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很多,凡是能够影响市场货币供应的政策都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工具,如信用控制等,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政策。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政策。(1)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而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政策措施。(2)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3)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调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方法。票据的贴现利率是什么?贴现率又称门槛比率或资本机会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利息,这种利率即为贴现率,它是票据贴现者获得资金的价格。常用于票据贴现。有价证券包括哪些?有价证券是指标有票面金额,用于证明持有人或该证券指定的特定主体对特定财产拥有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它本身没价值,但有价格。有价证券按其所表明的财产权利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及资本证券。

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1.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2.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3.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央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反之,则为宽松性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以下几种:1、利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改变短期利率、长期利率等市场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目的。2、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行为,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哪些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窗口指导、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简介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补充工具和新工具,一般性工具是指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工具是指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和特种存款;补充工具是指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等;新工具是指常备借贷便利。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哪几项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②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双重效力,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域以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限额等。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③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④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如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①直接信用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②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和金融检查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中央银行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1.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3.再贴现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拓展资料: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中央银行产生背景:(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迅速扩大,促使货币经营业越来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图,由此产生了对货币财富进行控制的欲望。(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面对当时状况,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从货币制度上寻找原因,企图通过发行银行券来控制、避免和挽救频繁的经济危机。(3)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也逐步兴盛起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在推动欧洲大陆的货币兑换商转变成商业银行的同时也加速了新银行的涌现。(4)货币信用与经济关系普遍化。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资本主义银行信用业蓬勃发展。(5)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使社会货币供给量数倍增加,刺激经济。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2、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3、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法定准备率来影响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给。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1、概念不同。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2、使用工具不同。财政政策工具有财政支出、税收以及政府投资等。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利率水平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3、作用不同。财政政策以改变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构为目标,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目标,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采用哪些政策工具?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实现以下货币政策工具:①一般性政策工具。这是中央银行较为常用的传统工具,具体包括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操作。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此工具的作用对象是某些特殊领域,可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③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限额、利率限制和直接干预。④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如下: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一、常规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三、补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四、新工具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扩展资料工具作用:1、公开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2、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3、银行贷款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

货币政策指由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稳定物价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1、利率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或政策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活动,可以降低利率,促使企业和个人借款成本降低,鼓励投资和消费。相反,如果中央银行担心通胀压力或过热经济,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借款和投资需求。2、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将存款留作备付金的要求。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能力和流动性状况。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的资金到市场上。相反,如果中央银行担心过度扩张的货币供应,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入或卖出国债、短期政府债券等证券来调整市场上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可以进行公开市场购买操作,购买证券并向市场注入资金。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希望收紧市场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可以进行公开市场出售操作,减少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除了上述提到的三大常见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其他一些工具可供中央银行使用来实施货币政策。以下是一些额外的货币政策工具:1、定向操作: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向特定机构提供定向的贷款或融资来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或行业。这种工具常用于支持特定的经济部门或解决特定的金融问题,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或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2、货币市场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短期票据、存款证明等货币市场工具来管理市场流动性。这些工具通常具有较短的期限,用于满足短期的流动性需求,以控制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3、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在需要管理资本流动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或鼓励跨境资本流动。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外汇管制、资本流动限制或优惠政策等,以影响国际资金的流入或流出。4、逆周期调节:中央银行可以采取逆周期政策,通过在经济衰退时降低利率、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以遏制通胀。5、长期利率设定:除了短期利率的调控,中央银行也可以设定长期利率水平,以影响长期借贷成本和长期投资决策。

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如下: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局限性: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利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到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

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市场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基准利率: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投资消费等行为。2. 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存款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的供应量和市场利率。3. 开放市场操作:央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流动,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4. 调节汇率:央行通过调节汇率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行为。5. 监管政策:央行通过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式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和市场的稳定。

什么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不同?

财政政策,说白了就是政府机构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支出或者调节税收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的举措。 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促就业,保经济增长,防止通胀,减少经济波动影响,和货币政策是殊途同归的,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工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底有啥区别? 首先,第一个区别就是它们的执行主体不同。财政政策是由政府来执行,比如财政部、发改委,而货币政策则是由中央银行执行。 其次,第二个区别也是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他们运用的调节工具完全不一样。货币政策是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方式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进而起到调控经济的作用。 而财政政策则是政府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以及财政支出、公共投资等举措,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来调控经济。 比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包括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去购买机关办公用品,增加政府职员薪酬发放,或者干脆花大钱直接建设基础设施,带动投资。同时降低税收,也会进一步增加国民收入,大家手里钱多了,也更愿意去消费投资,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 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则会降低财政支出,减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税率,国民收入少了,社会需求也会得到抑制。 所以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这就是它俩最本质的区别。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相比于货币政策,调控的直接性更强。货币政策需要先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再影响货币需求,最后达到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政策: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只会下跌而不会上升,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购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所谓“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则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相反,这时如果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持有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按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由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因而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利率上升到相当高度时,保留闲置货币而产生的利息损失将变得很大,而利率进一步上升引起的资本损失风险将变得很小,这就使货币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这是因为,利率很高,意味着债券价格很低。当债券价格低到正常水平以下时,买进债券不会再使本金遭受债券价格下跌的损失,因而手中任何闲置货币都可用来购买债券,人们不愿再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即货币投机需求完全消失,货币需求全由交易动机产生,因而货币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就表现为垂直线形状。这时变动预算收支的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出和收入。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完全无效,因为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会导致利率大幅度上升(因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几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大的挤出效应,因而使得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效果极小。相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则对国民收入有很大作用。这是因为,当人们只有交易需求而没有投机需求时,如果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增加的货币将全部被用来购买债券,人们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样,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度上升,即利率大幅度下降,使投资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因而货币政策很有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 指一国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 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②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试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此,本文谈几点认识:一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1) 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2) 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3) 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二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其一,货币政策仍在相当程度上服从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原则难以保证。一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被动地服从于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目标。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宏观调控仍带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够有效地逆经济风向行事,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只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推波助澜作用。二是中央银行缺乏相对于财政部门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常常通过间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门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同时,财政信用的发展,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央行的资金实力,直接导致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三是金融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权限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干预。其二,货币政策错位调控经济。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主要是在总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它主要是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进行调节。当前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没有明显侧重点,突出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经济总量调节作用受到财政干预而被削弱后,大量进行结构调节,货币政策的作用被无限度扩大,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却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结构调节的作用。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承担了80 %以上的资金聚集和供给任务。金融作用日趋明显。②国家财政下降,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税源狭窄,征管效果差,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③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过多,使得行政和事业费用支出增长过快,而财政的投资不足,影响了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其三,财政政策功效与货币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一是税收的“刚性”特征导致企业以贷缴税。在财政收支“刚性”的特征作用下,国家和地方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因此,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从紧,地方政府会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缴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这样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不良循环。二是财政补贴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三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善和理顺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极端,出现政策偏差错位,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还要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金融部门则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央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但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地方政府从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对象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结合点应当一方牵连着财政收支的结构管理,另一方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因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向央行透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此时以财政政策为主动性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性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结合点也随之变动。在目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债的发行和运作,从而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从国债的规模来看两种政策的协调。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有效内需。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其规模大小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如美国联储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1990 年以来,总资产中约有82 %是国债。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 年,将超过3000 亿元,这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在国债利率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做好协调。国债利率可采取浮动利率,随时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以吸引投资者,调动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国债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质量上得到有效的运用。再次,国债品种应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即中、长、短期三种类型的品种均衡发展,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实施调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应当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美国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35 %左右。目前,以我国现状看,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5 - 10 年,这样可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加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度扩大、引导和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其一,作为财政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在扩大有效内需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运用财政转移性支付手段,如扩大财政补贴、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稳定社会经济,防止消费需求过度下降。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税率、税制等政策工具调节,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投资退税或所得税返还等措施,确保激活投资需求。此外,政府的财政投资行为也需按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和扩大农村内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资源开发等。其二,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尝试进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央行的贷款利率,调动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积极性,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可以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再贴现规模,择优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当然,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需考虑到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总之,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协调使用的主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市场经济下的巨集观调控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调控巨集观经济面临的重大任务。那么,有哪些?我为您分享。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财政配合有双紧、双松、松紧和中性四种模式五种状态:   其一,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且通货膨胀特别严重时,选择双紧政策。通过增收减支,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两者的配合,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   其二,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时,选择双松政策。通过增支减收和降利率、扩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两者的配合,对经济产生扩张效应;   其三,当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佳选择;   其四,当需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采取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当需要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确保经济不下滑,采取松货币紧财政的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联络和区别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络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但经历过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由于存在“市场失灵”, *** 的巨集观调控变得必不可少,而调控政策手段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巨集观政策共同服务于巨集观调控的总目标,具有紧密的联络。从调控的着眼点来看,两大政策都是国家巨集观调控的经济政策,针对巨集观经济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政策扩张性或收缩性的调整,协调社会供需关系,从而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促使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从调控的终极目标来看,两大政策最终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政策的杠杆作用来看,两大政策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一种政策的实施,一般都需要另外一种政策的协调配合。两大政策的杠杆作用相比,财政政策偏向于经济衰退、调整结构时使用,货币政策更适合于经济偏热,调整总量时使用,且政策时滞长短不一。正是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长短不同、作用领域不同的政策搭配,因此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形成合力,发挥交叉效应,对市场经济进行可进可退的有效调节。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这是两大政策需要协调配合的重点所在。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紧密联络的同时,由于两大政策运用的机理、作用的范围和政策的效果不同,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两大政策在调控经济时所遵循的经济学执行机理不同。财政政策在承认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更多追求的是政策实施是否具有长远的、综合的、巨集观的和社会的效应,“雪中送炭”式的财政政策,偏重于公平问题;而货币政策是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实施的,更为看重的是政策是否带来高的收益、少的成本、低的风险,“锦上添花”式的货币政策,偏重于效率问题[1]。   第二,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不同。财政政策主要的政策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货币政策主要的政策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第三,调控经济的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按性质与用途来安排资金,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引导资金流向,侧重于结构的优化;货币政策通过政策手段,调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管理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侧重于总量的调节。   第四,政策的时差和效果的时滞不同。由于两大政策的制定者不同,所历经的程式也就不同,财政政策一般由财政部门制定,经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方可执行,政策时差较长,但由于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控制性,其效果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相对独立,故而政策时差较短,但由于是间接作用于调节物件,其效果时滞较长。   

高中政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什么?

高中政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每天与各个商业银行间买卖短期国家债券已达到央行所预期的现钞汇率的方式来进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在短期中,财政政策 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的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准利率,其升降将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的基础就在于根据货币政策的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做出预测。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政治中怎么样区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区别x0dx0a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x0dx0a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x0dx0a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x0dx0a二、联系x0dx0a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0dx0a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x0dx0a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x0dx0a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x0dx0ax0dx0a比如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资金投入、转移支付、发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属于货币政策。

什么时候用货币政策,什么时候用财政政策,他们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

一.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二 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拓展资料: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高中政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每天与各个商业银行间买卖短期国家债券已达到央行所预期的现钞汇率的方式来进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在短期中,财政政策 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的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准利率,其升降将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的基础就在于根据货币政策的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做出预测。

怎样理解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回落、房价稳中趋升。政策微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1.GDP增速继续趋降。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放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放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利润率上升,刺激经济增长,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且现在房价这个社会问题还需要持续调控,一旦放松货币政策CPI会立即反弹,房价调控失效,需要适度放松,谨慎使用。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松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适度放松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不稳定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中国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阶段的货币政策,当时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二是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三是货币供应量膨胀。四是金融秩序混乱。 针对1993年~1994年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政策面开始了从1993年至1997年长达四年的“软着陆”宏观调控,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加强政策协调措施,综合运用货币政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币银行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二.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责债比例管理。1994年开始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国有商业银行的统一法人体制和统一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实行比例管理,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增量考核,对其他商业银行实行按余额考核.这样,除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已不受贷款规模限制.三.发展货币市场,开办公开市场业务.1995年,财政部的国债发行采取了价格招标的方式,国债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国债发行品种增加了3个月期,6个月期和一年期三个品种.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4月,开办公开市场业务,为中央银行利用国债实施微调奠定基础.四.扩大再贴现业务.为推广商业票据使用,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商业票据贴现业务,1996年中央银行扩大了再贴现业务,当年全国商业汇率单方发生额近4000亿元,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1995亿元,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1160亿元,年底,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400亿元. 成果: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金融宏观调控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至1996年底,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贸易萎缩,货币贬值,资本抽逃.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对我国外贸出口,资本流入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相对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改革缓慢,效益下滑,投资没有好项目,消费没有新热点,内需严重不足.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增加贷款投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体制的、行政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金融风暴逐渐暴露,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整个金融系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实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了实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制额的控制.由此,信用总量不再成为中介目标,金融宏观调控对象完全转为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人民银行独立性加强.为克服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障碍,保障中央银行能按照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自主地操作,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取消了人民银行一,二级分行办理中央银行贷款的权力,取消了中央财政从中央银行的透支和借款,切断了向财政供应基础的货币渠道,从而理顺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取消了中央银行向非金融部门的开发性贷款,割断了固定资产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联系,从而理顺了货币政策与投资的关系.为彻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行政干预,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9家区域性分行。这是人民银行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人民银行依法独立行使货币政策职能提供了体制保证。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相当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获得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国内需求政策新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2000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 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 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 间信用。 200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严重、伊拉克战争爆发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状况,在2003年4月就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预调,启动中央银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GDP增速从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涨幅稳定在1.2%。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从2007年第三季度起,货币政策开始采取紧缩态势,第四季度继续收紧。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至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至7.47%。相关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 2008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成果: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个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合计新增贷款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88亿元,同比多增129亿元。一些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广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怎么样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二、联系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比如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资金投入、转移支付、发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一、财政政策1.定义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歼纤颤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也称“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2.分类税、利、债、费、买、付。(1)税:如所得税、增值税(2)利:如国企利润、租金、股息、红利(3)债:如国债(4)费:如行政征收费用(5)买:竖缓如政府办公用品、政府雇员酬金、公共工程项目支出(6)付: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3.调节措施二、货币政策1.定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2.分类(1)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氏败须缴存在央行的钱的比例,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手头的钱就会变少,进而放贷能力就会变弱。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2)政策效果的显著性。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与LM曲线的斜率相关。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与IS曲线的斜率相关。(3)两者在作用的机理上也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从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4)两种政策的执行渠道和作用动机也有所不同。两种政策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扩张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时期实行紧的货币政策。

高中经济生活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请举例说明.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比如结构性减税、增加四万亿公共投资等. 货币政策是指 *** 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比如增加控制货币发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哪些?怎么区别?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别,学习并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将奠定股市的大方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二、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哪些?怎么区别?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别,学习并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将奠定股市的大方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二、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怎么样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区别x0dx0a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x0dx0a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x0dx0a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x0dx0a二、联系x0dx0a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0dx0a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x0dx0a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x0dx0a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x0dx0ax0dx0a比如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资金投入、转移支付、发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属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企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两者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有哪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1、两者的部门分工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国民经济状况实施;货币政策由国家中央银行执行。2、两者的途径不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提高国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消费和收入;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的形成来发布,并通过货币的数量和控制来控制经济的方向。3、两者的政策工具不一样。财政政策一般由政府通过税收来运作,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形式运作,如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等。4、两者的目的性不一样。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操作的,如果没有沟通或执行到位,可能会出现错误和偏差;财政政策是政府的直接调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什么?1、预算政策,根据财政收支的差额来调整预算,以刺激或抑制总需求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2、税收政策,一般在经济萧条时,通过降税或税收优惠等途径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经济过热,则采取相反措施;3、公债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公债来影响流动性,或通过调整国债发行利率影响金融市场,进而达到对经济运行扩张或紧缩的影响;4、公共支出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5、政府投资政策,通过调节政府投资规模影响总需求和供给,通过调整投资方向来调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6、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低收入的群体,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提高其可支配收入,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进而增加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什么?1、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2、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和预缴进口保证金等;3、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对相关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4、间接信用控制,主要方式是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什么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政府需求管理两大政策,其运作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调节货币供给角度来说,们区别于货币政策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财政政策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政府行。在短期中,财政政策 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总需求,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直接方式。政府经常通过同财政政策工具操作来影响经济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状况、预算赤字与GDP比值、税种与税率变动等都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指标。比如兴建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出口税,增加出口贸易量等!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行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市场经济国家基准利率,其升降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调整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基础于根据货币政策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变化做出预测。比如提高银行存款、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人民的消费行为,或者向市场增加或减少人民币总量,改变市场通胀或通缩的状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区别呢?其实是有区别的,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 措施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   2、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3、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4、调节的范围不同。财政收支及其政策体现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其调节范围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货币政策主要处理商业性金融系统功能边界内的事务,其调节范围基本上限于经济领域(当然,可以由经济领域间接传导到其他领域)。   5、调节的侧重点不同。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与结构发生调节作用,但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带有更为强烈的结构特征,因为财政收入按不同项目与不同规定来组织,可以直接调节不同地区、部门、企业及个人的收入水平,财政支出按资金性质与用途来安排,可以直接调节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财政政策对总量的调节,则主要是以政府收支及其乘数作用影响社会总资金运动的全局。反之,货币政策相对财政政策而言带有更为鲜明的总量特征,因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能够直接管理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部门,正是运用货币政策对之加以调控;同时,商业性金融信贷自身的市场化经营原则要求银根松紧的变化大体一视同仁地覆盖其全部资金运动,贷款差别利率等旨在区别对待不同产业、行业、企业、项目等以调节结构的手段,只能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实行和发挥作用,并将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日趋有限。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定目标,可归纳为经济增长、资源优化配置、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反周期波动、收入公平分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固然都服务于这一系列目标,但由于上述侧重点的不同,各自对于不同目标的作用,便有所区别。比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收入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的重要性居先;在稳定物价方面,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则排在首位。   6、调节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所依靠的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支出、公债、财政补贴、贴息等,货币政策所凭借的手段,则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贷款安排等。   7、两大政策所调控的资金所遵循的经济运行机理不同。货币政策调控下的商业性金融资金是按照追求微观直接效益(利润)目标的市场原则展开竞争的,只愿意“锦上添花”,即按照商业化原则投向尽可能高收益、低风险的领域和状态良好的企业,这对于商业性金融而言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与此不同,财政政策下的资金运作在承认市场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并且应该超越微观直接效益的眼界而注重追求长远、综合、宏观、社会的效益,财政政策可以和必须在关注基本民生、施行“雪中送炭”式的支持扶助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8、政策的时差与调节的时滞不同。政策时差,是指决策机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实际上实行新的政策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与修订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批准这样一整套程序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时差较长;而货币政策由于通常是由具备较强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的人数不多的高级决策层所制定,其时差较短。调节时滞,是指政策从其调节动作的发生到调节效果的显现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由于通常具有政府直接安排收支和可以运用某些强制性手段的背景,其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由于通常完全依靠间接手段作用于调节对象,其时滞长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怎么样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区别x0dx0a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x0dx0a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x0dx0a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x0dx0a二、联系x0dx0a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0dx0a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x0dx0a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x0dx0a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x0dx0ax0dx0a比如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资金投入、转移支付、发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包括了怎样的知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巨集观经济政策,服务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巨集观经济目标。   二者都是以货币形态的经济总量加以测度的,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总量政策的鲜明特征,这是两种政策具有共性的一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差异:   一、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   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 ***   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   1.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 *** 的隶属机构,只是名义上的货币政策主体,不能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由于这一模式有利有弊,采取上述模式的国家正在不断采取改进措施,逐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相对于 *** 部门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直接对立法机构或直接对总统负责, *** 无权左右货币政策的运作。在此情况下,中央银行才真正成为货币政策的主体,这对维护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二、传导过程的差异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必须借助于一些可操作、可计量、能监控的中介指标,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控,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中介指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汇率等。   1.利率   利率提高或降低利率可以缩减或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市场总需求。   2.超额准备金   调控超额准备金,可以控制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资金松紧程度,进而控制货币供应量。   3.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数倍伸缩的基础,是市场货币量形成的源头。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直接。   财政政策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进而对国民经济的执行产生影响。   如扩大财政支出,就会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而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就相应增加社会总需求,这对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对比态势有积极的效果。   再如 *** 通过调整税率、利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也会起到调节企业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作用。   三、政策手段不同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补贴、公债等,它们都是经由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作用于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等。   四、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1.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政策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是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也就越能快速地发挥作用。   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1***内部时滞——指采取政策行动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具体而言又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认识时滞——指政策当局意识到发生了问题到决定采取政策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财政政策的认识时滞同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大致是相同的。   决策时滞——指政策决策者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制定完毕之间所需要的时间。由于财政手段和变化需要通过较烦琐决策程式,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长。   行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完毕到开始执行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手段一经决定变更,可以立即予以实施,所以行动时滞较短。至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比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要长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是就“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部分而言的,如果是经由“自动稳定器”实施的财政政策,其内部时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内部时滞为零。   ***2***外部时滞——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财政政策通常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货币政策则通过影响中介指标,间接地影响收入、消费和投资。   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比货币政策时滞要短一些。它表明财政政策能够更快地对经济执行进行调节。但是,这一点常被财政政策所具有的较长的内部时滞所抵销,就总的政策时滞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究竟谁长谁短,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五、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   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可能导致利率的提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降低利率。   原因: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 *** 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并不增加整个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而只是把个人和企业的资金转移到 *** 手上,由于 *** 占用了民间资金,就可能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排挤效应,使金融市场资金紧张,从而可能导致市场利率的上扬。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利率具有压抑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率变化方向的不同影响是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之间的重要差异,这个差异表明, *** 可以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两个不同的工具来配合使用,以便实现一些相互冲突的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络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巨集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络。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 *** 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巨集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巨集观经济发生作用。   2、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3、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巨集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著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4、调节的范围不同。财政收支及其政策体现 *** 职能的各个方面,其调节范围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货币政策主要处理商业性金融系统功能边界内的事务,其调节范围基本上限于经济领域***当然,可以由经济领域间接传导到其他领域***。   5、调节的侧重点不同。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与结构发生调节作用,但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带有更为强烈的结构特征,因为财政收入按不同专案与不同规定来组织,可以直接调节不同地区、部门、企业及个人的收入水平,财政支出按资金性质与用途来安排,可以直接调节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财政政策对总量的调节,则主要是以 *** 收支及其乘数作用影响社会总资金运动的全域性。反之,货币政策相对财政政策而言带有更为鲜明的总量特征,因为国民经济中的一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中央银行作为唯一能够直接管理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部门,正是运用货币政策对之加以调控;同时,商业性金融信贷自身的市场化经营原则要求银根松紧的变化大体一视同仁地覆盖其全部资金运动,贷款差别利率等旨在区别对待不同产业、行业、企业、专案等以调节结构的手段,只能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实行和发挥作用,并将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日趋有限。巨集观经济政策的特定目标,可归纳为经济增长、资源优化配置、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反周期波动、收入公平分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阶化等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固然都服务于这一系列目标,但由于上述侧重点的不同,各自对于不同目标的作用,便有所区别。比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收入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的重要性居先;在稳定物价方面,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则排在首位。   6、调节的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所依靠的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支出、公债、财政补贴、贴息等,货币政策所凭借的手段,则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贷款安排等。   第四,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功能空间不同。例如,人们可以把货币政策比作一根拴在经济之车上面的绳子,认为当经济向上步入通货膨胀时,它可以拉住其别走太远,但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而无力向上爬坡时,它却无法推动。这种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不同经济执行状况下,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一般而言,货币政策长于应对通货膨胀阶段的问题,而财政政策在应对内需不足、解决通货紧缩阶段的问题时更具优势。我国1998—2002年间政策实践中的调控效应,与凯恩斯理论中关于萧条阶段财政政策更具有效性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7、两大政策所调控的资金所遵循的经济执行机理不同。货币政策调控下的商业性金融资金是按照追求微观直接效益***利润***目标的市场原则展开竞争的,只愿意“锦上添花”,即按照商业化原则投向尽可能高收益、低风险的领域和状态良好的企业,这对于商业性金融而言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与此不同,财政政策下的资金运作在承认市场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并且应该超越微观直接效益的眼界而注重追求长远、综合、巨集观、社会的效益,财政政策可以和必须在关注基本民生、施行“雪中送炭”式的支援扶助和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8、政策的时差与调节的时滞不同。政策时差,是指决策机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实际上实行新的政策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与修订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批准这样一整套程式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时差较长;而货币政策由于通常是由具备较强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的人数不多的高阶决策层所制定,其时差较短。调节时滞,是指政策从其调节动作的发生到调节效果的显现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由于通常具有 *** 直接安排收支和可以运用某些强制性手段的背景,其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由于通常完全依靠间接手段作用于调节物件,其时滞长于财政政策。   二、联络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巨集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执行发挥调控作用。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巨集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络、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为国家巨集观调控的两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首先是有内在联络的,同时,这两个政策调控、调节的侧重点是不完全一样的。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可能更多地侧重于总量的调节;而财政政策可能更侧重结构性的调节。   其次,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比较突出;而货币政策可能更多地侧重于保持币值的稳定。   另外,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时候作用更突出;而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作用更突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别,学习并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将奠定股市的大方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二、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什么区别?每个的定义是什么?

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 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控制财政财政收支来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2. 内容不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财政政策与信贷和利率有关,而货币政策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3. 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的主体是国家,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的中央银行;4. 使用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利率水平等,而财政政策主要采用手段包括调整国家财政收支。拓展资料1.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财政分配关系在国民意志中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也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所有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维持它们的超级经济剥削关系。当它们的统治者处于上升期时,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更适合本国发展的财政政策。但是,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政策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段指的是阶级国家使用财政政策。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债务水平的选择,或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决策,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少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换言之,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改税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干预经济是国家的主要政策之一。3.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的制约。财政政策是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经济政策相协调。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购买坦克、修路、支付法官工资等;另一种是政府转移支付,税收是另一种形式财政政策,从两个方面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会影响商品和生产要素,因此也会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哪些?怎么区别?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有以下4点: 1、概念不同 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2、采用工具不同 货币政策采用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水平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政府往往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搭配,进行“逆经济周期”调控; 财政政策采用工具有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减税或增税等。 3、制定者不同 货币政策是由人民银行制定; 财政政策通常由中央政府制定。 4、内容不同 货币政策与利率、信贷相关;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关。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一、区别x0dx0a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x0dx0a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x0dx0a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x0dx0a二、联系x0dx0a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0dx0a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x0dx0a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x0dx0a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x0dx0ax0dx0a比如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资金投入、转移支付、发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属于货币政策。

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

四种情况:1、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 结果:Y增加、R可以维持不变。2、扩张的财政、紧缩的货币 结果:Y可以不变、R提高。3、紧缩的财政、扩张的货币 结果:Y可以不变、R降低。4、紧缩的财政、紧缩的货币 结果:Y减少、R可以不变。你自己画两根线,IS()LM(/),纵轴为利率R,横轴为总产出Y。扩张的财政政策就是IS右移,扩张的货币政策就是LM右移,反之左移动。看看四个交点(平衡状态)的变化就可以理解了。扩展资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先说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再说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1、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2、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3、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 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控制财政财政收支来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2. 内容不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财政政策与信贷和利率有关,而货币政策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3. 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的主体是国家,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的中央银行;4. 使用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利率水平等,而财政政策主要采用手段包括调整国家财政收支。拓展资料1.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财政分配关系在国民意志中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也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所有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维持它们的超级经济剥削关系。当它们的统治者处于上升期时,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更适合本国发展的财政政策。但是,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政策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段指的是阶级国家使用财政政策。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债务水平的选择,或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决策,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少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换言之,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改税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干预经济是国家的主要政策之一。3.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的制约。财政政策是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经济政策相协调。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购买坦克、修路、支付法官工资等;另一种是政府转移支付,税收是另一种形式财政政策,从两个方面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会影响商品和生产要素,因此也会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哪些方面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别,学习并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将奠定股市的大方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二、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高中政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每天与各个商业银行间买卖短期国家债券已达到央行所预期的现钞汇率的方式来进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在短期中,财政政策 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的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准利率,其升降将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的基础就在于根据货币政策的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做出预测。

2022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如下:1、两者的部门分工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状态来执行。货币政策是由国家中央银行在实施。2、两者的途径不同: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对国民收入情况做改善,以此来促进国家经济消费和收入。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形成来发行,通过货币数量和管控在控制经济的方向。3、两者的政策工具不一样:财政政策一般是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运作,税收,政府支出和转移等方式,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的形式来运作,如存款备用金,再贴现率等方式。4、两者的目的性不一样: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来操作,中间可能传达或者实施不到位的时候会出现差错和偏差。财政政策是政府直接调控和管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是概念不同。货币政策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中介目标的手段影响宏观经济的手段。财政政策是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从而达成预期经济社会目标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是采用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采用的工具包括:公开的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逆经济周期调控。财政政策采用的工具包括:宽大财政支出、缩减财政支出、减税、加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国家调整经济的手段和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都是帮助经济平稳的度过金融危机、推动经济高效的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1. 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控制财政财政收支来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2. 内容不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财政政策与信贷和利率有关,而货币政策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3. 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的主体是国家,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的中央银行;4. 使用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利率水平等,而财政政策主要采用手段包括调整国家财政收支。拓展资料1.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财政分配关系在国民意志中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也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所有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为了维持它们的超级经济剥削关系。当它们的统治者处于上升期时,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更适合本国发展的财政政策。但是,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政策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段指的是阶级国家使用财政政策。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债务水平的选择,或政府财政收支水平的决策,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少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换言之,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改税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干预经济是国家的主要政策之一。3.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的制约。财政政策是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经济政策相协调。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购买坦克、修路、支付法官工资等;另一种是政府转移支付,税收是另一种形式财政政策,从两个方面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会影响商品和生产要素,因此也会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与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与关系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1) 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政策。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化,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货币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部分构成。  (3)类型不同  根据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失业,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指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1)二者都是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的经济手段。  例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等等,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为税法的改变需要时间,如果采取增加税收等财政政策,就会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经济严重萧条的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别是什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般有以下的5个区别:1、实施政策主体不同;2、政策效果显著性不同。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与LM曲线的斜率相关;3、作用机理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货币政策间接作用于总产量;4、执行渠道不同;5、作用动机不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求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分

一、区别x0dx0a1、两者的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放生作用。x0dx0a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其中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x0dx0a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x0dx0a二、联系x0dx0a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0dx0a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 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x0dx0a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x0dx0a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x0dx0ax0dx0a比如国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资金投入、转移支付、发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在哪里?

四种情况:1、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 结果:Y增加、R可以维持不变。2、扩张的财政、紧缩的货币 结果:Y可以不变、R提高。3、紧缩的财政、扩张的货币 结果:Y可以不变、R降低。4、紧缩的财政、紧缩的货币 结果:Y减少、R可以不变。你自己画两根线,IS()LM(/),纵轴为利率R,横轴为总产出Y。扩张的财政政策就是IS右移,扩张的货币政策就是LM右移,反之左移动。看看四个交点(平衡状态)的变化就可以理解了。扩展资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先说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再说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1、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2、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3、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哪些

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 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 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别,学习并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将奠定股市的大方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二、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概念不同货币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手段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财政手段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手段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手段。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手段。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手段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手段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扩展资料:宏观调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区别。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二、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三、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第三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预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中央预算,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法律分析:1.概念不同:货币政策是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财政政策是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2.采用工具不同:货币政策采用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水平的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政府往往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搭配,进行“逆经济周期”调控。财政政策采用工具有扩大或缩减财政支出、减税或增税等。3.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财政政策通常由中央政府制定。4.内容不同:货币政策与利率、信贷相关。财政政策与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的区别:1、概念不同货币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手段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财政手段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手段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手段。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手段。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手段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手段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扩展资料:宏观调控 (Macro-economic Control)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信息导向、规划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手段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财政政策,什么是货币政策,二者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百度知道吧里面有。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当一个经际体发生通货膨胀(inflation)的时候。对策(反通货膨胀的办法)1.财政政策:a紧缩政府的支出。b增加租税、提高税率、或降低起征点、c减少公共投资、d减少有效需要。2.货币政策:a提高存款准备率。b提高再贴现率。c政府出售各种有证券。d减少货币供给量。当一个经际体发生通货紧缩(deflation)的时候。对策(反通货紧缩的办法)1.财政政策:a赤字财政政策、b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公共投资)、c减少租税、d社会安全制度 2.货币政策:a降低再贴现率、b降低存款准备率、c购入有价证券。简单地说: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而进行经济决策的政策,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调整而影响经济决策的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包括:概念不同、采用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是概念不同。货币政策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中介目标的手段影响宏观经济的手段。财政政策是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从而达成预期经济社会目标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是采用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采用的工具包括:公开的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逆经济周期调控。财政政策采用的工具包括:宽大财政支出、缩减财政支出、减税、加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国家调整经济的手段和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都是帮助经济平稳的度过金融危机、推动经济高效的发展。.......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常常被拿来比较,这两种手段之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别,学习并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将奠定股市的大方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扩展资料:一、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百姓借款,如果将税收理解为储蓄卡,发债就可以理解为是信用卡,都是国家可以动用的财政资源。2、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主导的消费,定向采购、基设、购买劳动力、公共服务投入、都属此类/财政支出的方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作用较大,如今倡导的国内循环部分,一种观点推崇政策采购方向以国内高端产业尚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为主,这是一种保护扶持企业成长的常用手段,过去日本德国在相同的产业阶段也是这么干的。3、准财政政策是本国特色。通过对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所谓计划式的投资安排,有利于控制投资总量和灵活调节。这一点西方世界理解不了,西方的理论也无法简单套用在这一方面。二、货币政策,也分三类: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内价格,权威的定价以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准,反映的是市场中资金的稀缺程度,调节利率则是调节市场资金的供求,利率升高则信贷收紧。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工具之一。降低利率可以认为是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就是货币的数量,扩张的货币政策直白说就是印钞票。同样,货币的供应量也是可以缩小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回收货币进行注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量。汇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国际价格,是相当复杂的领域,本币的升值和贬值对本国的进出口企业影响巨大,从而也会影响到以内需消费为主的企业的成长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汇率政策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影响深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有:1、含义不同: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信用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来影响供求。2、内容不同:货币政策是与利率、信贷等政策相关,而财政政策则是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3、政策制定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一国央行直接制定的,而财政政策通常要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财政政策对普通群众的影响更为直观,因为它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税率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参与者的影响更为巨大,因为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流动性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进入金融市场的资金发生编变化。二、财政政策,主要分为三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准财政政策。1、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发债的问题。税收通过加税减税控制税收总量,而调节税率,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则相对复杂的多,涉及产业发展阶段、社会收入结构等目标设计。一般来说,有利于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的,就被认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发债则是向老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一、什么是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很简单,各级政府做的一般都是财政政策,比如搞基建、转移支付、失业救济等等,是比较直接的刺激手段,还有修改税率和税收结构,当然在中国是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部门只是执行机关。二、什么是货币政策?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的供给量,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影响有效需求,最后影响国民收入和就业等的措施。货币政策是由各国中央银行制定的,中国是中国人民银行,美国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相对来说间接,我们一般人感受不到,如公开市场行为(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再贴现率(央行给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法定准备金率(法律规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二者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只不过财政比较直接,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货币比较间接,我们一般只能在新闻上看到,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三、主要区别为以下四个方面:1、政策的实施者不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且实施的,财政政策由政府财政部门具体实施。2、作用过程不同。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功过程中,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财政政策的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的数量和结果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3、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通常与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活动相关,主要是存款货币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财政政策所使用的工具一般与政府的收支活动相关,主要是税收,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等。4、可控性不同。货币政策通常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的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1,预算政策,根据财政收支的差额来调整预算,以刺激或抑制总需求来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2,税收政策,一般在经济萧条时,通过降税或税收优惠等途径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经济过热,则采取相反措施;3,公债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公债来影响流动性,或通过调整国债发行利率影响金融市场,进而达到对经济运行扩张或紧缩的影响;4,公共支出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5,政府投资政策,通过调节政府投资规模影响总需求和供给,通过调整投资方向来调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6,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低收入的群体,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提高其可支配收入,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进而增加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拓展资料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政策介绍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主要的区别是:①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经济。②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内容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货币政策内容与利率、信贷政策等相关。③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通常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制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哪个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货币政策效应大,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大;IS曲线斜率大(陡峭),货币政策效应小,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小。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货币政策效应小,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小;LM曲线斜率大(陡峭),货币政策效应大,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大。参见教材P365,P369—377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3.松紧搭配政策。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具体搭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其适用条件是: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另一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模式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其适用条件是: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针对经济运行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相机抉择。一般来说,一种政策搭配运用一段时间后,应选用另一种政策搭配取而代之,形成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重要形式。

高中政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

(1)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2)政策效果的显著性。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与LM曲线的斜率相关。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与IS曲线的斜率相关。(3)两者在作用的机理上也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从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4)两种政策的执行渠道和作用动机也有所不同。两种政策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扩张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时期实行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什么区别?请给我举个例子。

(1)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2)政策效果的显著性。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与LM曲线的斜率相关。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也与IS曲线的斜率相关。(3)两者在作用的机理上也有所不同。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从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4)两种政策的执行渠道和作用动机也有所不同。两种政策往往需要联合使用,扩张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缩时期实行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卖国债财政政策:加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的组织、管理政策。  (2)内容不同。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化,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投资的多少等;货币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三部分构成。  (3)类型不同。根据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财政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减少失业,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指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而我国在2005年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则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它是既有扩张又有紧缩的松紧适度的财政政策。从总量调节出发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要量的大体平衡,功能是促使和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使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有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或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形式与区别

一、区别 (一)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二)分类不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 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分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1、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2、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可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 3、下调利率和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治理通货紧缩,通常要下调利率,调整利率结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 4、 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稳健货币政策主要是: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2、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3、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4、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三)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卷、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四)手段不同: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等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有错款准备金率,利率,控制贷款规模,汇率调整等手段(五)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二、 联系 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哪些?怎么区别?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哪些?怎么区别?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 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 *** 的支持配合。 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 *** 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 *** 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我国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包括那些》?怎么区别?拜托各位了 3Q 财政政策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 *** 投资政策,补贴政策;而货币政策则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汇率及窗口指导等。但他们的运行机制不一样。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 *** 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 *** 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迁过程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亟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4年: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次巩固宏观调控效果 2005:提出继续实施“双稳健”的政策,稳定政策,迎接“十一五”开局. 2006:确定经济发展新目标 “又好又快,平衡发展” 2007:提出调控要务由“一防”到“双防”,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到“从紧” 对金融和物价问题着墨甚深 其他的自己网上找吧 我国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 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98年以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史 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的特征,资金需求一直有较大缺口,因此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 从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 *** 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 从1997年到2002年。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此间,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 *** 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的提高。这一阶段, *** 首次面临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低谷,并且处于有效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给不足的两难境地,因此给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不仅提供了创新的背景,也带来了众多新的难题。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怎么分, 怎样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 *** 支出,可以 *** 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 *** 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 ***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 *** 、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 *** 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么区分? 财政政策是通过收支的比例来平衡供求关系,它是根据国民购买趋势来调节社会总供给 总需求。 怎么区分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 *** 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 *** 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 *** 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 *** 支出指改变 *** 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货币政策: 狭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广义政策指 *** 、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如何协调配合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提出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 *** 主导的经济发展思路依然没变,但要控制货币发行速度。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什么是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如预算、税收、国债、补贴、财政收入和支出。(2)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2006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信贷、货币发行。(2)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3、总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全国通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主要的区别是:①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经济。②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内容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货币政策内容与利率、信贷政策等相关③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通常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制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参考资料:《宏观经济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