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商业银行指什么
股份制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英文缩写为CB,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自2014年8月1日起有条件免收个人客户账户管理费、年费和养老金异地取款手续费,并降低部分收费标准。个人跨行柜台转账汇款手续费最高50元封顶,对公跨行柜台转账汇款手续费200元封顶。
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利率由哪个机构确定?
中国人民银行。原因如下:贷款利率,是指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例。我国的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利率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利润在借款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分配比例,因而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因贷款种类和期限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与借贷资金的稀缺程度相联系。银行贷款利率是根据贷款的信用情况等综合评价的,根据信用情况、抵押物、国家政策(是否首套房)等来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7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在资本方面的要求是如何变化的?说明什么问题?600字以上
原8%,现10.5%。现在正是签署实施的是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的指引已推出。我国不会同步实施巴塞尔协议III,但是2010年8月30日银监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一个讲话通知表明银监会引入巴塞尔协议III制定对资本要求更高的监管指标“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银监会对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2%,非系统重要性银行8.5%;而总的资本充足率方面,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4%,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是10.5%”,且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2012年达标。新监管指标将导致银行新一轮融资,并促进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巴塞尔协定从国际的角度要求国际银行在资本(监管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所要达到的国际标准。从外部上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的实现。以下是巴塞尔协定的主要几次变革,也是核心内容:巴塞尔资本协议 Basel Capital Accord---1988年7月 Basel Capital Accord 四部分内容一是确定资本的构成,即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且附属不得超过核心的100%二是风险档次划分,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0 20% 50% 100%三是设定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纳入资本监管四是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本之比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巴塞尔新资本协定 2004年6月《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定:修订框架》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仍采用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稳健经营、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增加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引入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资本充足率CAR =(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产+12.5倍操作风险资产)2.外部监管 : 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3.市场约束:主要途径是银行披露的信息,包括CAR、资本构成、风险敞口及风险管理策略、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及过程等2010年 Basel 协定III坚持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的逻辑思路,对II做了完善和强化:1.增加资本质量和数量要求,最低资本要求中的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要求由2%提至4.5%,另加2.5%的资本保护缓冲和0-2.5%的反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因此要求可以高达9.5%(对全部资本要求高达13%)2.扩大资本对风险的覆盖范围和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降低监管资本套利的可能性3.以资本为手段来应对监管资本的缺陷(顺周期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挑战,例如资本保护缓冲和反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性重要机构提出超额资本要求等。4.此外,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实施的巴塞尔协定相关内容2007年2月28日,CBRC启动实施的工程,确立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分类实施:商业银行从2011年起资源申请实施协议。
某商业银行表内加权风险资产为7400万美元,表外加权风险资产为6000万美元,求公式
(1)风险调整资产是=表内加权风险资产+表外加权风险资产=7400+6000=13400万美元(2)一级资本充足率是=一级资本额/风险调整资产X100%=600/13400X100%=4.48%(3)总资本充足率是=(一级资本额+二级资本额)/风险调整资产X100%=(600+500)/13400X100%=8.21%
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 是什么?
未并表金融机构是指商业银行拥有股权,但没有纳入商业银行合并报表的金融机构。 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高于资本充足率的情况,("CAR")是衡量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加权风险比例的以百分比表示的量。 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 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8%,风险可以是加权资产风险(a),也可以是各自国家调控者规定的最小总资产要求。如果使用加权资产风险,那么CAR = {T1 + T2}/a ≥ 8%.[1] ,后面那个不等号是国家调控者的标准要求。T1 T2分别是两种类型的可以计入总量的资产:第一类资产(实际贡献的所有者权益),即银行不用停止交易即可以化解风险的资产;和第二类资产(优先股加百分之50的附属债务),停业清理可以化解风险的资产,对储户提供相对较少额度的保护。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风险资产的比率。国家调控者跟踪一个银行的CAR来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吸收一定量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
【答案】:A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总资本一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一道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题,请给出详细步骤,谢谢。
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总资本为6000万元总资产=5000*0+20000*0+5000*10%+5000*100%+65000*100%+10000+50%*20000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总资产私人公司贷款 65000 没说明有没有抵押担保目前利率、汇率合约在风险系数转换表中暂不考核从你给的题目中也不能计算市场风险资本和操作风险资本拓展资料: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资本充足率(CAR)是衡量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加权风险比例的以百分比表示的量。CAR定义为: CAR=资产/风险 风险可以是加权资产风险(a),也可以是各自国家调控者规定的最小总资产要求。如果使用加权资产风险,那么 CAR = {T1 + T2}/a ≥ 8%.[1] 后面那个不等号是国家调控者的标准要求。T1 ,T2分别是两种类型的可以计入总量的资本:第一类资本(实际贡献的所有者权益加上未分配利润),即银行不用停止交易即可以化解风险的资产;和第二类资本(优先股加百分之50的附属债务),停业清理可以化解风险的资产,对储户提供相对较少额度的保护。例如:某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为300亿元,附属资本为40亿,拥有三类资产分别为6000亿元、5000亿元、2000亿元,与其对应的资产风险权数分别为10%、20%、100%,其资本充足率为:(300+40)÷(6000×10%+5000×20%+2000×100%)=9.4%2010年巴塞尔协议,强化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仍保持8%不变。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由目前的4%上调到6%。同时计提2.5%的防护缓冲资本和不高于2.5%的反周期准备资本,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可达到8.5%-11%。核心资本的计算公式: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100%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2.5倍的操作风险资本)×100%核心资本又叫一级资本(Tier 1 capital)和产权资本,是指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它是银行资本的构成部分,至少要占资本总额的50%,不得低于兑现金融资产总额的4%。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影响因素存在于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中:1,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CAR")是衡量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加权风险比例的以百分比表示的量。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 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8%风险可以是加权资产风险(a),也可以是各自国家调控者规定的最小总资产要求。2,如果使用加权资产风险,那么CAR = {T1 + T2}/a ≥ 8%后面那个不等号是国家调控者的标准要求。T1 T2分别是两种类型的可以计入总量的资产:第一类资产(实际贡献的所有者权益),即银行不用停止交易即可以化解风险的资产;和第二类资产(优先股加百分之50的附属债务),停业清理可以化解风险的资产,对储户提供相对较少额度的保护。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按资本与( )的比例计算的。A.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答案】:A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根据《资本办法》,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求新准则下的商业银行会计科目?
新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一、资产类 1 1001 库存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 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银行专用 新增) 4 1011 存放同业 银行专用 新增 5 1012 其他货币资金 4 1101 短期投资(分拆) 5 110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更名) 6 1021 结算备付金(证券专用 新增) 7 1031 存出保证金(金融共用 新增) 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 (新增) 9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10 1121 应收票据 11 1122 应收账款 12 1123 预付账款 13 1131 应收股利 14 1132 应收利息 17 1212 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 18 1221 其他应收款 19 1231 坏账准备 13 1161 应收补贴款 20 1301 贴现资产(银行专用 新增) 21 1302 拆出资金(新增) 22 1303 贷款(银行和保险共用 新增) 23 1304 贷款损失准备(银行和保险共用 新增) 24 1311 代理兑付证券(银行和证券共用 新增) 25 1321 代理业务资产 (新增) 34 1411 周转材料(新增) 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 35 1421 消耗性生物资产 37 1441 抵债资产 (金融共用 新增) 39 1461 融资租赁资产 (租赁专用 新增) 41 1501 持有至到期投资(新增) 42 1502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新增) 43 150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增) 44 1511 长期股权投资 29 1402 长期债权投资(更名) 45 1512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46 1521 投资性房地产(新增) 47 1531 长期应收款(新增) 48 1532 未实现融资收益(新增) 49 1541 存出资本保证金 (新增) 50 1601 固定资产 51 1602 累计折旧 52 160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3 1604 在建工程 54 1605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55 1606 固定资产清理 62 1701 无形资产 63 1702 累计摊销 (新增) 64 1703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65 1711 商誉(新增) 41 1815 未确认融资费用(变更类别) 66 1801 长期待摊费用 67 1811 递延所得税资产(新增) 69 1901 待处理财产损溢 二、负债类 70 2001 短期借款 71 2002 存入保证金 (金融共用 新增) 72 2003 拆入资金 (金融共用 新增) 73 2004 向中央银行借款(银行专用 新增) 74 2011 吸收存款(银行专用 新增) 75 2012 同业存放(银行专用 新增) 76 2021 贴现负债(银行专用 新增) 77 2101 交易性金融负债 (新增) 78 2111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金(融共用 新增) 79 2201 应付票据 82 2211 应付职工薪酬 83 2221 应交税费 (合并) 84 2231 应付利息(新增) 85 2232 应付股利 86 2241 其他应付款 90 2312 代理承销证券款 (证券和银行共用 新增) 91 2313 代理兑付证券款(证券和银行共用 新增) 92 2314 代理业务负债(新增) 93 2401 递延收益(新增) 94 2501 长期借款 95 2502 应付债券 100 2701 长期应付款 101 2702 未确认融资费用 (变更类别) 102 2711 专项应付款 103 2801 预计负债 三、共同类 105 3001 清算资金往来 (银行专用 新增) 106 3002 货币兑换 (金融共用 新增) 107 3101 衍生工具 (新增) 108 3201 套期工具(新增) 109 3202 被套期项目(新增) 四、所有者权益类 110 4001 实收资本 111 4002 资本公积 112 4101 盈余公积 113 4102 一般风险准备(金融共用 新增) 114 4103 本年利润 115 4104 利润分配 116 4201 库存股(新增)
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应当不低于( )。
【答案】:C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20%~150%。商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应当不低于1.5%~2.5%。
商业银行拨备前利润具体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拨备前利润=税前利润+减值准备金。拨备前利润(Pre-Provision Operating Profit ,简称 PPOP)指尚未扣除减值准备金的利润,它等于税前利润与减值准备金之和。拨备率实际上就是呆、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如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的应收帐款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为9%,即:按应收帐款余额的9%计提坏帐准备,提取的准备金进入当期损益。扩展资料拨备率或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损失、坏账准备金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经营风险的企业,其生存发展与稳健经营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它所承担的全部风险损失能够被补偿和消化。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金融产品价格或贷款定价中得到补偿,而非预期损失需要银行资本金加以覆盖。正因为这样,对贷款以及非信贷资产损失是否足额拨备、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监管要求,就成了衡量银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拨备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拨备前利润
求解关于影子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对欧美来说,主要是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多数不存在。在中国,由于信托、理财等业务完全处于银监会的监管之下,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符,因而不能将其视为影子银行。而对国内“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是百姓、企业、政府、机构等最常用的银行。银行有多种,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政策性银行、储蓄所、信用社等等。不同银行的目的、作用、功能、操作、经营范围、经营科目、服务对象、对风险的容忍度等等有很大区别,甚至完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corporate finance)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在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人们平常所说的金融投资主要是指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补充。采用对冲交易手段的基金称为对冲基金(hedge fund),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对冲交易的方法和工具很多如卖空、互换交易、现货与期货的对冲、基础证券与衍生证券的对冲等。对冲基金通过对冲的方式避免或降低风险,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由于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对冲基金被界定为私募基金的一种,而不是公募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采用各种交易手段进行对冲、换位、套头、套期来赚取巨额利润。这些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止风险、保障收益操作范畴。加之发起和设立对冲基金的法律门槛远低于互惠基金,使之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保护投资者,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将其列入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严格限制普通投资者介入。如规定每个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应少于100人,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等。人们把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称为金融衍生工具,它们通常被利用在金融市场中作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市场上,部分基金组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采取多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策略,这些基金组织便被称为对冲基金。目前,对冲基金早已失去风险对冲的内涵,相反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对冲基金实际是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对冲基金 是根据一种既定程序,通过买卖获取由于波动带来的差价收益。是同时卖出和买入的。如同时买入三个月期的空仓和一个月的多仓,两个一样的价钱的,可以对冲,对冲之后是有利润的。
对已核销的呆账贷款商业银行应继续追索
3354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重庆银行南川支行诉袁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裁判要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核销是一种内部财务管理措施,并不意味着“核销个案”、“核销债务转移”或“核销债务减少”,即商业银行对借款人享有的债权不因核销而丧失、转移或减少,仍有权按照“存款核销个案”的原则继续向借款人催收贷款。一个法律案件的事实2012年6月14日,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川支行(以下简称重庆银行南川支行)以《重庆银行“微企通”创业扶持贷款借款合同》为甲方(贷款人),袁某为乙方(借款人)。合同约定:“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川支行向袁提供贷款10万元;贷款期限自2012年6月14日至2013年6月14日;实际年利率9.31%,贷款按月付息,到期还本;贷款到期或提前到期时,乙方不能按时还清贷款本息,甲方有权计收罚息和复利,罚息和复利的利率按实际贷款利率上浮(增加)50%。”合同签订当日,重庆银行南川支行根据合同约定向袁发放贷款10万元。截至2014年7月31日,袁尚欠重庆银行南川支行贷款本金99,920.70元,利息17,669.70元。因袁未能及时偿还涉案贷款,重庆银行南川支行根据政府相关政策申请贷款风险补偿金,并于2015年领取风险补偿金6.66万元后申请内部核销该笔贷款。重庆银行南川支行向袁催收款项未果后,该行于2017年8月15日向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袁立即偿还贷款本金99,920.70元及逾期利息17,669.70元,并清偿自2014年8月1日起至以贷款本金99,920.70元为基数,按实际贷款利率加9计算的罚息。本案诉讼费用由袁承担。裁判员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认为,双方之间的金融借款合同事实真实,双方之间的关系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坏账核销只是银行的内部管理程序。虽然银行已获得相关风险补偿,但不影响银行对袁所欠贷款及利息的催收。故法院判决袁某立即偿还重庆银行南川支行贷款本金99920.70元及截至2014年7月31日的逾期利息17669.70元,并自2014年8月1日起按贷款本金99920.70元支付罚息,直至按实际贷款利率9.31%清偿50%。袁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风险补偿金是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合理分担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对逾期贷款形成的呆账进行补偿,然后进行核销的内部财务管理措施。这种注销并不意味着“取消账户”或“取消债务”或“减少债务”。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享有的债权不因本次核销而丧失、转移或减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权按照“销户存户”的原则开展贷款催收工作。袁仍按未付金额向重庆银行南川支行承担还款责任。据此,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袁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评论和分析本案中,袁与重庆银行南川支行签订的《重庆银行“微企通”创业扶持贷款借款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双方应根据合同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本案的主要焦点是,在涉案贷款到期后,袁是否应当承担对涉案贷款的偿还义务,以及如何确定袁应当偿还的本金数额1.政府对微型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造成的坏账进行风险补偿,主要目的是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目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并核销相应的坏账。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微型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前端”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不佳时如何处理其贷款的“后端”问题。""2.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不良贷款风险补偿后,内部核销并不意味着“销户”或“注销债务”。风险补偿是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合理分担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对逾期贷款形成的坏账进行补偿,然后进行核销的一种内部金融管理措施。这种核销并不意味着“销户”或“注销债务”,即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并不因这种核销而丧失或转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仍有权按照“销户存户”的原则开展贷款催收工作。此外,袁并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核销行为代表其对贷款人即重庆银行南川支行的还款义务已解除,故仍应向重庆银行南川支行偿还贷款。""3.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取得的风险补偿,不应冲抵还款金额。袁现辩称,涉案借款已由财政赔偿66600元,即使要承担还款责任,也应相应扣除本金。如前所述,核销是一种内部财务管理措施,并不意味着“核销”或“核销转债”或“核销减债”,即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享有的债权不因核销而减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仍有权根据其未清偿的金额向借款人主张权利。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已获得风险补偿的贷款的后续处置,也属于内部财务管理的范畴。故袁仍应依法向重庆银行南川支行承担还款责任。"基础案案号:(2017)渝0119民初6063号,(2018)渝03民终161号案例编写人: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李 健 张晓霞相关问答:相关问答:银行每年的坏帐呆帐怎么办啊?我是一位曾在基层银行信贷部门工作过十六年的"老银行人",曾参与过银行呆坏帐核销申报和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对回答此问题应该有相对比较权威的答案:①把基层银行的不良资产逐户剥离给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此前各家大商业银行都成立的有政策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如农行一长城,工行一华融,建行一信达等),由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经管不良资产业务。②国家允许各家银行总分行按信贷资金余额的一定比倒提取坏帐准备金进入成本。然后由基层银行对行成的呆坏帐逐户逐级向省分行在当年坏帐准备金额度内申报核销呆坏帐。当然这个申报核销程序相当严格。对银行内部:首先追究原贷款发放审批人的责任,其次对纳入申报核销的呆坏帐客户,逐级填表申报明确责任,以防造假。对外部贷款人:对拟纳入核销的呆坏帐对象必须是符合法定的(比如因遭受自然灾害或生产经营不善而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清算的)条件,并依法穷尽各种手段对借款人的所有财产进行清收处置后,仍不能收回的呆坏帐,才允许收集各种法律证明材料逐级向省分行申报核销呆坏帐。现实操作手续更复杂,受篇幅限制,将银行处置呆坏帐的程序简单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补充。
贷款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及代理保险业务等。按照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扩展资料:贷款种类:1、根据贷款主体的不同,贷款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三种。其中委托贷款指委托人提供资金,银行作为受托人按委托人指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办理贷款的手续,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的风险。特定贷款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银行发放的贷款。2、根据借款人信用的不同,贷款还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等种类。3、根据贷款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工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商业贷款等种类。无论何种贷款,除了经贷款人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外,其他的借款人均应提供担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贷业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1、做好客户群体的选择,银行的传统业务还是遵循2:8规律的,因此在办理个人消费信用贷款时首先还是要优选那20%的优质客户进行重点营销,因为重点行业、高端社区、优质资产的客户一方面实力较强,还款能力有保证,另一方面失信对于其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其套取消费贷款,用于其他方面的概率也相对较低;同时这类客户也是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目标,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也是吸引和营销这类客户的重要手段。2、针对实际的消费行为,做好产品的对接,根据客户重要的消费行为,专门设计产品对接,也是保证其贷款用途的很好方法,例如对于目前居民最大的消费项目房地产,除发展传统按揭外,可以推出信用首付贷,针对比较知名的开发商或中介公司,其购房者如果有首付资金不足的情况,可以办理该产品来部分或全部的满足其需求,一来该贷款资金是打给开发商或卖主的,可以基本保证用途的真实性,二来当前市场环境下,炒房者已不多,多数买房者首付款不足是因为暂时性原因(旧房未卖、理财资金未到期等),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提前归还,因此该产品的风险其实是不大的。而该产品对于银行来说,既可以实现较高的利率回报还可以要求客户的传统按揭必须一道办理来长期锁定客户;而对于客户则可以解决其首付资金不足的问题,甚至可以赚取开发商的优惠(很多开发商对于首付款短期到位是有折扣的),最后对于开发商则加快了其资金回笼,促进了房屋销售,可以说是一举三得。3、做好贷中和贷后管理,监控资金用途,考虑到操作的便利性,个人消费贷款的资金使用其用途审核只能放在贷中和贷后,通过系统在贷款发放和资金划转过程中对其帐户资金流向进行监控(消费贷款的资金使用应该以转帐为主,提现为辅),分析其实际资金划转方向与其申请用途是否一致。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种类有哪些?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1)按照用途可分为一是工商贷款,二是不动产贷款,三是消费贷款,例如:汽车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2)按照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同时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3)按照保障可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4)按照偿还方法可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贷款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及代理保险业务等。按照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扩展资料:贷款种类:1、根据贷款主体的不同,贷款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三种。其中委托贷款指委托人提供资金,银行作为受托人按委托人指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办理贷款的手续,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的风险。特定贷款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独资银行发放的贷款。2、根据借款人信用的不同,贷款还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等种类。3、根据贷款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工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和商业贷款等种类。无论何种贷款,除了经贷款人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外,其他的借款人均应提供担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贷业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贷款
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怎么判断合适的资本金水平
关于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答案可能不一样。先说资本的作用。资本是用来抵抗风险(或者叫损失)的。因为有了资本,一旦发生损失,损失的是资本,银行可以照常营业,不至于关门大吉,引发储户恐慌,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拖累整体经济。(看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后的美国和欧洲,还没有几家银行破产就引起经济危机了!)再说合适的资本水平。巴塞尔协议给了一个定义:未来一年里99%的概率不会破产所需的资本量。三说长期的合适资本水平。目前中国银行业,股票不能做、债券和金融机构违约很少发生、商品期货量很少,所以主要是放贷活动带来的信用风险。以前,人民银行对有问题贷款有经验的指标要求:呆账贷款比例<1%、呆滞贷款比例<2%、逾期贷款比例<4%,三者合计7%,和巴塞尔协议最初的资本充足率经验值8%差不多。所以,从长期看,8%的资本要求大致上是合适的。四说短期上影响“未来一年里会不会破产”的变量: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国内存贷款为主的银行业,经济发展速度与银行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国际上的银行发展也是一样,银行是跟着经济规模扩大而发展壮大的(比如美国的摩根、香港的汇丰)。过去30年,国内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伴随GDP快速增长(实际和M2更相关,比GDP增速更快,因为M2增速≈GDP增速+CPI),而利润增速低于规模增速,且利润要分红,所以银行的资本积累速度远低于规模扩张速度,于是,为满足8%,中国银行业连年资本告急,需要不断增资扩股。理论上,经济发展速度快的时候,企业效益好,银行效益也好,从风险角度是风险小的时候,破产概率降低,按巴塞尔协议定义,资本水平可以下降。(那样的话,银行业就不拖累股市了。)但是,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后的现实教育了巴塞尔委员会,“经济繁荣/风险小的时候降低资本要求、经济衰退/风险大的时候提高资本要求”是行不通的,经济衰退的时候为了刺激经济要鼓励银行放贷,于是,巴三酝酿提出了“逆周期监管”的概念——经济繁荣的时候计算出的资本充足率高,但是为了丰年多有积累,监管应该附加资本要求;经济衰退时计算出的资本充足率低,监管可以降低资本要求,让它低去。(具体怎么逆法还在研究,没有定论)。实际上,“逆周期监管”是平滑了资本水平,让它在繁荣期看起来也不那么高、在衰退期看起来也不那么低。第二,政府/央行对风险的容忍度。不象西方国家,我国政府/央行对经济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央行一放水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就小了,央行已紧缩不良贷款问题就暴露出来。但是,政府/央行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在于银行的资本水平,而在于企业效益和居民生活水平。目前来看,企业效益和居民生活水平比银行资本水平更脆弱,即,不到银行资本危机,企业效益和居民生活水平就会下滑得很厉害,要先救了。第三,银行业竞争状况。2010年以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大幅增加,再加上最近的民营银行获批,银行业竞争形势愈加激烈,经营风险加大。第四,除信用风险以外的新型风险。可以肯定,市场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利率市场化对利润的挤压风险在未来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从资本充足率角度,它们的影响不大。最后总结如下:哪怕是中国银行业最困难、最被唱衰的2000年间,对中国银行业坏账的估计也就是25%,这是在过去银行难以及时核销情况下形成的历史积累。2000年以后,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还是有不小的提高,未来决不可能这么高。就算目前存在债务危机的可能,包括地方政府债、影子银行债务、楼市崩盘影响,也不会超过10%。况且政府/央行的容忍度不高,经济增速还是要保证,有民营股份的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更重视风险控制。所以,个人认为,从风险控制的“未来一年里99%的概率不会破产所需的资本量”定义上讲,中国银行业整体上保证10%的资本充足率足够了。但是,只要利润后的留存增长速度追不上规模增长速度,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考虑到近在眼前的银行竞争环境和利率市场化对利润的积压,银行还将不断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本。来自知乎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怪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怪圈:放权让利→内部人控制→不良贷款巨额递增→加强监管→信贷紧缩→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即我国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担心过度监管会造成信贷紧缩,又担心权力过度下放会导致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呢?其原因之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现代企业理论要求所有人和债1权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而国有银行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行使的,银行的债权人主要是储蓄的居民,经营权掌握在银行经理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必然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等问题。银行经理在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主观动机驱使下,为了自己或部门利益可能违规经营,发放明知难以收回的贷款,而产生的呆帐最后由国家代表的所有权人承担;其原因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中各主体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等。中央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中间人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各级主管部门)来进行。中间人相对于上一级来说是代理人,相对于下一级或银行来说是委托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但是,在这个委托代理链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称的;其原因之三是独特的银行权力结构。国有银行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表现在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政府对银行的人事任免拥有绝对的权威,其债权人几乎没有发言的权力,且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仅仅取决于银行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它等主观因素,这必然使得银行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效用函数偏离银行财富最大化的准则。此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几个阶段的划分正好构成我国金融体制渐进式改革步骤“次优选择”的集合,中国改革以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银行信贷扩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而从次优选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时点看,信贷金融制度安排在时间表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次优拐点选择把持不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错位 1、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偏向。如果以工业总产值或不同经济类型的产值为因变量Y ,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金额做自变量X ,通过i it线性回归求出 1984 年-2004 年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结果表明国有工业产值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最小,仅为 0.757,小于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这说明国有银行强力扶植国有经济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信贷资金效率为代价的,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和“信贷偏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漏损。我国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2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政府主要采取控制利率和信贷配给手段对银行进行调控,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不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双轨制,并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蕴藏着巨额信贷租金成为金融机构寻租的源泉,吸引众多利益集团参与分享租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的严重漏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每年巨额资金漏损严重又伤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其后果是经济效益好的私营个体企业得不到贷款,或贷款成本过高,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贿赂或政府保护容易获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 3、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问题突出。政策性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重要途经,政策性贷款实施结果严重降低了我国金融系统的营运效率。 4、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行为金融范式凸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存在“羊群行为”、“非贝叶斯法则”、“过度反应”等行为金融学现象;比如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 80%左右的信贷资金,且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80%的贷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 40%的国有大企业,而更奇怪是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就只好选择从众策略,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以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配置羊群行为凸现。 5、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业务(存款、贷款)上具有规模经济,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和存款上的范围经济大于在投资上的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上不具在范围经济,而在投资和存款上具有显著的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组合上都不具有成本互补性,而在贷款和存款及存款和投资组合上都具有轻微的成本互补性。 四、防范与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加入 WTO 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信贷市场将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存款规模扩大、贷款利率降低、争夺存款资源的“价格战”异常激烈,银3行业所获利润减少、社会总体利润增加,中资银行赢利能力弱、外资银行赢利能力强。这既给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第一,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层次发展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而金融体系基本上仍是以国有银行垄断为基础的一元体系,难以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因此,要逐步放松银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与非国有地区性的金融机构,鼓励非国有产权主体的设立和发展,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独立的、规模合理的、相当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从而建立起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强化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够满足我国非国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 第二,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变迁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比如,可采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银行高层管理者;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推行“货币福利”激励,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 第三,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经验,运用“不对称原则”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利用“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合理保护金融市场,使用“市场对等开放原则”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不断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妥善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有银行机制转换是处理不良资产的根本、加强监管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保证、发展经济是处理不良资产的灵魂。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产权体制下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借贷关系,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故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首先要从产权体制改革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商业银行,其次构筑以“人民银行从严监管、金融机构自我控制、金融4同业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为框架的“四位一体”银行监管体系,最后通过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稀释、控制不良资产的比例, 最终使银企之间走出困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第五,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产权不明晰的银企关系为不良贷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国有商业银行要摆脱目前经营困境,必须从产权结构改革入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应认真吸取不彻底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定要避免“一股独大”现象,在组建股份公司时要吸收足够的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加,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真正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公司,建成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多元化股份制银行。 第六,对商业银行管理决策者实行聘任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重组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改革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银行治理方式和高级管理人员任命方式的变革。因此,应引入竞争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应实行聘任制,聘任那些既具有丰富的经营银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战略眼光、能把握产业动向及谋划好银行发展蓝图的人才担任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和抑制因行政主管部门派遣管理者而导致管理层的权力超越股东和董事会的现象,使 “内部人控制”现象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难题得以妥善解决, 也使非理性配置信贷资金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以资产风险管理为基础,由银行风险测评系统、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和银行风险监管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1 (一)利率风险管理 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开拓了银行更广泛的非利息收入来源,但利息收入在银行的总收人中仍然占有重要份额。20世纪8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的变化带来市场利率的波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此利率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同时也称为违约风险。这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办法,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核定客户等级和风险限额,确定客户授信总最。 过程控制,包括按照授权有限的原则,制定授权方案,完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对各类超权限授信业务进行审查。 事后控制,包括对授信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执行情况和授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或非现场检查,对贷后管理、资产质量状况作后评价,并以此相应调整授信政策和授权方案。 在整个风险控制过程中,重要环节是单笔资产的风险识别,即将若干单笔资产的集合构成的整体资产组合。其中,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又是风险识别的重要内容。 (三)投资风险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品种的增多,证券投资风险的管理越来越重要。证券投资风险包括证券发行人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证券投资风险估计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证券价格差异率法、证券收益离差法等。风险处理包括:投资时做好市场调研预测,进行风险预防并采用分散投资原则和各种套期保值手段;投资期间做好市场跟踪,随时了解风险动向;出现问题时,择机脱手,摆脱风险,降低损失。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2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 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 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 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 商业银行如何管理风险3 注重员工综合素质提升。 一是精选营销主力。目前很多银行网点仍然存在营销人员年龄老化,或部分人员营销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开展“全员营销”的`前提下,可以将客户经理、青年员工作为重点营销的人员来带动其他人的营销积极性,并加强考核激励机制,以业绩为导向促使员工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营销。 二是重点提升新员工业务素质。加强柜面业务的规范操作,严把开户、验印、对账、挂失等关口。提高信贷调查质量,准确掌握借款人真实信息,防止给上级行审查、审批带来误判。 三是开展案例警示教育。针对银保监综合检查发现的问题,梳理问题台账,推进有效整改,并制定成案例教育手册分发至各网点,在各类会议中组织员工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年轻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柜面经理的培训教育,切实提升风险合规意识。 四是持之以恒建设合规文化。将一年一度的“合规制度月”学习培训常态化,不定期下发合规提示,组织开展新员工合规测试,对测试不合规的进行“一对一”谈话,督促抓好业务风险的关键点和关键人。 注重网点负责人综合能力提升。 目前新员工入职一般直接分配至基层网点锻炼,因此提升网点负责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风险把控能力至关重要。 一是发挥“三线一网格”管理效能。让网点负责人真正成为管理员,让网点每位员工成为监督员,及时排查监测员工异常行为,建立“不敢违规”的风险排查机制。 二是有效识别网点薄弱领域。根据网点所在的区域特点、网点组别类型、网点短板类型等情况,逐一分析短处,找出突破口,有重点、有方向的改善困难现状,尽快提升综合实力。 三是把控业务发展方向。在日常的经营活动开展中,网点负责人应该紧跟金融发展新形势,着力改善吃大户的现象,降低对大客户存款的依赖度,积极拓展县域农村长尾客户,避免大户不稳定而带来业务波动。应不断加强全员揽存意识,强化揽存技巧与话术,稳定存款,将存款波动调试在可控的范围内。应着力改善营业网点内部运营风险及客户服务方面关注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岗位分工发掘人员营销潜能,立足网点实际运营情况,帮助员工提升职业技能。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重点工作和首要任务,随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外部监管处罚力度的“双重加强”,银行绝不能在声誉风险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掉链子”。 一是应明确管理重点。将“三农”服务、柜面服务、自助区管理、业务收费、代理保险、理财业务、信贷风险、员工管理等热点、敏感性问题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定期研究分析和排查声誉风险隐患,对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事项,制定预案,快速处置,确保不发生声誉风险事件。 二是建立声誉风险应急处理机制。重点关注县级、镇级官方媒体和县域自媒体账号动态,一旦舆情事件发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组成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部门间协调联动;积极配合公安、监察等部门的取证、调查工作,协调宣传部门、机构纾解事件压力。尤其是在处置信贷信访事件过程中,组建工作专班和应急小组,并安排专人关注舆情及事件最新动向,杜绝同类事件发酵,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是加强外部联系。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宣传部门汇报本银行支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企业、社会公众以及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增进地方党政机关的了解和支持,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有效化解声誉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能够在信用风险管理的(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A、B、C、D、E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计值等结果,在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定、信贷审批、资本分配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核心应用范围包括:①信贷政策的制定;②授信审批;③限额设定;④风险监控;⑤风险报告。其高级应用范围包括:①风险偏好的设定;②经济资本的建模与管理;③贷款定价;④损失准备计提;⑤绩效衡量和考核;⑥推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风险的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
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风险的定义及其度量方法。 (一)信用风险1.信用风险涵义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2.信用风险度量(1)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包括专家制度模型、Z评分模型等。(2)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主要包括: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 Model(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附加型)和宏观模拟模型(CPV模型)。(二)市场风险1.市场风险的涵义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2.市场风险的度量早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各金融机构普遍感到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始研究如何用单个模型来度磕整个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其中JP.Morgan研制的风险模型Risk Metrics最为成功。在此风险模型中使用的风险度量指标就是VaR即在险价值。(三)流动性风险1.流动性风险的涵义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以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表面上看此次危机足银行流动性缺乏所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肆意发放信用等级低、质量差的贷款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具有传导性。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这使得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不能保持正常的头寸,则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问题将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正任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传导到美国金融各个领域进而传导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领域的危机。2.流动性风险的度量(1)静态分析方法①存贷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等于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指标在很人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这一比例愈高,表示流动性愈低,风险越大。②流动资产比率:它分为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率以及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率两个层面,该比率愈高,表明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愈小。(2)动态分析方法①流动性缺口法流动性缺口衡耸的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目前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流动性缺口是静态缺口,资产和负债不断变化而产生的缺口足动态缺口。这。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特定的时间序列中银行未来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②现金资本模型一般适用于比较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模型首先假定银行不能获得任何的外来融资。通过评估银行所有的资产的流动性,来分析资产的可销售性,再运用适当的折扣率,来计算通过资产出售能够维持多久的流动性。(四)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问,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的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怪圈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似乎形成这样一个怪圈:放权让利→内部人控制→不良贷款巨额递增→加强监管→信贷紧缩→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即我国政府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处于一种两难境地:既担心过度监管会造成信贷紧缩,又担心权力过度下放会导致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呢?其原因之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虚置。现代企业理论要求所有人和债1权人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而国有银行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行使的,银行的债权人主要是储蓄的居民,经营权掌握在银行经理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必然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等问题。银行经理在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主观动机驱使下,为了自己或部门利益可能违规经营,发放明知难以收回的贷款,而产生的呆帐最后由国家代表的所有权人承担;其原因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中各主体的权力和义务不对等。中央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中间人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各级主管部门)来进行。中间人相对于上一级来说是代理人,相对于下一级或银行来说是委托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链。但是,在这个委托代理链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称的;其原因之三是独特的银行权力结构。国有银行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表现在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政府对银行的人事任免拥有绝对的权威,其债权人几乎没有发言的权力,且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仅仅取决于银行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它等主观因素,这必然使得银行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效用函数偏离银行财富最大化的准则。此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几个阶段的划分正好构成我国金融体制渐进式改革步骤“次优选择”的集合,中国改革以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银行信贷扩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而从次优选择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时点看,信贷金融制度安排在时间表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次优拐点选择把持不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错位 1、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偏向。如果以工业总产值或不同经济类型的产值为因变量Y ,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金额做自变量X ,通过i it线性回归求出 1984 年-2004 年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结果表明国有工业产值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最小,仅为 0.757,小于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对信贷资金投入的弹性,这说明国有银行强力扶植国有经济是以降低金融系统的信贷资金效率为代价的,即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和“信贷偏向”,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漏损。我国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2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政府主要采取控制利率和信贷配给手段对银行进行调控,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利率和贷款规模不同,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双轨制,并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蕴藏着巨额信贷租金成为金融机构寻租的源泉,吸引众多利益集团参与分享租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的严重漏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每年巨额资金漏损严重又伤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其后果是经济效益好的私营个体企业得不到贷款,或贷款成本过高,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贿赂或政府保护容易获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行为。 3、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问题突出。政策性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重要途经,政策性贷款实施结果严重降低了我国金融系统的营运效率。 4、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行为金融范式凸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存在“羊群行为”、“非贝叶斯法则”、“过度反应”等行为金融学现象;比如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了银行业 80%左右的信贷资金,且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80%的贷款发放给了只占经济总量约 40%的国有大企业,而更奇怪是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就只好选择从众策略,将贷款集中投向大企业,以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资金配置羊群行为凸现。 5、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传统业务(存款、贷款)上具有规模经济,在投资上具有规模不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和存款上的范围经济大于在投资上的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上不具在范围经济,而在投资和存款上具有显著的范围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贷款和投资组合上都不具有成本互补性,而在贷款和存款及存款和投资组合上都具有轻微的成本互补性。 四、防范与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加入 WTO 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信贷市场将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存款规模扩大、贷款利率降低、争夺存款资源的“价格战”异常激烈,银3行业所获利润减少、社会总体利润增加,中资银行赢利能力弱、外资银行赢利能力强。这既给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第一,建立竞争性的金融体系。我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层次发展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而金融体系基本上仍是以国有银行垄断为基础的一元体系,难以适应经济成分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要求。因此,要逐步放松银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与非国有地区性的金融机构,鼓励非国有产权主体的设立和发展,使金融市场上存在独立的、规模合理的、相当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形成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从而建立起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强化信贷资金配置的市场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促进金融市场有效竞争的形成,而且还有利于促使信贷资金的供给能够满足我国非国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 第二,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制度变迁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比如,可采用股票期权方式激励银行高层管理者;设立限制性股权或通过延期股票发行激励中层管理人员;鼓励普通员工投资入股,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推行“货币福利”激励,从而加快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 第三,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经验,运用“不对称原则”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利用“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合理保护金融市场,使用“市场对等开放原则”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支持和鼓励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不断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妥善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有银行机制转换是处理不良资产的根本、加强监管是处理不良资产的保证、发展经济是处理不良资产的灵魂。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产权体制下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之间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借贷关系,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故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首先要从产权体制改革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商业银行,其次构筑以“人民银行从严监管、金融机构自我控制、金融4同业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为框架的“四位一体”银行监管体系,最后通过发展国民经济总量,稀释、控制不良资产的比例, 最终使银企之间走出困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第五,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产权不明晰的银企关系为不良贷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国有商业银行要摆脱目前经营困境,必须从产权结构改革入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应认真吸取不彻底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定要避免“一股独大”现象,在组建股份公司时要吸收足够的民营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参加,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真正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公司,建成产权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多元化股份制银行。 第六,对商业银行管理决策者实行聘任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重组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改革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银行治理方式和高级管理人员任命方式的变革。因此,应引入竞争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应实行聘任制,聘任那些既具有丰富的经营银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战略眼光、能把握产业动向及谋划好银行发展蓝图的人才担任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和抑制因行政主管部门派遣管理者而导致管理层的权力超越股东和董事会的现象,使 “内部人控制”现象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难题得以妥善解决, 也使非理性配置信贷资金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市场风险: 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之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 二、信用风险:指借款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它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三、流动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 四、操作风险:制度不良与操作疏失以及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其他还有法律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等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通常来讲,信贷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通俗的说,就是借款人会不会是诈骗分子,纯属来骗钱,或者说是不是存在借钱不还的风险。关于如何控制风险,一般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是放款前的背景调查,主要查看借款人的资料是否真实和还款能力等等;二是放款后的跟踪,主要查看借款人是不是按照借款时的说明用钱的;三是催收,主要是发现借款人存在跑路或者拖欠的情况时。不过对于传统的信贷企业来讲,目前越来越多的开展线上业务,仅凭传统的风控手段来控制风险却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审核和放款的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哪些风险?并简单分析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以下对上述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一,信用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遵照合约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在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涉及传统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而且,贴现,透支,信用证,同业拆放,证券包销等业务中涉及的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本金风险.是指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追索权不能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如呆帐贷款,最终将表现为本金风险. 潜在替代风险.即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交易对手自交易日至交收日期间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大小根据市场走势向原先预计的相反方向发展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来计算.对银行而言,可能是交易对手违约,而市场又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情况下,被迫代替交易对手完成原有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者保证风险.如果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债务,而担保方或承诺方又不能代债务人偿还债务,就出现了第三者担保风险. 证券交易和包销风险.指的是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和一级市场交易中的风险. 交收风险.指的是资金或证券交与收的过程中,通知时间和实际时间之差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旦有关交收无法执行或交手处理错误,该风险将转化为本金风险. 信贷集中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少数客户,或者给某一个客户的贷款超过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从而使所发放的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二,利率风险 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是一种本原性风险,就是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其它各类风险长期隐藏,积聚,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讲,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派生性风险,即流动性不足,可能是由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源所造成的,银行最终陷入流动性风险中不能自拔. 四,汇率风险 是指本币或外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者运用过程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五,市场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投资或者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 六,法律风险 是指因为对法律条文的歧义,变迁,误解,执行不力,规定不细致等原因导致无法执行双边合约,造成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七,经营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程序或控制失控,工作人员失误及欺诈,使银行面临的风险. 八,管理风险 是指股东,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不称职,或者不诚实,使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九,国家风险 即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借款国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潜在变化,使该国不能按照合约偿还债务本息,给贷款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十,竞争风险 就是金融业同业竞争造成银行客户流失,质量下降,银行盈利减少,从而增大银行风险,威胁银行安全的可能性. 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信用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什么业务中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确认,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三)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指什么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帐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其它风险。在计算资本充足比率时,根据外部评级结果确定资产的风险权重,允许一些在国际上先进的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方法计算风险资产。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哪些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共计八大风险。在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种类型,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商业银行本身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其业务的性质决定了信用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审批部负责管理。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由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部来管理市场风险。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由商业银行的计划财务部负责管理。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操作风险更多的是人为失误带来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都会涉及到操作风险的管理,如:信贷管理、会计结算、市场交易等各类业务。五、合规、法律风险合规、法律风险是指银行经营管理违反法律、法规或准则,而使其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都是一起涉及的,但合规风险的范围比法律风险的范围更加宽泛一些。商业银行专门设立法律合规部来管理合规、法律风险。六、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一般由商业银行的行政管理部或负责公关关系的部分来管理这一风险。七、战略风险战略风险属于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导向不清晰、甚至错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专设战略管理部来管理这一风险。以上就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类型,如果想进入商业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这些是必须了解的入门知识。当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硬技能和软技能,这样职业发展才能更为长远。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条商业银行应按照管理强度高于其他贷款种类的原则建立相应的并购贷款管理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业务流程、内控制度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购贷款的风险。
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集团企业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阶形式,一般是指通过资本投入、管理控制或家族关联等多种关联方式形成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单位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有机联络***即家谱***的企业法人群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集团企业发展非常迅猛,截至2005年末,全国大型集团企业已达2845家,总资产超过20万亿元。在集团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竞相营销和积极拓展各类集团客户,开展战略合作,对集团的信贷投放不断增加,集团信用风险也不断暴露,银行在众多集团风险案件中遭受了重大资金损失和声誉损失。近期,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并再次预警集团客户资金链断裂风险。可见,国内银行加强集团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 国内银行要避免“羊群效应”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依靠业务特色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步伐。资产业务加快转向零售贷款、 信用卡、贸易融资业务,逐步降低企业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大企业大集团贷款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对于集团客户,应主动调整营销策略,以贷款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现金管理、 企业年金、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特色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与集团形成相对稳固的合作关系,获取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第二,加快实施行业聚焦与信贷组合管理。行业聚焦与组合管理是商业银行预防行业风险和集团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行业、客户、地区、业务是信贷组合的重要维度。国内银行要以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RAROC等为基础手段,从全行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实施行业聚焦研究和股东价值导向的信贷组合管理,分享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第三,加强资产业务创新。基于国内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加强资产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国内银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客户财务管理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集团客户的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和资金统一结算、风险统一控制的内在要求,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型银行”,避免只有传统信贷产品的被动局面。 二、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 搞好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必须建立配套的风险管理机制,国内银行要以集团统一授信工作为起点,尽快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统一集中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拉直集团风险的报告路径。在总、分行设定集团风险管理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经理担当。跨国、跨省 ***区***、跨分行的集团客户由总行进行集中管理,分行内跨支行的集团客户由分行统一管理。直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调查、信用评级、统一授信、授信操作、贷后检查、五级分类、风险监控、风险预警、不良催收等全部信贷活动。其次,明确集团风险的管理主线和工具。管理主线就是要弄清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与关联互保,解决资讯不对称;管理工具就是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用途监控的作用。第三,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在集团风险管理中,应按照“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协调主办行与协办行的利益分配。凡是由总行集中管理、分行具体经办业务的集团客户,分行按业务量和风险度获取收益、承担经济资本、计提拨备外,应按照授信比例承担总行管理成本。第四,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过程本质上是资讯管理。集团管理始于单户管理,但又有别于单户管理,其风险具有系统性、隐蔽性、破坏性强的特点,所以,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应特别突出资讯收集、额度监控、贷后管理、资讯维护等环节。 三、加强关联交易和关联行为分析,建立集团客户发现机制 切实弄清集团的关联关系,有效掌握关联交易的实质和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搞好集团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贷前调查,提高调查水平,严把集团客户关联关系关。除了完成单户企业的信贷调查和信用评级外,还应深入调查集团的股权架构、主要行业状况、市场份额、银行融资和区域分布情况,弄清集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正确列出集团家谱,客观地提出集团信贷调查报告。在客户评级中,关联客户评级应不高于集团公司评级。如协办行发现集团某一子公司有特殊风险,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主办行,并对子公司评级作相应调整。其次,积极探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的识别方法。通过集团业务经营和资金往来的关联程度、公司标识的统一程度以及集团成员对外投资和接受投资等情况,了解和掌握集团的家谱和管理方式。注重从控制***投资***、被控制***被投资***关系、交易往来及定价政策发现关联关系。对于没有表面控制关系的,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定关联关系,有共同的所有者、控制者、管理层的企业也应视同集团管理。加强关联互保分析,分析关联互保的背景、总量和结构,确定关联互保的风险程度。第三,建立集团客户发现***生成***机制。一定程度上,集团客户的发现机制是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先导。国内银行应建立集团资讯集中维护机制,改变目前的分散方式,具体可以由基层行提供集团客户资讯,总、分行设集团风险经理集中录入。 四、科学设定集团风险限额,防止过度授信发生 要有效避免过度授信“垒大户”,国内银行必须强化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探索有效的方法,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风险限额。第一,建立集团风险限额确定机制。集团风险限额必须与其经营规模、财务状况、负债结构与现金流量相匹配。如根据信用评级和债项结构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主营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状况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净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结构确定风险限额,以及综合各种方法进行确定。其次,区别设定和使用集团风险限额。对于紧密型集团,要集中授信、分散使用,先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集团净资产规模和年度营业收入规模、经营性现金流量、负债结构及对应的偿债能力,确定集团风险限额。然后再考虑集团内单一客户的独立偿债能力、贷款串用风险、关联担保能力风险以及风险的传染性,审慎确定集团内主要成员的风险限额。对于松散型集团,则要分散授信、汇总管理。先分别测算集团成员企业的最高授信额度,再汇总测算集团整体的风险限额。第三,完善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绩效 考核机制。减少贷款规模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风险价值导向考核,通过考核机制的完善,促进理性、审慎风险文化落地生根,促进主办行、协办行积极参与集团风险全过程。 五、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监测 首先,密切关注集团投资行为。银行贷款应主要支援集团核心业务、核心专案、核心资产的流动资金需要,避免与高成长、高资本运作、处于高投资期的集团发生授信业务;突出支援平稳增长、专注主业、适度投资的集团,坚持流动资金不用于集团专案投资与并购支出。贷款发放后,要及时进行资金用途和流向管理,掌握集团核心现金流,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其次,要合理安排集团的资产业务品种。品种安排必须与集团真实需求相匹配,中长期贷款对应专案建设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避免短贷长占。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区分铺底性和临时性的需求。第三,贷款用途纳入合同条款管理。设定预防性条款,如资讯披露与告知、资产转让限制、财务比例限制、关联交易限制、利润分配、交叉违约等条款,确保集团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第四,加强集团账户资金流监测分析。将银行的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集团账户资金进出,跟踪信贷资金流向,监测其是否按合同使用,分析其真实还款来源。对存在异动流向的,及时采取措施。 六、加强集团客户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完善IT支援系统 有效避免集团信用风险“见光死”,必须加强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并借助IT系统支援。一是加快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集团风险预警。国内银行要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建设集团风险资料库,通过关键指标提前预警风险,及时做好风险评价,建立不良集团“黑名单”制度,前移风险管理措施。将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关联公司账户资金进出作为财务预警重点;将关联资讯、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作为非财务预警重点。二是充实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强化集团贷后管理。集团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落实风险预警要靠到位的贷后管理,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将集团作为“一个债务人”进行集中管理,严密监控集团的重大体制变化、经营财务状况、重大投资活动、核心资产变动、社会与法律活动,严密监控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活动、大额资金往来、资本市场举措,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等。针对集团客户不同的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采取不同的贷后检查频率和检查方式,并将检查发现的重大变化情况及时录入信贷系统。三是完善集团风险管理资讯系统。系统应包括集团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资讯,以及集团风险管理中生成的评级资讯、调查报告、检查报告、风险预警等资讯,至少应实现以下目标:随时可列出每个集团所属企业清单,可以展示集团“家谱”;随时可给出每个集团所属企业在银行的每笔贷款;可以给每个集团所有企业设定最高信用限额。
商业银行对集团法人客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对( )的分析判断至关重要。
【答案】:D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参照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对集团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及担保状况等进行逐项分析,以识别其潜在的信用风险。其次,集团法人客户通常更为复杂,因此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特别是对集团内各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故本题选D。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与战略风险等。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三、流动性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四、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同,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五、法律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六、国别风险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七、声誉风险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作的定义是: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八、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扩展资料对策与建议一、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二、规范银行信息披露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1、首先,商业银行应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实施资产配置,这样既决定了不确定性问题。又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灵活。2、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吸收与流动机制。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动。银行通过搜集及整理相关信息,并在信息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后提供给相关决策者,可以减小信息不完全的影响。3、再次,提高资产配置质量。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可以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内部评级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 )。
【答案】:A,B,C,D,E内部评级法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如信贷审批、风险预警、管理报告、授信额度和提取坏账的准备等,在信贷政策、产品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均有应用。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什么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非营利性。1、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而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包括市场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的变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具有专业性、营利性。2、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具有单一性。3、商业银行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非营利性。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实行五级分类
信用卡的五级分类:正常、冻结、止付、呆账、销户、未激活正常、销户、未激活,都属于正常状态没影响。冻结:信用卡长期渝期,情况严重后,经过催收后仍然不还信用卡欠款,银行可能就会冻结信用卡使用权。或者在短期内连续多次发生逾期还款,银行为了防范风险也可能会冻结信用卡。止付:是银行为加强管理,保证安全,防止伪卡及遗失卡被胃用以及被丢失票据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措旅,同时,也是应持卡人要求止付主卡或附属卡,减少持卡人损失和风险的重要环节。呆账:催讨不能收回,长期处于呆滞状态的贷款,有可能成为坏账的款项,如征信报告中出现此状态,申请信用卡难度极大。
简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手段管理信用风险?( )
【答案】:B,C,D对于信用风险控制,主要的方法有:限额管理、贷后管理及时跟进和利用资产证券化及有关的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手段管理信用风险?( )
【答案】:A、B、C、D、E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包括限额管理、关键业务环节控制和缓释等。在信贷业务流程中,与信用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的关键流程/环节包括授信权限管理、贷款定价、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流程应当结构清晰、职能明确,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做到关键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满足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是妥善管理风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一,信用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遵照合约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在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涉及传统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而且,贴现,透支,信用证,同业拆放,证券包销等业务中涉及的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本金风险.是指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追索权不能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如呆帐贷款,最终将表现为本金风险. 潜在替代风险.即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交易对手自交易日至交收日期间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大小根据市场走势向原先预计的相反方向发展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来计算.对银行而言,可能是交易对手违约,而市场又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情况下,被迫代替交易对手完成原有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者保证风险.如果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债务,而担保方或承诺方又不能代债务人偿还债务,就出现了第三者担保风险. 证券交易和包销风险.指的是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和一级市场交易中的风险. 交收风险.指的是资金或证券交与收的过程中,通知时间和实际时间之差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旦有关交收无法执行或交手处理错误,该风险将转化为本金风险. 信贷集中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少数客户,或者给某一个客户的贷款超过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从而使所发放的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二,利率风险 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是一种本原性风险,就是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其它各类风险长期隐藏,积聚,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讲,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派生性风险,即流动性不足,可能是由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源所造成的,银行最终陷入流动性风险中不能自拔. 四,汇率风险 是指本币或外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者运用过程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五,市场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投资或者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 六,法律风险 是指因为对法律条文的歧义,变迁,误解,执行不力,规定不细致等原因导致无法执行双边合约,造成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七,经营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程序或控制失控,工作人员失误及欺诈,使银行面临的风险. 八,管理风险 是指股东,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不称职,或者不诚实,使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九,国家风险 即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借款国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潜在变化,使该国不能按照合约偿还债务本息,给贷款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十,竞争风险 就是金融业同业竞争造成银行客户流失,质量下降,银行盈利减少,从而增大银行风险,威胁银行安全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在衡量组合信用风险时,必须考虑到信贷损失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则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答案】:A贷款组合内的各单笔贷款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例如,如果两笔贷款的信用风险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同时上升或下降,则两笔贷款是正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一个风险下降而另一个风险上升,则两笔贷款就是负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共计八大风险。在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种类型,通常缩写为 CB ,不具备国家货币的发行权力,主要经营范围为存款以及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一般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贷款人不能够按照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按期进行还款,从而导致银行本身利益受到损失; 2 、市场风险:商业银行所需要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或是货币市场内的波动情况,具体是指商业银行在投资或是买卖不动产时因市场内的价格波动而造成利益损失; 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本身拥有的流动性资金不能够满足用户到期支付的需要,从而导致银行的清算能力丧失; 4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银行承受一些直接或是间接的损失; 5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方面因为同用户或是组织单位的法律纠纷而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是银行资产损失的原因之一; 6 、国别风险:国别风险主要取决于银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若是因为某些原因,造成该国家的人民没有能力去偿还在银行中的欠款,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银行资产方面的直接损失; 7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方面因为外部对其的一些负面评价而造成的直接或是间接损失; 8 、战略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未来的战略规划是其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是商业银行因未来战略而影响整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银行本身而言,是不利的。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面临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以下对上述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一,信用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遵照合约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在商业银行业务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涉及传统的信用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而且,贴现,透支,信用证,同业拆放,证券包销等业务中涉及的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本金风险.是指银行对某一客户的追索权不能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如呆帐贷款,最终将表现为本金风险. 潜在替代风险.即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交易对手自交易日至交收日期间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大小根据市场走势向原先预计的相反方向发展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来计算.对银行而言,可能是交易对手违约,而市场又向不利方向发展的情况下,被迫代替交易对手完成原有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第三者保证风险.如果债务人违约不能偿还债务,而担保方或承诺方又不能代债务人偿还债务,就出现了第三者担保风险. 证券交易和包销风险.指的是证券二级市场交易和一级市场交易中的风险. 交收风险.指的是资金或证券交与收的过程中,通知时间和实际时间之差可能产生的风险.一旦有关交收无法执行或交手处理错误,该风险将转化为本金风险. 信贷集中风险.是指银行的贷款只发放给少数客户,或者给某一个客户的贷款超过其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从而使所发放的贷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二,利率风险 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是指银行本身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是一种本原性风险,就是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其它各类风险长期隐藏,积聚,最后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爆发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讲,流动性风险是一种派生性风险,即流动性不足,可能是由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源所造成的,银行最终陷入流动性风险中不能自拔. 四,汇率风险 是指本币或外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在持有或者运用过程中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五,市场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投资或者买卖动产,不动产时,由于市场价值的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 六,法律风险 是指因为对法律条文的歧义,变迁,误解,执行不力,规定不细致等原因导致无法执行双边合约,造成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七,经营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程序或控制失控,工作人员失误及欺诈,使银行面临的风险. 八,管理风险 是指股东,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不称职,或者不诚实,使银行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九,国家风险 即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借款国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潜在变化,使该国不能按照合约偿还债务本息,给贷款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十,竞争风险 就是金融业同业竞争造成银行客户流失,质量下降,银行盈利减少,从而增大银行风险,威胁银行安全的可能性. 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来源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分析 以下是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分析:1.持卡人的风险 一是持卡人恶意透支。二是持卡人在收到货物后谎称未收到货物。三是先挂失,然后在极短时间大量使用已经挂失的卡。四是利用信用卡的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赚取利益。2.商家的风险 一是不法的雇员欺诈。 二是不法的商家欺诈。 三是特约商户在信用卡套现中的风险。 3.第三方的风险 来自第三方的风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盗劫、复制、ATM欺诈、伪造、身份冒用、虚假申报、网络支付蕴藏风险等等。尤其近几年随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网络电子购物的虚拟化,致使信用卡风险呈现新的形式,信用卡风险更是难以防范。 4.商业银行的风险 商业银行本身内部存在不法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会利用职权上的方便在内部作案。如擅自伪造信用卡或盗窃已经发出的信用卡,冒充客户提取现金或持卡消费;或擅自超越权限,套取大额现金;或通过更改电脑客户资料和存款余额,盗取现金。 以上是我爱卡小编为您提供的信息,望采纳。 银行信用风险是什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且不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什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且不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商业信用是指什么?商业信用指企业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行为,也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信用风险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降低总体违约率;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影响公司经营的特殊事件的发生。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但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信用风险包括哪些?1、市场风险: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如市场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债券投资者就会受损。期限越长的证券,对利率波动也越敏感,市场风险越大;2、违约风险: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不履行债务契约的风险。一般说来,借款人经营中的风险越大,信用风险就越大,风险高低与收益或损失高低呈正相关的关系;3、收入风险:运用长期资金作为多次短期投资时,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4、购买力风险:即未预期的高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风险,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的预期水平时,无论是获得利息还是收回本金时所具有的购买力都低于最初投资时预期的购买力。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区别1、含义不同:非系统风险指由于某种特定原因对某特定资产收益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可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消除的风险;系统风险影响所有资产,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2、与资产组合数量的关系不同:非系统风险是当组合中资产的个数足够大时该部分风险可以被完全消除,运用多样化投资可以分散;系统风险不能随着组合中资产数目的增加而消失,是始终存在的,通过多样化投资不可进行分散;3、致险因素不同:非系统风险是特定的企业或行业所拥有的;系统风险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是( )。
【答案】:A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可能性。
阐述商业银行证券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主要是为了使现金资产获得较高的收益。但商业银行通常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投资的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通常都是国债或信用级别很高的金融债、企业债,这些债券的期限通常也较短,就是为了随时能够变现。除了流动性风险,还有市场风险,比如利率突然变化引起债券价格的变化,可能给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波动。还有信用风险,就是证券发行方能否还本付息。就像上面说到的,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高度重视流动性,非常稳健,因此投资债券的评级都很高,信用风险通常不是重点的考虑。
商业银行的借款人由于经营问题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商业银行面临的是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 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 ”我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 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一)客观性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二)隐蔽性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三)可控性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二、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及对策一、操作风险1)操作风险的概念: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 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协议第段所给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 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 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 如政治、税收、监管、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 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前者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 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2)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解决操作风险的方法, 根据新协议, 主要有基本指针、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三种, 核心是根据不同的风险权重配置资本。但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由于个人住房信贷操作风险数据收集困难和业务开展时间尚短, 基本上无法采用统计法和信息模拟, 操作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我国尤为突出, 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防范操作风险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强化流程的管理1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查和梳理, 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虽然都设有法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 但没有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更谈不上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借款合同、借款流程上存在较多的漏洞, 如果不及早进行纠正, 将严重影响到业务的发展。2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市场调研, 进免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和高风险投入。目前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产品更新逐渐加快, 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办理方式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 但这些创新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操作风险审查, 值得怀疑。据了解,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推出一个新的个人住房信贷产品前, 很少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住往根据经验和领导的主观判断,这既是由于数据库尚未建立, 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调研的不重视。应急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对检查出来的漏洞和风险, 应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规避和改正, 尽量避免采用过急的手段和霸王条款进行处理。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 尤其是对提前还款的处理, 银行在理解到提前还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后, 采用立即加收违约金和限制提前还款的措施, 因在借款合同中并无相应规定, 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二规范严格制订业务手册针对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人员, 应该有详细的管理手册。目前, 部分商业银行有了类似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但还远远不够。一本内容齐备的业务手册是基层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必要条件。相当多的情况下, 操作风险来源于操作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这样的操作手册必须尽可能详细, 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手册的制定应特别注重对操作风险易发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三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已经引起重视, 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住房信贷数据库。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认识到一个好的数据库对业务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和在操作风险防范中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个人住房信贷的数据库, 并不仅仅是个人信息的数据库, 它还应当包括提前还款、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没有这些全面的数据信息, 就无法通过数学模型对个人, 住房信贷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也无法制订出最终行之有效的政策。对目前危害很大的假按揭一个好的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是建立防范假按揭发生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 提取出高度相关的因素, 方便在具体操作中对假按揭进行防范。但遗憾的是,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遭遇到大量的假按揭, 但类似的数据库却从来没有建立过, 直到现在,防范假按揭风险的唯一手段, 也仅是通过信贷人员对开发商的静态报表和项目情况的经验判断。四加强人员管理, 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操作人员同公司业务的信贷人员有明显的不同, 他们既负责对项目的调查、审批, 又负责对借款个人的调查、审批和手续办理, 也可能仅仅负责两者中的一块。所以, 对操作人员的管理, 是防范操作风险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经验数据表明, 一旦有银行内部职工的参与, 操作风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没有优良的人才配备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无法运作的。从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风险与机会中不断谋求平衡的过程。因此, 在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 风险经理制” , 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 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 在信贷审查、检查和不良信贷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二、担保风险1)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机构评估资格和识别评估结论准确与否的标准。对于是由银行还是由借款人聘用评估机构、聘用具有什么资格的评估机构、如何考核评估机构的资信状况、如何判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没有明确要求。实际情况是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借款人聘用,支付评估费用,受聘的评估机构往往考虑借款人的要求,高估抵押物价值,银行只要看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后就予以认可,造成大多抵押物价值高估,银行处置抵押物时,要么抵押物有价无市,要么清算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另外也没有判断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标准。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判断抵押物是否为市场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2)担保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1)银行必须健全保证人担保制度,加强对保证人的风险审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一是从单个保证人出发,考核该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其财务状况是否能够承担对外保证的数量,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其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二是从风险控制角度,把相互保证的保证人视作一组借款人,审查其信用集中情况,防范由于保证不充分而导致的风险过度集中;三是设定授信企业的担保额度,严格限制超额企业的信贷准入。加强对保证人财务实力的分析。在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时,首先要分析掌握保证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评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其次,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保证人是否有履行其义务的能力,分析重点:一是保证人的或有负债情况,特别是目前保证人所提供的数量和金额;二是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保证人的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2)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分析。要按照Mark to Market的原则评估抵押物、质押物。对于抵押物,要考虑抵押物的可变现性和未来的清算价值;对于股票、股份和收费权来说,要考虑公司状况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股票未来的价格变化,也要考虑学校、高速公路收费权的不确定性,以切实保护银行的债权。3)银行应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和声誉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是否存在资金或其他利益关系;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或与银行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估项目,评估机构以往的评估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4)规范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对于担保公司要视同信贷客户管理,经过统一授信确定其担保额度。同时,在授信时,探索建立符合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的评信授信体系。二是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披露的担保额度是否全面,担保额度是否超过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一定倍数,风险补偿机制是否健全。三是注意防范借款人与担保公司联合欺诈银行产生的风险,考察担保机构所设定的反担保措施是否完备。对于担保机构所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还需派人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等。三、道德风险1)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层次及其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层次,并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的决策层主要是各级行的领导和信贷审批人员。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进行信贷决策的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而且在目前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下,决策人员对信贷所创造的风险和收益所承担的责权利也是不对等的,这是决策层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主要指各级管理行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等。商业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层是指信贷业务的直接经办人员。他们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等。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对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就必须内外部、制度和人及产生道德风险的各层次进行综合防范。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局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作用仍然有限,产权不清、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股东大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必须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经营者直接承受经营失败的经济责任的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控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将我国商业银行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变为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将风险控制分为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进行分别的研究与设计。要在既定的组织结构下,加强各部门内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控制各项管理工作及工作流程中的风险,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道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第三,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同时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第四,以法约束,加大对信贷人员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据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香港法例第201 章) 规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即为违法,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 年及罚款港币50 万元,同时将招致最高7 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第五,塑造诚信企业文化,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贷人员队伍。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健全的道德文化,是各级员工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基础。如果各级信贷业务人员都能自发地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则银行无须担心违法活动的发生。通过建立诚信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要经常留意各级信贷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要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防止其对信贷人员进行腐蚀;要通过内部投诉机制,举报各种舞弊行为;要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如经常开展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防范教育,使信贷从业人员认识到风险,加深其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警觉性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技巧。
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度量的指标有哪些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风险的定义及其度量方法。 (一)信用风险 1.信用风险涵义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足所有囚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鞋提取款形成挤兑等等。 2.信用风险度遣 (1)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包括专家制度模型、Z评分模型等。 (2)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主要包括: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 Model(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附加型)和宏观模拟模型(CPV模型)。 (二)市场风险 1.市场风险的涵义 市场风险足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的火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口益突出。 (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囝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凶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 2.市场风险的度量 早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各金融机构普遍感到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始研究如何用单个模型来度磕整个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市场风险。其中JP.Morgan研制的风险模型Risk Metrics最为成功。在此风险模型中使用的风险度量指标就是VaR即在险价值。 (三)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风险的涵义 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以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表面上看此次危机足银行流动性缺乏所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肆意发放信用等级低、质量差的贷款导致的。 流动性风险的最大危害在于其具有传导性。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联系,这使得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不能保持正常的头寸,则单个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问题将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我们正任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传导到美国金融各个领域进而传导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领域的危机。 2.流动性风险的度量 (1)静态分析方法 ①存贷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等于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指标在很人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这一比例愈高,表示流动性愈低,风险越大。 ②流动资产比率:它分为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比率以及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率两个层面,该比率愈高,表明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愈小。 (2)动态分析方法 ①流动性缺口法 流动性缺口衡耸的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目前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流动性缺口是静态缺口,资产和负债不断变化而产生的缺口足动态缺口。这。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特定的时间序列中银行未来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 ②现金资本模型 一般适用于比较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模型首先假定银行不能获得任何的外来融资。通过评估银行所有的资产的流动性,来分析资产的可销售性,再运用适当的折扣率,来计算通过资产出售能够维持多久的流动性。 (四)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 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问,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对于信用风险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 )计算风险加权资产。
【答案】:A,D,EB是市场风险计量方法;C是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专家点拨】考生在复习时,对各种风险的计量方法一定要注意区分,不能毛淆。
银行初级考试风险管理资料: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导语: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 信用风险 项 目内 容 信用风险的内涵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特征信用风险损失会因为交易对手(包括借款人、债券发行者和其他合约的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造成损失,而且,交易对手信用评级的下降也可能会带来损失。(也即违约可能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原因)。 贷款、债券投资、信用担保、贷款承诺、衍生品交易都是信用风险来源,其中基础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带来的风险影响不同,基础金融产品(如债券、贷款),造成的损失最多是其债务的全部账面价值;而对衍生产品而言,由于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通常十分巨大,因此潜在的风险损失也就比较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种类,很大程度上由个案因素决定。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因此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 二、 市场风险 项 目内 容 市场风险的内涵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 利率风险是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利率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的变化,从而影响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市场风险的"特征市场风险具有数据充分和易于计量的特点,适于采用量化技术加以控制。市场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 三、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的内涵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包括四大事件类别和七种可能造成实质性损失的事件类型。具体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和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事件,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事件,实物资产损坏,信息科技系统事件,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事件等七种事件类型。 操作风险的特征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性和非营利性,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 商业银行之所以承担操作风险是因为其不可避免。 四、 流动性风险 项 目内 容 流动性风险的内涵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影响其正常运营。比如银行挤兑。 流动性风险的特征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涉及的范围广泛,是一种多维风险。而且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五、 国家风险 项 目内 容 国家风险的内涵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三大类。 (1)政治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长期以来部分南亚和非洲国家政局不稳),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2)经济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2009年11月发生的迪拜主权债务危机),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3)社会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贫穷加剧、生存状况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例如部分非洲国家长期受困于贫穷、饥饿、卫生、医疗等社会问题),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家风险的特征国家风险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国家风险管理归属于信用风险管理范畴。 六、 声誉风险 项 目内 容 声誉风险的内涵声誉是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基于持久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其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因此商业银行通常将声誉风险视为其经济价值最大的威胁。 声誉风险的特征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声誉,因此声誉风险也被视为一种多维风险。 管理声誉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并预先做好应对声誉危机的准备;确保其他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和优先排序,进而得到有效管理。 七、 法律风险 项 目内 容 法律风险的内涵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力。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密切相关的还有违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1)违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违反监管规定和原则,而招致法律诉讼或遭到监管机构处罚,进而产生不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商业目的的风险。 (2)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监管规定的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营,或削弱其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的风险。 法律风险的特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将法律风险管理归属于操作风险管理范畴。 八、 战略风险 项 目内 容 战略风险的内涵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或者,战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或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而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不利影响。 战略风险的特征战略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 二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三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四是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战略风险同样是一种多维风险。如果缺乏结构化和系统化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并有效控制战略风险是相当困难的。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是什么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操作风险是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可能性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针对以上风险设计了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什么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基准,是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风险的参照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口径同时计算并表的和未并表的风险监管指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哪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遭受的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方面。其中,风险识别是在商业银行周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中识别出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意外损失或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与评价是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的大小,进而确定银行的受险程度;风险控制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已经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保险与补偿;风险决策是在综合考虑风险和盈利的前提下,银行经营者根据其风险偏好,选择风险承担的决策过程。
商业银行对内评结果的初级应用领域
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内部评级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贷款定价,经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经济资本分配,授信审批和限额管理,信用风险监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也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信用风险度量1、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包括专家制度模型、Z评分模型等。2、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主要包括: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 Model(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附加型)和宏观模拟模型(CPV模型)。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手段管理信用风险( )
【答案】:A、B、C、D、E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包括限额管理、信用风险缓释、关键业务流程/环节控制、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等。配置经济资本是限额管理的重要手段。信贷业务流程涉及很多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授信权限管理、贷款定价、信贷审批、贷后管理中与信用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的关键流程/环节。
商业银行三大风险包括
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1、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2、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3、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拥有不对称性、累积性、非系统性、内源性四个主要特征。
商业银行在衡量组合信用风险时,必须考虑到信贷损失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则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答案】:A贷款组合内的各单笔贷款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例如,如果两笔贷款的信用风险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同时上升或下降,则两笔贷款是正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一个风险下降而另一个风险上升,则两笔贷款就是负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
怎么查询上市商业银行各年度审计费用
查询上市商业银行各年度审计费用的方法: 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或者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网站,点击信息披露,查询各商行的年报,里面有一个重要事项说明,其中有一个选项就是审计费用。点击就可以查询各年度的审计费用。 审计收费制度就是约定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关于审计费用的具体规则。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制度是计时制,即以注册会计师花费在审计事项上的工时作为审计收费的主要依据,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以此作为基础协商确定最终的收费金额。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重要方式,包括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两种,是否正确?
【正确】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的重要方式,包括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两种。与纯粹以信用为基础、没有任何担保的同业拆借相比,债券回购的风险要低得多,对信用等级相同的金融机构来说,债券回购利率一般低于拆借利率。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人一般是( )。A.证券公司B.中央银行C.商业银行
【答案】:C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转让流通的存款凭证。因此,发行人一般是商业银行。
急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问题?
~~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中的一种。 信贷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应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如果满意请在下面采纳哦!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
【答案】:C、D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43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和结算信用风险限额。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可采用传统信贷业务信用额度的计算方式,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计算;结算信用风险限额应根据理财计划所涉及的交易工具的实际结算方式计算。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
【答案】:D、E《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和结算信用风险限额。前者可采用传统信贷业务信用额度的计算方式,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计算;后者应根据理财计划所涉及的交易工具的实际结算方式计算。
商业银行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监管风险等。1、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2、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3、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4、监管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监管规定的变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营,或消弱其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的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与建议。1、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2、规范银行信息披露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应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实施资产配置,这样既决定了不确定性问题。又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灵活。建立合理的信息吸收与流动机制。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动。
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预警分析时,可考虑将( )作为区域风险预警信号。
【答案】:A、B、C、D、E区域风险通常表现为区域政策法规的重大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以及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等,其风险预警主要包括:①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②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③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出现问题。BC两项属于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ADE三项属于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的情况。
什么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 基本解释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1)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2)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3)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解决信贷管理低效率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目前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编辑本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 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 ”我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 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三)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二、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一、操作风险 1)操作风险的概念: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 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协议第段所给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 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 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 如政治、税收、监管、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 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前者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 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 2)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解决操作风险的方法, 根据新协议, 主要有基本指针、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三种, 核心是根据不同的风险权重配置资本。但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由于个人住房信贷操作风险数据收集困难和业务开展时间尚短, 基本上无法采用统计法和信息模拟, 操作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我国尤为突出, 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防范操作风险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流程的管理 1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查和梳理, 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虽然都设有法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 但没有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更谈不上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借款合同、借款流程上存在较多的漏洞, 如果不及早进行纠正, 将严重影响 到业务的发展。 2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市场调研, 进免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和高风险投入。目前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产品更新逐渐加快, 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办理方式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 但这些创新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操作风险审查, 值得怀疑。据了解,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推出一个新的个人住房信贷产品前, 很少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住往根据经验和领导的主观判断,这既是由于数据库尚未建立, 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调研的不重视。应急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对检查出来的漏洞和风险, 应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规避和改正, 尽量避免采用过急的手段和霸王条款进行处理。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 尤其是对提前还款的处理, 银行在理解到提前还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后, 采用立即加收违约金和限制提前还款的措施, 因在借款合同中并无相应规定, 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二规范严格制订业务手册 针对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人员, 应该有详细的管理手册。目前, 部分商业银行有了类似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但还远远不够。一本内容齐备的业务手册是基层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必要条件。相当多的情况下, 操作风险来源于操作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这样的操作手册必须尽可能详细, 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手册的制定应特别注重对操作风险易发环节的设计与处理。 三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已经引起重视, 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住房信贷数据库。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认识到一个好的数据库对业务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和在操作风险防范中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个人住房信贷的数据库, 并不仅仅是 个人信息的数据库, 它还应当包括提前还款、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没有这些全面的数据信息, 就无法通过数学模型对个人, 住房信贷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也无法制订出最终行之有效的政策。对目前危害很大的假按揭一个好的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是建立防范假按揭发生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 提取出高度相关的因素, 方便在具体操作中对假按揭进行防范。但遗憾的是,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遭遇到大量的假按揭, 但类似的数据库却从来没有建立过, 直到现在,防范假按揭风险的唯一手段, 也仅是通过信贷人员对开发商的静态报表和项目情况的经验判断。 四加强人员管理, 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里 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操作人员同公司业务的信贷人员有明显的不同, 他们既负责对项目的调查、审批, 又负责对借款个人的调查、审批和手续办理, 也可能仅仅负责两者中的一块。所以, 对操作人员的管理, 是防范操作风险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经验数据表明, 一旦有银行内部职工的参与, 操作风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没有优良的人才配备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无法运作的。从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风险与机会中不断谋求平衡的过程。因此, 在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 风险经理制” , 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 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 在信贷审查、检查和不良信贷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 二、担保风险 1)担保风险 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机构评估资格和识别评估结论准确与否的标准。对于是由银行还是由借款人聘用评估机构、聘用具有什么资格的评估机构、如何考核评估机构的资信状况、如何判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没有明确要求。实际情况是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借款人聘用,支付评估费用,受聘的评估机构往往考虑借款人的要求,高估抵押物价值,银行只要看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后就予以认可,造成大多抵押物价值高估,银行处置抵押物时,要么抵押物有价无市,要么清算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另外也没有判断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标准。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判断抵押物是否为市场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 2)担保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 1)银行必须健全保证人担保制度,加强对保证人的风险审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一是从单个保证人出发,考核该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其财务状况是否能够承担对外保证的数量,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其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二是从风险控制角度,把相互保证的保证人视作一组借款人,审查其信用集中情况,防范由于保证不充分而导致的风险过度集中;三是设定授信企业的担保额度,严格限制超额企业的信贷准入。加强对保证人财务实力的分析。在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时,首先要分析掌握保证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评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其次,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保证人是否有履行其义务的能力,分析重点:一是保证人的或有负债情况,特别是目前保证人所提供的数量和金额;二是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保证人的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 2)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分析。要按照Mark to Market的原则评估抵押物、质押物。对于抵押物,要考虑抵押物的可变现性和未来的清算价值;对于股票、股份和收费权来说,要考虑公司状况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股票未来的价格变化,也要考虑学校、高速公路收费权的不确定性,以切实保护银行的债权。 3)银行应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和声誉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是否存在资金或其他利益关系;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或与银行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估项目,评估机构以往的评估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4)规范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对于担保公司要视同信贷客户管理,经过统一授信确定其担保额度。同时,在授信时,探索建立符合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的评信授信体系。二是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披露的担保额度是否全面,担保额度是否超过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一定倍数,风险补偿机制是否健全。三是注意防范借款人与担保公司联合欺诈银行产生的风险,考察担保机构所设定的反担保措施是否完备。对于担保机构所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还需派人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等。 三、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的概念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 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层次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层次,并具体表 现为: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的决策层主要是各级行的领导和信贷审批人员。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进行信贷决策的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而且在目前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下,决策人员对信贷所创造的风险和收益所承担的责权利也是不对等的,这是决策层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等。 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主要指各级管理行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等。 商业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层是指信贷业务的直接经办人员。他们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等。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对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就必须内外部、制度和人及产生道德风险的各层次进行综合防范。 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局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作用仍然有限,产权不清、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股东大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必须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经营者直接承受经营失败的经济责任的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控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将我国商业银行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变为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将风险控制分为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进行分别的研究与设计。要在既定的组织结构下,加强各部门内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控制各项管理工作及工作流程中的风险,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道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第三,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同时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第四,以法约束,加大对信贷人员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 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据香港 《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香港法例第201 章) 规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即为违法,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 年及罚款港币50 万元,同时将招致最高7 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第五,塑造诚信企业文化,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贷人员队伍。 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健全的道德文化,是各级员工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基础。如果各级信贷业务人员都能自发地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则银行无须担心违法活动的发生。通过建立诚信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要经常留意各级信贷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要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防止其对信贷人员进行腐蚀;要通过内部投诉机制,举报各种舞弊行为;要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如经常开展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防范教育,使信贷从业人员认识到风险,加深其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警觉性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技巧。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具有什么特点如下:1、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2、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3、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4、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治有哪些
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第一点是尽量减少相关的情况的方式,这是要做好事前的一个相关的处理,事前很是重要的,不可忽视。事前做的好能够减少许多信用方面的风险。事前,商业银行要做好相关的调查,调查信贷者的信用情况,这是关键的。对于信用不太好的信贷者尽量不要去贷款,否则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这一点必须要明确。其次,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要加强对事中的监督,不是把钱贷出去之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就高枕无忧了,这是不行的。一定要加强对信贷者的监督。这是必要的。监督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确实会有一定的作用。这样会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督的方式有很多,时刻的保持对信贷者动态进行相关的了解,这是必要的。必须要明确的是,信用风险肯定会有一部分发生,这就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一定的准备可以减少信用风险对自己银行的危害。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系统是有必要的。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加强对自己的监管是关键。
河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河南农商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不是单纯的国企或者民营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商业银行最主要信用风险来源于
贷款。商业银行最主要信用风险来源于贷款,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公司资产,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同时也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领域,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金融企业。
企业机构信用风险暴露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暴露,是否正确?
【正确】企业/机构信用风险暴露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暴露。企业/机构信用风险暴露主要是向企业/机构客户提供的国际和国内贷款组合,以及其他可交易资产、衍生工具及或有负债执行中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1、信用风险涵义: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让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扩展资料:1、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1)不对称性: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不对称,当某一主体承受一定的信用风险时,该主体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是不对称的。(2)累积性:信用风险的累积性是指信用风险具有不断累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超过一定的临界点会突然爆发而引起金融危机的特点。(3)非系统性: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因此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4)内源性:信用风险不是完全有客观因素驱动的,而是带有主观性的特点,并且无法用客观数据和事实证实。2、信用风险的特点:(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用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主要的信用风险来源于
信用风险,是违约风险,是银行借款人无法还钱的风险,其成因的话,你原来列举的三点不是适合的角度,或者不是风险发生的原因:比如风险认识不足,这个跟风险成因关系不大,何况现在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总体上也已经相当专业了,认识上与国外差异不会多大,也早过了这一点导致银行内部管理、制度、风控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产生信用风险的时候了。内控制度不完善,现在不是重要原因,多数制度出问题也都是个别点、较小的问题,叠加其他因素,最终出现风险的(你要相信我国银行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多数还是偏风险保守型的,制度多数是从严,可以不做,或者少做,也要避免风险发生)。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客户营销以及信贷管理的难题,可以说是银行贷款出现风险,未能及时发现的部分原因,但跟风险原因本身关系不大。信用风险成因的话,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外部的(宏观上的,行业上的,企业自身的等等),还有银行内部的(管理上的,制度上的,风险控制上的,等等)。目前最主要的、全局性的原因是外部因素,特别是企业之外的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等宏观经济情况。银行是顺周期行业,特别是中国经济中“政府的手”非常强大,在中央和地方产业、信贷、税收等各方面政策规划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时,企业总体经营效益,盈利和现金流水平与宏观经济高度正相关,这是大环境,大背景,也是影响银行贷款信用风险水平最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银行业行业性、区域性整体逾期、不良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外部因素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自身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这个因素很多,主要有:经营管理不善;产品不对路,技术不过硬,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扩张过快,现金流跟不上;恶意欺诈,骗贷;发生生产事故,遭遇自然灾害;老板,实际控制人涉案,涉及民间借贷等等。现在也有不少是作为担保人,被别人给拖垮的。内部因素方面,信用风险的成因,主要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体上相当于你第二个问题“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客户选择不当;贷后管理不到位,资金监控、贷后检查等出现问题;个别工作人员违法违规;等等。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种类,它的主要形式包括()。
【答案】:B、C信用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种类,通常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大多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来源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一般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贷款人不能够按照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按期进行还款,从而导致银行本身利益受到损失;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所需要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或是货币市场内的波动情况,具体是指商业银行在投资或是买卖不动产时因市场内的价格波动而造成利益损失;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本身拥有的流动性资金不能够满足用户到期支付的需要,从而导致银行的清算能力丧失;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银行承受一些直接或是间接的损失;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方面因为同用户或是组织单位的法律纠纷而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是银行资产损失的原因之一;6、国别风险:国别风险主要取决于银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若是因为某些原因,造成该国家的人民没有能力去偿还在银行中的欠款,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银行资产方面的直接损失;
商业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 )四大类
商业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 )四大类?回答如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共计八大风险。在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种类型,通常缩写为 CB ,不具备国家货币的发行权力,主要经营范围为存款以及贷款业务。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一般也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贷款人不能够按照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按期进行还款,从而导致银行本身利益受到损失;2 、市场风险:商业银行所需要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取决于商品市场或是货币市场内的波动情况,具体是指商业银行在投资或是买卖不动产时因市场内的价格波动而造成利益损失;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本身拥有的流动性资金不能够满足用户到期支付的需要,从而导致银行的清算能力丧失;4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银行承受一些直接或是间接的损失;5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方面因为同用户或是组织单位的法律纠纷而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是银行资产损失的原因之一;6 、国别风险:国别风险主要取决于银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若是因为某些原因,造成该国家的人民没有能力去偿还在银行中的欠款,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银行资产方面的直接损失;7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方面因为外部对其的一些负面评价而造成的直接或是间接损失;8 、战略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未来的战略规划是其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是商业银行因未来战略而影响整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银行本身而言,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