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

采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是( )

【答案】:A本题考查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其中,收入法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

真实盈余管理计算公式为什么用减法

营业盈余计算公式: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产业生产者的增加值超过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及间接税净额后的余额。营业盈余有两种概念,通常所指的是不包含固定资本消耗的“净营业盈余”,“净营业盈余”与固定资本消耗之和就是“总营业盈余”。以上就是真实盈余管理计算公式为什么用减法的原因。

营业盈余的计算公式

营业盈余等于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营业盈余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一定时期的总产业与中间消耗之间的差额。这部分数额的多少、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

工业增加值中营业盈余怎么计算

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产业生产者的增加值超过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及间接税净额后的余额.营业盈余只产生于产业部门,只有产业部门才能取得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通常所指的是不包含固定资本消耗的""净营业盈余"",""净营业盈余""与固定资本消耗之和就是""总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可通过调整营业利润近似计算,即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属于营业盈余的支出如管理费用中的呆坏账损失、绿化费等,减去由利润开支的劳动者报酬. 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是怎样计算的

营业盈余计算方法:营业盈余只产生于产业部门,只有产业部门才能取得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本国产业生产者的增加值—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间接税。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产业生产者的增加值超过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及间接税净额后的余额。营业盈余只产生于产业部门,只有产业部门才能取得营业盈余。营业盈余只产生于产业部门,只有产业部门才能取得营业盈余。生产者的增加值是由雇员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和间接税超过津贴部分所组成的,相当于企业利润,是企业可支配使用的净收益。营业盈余又具体分为业主收入和财产收入两部分。财产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收入。如一经济机构使用其所有的金融资产、土地及版权和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而产生的实际的或估计的收入。业主收入等于营业盈余超过财产收入的部分。营业盈余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一定时期的总产业与中间消耗之间的差额。这部分数额的多少、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向。与营业利润的差异营业盈余与会计上的营业利润有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营业盈余不包括企业库存货物由于价格变化带来的持有收益或损失;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含义的不同带来的影响;三是计算范围不同产生的影响。营业盈余是从当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出发,不管它们是否被销售,扣除有关成本费用等支出得到的,而营业利润是从当期销售收入出发,扣除有关成本费用等支出得到的。尽管如此,从现实可操作性出发,营业盈余可通过调整营业利润近似计算,即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属于营业盈余的支出如管理费用中的呆坏账损失、绿化费等,减去由利润开支的劳动者报酬。企业所得税应该属于营业盈余内,至于个人所得税究竟属于劳动者报酬还是营业盈余,则很难断定。

营业盈余怎么计算?

问题一:“营业盈余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是什么意思 从哪看到这这一句话? 其实会计上面没有“营业盈余”这个词,所说的营业利润就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的余额,营业成本就包括主营业务相关的工资及福利费,扣除期间费用(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等,这些费用里面也包含销售人员、后勤管理人员负担的工资性费用)以及营业外支出,加上营业外收入就是企业的利润。 不要相信一些没有专业性的语言,这样会误导你的学习。 问题二: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的计算? 生产税净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本年应交增值税+ 税金及上交的各种专项费用+排污费―补贴收入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40%工会经费+坏帐准备+存货跌 价准备+50%利息支出+汇兑损失+补贴收入 +上交管理费 问题三:什么叫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是增加值进行了分配~缴税~对损耗价值补偿后所余下的单位应得de~~份额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 营业盈余 与会计上的 营业利润 有三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营业盈余不包括企业库存货物由于价格变化带来的持有收益或损失; 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含义的不同带来的影响; 三是计算范围不同产生的影响。营业盈余是从当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出发,不管它们是否被销售,扣除有关成本费用等支出得到的,而营业利润是从当期销售收常出发,扣除有关成本费用等支出得到的。 问题四:增加值如何计算?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吗?其中营业盈余是营业利润吗? 增加值有两税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我一般用的是“分配法”,公式比较简单,其中营业盈余就是销售毛利。 注意两税算法结果不一致的。 中间投入的算法为: 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一是正算法:即将容易从会计报表中取得的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税金等亥,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问题五:请问各位大神“营业盈余”在财务报表哪里有显示?在报表的具体名称叫什么? 财务报表里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没有“营业盈余”项目。 问题六:工业企业只要经济指标包括哪些,其中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如何计算,什么是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 工业总产值是产量乘以不变价格。工业增加值是生产过程中增加的饥分,不包括材料转移,一般是工资福利,差旅付给个人的补贴等。生产税净额是实际交税的金额。营业盈余就是销售利润。不是净利润。 问题七:劳动生产总值怎么计算 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了解这些计算方法对于科技统计而言也具有一定意义。 第一种方法叫做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生产总值的方法。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能源和各种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也不包括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科学研究活动也计算增加值,与生产活动不同的是它属于非营利 *** 业,因此增加值按经常费用支出进行核算。 第二种方法叫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要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生产总值的方法。它等于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4项之和。科技活动中支付给科技活动人员的工资和劳务费也包括在劳动者报酬之中。此外,了解收入法的这4项构成还可以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用以计算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弹性系数。 第三种方法叫支出法,是从可供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生产总值的方法。它等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之和,其中最终消费可分为居民消费和 *** 消费,资本形成可分为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科技活动中所购置的科研固定资产也包括在其中。了解支出法生产总值,特别是其中的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形成的概念是测算资本投入变量的基础。 问题八:GDP是怎么算的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营业盈余的计算公式

营业盈余的计算公式是: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盈余有两种概念,通常所指的是不包含固定资本消耗的“净营业盈余”,“净营业盈余”与固定资本消耗之和就是“总营业盈余”。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的差异是计算范围不同产生的影响。营业盈余是从当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出发,不管它们是否被销售,扣除有关成本费用等支出得到的,而营业利润是从当期销售收入出发,扣除有关成本费用等支出得到的。营业盈余的概述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本国产业生产者的增加值超过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及间接税净额后的余额。营业盈余只产生于产业部门,只有产业部门才能取得营业盈余。生产者的增加值是由雇员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和间接税超过津贴部分所组成的,相当于企业利润,是企业可支配使用的净收益。营业盈余又具体分为业主收入和财产收入两部分。财产收入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收入。

营业盈余计算公式

营业盈余也即我们所说的营业利润,营业盈余计算公式: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或减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减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支出。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其内容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扣除期间费用之后的余额。其中主营业务利润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应负担的流转税,通常也称为毛利。其他业务利润是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差额。

营业盈余是怎样计算的?

营业盈余一般是指不包含固定资本消耗的“净营业盈余”,“净营业盈余”与固定资本消耗两者之和为“总营业盈余”。对于营业盈余,应如何计算?营业盈余如何计算?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其计算公式为:营业盈余=营业利润+生产补贴-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营业利润是什么?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其内容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扣除期间费用之后的余额。其中主营业务利润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应负担的流转税,通常也称为毛利。其他业务利润是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差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支出。企业营业利润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具体的就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南京大学计算机考研分数线2022

南京大学2022研究生分数线为300分以上,分数是根据专业来划分的。2023年考研国家线不少人预估实际分数线会变2022年考研分数线多3-5分,因此根据2022年考研分数线进行预估。2023年考研分数线预计在260-360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会有较大的差别。比如预估2023年哲学专业A类线预估为316分,B类306分。管理类专业预估A类361分,B类351分。文学类专业A类预估372分,B类362分。理学类专业A类预估290分,B类280分。其他专业的预估分数线考生可以查看2022年的国家线,然后在国家线的基础上进行预估,就可以大致了解自己能否通过初试进入复试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Unified National 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简称“考研”或“统考”)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所录取学历类型为普通高等教育。

求:债券的摊余成本计算?

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参考内容:baidu.:dongao./zckjs/fdzl/201308/115171.s债券摊余成本可能这位同学数学不怎么扎实哈,给你说个数学上的理解你就懂了,首先每年的利息年金折现,用到的折现率就是市场利率,就是让你求的。具体的是每年的利息是1100*3%=33,用到成本会计里面的年金现值,其实和会计上面的是一样的,简化的而已所以折现,然后下面的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解了,你用r1=6%,可以得到p1(自己计算),然后用r2=7%,可以得到一个p2.(注意要使得这两个价格在105000两边)然后你想想,高中数学上面是不是说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啊,这两点其实就是上面你特殊值确定的两点,可以列出一个直线式,然后假定这个是直线变化的,把你的价格p带进去,不久得到对应的市场利率了嘛,这个是这样计算的哈,可不是我自己创造的哦!实际发行价格为=1000万*(p/f,5%,5)+1000万*6%*(p/a,5%,5)=10432700元第一年利息费用为=10432700*5%=521635元应付债券摊余成本=10432700-(600000-521635)=10354335元第二年和第一年方法一样利息费用为517716。75滩余成本为10272051。75。。。。。。。什么是摊余成本?比如发行债券的摊余成本?采用实际利率法怎么核算?摊余成本是实际利率法中的一个概念,摊余成本=初始成本-已收回的资金+累计折价摊销额-累计溢价摊消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每期摊销额=现值*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与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计算相同吗1、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之和(分录中体现为成本+利息调整)应付债券也是这样的请看分录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票面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有可能在借,有可能在贷两者差贷:银行存款实际付出的金额借:银行存款实际付出的金额贷:应付债券-面值票面价-利息调整有可能在借,有可能在贷两者差2、这两者计算摊余成本是一样的方法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摊余成本第一种方法:该可转债券的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5000*6%*(P/A,9%,5)+5000*(P/F,9%,5)=4416.41万元;11年末的摊余成本=4416.41*1.09-300=4513.89万元;12年初的摊余成本=4513.89*1.09-300=4620.14万元。第二种方法:12年初的摊余成本=(5000+300)/1.09=4862.38万元。应付债券期初摊余成本a+c-b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利息费用-支付的利息-支付的本金公式里的利息费用是指交易费用,支付的利息包括债券包含尚未支付的利息,所以期末不管是不是已经支付利息,此利息都是实际存在的,不可能为0一个会计问题——关于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包括~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计算利息费用是,要把所有“应付债券”下的所有二级科目都算上,即“应付债券”的余额乘以实际利率作为利息费用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摊余成本 ①持有至到期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这里可以将期初摊余成本理解为本金,而每期的现金流入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其中“现金流入-实际利息”可以理解为本期收回的本金。②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此时,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因为是一次还本付息,所以此时的现金流入为0,则实际利息增加期末摊余成本。这样可以么?

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摊余成本怎么计算答:摊余成本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摊余成本的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2)贷款.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的公允价值)其他综合收益?(差额)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其他综合收益(差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求应收本金和应收利息的现值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关于摊余成本怎么计算,已经为你介绍的非常详细了.摊余成本的计算在会计考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你要把这个知识点学习好.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联系窗口老师提问.我们的网站还会陆续更新最前沿的会计资讯.感谢您的关注.

期初摊余成本如何计算

问题一:期初摊余成本如何计算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初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支付的款项加另外支付的交易费用,但是应该扣除应该确认为应收利息的部分。从如下分录可以看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所有的款项) 问题二:会计中摊余成本的概念是什么?期初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我给你两个公式,你自己套就可以了。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现金流入-收回的本金-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最早一期的摊余成本一般等于实际的付现金额 再给你解释一下摊余成本,摊余成本实际上是由于发行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溢价或折价方式所造成的,由于当时是溢价或折价罚行,那么发行价和面值之间就产生了差异,以后各期是对该差异的调整,最终是摊销到面值的。这个是个财务管理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发行价摊销了本期利息调整金额后的余额就是摊余成本,就是摊销过后的成本 问题三:请问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这个公式是怎样来的? 首先,这个公式不成立哈: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正确的应该是,无论是折价发行还是溢价发行还是平价发行: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如果是平价发行的话,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一致,摊余成本就是票面价值。 为什么该期的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呢?不是应该是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吗?这样算好像不符合原理啊。 两种算法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哈。用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这是财务管理现金流的观念,而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个人觉得是财务会计的观念,两个方法算出来的梗额应该是一致的。 问题四: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是什么?具体怎么计算? 摊余成本,要考虑资产减值损失,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 摊余成本就是未来现金流入现值。 例如,企业投资三年期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10%,支付90万,实际利率i.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购买这个债券,三年的现金流入是第一年利息收入,第二年利息收入,第三年利息收入+本金收回. 企业做出这个投资,实际的收益收回的钱是1)第一年末利息(100X10%)10万,2)第二年末利息10万,3)第三年末利息10万,4)还有第三年末本金收回(100-90) 那么企业实际赚的上面4部分钱,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折现) 我们用实际利率折现,也就是真实的收益率。 折现后的金额,假设为90万,也就是期初的摊余成本(未来现金流入.) 正是因为摊余成本=未来可收回金额。 所以,如果未来可收回金额减少,持有至到期投资,确认减值,摊余成本也要把减值考虑再内。下一期计算实际收益时,要把(上一期的摊余成本-减值)X实际利率。 如果是未来公允价值减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账面价值),账面价值随之减少。但是摊余成本=未来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少,并不一定未来可收回金额减少,所以摊余成本不考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稻丁特训804401818 问题五: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参考内容:baidudongao/....shtml 问题六:请问摊余成本怎么计算?谢谢!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率-本金*票面利息率-计提减值-已收回本金 问题七:期初摊余成本的计算 答案:(本金/2+年利息)/(1+实际利率)+半年利息/(1+实际利率)*剩余年限+(本金/2+年利息/2)/(1+实际利率)*已过年限 问题八:有高手知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初摊余成本怎么算啊 “期初”摊余成本? 你是说买入时的摊余成本么? 就是支付的所有价款和交易费用 就行了 ================定 我修改回答加图片可能传不上,你如果看不到图的话”追问一下吧 问题九:摊余成本怎样计算 1、长期应付款按照摊余成本计量,并按照摊余成本列报。就是例题中摊余成本一列,金额等于长期应付款总账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总账余额。实际利率就是财务管理中的内含报酬率。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就是实际利率摊销法。基本思路可以参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额摊销方法,基本是异曲同工。实际利率的选择一般会给出,不需要考生计算。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相互参照:长期应付款是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明细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是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那么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  2、关于具有融资性质的理解。一般如果分期的年限超过三年的就可以理解为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如果是少于三年的分期付款购买基本上不需要折现来考虑。对于分期收款销售来说,按照收款额度来确认销售。分期付款购买也是按照实际的付款额来确认入账价值。  3、不管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还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购买,如果是有安装工程的,那么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都需要计入到在建工程中,也就是资本化处理。这个需要记住。另外安装期完成的,为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就全部确认为当期的财务费用。这个实际上就是企业确认的融资利息支出。对于融资出租方来分期收款销售方来说,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其实就是属于企业的融资利息收入,要冲减企业当期的财务费用。  但是为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并不是征收营业税的范围。因为不管是融资租出固定资产还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产品来说都是实质上的分期收款销售行为,那么税法上都是作为销售增值税应税产品来处理的,那么作为混合销售征收增值税。如果能合理区分利息收入的可以按照含税价格处理。一般情况收到的租金都是无法区分融资性质的利息收入的。

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债券的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主要包括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以及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当期的投资收益-当期的现金流入-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收到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期初的摊余成本-已收回本金±利息调整(或:溢折价)累计摊销额(+投资收益-实收利息)-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如果是首期计算,公式中期初摊余成本就是该投资的初始实际支付,即公允价值加相关费用。 如果不存在减值时,其摊余成本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一级科目的账面余额数即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尚未摊销的金额)的合计数。如果存在减值的话,其摊余成本就是其一级科目的账面余额-计提的减值准备。

期初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期初摊余成本如何计算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初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支付的款项加另外支付的交易费用,但是应该扣除应该确认为应收利息的部分。从如下分录可以看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所有的款项) 会计中摊余成本的概念是什么?期初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我给你两个公式,你自己套就可以了。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现金流入-收回的本金-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最早一期的摊余成本一般等于实际的付现金额 再给你解释一下摊余成本,摊余成本实际上是由于发行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溢价或折价方式所造成的,由于当时是溢价或折价罚行,那么发行价和面值之间就产生了差异,以后各期是对该差异的调整,最终是摊销到面值的。这个是个财务管理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发行价摊销了本期利息调整金额后的余额就是摊余成本,就是摊销过后的成本 请问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这个公式是怎样来的? 首先,这个公式不成立哈: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正确的应该是,无论是折价发行还是溢价发行还是平价发行: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如果是平价发行的话,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一致,摊余成本就是票面价值。 为什么该期的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呢?不是应该是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吗?这样算好像不符合原理啊。 两种算法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哈。用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这是财务管理现金流的观念,而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个人觉得是财务会计的观念,两个方法算出来的梗额应该是一致的。 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是什么?具体怎么计算? 摊余成本,要考虑资产减值损失,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 摊余成本就是未来现金流入现值。 例如,企业投资三年期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10%,支付90万,实际利率i.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购买这个债券,三年的现金流入是第一年利息收入,第二年利息收入,第三年利息收入+本金收回. 企业做出这个投资,实际的收益收回的钱是1)第一年末利息(100X10%)10万,2)第二年末利息10万,3)第三年末利息10万,4)还有第三年末本金收回(100-90) 那么企业实际赚的上面4部分钱,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折现) 我们用实际利率折现,也就是真实的收益率。 折现后的金额,假设为90万,也就是期初的摊余成本(未来现金流入.) 正是因为摊余成本=未来可收回金额。 所以,如果未来可收回金额减少,持有至到期投资,确认减值,摊余成本也要把减值考虑再内。下一期计算实际收益时,要把(上一期的摊余成本-减值)X实际利率。 如果是未来公允价值减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账面价值),账面价值随之减少。但是摊余成本=未来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少,并不一定未来可收回金额减少,所以摊余成本不考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稻丁特训804401818 请问摊余成本怎么计算?谢谢!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率-本金*票面利息率-计提减值-已收回本金 有高手知道,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初摊余成本怎么算啊 “期初”摊余成本? 你是说买入时的摊余成本么? 就是支付的所有价款和交易费用 就行了 ================定 我修改回答加图片可能传不上,你如果看不到图的话”追问"一下吧 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参考内容:baidudongao/....shtml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的处理类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股票投资的处理类似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要根据减值后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怎么算。 在资产负债表日做分录: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年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折价摊销额/-溢价摊销额(分录的借放差额表示“折价摊销额”,贷方表示“溢价摊销额”)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 期初摊余成本 就是 初始入账金额 吗 “期初”摊余成本? 你是说买入时的摊余成本么? 就是支付的所有价款和交易费用 就行了 ================= 我修改回答加图片可能传不上,你如果看不到图的话”追问"一下吧

何谓摊余成本?如何计算摊余成本

简单的说: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规范的解释: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算法: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期初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债券的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主要包括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以及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当期的投资收益-当期的现金流入-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收到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期初的摊余成本-已收回本金±利息调整(或:溢折价)累计摊销额(+投资收益-实收利息)-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如果是首期计算,公式中期初摊余成本就是该投资的初始实际支付,即公允价值加相关费用。如果不存在减值时,其摊余成本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一级科目的账面余额数即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尚未摊销的金额)的合计数。如果存在减值的话,其摊余成本就是其一级科目的账面余额-计提的减值准备。

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计算: 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扣除已收回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摊余成本,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2:2007年初摊余成本=(33+550)/(1+6%)1+16.5/(1+6%)2+(16.5+550)/(1+6%)3=1040.32(万元)(1+6%)n,是按照6%的折现率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这个没有异议。33=1100*3%,1100万一年的利息,550为赎回后剩余面值;16.5=550*3%,550万一年的利息。2007年底折现,(33+550)/(1+6%)12008年底折现,16.5/(1+6%)22009年底折现,(16.5+550)/(1+6%)3最后汇总。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

摊余成本可能很多会计人都不太清楚,知道这个名词但是不清楚具体的意思,那就和深空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什么是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的方法,与它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实际利率法。它俩形影不离。没有实际利率法就无所谓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是实际利率法下的必然结果,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摊余成本中“摊余”是什么意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财务费用的二级明细科目内容有哪些?

会计中摊余成本的概念是什么?期初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此处指同期市场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摊余成本计算方式:假设A企业溢价发行5年期债券面值100元,实际发行价格125元,票面年利率10%,每年付息,5年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金100元。100×10%×(P/A,i,5) + 100×(P/F,i,5) = 125其中(P/A,i,5)为利率为i,期数为5期的年金现值系数;(P/F,i,5)为利率为i,期数为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用插值法计算出实际利率i=4.33%第一年年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本期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 应付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125+125*4.33%-100*10%=120.4125;扩展资料:摊余成本主要包括持有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工程物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摊余成本不能在一年之内通过某种经济运作转化为可用资金,例如有企业的长期设备,减值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计算公式是什么?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摊余成本=上期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现金流入。折价发行:每期摊销额=实际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面值×票面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摊销额=初始实际成本+累计摊销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利润表中没有利息费用怎么计算利息保障倍数

如果是做题,基本按照财务费用的金额计算如果没有借款,本期没有发生任何利息费用不用计算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倍数怎么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拓展资料: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定义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3、银行利息的分类根据银行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应收利息和银行应付利息两种。应收利息是指银行将资金借给借款者,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应付利息是指银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它是银行吸收存款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成本的一部分。产生因素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利息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代替性投资放款人有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 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x0dx0a  利息保障率(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Times interest earned)又称利息保障倍数。x0dx0ax0dx0a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x0dx0a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x0dx0a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x0dx0ax0dx0a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x0dx0a  利息保障倍数的作用x0dx0a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x0dx0a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x0dx0a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x0dx0ax0dx0a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x0dx0ax0dx0a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x0dx0ax0dx0a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x0dx0ax0dx0a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x0dx0ax0dx0a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x0dx0ax0dx0a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请问怎么计算利息保障倍数和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务资本的安全程度。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付现所得税再除以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是现金利息支出的多少倍,更明确地表明了企业用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存在一个问题,它是基于EBIT的。但在计算EBIT时,非现金项目折旧和摊销已经被减去,因而EBIT并不能真正度量可用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有多少。由于利息多数情况下是对债权人的现金流出,所以可以定义一个现金对利息的保障倍数(cash coverage ratio)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8-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实际收益能力进行再次修正。(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充分反映出企业当期净收益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 挤掉了收益中的水分,体现出企业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同时,减少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收益的操纵。(3)一般而言,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该指标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扩展资料: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又叫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余的质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对企业的实际收益能力再一次修正。盈余分配权,盈余分配权是合伙人最基本的权利,个人合伙合同在约定条款中须对盈余分配方式作出规定。盈余分配是指税后利润的分配,即如何在向股东支付股利和企业留存之间分配,以股东的现实利益(股利)和长远利益(留存收益)的有机结合为盈余分配的基本原则。盈利分配的决策权力在股东大会。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2021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说明: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保障率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率(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Times interest earned)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拓展资料: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定义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3、银行利息的分类根据银行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应收利息和银行应付利息两种。应收利息是指银行将资金借给借款者,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应付利息是指银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它是银行吸收存款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成本的一部分。产生因素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利息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代替性投资放款人有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 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的分析说明。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付现所得税再除以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是现金利息支出的多少倍,更明确地表明了企业用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100%。

利息保障倍数如何理解?怎么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也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项指标。以下一文将主要介绍利息保障倍数的具体内容和计算方法。利息保障倍数是什么?1、利息保障倍数,也被称为已获利息倍数。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一项指标,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2、债权人一般通过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来衡量债务资本的安全程度,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则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3、利息保障倍数可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也能反映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4、利息保障倍数不仅仅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5、如果企业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该大于1。6、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计算?首先我们要掌握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其次,我们来看下如何运用该公式:计算息税前利润(EBIT):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计算利息费用:我国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且不单独记录,作为外部使用者,我们一般不能取得准确的利息费用数据,所以我们计算时采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也就产生一定的误差。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拓展资料: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定义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3、银行利息的分类根据银行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应收利息和银行应付利息两种。应收利息是指银行将资金借给借款者,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应付利息是指银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它是银行吸收存款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成本的一部分。产生因素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利息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代替性投资放款人有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 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拓展资料: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定义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拓展资料: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定义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3、银行利息的分类根据银行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应收利息和银行应付利息两种。应收利息是指银行将资金借给借款者,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应付利息是指银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它是银行吸收存款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成本的一部分。产生因素延迟消费当放款人把利息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预期的通胀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代替性投资放款人有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投资风险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 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流动性偏好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怎么计算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仅指利息费用部份)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拓展资料: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coverage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参考资料:中华会计网)

2021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说明: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保障率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中的利息费用具体是报表上的哪个数据?

即不是利润总额(扣除掉利息了),也不是净利润(扣除了所得税费用和利息)。是息税前利润(息前、税前利润),即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和所得税费用都加回去),或者是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原来减掉的要加回去)。

2021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说明: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保障率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利息保障倍数

EBITDA利息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EBITDA=净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一、净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不用说了吧!财务报表上面有。二、如果现金流量表中没有填列或体现: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计算:1、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余额-无形资产期末余额+本期新增加无形资产的原值-本期卖出无形资产的净值。2、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余额+本期新增加的长期待摊费用项目的初始金额-长期待摊费用期末余额。3、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财务费用;或用现金流量表中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减去其中支付的股利或利润部分后的净额来代替。扩展资料:基本原理EBITDA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使用杠杆收购的投资机构在对那些需要再融资的账面亏损企业进行评估时开始被大量使用。他们通过计算EBITDA来快速检查公司是否有能力来偿还这笔融资的利息。玩杠杆收购的那些投资银行家们推广了EBITDA的使用,他们通过EBITDA来检测某家公司是否有能力偿还短期(1-2年)贷款。至少,从理论上讲,EBITDA利息覆盖率(EBITDA除以财务费用)可以让投资者知道这家公司在再融资之后究竟是否有足够利润支付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一、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一种用来衡量贷款安全性的技术工具,它可以帮助贷款人评估一个借款的风险,以及预测的可能性。 利息保障倍数(ISR)是一个数字,用于衡量贷款的风险,它由贷款的可支配收入和月支出组成。ISR的高低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与月支出的比例,可支配收入越高,ISR越高,说明贷款的风险越低。二、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的原理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的原理是,通过对比可支配收入和月支出,来衡量贷款的风险。 可支配收入(PI)是指贷款人每月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的资金,而月支出(MO)是指贷款人每月用来支付其他债务的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PI/MO,即可支配收入除以月支出,结果越大,表明贷款风险越低。三、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的应用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可以用来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以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 银行会要求借款人提供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月支出的详细信息,然后用这些信息来计算ISR,来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来偿还贷款。 如果ISR低于银行设定的要求,则贷款将不会被批准。四、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的局限性 尽管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不能准确反映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因为它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财务历史、信用评分和其他投资。 其次,它也不能预测未来,因为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他们的还款能力。 ,ISR只能用来评估贷款的风险,但不能用来评估贷款的收益率。五、如何提高利息保障倍数 要提高利息保障倍数,贷款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可支配收入,减少月支出,或者两者都做。 为了提高可支配收入,贷款人可以提高收入,比如通过加薪、另谋高就或者投资等方式。 为了减少月支出,贷款人可以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减少无用的支出,或者重新审视他们的财务计划,以减少他们的月支出。六、总结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一种衡量贷款风险的技术工具,它可以帮助贷款人评估一个借款的风险,以及预测的可能性。它由可支配收入和月支出组成,可支配收入越高,ISR越高,说明贷款的风险越低。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有一些局限性,它不能准确反映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也不能预测未来,只能用来评估贷款的风险,而不能用来评估贷款的收益率。 要提高利息保障倍数,贷款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可支配收入,减少月支出,或者两者都做。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付现所得税再除以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是现金利息支出的多少倍,更明确地表明了企业用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存在一个问题,它是基于EBIT的。但在计算EBIT时,非现金项目折旧和摊销已经被减去,因而EBIT并不能真正度量可用于支付利息的现金有多少。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现金流量内容:一、初始流量。1、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等。2、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包括对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现金等流动资产上的投资。3、其他投资费用指与长期投资有关的职工培训费、谈判费、注册费用等。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更新时原有固定资产的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二、营业流量。1、营业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其寿命周期内由于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这种现金流量一般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这里现金流入一般是指营业现金收入。现金流出是指营业现金支出和交纳的税金。2、付现成本指不包括折旧等非付现的成本,等于营业现金支出,那么,年营业现金净流量(简记为NCF)可用下列公式计算:每年净现金流量NCF=营业收入一付现成本一所得税或每年净现金流量NCF=净利十折旧。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用于衡量长期偿债能力强弱的财务指标,当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较高时,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什么?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其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利息保障倍数是什么?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债权人通过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衡量债务资本的安全程度。利息保障倍数多少合适?利息保障倍数的数值应大于1,数值越高,代表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以及反映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若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利息保障倍数为负说明什么?利息保障倍数为负,直接原因是利息费用为负,是由利息收入高于利息费用所导致的,即企业来自银行存款、投资债券或通过其它固定收益方式投资理财所产生的收入,高于企业从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等形式进行债务融资所支付的利息。利息保障倍数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在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经营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也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税后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1、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2、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公式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所以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综上所述,相关问题小编已经为大家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希望大家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一下有关会计的相关知识,多多积累,反复学习,这样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也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两全其美哦.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是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1、公式中: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2、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运用的注意事项及体现:一、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运用的注意事项: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二、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运用的体现: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个人所得税计算表中含税级距和不含税级距的区别是什么?

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区别在于由单位还是个人负担个人所得税。举例:含税级距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相当于跟你讲:"这是我这个月给你的工资,个人所得税我是不管(负担)的,需要从你工资里扣除,然后由公司代你缴纳”。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从你的该月工资里出的,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因此老板给你发的总工资是含税的,老板发到你手中的工资是扣完你所得税后的净工资。不含税级距如果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跟你讲:“这是这个月我给你的纯工资,如果需要交税的话,由公司来承担,你就甭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额外给你承担,而不减少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你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扩展资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国务院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指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办法》共有9章32条,明确了专项附加扣除的原则和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扣除范围、扣除标准、扣除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办法》规定,纳税人子女在全日制学历教育阶段(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支出,以及子女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支出,纳税人可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孩每月1000元扣除,也可选择夫妻双方分别按每孩每月500元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继续教育发生的支出,其中属于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按每月400元扣除,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4年);属于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扣除3600元。《办法》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由纳税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支出超过1.5万元的部分,在每年8万元的限额内据实扣除。可扣除的医药费用支出包括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办法》规定,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以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月1000元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20年)。《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的,按每月1500元扣除。除上述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1100元扣除;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800元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父母的支出,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支出可以扣除。纳税人属于独生子女的,按每月2000元扣除;属于非独生子女的,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其中每人分摊的扣除额度不得超过1000元。《办法》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向税务部门提供或协助核实与专项附加扣除有关的信息。同时明确,根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级距参考资料来源:光明日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

个人所得税计算规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应纳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预缴税额;1.应缴纳所得额前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费用减除额2.应纳税额纳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3.个税起征点是50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发工资-四金-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5000退休人员养老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其余的个人收入如返聘的劳务报酬、各种补贴、奖金等均应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离退休人员取得单位发放离退休工资以外奖金补贴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8]723号)规定,退休人员养老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其余的个人收入如返聘的劳务报酬、各种补贴、奖金等均应纳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个人所得税两种计算方法是什么

法律分析:个人所得税两种计算方法:一:不并入综合所得,计税方式如下: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二:并入综合所得,计税方式如下:发放的奖金数与居民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采用累计预扣法进行计算个人所得税。根据预扣预缴法,个税的计算公式如下: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累计应发税前工资—累计个税起征点—累计五险一金个人部分—累计专项附加扣除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1、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2、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4、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5、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6、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7、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8、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中外合作企业到期清算时,所得税如何计算和缴纳?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合作各方如果选择按照一个法人计算缴纳所得税的话,在结束经营清算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计算清算所得,并进行纳税申报——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    同时,如果原来的合作企业享受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相关优惠规定,享受过定期减免税,在终止经营时没有达到税法规定的条件,需补交已经得到减免的所得税。(例如按照税法第八条规定——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属于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贵重金属等资源开采项目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十年的,应当补缴已免征、减征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请问企业注销时要交所得税吗?清算时的所得税是怎样计算的?

清算期间作为一个完整的纳税期间,缴纳所得税。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一般要经历开业、发展、注销等阶段。因此新税法也相应规定,纳税人的所得分为正常持续经营所得和清算所得。前者按所得税法规定缴税,实行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这也是税务机关所得税管理的日常工作。后者是企业因故注销而进行企业清算,在清算终了后对形成的清算所得按税法规定申报缴纳所得税。两者都属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但后者属于企业清算期间形成的所得,因清算期间不同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期间,已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所以,清算所得的确认也与正常经营所得的确认不同。扩展资料:主要特点:第一: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第二:通常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第三: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特别是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还可以发挥贯彻国家特定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第四:应纳税税额的计算涉及纳税人的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税务监督,促使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改善经营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得税收入在中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很小,所得税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以后才得以改变。中国现行税制中的所得税税类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个税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得税

如何计算企业清算所得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  (一)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  (三)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  (四)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  (五)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  (六)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清算所得=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债务清偿损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其中债务清偿损益=债务的计税基础-债务的实际偿还金额,公式中的相关税费为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不包含企业以前年度欠税。

请问企业注销时要交所得税吗?清算时的所得税是怎样计算的

清算期间作为一个完整的纳税期间,缴纳所得税。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一般要经历开业、发展、注销等阶段。因此新税法也相应规定,纳税人的所得分为正常持续经营所得和清算所得。前者按所得税法规定缴税,实行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这也是税务机关所得税管理的日常工作。后者是企业因故注销而进行企业清算,在清算终了后对形成的清算所得按税法规定申报缴纳所得税。两者都属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但后者属于企业清算期间形成的所得,因清算期间不同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期间,已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所以,清算所得的确认也与正常经营所得的确认不同。扩展资料:主要特点:第一: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第二:通常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第三: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特别是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还可以发挥贯彻国家特定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第四:应纳税税额的计算涉及纳税人的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税务监督,促使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改善经营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得税收入在中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很小,所得税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以后才得以改变。中国现行税制中的所得税税类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个税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得税

企业清算,应纳所得税应如何计算?

企业经营期满或因其他原因提前终止时,应依法定程序对企业的资产、债权和债务进行清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条例第十三条所称清算所得,是指纳税人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者财产扣除各项清算费用、损失、负债、企业未分配利润、公益金和公积金后的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具体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存货变现损益+非存货资产变现损益+清算财产盘盈  (2)企业的净资产或剩余资产=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应付未付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清算费用-企业拖欠的各项税金-尚未偿付的各项债务-收取债权损失+偿还负债的收入(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归还的债务)    (3)清算所得=企业的净资产或剩余资产-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企业税后提取的各项基金结余-企业的资本公积金-企业的盈余公积金+企业法定财产估价增值+企业接受损赠的财产价值-企业的注册资本金  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包括宣布清算时企业的全部财产以及清算期间取得的资产。已经作为担保物的财产相当于担保债务的部分,可以不计入清算财产,但也不得从清算财产中减除担保负债。  企业清算费用包括法定清算机构成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广告费、诉讼费以及清算过程中所必需的其他支出等。  清算检查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在宣布中止前6个月之终止之日的期间内,企业的下列处置财产的行为无效:    1、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企业财产;  2、非正常压价出售企业财产;  3、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  5、放弃本企业的债权。  二、清算所得适用税率:  清算期间清算所得应当依照法定税率征税,若清算期在减免税期内则清算所得不得按税法规定免征、减征所得税。  三、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在清算时需核查企业的开业日期,对享受“免二减三”优惠政策的生产性企业,如实际经营期不足十年的,应将享受的减免税款追回。

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A类)资产处置损益明细表、负债清偿损益明细表、剩余财产计算和分配明细表后填列

企业清算所得税申报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填报的,各表关系为:资产处置损益明细表的合计数=负债清偿损益明细表的合计数+剩余财产计算和分配明细表中的累计未分配利润数+投资额,所以你所给的数据不全,没法填报。下图是我在2012年填制的一份申报表(该报表由于企业新办没几个月故比较简单),你可以借鉴一下:

企业清算所得税如何计算?

明确,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一)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二)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三)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四)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五)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六)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清算所得=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债务清偿损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其中债务清偿损益=债务的计税基础-债务的实际偿还金额,公式中的相关税费为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不包含企业以前年度欠税。

企业清算所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清算所得就是指纳税人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者财产扣除各项清理费用、损失、负债、企业未分配利润、公益金、公积金后的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清算所得=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财产-(清理费用+损失+负债+企业未分配利润+公积金+公益金)- 实缴资本。 上述公式中,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财产是指企业清算时的全部财产和清算期间取得的财产;各项清理费用是只企业清算期间发生的法定清算机构成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诉讼费以及清算过程中所必须的其他支出等;损失是指清算过程中发生的财产盘亏,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以及清算期间的经营损失等;负债是指纳税人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企业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清算前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和待分配利润;公积金和公益金是指纳税人在清算前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公益金和公积金;实缴资本是指企业在成立时确定并一次认足的资本金总额,一般与注册资本一致。

清算所得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法律主观: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收入总额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等7个方面。准予扣除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法律客观:《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五条所称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请问企业注销时要交所得税吗?清算时的所得税是怎样计算的?

清算期间作为一个完整的纳税期间,缴纳所得税。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一般要经历开业、发展、注销等阶段。因此新税法也相应规定,纳税人的所得分为正常持续经营所得和清算所得。前者按所得税法规定缴税,实行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这也是税务机关所得税管理的日常工作。后者是企业因故注销而进行企业清算,在清算终了后对形成的清算所得按税法规定申报缴纳所得税。两者都属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但后者属于企业清算期间形成的所得,因清算期间不同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期间,已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所以,清算所得的确认也与正常经营所得的确认不同。扩展资料:主要特点:第一: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第二:通常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第三: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特别是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还可以发挥贯彻国家特定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第四:应纳税税额的计算涉及纳税人的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税务监督,促使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改善经营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得税收入在中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很小,所得税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以后才得以改变。中国现行税制中的所得税税类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个税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得税

企业清算所得额怎么计算?

1.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存货变现损益+非存货资产变现损益+清算财产盘盈;  2.企业净资产或剩余资产=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应付未付职工工资、劳保费用-清算费用-企业拖欠的其他税金-尚未偿付的各项债务-收取债务损失+偿还负债收入(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归还的债务);  3.清算所得=企业的净资产或剩余资产-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企业税后提取的各项基金结余-企业资本公积金-企业的盈余公积金+企业法定财产估价增值+企业接受捐赠的财产价值-企业的资本金。

企业清算所得税如何计算?

清算所得=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债务清偿损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其中债务清偿损益=债务的计税基础-债务的实际偿还金额,公式中的相关税费为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不包含企业以前年度欠税。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一)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二)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三)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四)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五)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六)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拓展资料: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是指企业在不再持续经营,发生结束自身业务、处置资产、偿还债务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剩余财产等经济行为时,对清算所得、清算所得税、股息分配等事项的处理。被清算企业的股东分得的剩余资产的金额,其中相当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该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低于股东投资成本的部分,应确认为股东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一)纳税人依照企业所得税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企业所得税规定,自行计算本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根据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的金额,确定该纳税年度应补或者应退税额,并填写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提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结清全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纳税人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二)纳税人需向税务机关审批、审核或备案的事项,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限和要求及时办理。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事项实行备案资料留存备查的,应当自行判断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条件,并自行在申报表填报享受优惠减免,同时妥善保管留存备查资料。纳税人发生资产损失的,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并将相关资料留存备查。纳税人发生非货币性资产投资递延纳税、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居民企业资产(股权)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应按有关规定分别填写《非货币性资产投资递延纳税调整明细表》《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报告表》《居民企业资产(股权)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申报表》,并随同年度纳税申报表一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建筑工程中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计算规则的区别有哪些?

工程量计算规则不同:平整场地不同,清单以底层建筑面积。定额以底层建筑面积外扩2M。挖土方不同:清单以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定额要加工作面,允许情况下,要放坡。内墙高度不同:清单算至板顶,定额算至板底。雨蓬不同:清单以体积,定额以面积。阳台不同:清单以体积,定额以面积。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一、定额是国家(省、市,行业等)颁布的作为报价参考的标准,有材料价格、人工费、机械费、措施费等。二、清单则是建设单位(或招标单位)提供的,本项目所使用材料的数量、规格、档次等的列表,以供投标单位作为报价参考,一般清单只有量,没有价格,施工单位只要照单填写就可以了。三、单价构成的区别:定额计价采用的单价为定额基价,它只包含完成定额子目的工程内容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及机械费,不包括间接费、计划利润及风险,其单价构成是不完整的,不能真实反映建筑产品的真实价格,与市场价格缺乏可比性。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单价为综合单价,它包含了完成规定的计量单位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以及合同中明示或暗示的所有责任及一般风险,其价格构成完整,与市场价格十分接近,具有可比性,而且直观,简单明了。四、造价构成区别定额计价将工程费用划分为定额直接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规费、利润和税金。而清单计价则将工程费用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量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五、计价规则的区别定额计价的工程量包含施工操作的损耗量和采取技术措施的增加量,计算工程量时,要根据不同的损耗系数和各种施工措施分别计量,给出的工程量都不一样,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而清单工作量只计算净用量,不考虑损耗量和措施增加用量,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一般指净用量,它是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计算规则,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得出的工程净用量。它不包含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损耗量和采取技术措施的增加量,其目的在于将投标价格中的工程量部分固定不变,由投标单位自报单价,这样可减少工程量计算失误,节约投标时间。六、计算程序存在区别:定额计价法是首先按施工图计算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并乘以相应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再汇总相加得到单位工程的人工、材料和机械使用费之和,然后在此和的基础上按规定的计费程序和指导费率计算其它直接费、间接费、规费、利润和税金,最终形成单位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的计算程序是:首先计算工程量清单,其次是编制综合单价,再将清单各分项的工程量与综合单价相乘,得到个分项工程造价,最后汇总分项造价,形成单位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中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计算规则的区别有哪些?

工程量计算规则不同:平整场地不同,清单以底层建筑面积。定额以底层建筑面积外扩2M。 挖土方不同:清单以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定额要加工作面,允许情况下,要放坡。 内墙高度不同:清单算至板顶,定额算至板底。 雨蓬不同:清单以体积,定额以面积。 阳台不同:清单以体积,定额以面积。 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 一、定额是国家(省、市,行业等)颁布的作为报价参考的标准,有材料价格、人工费、机械费、措施费等。二、清单则是建设单位(或招标单位)提供的,本项目所使用材料的数量、规格、档次等的列表,以供投标单位作为报价参考,一般清单只有量,没有价格,施工单位只要照单填写就可以了。 三、 单价构成的区别:定额计价采用的单价为定额基价,它只包含完成定额子目的工程内容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及机械费,不包括间接费、计划利润及风险,其单价构成是不完整的,不能真实反映建筑产品的真实价格,与市场价格缺乏可比性。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单价为综合单价,它包含了完成规定的计量单位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 ,以及合同中明示或暗示的所有责任及一般风险,其价格构成完整,与市场价格十分接近,具有可比性,而且直观,简单明了。四、 造价构成区别定额计价将工程费用划分为定额直接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规费、利润和税金。而清单计价则将工程费用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量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五、 计价规则的区别定额计价的工程量包含施工操作的损耗量和采取技术措施的增加量,计算工程量时,要根据不同的损耗系数和各种施工措施分别计量,给出的工程量都不一样,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而清单工作量只计算净用量,不考虑损耗量和措施增加用量,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一般指净用量,它是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计算规则,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得出的工程净用量。它不包含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损耗量和采取技术措施的增加量,其目的在于将投标价格中的工程量部分固定不变,由投标单位自报单价,这样可减少工程量计算失误,节约投标时间。六、 计算程序存在区别:定额计价法是首先按施工图计算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并乘以相应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再汇总相加得到单位工程的人工、材料和机械使用费之和,然后在此和的基础上按规定的计费程序和指导费率计算其它直接费、间接费、规费、利润和税金,最终形成单位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的计算程序是:首先计算工程量清单,其次是编制综合单价,再将清单各分项的工程量与综合单价相乘,得到个分项工程造价,最后汇总分项造价,形成单位工程造价。

清单计算工程量和定额计算工程量的区别

这个是我自己总结的...你看看,之前我也搞不清楚.2者差别挺大的,现在工程招标大都是用08清单招标的,定额也有,但清单更科学,更符合现在的行情 比如就说那土石方工程相差特别大 定额上的费用能比清单上的多上好多呢!清单计价是按招标文件规定完成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 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 措施项目费 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 现阶段都达不到国家要求按清单模式走 一般的企业都是把定额计价转为清单计价相差整体不会太大 但局部一些都差异非常明显 定额说的是定额编号比如说1-108说的是机械挖土方 而清单写的是项目编号如010101003表示的是冻土开挖 一般情况都是用计算规则计算出定额工程量 然后套定额计算综合价 最后计算综合单价和合价 最后把工程量和综合单价和合价在清单计价表中填入最后整理得出结果 影响单项工程造价的无非两种因素,量、价。量小了,单价必然就高了。这里说一下,上面提到的土石方工程,定额的计算规则是有放坡量的,挖土深度超过1.5米开始放坡。而清单则是无论基础多深,都按直立不放坡计算工程量。这部分量体现在哪儿 了呀,就是体现 在单价里面了。呵呵,说到这里还想再伸入一点,定额是体现 的社会平均水平,而清单则是体现的社会先进水平,强调的是竞争。还是那个挖土方的例子,企业水平不一样,施工组织设计也可能不尽相同。土方按坡的坡度就不一不致。挖土的多少也就不同,终造成的单价就不同,最终就把企业优势体现到清单单项工程的单价上面。而定额,是死的计算规则。人人都是那么算,无所谓什么竞争。所以说是社会平均水平。工程量清单中的计算规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净量,工程量清单中计算的工程量包含多项内容。定额中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净量加损耗量加预留量,定额中计算工程量规则是单一内容。首先,定额计价是针对工程预算和施工图概算而言,有通用定额和专用定额来完成工程估价,清单报价根据市场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等价格组成,最后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形成施工方的投标报价。 其次,定额计价是针对建设方而言,主要做概预算,而清单报价是针对施工方而言,主要用于编制投标报价,其中工程量清单在招标文件提供,施工方只需要提供投标综合单价。 第三,定额计价所需工程量是通过施工图进行计算的。 (1)两种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体现了我国建设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定价阶段1)定额计价模式更多的反映了国家定价或国家指导价阶段。2)清单计价模式则反映了市场定价阶段。(2)两种模式的主要计价依据及其性质不同。1)定额计价模式的主要计价依据为国家、省、有关专业部门制定的各种定额,起性质为指导性,定额的项目划分一般是按施工工序分项,每个分项工程项目所含的工程内容一般是单一的。一、计算规则 工程量清单是以实体为主,做到可算并计算的结果唯一,清单最重要的计算特点就是“按图示尺寸进行计算”,清单不考虑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所包含的工程量。把基础定额中的如按实际施工、实辅面积或按展开面积计算的规则在清单中认为是不可算规则。这主要是把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所包含的工程量一律包括在报价内,招标人不提供此量。定额计价没有清单编码,是直接套定额的,没有“综合单价”的概念。清单计价是有清单编码的,每个分项都有“综合单价”。清单综合单价=人工+机械+材料 + 【管理费】+【利润】预算定额中的基价仅是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实例1如“管道安装”。清单计价时:在清单编码“030801001001”下的管道安装“综合单价中”一般包括内容是:管道安装、管道支架、管道保温、管道冲洗、管道刷油等。而定额计价时:管道安装、管道安装、管道支架、管道保温、管道冲洗、管道刷油都是单独列一项算的。实例2如土方工程,算方量时,定额报价是按实际开挖(或回填)的方量计算,包括放坡、工作面加大等,而清单报价中只是按图示尺寸计算方量,一般是按基础底面积乘开挖深度,不包括工作面加大及放坡的量。实例3模板工程,在定额报价中是要按实计算套定额计算,计入工程直接费,而在清单报价中,由于模板工程并不直接构成工程实体,故此项目只在措施费中考虑,而在工程量清单并不反映出来。二、计算主体工程量清单工程量由招标人计算,是以招标文件的形式提供给投标人,不属于投标人的竞争部分,由于工程量的错误及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变更风险由招标人承担。而在定额模式下工程量是由投标人计算的并承担风险。计算规则对比一、土方量计算1、平整场地:清单:其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以m2计算。定额:首层建筑面积×1.4*“首层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外皮计算。落地阳台计算全面积;悬挑阳台不计算面积。设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采光井等不计算建筑面积的部位也应计入平整场地的工程量。地上无建筑物的地下停车场按地下停车场外墙外皮面积计算,包括出入口、通风竖井和采光井计算平整场地的面积。2、挖基础土方:清单:按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以m3计算。包括带形基础(挖沟槽)、独立基础(挖地坑)、满堂基础(包括地下室)(大开挖)及设备基础、人工挖桩孔等的挖土。*计算土方工程量时,以设计图示净量计算,放坡、操作工作面、支挡土板等,在计价时考虑。1)挖沟槽: V=B×H×L B—垫层宽度, H—挖土深度(垫层底面标高-室内外高差) L—垫层长度2)挖地坑:指坑底面积≤20m2(即小面积的) V=A×B×H A、B—垫层长度、宽度 H—挖土深度(垫层底面标高-室内外高差)3)大开挖:指坑底面积>20m2(即大面积)计算同 2)4)人工挖桩孔: V=3.14×R2×H定额:工程量=挖土底面积×挖土深度+放坡土方增量挖土深度:室外地平到垫层下皮挖土底面积:1)挖基坑:(垫层宽+工作面)×(垫层宽+工作面)2)挖沟槽: ①条基:(垫层宽+工作面)×槽长 ②基础梁:(基础梁宽度或垫层宽度+工作面)×槽长3)放坡土方增量: h>1.5m时 ①挖基坑:折算厚度×h×坑底周长②挖沟槽:折算厚度×h×槽长3、土方回填清单:按体积以m3计算。包括基础回填土和室内回填土。并包括指定范围内的运输1)基础回填: V=挖土体积-设计室外地坪以下埋设的基础体积2)房心回填: V=主墙间净面积×回填厚度 定额:1)基础回填:同上2)房心回填:同上4、余亏土运输:清单:按自然方以m3计算(一般不单独列项)。若无法按自然方计算的,可按压实方量*1.15的系数。定额:工程量=V挖-V回填-V灰土×0.9V挖=V基坑+V沟槽V回填=V基础回填+V房心回填二、砼计算1、 基础清单: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以m3计算。1)带形基础基础长度×截面积2)独立基础同定额下3)满堂基础(有梁式和无梁式)无梁式:V=基础底板面积×板厚—多算部分三角带的体积三角带的体积=斜坡中心线周长×多算部分三角形截面积有梁式:V=基础底板面积×板厚+梁断面积×梁长定额:独立基础:工程量=基础体积阶梯型:V=V1+V2棱台型:V=V1+V2带形基础:同清单2、 柱清单:截面×柱高*柱高:基础上皮至柱顶标高或顶层楼板上皮定额:同上3、梁清单:1)一般梁(基础梁、矩形梁、异形梁) V=梁的断面积×梁长2)圈梁 V=圈梁的断面积×梁长3)过梁 V=过梁的断面积×梁长(L=洞口宽+500) 增加的500按图纸说明定额:同上4、墙清单:其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以m3计算。墙垛及突出部分并入墙体积内计算。(扣除门窗洞口及单个面积0.3m2以外的孔洞所占体积)定额:工程量=墙长×高×厚-门窗框面积×墙厚墙长:算至柱侧墙高:从基础(或基础梁)算至梁底(无梁则算至板顶)5、板清单:1)平板按板的净面积×板厚计算。2)无梁板按板和柱帽之和计算。3)各类板(雨蓬、阳台板除外)伸入砖墙内的板头并入板体积内计算。4)栏板是楼梯、阳台、雨蓬、通廊等侧边弯起的垂直部分,起防护及装饰作用。其工程量按垂直投影面积×栏板厚度计算。定额:工程量=图示面积×板厚 (柱子面积不减)-------------------------------------------------------------帅哥,希望能帮到你~~~~~~~~~~~~~~~~~~~~~~记得采纳啊

同比和环比的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1、同比性质:今年第n月与去年第n月比。2、环比性质:表示连续2个统计周期(比如连续两月)内的量的变化比。二、计算公式不同1、同比计算公式: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同期数)÷ |同期数|×1002、环比计算公式: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环比的发展速度环比的发展速度为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计算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12月比11月,说明逐月的发展程度。如分析抗击"非典"期间某些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环比比同比更说明问题。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同比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简单地说,就是同比、环比与定基比,都可以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利润分配的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利润分配的数字是根据利润表的累计净利润加上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计算出来的。附注:利润分配的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一般应按照下列内容、顺序和金额进行分配:1、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将本年净利润(或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亏损)合并,计算出可供分配的利润。如果可供分配的利润为负数(即亏损),则不能进行后续分配;如果可供分配利润为正数(即本年累计盈利),则进行后续分配。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在不存在年初累计亏损的前提下,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后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计提标准由股东大会确定,如确因需要,经股东大会同意后,也可用于分配。4、向股东(投资者)支付股利(分配利润)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分配。扩展资料:分配顺序利润分配的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一般应按照下列内容、顺序和金额进行分配:1、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将本年净利润(或亏损)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亏损)合并,计算出可供分配的利润。如果可供分配的利润为负数(即亏损),则不能进行后续分配;如果可供分配利润为正数(即本年累计盈利),则进行后续分配。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在不存在年初累计亏损的前提下,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用于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后留存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计提标准由股东大会确定,如确因需要,经股东大会同意后,也可用于分配。4、向股东(投资者)支付股利(分配利润)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分配。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抵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必须将违反规定发放的利润退还公司。参考资料:利润分配-百度百科

按规定,在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时允许在税前扣除一部分费用的是啥

个人所得税的税目很多,它们的扣除项目各不相同。对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实行定率相合的扣除方法,按次征收个人所得税。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扣除率为20%;每次收入不满4000元的,采用定额扣除800元的方法。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不扣除任何费用。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与计算企业所得税大致相同,即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税金损失。承包承租经营的应税所得,为经营收入额减去每月800元的费用。就工资薪金税目的个人所得税而言,应税所得额为按每月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后的余额。税前扣除项目有:按国家规定比例计提并实际交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以及符合税法规定的差旅费津贴和误餐补贴。 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费,应将其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缴个人所得税。 个人领取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具备《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以现金形式发给个人的住房补贴、医疗补助费、补充养老保险金应全额计入领取人的当期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外籍个人以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通讯补助的扣除标准各省不一,总体上来讲,标准之内的可以据实扣除,超出标准的应并入工薪所得征个人所得税。 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哪些项目可以在税前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税前扣除费用800元,另根据 京财税[2003]1692号 文件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对交通费、洗理费、书报费、市内误餐补贴、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奶费和煤火费,人均月扣除补贴额为400元,在计征工薪项目个人所得税时允许扣除。以上项目在扣除400元费用后,不允许再重复扣除。除上述项目规定外,以下项目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允许税前扣除:1、根据京财行[1995]1399号文件规定:外埠差旅费津贴为一般地区20元/天,特殊地区30元/天。  根据京地税个[2002]597号文件规定:个人临时境外出差补助扣除标准,一律按照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73号)文件规定标准执行。2、根据京税五字[1991]573号文件规定:政府特殊津贴为100元/月。3、根据国税函发[1991]1064号文件规定:科学院士津贴为200元/月。4、根据京地税个[2000]207号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住宅电话补贴标准:①正部级工作人员 110元;②副部级工作人员 110元;③正局级工作人员 80元;④副局级工作人员 80元;⑤正处级工作人员 50元;⑥正部级离退休人员 110元;⑦副部级离退休人员 110元;⑧正局级离退休人员 80元;⑨副局级离退休人员 80元;5、根据京地税个[1994]187号文件规定:对按国家规定发给的老干部保姆费(护理费),在计税时允许扣除。6、公有住房提租补贴允许在税前扣除,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京房改办字[2000]第080号文件规定,公有住房提租增发补贴标准为:  (1)各职级人员月补贴标准:正局级130元,副局级115元 ,正处级100元,副处级90元,科级和25年(含)以上工龄的科员、办事员80元,25年以下工龄的科员、办事员70元。  (2)工人月补贴标准为:高级技师90元,高级工、技师和25年(含)以上工龄的初、中级技术工人与普通工人80元,25年以下工龄的初、中级工与普通工人70元。  (3)企业(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比照机关事业单位增发补贴的范围,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自主确定补贴标准,月人均补贴最高不超过90元。7、按照《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日常通信工具安装、配备和管理的规定的通知》(京财行[2000]394号)文件规定发放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通讯工具补贴允许在税前扣除,免征个人所得税。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务活动无线通信工具、移动电话(含车载电话)、无限寻呼机补助标准:正部级350元、副部级300元、正局级250元、副局级200元、正处级150元、副处级150元、正科级80元、副科级50元,科员30元。8、根据京地税个〔2002〕568号文件规定:对个人在取暖季按标准取得煤炭取暖"煤火费补贴" 免予征税,超过标准发放的部分应并入当月工资薪金纳税。9、单位为个人负担通讯费征免税规定。  根据京地税个[2002]116号文件(文件库没有该文件,在活页文件夹中80-3-940)规定:对企、事业单位未按市财政局京财行[2000]394号文件规定实行通讯制度改革,为个人手机(包括无线寻呼机)负担通讯费,应区分不同情况征收个人所得税。  单位为个人通讯工具(因公需要)负担通讯费采取全额实报实销部分的,可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征收个人所得税。  单位为个人通讯工具负担通讯费采取发放补贴形式的,应并入当月工资、薪金计征个人所得税。10、根据京财税[1998]23号文件规定:对于个人提领取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免税的问题,按下述办法执行:  (1)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个人领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3)商业保险不适用上述规定。

小微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分别减按12.5%、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售服务、无形资产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按季纳税9万元)的,可分别享受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优惠政策。如果是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按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除标准5000元/月(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纳税所得额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个人所得税。带征的话是营业额的1%-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八条 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农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核定。第二十九条 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第三十条 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代扣、代收税款的义务。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负有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处理。税务机关按照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手续费。

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 -“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税起征点是35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扣除标准:个税按3500元/月的起征标准算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5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000—3500)×3%—0=45(元)。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五险一金-起征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专项附加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人所得税(personalincometax)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既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也包括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完全纳税的义务,必须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个人所得税的具体的计算公式为:(个人收入-5000-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对应个税利率。例如某人月薪1万元,每月社保公积金缴纳金额合计1000元,其有一个子女正在上学,每月可扣除1000元,那么其个人应纳税额为10000-1000-1000-5000=3000元,对比个税利率表可计算出其个税纳税额为:3000*3%=90元。扩展资料: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可分为按月计征和按年计征。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实行按年计征应纳税额,其他所得应纳税额实行按月计征。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所得税

所得税税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1、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资收入金额-专项附加费用-各项社会保险费(五险一金等)-起征点(5000元)应纳税额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2、企业所得税基本计算公式为:应纳所得税额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请问:个税的计算,什么情况下乘了税率还要加上"速算扣除数"?谢谢!

速算扣除数是为了计算税额方便所计算出的额定扣减数,只是个算法。直译快速算税需减掉(扣除)数举例说明:个税是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如:你缴税额为1500,其中:500元按5%纳税1000元按10%纳税。速算扣除数使用:如上例:税额应为500*5%+1000*10%=125使用速算扣除数:税额=1500*10%(1500元所在税区)-25(超过500-2000时的扣除数)=125

2011年9月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3500元,计算公式是什么?速算扣除数是多少?有没有相关文件?

应交个人所得税=(工资-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元)*税率-速算扣除数应例:交个人所得税=(工资5800元-个人交五险一金金额1044元-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元)*税率3%-速算扣除数0元=37.68元。附:调整后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如下:  1,全月应纳税额不超过1500元的,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0;  2,全月应纳税额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105元; 3,全月应纳税额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555元; 4,全月应纳税额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1005元; 5,全月应纳税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2755元;  6,全月应纳税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5505元; 7,全月应纳税额超过80000的部分,税率为45%。速算扣除数13505元。(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叁仟元伍佰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个税计算法是什么

常用的个税计算公式是个税=应纳税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额=工资总额-社保个人缴交额-住房公积金个人缴交额-免征额。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个月)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项目。个人社保缴交额、住房公积金个人缴交额即为员工当月应缴交的社保、住房公积金个人部分总额,由企业代缴代扣。年终奖个税计算:个税=年终奖×(年终奖/12的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对照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个税计算公式是什么?

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也就是说,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的收入来源主要源于工资薪金等四类所得收入。一、综合所得收入的构成。1、工资、薪金所得。工资、薪金所得是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其他所得。一般情况下,工资薪金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所得,是非独立劳动者,是由他人指定并接受管理的劳动。除工资薪金外,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也被确定为工资、薪金范畴。比如,出租车经营单位对出租车驾驶员采取单车承包和承租方式运营,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客货运营取得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征税。另外,个人取得的津贴、补贴不计入工资薪金所得的项目,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比如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助。还有不征税的相关政策规定。2、劳务报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现实中,还可能或出现一项所得到底是属于工资薪金所得,还是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情况,那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工资薪金是非独立个人所得,而劳务报酬是独立个人所得。另外,个人担任董事职务而取得的董事费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的性质,按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但仅适用于个人担任公司董事、监事,且不在公司任职、受聘的情形。3、稿酬所得。稿酬所得是个人作品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4、特许权使用权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是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二、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在计算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应纳税额时,首先需要确认各项所得的收入额,其中工资、薪金所得全额计入收入额;劳务报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收入额为实际取得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80%;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在扣除20%费用基础上,再减按70%计算,即稿酬所得的收入额为实际取得稿酬收入的56%。个人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全年收入额-60000元-社保和公积金费用-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享受的前提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总之,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其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年终奖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个人年终奖是你在公司创造的价值,到年底公司会发放,这个是没有公式的。但是年终奖也要上交个人所得税,这个是有公式的。如果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规定费用扣除额的。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12=商数(按照商数查找相应的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A-速算扣除数A。年终奖个税计算方法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应该单独按照1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适用税率由应缴税所得除以12(一年12个月)之后确定,此方法全年只可采用一次。发放年终奖的当月工资高于3500元时: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年终奖*税率 — 速算扣除数,税率是按年终奖/12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发放年终奖的当月工资地域3500元时,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年终奖 — (3500 — 月工资)】除以12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对应的税率。

计算个人所得税中的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

速算扣除数并非税法规定,而是根据税法推算出来的一个方便计算的系数。所谓的“速算扣除数”就是: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法中,对计税依据直接乘上最高税率,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的税额之差,这个差在每一级都是一个常数。事先推出这个常数,对于快速计算税额很有帮助,所以这个数叫“速算扣除数”。现行税法中实际上关于个税的计算这么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1500元的3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10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204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25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30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7超过80000元的部分45例一:如果某人扣保险后工资10,000,怎么计算个税呢?10,000=3500+1500+3000+2000其中3500免征;1500按3%,征税45元;3000按10%,征300元;2000按20%,征400元。整个算下来征税745元。这么算很麻烦,所以会计们发明了速算扣除数。所谓的“速算扣除数”就是: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法中,对计税依据直接乘上最高税率,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的税额之差,这个差在每一级都是一个常数。事先推出这个常数,对于快速计算税额很有帮助,所以这个数叫“速算扣除数”。快速计算个税的公式是【计税依据×最高税率-速算扣除数=最终税额】。税率3%对应速算扣除数为0税率1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1500*(10%-3%)+0=105税率2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4500*(20%-10%)+105=555税率2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9000*(25%-20%)+555=1005税率3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35,000*(30%-25%)+1,005=2,775税率3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55,000*(35%-30%)+2,775=5,505税率4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80,000*(45%-35%)+5,505=13,505例二:如果某人扣保险后工资10,000,怎么计算个税呢?10,000-3,500=6,500元。6,500介于4,500和9,000之间,使用税率20%,速算扣除数5556,500*20%-555=745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速算扣除数是指为解决超额累进税率分级计算税额的复杂技术问题,而预先计算出的一个数据。超额累计税率的计税特点,是把全部应税金额分成若干等级部分,每个等级部分分别按相应的税率计征,税额计算比较复杂。简便的计算方法是先将全部应税金额按其适用的最高税率计税,然后再减去速算扣除数,其余额就为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是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和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相减后的一个差数。计算公式1、个人所得税是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时的计税公式是: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3、年末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如下:对应税率=奖金收入总额÷12对应的税率应纳税额=(应得工资-起征工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在计算个税的时候“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呢,谢谢~~

在计算个税的时候“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呢,谢谢~~ 个人所得税在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将收入按应税所得额的级数要求进行分解分段计算,这种方法不需要速算扣除数,如应税所得额不2000元,则应缴税金为1500*3%+500*10%=95元;一种是按应税所得额对应的级次直接计算,这时由于上一级次部分多缴纳了,所以要减除,仍按上例,2000元对应第二级,税率是10%,2000*10%=200元,但其中1500只能按3%征,多征了7%(10%-3%)1500*7%=105元,所以应该减去,200-105=95元,这105即为本级(第二级)的速算扣除数。产生这个的原因是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是超额累进税率,而第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繁琐且易出错,所以才有了第二种简便演算法,也就产生了速算扣除数 个税计算公式中的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 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因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故称速算扣除数.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时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怎样用excel计算个税中的速算扣除数 如果应发工资在G2单元格,那么个税扣税额输入 =ROUND(MAX((G2-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0),2) 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 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因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故称速算扣除数。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的所说的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 速算扣除数是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 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故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简称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个税中速算扣除数指什么 速算扣除数就是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征税的情况下,根据超额累进税率表中划分的应纳税所得额级距和税率,先用全额累进方法计算出税额,再减去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征税饿以后的差额. 应税所得额为500以内,税率为5%,速算扣除数0 应税所得额为500以上2000以内,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25 个人所得税 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 比如:税前收入7700元的个税计算: 7700-免征额3500=4200元,其中: 个税:不超过1500元的3%=45元 个税:超过1500元达(4200-1500)2700元的10%=270元 应缴个税合计270+45=315元。 以上分两步计算,较麻烦,用速算扣除数计算则简单:即 应缴个税=4200*10%-105=315元 速算扣除数计算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级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000以下, 10% 0 1000-3500, 20% 100 本级=1000*(20%-10%)+0=100 3500-10000 28% 380 本级=3500*(28%-20%)+100=380 10000-25000 35% 1080 本级=10000*(35%-28%)+380=1080 超过25000 40% 2330 本级=25000*(40%-35%)+1080=2330 补充问题回答,您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个人所得税中,速算扣除数是什么意思 速算扣除数是指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数据。速算扣除数实际上是在级距和税率不变条件下,全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比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纳税额多纳的一个常数。故此,在超额累进税率条件下,用全额累进的计税方法,只要减掉这个常数,就等于用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简称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是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时的计税公式是: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公式是: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年末一次性奖金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如下: 对应税率=奖金收入总额÷12对应的税率 应纳税额=(应得工资-起征工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怎么计算 速算扣除数其实就是为了你方便计算个人所得税而给的常数.计算过程为: <500 速算扣除数=0 500-2000 速算扣除数=500*(10%-5%)=25 2000-5000 速算扣除数=25+2000*(15%-10%)=125 5000-20000 速算扣除数=125+5000*(20%-15%)=375 20000-40000 速算扣除数=375+20000*(25%-20%)=1375 40000-60000 .......... .......... ......... 以下你可以自己推导.
 首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