改革派和温和派占了上风,军政府从1974年开始推行稳步的、渐进的政治开放和过渡政策,最终于1985年实现军人“还政于民”,初步建立了民主体制。进入九十年代,巴西进入改革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之后在21世纪的头十年,它的经济发展成果越发显著,并连续超过几个传统发达国家,成为位列世界前六强的全球大国。这归功于在民主体制下,巴西的内外政策实现了重大改革。经济上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转换,巴西的航天、国防和清洁能源能高科技行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力;在社会政策上,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巴西政府在社会支出方面的资金占GDP长期维持在20%左右,并积极开展减贫,贫富收入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国民消费水平持续上升。它们都显示,巴西已经具备了顺利跨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各方面条件。 三、国际经验带来的启示 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者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危险的国家多数都在东亚、东欧、中东和北非、拉美等。它们都存在政治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特殊利益集团操纵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失当,并导致贫富分化、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平、不平等长期盘踞,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或者存在发生动荡的诱因和危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中等收入迈上高等收入,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也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挑战。综合各国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政治成熟,体制科学,依法治国,按制度办事,充分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是前提条件。上述五个国家的案例都显示,它们都是在建立了稳固的科学的政治体制后,成功从中等收入国家走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且在此条件下保持长久繁荣的,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难以为继。只有成熟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国家制订科学的内外政策并得到有效落实;只有成熟的政治体制,才能避免权力寻租和政治腐败,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形成和肆虐;只有成熟的政治体制,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向;而且,只有在成熟的政治体制下,才能保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全民共享,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维持高收入国家水平。 善于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出改革措施,创新政府决策和科学技术,消除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改进和完善政府治理,是重要关键。在科学、成熟的政治体制前提下,才能保证国家政府制订和实施“适销对路”的政策,不断对政府体制、经济发展思路和对策、社会政策、科技能力等,进行改革和创新,确保国家永远走在康庄大道上。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合理调节并确保贸易、投资和消费三大领域的内在平衡,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是根本途径。在我们的案例中无一例外都是市场导向型国家,真正让市场起到了基础性支配作用,建立健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体系,并适时调整贸易、投资和消费政策,使其得到平衡,才成功规避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如何调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防止全国各省相互之间出于自利动机的贸易壁垒,如何打破对外贸和投资的强烈依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改革社会政策,优化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完善保障体系,稳定国民心理,是重要保证。高收入国家的公民社会都很发达,公民自治、社会自治普遍,社会政策的基础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的多数中产化,培育中产阶级,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促进消费的关键。只有在消除两极分化、确立了平等的法律原则下,公民才能拥有公平的社会机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可靠的动力。而公民消费水平能否保持,储蓄习惯能否改变,首要的则是为其提供安全堤坝,建立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使积极工作、放心消费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 ;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美国为什么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当时被称之为“进步时代”,同时也被称之为“最坏的时代”,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十分普遍、阶级矛盾冲突的现象。其他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过程。“中等收入陷阱”表现为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等方面,最最重要的就在于产业升级困难,只有产业实现升级换代,才能更多的创造出高收入的职位,提供中产阶级产生的源泉。美国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的电气化得到了优先发展,产业提升迅猛。美国的西部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致富机会,创造了一个个的财富神话,从中也诞生了美国梦的概念。西部的开发让美国建立起了大量的新兴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矛盾方面美国一次次通过战争予以了化解:先是美西战争夺取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开拓了资本输出的市场,然后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真正的化解了社会的对立,成功的把这些对立的枪口转移到了国外。在美国的中等收入阶段,平均不到30年就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消耗大量的美国生产的物质,给美国创造出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并强力压制住美国国内的矛盾。当然美国内部的制度因素恐怕也是这个国家得以实现稳定发展、没有陷入今天人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这个并不是它幸免于陷阱的先决条件。应该说战争才是美国人的救命稻草,所以美国人也迷信于战争,每次遇到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都希望一场战争来挽救!
为什么日本崛起过程中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翻阅载史记录,事实上,日本已经有过一次了陷入中等收入的历史,只是未曾进行一个深刻记录。但究其历史,可寻到依据:1.二战前日本已经挤入准强国之类,附带的后果就是国内经济大部分受到本地的财阀地主制约,寸步难行。国民生活困哪,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再加上当时全球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日本民主繁荣时代的结束。贫富差距加大,土地分配不公,工作者被上级剥削,混乱不堪。2.与此同时,旧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寻求新的政治理念。政治党派过于混乱。造成的后果就是,年轻的士兵甚至直接向政治家开枪,天诛首相,独走开战。3.最后日本主政者在改革,社会动荡,战争三路选择了对外引导国内矛盾的道路。以军国主义主导对外侵略,不可逆地走上了盲目扩大对华战争, 对美英开战夺取生存空间的不归路,全体国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4.在战争前日本政府不能或不能解决国内问题,美军以占领军的身份解决了,进行了土地改革和财阀的解体,清除了旧势力和皇帝的崇拜,解决了制约经济体制的因素。而日本只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才实现了“一亿总中流”的中产阶级社会的稳定,并通过公共财富积累在经济放缓、冲突中生存下来,现在是发达国家稳定的高收入。总结:所以说日本没有陷入中等职业陷阱是错误的,只是他们机缘巧合的被美军已强硬的姿态清除掉了隐患。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上加难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不多,正因如此才把这个区间称为“陷阱”。其中拉美国家的情况最为突出,大多数国家长时间滞留其中,如阿根廷已熬了半个世纪,拉美大国中只有巴西有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跨越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东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有日本后有“四小龙”,马来西亚本来比较有条件实现跨越,但至今仍在陷阱里挣扎,还有泰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发展速度就下来了。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者教训多从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主要是靠积极的升级政策和良好的体制。具体表现为采取积极的产业升级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不断改进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形成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包容性机制等。从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训看,主要是没有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政策,经济缺乏改进升级的动力和支持;还有的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缺乏活力;此外发展缺乏包容性,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内部的分裂也是重要教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一般说经济增长需要从依靠劳动、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创新拉动转变,即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的过程,也是实现收入由低到中再到高的过程。根据研究,导致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效率不升反降,而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在依靠劳动、资本投入的阶段上。若从更宏阔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且包括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包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治理制度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圆中国梦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尽管很多人对此持乐观看法,但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要成功实现跨越,一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和创新拉动转变;二须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快向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结构转变;三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社会共享度。要抓住今后十几年的发展机遇期实现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关键一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转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关键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简政放权以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 《人民日报》中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令人担忧中国经济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除了劳动力生产率,还有资本边际生产率,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资本边际生产率开始上升,而中国却反常地一路下降。海外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把从政府和国企主导变成更广泛的各种力量共同主导。尽管出现了“中国奇迹”,然而从人均GDP看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高速度,本质上隐藏的危机或更严重,因为中国长期依赖劳动力和投资拉动经济,却在劳动力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上出现了下滑。因此,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从目前的人均GDP 6000美元到人均8000美元的区间能否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速。衡量经济指标要用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无法再依赖“人力+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上述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才应是衡量经济的标准,即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作为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的增长。虽然中国一直强调技术创新,然而核心在于制度改革。改善效率肯定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靠的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制度改革要求两个撤出,即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撤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部门撤出。 《国际金融报》内生增长需要社会制度相对公平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仍是增长问题,持续增长能力的核心是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在利用外部增长动力实现经济起步之后很快寻找到并培育了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基础,从而获得持续增长能力,而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缺乏内生增长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危机的最终买单和受害者。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增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报酬递减的行业,从而富国从资本技术禀赋中获益,穷国从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中获益。我国亟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基础转移到内需市场和资本技术溢出上,而城镇化是转换增长模式,拓展投资空间,改善投资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还是推进二次改革、重建社会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内生增长动力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 《南方日报》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后七年一些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经济徘徊在人均GDP很难突破1万美元,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就业困难、信仰缺失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等。人均GDP日本1972年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用了约12年,韩国则用了8年。按世界银行标准,去年中国内地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欲到2020年实现国内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中国能否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以后七年。 (中新社)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前有巴西之鉴自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以来,巴西一直没能如起步条件相似的亚洲四小龙那样跻身高收入经济体。在经历了“巴西奇迹”后,劳动力成本增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不平等加剧、中产阶级比重较小等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制约因素,而资源配置效率低和研发创新能力弱是重要原因。1990年巴西进口产品平均关税高达33.5%,远高于美国的3%至4%和韩国的8%至9%;在行政审批程序上2004年时巴西企业创建需要15道程序,平均耗时152天,而同期美国只需5道程序耗时4天,韩国也仅需12道程序33天;上世纪90年代初巴西各州大举负债增长,相继出现无力偿还联邦金融机构债务的违约行为并引发了债务危机,被认为也是陷于“陷阱”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研发创新能力方面,教育水平长期不高成为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掣肘。 《新华每日电讯》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能做什么?
中等收入的陷阱并不是收入,而是看不到自己职业构造的缺陷,盲目乐观由此盲目消费,并将自己的未来套牢在贷款上。最现实的例子便是最近发生的中兴员工坠楼事件。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的大好,让全国人民收入节节攀升,十年内几乎翻了一番,房地产的迅猛发展也让众多人轻松的跨入百万家产行业。即使近几年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但工资水平依然在稳步上升,所以多数人对未来必然是抱着乐观的态度。而在用各种方式拼命刺激消费的情况下,银行、网络、个人贷都在诱惑你贷款消费。那么,中等收入的你有看到危机吗?中等收入是一个不上不下,却容易让人心理上产生满足感的阶段。从收入来看来看还不错,可以应付每月的房贷、车贷,可以支付每年的定期出游,甚至还包括孩子的学区房或者上国际学校的开支;从工作来看,压力有但不大,工作能胜任。于是,从收入到工作都形成了心理上的舒适区,以及近年来年年上涨的工资水平,更是让中等收入人群容易高枕无忧,保持现状。最可怕的是职业属于可替代类工种,自我还停滞学习。中等收入带来的稳定感让人们忘记了危机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5年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如果你沉浸在同一个岗位的舒适区内5年,便会被社会和自己的惰性抛离正常轨道。即使没有人工智能,更年轻的一代也分分钟替代你,比你工资更低,干劲更足,公司有什么理由不用新人。如果还有每月占收入超50%,并且还有养成的所谓中产阶级的消费惯性,比如每年一次的海外游,孩子的兴趣班以及现在流行的私立国际学校等等。当被替代时,要如何面对生活的落差?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首先要做的是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不要让自己工作成为随时可被替代的工种,可以是理性的职业规划,也可以是能够获得收入并有开拓空间的第二职业,当然还包括合理的理财。在理财中最关键的是,先要学会合理消费。合理消费不是说你觉得你的钱都是该花的,而是不要杠杆消费,不要被广告迷惑,不要让社会的流行观念绑架。现在的自媒体、软文广告等每天都在教你应该怎么活,怎样的生活是中产阶级,什么才是高级的生活,甚至各种教育专家带来的孩子教育经费的不断攀升。量入为出,不盲目攀比,不让别人帮你定义该怎么活,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非要什么中产阶级的生活,什么高级感。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是有危机感,看到职业工作的缺陷,不断学习,让自己可以随时转身。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有多可怕?
现阶段,我国存有贫富悬殊,不管怎样遮盖都抵挡不住这一真理的客观性,并且我国也是全世界贫富悬殊比较大的我国。不论是从富布斯排名榜上中国土豪资本保有量,或是金融机构居民存款构造分层次情况反映出去的贫富悬殊全是较大的。2017年有研究数据说明我国的基尼指数是5.6,但很多人觉得具体数据信息应当更高一些,个人觉得感觉从改革开放前的2.0上下,40年时长升高到5.6早已很高了,再高也很有可能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贫富悬殊是怎样危害中等收入陷阱超越的呢?发达国家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全部社会制度是一个金字塔式形,很多的贫困户是塔基,极少数富有阶级处于塔上,中产阶层只占较小的人口比重。而取得成功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比较发达经济大国国家社会构造是一个橄揽型的,两边的富有阶级和贫穷阶级都占较小比例,占大比例的是人口数量大多数的是中产阶级。我们知道世界各地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发展,高就业机会和低通货膨胀,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住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全民财富的增加。因而,国民生产总值的分派看起来十分关键。国家层面,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类经济指标遥遥领先,许多西方媒体有心营造中国的经济整体实力,把我国列入中产阶层我国,为此为根据规定我国担负大量国际性义务,而且撤销WTO内部结构针对发达国家的特殊政策。其实是给我国增加负担,因而这种捧杀是圈套,并不是真真正正为中国最好。家中方面,由于我国40年中国改革开放,许多家中积累了很多资本,一步迈进“中产阶层”,早已做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准。我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是社会发展的中高层精英阶层,以高专业知识、技能型人才和中小型企业主为主导。西方发达国家为非西方最不发达国家量身定做的“中等收入陷阱”基础理论,其实质便是规定你必不可少合乎西方国家的个人利益,不可防碍西方国家的社会秩序。当欧美国家和大家一些被西方国家忽悠的资用文人墨客为大家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而给出各种各样方子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了解到,那都是为了能西方国家的个人利益。如果我们依照他们说的去做,那么就确实落入她们挖的圈套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