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误判经济减速原因,刺激政策不当

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史来看,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 社会 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第2种结果被称为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国家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 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5万美元的高收入线。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带不来高等收入。而且伴随而来的污染,价格战,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需要仰仗高 科技 ,而高 科技 不是靠人多能追赶的。2017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8865.99美元,眼看就接近1万美元了。 我们能不能成功的突破1万美元的“地心引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以色列、“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等更多国家则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4.6美元,2014年仍只有在2865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2014年人均GDP只有10718美元,41年后仍属于中等偏上国家。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5000美元的发达国家的门槛。虽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根据现实中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我们可以从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教训中,归纳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化事实,用以说明一个“不幸”的经济体,是如何一步步落入该陷阱的。然后我们看看如何避免自身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美国经济史学家埃肯格林收集了大量国家的 历史 统计数据,通过计量研究发现,一个经济体在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的某个特定时点上,会发生明显的经济增长减速,平均减速幅度可高达60%。 经济突然减速,政府都要进行宏观调控,但对经济减速的原因如果发生了误判,会导致政策选择不当,从而使经济减速演变为停滞。 例如,如果减速的原因在于供给侧的潜在产出能力降低,而政府的政策却是着眼于在需求侧刺激的话,则不仅难以产生政策效果,还会导致一系列的扭曲和不良结果。其中,最严重的扭曲莫过于政府过度使用产业政策,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背离比较优势;最严重的政策后果则是造成泡沫经济、产能过剩和对落后产业及企业的不当保护。一旦如此,原本可能是正常的减速,反而转变为长期的超低速增长甚至增长停滞。 企业该破产的就让它正常破产,该裁员的就让它裁员,相信市场的力量,而不是人定胜天。 如果你不让它破产,它既创造不了效益,又占据以及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比如政府让银行继续给资不抵债的企业续贷,宝贵的信贷资源就是这样被浪费的,被投放到低效甚至无效的资产上。 政府看到政策几番刺激之后,经济还是一路下滑,很可能会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应对,造成经济 社会 体制的全面扭曲。 例如,通过银行放水的方式刺激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短期来看,经济可能会有起色,但每刺激一次,效果就减弱一分,因为货币政策只能起到短期的作用,长期来看,货币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这已经被诺奖得主弗里德曼证实。如果印钞和放水有用的话,那现在地球上就没有陆地了,更别提美联储的历次缩表行动了。 放出去的水要及时收回来,而不是一直放下去。 接下来,与停滞的经济增长相伴而存在的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造成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竭尽全力要维护这个有利于自身的分配格局,因此不利于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一旦进入这种体制状态,相关的经济 社会 政策就被利益集团所俘获,不仅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改革和制度变迁更是举步维艰,妨碍经济 社会 发展的体制便被固化。从已有的经验看,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以及坦然接受经济增速回到正常增速的现实,防止粗暴干预、过度刺激,把自然的减速转化为万劫不复的经济停滞,二是要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等问题,保持 社会 凝聚力,三是要打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阻碍,以体制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和长期可持续。

以下关于“中等收入陷阱”描述正确的是:

以下关于“中等收入陷阱”描述正确的是: A.由于不能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的增长机制被锁定B.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打破增长机制被锁定的关键C.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乏力,国民经济陷入长期停滞D.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创新,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正确答案:由于不能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的增长机制被锁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打破增长机制被锁定的关键;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乏力,国民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创新,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如何度过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兴市场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因为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要素已经不能够适应新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假如一国无法适时调整原有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动力长期不足,该国经济增长将有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其人均收入水平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停留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发展的契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推进深化改革,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员。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所推出的前瞻性政策,不仅使其平稳地度过了经济危机,还攀登上经济发展与国富民强的新台阶。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的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某些特征已经开始初步显现:贫富差距过大、城市化进程减缓、“两高一剩”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向前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关系到本国,更关系到整个世界。如何顺利越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成功经验和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失败教训,调整好经济结构、协调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对于中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性问题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在于公平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以牺牲社会公平的发展尤其牺牲大多数居民的福祉为代价换取片面的经济增长,最终会把增长扭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反之,公平的社会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市场,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发展,提高效率,拉动经济增长。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应该将社会公平放在首位,建立社会收入公平分配的机制,保障每一位居民都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中等收入陷阱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第几章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陷阱主要表现:1.收入差距拉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 。  2.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  3.金融体系脆弱  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 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  4.劳动力转移困难  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  5.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中国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3000至5000美元后,人均收入增长长期陷入停滞,而迟迟不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现象。一般认为,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智利可能是个例外)、东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与泰国、东欧一些转轨国家,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在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是持续增长而转变为发达国家,还是会步拉美国家与东南亚国家的后尘而迷失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这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问题。 一国经济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即当一国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该国能否继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用生产函数的框架来分析这一问题。一个典型的生产函数是指,一国人均收入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劳动力与全要素生产率这三大因素决定,其中劳动力又分为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素质(即人力资本)。用这个框架来分析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几大传统动力:首先,在资本方面,中国的高储蓄率支撑了投资率的不断上升,而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其次,在劳动力方面,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内享受了双重的人口红利,一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少年人抚养比率的下降以及劳动力占总人口比率的上升,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双重人口红利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与全球化红利一起塑造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再次,中国经济在如下两个层次上享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其一,过去30年的每个十年间,中国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包括1980年代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90年代的小平南巡以及2000年代的中国入世,这三次制度变革均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其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科技方面可以享受所谓的后发优势,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国科学技术而实现本国科技水平的上升。 然而,过去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都呈现出衰竭之势。这也是为什么市场担忧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首先,从资本因素来看,一方面,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率已经接近50%,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且中国目前很多制造业部门与局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部门都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继续扩大投资的潜力不大;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将会降低中国的储蓄率,从而难以继续为高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从劳动力因素来看,计划生育的正面效应正让位于负面效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加速老化。此外,富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开始面临供给端约束;再次,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其一,随着经济改革从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演进,重大制度变革越来越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要取得进展非常困难;其二,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科技方面能够享受的后发优势已经相当有限,且发达国家已经在知识产权问题上频繁向中国发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中国经济传统增长动力日益衰竭之势,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进而帮助中国经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呢?笔者还是试图从生产函数框架来寻找对策。首先,从资本层面来看,尽管中国的投资率已经相当之高,然而在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率方面,中国还至少有两方面潜力可挖。一方面,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着制造业过度发展、服务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通过调整激励机制来刺激服务业投资的发展,不但有助于缓解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而且有助于提高居民部门的相对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很大一部分投资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一般来讲,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通常低于民营企业。因此,通过降低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向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市场化的资金支持,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民营企业投资比重来提高整体投资收益率。更进一步讲,考虑到目前很多高利润率的服务业部门都处于国有企业垄断之下,因此,提高中国投资效率的关键,在于打破国有企业对特定服务业部门的垄断,真正向民营企业开放这些部门。 其次,从劳动力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应从延缓劳动力数量下降与提高劳动力素质两方面下功夫。在延缓劳动力数量下降方面,中国政府应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未来也可以通过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等方式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提高劳动力素质意味着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中国教育体系,尤其是应该重视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体系的发展。为了激励中国居民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即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收益率),中国政府一方面应该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另一方面应该取消户籍制度限制,并通过各种措施努力降低个人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流动的难度。 再次,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中国政府至少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中国的创新体系,提高中国居民与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一,中国政府应努力提高研究开发支出在GDP中所占比率;第二,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增强个人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第三,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发展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大力发展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权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主板市场在内的一系列直接融资体系,为国内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市场化融资支持;第四,中国政府应保持与扩大对外开放,努力从国外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并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来增强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谁最早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7)》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个人认为,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停滞不前甚至徘徊,这个主要原因就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原因就是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开始矛盾了,收入稳步提高,但是有钱怎么花就是个问题了,一些传统的附加值低但是基础的工作没人愿意去做,这些工作简单但是收入低,而一些附加值高复杂收入高的工作大部分人还不具备这个技能。这时候大家伙就开始思考徘徊了,社会各种问题就突出了,最终就影响经济发展。所以要摆脱这个陷阱就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至于怎么整我的水平还不够。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请问一个国家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是什么?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我个人觉得: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这个标准(这个是以前的数据,我觉得应该是购买力的问题。现在由于美联储不断量化宽松,美元的购买力明显下滑,所以标准应该有所提高。)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是 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现在中国就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不好也会落入这样的陷阱之中)理论上讲,脱离“中等收入陷阱”不应该以人均收入看,主要还是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动力足不足?当然人均收入是一个衡量指标。你说假定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那么是不是代表中国逐步脱离“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隐患?可以算是吧,如果那个时候没有没有大幅贬值!

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特征

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以下内容。1、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2、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3、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4、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5、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分析其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1、依赖初级产品的对外经贸战略与结构性失衡对外开放战略,尤其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被视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外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缓慢,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2、工业与服务业内部资源配置与低生产效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其国民经济中普遍存在相对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与服务部门以及落后的农村农业部门,同时这些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和工资均比农村的农业部门高,雇佣着少量就业人口,而农业部门却吸纳了大量劳动力。3、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环境在向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制度性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至关重要。伴随着经济增长,习惯于技术模仿或引进的拉美国家曾遇到了自主研发技术的重要历史阶段,但由于习惯于保护国内企业,使得拉美国家错失创新机遇。4、社会发展结构与收入分配体系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传统制度与新制度之间将出现冲突与对抗。传统制度包括土地制度、城乡财富分配结构与税收制度、政府行政制度与法制、社会阶层体系与社会秩序等。5、观念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脱节这些观念和素质的差别正是地区经济存在差别的关键问题,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仅从供给侧抽象地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就是本地人的观念和素质转变,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观念和素质的转变过程,再也没有其它的什么了。只不过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本地人在自己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挫折、反思与醒悟,才能逐渐实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等收入陷阱

怎么理解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发展水平和条件十分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关键是能否有效克服中等收入阶段的独特挑战。从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情况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巴西圣保罗的贫民窟第三,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主要就集中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2002年国内金融危机期间。第五,体制变革严重滞后。在拉美国家,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精英集团的“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把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国何时跨越这一“陷阱”

中国已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之际,相较于已经完成升级的少数国家,可以说是天时颇为不利。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已进入缓慢的增长期,后进国家外部需求普遍不振,此时,如果后进国家正进入转型升级期,显然要比过去20年的转型升级更加艰巨困难。  不过,中国显然已经克服了中等收入的第一个陷阱,即中国不依靠出口资源品作为技术资本积累的来源。直到2014年,中国贸易顺差一直是由加工贸易形成。2014年加工贸易顺差达3500亿美元。中国通过出口劳动积累资本。实际上,中国自21世纪开始已经是资源品的净进口国。  从2014年开始,由于全球资源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的一般贸易也出现了顺差。我们预期,中国的贸易顺差将长期大额存在,每年的顺差额都将超过5000亿美元,意味着中国会积累足够的资本服务工业体系的升级。  中国经济目前似乎也正在跨越中等收入的第二个陷阱,普遍家庭收入增加快速,高于GDP的速度,服务业发展强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逐年上升,2015年对GDP增长的贡献将超过60%。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分别是10.5%、9.3%、7.65%、7.67%和7.4%,但是,中国城镇新增就业的数量却在不断增长,2010年到2014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分别达1168万、1221万、1266万、1310万和1322万,2015年可能更高,1月-9月达到了1066万,整年有可能达到1400万左右,而2015年的GDP增长速度可能不及7%。整个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一直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  以上说明,中国经济具备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即跨越了资本陷阱与就业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是( )

【答案】:A、B、C、D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学原理知识。第二步,“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长期徘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何为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目前的数据,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前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这一转变,确认了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彼时日本和韩国仍在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报酬的递减速度,为实现经济腾飞争取了充分时间,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越过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因为正是在生产要素驱动到生产力驱动的转折点上,国家之间出现了分化,许多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实现这一转变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成功摆脱这一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的也仅有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值得注意的是。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机会显然不存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库兹涅茨曲线是指在一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关系。随着一国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将趋于扩大,当经济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中国经济已悄然越过刘易斯拐点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于判断未来中国经济驱动力异常重要

中国为什么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战以后,先后有许多经济体进入工业化历史进程,但只有少数经济体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从中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一种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在人均国民总收入不超过六七千国际元(购买力平价指标)时增长速度回落,陷入增长缓慢、停滞乃至倒退的困境,也就是落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些经济体大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抑制市场力量的发展,借用大量外债,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迫于民粹主义的压力,实行难以承受的高福利政策,最终导致高增长难以为继。典型代表是部分拉美国家。另一种是经历了一个更长时期(通常是二三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在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时增长速度出现回落,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并跻身于高收入行列,其典型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东亚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同时也有发展导向的强政府,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形成了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4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大体上相当于11000国际元,增长模式和轨迹与东亚经济体显示的增长规律较为相似。从长期增长框架看,我国已经成功利用了工业化时期高速增长的潜力;当前经济增长条件出现一系列重要变化,构成经济发展的新困难,经济合乎规律地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应该认识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当年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的发展水平,已经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只要经济能够实现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的平稳转型,就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平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一个“转型再平衡”的过程。从需求侧看,以往长时期带动高增长的低成本出口、大规模开发建设、排浪式消费等主要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在供给侧,由于重化工业调整相对较慢,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亏损扩大。但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下,部分工业品价格有所回升,工业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如果去产能到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升,供给侧也有望调整到位。随着供需两侧达到新的平衡,我国经济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进入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增长平台。中高速增长期依然是追赶期。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8000美元,与发达国家人均四五万美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说以往高速增长期主要是数量追赶,今后将更多地表现为质量追赶。在这一阶段,创新活动比重将有所增大,但大多数还是追赶型的,仍然需要重视向先行者学习,并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与数量追赶相比,质量追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都有更高要求,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纠正资源错配。目前,行业之间生产率的差距依然较大,这表明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欠佳。其根源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定价受阻。通过深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不仅可以使传统行业继续释放出可观的需求,而且能够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高生产率,化解潜在风险。  激励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既包括发展新兴产业,也包括在已有产业中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同时还表现为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提升,比如由低端制造提升到高端制造,更加注重设计、研发、品牌等。产业升级将带来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产业集中度的适当提高;将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中高级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将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全面推动精致生产。  营造创新环境。主要是形成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政策条件,使创新要素在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流动,聚集到创新更容易成功的地方,全面提高创新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创造有利条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聚焦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将为我国加快质量追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创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条件。目前,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优先领域加以推进。放宽准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近年来的商事制度改革,在小微企业准入便利化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现在更需要突破的是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改革,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这些垄断行业的投资看起来已经不少了,但其实非常需要有活力的新投资加入,以大幅提高投资效率。应进一步放宽这些领域的准入条件。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发展从以往的孤岛型转变为网络型,带动大城市之间大量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强互联互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人口居住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将可引出可观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机会。为此,应下决心打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交易、优化配置的不合理体制和政策限制。在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营造创新环境。创新与模仿具有实质性差异。在模仿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体现为指定技术路线、做好规划。在创新阶段,政府职能则主要体现在保护产权,稳定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预期,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激励;深化各项改革,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和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为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等。同时,还应使改进创新环境成为地方竞争的新元素,推动形成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抵制经济泡沫的干扰,引导资源流向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领域。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服务业中发展潜力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实体经济为本的理念和政策导向。对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极易形成经济泡沫的行业,必须高度警惕,及时抑制各种形态经济泡沫的泛起,防止出现大量资源脱实向虚和经济活动的大幅波动,把资源尽可能引导到提高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调动人的积极性,完善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应乘势前进,持续优化政治生态,在“关后门”“堵歪门”的同时“开前门”,探索符合国情和现代治理要求的长效机制。应给基层更大的试验空间,在把握方向、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同一改革可以有几种方案同时试验,相互比较、补充、完善。基层试验可以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也有利于少走弯路,降低制度和政策创新的成本。因此根据中国当前的现状而言,并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01中国人均GDP目前中国的人均GDP还是比较高的,高达人均8000美元,预计五年之后中国就可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了,所以基本上不太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02需求过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目前我国的需求过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那么就不存在着什么重大的矛盾需要去解决,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基本上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小,除非出现明显的需求过度、供给不足才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显然,不太可能发生。03高达6.9%的年经济增长率目前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高达6.9%,是非常高的,依照这个数据来看,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强劲的,并没有表现出疲软的现象,所以根本不太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04近年来没有全面演化成现实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阻碍,例如: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过高、大宗商品供求关系失衡等,但都没有全面演化成现实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并没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所以根本不太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具体指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以下内容。1、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2、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3、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4、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5、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用来形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的特别困境。其原理简述如下:贫穷国家或曰欠发达国家虽然处境艰难,但因为贫穷,它们却可能天然拥有某些经济学考量上的"比较优势",比如低工资。这样,出于减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更大回报股东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那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主动或被迫迁移到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贫穷国家,为自己拿到更高的利润率与资本回报率,效果上也为贫穷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缴交了税金,并激发了当地人市场意识与相应实践...于是,贫穷国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脱贫兴业,而逐步成长为典型的 "中等收入国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众收入的增加,该国家原有的产业比较优势可能风光不再,随着低端产业的利润增收也进入瓶颈,国民收入也进入胶着阶段。更高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不仅仅要求更多的投资与更高水准的人力资源(工资也相应高),更要求丰富、持续的独有创新与变革,以及训练有素的认识更专业的管理,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些,对于一个仅仅是实现脱贫的社会来讲,难度非常高。多数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如马来西亚)就徘徊在这一水平,难以提高。而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本身,就是《时代周刊》亚洲商务记者Michael Schuman在他一篇近文《逃出中等收入陷阱》(Escap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一文中首先使用的。

中等收入陷阱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在于公平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以牺牲社会公平的发展尤其牺牲大多数居民的福祉为代价换取片面的经济增长,最终会把增长扭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反之,公平的社会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市场,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发展,提高效率,拉动经济增长。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应该将社会公平放在首位,建立社会收入公平分配的机制,保障每一位居民都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投资

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投资?可以按照普尔法则来投资。家庭资产配置是4321。第一种为:日常开销账户。日常开销,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要花的钱,这个钱大概占总资产的10%左右。因为用于短期消费,所以建议放三至六个月的生活支出进去,账户一般是可随时变现的金融类资产。第二种为杠杆账户,一般占家庭资产的20%,用于保障当家庭成员出现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时。有足够的钱支撑大额开销,这部分主要以保险类产品为主。其中,保障类保险如重大疾病、意外险等,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配备的,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家庭经济不至于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家里的顶梁柱最应优先配置。跟大人后小孩啊!第三种为:投资收益类账户,占到家庭资产30%左右。指投资如股权、基金等能创造高回报、高收益的产品。作为中产阶层,我们可以选择公募基金来投资第四种是:长期收益资产账户,占家庭资产40%,主要是收益稳定。追求长期回报的保本投资,用于子女教育金、养老金等。可以通过债券、信托、海内外资产配置等方式进行。

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发展的拦路虎吗?

自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以来,有关中国经济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声音不时响起。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4561美元,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16年超过8000美元,明显超过中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但离高收入国家尚有差距。可以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正确认识“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和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对于保持战略定力、排除各种干扰、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论据是:从1960年到2008年,在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但这样一个统计结果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因为其固然可以说明众多中等收入国家受到“中等收入陷阱”困扰,但同时也说明并非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都会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行胜于言。中国经济增速不仅长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而且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显然与“中等收入陷阱”所描述的发展停滞状态大相径庭。事实上,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数据层面、无论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表明,只要能够保持中长期中高速增长,中国必然会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092的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吗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092的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持续进步,所以会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后出现经济无法持续增长的情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是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低下,无法通过消费的形式为企业提供继续研发新产品的经费,国家税收也会因此减少。企业卖不动产品,没有研究经费,国家税收少,无法对科研机构提供大量的科研经费,这会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科技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了那经济发展的动力自然也就没有了。具体消息可关注官方网站,获得一手权威信息。

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我个人觉得: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这个标准(这个是以前的数据,我觉得应该是购买力的问题。现在由于美联储不断量化宽松,美元的购买力明显下滑,所以标准应该有所提高。)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是 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现在中国就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不好也会落入这样的陷阱之中)理论上讲,脱离“中等收入陷阱”不应该以人均收入看,主要还是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增长动力足不足?当然人均收入是一个衡量指标。你说假定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那么是不是代表中国逐步脱离“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隐患?可以算是吧,如果那个时候没有没有大幅贬值!

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101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4.6美元,2014年仍只有在2865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14年仅达到10804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14年的12873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2014年人均GDP只有10718美元,41年后仍属于中等偏上国家。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5000美元的发达国家的门槛。

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第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总之,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风险,而中国具有的特殊条件会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选择,“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无疑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内生动力不足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经济发展仍然过分依赖外在因素,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因此停滞徘徊。从历史经验看,拉丁美洲不少国家跌进了“中等收入陷阱”,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突破不同发展阶段的“陷阱”,从而不断进入更高层级的新阶段。中国2009年人均GDP已达到了世界中等收入水平,但从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者报酬偏低、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等情况看,确实也出现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不平衡导致内需不足,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重大挑战和困难。因此,必须调整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不仅衡量收入和财富需要说明的是,定义“中等收入群体”,不仅衡量收入和财富,更要衡量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状态和社会身份地位。首先,中等收入群体是市场消费的主体,他们根据对于自己未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的预期,有计划地安排家庭和个人消费计划,形成持久的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消费率,因而有利于一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第二,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拥有较高经济地位,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往往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一定影响乃至推动作用;而且从思想状态看,这个群体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较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有比较强的影响力,可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一个社会只有形成了中等收入群体占较大比重、收入分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才意味着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力资本投资加快加大、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而为实现经济结构升级转型、进入更高收入阶段奠定了良好与稳定的基础。培育低收入群体顺利向上流动的机制那么,如何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真正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诞生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市场化高度完善、产业结构高级演进,以及文化设施发达、社会福利程度较高的阶段。对于一个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考虑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各收入群体之间的充分流动;而培育低收入群体顺利向上流动的机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路径。实践证明,顺利而较快的流动可在实质上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特别是从低收入向高收入群体的流动,意味着中低收入者收入状况的积极改善;而且,通过促进流动,也可大大减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由于收入分配问题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压力。假设一个社会的收入结构始终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金字塔型”,并且缺乏流动性,那么,极少数的高收入者永远是高收入者,而大多数人尽管作出了很大努力,却始终是低收入者——这样的分配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一定会引发种种社会怨言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只有培育好了让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机制,才有可能把“金字塔型”转换为“橄榄型”的收入结构和社会结构,促成并扩充在整体人口中占多数的中等收入群体。我国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强烈反应。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在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由于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教育、养老、医疗等种种制度性障碍,以及权力因素对于市场竞争的干扰,导致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流动性较低,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各自出现了一定的“锁定效应”,从而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由此,中国要避免和克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必须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同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一方面重点破除阻碍不同收入群体流动的障碍,一方面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政策促进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学界当前的热门话题之一。2012年以来,中国GDP增速逐年下滑,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靠是什么?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迈过3000美元之后,如果不能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及时转换,有可能长期停滞于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如墨西哥、阿尔及利亚和秘鲁等,只有少数国家能够持续增长,长驱直入进入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和韩国。一般来说,可以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第二个阶段是效率驱动阶段,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长至9000美元;第三个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人均GDP高于17000美元的阶段。在要素驱动阶段,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基本作用,人们有钱就进行生产性投资,有强烈的工作意愿,提供基本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能被激发出来。只要宏观经济和政局稳定,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大多能摆脱“贫困陷阱”。这些基本条件比较容易满足,所以大部分国家能够达到中等收入。 在效率驱动阶段,不仅需要调动要素所有者增加供给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还要对生产性要素进行长期投资,以提高要素质量。实现这种结果的前提是,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要极大地调动起来。在创新驱动阶段,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来自创新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活力。美国、日本和欧盟许多国家目前都处于这个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处在效率驱动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才能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否则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因素可能让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经常被强调的是,中国面临各种各样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消费不足、劳动收入占比太低、收入差距大、工业比重过高、投资比例过大、对外依存度过高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更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是问题之源,哪些是表象性的,是问题之果,哪些问题是可以调整的,哪些是无法调整的。比如,中国目前储蓄率太高,但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储蓄率也非常高,等到经济增长率降下来之后,储蓄率自然也降低了。所以,高储蓄是伴随高速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现在中国即使想调也调不下来,而等经济增长放缓之后,想提高储蓄率反倒是很困难的。现在人们非常关心四个问题,都与中国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密切相关。一是政府规模问题。政府规模应该适度,政府规模过大会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近几年中国政府规模增长很快,行政管理费用尤其增长迅猛。考虑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和各种收费,广义的政府税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且政府支出结构也有诸多问题。二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按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比照国际标准,贫富差距的确较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三,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中国的人均教育水平在国际范围内算是较高的,反映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成果。第四,如果以预期寿命作为国民健康的衡量指标,国民健康与经济增长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是比较高的。为什么有的国家能够顺利步入发达国家,有的国家却无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要加强社会流动性。社会流动性是指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对下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高,社会流动性就越低——通俗地说,社会流动性低,就是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流动性高,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政府规模过大,劳动收入占比低和收入分配不均,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静态的不平等,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这将造成动态的不平等,有可能导致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职场“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该怎么办?

在职场上,工作了三到五年后,是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其实大多情况下,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到了这样的阶级,就会有懒惰的想法。1.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软实力。对于大多数而言,或许工作了几年以后,有了一定的经验,几乎工资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你就满足于目前,那么是很难再有进展的。所以一定要有为患意识,少说话,多沉淀做事。多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成为在工作中无可替代的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更上一层楼。2.学会和领导处理好关系。拉进自己和领导的距离,并不是说需要你巴结领导,而是你在公司中做了好几年以后,不能做得默默无闻,所以在领导的留下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时候可以去表现自己,展现你的优点。在工作中,无论你是出于什么样的职位,还是你未来有什么的打算和计划。千万不能安于现状,一定站稳脚跟,不断的往前走。

何为中等收入陷阱,刘易斯拐点 人口红利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比较

比较分析成功跨越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两类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对总结国际经验有重要意义。我们选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马来西亚和阿根廷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可分析其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对外依赖等方面的差异性。第一,经济增长稳定性差别很大。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这一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例,在1963年至2008年的45年间,阿根廷有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马来西亚有5年负增长,而韩国仅有2年负增长。在这45年中,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4%,马来西亚为4.0%,而韩国为6.3%。1963年,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42美元,已达到了当时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而韩国当时仅为142美元,是典型的低收入国家。但到45年后的2008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到8236美元,仍为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马来西亚则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了中等收入国家,而韩国则达到了19115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存在明显差别。从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韩国2003年达到2.64%,高居世界第7位,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0.69%和0.41%,世界排名均在40名以后。从研发人才来看,2006年,韩国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达到4.8人,而马来西亚和阿根廷则分别只有0.42和1.1人,韩国分别是后者的11.4倍和4.4倍。从劳动力素质看,韩国2007年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为35%,而马来西亚、阿根廷分别为20.3%和29.5%,韩国也有明显优势。第三,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差异较大。 从基尼系数上看,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基尼系数较高,两国在198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就在0.45左右,到1990年代末进一步上升到接近 0.50,2007年阿根廷达到0.51,而马来西亚始终保持在接近 0.5的水平上。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基尼系数为0.36,到90年代末下降到0.31,至今没有明显变化。从最高10%收入阶层和最低10%收入阶层的收入比来看,阿根廷为40.9%,马来西亚为22.1%,均远高于韩国7.8%的水平。第四,社会发展指标有明显差别。从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看,韩国从明显落后转为明显领先。如预期寿命,韩国1960年仅为54.2岁,与马来西亚基本相当,比阿根廷低11岁。到2008年,韩国提高到79.8岁,已明显高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75.3岁和 74.4岁。婴儿死亡率也有类似情况,韩国1960年婴儿死亡率高达96‰,远高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59.9‰和66.1‰,到2008年,韩国已经下降到4.7‰,低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14.6‰和5.9‰的水平。在教育领域,2010年韩国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年上升到11.3年,明显领先于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8.9和9.7年。第五,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别。在外资方面,阿根廷和马来西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韩国,表明外资在经济中占有更重要地位,特别是马来西亚199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达到了5.3%。在外债方面,阿根廷2002~2004年间的外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曾超过100%。总体而言,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要明显高于韩国。第六,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同。

中国掉入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吗?

“中等收入陷阱”的“逻辑陷阱”中国经济已经成功地从联合国划分的“低收入经济体”进入了“中高等收入经济体”行列。然而,近年来,面临增速放缓,一些人开始对中国将来能否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产生焦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研究报告都从历史经验角度列举了许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失败的案例,比如,从1960年算起,当时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在2008年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余88个国家或地区要么降至低收入水平,或发展止步不前;二是目前中国发展要解决好创新问题、增长问题,也面临来自国际秩序动荡对中国发展的挑战。中国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崛起大国,焦虑主要在于如何维持中高增长,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事实上,在2007年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银行报告中,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重点深入阐释。此后,鲜有研究报告对这一提法作出公认、统一的定义,背后也缺乏综合、严谨的理论论证。按世界银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一概念的语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永远徘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深究这个概念,存在的“逻辑陷阱”非常之多。一是“统计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用人均国民收入(GNI)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但GNI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精神状态与发展全貌。从联合国公布的各国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看,被视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排名显著高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不丹多年来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却被公认为“全球最幸福国家”之一。皮尤中心2014年的调查显示,在高收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国民比例普遍在30%以下;而像智利、孟加拉、巴西、越南、中国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国民比例一般都在80%以上。阿玛蒂亚·森、罗伯特·巴罗等著名经济学家都认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没有经济学理论中的方法论支撑,是一个相当片面的概念。二是“对照陷阱”。“中等收入”的标准往往是在与美国、美元的对照中得出的。比如,按美国经济学家胡永泰的说法,各国人均GDP为美国水平55%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20%-55%的为“中等收入国家”;小于20%的为“低收入国家”。收入多少则按2015年可比美元计算,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样的对照方法明显是站在美国的角度评判世界发展,带有“美国中心主义”色彩。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人均国民收入均已超过1.3万美元,早已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可见,“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多少带有“美国中心主义”式的傲慢与偏见色彩。三是“历史陷阱”。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观察,局限在二战后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多数国家刚刚实现独立,处于现代国家成长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探索期,难免会有不少国家走一些弯路。过早对这些国家盖棺定论,认定其会永远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恐怕为时尚早。能否尽快跨过“中等收入”这道坎,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并不代表未来发展就能高枕无忧,目前日本等高收入国家已经陷入了低增长的困境。有的欧洲高收入国家还因财政困局而陷入国家破产的境地,面临沦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风险。因此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中等收入陷阱”。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陷阱”是永远存在的概念,而永远在许多时候代表着虚无。四是“人口陷阱”。后发的、人口体量较少的国家很难获得经济独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全球人口总数达到了74亿,其中27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拥有全球75%以上的人口量。除去这27个国家,其余经济体的平均人口数只有850万。人口相对较少的经济体,尤其是后发的、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受到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抑制、冲击就会相对较大,甚至很难经济自主,它是必须依赖国外,有时国家存续都存在问题。1950年全球只有84个国家或地区,1970年也只有143个,现在则有200多个。这说明世界上多数经济体的续存时间尚且相对短暂,在全球经济体竞争激烈的常态下,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小经济体案例,天生就是小概率事件。像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体量较大的国家,只要政策得当,社会稳定,国内市场消费能力得以培育,持续增长就是大概率事件。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在人口规模不同的国家之间对等地比较经济现象。当然,平常心看待增长陷阱,不意味要掉以轻心。毕竟,二战后有过连续50年以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5%以上的国家总共只有五个,分别是中国(6.7%)、博茨瓦纳(6.0%)、新加坡(5.6%)、韩国(5.5%)和赤道几内亚(5.5%)。中国既要为过往的增长成绩而感到自豪,也要为未来能否继续增长而放平心态,不必过于焦虑,但也不必过于无视。毕竟,对于这个高难度的任务,中国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从长计议,转换发展动力,才能经受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考验。全球增长陷阱的病灶在全球所有经济体都会因其中的全球化影响而面临增长陷阱。在当前开放型经济、价值链全球化的世界,增长动力与发展变量和外部环境更是分不开。国际金融、大国经济变动、跨国基础设施、地缘政治、国际规则、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国际元素,都与每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此时,分析增长因素时,不只是分析本身,还要从主权国家的世界观去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许多经济体“增长陷阱”变得更加突出,深层化发展的动力更是贫乏。2016年后,发展状况更为严峻。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增长陷阱”,性质堪称全球经济的“新增长陷阱”。造成“新增长陷阱”的原因主要来自“输入型”经济风险,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强国制裁、战争等国际因素,而非像过去那样仅仅聚焦在内部原因。当下的“新增长陷阱”源于2008年。西方经济体无节制地“印钞救市”,占了全球货币发行量九成,给国际资产价格带来巨大的泡沫,也导致了全球实体经济通缩恶果。经过深层化发展,可以发现,当下全球“负利率”、西方“零增长”、各国金融市场频频波动、汇率震荡、大宗商品长期低迷等全球经济系统性问题,乃至难民潮、恐怖袭击频发等非传统安全层面的“次生灾害”,都源于2008年。2015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当年的全球增速预期为3.1%。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已被调低至2.9%,2017年的预期略有复苏,但世界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即使相比于2008年-2014年平均增速,全球经济也没有提升到当时的3.26%水平。全球的诸多病灶如果不解决,很难让人看到走出“新增长陷阱”的希望。这主要来自于五个问题:一是主要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长期增长动力不足等难题。目前,中国人的年龄中位数为36岁,而发达经济体却已超过43岁。这就意味着发达经济体不得不面临社保与医保的负担过高、财政赤字、创新能力下降等社会难题。二是全球财富分配不公“新鸿沟”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果。在《21世纪资本论》中,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皮凯蒂指出,资本投资的长期年均收益率大大高于劳动报酬的长期年均增长率,导致存量社会财富出现日益扩大。穷人越来越多,会使得社会消费动力不足,依靠社会消费而出现经济新增长很难实现。三是全球技术创新“中梗阻”使得新兴经济体无法完全享受到平等知识产权与创新的新成果。目前,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创新获利权产生巨额暴利,发达经济体垄断了暴利,进而通过各种垄断性技术扼制了新技术创新,最终使得创新乏力,无法带动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四是全球强势货币“风暴潮”使得热钱“全球漫游”,潜在危害巨大,甚至会引起下一轮的“金融海啸”。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中等规模经济体,在一夜之间几乎失去一代人的财富。目前,游资像是“风暴潮”,一旦袭来,后果难以想象。五是地缘政治风险“正反馈”难题,导致了难民潮与恐怖主义等对经济造成伤害的非传统因素。当今世界面临地缘政治风险日益上升,“负反馈”迅速放大,危害到各个经济体的旅游、生产以及各类消费,对各个经济都形成巨大的新增长瓶颈,每个经济体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应对。面对五大难题,只有找到合作应对的新框架,全球经济才能共同跨越“增长陷阱”。中国已充分意识到“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在“中等收入陷阱”讨论中,拉美国家常常被视为典型案例。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后所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贫富差距悬殊,没有技术进步的单纯资本积累使得本国产业链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也无法与高收入国家抗衡。观察中国不难发现,我们早已吸收了拉美国家的发展教训,不仅没有走上拉美老路,而且走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工业化之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绿色金融,是绿色工业化之路的最好体现。具体而言,绿色金融通过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工具和政策,将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中。运用如贴息、担保等方式,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可获得性,抑制污染性项目的投资。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已经对绿色投资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仅花了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打造世界制造强国。近年来,中国一直把振兴实体经济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放在重要位置,从出台“中国制造2025”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表现出中国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的决心。近年来,中国的产业链向着高端化的方向加速迈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中国企业正在或有望走到世界前列。预计在2025年,我国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世界制造强国建设,无疑将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坚不可摧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根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拉美国家在其城镇化进程中,因为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导致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落后的工业无法提供充分的岗位,贫民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同时,官员腐败问题也激发了民众不满情绪,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相比之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序、扎实地推进。我国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布局,发展生态文明,提供充足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化质量;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水平,并且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承诺到2020年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的反腐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极大赢得了民心,社会和谐稳定程度进一步提高。上述三大举措,足以保证中国不会重蹈拉美国家覆辙,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史为镜,明确未来。

一些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有哪些?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该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中等收入陷阱”辨析?

中等收入陷阱含义如下: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答案】:A【答案】A。解析: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故选A。

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吗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妥善应对“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不仅检验着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智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脱贫攻坚等方面展现出很多积极变化,从而为今后在更高层次获得新发展动能和新比较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将平稳有序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不会为“中等收入陷阱”所拦、所困。转型考验发展质量何谓“中等收入陷阱”?据了解,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该报告在描述这一现象时指出,在20世纪后期的工业化浪潮中,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很多国家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便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有学者分析指出,掉入陷阱的经济体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当这一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发展便面临着寻求新动能的挑战。发达经济体之所以能迈过这道坎,就是因为在更具附加值的高端领域获得优势,经济发展也有了足够的新动力。可见,“中等收入陷阱”基本发生于经济转型时期,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考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经过多年调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尚未根本消除,产品和服务质量短板仍然突出,新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大,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依靠工业产能增量扩能形成的经济结构、依靠资源和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形成的增长动力,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因此,中国必须跨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重视创新厚积薄发在经济增速上,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7.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持续领跑;在扶贫方面,2001年到20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673万贫困人口,2012年以来每年减贫更是达1300万人以上;在动能转换上,过去五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接连实现了10%左右甚至更高的增长……“事实上,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就已经开始注意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能否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推动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专门加以论述,其着眼点之一就在于此。”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下,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经济、无人零售、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新业态、新动能正在中国快速发展。2017年,中国新增“独角兽”企业数占全球的36%,已成为拥有“独角兽”企业第二多的国家。同时,中国在产业技术上逐步接近国际前沿,部分领域进入领跑阶段,新技术加速向各领域扩散,为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实现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条件。均衡充分发展可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客观因素也正在支撑着中国顺利迈向高收入阶段。广发证券最近在一份报告中就列出了中国正在迎来的四大结构性红利:一是计划生育政策放宽带来的“新生儿红利”;二是旅游、环保、健康、养老等领域需求增加带来的“消费升级红利”;三是部分二三线城市成长为新的制造业基地所带来的“基建网络及新城市群红利”;四是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红利”。权衡表示,中国所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相关风险与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息息相关。解决好这一问题,既要从做大蛋糕上下功夫,又要在分好蛋糕上做文章。对此,中共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方向:“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十九大报告中的论断和举措,目的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机结合起来,让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协调发挥,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为后续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权衡表示,随着十九大精神逐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均衡、充分,“中等收入陷阱”将无法拦住中国发展的脚步。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是( )

【答案】:A、B、C、D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学原理知识。第二步,“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长期徘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最早提出的。该报告指出:相对于更穷或者更富的国家而言,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速较慢。之后,“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受到了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实质,“中等收入陷阱”更多的是一种统计现象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其主要含义是一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会面临一些与该发展阶段相关的特殊困难: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不具有低劳动成本优势,与高收入国家相比缺乏创新和技术优势,因而在全球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具体面临的问题可概括为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本具有优势的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第二,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动力减弱;第三,收入不平等加剧,经济活力下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阻碍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甚至使其长期陷于发展停滞。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2-0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后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变成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以色列、“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28101美元,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第一,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第二,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的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来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第二,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第三,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我国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是成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有效保障。总之,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风险,而中国具有的特殊条件会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选择。不过,所有这些选择的实现都需要一种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予以保障。扩展资料:“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但深究这个概念,可以发现其缺乏严谨的理论论证,存在不少“逻辑陷阱”:一是“统计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但GNI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等。阿玛蒂亚·森、罗伯特·巴罗等著名经济学家都认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并没有经济学方法论支撑,因而相当片面。二是“对照陷阱”。“中等收入”标准往往是与美国对照、用美元衡量得出的。这样的对照和衡量方法有失偏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是“历史陷阱”。目前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观察,主要局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实现独立,处于现代国家成长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探索期,难免会有不少国家走弯路。因此,不能过早地对这些国家盖棺定论,认定其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能否尽快跨过“中等收入”这道坎,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目前,有的高收入国家已经陷入低增长困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对当下的中国来说,如何营造有利于平稳健康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才是更有意义的讨论话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等收入陷阱人民网-中国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避免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对中国来说,出现的各种内外经济不平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为此,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居民的比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直至最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尽管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但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应该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现已到了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如果今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有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易受外部经济的冲击,造成经济徘徊。中国也会面临这种冲击,但我国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会成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把注意力引向挖潜国内市场上来。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读后感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毋庸置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风险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虽然在官方数据上中国还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铁公机与房地产构成,如今这两个推动机已临近崩溃。当支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消耗一空,人口红利逼近零点,中国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邓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几个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有三:一是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对应;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体系开放不够与金融创新不足同时并存的问题。 社会领域的改革重点有四:一是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二是放权于社会,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废除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破除阶层流动障碍;四是强化社会参与。政府的改革重点有二:一是限权和放权,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将政府垄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让人们自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二是大力反腐,力争在反腐败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会触及到政治改革。事实上,发展经济仅仅是治标,政治转型才是治本。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实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因此,推进公平正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而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公民权利平等。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不启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社会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新领导的权威建立非常不利。要知道,当前国民已不再满足于“面包时代”,能否让每个国民过得有尊严、活得踏实,对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足以名垂千古的机会

中等收入陷阱的介绍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4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7400美元。1而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在4126-12735美元之间,很显然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中国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在今后的十年内进入高收入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的吗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于2006年发布《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时提出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表现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通常,被困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表现为:1、投资比例低;2、制造业增长缓慢;产业不够多元,如仅依靠能源或者廉价劳动力产品出口,缺乏高科技附加值的产业;3、劳动力市场状况贫穷;4、国民受教育程度较低;5、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严重,导致人力成本增加6、收入不均, 内需不足。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1-0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哪些?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以下内容。1、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2、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3、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4、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5、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中等收入陷阱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什么

中等收入陷阱含义如下: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会通货膨胀吗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间,而智利2014年人均GDP为14477美元,智利显然已可以被认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仍然不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东亚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文阅读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上加难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不多,正因如此才把这个区间称为“陷阱”。其中拉美国家的情况最为突出,大多数国家长时间滞留其中,如阿根廷已熬了半个世纪,拉美大国中只有巴西有希望再经过几年努力跨越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东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有日本后有“四小龙”,马来西亚本来比较有条件实现跨越,但至今仍在陷阱里挣扎,还有泰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发展速度就下来了。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者教训多从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主要是靠积极的升级政策和良好的体制。具体表现为采取积极的产业升级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和管理体系创新,以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升级;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不断改进管理,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形成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包容性机制等。从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训看,主要是没有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政策,经济缺乏改进升级的动力和支持;还有的是因为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缺乏活力;此外发展缺乏包容性,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内部的分裂也是重要教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一般说经济增长需要从依靠劳动、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创新拉动转变,即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的过程,也是实现收入由低到中再到高的过程。根据研究,导致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效率不升反降,而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在依靠劳动、资本投入的阶段上。若从更宏阔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问题,不仅涉及经济且包括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综合进步,包括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治理制度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圆中国梦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尽管很多人对此持乐观看法,但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要成功实现跨越,一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和创新拉动转变;二须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快向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结构转变;三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社会共享度。要抓住今后十几年的发展机遇期实现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关键一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转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关键是发挥好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处理好与市场、与、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简政放权以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等。

中等收入陷阱的陷入原因

为什么发展水平和条件十分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关键是能否有效克服中等收入阶段的独特挑战。从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情况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第三,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主要就集中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2002年国内金融危机期间。第五,体制变革严重滞后。在拉美国家,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精英集团的“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把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为什么资源丰富的国家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阿根廷则在1964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又下降到2000多美元,而后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但一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毋庸置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风险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虽然在官方数据上中国还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铁公机与房地产构成,如今这两个推动机已临近崩溃。当支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消耗一空,人口红利逼近零点,中国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邓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几个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有三:一是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对应;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体系开放不够与金融创新不足同时并存的问题。 社会领域的改革重点有四:一是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二是放权于社会,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废除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破除阶层流动障碍;四是强化社会参与。政府的改革重点有二:一是限权和放权,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将政府垄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让人们自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二是大力反腐,力争在反腐败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会触及到政治改革。事实上,发展经济仅仅是治标,政治转型才是治本。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实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因此,推进公平正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而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公民权利平等。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不启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社会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新领导的权威建立非常不利。要知道,当前国民已不再满足于“面包时代”,能否让每个国民过得有尊严、活得踏实,对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足以名垂千古的机会

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

问题一: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 那些听不懂的话我就不多说了,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一个农村,有很多壮男,干活也很不错,于是有个大城市的老板就跑过来开了一个采石场,雇佣这个村里的人帮他采石。因为老板给的钱多,这样这个村就慢慢富了起来。但是村里的人不满足啊,所以希望老板能不能多给点钱,老板一看也对,于是就答应多给点钱。一次两次以后,村里人不仅仅要求加薪,还有人背着老板单干,于是老板就不乐意了。老板就把采石场卖给单干的人,到其他农村找一批壮男开采其他的采石场。单干的人一开始很开心,可是当他把石头采出来了以后,发现不知道卖到哪里,不知道怎么运输,不知道如何运作这个采石场,于是这个村就渐渐的没落下去,最后又回到原来的状况,大家种地为生。 这个农村就是如今的我国,老板就是国内外的资本家,要知道,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多得是,有印度,有非洲,当我国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达到中等收入的时候,资本家的资产就会外流到其他国家,因为我国的成本在逐渐提高,而相对国外的成本要比我国便宜的多。 问题二: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这样的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问题三: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问题四: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间,而智利2014年人均GDP为14477美元,智利显然已可以被认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仍然不是发达国家。 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东亚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问题五:以下哪些属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中等收入陷阱的十个表现: 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针对中国经济放缓而产生的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的命运,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比较优势的制度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因势利导型 *** ,比较优势的结果是开放经济和后发优势、宏观稳定、高储蓄和高投资。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失败与中国双轨制成功的原因分析,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对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一是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二是 *** 应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问题六: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就是要将国家的分配结构调整,使大多人趋于中等收入,这样国家的税收结构和经济也将趋于好转,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矛盾也将好转。但这也是个陷阱,因为,一要达到中等收入,就要使员工的工资提高,这样,人力成本会增加,企业会外迁,这对所有民营企业而言,是个陷阱,对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完善没有好处,只有垄断企业才能生存。二中等收入,是针对贫富差距大而言的,如果收入均等了,社会发展会不会停滞,会不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三中等收入是可伪命题,既无从考证,也没有经验可言,这样地方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制约,会不会没有扶持了。 问题七: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让中等收入家庭分期付款买房子,然后过了5年收房产税。 问题八:什么叫高等,中等,低收入陷阱 低等收入陷阱:基本是农业水平或者是没有发展条件的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只能徘徊在输出资源、农业,引进工业产品的低水平。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高等收入陷阱: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民间投资爆发,然后国民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成功的化解了中等收入陷阱危机,跨过了最危险的阶段,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造成了经济停滞。 问题九:姚枝仲 什么是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 .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人均GDP在3000至5000美元之间为中等收入水平),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各方面: 1、国家发展缺乏新的增长模式,原有发展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而新的发展模式还没有产生,从而形成新的发展瓶颈期,社会经济的增长出现停滞,导致国内成产总值(GDP)和人民收入停滞不前;(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2、由于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如以资源出口为主的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国家经济的自主性较差,只要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对国家经济形势形成显著的影响;(经济结构单一) 3、国家经济规模较小,不能形成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抗击力,国内经济随着国际市场景气程度起伏呈现出时好时坏的表现。(经济规模小) 问题十: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和定义我国该怎么避免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总之,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风险,而中国具有的特殊条件会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选择。不过,所有这些选择的实现都需要一种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予以保障。

简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并分析其成因

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形成原因: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第三,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第五,体制变革严重滞后。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F8zRscdmLax9SLHst5EL3tCr7HZiV38-Z-nj2lrLZEgP7gCrWFab_f9Eg5xJpzm2GtbDgOPdqLZ6sqERLM45a

"中等收入陷阱"怎么破

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对中国来说,出现的各种内外经济不平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为此,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居民的比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直至最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尽管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但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应该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现已到了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如果今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有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易受外部经济的冲击,造成经济徘徊。中国也会面临这种冲击,但我国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会成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同时,还需要把注意力引向挖潜国内市场上来。总之,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风险,而中国具有的特殊条件会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选择。不过,所有这些选择的实现都需要一种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予以保障。

中等收入陷阱有哪些表现和内在难题?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以下内容。1、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2、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3、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4、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5、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就是要将国家的分配结构调整,使大多人趋于中等收入,这样国家的税收结构和经济也将趋于好转,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矛盾也将好转。但这也是个陷阱,因为,一要达到中等收入,就要使员工的工资提高,这样,人力成本会增加,企业会外迁,这对所有民营企业而言,是个陷阱,对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完善没有好处,只有垄断企业才能生存。二中等收入,是针对贫富差距大而言的,如果收入均等了,社会发展会不会停滞,会不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三中等收入是可伪命题,既无从考证,也没有经验可言,这样地方的发展会不会受到制约,会不会没有扶持了。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定义: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中等收入陷阱特征:“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原因:第一,错失发展模式转换时机。 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为例,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未能及时转换发展模式,而是继续推进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后,还是维持“举债增长”,使进口替代战略延续了半个世纪。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因国内市场狭小,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使其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需求,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第二,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 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但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再也没能恢复到危机前的高增长,就与经济增长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有直接关系。第三,对发展公平性重视不够。 公平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创造更为均衡的发展,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如上世纪 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 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阿根廷在1963~2008年的45年间出现了16年负增长,主要就集中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2002年国内金融危机期间。第五,体制变革严重滞后。 在拉美国家,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精英集团的“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把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财富过度集中,利益集团势力强大,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扩展资料: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参考资料:中等收入陷阱-百度百科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而停留在该经济水准的情况。制造商常常发现自己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或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制成品上相竞争,从而出现经济停滞的状态。一、中等收入陷阱释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凭借某种优势(自然资源、人口等),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均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准,但长期停留在该水准的情况。比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东南亚的菲律宾,近几十年来长期处于世界银行称之为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行列(根据最为广泛采用的世界银行的定义,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0000至12,000美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而无法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中等收入陷阱更倾向于是一种描述经济发展现象的术语,而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仍有部分经济学家对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实际存在而表示怀疑。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而停留在该经济水准的情况。制造商常常发现自己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或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制成品上相竞争,从而出现经济停滞的状态。二、中等收入主要特征通常,被困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表现为:投资比例低;制造业增长缓慢;产业不够多元,如仅依靠能源或者廉价劳动力产品出口,缺乏高科技附加值的产业;劳动力市场状况贫穷;国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严重,导致人力成本增加收入不均, 内需不足。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中等收入国家增速既不如富国,也不如穷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金融体系日渐脆弱,资产价格出现严重泡沫,劳动力增长缓慢,民主政治停滞不前,腐败不断蔓延,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等,都是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国家治理的陷阱,它考验着一个国家政府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明程度。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必然会出现“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危机。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依靠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问题。解决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必须寻找新的动力,而另一方面则必须改变市场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减少市场运行的摩擦力,从而使市场经济在一定的时期内能继续发挥作用。

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中等收入陷阱的几大特征主要表现为什么?

1、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智利、巴西、阿根廷幸田必兽等)尤为普遍。2、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促进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3、金融体系脆弱。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上世纪的日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4、劳动力转移困难。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特殊的政治需要,实行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经济上是没有效率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类似的制度会严重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拖累经济发展。5、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采取渐进式改革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行政管理的落后、腐败滋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还会制造出许多的行政垄断,而一些本该竞争的行业由于行政垄断将失去活力,进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这一因素在中国已经逐步显露出来。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中等收入陷阱就像鲤鱼跃龙门的龙门。越过去大概率成为发达国家,无法鱼跃,不仅是发展停滞的问题,还会因此出现国家衰落危机。“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经济与社会转型问题、是国家的协调发展问题。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如果不能根据全球化大势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整体转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板、发挥科技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失衡、解决社会贫富分化产生的社会矛盾,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央行论文中经济不行怪文科生太多,“中等收入陷阱”究竟是个什么?

据媒体报道,2021年4月央行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在该论文中央行提及了“我国应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即是文科生太多”。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在社交平台上广为发酵,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与评论。部分网友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而非单单是因为文科生太多;也有部分网民认为,在当今我国被众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困扰之际,加强理工科教育是实现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不二法门,以下笔者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一、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中等收入陷阱即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在其人均收入由中等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人均GDP始终难以突破1万美金的现象。而巴西、南非等便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代表。在央行的论文中提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文科生太多,但是事实上中等收入陷阱它与一个国家产业升级不成功,以及既得利益集团与未得利集团之间差距鸿沟扩大等众多因素相关。若将其简简单单归因于文科生,那么则足见央行之偏见。二、我们是否应该重视理工科教育笔者是学习社会科学的一名准研一学生,但是如果提到本阶段我国发展是否应该重视理工科教育,笔者所给出的答案也是肯定的。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就像是一个学科在找寻世界的目标以及目标的意义,而另一个学科在于找寻如何能够快速有效的达到该目标的方法。当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为辅的经济发展格局,在众多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之中,我们再以明确发展方向的情况之下,需要的是如何进行快速的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夯实自身的硬实力,推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需要的是理工科学生的加入,而非文科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因此央行认为应该重视理工科教育也有它的一部分原因。三、人文素养不可丢但是纵观现在的社会舆论场,对于文科人们整体是持一种较为鄙视的态势,因为在当今社会有着一种结果导向的价值观,而理科能够在更大程度地将自身的成果显现出来,而文科对于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法通过量化的数据所进行表现,可是这就意味着文科教育并不重要的吗?实际上现在某些群体对于文科的偏见更多地表现出其乌合之众的特点,当某个个体被淹没在非理性的人群之中,那么它自身其实已经丧失了理性批判的能力,当一个社会已经缺乏人文素养知识之时,那么它又何谈进一步的持续性发展呢?

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01 提升人均GDP值 首先,需要提升人均GDP值,确保处于上升阶段,人均GDP值的提升可以从科研、工业发展考虑,从而提高,科研技术的提高往往能够带动GDP值,这是关键的一步。 02 确保每年的GDP增值率不会出现大幅下跌 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GDP增长率都出现了大幅下跌,所以需要确保GDP增长率不要出现大幅下跌,这也是和国家的科研、工业等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定要保持住增长率的趋势,那样才能迈过这道坎。 03 控制供给需求的平衡,不要出现产能过剩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要出现供给需求严重失衡,产能过剩的现象,那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从而产生发展矛盾,发展矛盾往往很难解决,如果产生了,尽可能的想办法化解发展矛盾,从而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中国经济供给与需求相对而言,非常的平衡,基本上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04 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 经济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参加,需要推进结构性的改革,推动大众创业,这样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宏观调控并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唯有大众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05 提高产能 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生产产能都是落后的,需要提高效率,提高产能,落后的产能只会被淘汰,需要大力推动技术科研,从而提高效率,提高产能。

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怎么办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尽管很多人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乐观看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挑战还是很严峻的。为了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是必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拉动,向依靠技术和创新拉动转变;二是必须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快向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结构转变;三是必须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成果社会共享度。我们要抓住今后十几年的发展机遇期,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力争尽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关键一步。

职场“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该怎么办?

经济学上的“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由于贫富逐渐分化、不能顺利完成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陷入停滞状态。在职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指职场新人在工作3-5年后,收入和岗位都遇到了天花板,常见的就是中层岗位,月薪在2-3万之间的职场人,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对工作也是认真负责,几乎每天加班加点,早出晚归。虽然成绩斐然,但就是很难再升职加薪,一眼就能望到天花板,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金融、IT等朝阳行业,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1努力只决定了你的下限。任何领域,拼到最后拼的都是天赋、运气、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叠加,职场也是如此。那些走上高层的人往往是这几项中有优势,因此能获得几乎无上限的天花板。2你的性价比不是那么高了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中层一直是最尴尬的群体,收入比职场新人高出不少,但实际产出却没有高层那么耀眼,可以说是公司里性价比最低的群体,这就不难理解好多公司裁员第一个裁的就是中层了。那么,我们这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应该怎么做呢?1自我迭代明白了仅仅努力是不能走上职场巅峰的,那么换个方法不就得了。从自身入手,比如试试能不能向各大平台输出专业内容,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因为这是稀缺资源;试着结识一下行业内的大牛,走进更高层的圈子,多读读高层次的书,从思维和眼界上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软实力。2增加收入的渠道职场中层了,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是时候想办法拓展其他的收入渠道了,理财、投资、副业??曾经有一篇《致毕业5年后还拿着死工资的你》很火,说的就是这个时代,几乎没有能干到老的公司和稳定的工作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才应该是职场人的标配。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哪些?

难题:1、转型难题,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2、拉美难题,表现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问题积重难返。3、城市化难题,表现为拉美式的过度城市化或者我方的浅度城市化。4、资产泡沫难题,表现为房地产等市场的泡沫化,背离经济发展规律。5、金融难题,表现为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拖累整个实体经济。6、人口难题,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中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须解决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转变这两大问题。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未来应致力于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和投资的依赖,扩大内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1、投资比例低。2、制造业增长缓慢。3、缺乏高科技附加值的产业。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而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集体的总称概念,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衡量。‘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看一国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能否保持和提升该国在中高技术制造业上的国际竞争力。

中等收入陷阱属于民生问题吗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受到重视而且广泛热议的问题。不过,很多人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模糊不清,判断一个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准与表现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其成因与实质也是众说纷纭,而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我们需要警惕一些理论上的“陷阱”。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公开提出“中等收入陷阱”一词,但世界银行并未就此给出清晰明确的概念定义,只模糊描述为:相比较富或较穷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会相对较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20世纪的世界经济没能缩小贫富差距。东亚中等收入阶段国家面临一些困难,即东亚国家缺乏规模经济,依赖要素积累战略的话,可能会导致逐步恶化的结果。已出现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拉丁美洲和中东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是其中案例。哪个收入阶段都有可能落入发展陷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发达国家不是一天长成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再上升为高收入阶段。长期历史数据表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经济缓慢增长现象,经济增长停滞不仅存在于中等收入阶段,也存在于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事实上,美国在中等收入阶段也并非一帆风顺,从1860年—1962年的102年间,美国经济历经频繁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大的经济危机就有11次,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甚至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衰退。高收入阶段的美国也屡次爆发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样使得美国经济大幅衰退。因此,无论是低收入、中等收入还是高收入,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陷阱并没有必然联系,世界上不存在所谓收入陷阱,而可能的是道路陷阱。不仅中等收入国家会落入发展陷阱,低收入阶段国家和高收入阶段国家也会落入发展陷阱;不仅存在着中等收入阶段发展陷阱,还存在着低收入阶段发展陷阱和高收入阶段发展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若单纯将收入水平与增长陷阱挂钩,不论国家大小、人口多少、资源多寡、技术水平、制度差异等各种现实状况,以经济增长率和中等收入水平停留时间为标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不仅抹杀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也将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抹除,炮制了“中等收入阶段注定低速增长”的决定论。同时,由于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仅仅聚焦于经济发展增速,片面强调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增加经济总量,以作为评判经济发展政策成功与否的目标,不仅可能使中等收入阶段国家忽视经济转型升级的长远效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与表面繁荣;更有可能扰乱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阻碍产业体系的升级转型进程,损害经济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打乱国家长期发展进程。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理论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存在强烈的理论迷惑性与误导性,单纯地将收入水平与增长陷阱关联,产生“只要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就会注定经济低速增长”的理论导向,草率断定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遭遇经济增长陷阱的合理性,这是有意识制造理论迷惑。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还存在着泛化与滥用问题,似乎一切发生于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停滞、政府治理问题、社会民生问题、思想文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通通可以归因于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现在,中等收入陷阱几乎已经成为解释中等收入阶段国家遭遇发展问题的“万能”借口。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已经成为论证中等收入阶段国家遭遇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分化悬殊与社会问题频发的不证自明预设前提,中等收入陷阱由此陷入因果循环论证的逻辑悖论。事实上,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象,只是一种未能提供发展政策促进中等收入国家增长的预设判断。从一定程度讲,中等收入陷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隐性版本。世界银行所制造的中等收入陷阱,预先设定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准与范围、规定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与特征、提供了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案与策略。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强制芯片断供事件,清楚地显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造行业垄断壁垒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发达国家的高额收益。这无比清晰地证明:如果不突破发达国家的产业垄断、科技垄断以及金融垄断,发展中国家无论如何对内实行改革、调整经济发展策略,都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由此看,如果不认真分析和辨析,中等收入陷阱的命题和概念将会误导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向,阻碍中等收入阶段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与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同时,也会为低收入阶段国家实现经济起飞、高收入阶段国家维持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归因错误与理论误导。中等收入陷阱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陷阱由是观之,拉美国家掉入的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陷阱。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非只有中等收入国家落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布下的发展陷阱,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也落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误导的发展陷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全球扩张,不仅使得中等收入阶段国家深陷发展陷阱;低收入阶段国家难以实现经济起飞与持续增长,摆脱低收入阶段发展陷阱;高收入阶段国家也难以避免遭受发展陷阱,经济发生停滞甚至倒退,甚至退回中等收入阶段或者低收入阶段。非洲地区、拉美地区以及日本正是低收入阶段发展陷阱、中等收入阶段发展陷阱以及高收入阶段发展陷阱的典型案例。当前世界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过分强调,恰恰没有充分认识到以拉美为代表的中等收入国家落入发展陷阱的本质。中等收入陷阱概念,遮掩了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政策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改革失败真相,遮掩了隐匿于背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陷阱;还极易将错误的经济政策合理化,成为错误发展道路、错误经济政策的替罪羊。典型如“拉美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正是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道路,导致拉美国家至今深陷发展陷阱泥潭,成为糟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陷阱的遮羞布。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辩护借口,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糟糕的经济成绩单提供合法性证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根基,使得发展中国家长期积累的民族资本流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发展动力与发展能力受到极大削弱,经济主权受到动摇,经济依附程度不断加深。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通过金融化与全球化两大支柱,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修复是资本积累矛盾,全球化与金融化的联姻赋予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强大力量。不受监管、自由流动的金融资本已经越出国家边界联合形成国际垄断资本,特别是高新科技加持下的虚拟金融资本已经达到资本的最高形态,金融资本居高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虚拟经济日益主宰经济生产。金融化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取得世界范围内的主导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当代西方社会学家戴维·哈维甚至直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就是将一切都金融化,金融从此不仅掌控其他一切经济领域,而且掌控国家机器和日常生活。”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昭示了快速金融自由化的巨大危险,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则再次呈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金融化的结构性矛盾、必然结果与巨大危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将世界带到危险境地。作为一种全球霸权秩序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使得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贫富分化严重、各国矛盾冲突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金融化苦果,招致底层民粹主义的泛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全球化恶果,触发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因此,主导全球逾40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已经使得世界再次走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十字路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今世界前所未有地面临新的发展难题,陷入新的发展困境。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主要高收入国家,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改革之前脱离中等收入阶段到达高收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改革之后,几乎所有中等收入阶段国家都一直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迄今为止,所有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毫无例外地都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改革,所有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改革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掉入经济社会的发展陷阱。由此可见,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陷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可以说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源。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第四,要以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为保障,降低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第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总之,进入中等收入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风险,而中国具有的特殊条件会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许多选择,“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无疑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下哪些属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

  中等收入陷阱的十个表现:  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针对中国经济放缓而产生的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的命运,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秘方。比较优势的制度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因势利导型政府,比较优势的结果是开放经济和后发优势、宏观稳定、高储蓄和高投资。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失败与中国双轨制成功的原因分析,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对中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一是深化改革完成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二是政府应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和实质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最早提出的,其内涵主要是指:某些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后便陷入经济增长停滞期,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定义,人均国民收入在824美元以下的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在825美元至3254美元之间的国家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在3255美元至10064美元之间的国家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超过10065美元则为高收入国家。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如果一个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超过28年未达到中高收入标准,即可认为其落入“中低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未能在14年内进入高收入行列,则可看作落入“中高收入陷阱”。以此衡量,1950年以来新出现的52个中等收入国家中,35个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30个落入“中低收入陷阱”,5个落入“中高收入陷阱”。在这35个国家中,13个为拉美国家,11个为中东北非国家,6个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3个为亚洲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斯里兰卡),2个为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其中,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已经陷了相当长时间,如秘鲁、哥伦比亚和南非等已在“中低收入陷阱”中受困长达60余年,委内瑞拉在“中高收入陷阱”中也已超过60年。与这些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些经济体特别是东亚新兴经济体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完成了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对此,世界银行用“东亚奇迹”的概念予以肯定。  为何有些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由中等收入阶段过渡到高收入阶段,而大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却出现了停滞,迟迟无法跨越“陷阱”?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导致国家之间产生分化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经济开放程度、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外部环境、社会稳定程度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等。人们发现,落入“陷阱”的国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丧失了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能力同发达经济体在高技术创新领域展开竞争,经济无法由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资源能源类自然禀赋向依靠高生产率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  实际上,“收入陷阱”是指一种均衡状态,即在一些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此类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因而人均收入增长陷入停滞。这也说明,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到中等收入阶段很可能失效。可见,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一个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中国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环境代价高、劳动密集和出口导向等特点,这种增长方式被某些国外学者称为“不可持续的增长”。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930美元跃升到2014年的7575美元。目前中国已处在中高等收入发展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跃升的机遇,也面临落入“中高收入陷阱”的危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趋势性而非周期性的,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机制正在弱化,经济增长面临诸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瓶颈趋紧、一些领域出现资产泡沫化趋势、投资效率降低和出口增长受阻等一系列现实约束。特别是面对两个既成事实:一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由于人口老龄化,2012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减少345万,2013年和2014年也连续下降,当然从适龄劳动人口下降到劳动力供给减少一般有几年的滞后期,但可以预见中国劳动力供给很快会出现负增长。在分析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一国潜在经济增速等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加上劳动力供给增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做过研究,2001年至2008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达到11.8%,2011年至2014年为7.2%,下降趋势明显。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接近于零,7.2%加上0,所以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降到7%左右。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都是造成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因素。  东亚成功跨越“陷阱”的经济体都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之前迈入高收入行列的。上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主要采取引进移民、加大国民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等对策。根据中国国情,显然只有后两种对策可以借鉴。中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通过调整退休制度,可以适当缓解劳动力供给下降的不利局面。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增速下滑。2014年,中国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0%、韩国的30%。未来10年,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高劳动生产率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理论界讨论很多。大家发现,一国在教育、科技研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是促进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金钥匙”。在教育和研发方面的投资将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包括索洛模型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学理论都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进步、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比增加资本和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更为重大。  目前,中国教育支出仅占GDP的4%,而美国长期稳定在5.5%左右,韩国也超过5%,芬兰更是高达7%。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红利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此外,中国应继续推进教育公平。拉美一些国家由于收入分配极其不平等,导致教育不平等加剧,进而使社会不同收入阶层逐渐被固化。这既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不利于知识和科技在不同收入阶层间的扩散,最终阻碍劳动生产率在全社会范围的提升。在研发方面,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GDP的2%,相比美国的3%、日本的3.4%、韩国的3.36%、芬兰的3.84%,仍存在较大差距。对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大国来说,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现有技术所形成的后发优势是递减的,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自主创新。应借鉴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靠发挥优势、释放潜能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充分认识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一是虽然适龄劳动人口已达峰值,但随着50后、60后劳动力逐步被80后、90后劳动力替代,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也就是人力资本在未来10年会加速增长,从而大大抵消劳动力供给下降的负面效应,使中国有望赶在2030年人口红利完全消失前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二是随着“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方面改革的推进,其促进企业、行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开始显现。“营改增”不仅可以打通二、三产业抵扣链条,降低制造业成本,鼓励科技创新,还有利于一、二产业内部生产性劳务更多地向外剥离,在促进第三产业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推动各产业之间更为广泛的分工协作与融合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今后一个时期,这种效应释放将更加明显。三是近几年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资本市场改革,有助于推动金融在支持研发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国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相关政策正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五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对整体经济效率的外溢效应将在未来10年逐渐显现,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潜在增长率。  当然,潜在增长率不会自动转化为实际增长。要使这一潜在能力变为现实,必须通过改革清除障碍。除了加大教育和研发方面的投入,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水平,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推动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纵观世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在城乡结构上实现了根本转变,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赶上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二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土壤是机制和环境。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创新环境和制度保障,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外,应通过坚持不懈反腐败、整顿吏治,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企业营造法治化经营环境。  总之,只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发展任务,合理借鉴东亚成功经济体的追赶经验,中国就一定能在未来10年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哪些?

导致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难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中等收入陷阱的难题包括:</p><ol><li><p>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依赖于低技术含量的产业,难以向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升级,就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p></li><li><p>技术创新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原因是技术创新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服务,就会难以提高经济增长水平。</p></li><li><p>教育和人力资源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三个原因是教育和人力资源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就难以推动经济升级和转型。</p></li><li><p>金融体系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第四个原因是金融体系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难以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就难以推动企业创新和升级。</p></li><li><p>政府治理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政府治理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治理不善,难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就难以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创新资源。</p></li></ol>

中等收入陷阱难题包括哪些?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一些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群体难以实现收入增长和社会阶层提升的现象。以下是中等收入陷阱可能面临的难题:技术升级和创新不足。许多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会导致生产力增长缓慢,创新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劳动力成本上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成本上升通常是不可避免的。这会使中等收入群体所在的行业面临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企业降低投资和创新,从而限制了中等收入群体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收入增长。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时,产业结构往往过于单一,主要依赖少数行业的发展,这样一旦某个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收入不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收入不平等现象可能会加剧。高收入群体会享受更多的经济机会和资源,而中等收入群体可能会被较高的税收和生活成本所困扰,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和社会阶层提升。政治和社会环境不稳定。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政治和社会不稳定会引起投资和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限制了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机会和收入增长。以上是可能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难题,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提升。

我们要注意跨越什么陷阱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要注意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从各国转型经验来看,中国要走出后发展时代进入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来说就是跨越两大陷阱,对内是中等收入陷阱,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外是修昔底德陷阱,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用来形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的特别困境。其原理简述如下:贫穷国家或曰欠发达国家虽然处境艰难,但因为贫穷,它们却可能天然拥有某些经济学考量上的“比较优势”,比如低工资。这样,出于减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更大回报股东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那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主动或被迫迁移到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贫穷国家,为自己拿到更高的利润率与资本回报率,效果上也为贫穷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缴交了税金,并激发了当地人市场意识与相应实践...于是,贫穷国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脱贫兴业,而逐步成长为典型的 "中等收入国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众收入的增加,该国家原有的产业比较优势可能风光不再,随着低端产业的利润增收也进入瓶颈,国民收入也进入胶着阶段。更高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不仅仅要求更多的投资与更高水准的人力资源(工资也相应高),更要求丰富、持续的独有创新与变革,以及训练有素的认识更专业的管理,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些,对于一个仅仅是实现脱贫的社会来讲,难度非常高。多数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如马来西亚)就徘徊在这一水平,难以提高。而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本身,就是《时代周刊》亚洲商务记者Michael Schuman在他一篇近文《逃出中等收入陷阱》(Escap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一文中首先使用的。韩国,是全球经济体中被这位记者看作最成功逃出陷阱的一例。尽管如此,我前些日子读一个欧洲国家制订的世界经济发展排名,在大类中还是把韩国列入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情况大约不是主流了,但还是有。中国这样的资源相对贫瘠大国,能够养活13亿人,实属不易,可以想象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极高,跳出很难。但即便如此,显然太值得想方设法跳讲出来 -- 诚心希望教育深化改革,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种种弊端,开辟更多创新空间,鼓励更大程度社会横向纵向流动和多样性人才成长。教育在中国国民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重,在西方主流学者眼中,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跳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惟愿这一代两代的朝野有识之士,应当鼎力扛起改革教育,挑战陷阱的使命,则这个国族展开的表现,应当不在韩国人之下。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