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宏观环境不包括(  )

【答案】:A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宏观环境包括:①经济与技术环境;②政治与法律环境;③社会与文化环境。A项属于微观环境,所以A项符合题意。

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分别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微观市场环境1、企业,即企业内部状态。任何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都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的孤立行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部门也不例外。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对环境的能动性的反作用,认为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有反应、适应的必要,而且还有积极创造和控制的可能。2、市场营销中介营销中介是指协助企业促销、分销其产品给最终购买者的公司和个人,包括(1)中间商(2)实体分销公司(运输企业、仓储企业)(3)营销服务机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4)财务中介机构(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3、供应商所谓供应商是泛指组织活动所需各类资源和服务的供应者。企业要搞好市场营销就必须要慎重选择供应商,并尽可能多地做到多渠道供应,以确保企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4、竞争者愿望竞争者、平行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5、公众具体包括:金融公众、媒体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一般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二、宏观市场环境1、人口环境市场是由那些想买东西并且具有购买力的人(即潜在购买者)构成的,而且这种人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2、经济环境重点分析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因素。3、技术环境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每一种新技术都会给某些企业造成新的市场机会,因而会产生新的行业,同时,还会给某个行业的企业造成环境威胁,使这个旧行业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4、政治法律环境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5年1月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宣传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有关消费方面)的方针政策;协助政府主管部门研究和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调查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意见与要求;接受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卫生、安全、规格、计量、说明、包装、商标、广告等方面的投诉。5、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扩展资料市场营销环境的影响:(一)市场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带来双重影响作用1、环境给企业营销带来的威胁。营销环境中会出现许多不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因素,由此形成挑战。如果企业不采取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营销的困难,带来威胁。为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企业应注重对环境进行分析,及时预见环境威胁,将危机减少到最低程度。2、环境给企业营销带来的机会。营销环境也会滋生出对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带来营销的机会。对企业来讲,环境机会是开拓经营新局面的重要基础。为此,企业加强应对环境的分析,当环境机会出现的时候善于捕捉和把握,以求得企业的发展。(二)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基础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基础。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如资金、信息、人才等都是由环境来提供的。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源、从哪里获取资源,必须分析研究营销环境因素,以获取最优的营销资源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实现营销目标。(三)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依据企业营销活动受制于客观环境因素,必须与所处的营销环境相适应。但企业在环境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去影响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占领更大的市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营销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哪些因素

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构成。宏观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在心理学中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macroenvironment),在心理学中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如一个人所在的国家,所属的民族、职业、宗教等团体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

简述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要素?

宏观营销环境的因素包括:人口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自然环境分析 、科技环境分析。(1)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2)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3)政法环境: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4)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5)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6)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宏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宏观环境包括:1.人口环境。市场是具有购买愿望并且具备购买能力的人构成的。人类需求正是企业活动的基础。其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2.其次是地理分布。人口地理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密集程度。营销者必须充分考虑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动态特征对商品需求及流向的决定性影响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懒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空间和物质来来源。然而全世界的人类的自然环境越来越严重。面临着以下几个危机:自然资源面临枯竭、自然污染严重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市场营销环境是泛指一切影响制约企业营销活动最普遍的因素,是指造成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的主要力量和因素。它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对环境的研究是企业营销活动管理的最基本的课题。1.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时间的长短分:长期环境与短期环境。(1)流行:不可预见的、短期的、没有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的。(2)趋势:更能预见的且持续时间较长,趋势能揭示未来。(3)大趋势: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的大变化。其不会在短期内形成,但一旦形成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2.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因素的范围分: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1)微观环境:直接营销环境(作业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供应者、中间商)、竞争者及社会公众。(2)宏观环境:间接营销环境,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力量和因素,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及自然环境。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对企业构成威胁或提供机会影响营销活动。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对企业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市场机会指由环境变化造成的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和利益空间的领域。

宏观环境的因素

1、人口环境分析2、经济环境分析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分析6、科技环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

市场宏观环境调查主要有哪些

市场宏观环境调查主要有:(1)总体环境调查(2)产业环境调查(3)竞争环境调查。调查内容1、企业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状况和制度,分为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对国内政治环境的调查,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及其对市场,企业产生的影响。2、企业法律环境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法律环境的调查,是分析研究国家和地区的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其中的经济法规。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组织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企业管理者在市场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扩展资料:宏观环境调查影响因素:一、人口因素人是构成市场的首要因素,哪里有人,哪里就产生消费需求,哪里就会形成市场。人口因素涉及人口总量、地理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构成、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处于不同地区的人消费就不同。南方人大多喜欢吃米,而北方人多喜食面食。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倍受青睐。农业企业在生产中一定要考虑这些变化,按照需求来安排生产。二、经济因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支出、物价水平、消费信贷及居民储蓄、货源供应等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因此购买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在分析经济因素时,应注意多方面考虑各阶层收入的差异性,人们消费结构受价格影响的程度,分析老百姓储蓄的动机等。在国外老百姓可以借钱消费,被称为消费信贷,这种形式在我国目前仅限于住房信贷,估计将来会有发展,也应引起注意。此外,从整个国家看,整体经济形势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经济增长时期,市场会扩大;相反,经济停滞时,市场会萎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环境调查

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现代企业是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国民经济运行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是在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任务,通过市场营销活动实施,企业的活力通过营销活动体现,企业是通过可以控制的手段与营销策略对外界整体环境作出反应,在动态的环境下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的。企业与市场营销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应重视的是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适应。强调企业对营销环境的不可控制,并不意味着企业对营销环境的无能为力和无所作为,现代营销理论强调企业对营销环境的反作用。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营销环境变化的监测并加强自身战略的可调整性,从而把握环境变化,不误时机,免遭危机。市场营销环境指一切影响和制约企业营销活动的最普遍的因素,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宏观环境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力量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法律等方面。微观环境指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与行为者的力量和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环境、供应企业、后续经销企业、消费者或购买者、竞争企业等方面。在一般情形下,宏观环境因素决定微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常常通过微观环境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宏观环境中的五个不同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有重要的反作用。所有环境因素或直接、或间接、或单独、或交叉对企业构成机会或威胁。企业趋利避害的基础是在对市场营销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认识和分析。企业对营销环境影响首先要辨认清楚面临的营销环境机会或威胁,以不失时机地将潜在的机会变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对环境威胁,企业常用的对策有对抗策略、减轻策略和转移策略。这三种策略的适用条件需认真研究。同时企业要针对作为个体环境中的消费者需求状况分别或结合采取扭转性营销策略、刺激性营销策略、开发性营销策略、恢复性营销策略、协调性营销策略、保持性营销策略、降低性营销策略和抵制性营销策略。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的是什么

1、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而微观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2、宏观环境的简介:宏观环境是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由那些较大的影响整个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构成,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构成。3、微观营销环境的简介:而微观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在企业组织内部,以营销机构和营销人员为核心,其他机构和人员构成了企业营销的内部环境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包括哪些因素?各有何特点?

答: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政治法律环境: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有哪些?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第一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第二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第三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如何分析宏观环境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宏观环境分析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具体来说,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外来企业的态度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因素。如果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则它还需要对国际政治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国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因素包括:GDP的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其趋势、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如利率上升很可能会使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其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社会供给结构和企业生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构筑成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文化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文化,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另外,企业对文化的分析与关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上,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网络、基因、纳米、通信、智能计算机、超导、电子等方面。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位置,为企业带来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相关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或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企业必须随时跟踪,尤其对高科技行业来说,识别和评价关键的技术机会与威胁是宏观环境分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宏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

管理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包括什么

搜一搜宏观环境包括什么木雨听风2022-09-07ABC攻略宏观营销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由于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起着间接影响作用,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又称为间接营销环境。(一)政治法律环境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国际关系、法制体系等。在国家和国际政治法律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和市场。所以,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内部分类最多、具体因素最多,并对市场具有广泛和直接影响的环境内容。经济环境不仅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政策体系等大的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收入水平、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税收等经济参数和政府调节取向等内容。(三)人文与社会环境企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企业又是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一个小的社会团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文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很丰富,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之间差别非常明显。在营销竞争手段向非价值、使用价值型转变的今天,营销企业必须重视人文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四)科技与教育水平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科技的基础是教育,因此,科技与教育是客观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企业环境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在网络营销时期,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影响需求和用户规模的重要因素,已被提到企业营销分析的议事日程上来。(五)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客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地质、地理位置等。虽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状况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整体上是趋于下降的趋势,但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和市场的内容、形式则在不断变化。(六)人口人是企业营销活动的直接和最终对象,市场是由消费者来构成的。所以在其他条件固定或相同的情况下,人口的规模决定着市场容量和潜力;人口结构影响着消费结构和产品构成;人口组成的家庭、家庭类型及其变化,对消费品市场有明显的影响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含的因素: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市场营销中介、市场、竞争者和各种公众。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的影响因素:公司、营销中介、营销中介机构、顾客、竞争者、公众。 在一般情形下,宏观环境因素决定微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常常通过微观环境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宏观环境中的五个不同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有重要的反作用。

我们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还是局部还是宏观还是微观?

我们的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局部,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整体的环境变化,影响着局部,局部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着整体。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微观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无数微观的变化就影响着宏观的世界。世间一切事物无论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或是存在着的概念,都可用有无来表达,因不同阶段的认知认识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组成有价值的世界。世间万物皆有价值:如自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社会存在的社会事物,历史存在的过去事物,知识造就的未来事物,文化产生的事物,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生物的演化,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扩展资料:人们对世界的描述,就是对以自然形式而存在的环境里存在的一切事物的范围描述。世界有起始,可以用时间来描述的条件;世界有范围,就有了可以用空间来描述的条件。在生命的时空概念里,人类就有了历史、有了文化、有了社会、有了民族、有了国家、有了世界范围内一切的概念区分。世界的概念没有有无,无形无态。世界形态因人的思想意识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世界形态就是人各自的世界观。世界是自然孕育的结果,自然是世界的缔造者,世界是所有自然活动的概括。世界是唯物的,不因生命力的存在而存在,相反,生命的存在必然要在物质世界中产生。

下列各项属于宏观环境的有(  )。

【答案】:A、C、D宏观环境指企业外部的宏观条件;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条件和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外界因素。BE两项属于微观环境。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因素

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因素包括 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地理因素。

影响企业营销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有哪些?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微观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宏观营销环境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

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因素有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它对于企业来说,既不可控制,又不可影响,而它对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环境: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与市场构成的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市场的关系;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市场的关系。 人口的地理迁移因素:客流的移动特点和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购买动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因素:家庭;社会地位阶层,影响细分市场。2、经济环境: 1)国民生产总值。 个人收入,反应购买力高低。 3)外贸收支情况。 3、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和保护;环境的恶化;疾病的影响。4、技术环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 5、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都直接影响营销策略。 6、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传统习惯。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并密切影响其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公众以及企业自身等。 1、供应者:资源的保证,成本的控制。2、购买者 1)私人购买者:人多面广,需求差异大,多属小型购买,购买频率较高,多属非专家购买,购买流动性较大。 2)集团购买者:集团购买者数量较小,但购买者的规模较大;属于派生需求;集团购买需求弹性较小。 3、中间商:其购买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了专卖,以取得利润;由专家购买;购买次数较少;单批量大。 4、竞争者: 1)竞争者及其数量和规模。 2)消费者需求量与竞争供应量的关系。 5、公众:金融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一般群众。 6、企业内部各部门协作

市场宏观环境调查主要有哪些

市场宏观环境调查主要有:(1)总体环境调查(2)产业环境调查(3)竞争环境调查。调查内容1、企业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状况和制度,分为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对国内政治环境的调查,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及其对市场,企业产生的影响。2、企业法律环境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法律环境的调查,是分析研究国家和地区的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其中的经济法规。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组织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企业管理者在市场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扩展资料:宏观环境调查影响因素:一、人口因素人是构成市场的首要因素,哪里有人,哪里就产生消费需求,哪里就会形成市场。人口因素涉及人口总量、地理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构成、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处于不同地区的人消费就不同。南方人大多喜欢吃米,而北方人多喜食面食。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倍受青睐。农业企业在生产中一定要考虑这些变化,按照需求来安排生产。二、经济因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支出、物价水平、消费信贷及居民储蓄、货源供应等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因此购买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在分析经济因素时,应注意多方面考虑各阶层收入的差异性,人们消费结构受价格影响的程度,分析老百姓储蓄的动机等。在国外老百姓可以借钱消费,被称为消费信贷,这种形式在我国目前仅限于住房信贷,估计将来会有发展,也应引起注意。此外,从整个国家看,整体经济形势对市场的影响也很大。经济增长时期,市场会扩大;相反,经济停滞时,市场会萎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环境调查

宏观环境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收入因素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市场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们收入的多少。企业必须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收入,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国民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人均国民收入。这是用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品需求的构成。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增长,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大,反之就小。(3)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在个人收入中扣除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开支后剩余的部分,可用于消费或储蓄的那部分个人收入,它构成实际购买力。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决定性因素。(4)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指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者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费用支出(如房租、水电、食物、衣着等项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这部分收入一般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娱乐、教育、旅游等。(5)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很多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来讲,家庭收入高,对消费品需求大,购买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购买力也小。另外,要注意分析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注意区分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会发生相应变化,继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1)消费结构。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1857年发现了消费者收入变化与支出模式,即消费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性。(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所揭示的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即: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金额恩格尔系数越小,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小,表明生活富裕,生活质量高;恩格尔系数越大,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高,表明生活贫困,生活质量低。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企业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了解市场的消费水平,也可以推知今后消费变化的趋势及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直接制约着市场消费量购买的大小。当收入一定时,如果储蓄增多,现实购买量就减少;反之,如果用于储蓄的收入减少,现实购买量就增加。居民储蓄倾向是受到利率、物价等因素变化所致。人们储蓄目的也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养老,有的是为未来的购买而积累,当然储蓄的最终目的主要也是为了消费。企业应关注居民储蓄的增减变化,了解居民储蓄的不同动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获取更多的商机。 消费者信贷,也称信用消费,指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贷款,完成商品购买的一种方式。信用消费允许人们购买超过自己现实购买力的商品,创造了更多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消费观念大为改变,信贷消费方式在我国逐步流行起来,值得企业去研究。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简述宏观营销环境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经济、自然、科技、政法和社会等6大要素。1、人口环境,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的增长,家庭状况,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营销决策制定和实施的目标人群。2、经济因素,经济环境直接影响的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只有准确把握实际的购买力水平才能制定恰当的营销计划。3、自然环境,资源的供需状况和开发程度的变化,新型能源或是新兴观念,比如绿色观念等。都会对市场的需求造成影响。4、技术环境,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技术产业层出不穷。作为营销要能敏锐的关注科技的动态,从而抓住有利时机占据市场主动。5、政治环境,主要是与营销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也是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尽量避免法律纠纷。6、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人和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除了有核心文化以外还有亚文化,作为营销者必须要准确的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以防触犯人们的的文化信仰。

什么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是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1、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数量是决定市场规模的一个基本要素。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越多,对食物、衣着、日用品的需要量也越多,市场也就越大。企业营销首先要关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尤其对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影响很大。 2、人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结构就形成了具有年龄特色的市场。企业了解不同年龄结构所具有的需求特点,就可以决定企业产品的投向,寻找目标市场。 (2)性别结构。性别差异会给人们的消费需求带来显著的差别,反映到市场上就会出现男性用品市场和女性用品市场。企业可以针对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开发更大的市场。 (3)教育与职业结构。人口的教育程度与职业不同,对市场需求表现出不同的倾向。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企业应关注人们对报刊、书籍、电脑这类商品的需求的变化。 (4)家庭结构。家庭是商品购买和消费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单位的多少以及家庭平均人员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某些消费品的需求数量。同时,不同类型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消费需求。 (5)社会结构。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这样的社会结构要求企业营销应充分考虑到农村这个大市场。 (6)民族结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不同,其文化传统、生活习性也不相同。具体表现在饮食、居住、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企业营销要重视民族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合民族特性、受其欢迎的商品。 3、人口分布分析 人口有地理分布上的区别,人口在不同地区密集程度是不同的。各地人口的密度不同,则市场大小不同、消费需求特性不同。 当前,我国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矿地区流动,内地人口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企业营销应关注这些地区消费需求不仅在量上增加,在消费结构上也一定发生的变化,应该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满足这些流动人口的需求,这是潜力很大的市场。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1、消费者收入分析 收入因素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市场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们收入的多少。企业必须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收入,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国民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人均国民收入。这是用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品需求的构成。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增长,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大,反之就小。 (3)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在个人收入中扣除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开支后剩余的部分,可用于消费或储蓄的那部分个人收入,它构成实际购买力。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指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者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费用支出(如房租、水电、食物、衣着等项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这部分收入一般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娱乐、教育、旅游等。 (5)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很多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来讲,家庭收入高,对消费品需求大,购买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购买力也小。另外,要注意分析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注意区分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 2、消费者支出分析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会发生相应变化,继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1)消费结构。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1857年发现了消费者收入变化与支出模式,即消费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性。 (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所揭示的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即: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金额 恩格尔系数越小,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小,表明生活富裕,生活质量高;恩格尔系数越大,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高,表明生活贫困,生活质量低。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企业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了解目前市场的消费水平,也可以推知今后消费变化的趋势及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3、消费者储蓄分析 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直接制约着市场消费量购买的大小。当收入一定时,如果储蓄增多,现实购买量就减少;反之,如果用于储蓄的收入减少,现实购买量就增加。 居民储蓄倾向是受到利率、物价等因素变化所致。人们储蓄目的也是不同的,有的是为了养老,有的是为未来的购买而积累,当然储蓄的最终目的主要也是为了消费。企业应关注居民储蓄的增减变化,了解居民储蓄的不同动机,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获取更多的商机。 4、消费者信贷分析 消费者信贷,也称信用消费,指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贷款,完成商品购买的一种方式。 信用消费允许人们购买超过自己现实购买力的商品,创造了更多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人们的消费观念大为改变,信贷消费方式在我国逐步流行起来,值得企业去研究。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1、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一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与否,会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重大的影响。如果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就会给企业营销造成良好的环境。相反,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尖锐,秩序混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市场的稳定。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一定要考虑东道国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情况可能造成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家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如人口政策、能源政策、物价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都会对企业营销活动带来影响。例如,国家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的增长;通过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调节消费者收入的差异,从而影响人们的购买:通过增加产品税,对香烟、酒等商品的增税来抑制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的国家也会制定一些相应的政策来干预外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活动。主要措施有: (1)进口限制; (2)税收政策; (3)价格管制; (4)外汇管制; (5)国有化政策。 2、法律环境分析 法律环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条例等,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准则,企业只有依法进行各种营销活动,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近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企业法》、《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广告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条例》等等。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必须熟知有关的法律条文,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企业来说,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制度,还要了解和遵守国外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法规、惯例和准则。例如前一段时间欧洲国家规定禁止销售不带安全保护装置的打火机,无疑限制了中国低价打火机的出口市场。日本政府也曾规定,任何外国公司进入日本市场,必须要找一个日本公司同它合伙,以此来限制外国资本的进入。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国家的有关贸易政策,才能制定有效的营销对策,在国际营销中争取主动。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企业营销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状况分析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功能、款式、包装和服务要求的差异性。通常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要求商品包装典雅华贵、对附加功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企业营销开展的市场开发、产品定价和促销等活动都要考虑到消费者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策略。 2、宗教信仰分析 宗教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宗教对人们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宗教有自己独特的对节日礼仪、商品使用的要求和禁忌。某些宗教组织甚至在教徒购买决策中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此,企业可以把影响大的宗教组织作为自己的重要公共关系对象,在营销活动中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宗教信仰,以避免由于矛盾和冲突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损失。 3、价值观念分析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消费者对商品的色彩、标识、式样以及促销方式都有自己褒贬不同的意见和态度。企业营销必须根据消费者不同的价值观念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4、消费习俗分析 消费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与习惯。不同的消费习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研究消费习俗,不但有利于组织好消费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而且有利于正确、主动地引导健康的消费。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禁忌、习惯、避讳等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从60年代起,世界各国开始关注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成立了许多环境保护组织,促使国家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这些问题都对企业营销的挑战。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 1、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分析 自然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农作物等,这类资源是有限的,可以被再次生产出来,但必须防止过度采伐森林和侵占耕地。另一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银、锡、铀等,这种资源蕴藏量有限,随着人类的大量地开采,有的矿产已近处于枯竭的边缘。自然资源短缺,使许多企业将面临原材料价格大涨、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威胁;但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研究更合理地利用资源的方法,开发新的资源和代用品,这些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资源和营销机会。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分析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密切关注,这对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压力和约束,要求企业为治理环境污染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机会,促使企业研究控制污染技术,兴建绿色工程,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环保包装。 3、政府干预不断加强分析 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重的问题,使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干预,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这将制约一些企业的营销活动。有些企业由于治理污染需要投资,影响扩大再生产,但企业必须以大局为重,要对社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加强环保意识,在营销过程中自觉遵守环保法令,担负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同时,企业也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既要消化环境保护所支付的必要成本,还要在营销活动中挖掘潜力,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发展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每一种新技术的发现、推广都会给有些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导致新行业的出现。同时,也会给某些行业、企业造成威胁,使这些行业、企业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例如,电脑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打字机,复印机的发明排挤了复写纸,数码相机的出现将夺走胶卷的大部分市场等等。 2、科技发展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购买方式。人们还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系统”订购车票、飞机票、戏票和球票。工商企业也可以利用这种系统进行广告宣传、营销调研和推销商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在家便捷购买、享受服务”的方式还会继续发展。 3、科技发展影响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 科技发展使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寿命周期明显缩短,要求企业必须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科技发展运用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产品价格下降,并能快速掌握价格信息,要求企业及时做好价格调整工作。科技发展促进流通方式的现代化,要求企业采用顾客自我服务和各种直销方式。科技发展使广告媒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市场范围的广阔性,促销方式的灵活性。为此,要求企业不断分析科技新发展,创新营销组合策略,适应市场营销的新变化。 4、科技发展促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代化 科技发展为企业营销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装备,如电脑、传真机、电子扫描装置、光纤通讯等设备的广泛运用,对改善企业营销管理,实现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发展对企业营销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其更新观念,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如何分析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具体来说,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外来企业的态度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因素。如果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则它还需要对国际政治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国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因素包括:GDP的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其趋势、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如利率上升很可能会使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其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社会供给结构和企业生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构筑成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文化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文化,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另外,企业对文化的分析与关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上,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网络、基因、纳米、通信、智能计算机、超导、电子等方面。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位置,为企业带来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相关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或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企业必须随时跟踪,尤其对高科技行业来说,识别和评价关键的技术机会与威胁是宏观环境分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什么是宏观营销环境

宏观营销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由于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起着间接影响作用,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又称为间接营销环境。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什么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第一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第二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第三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宏观因素有哪些?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什么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的是什么

1、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而微观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 2、宏观环境的简介:宏观环境是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由那些较大的影响整个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构成,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构成。 3、微观营销环境的简介:而微观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在企业组织内部,以营销机构和营销人员为核心,其他机构和人员构成了企业营销的内部环境因素。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微观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宏观环境的分析

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结构就形成了具有年龄特色的市场。企业了解不同年龄结构所具有的需求特点,就可以决定企业产品的投向,寻找目标市场。(2)性别结构。性别差异会给人们的消费需求带来显著的差别,反映到市场上就会出现男性用品市场和女性用品市场。企业可以针对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开发更大的市场。(3)教育与职业结构。人口的教育程度与职业不同,对市场需求表现出不同的倾向。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企业应关注人们对报刊、书籍、电脑这类商品的需求的变化。(4)家庭结构。家庭是商品购买和消费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单位的多少以及家庭平均人员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某些消费品的需求数量。同时,不同类型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消费需求。(5)社会结构。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这样的社会结构要求企业营销应充分考虑到农村这个大市场。(6)民族结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不同,其文化传统、生活习性也不相同。具体表现在饮食、居住、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企业营销要重视民族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合民族特性、受其欢迎的商品。 人口有地理分布上的区别,人口在不同地区密集程度是不同的。各地人口的密度不同,则市场大小不同、消费需求特性不同。当前,我国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矿地区流动,内地人口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企业营销应关注这些地区消费需求不仅在量上增加,在消费结构上也一定发生的变化,应该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满足这些流动人口的需求,这是潜力很大的市场。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什么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 1、人口环境:人口数量分析、人口结构分析、人口分布分析。 2、经济环境:消费者收入分析、消费者支出分析、消费者储蓄分析、消费者信贷分析。 3、政法环境:政治环境分析、法律环境分析。 4、文化环境:教育状况分析、宗教信仰分析、价值观念分析、消费习俗分析。 5、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分析、政府干预不断加强分析。 6、科技环境: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发展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科技发展影响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科技发展促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代化。

市场宏观环境调查主要有哪些?

(1)总体环境调查(2)产业环境调查(3)竞争环境调查。调查内容1、企业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企业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状况和制度,分为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对国内政治环境的调查,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及其对市场,企业产生的影响。2、企业法律环境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法律环境的调查,是分析研究国家和地区的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其中的经济法规。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组织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企业管理者在市场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3、企业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产业结构,交通运输,资源等情况。经济环境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调查具体包括:社会购买力水平,消费者收支状况,居民储蓄和信贷等情况变化的调查。4、企业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迅速缩短,生产的增长也越来越多地依赖科技的进步。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不断改造着传统产业,使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有了新的飞跃,同时也使一批新兴产业建立和发展了起来。新兴科技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出现,可能给某些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也可能给某些企业带来环境威胁。扩展资料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人是构成市场的首要因素,哪里有人,哪里就产生消费需求,哪里就会形成市场。人口因素涉及人口总量、地理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构成、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处于不同地区的人消费就不同。2、经济因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支出、物价水平、消费信贷及居民储蓄、货源供应等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因此购买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产品的需求。3、竞争因素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可以为农民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竞争是一种外在压力,农业企业在市场中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竞争涉及许多方面,有竞争者的数量、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渠道与方式、售后服务等。4、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发展对企业有重大影响,它可能给企业提供新的机会,也可能给企业造成威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谁拥有了技术,谁就占领了市场。5、政治因素指国家、政府和社会团体通过计划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舆论手段来管理和影响经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环境调查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指的是什么

宏观营销环境一、人口环境1、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市场规模2、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民族结构。3、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区间二、经济环境1、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收入、储蓄和信贷。2、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3)地区与行业发展状况(4)城市化程度三、自然环境1、某些自然资源发生短缺2.能源成本的上升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4.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干预日益加强四、技术环境主要趋势: 营销活动全球化 能够实时处理大规模营销信息 管理活动有效性提高 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更多的财富创造机会五、政治法律1、立法2、公众利益组织的发展3、政局4、政权情况六、社会文化1、教育状况2、宗教信仰3、价值观念4、消费习俗5、审美观念6、风俗习惯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一、企业本身二、供应商三、竞争者四、顾客五、营销中介机构1、中间商(代理商、经销商)2、营销服务机构(市场调研公司、财务公司、广告公司、营销咨询公司)3、金融机构(银行、信贷公司、保险公司)4、实体分配单位(仓储公司、运输公司)六、公众1、融资公众:银行、投资公司2、地方公众:企业附近居民群众、地方官员、一般群众3、市民行动公众: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环保组织等4、媒体公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5、政府公众6、企业内部公众:董事会、经理、职工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什么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别指什么

   宏观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   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及社会公众等。   在一般情形下,宏观环境因素决定微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常常通过微观环境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宏观环境中的五个不同方面相互作用,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有重要的反作用。

什么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什么是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间接营销环境,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和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生态和竞争环境七大因素。微观环境: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市场营销中介、市场、竞争者和各种公众。一、公司 二、供应商 三、营销中介机构(中间商,实体分配公司,营销服务机构,财务中介机构) 四、顾客 五、竞争者(欲望竞争,类别竞争,产品形式竞争,品牌竞争) 六、公众(融资公众,媒介公众,政府公众,社团公众,社区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

宏观营销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1、人口环境分析2、经济环境分析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分析6、科技环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包括

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2、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3、收入水平,4、财政预算规模和财政收支平衡状况,5、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宏观经济环境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等规律性因素和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等政策性因素。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东道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与市场体系、收入水平、财政预算、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等。宏观环境即微观个体—企业所处外部宏观大环境。企业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微观经济个体,其发展无法摆脱宏观环境对其所造成的冲击,利好环境会为企业盈利创造温床,通过改善企业成长的外部条件,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进而增加企业整体价值,表现在企业股价上就是股票价格的不断攀升。宏观环境要素包括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分析、科技环境分析、其它重大事件。政治和法律因素一般来说,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行为有直接影响,而法律法规会间接影响企业的活动。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包括以下方面:政局稳定状况;政府行为;路线方针政策;各政治利益集团;法律法规;国际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特点: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社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经济状况;其他一般的经济条件。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消费心理;生活方式变化;文化传统;价值观。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科技发展趋势。

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吗?

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和宏观营销环境分别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微观市场环境1、企业,即企业内部状态。任何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都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的孤立行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部门也不例外。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对环境的能动性的反作用,认为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有反应、适应的必要,而且还有积极创造和控制的可能。2、市场营销中介营销中介是指协助企业促销、分销其产品给最终购买者的公司和个人,包括(1)中间商(2)实体分销公司(运输企业、仓储企业)(3)营销服务机构(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4)财务中介机构(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3、供应商所谓供应商是泛指组织活动所需各类资源和服务的供应者。企业要搞好市场营销就必须要慎重选择供应商,并尽可能多地做到多渠道供应,以确保企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4、竞争者愿望竞争者、平行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5、公众具体包括:金融公众、媒体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一般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二、宏观市场环境1、人口环境市场是由那些想买东西并且具有购买力的人(即潜在购买者)构成的,而且这种人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2、经济环境重点分析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因素。3、技术环境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每一种新技术都会给某些企业造成新的市场机会,因而会产生新的行业,同时,还会给某个行业的企业造成环境威胁,使这个旧行业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4、政治法律环境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5年1月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宣传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有关消费方面)的方针政策;协助政府主管部门研究和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调查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意见与要求;接受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卫生、安全、规格、计量、说明、包装、商标、广告等方面的投诉。5、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扩展资料市场营销环境的影响:(一)市场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带来双重影响作用1、环境给企业营销带来的威胁。营销环境中会出现许多不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因素,由此形成挑战。如果企业不采取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营销的困难,带来威胁。为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企业应注重对环境进行分析,及时预见环境威胁,将危机减少到最低程度。2、环境给企业营销带来的机会。营销环境也会滋生出对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带来营销的机会。对企业来讲,环境机会是开拓经营新局面的重要基础。为此,企业加强应对环境的分析,当环境机会出现的时候善于捕捉和把握,以求得企业的发展。(二)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基础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资源基础。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如资金、信息、人才等都是由环境来提供的。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源、从哪里获取资源,必须分析研究营销环境因素,以获取最优的营销资源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实现营销目标。(三)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依据企业营销活动受制于客观环境因素,必须与所处的营销环境相适应。但企业在环境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去影响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占领更大的市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营销环境

宏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 2、经济环境: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3、法律政治环境: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与法律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4、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5、自然环境: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 6、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

管理学 组织的宏观环境的因素与微观环境的因素

宏观环境:  1、人口环境  2、经济环境  3、政治法律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  5、自然环境  6、科技环境微观环境:  1、供应商  2、企业内部门  3、营销中介  4、顾客  5、社会公众  6、竞争者

宏观环境和产业竞争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宏观环境是指整体国家环境,包含经济、政治、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它是各种环境的基础,是存续各种环境的载体;产业竞争环境是分支,是经济领域项下的专业环境,是依托于宏观环境下的独立运营部分,是宏观环境当中构成的一部分;就其两者的区别:宏观环境是主体,产业竞争环境是个体构成部分;就其两者联系有:1、产业竞争环境的丰富构成宏观环境的饱满;2、宏观环境提供政策与方向性的平台,产业竞争环境才会合理合规;3、没有产业竞争就不会有宏观调控的计划方向性,也不会促成其他环境规律性的成长;以上是个人对两者区别与联系的分析认知,供参考。另外,请多查找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参考资料会找到更多答案。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

一、宏观因素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它对于企业来说,既不可控制,又不可影响,而它对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人文环境:1)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与市场构成的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市场的关系;世界人口年龄结结构变化与市场的关系。2)人口的地理迁移因素:客流的移动特点和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购买动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社会因素:家庭;社会地位阶层,影响细分市场。2、经济环境:1)国民生产总值。2)个人收入,反应购买力高低。3)外贸收支情况。3、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和保护;环境的恶化;疾病的影响。4、技术环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5、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都直接影响营销策略。6、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传统习惯。二、微观因素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并密切影响其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公众以及企业自身等。1、供应者:资源的保证,成本的控制。2、购买者1)私人购买者:人多面广,需求差异大,多属小型购买,购买频率较高,多属非专家购买,购买流动性较大。2)集团购买者:集团购买者数量较小,但购买者的规模较大;属于派生需求;集团购买需求弹性较小。3、中间商:其购买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了专卖,以取得利润;由专家购买;购买次数较少;单批量大。4、竞争者:1)竞争者及其数量和规模。2)消费者需求量与竞争供应量的关系。5、公众:金融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一般群众。6、企业内部各部门协作。

宏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

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1.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2.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3.经济环境: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4.法律政治环境: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5.政治和法律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6.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7.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8.自然环境: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9.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因素包括 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地理因素。

宏观市场环境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宏观市场环境中最显著的特征是(1客观性 2关联性 3层次性 4差异性 5 动态性 6双重性格)。含义: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企业自身、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及社会公众。由于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宏观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它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由于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起着间接的影响,所以又称间接营销环境。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宏观市场营销环境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受制于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微观市场营销环境中的所有因素均受到宏观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影响。供参考。

网络宏观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增长率、政府收支、通货膨胀率等。政治方面有政治制度、政府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法律及法规等。社会方面有人口、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技术方面有高新技术、工艺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区别是什么?

微观环境是与企业联系密切、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各种外部力量,包括企业、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和公众。与其相对应的是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对各企业及微观环境中各因素都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等。微观经济环境也可以是投资项目在东道国所面临的具体条件如投资项目产品所需的能源、水源、基础设施、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情况。产品销售市场,出口经营权和经营自主权等。扩展资料:微观环境的构成要素:1)自身资源分析:包括人才资源、财务资源、产品资源和开发资源。2)市场资源分析:包括品牌资源、生命资源、客户资源、机会资源,自身资源与市场资源共同构成企业的营销资源、行业分析。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企业自身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环境。在企业组织内部,以营销机构和营销人员为核心,其他机构和人员构成了企业营销的内部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又称直接营销环境。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的内容有哪能些?

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政治环境:那些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具体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军事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及执法体系等因素。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2、经济环境: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其中,重点分析的内容有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环境、市场及其竞争状况。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3、技术环境:与本企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以及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如科技研究的领域、科技成果的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等等。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4、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与变动。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扩展资料这些因素对企业及其微观环境的影响力较大,通过微观环境对企业间接产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环境、资源环境等,涉及行业性质、竞争者状况、消费者、供应商、中间商及其它社会利益集团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而市场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的限定与影响。所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从环境的研究与分析开始。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定义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含的因素一、人口环境1、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成爆炸性增长2、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地区差异3、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地区差异 包括晚婚、子女减少、离婚率高、职业妇女增多、非家庭住户兴起等因素。4、地理上人口的迁徙5、受教育程度二、经济环境1、购买力因素2、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3、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4、商品供求因素5、商品价格因素三、自然环境1、原材料短缺,能源成本提高2、地理位置的选择与利用3、环境污染严重4、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干预加强四、科学技术环境1、技术变革步伐加快2、创新的机会无限3、研究与开发预算很高4、关于技术革新的法规增多五、政治法律环境1、管理企业的立法增多2、政府机构执法更严3、公众利益团体力量增强六、社会文化环境1、宗教信仰 2、风俗习惯3、态度与价值观4、语音文字5、教育程度和职业

简述企业营销的宏观环境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2、经济因素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3、政法因素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5、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6、科技因素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发展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作用表现在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等方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营销环境

如何分析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具体来说,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外来企业的态度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因素。如果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则它还需要对国际政治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国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因素包括:GDP的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其趋势、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如利率上升很可能会使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其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社会供给结构和企业生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构筑成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文化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文化,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另外,企业对文化的分析与关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上,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网络、基因、纳米、通信、智能计算机、超导、电子等方面。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位置,为企业带来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相关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或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企业必须随时跟踪,尤其对高科技行业来说,识别和评价关键的技术机会与威胁是宏观环境分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吗?

宏观环境包括:1.人口环境。市场是具有购买愿望并且具备购买能力的人构成的。人类需求正是企业活动的基础。其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2.其次是地理分布。人口地理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密集程度。营销者必须充分考虑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动态特征对商品需求及流向的决定性影响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懒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空间和物质来来源。然而全世界的人类的自然环境越来越严重。面临着以下几个危机:自然资源面临枯竭、自然污染严重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市场营销环境是泛指一切影响制约企业营销活动最普遍的因素,是指造成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的主要力量和因素。它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对环境的研究是企业营销活动管理的最基本的课题。1.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时间的长短分:长期环境与短期环境。(1)流行:不可预见的、短期的、没有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的。(2)趋势:更能预见的且持续时间较长,趋势能揭示未来。(3)大趋势: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的大变化。其不会在短期内形成,但一旦形成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2.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因素的范围分: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1)微观环境:直接营销环境(作业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供应者、中间商)、竞争者及社会公众。(2)宏观环境:间接营销环境,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力量和因素,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及自然环境。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对企业构成威胁或提供机会影响营销活动。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对企业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市场机会指由环境变化造成的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和利益空间的领域。

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区别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含的因素: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是指对企业服务其顾客的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本身及其市场营销中介、市场、竞争者和各种公众. 市场营销微观环境的影响因素:公司、营销中介、营销中介机构、顾客、竞争者、公众. 在一般情形下,宏观环境因素决定微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常常通过微观环境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宏观环境中的五个不同方面因素又相互作用,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有重要的反作用.

什么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什么是市场营销微观环境?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微观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什么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别指什么

   宏观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  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及社会公众等。  在一般情形下,宏观环境因素决定微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常常通过微观环境作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宏观环境中的五个不同方面相互作用,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微观环境也对宏观环境有重要的反作用。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有哪些?

宏观营销环境一、人口环境1、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市场规模2、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民族结构。3、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区间二、经济环境1、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收入、储蓄和信贷。2、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3)地区与行业发展状况(4)城市化程度三、自然环境1、某些自然资源发生短缺2.能源成本的上升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4.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干预日益加强四、技术环境主要趋势: 营销活动全球化 能够实时处理大规模营销信息 管理活动有效性提高 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更多的财富创造机会五、政治法律1、立法2、公众利益组织的发展3、政局4、政权情况六、社会文化1、教育状况2、宗教信仰3、价值观念4、消费习俗5、审美观念6、风俗习惯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一、企业本身二、供应商三、竞争者四、顾客五、营销中介机构1、中间商(代理商、经销商)2、营销服务机构(市场调研公司、财务公司、广告公司、营销咨询公司)3、金融机构(银行、信贷公司、保险公司)4、实体分配单位(仓储公司、运输公司)六、公众1、融资公众:银行、投资公司2、地方公众:企业附近居民群众、地方官员、一般群众3、市民行动公众: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环保组织等4、媒体公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5、政府公众6、企业内部公众:董事会、经理、职工

什么是PEST分析方法——宏观环境的分析?

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外部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1. P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2. E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 S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 T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PEST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矩阵式的方法,就是在坐标中分成四个象限。如拿政治和经济两个做坐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发展。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不能发展。环境一个好一个不太好时,就要适当考虑,可以发展也可以不发展。PEST分析通常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提示: A. PEST分析,其信息收集是长期的、艰苦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协会的数据、专业论坛的观点、法律法规的变动…你有信心覆盖到欲分析的每一点么?如果没有,你能覆盖一些主要方面么? B. 对于任何企业,PEST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影响较大,所以要抓住重点,对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他则一概而过。所以你应该判断重点在那里? C. 不要忘记,PEST针对的是宏观环境,不是每一个建议都需要宏观环境的分析,做不好就成了花架子,假、大、空,会是读者的第一反应,牢记这点是很重要的。启动营销程序之前必须考虑公司的市场环境,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市场环境分析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对营销计划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公司的市场营销环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环境,例如公司员工(或者内部顾客)、办公科技、工资、财务等。 2. 微观环境,例如外部顾客、代理商与分销商、供货商、竞争对手等。 3. 宏观环境:例如国家政策(或者法律),经济力量、社会与文化力量、科技力量。这些就是所谓的PEST要素。 政治要素(Political Factors): 政治会对企业监管、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活动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力。你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6. 政府是否与其他组织签订过贸易协定,例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等?经济要素(Economic Factors): 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利率。 2. 通货膨胀率与人均就业率。 3. 人均GDP的长远预期等。社会与文化要素十分重要,包括以下几点:

宏观环境包括什么?

问题一: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 宏观营销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1、人口环境分析2、经济环境分析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分析6、科技环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 问题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环境分析矗宏观环境:间接营销环境,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和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生态和竞争环境七大因素。 问题三:企业的宏观环境包括那些? 所谓企业宏观环境,主要有: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6个方面。 一、人口环境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 人口的地理分布 人口的构成 家庭单位和家庭人口数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数基本上反映了该国消费品市场的大小,概括地表示出生活必需消费品的需要量。 人口的地理分布:地理分布是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市场需求与人口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人口的构成: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前者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后者如民族构成、职业构成 、教育程度等。 家庭单位和家庭人口数:一个地区或一个市场建立后有多少家庭单位,与某些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环境 对企业而言最主要的经济环境因素是社会购买力水平,但是购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资水平、消费结构、物价、储蓄、信贷、税收、就业程度等一系列经济变量的函数。为此,企业要了解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就需要从以下三个主要经济因素展开分析: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支出模式与消费结构、消费储蓄与消费信贷的状况。 消费者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购买力来源于其收入。一个国家个人收入的平均水平是社会经济有关因素的综合反映。常用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分析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支出模式与消费结构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继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常用恩格尔系数来反映这种变化。 “恩格尔系数=用于食物的支出全部消费支出 ” 消费储蓄和消费信贷的状况 消费者的购买力还要受储蓄和信贷的直接影响,当收入一定时,储蓄越多,现实消费量就越小,但潜在消费量越大;反之,储蓄越少,现实消费就越大,但潜在消费量越小。 消费者信贷对购买力具有同样的影响。所谓消费者信贷,就是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贷款,以购买商品。 三、自然环境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讲: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影响社会生产的自然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它们是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因素。 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在给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也形成了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格局。 四、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 ,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会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形成一个新的行业,但同时也会使某些使用陈旧技术的产品遭到无情的打击,甚至摧毁一个行业。 目前技术环境的变化特点 新技术和新发明的范围不断加宽 理论成果转化为产品以及产品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 研究和开发费用急剧增加 五、政治法律环境 企业市场营销的政治与法律环境包括政治形势、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政治环境:指企业市场营销的外部政治形势,包括目前国际、国内政治的态势和走势。 经济政策:主要指与企业营销有关的国家财政政策,货政策,价格政策,劳动工资政策与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政策等 法律法规:主要指国家主管部门及地方 *** 颁布的与企业营销有关的各项法规、法令、条例等。 商业立法的目的 保护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 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保护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不受侵害 六、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 问题四:宏观是什么,宏观环境是什么 在社会科学中,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通常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世界。 宏观营销环境的因素 1、人口环境分析 2、经济环境分析 3、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5、自然环境分析 6、科技环境分析 7、其它畅大事件 问题五: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含哪些内容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微观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六: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微观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七:宏观营销环境包括哪些因素?各有何特点 答: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 *** 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 政治法律环境: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问题八: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第一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第二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 *** 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第三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龚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第四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第五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企业营销的挑战。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六 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问题九:市场宏观环境调查主要有哪些 市场调查的信息范围概括起来,市场调查的信息范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宏观环境调查宏观环境即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的变化会明显地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营销活动。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宏观环境的调查,分析宏观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主动地适应甚至超前引导宏观环境的变化。宏观环境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政治因素调查。主要是对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政策、法律等因素进行调查,考察目标市场的政治制度如何?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考察法律方面的情况,企业不仅必须了解与自己的营销活动有关的法律,还必须了解正在建议制定的影响企业经营的有关法律,如提出的有关定价、分销渠道、人员推销、广告传播等方面的立法议案。企业对法律因素进行调查,还要求在了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努力具备解释法律条文的能力。有关政治因素方面的内容,可从报纸、杂志中,也可从实地考察中得到。②经济因素调查。主要是对经济形势、工农业生产情况、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储量及开发、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及对社会购买力变化的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景气循环的指标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这些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安排企业的营销活动。③科技因素的调查。就是对科技的发展、进步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④自然地理因素的调查。是指对企业与目标市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交通运输及其它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调查。⑤社会文化因素的调查。是指对现实和潜在的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调查,考察这些居民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民族特点、宗教信仰、道德、风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2.竞争形势调查竞争形势调查包括以下内容:①竞争者的性质。企业要了解竞争者是哪些公司,与本企业属于何种形式的竞争,是愿望竞争者,一般竞争者还是产品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企业要密切注意后两种形式的竞争关系,要了解这些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与规模。 ②竞争者的营销因素。企业要了解竞争者的产品品种、数量、成本;了解竞争者的价格、利润、分销渠道、促销方式;了解竞争者在新产品开发和现有产品改进方面的新动向。③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和手段。企业要了解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和手段;了解竞争者的营销策略;了解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了解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及变化趋势;了解竞争者在企业组织上的变化。3.市场需求调查市场需求调查就是通过调查、研究、考察市场需求情况,把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用数量表示出来。企业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前者的数量比较容易掌握,后者则需要认真地进行考察。市场潜在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内估计从所有企业可能购买某种产品的总量。市场潜在需求量的调查,可以帮助企业估计在某一具体市场内究竟应该投放多大的营销力量(如广告和推销力量)。市场潜在需求量可以用各种资料进行预测,例如,可通过考察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需求产生的影响,竞争者的销售变化等来加以考察。4.消费者或用户调查消费者或用户调查是对消费者或用户及其购买行为进行考察。它主要包括调查以下内容:人口资料(人口和人口发展趋势);本企业产品的购买者是个人,则要考察他们的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资料;如果购买者是工业用户或其它组织,则要调查其资信状况、规模大小、发展前景等;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能购买、暂不购买或不想购买);谁是主要的购买者,谁是忠实的购买者,谁是购买的决策人,谁是使用者,谁是新产品的首先使用者和非首先使用者;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及购买习惯,购买者是否......>> 问题十: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1、人口环境分析2、经济环境分析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分析6、科技环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1、政治法律环境:该因素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影响了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2、经济环境: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结构、水平及变动趋势等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方领域。3、社会文化环境: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为人口与文化两方面,且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制定有较为重大的影响。4、技术环境: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引起时代变化的发明,还是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宏观环境分析的调查方法有:1、间接调查法收集各种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如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网络阅读等;查阅文献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报表、各种年鉴、档案材料等;参加或召开会议,如参加报告会、学术会、交易会、博览会、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等。2、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企业派出人员赴所需调查的事物现场,直接接触、观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同间接调查法相比,所获信息较为准确可靠,并可减少加工工作量,但比较费时费力,且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常作为间接调查法的补充,只在必要时进行。3、试验法这是一种置事物于人工选择的环境中,观察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结果,以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它主要用于使用正常手段难以得到的信息,或在正常条件下不易观察出事物本质的情况。

宏观环境包括

宏观环境要素包括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分析、科技环境分析、其它重大事件。1.政治和法律因素: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行为有直接影响,而法律法规会间接影响企业的活动。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包括以下方面:政局稳定状况;政府行为;路线方针政策;各政治利益集团;法律法规;国际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特点: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社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经济状况;其他一般的经济条件。3.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消费心理;生活方式变化;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这四个方面的环境分析。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政治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产生重要影响。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概况,包括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等。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需求的变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长期以来,企业主要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方式谋求企业的发展,这两种方式都属于供应驱动型的发展方式。4、技术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动因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因素。技术因素会给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也会给某些企业带来威胁。某项新的技术突破,有时会造就一个新兴行业的诞生,但同时也会影响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摧毁一个传统行业。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区别:1、意义不同微观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及社会公众等。宏观营销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2、包含的因素不同微观环境的影响因素:公司、营销中介、营销中介机构、顾客、竞争者、公众。宏观环境的影响因素: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这四个方面的环境分析。PEST分析,即宏观环境分析,是指影响所有产业和企业的宏观因素分析。其中,P是法律,E是经济,S是社会和文化,T是技术。法律环境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经济环境则是指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和文化,技术则能引起时代变化。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企业和行业的关键因素,并预测关键因素未来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性质、程度、机遇或威胁。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宏观环境指个人所处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由较大的影响整个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构成,包括经济、自然、人口统计、技术和文化因素构成。微观环境是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营销中介、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企业自身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环境,在企业组织内部,以营销机构和营销人员为核心,其他机构和人员构成了企业营销的内部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又称直接营销环境。

宏观环境的四个要素是什么?

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宏观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在心理学中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由那些较大的影响整个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构成,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构成。相关信息:人口有地理分布上的区别,人口在不同地区密集程度是不同的。各地人口的密度不同,则市场大小不同、消费需求特性不同。  当前,我国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矿地区流动,内地人口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企业营销应关注这些地区消费需求不仅在量上增加,在消费结构上也一定发生的变化,应该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满足这些流动人口的需求,这是潜力很大的市场。

宏观环境的七个因素是什么,解释他们之间的区别?

宏观环境的七个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生态和法律。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很大,但他们也有各自独特的特征。政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及外部关系的总体影响,也是制定相关法律条例的重要考量因素。经济方面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影响生产力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子。文化则表明一个地方历史上所形成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人们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 技术则代表一个地方使用各项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如工厂设备升级、信息通信能力发展等。 社会代表人口情况、教育水平、就业情况以及人民生存水平,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该地区市场竞争力。 生态则是对该地区周边大自然所作出的不同形式保障,如气候保障、食物供应能力保障以及对物种多样性保障。 _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环境:人口数量分析、人口结构分析、人口分布分析。2、经济环境:消费者收入分析、消费者支出分析、消费者储蓄分析、消费者信贷分析。3、政法环境:政治环境分析、法律环境分析。4、文化环境:教育状况分析、宗教信仰分析、价值观念分析、消费习俗分析。5、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分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分析、政府干预不断加强分析。6、科技环境: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发展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科技发展影响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科技发展促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代化。宏观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在心理学中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由那些较大的影响整个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构成,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构成。宏观环境(macro environment),在心理学中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如一个人所在的国家,所属的民族、职业、宗教等团体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

宏观环境的七个因素是什么,解释他们之间的区别?

宏观环境的七个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些因素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具体如下:1. 政治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信仰和政治稳定性等。2. 经济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市场规模和竞争状况等。3. 社会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4. 技术环境:指一个地方使用各项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如工厂设备升级、信息通信能力发展等。5. 环境因素:指一个地区周边大自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6. 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法律标准和法律稳定性等。7. 文化环境:指一个地方历史上所形成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人们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这些因素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组织运行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政治环境:那些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具体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军事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及执法体系等因素。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2、经济环境: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其中,重点分析的内容有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环境、市场及其竞争状况。3、技术环境:与本企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以及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如科技研究的领域、科技成果的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等等。4、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与变动。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中,宏观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环境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人文社会环境。1、政策法律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方针政策和规范雇佣双方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制度。2、经济环境是指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3、科学技术环境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工序、工作方式,所需的资本密集程度、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复杂性和是否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4、人文社会环境是指文化和价值观等,主要由各国、各地区、各种族和民族占据统治地位的风俗习惯、观念、信仰等组成。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什么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各指的是什么

1、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而微观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 2、宏观环境的简介:宏观环境是指个人所处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实中的大群体以及各种传播手段。宏观环境由那些较大的影响整个微观环境的社会因素构成,包括人口统计的、经济的、自然的、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构成。 3、微观营销环境的简介:而微观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企业内部环境等。在企业组织内部,以营销机构和营销人员为核心,其他机构和人员构成了企业营销的内部环境因素。

什么是宏观环境?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第一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第二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第三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什么是宏观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企业外部环境包括1.政治环境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状况.  2.社会环境是指人口、居民的收入或购买力,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3.技术环境指与本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4.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形势、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直接市场等.其中,企业的直接市场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销售市场、供应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等.企业外部环境分析1、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五类,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2、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3)市场结构与竞争.经济学中对市场结构的四种分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有助于对市场竞争者的性质加以正确的估计.严格定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这一市场中激烈的价格竞争使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的描述在许多消费品市场中却屡见不鲜.垄断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差异性为企业建立了固定客户,并且允许企业对这些固定客户享有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一些市场权力.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要依赖于其他企业的选择,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决策均衡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完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控制操纵价格和产量的行为因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反垄断政策的制约,但企业通过创新来取得垄断力量和实现高额利润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从长期看对垄断的限制对消费者是不利的,因为它限制了竞争.(4)市场需求状况.可以从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和需求价格弹性两个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决定着市场需求的规模,其中生产企业可以把握的因素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产品价格、差异化程度、促销手段、消费者偏好等影响着购买欲望.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产品的可替代程度、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购买者在该产品上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购买者转换到替代品的转换成本、购买者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产品互补品的使用状况等.5)产业内的战略群体.确定产业内所有主要竞争对手战略诸方面的特征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战略群体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各企业组成的集团.战略群体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自己的相对战略地位和企业战略变化可能产生的竞争性影响,使企业更好地了解战略群体间的竞争状况、发现竞争者,了解各战略群体之间的“移动障碍”,了解战略群体内企业竞争的主要着眼点,预测市场变化和发现战略机会等.  (6)成功关键因素.作为企业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成功关键因素可能是一种价格优势、一种资本结构或消费组合、或一种纵向一体化的行业结构.不同产业的成功关键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成功关键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也可能对该产业成功关键因素有不同的侧重.

宏观环境包括哪些

宏观环境是一个口语和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术语。它是指那些影响整体经济活动及诸如货币、财政、贸易、人口等方面的宏观因素。具体来说,宏观环境包括以下因素:1. 经济环境:这包括物价、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率、国家债务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2.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和行政规章等。例如,政府税收和支出政策、外交关系、贸易政策、移民政策、社会保障和环保政策等对宏观环境有影响。3. 社会文化环境:这个因素主要是和人口有关的因素,例如人口增长率,年龄分布,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等。4. 技术环境: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中小企业利用新技术会更容易接触到全球的商业机会。总之,宏观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理解和准确评估宏观环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商业决策和战略规划。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在合理增长区间内运行1.经济增长减慢,供给结构优化。2014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7.4%,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缓0.3个百分点,是2009年一季度之后的最低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放缓0.8和1个百分点,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但经济增长速度仍在年度7.5%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范围之内。从各产业增长看,采掘业、粗钢、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过剩行业产量增速放缓较大,是导致工业增速减慢的主要因素,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增长7.8%,继续延续2013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并快于第二产业,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符合经济转型的要求,趋于优化过程中。2.消费和出口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较上年同期微增0.1个百分点。从外贸统计数据看,一季度,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6%,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影响,一季度中国出口接近7%左右,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基本吻合。从套利资金流入较多的香港贸易看,一季度内地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响总体出口增速下降7.2个百分点,仅仅剔除对港出口中国整体出口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3.3和2个百分点,是一季度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其中,制造业增长15.2%,同比放缓3.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同比放缓4.7个百分点,今年增速逐月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同比3.4个百分点,但增速逐月回落。3.就业形势稳定。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就业形势较好,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增加288万人,就业岗位继续增加,失业率维持在合理水平。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4.物价水平稳中趋降。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同比放缓0.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跌幅同比扩大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5个月呈现下跌态势;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为上涨17.7%;综合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上涨0.4%。物价总水平特别是工业价格表明,制造业的需求仍低于供给能力,潜在经济增长能力高于实际增长,但综合就业、价格、经济增长等指标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合理增长区间内。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原因当前经济增长减慢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足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结构和体制问题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并影响社会预期。一是投资面临一定的资金约束。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13年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14 万亿元,比上半年减少3.01万亿元;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为5.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广义货币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进一步回落到12.1%。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0.1%,超出预算目标2.1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与预算数基本持平,仅增长10.9%,而2013年财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主要靠年终“突击花钱”,1-11月财政支出持续低于10%的预算增长目标,12月份当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20.3%。2014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1%, 财政支出增长6%,均低于预算8%和9.5%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投放滞后半年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资总量扩大和下半年减少是2013年下半年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二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不管是人民币贷款、中期票据还是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动辄10%以上,加上各种中间费用甚至高达17%。首先,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和利润水平较高的房地产资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以及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后,上述部门大量通过发行债券、银信理财合作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造成相关部门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社会资金“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挤出”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快速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贷比约束和银行季末考核因素影响,在季末、年末及春节前后等时点,银行高息揽储,货币市场利率往往大幅飙升。最后,在中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均衡,跨境资金由大举流入转为“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后,以往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三是人民币升值滞后影响了中国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3%左右,汇率升值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期一般在1-2年。四是多因素交织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影响市场预期。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地方性债务迎来还债高峰、影子银行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牵一发动全局,既关系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是影响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安全,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也会加大。近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中诚信托、超日债等若干起金融违约事件。同时,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外流,可能引发国内资金紧张,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需求如何仍是分析判断当前经济走势的关键。中国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化解产能过剩必然影响制造业投资。2013年中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调整程度加大。今年一季度地产新开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在下降,地产销售增长已经接近停滞,购房者与房地产企业观望情绪加重,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减慢。2013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4.2%,较上年大幅减少14.4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仍然较低,仅增长12.6%,意味着后续投资将有所放缓。但是,总体投资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一是占投资需求较大比重的基础建设投资继续稳定增长。国家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并提出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延长还款期限;通过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成立2000-3000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吸引民间资本,为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筹资;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债券,支持棚户区改造。二是营改增试点扩大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等,有助于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在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农业投资增长水平有望提高。同时,央行决定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次定向降准向三农领域释放的资金将超过千亿元。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今年初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82项,并在加快制定政府权力清单;部分国企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总体来看,中国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7%左右。2.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三大需求中属于较为稳定的因素。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9%。当前,中国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一是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实了消费基础。二是社保体制日益完善支持消费稳定增长。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建立全国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消费者预期。三是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拉动消费增长。伴随着扩大信息消费政策的落实,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的销售加快,网络购物销售迅速增长。同时,社区商业中心将逐渐转变成城市的服务中心,居民相关商品与服务消费增长将加快。四是汽车类等热点消费增长较快。汽车市场存在城市家庭、机构用车更新换代、消费升级的需求,仍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此外,中西药品、通讯器材等消费增长较快。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2.6%左右。3.出口需求将温和回升至正常状态。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4月份IMF春季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3.6%,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提升,预示着二季度出口相对乐观。今年3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7,较上月提升0.4;一季度出口先导指数月度平均值为41.6较去年四季度的39.4有明显上升。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贬。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市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截至4月底,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出现1%左右的贬值。但是,外贸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新兴经济体在资本外流、本币贬值、结构性风险等多重压力下,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将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不足;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国际市场争夺日益激烈,中国出口难有显著改观。总体来看,4月中旬之后对港贸易虚增基数因素将会消除,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回升至正常状态。预计二季度中国出口将增长7%左右,进口将增长6.5%左右。4.物价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中国工业产能规模较高,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仍将保持负增长态势。从服务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3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并且由于中国粮价已经高于国际价格,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价格不会大幅上涨。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此外,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1.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物价总水平延续温和上涨态势,既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预计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3%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下跌1.1%左右。5.宏观经济增长将稳中趋降。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中国综合先行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3月,至今连续下降12个月,先行指数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并且在下降过程中还出现了小幅震荡的走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一致指数约6个月,先行指数平稳略降态势表明二季度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将增长7.4%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左右。政策建议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有前瞻性的加强宏观调控,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定社会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落实财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拨付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推进一批水利、粮食储备、核电、水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二是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三是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将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四是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五是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扩大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规模、资产证券化规模等方式,来增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作用。2.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调控要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强调节和引导,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既要维持中性的货币信用条件来抑制经济主体的加杠杆意愿,也要切实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防止社会资金成本过度上升危害实体经济。一是加强短期流动性调节,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根据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形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充裕。在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时,灵活运用SLO和SLF工具实现有选择的“定向放松”,以防范流动性危机,维持市场平稳运行。二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或适当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利率。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挤压也越来越强烈。银行监管机构要重视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重视“余额宝”、“易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抽血”的影响。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创新“冒进”带来 “金融脱媒”过度,危害到银行体系的平稳运行。四是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来把握外汇占款增长情况,加大汇率波动幅度,防止热钱无序流动,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以城镇化为抓手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一是努力实现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借助高铁发展契机推动城镇化,带动有效需求增长。三是加快改革相关制度,推动常驻人口获得相应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构成特点,规划城区的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应的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保证居民需求与供给的准确对接。四是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适当放开房地产限购政策的限制,继续支持自助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止房地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4.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抓紧制定负面清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对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收入增量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二是继续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抓紧制定政府权力清单。三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五是当前通胀较为温和是价格改革的较好时机,应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5.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一是应强化正向预期引导,明确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变化,正确认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寻求新常态属于客观经济规律。二是要强调当前各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总体可控。三是逐步建立市场对宏观政策信号的合理预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号的混乱。四是明确调控政策信号,稳定社会预期,加快落实改革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如何看待201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力度有所加大,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社会融资总量有所增加,各方面的改革在加快推进,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如果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不能引导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降低,对利率最为敏感的房地产市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一旦房地产出现量价齐跌和投资大幅下降的局面,2014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的下行压力。当前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在合理增长区间内运行1.经济增长减慢,供给结构优化。2014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7.4%,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缓0.3个百分点,是2009年一季度之后的最低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放缓0.8和1个百分点,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但经济增长速度仍在年度7.5%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范围之内。从各产业增长看,采掘业、粗钢、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过剩行业产量增速放缓较大,是导致工业增速减慢的主要因素,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增长7.8%,继续延续2013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并快于第二产业,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符合经济转型的要求,趋于优化过程中。2.消费和出口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较上年同期微增0.1个百分点。从外贸统计数据看,一季度,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6%,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影响,一季度中国出口接近7%左右,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基本吻合。从套利资金流入较多的香港贸易看,一季度内地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响总体出口增速下降7.2个百分点,仅仅剔除对港出口中国整体出口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3.3和2个百分点,是一季度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其中,制造业增长15.2%,同比放缓3.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同比放缓4.7个百分点,今年增速逐月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同比3.4个百分点,但增速逐月回落。3.就业形势稳定。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就业形势较好,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增加288万人,就业岗位继续增加,失业率维持在合理水平。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4.物价水平稳中趋降。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同比放缓0.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跌幅同比扩大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5个月呈现下跌态势;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为上涨17.7%;综合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上涨0.4%。物价总水平特别是工业价格表明,制造业的需求仍低于供给能力,潜在经济增长能力高于实际增长,但综合就业、价格、经济增长等指标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合理增长区间内。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原因当前经济增长减慢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足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结构和体制问题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并影响社会预期。一是投资面临一定的资金约束。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13年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14 万亿元,比上半年减少3.01万亿元;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为5.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广义货币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进一步回落到12.1%。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0.1%,超出预算目标2.1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与预算数基本持平,仅增长10.9%,而2013年财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主要靠年终“突击花钱”,1-11月财政支出持续低于10%的预算增长目标,12月份当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20.3%。2014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1%, 财政支出增长6%,均低于预算8%和9.5%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投放滞后半年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资总量扩大和下半年减少是2013年下半年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二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不管是人民币贷款、中期票据还是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动辄10%以上,加上各种中间费用甚至高达17%。首先,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和利润水平较高的房地产资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以及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后,上述部门大量通过发行债券、银信理财合作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造成相关部门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社会资金“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挤出”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快速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贷比约束和银行季末考核因素影响,在季末、年末及春节前后等时点,银行高息揽储,货币市场利率往往大幅飙升。最后,在中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均衡,跨境资金由大举流入转为“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后,以往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三是人民币升值滞后影响了中国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3%左右,汇率升值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期一般在1-2年。四是多因素交织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影响市场预期。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地方性债务迎来还债高峰、影子银行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牵一发动全局,既关系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是影响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安全,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也会加大。近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中诚信托、超日债等若干起金融违约事件。同时,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外流,可能引发国内资金紧张,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需求如何仍是分析判断当前经济走势的关键。中国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化解产能过剩必然影响制造业投资。2013年中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调整程度加大。今年一季度地产新开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在下降,地产销售增长已经接近停滞,购房者与房地产企业观望情绪加重,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减慢。2013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4.2%,较上年大幅减少14.4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仍然较低,仅增长12.6%,意味着后续投资将有所放缓。但是,总体投资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一是占投资需求较大比重的基础建设投资继续稳定增长。国家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并提出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延长还款期限;通过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成立2000-3000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吸引民间资本,为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筹资;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债券,支持棚户区改造。二是营改增试点扩大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等,有助于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在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农业投资增长水平有望提高。同时,央行决定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次定向降准向三农领域释放的资金将超过千亿元。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今年初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82项,并在加快制定政府权力清单;部分国企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总体来看,中国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7%左右。2.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三大需求中属于较为稳定的因素。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9%。当前,中国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一是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实了消费基础。二是社保体制日益完善支持消费稳定增长。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建立全国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消费者预期。三是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拉动消费增长。伴随着扩大信息消费政策的落实,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的销售加快,网络购物销售迅速增长。同时,社区商业中心将逐渐转变成城市的服务中心,居民相关商品与服务消费增长将加快。四是汽车类等热点消费增长较快。汽车市场存在城市家庭、机构用车更新换代、消费升级的需求,仍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此外,中西药品、通讯器材等消费增长较快。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2.6%左右。3.出口需求将温和回升至正常状态。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4月份IMF春季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3.6%,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提升,预示着二季度出口相对乐观。今年3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7,较上月提升0.4;一季度出口先导指数月度平均值为41.6较去年四季度的39.4有明显上升。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贬。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市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截至4月底,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出现1%左右的贬值。但是,外贸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新兴经济体在资本外流、本币贬值、结构性风险等多重压力下,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将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不足;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国际市场争夺日益激烈,中国出口难有显著改观。总体来看,4月中旬之后对港贸易虚增基数因素将会消除,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回升至正常状态。预计二季度中国出口将增长7%左右,进口将增长6.5%左右。4.物价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中国工业产能规模较高,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仍将保持负增长态势。从服务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3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并且由于中国粮价已经高于国际价格,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价格不会大幅上涨。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此外,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1.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物价总水平延续温和上涨态势,既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预计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3%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下跌1.1%左右。5.宏观经济增长将稳中趋降。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中国综合先行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3月,至今连续下降12个月,先行指数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并且在下降过程中还出现了小幅震荡的走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一致指数约6个月,先行指数平稳略降态势表明二季度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将增长7.4%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左右。政策建议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有前瞻性的加强宏观调控,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定社会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落实财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拨付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推进一批水利、粮食储备、核电、水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二是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三是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将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四是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五是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扩大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规模、资产证券化规模等方式,来增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作用。2.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调控要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强调节和引导,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既要维持中性的货币信用条件来抑制经济主体的加杠杆意愿,也要切实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防止社会资金成本过度上升危害实体经济。一是加强短期流动性调节,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根据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形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充裕。在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时,灵活运用SLO和SLF工具实现有选择的“定向放松”,以防范流动性危机,维持市场平稳运行。二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或适当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利率。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挤压也越来越强烈。银行监管机构要重视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重视“余额宝”、“易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抽血”的影响。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创新“冒进”带来 “金融脱媒”过度,危害到银行体系的平稳运行。四是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来把握外汇占款增长情况,加大汇率波动幅度,防止热钱无序流动,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以城镇化为抓手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一是努力实现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借助高铁发展契机推动城镇化,带动有效需求增长。三是加快改革相关制度,推动常驻人口获得相应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构成特点,规划城区的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应的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保证居民需求与供给的准确对接。四是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适当放开房地产限购政策的限制,继续支持自助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止房地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4.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抓紧制定负面清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对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收入增量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二是继续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抓紧制定政府权力清单。三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五是当前通胀较为温和是价格改革的较好时机,应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5.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一是应强化正向预期引导,明确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变化,正确认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寻求新常态属于客观经济规律。二是要强调当前各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总体可控。三是逐步建立市场对宏观政策信号的合理预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号的混乱。四是明确调控政策信号,稳定社会预期,加快落实改革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力度有所加大,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社会融资总量有所增加,各方面的改革在加快推进,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如果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不能引导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降低,对利率最为敏感的房地产市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一旦房地产出现量价齐跌和投资大幅下降的局面,2014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的下行压力。当前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在合理增长区间内运行1.经济增长减慢,供给结构优化。2014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7.4%,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缓0.3个百分点,是2009年一季度之后的最低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放缓0.8和1个百分点,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但经济增长速度仍在年度7.5%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范围之内。从各产业增长看,采掘业、粗钢、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过剩行业产量增速放缓较大,是导致工业增速减慢的主要因素,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增长7.8%,继续延续2013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并快于第二产业,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符合经济转型的要求,趋于优化过程中。2.消费和出口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较上年同期微增0.1个百分点。从外贸统计数据看,一季度,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6%,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影响,一季度中国出口接近7%左右,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基本吻合。从套利资金流入较多的香港贸易看,一季度内地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响总体出口增速下降7.2个百分点,仅仅剔除对港出口中国整体出口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3.3和2个百分点,是一季度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其中,制造业增长15.2%,同比放缓3.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同比放缓4.7个百分点,今年增速逐月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同比3.4个百分点,但增速逐月回落。3.就业形势稳定。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就业形势较好,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增加288万人,就业岗位继续增加,失业率维持在合理水平。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4.物价水平稳中趋降。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同比放缓0.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跌幅同比扩大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5个月呈现下跌态势;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为上涨17.7%;综合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上涨0.4%。物价总水平特别是工业价格表明,制造业的需求仍低于供给能力,潜在经济增长能力高于实际增长,但综合就业、价格、经济增长等指标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合理增长区间内。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原因当前经济增长减慢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足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结构和体制问题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并影响社会预期。一是投资面临一定的资金约束。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13年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14 万亿元,比上半年减少3.01万亿元;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为5.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广义货币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进一步回落到12.1%。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0.1%,超出预算目标2.1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与预算数基本持平,仅增长10.9%,而2013年财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主要靠年终“突击花钱”,1-11月财政支出持续低于10%的预算增长目标,12月份当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20.3%。2014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1%, 财政支出增长6%,均低于预算8%和9.5%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投放滞后半年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资总量扩大和下半年减少是2013年下半年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二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不管是人民币贷款、中期票据还是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动辄10%以上,加上各种中间费用甚至高达17%。首先,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和利润水平较高的房地产资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以及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后,上述部门大量通过发行债券、银信理财合作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造成相关部门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社会资金“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挤出”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快速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贷比约束和银行季末考核因素影响,在季末、年末及春节前后等时点,银行高息揽储,货币市场利率往往大幅飙升。最后,在中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均衡,跨境资金由大举流入转为“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后,以往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三是人民币升值滞后影响了中国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3%左右,汇率升值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期一般在1-2年。四是多因素交织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影响市场预期。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地方性债务迎来还债高峰、影子银行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牵一发动全局,既关系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是影响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安全,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也会加大。近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中诚信托、超日债等若干起金融违约事件。同时,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外流,可能引发国内资金紧张,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需求如何仍是分析判断当前经济走势的关键。中国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化解产能过剩必然影响制造业投资。2013年中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调整程度加大。今年一季度地产新开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在下降,地产销售增长已经接近停滞,购房者与房地产企业观望情绪加重,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减慢。2013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4.2%,较上年大幅减少14.4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仍然较低,仅增长12.6%,意味着后续投资将有所放缓。但是,总体投资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一是占投资需求较大比重的基础建设投资继续稳定增长。国家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并提出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延长还款期限;通过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成立2000-3000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吸引民间资本,为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筹资;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债券,支持棚户区改造。二是营改增试点扩大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等,有助于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在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农业投资增长水平有望提高。同时,央行决定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次定向降准向三农领域释放的资金将超过千亿元。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今年初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82项,并在加快制定政府权力清单;部分国企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总体来看,中国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7%左右。2.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三大需求中属于较为稳定的因素。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9%。当前,中国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一是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实了消费基础。二是社保体制日益完善支持消费稳定增长。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建立全国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消费者预期。三是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拉动消费增长。伴随着扩大信息消费政策的落实,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的销售加快,网络购物销售迅速增长。同时,社区商业中心将逐渐转变成城市的服务中心,居民相关商品与服务消费增长将加快。四是汽车类等热点消费增长较快。汽车市场存在城市家庭、机构用车更新换代、消费升级的需求,仍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此外,中西药品、通讯器材等消费增长较快。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2.6%左右。3.出口需求将温和回升至正常状态。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4月份IMF春季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3.6%,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提升,预示着二季度出口相对乐观。今年3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7,较上月提升0.4;一季度出口先导指数月度平均值为41.6较去年四季度的39.4有明显上升。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贬。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市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截至4月底,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出现1%左右的贬值。但是,外贸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新兴经济体在资本外流、本币贬值、结构性风险等多重压力下,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将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不足;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国际市场争夺日益激烈,中国出口难有显著改观。总体来看,4月中旬之后对港贸易虚增基数因素将会消除,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回升至正常状态。预计二季度中国出口将增长7%左右,进口将增长6.5%左右。4.物价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中国工业产能规模较高,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仍将保持负增长态势。从服务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3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并且由于中国粮价已经高于国际价格,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价格不会大幅上涨。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此外,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1.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物价总水平延续温和上涨态势,既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预计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3%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下跌1.1%左右。5.宏观经济增长将稳中趋降。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中国综合先行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3月,至今连续下降12个月,先行指数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并且在下降过程中还出现了小幅震荡的走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一致指数约6个月,先行指数平稳略降态势表明二季度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将增长7.4%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左右。政策建议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有前瞻性的加强宏观调控,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定社会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落实财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拨付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推进一批水利、粮食储备、核电、水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二是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三是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将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四是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五是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扩大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规模、资产证券化规模等方式,来增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作用。2.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调控要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强调节和引导,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既要维持中性的货币信用条件来抑制经济主体的加杠杆意愿,也要切实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防止社会资金成本过度上升危害实体经济。一是加强短期流动性调节,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根据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形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充裕。在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时,灵活运用SLO和SLF工具实现有选择的“定向放松”,以防范流动性危机,维持市场平稳运行。二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或适当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利率。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挤压也越来越强烈。银行监管机构要重视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重视“余额宝”、“易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抽血”的影响。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创新“冒进”带来 “金融脱媒”过度,危害到银行体系的平稳运行。四是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来把握外汇占款增长情况,加大汇率波动幅度,防止热钱无序流动,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以城镇化为抓手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一是努力实现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借助高铁发展契机推动城镇化,带动有效需求增长。三是加快改革相关制度,推动常驻人口获得相应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构成特点,规划城区的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应的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保证居民需求与供给的准确对接。四是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适当放开房地产限购政策的限制,继续支持自助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止房地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4.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抓紧制定负面清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对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收入增量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二是继续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抓紧制定政府权力清单。三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五是当前通胀较为温和是价格改革的较好时机,应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5.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一是应强化正向预期引导,明确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变化,正确认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寻求新常态属于客观经济规律。二是要强调当前各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总体可控。三是逐步建立市场对宏观政策信号的合理预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号的混乱。四是明确调控政策信号,稳定社会预期,加快落实改革举措,提振市场信心。(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宏观调控应对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论文)

主要是增加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加速——乘数”的作用下,快速的拉升经济,以求摆脱金融危机。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宏观基础?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关系是( )

【答案】:A、D“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负相关的关系,即:如果工资上涨率较低,则失业率较高;反之,如果工资上涨率较高,则失业率较低。

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学)

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这就是说,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这样,可以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 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 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见图1)。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2中实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2中虚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