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是什么?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作用:1、复式记账比单式记账更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全貌。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复式记账能够把所有的经济业务相互联系地、全面地记入有关账户中,从而使账户能够全面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够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两个方面的账户之间形成了一种数字上的对应平衡关系,如果记账发生错误,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因此可以通过试算平衡的方法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3、复式记账法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扩展资料:复式记账有以下特征:①记账基础:会计等式;理论依据:资金运动规律;②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记录,各账户间有严密的对应关系,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③所有的账户可以进行试算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④需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复式记账法和借贷复式记账法比较:在复式记账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借贷记账法了。所谓复式记账法是以“借”、“贷”两个字做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所以这个“借”、“贷”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借”、“贷”可不是谁欠了谁,它只是一种符号而已,没有实在的意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主要的会计要素,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是借贷记账法的基础。借贷记账法的基本结构是:每个账户都分为“借方”和“贷方”,一般来说规定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在账户的借方记录经济业务,可以称为“借记某账户”;若在账户的贷方记录经济业务时,则可以称为“贷记某账户”。在会计实务上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及资产的减少。具体地说,资产的增加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应记在资产类的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在其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在其有关账户的借方。凡账户若借方有余额,表示为资产的余额。凡账户贷方有余额,表示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余额。一般资产类账户都为借方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为贷方余额。其结构是不同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

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所有账户的借方和贷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数和减少数,即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就登记减少额。

什么是理论成本?什么是实用成本?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成本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通常将这种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和成本价格理论为基础所确立的成本概念,称之为理论成本。它阐明了成本的本质内涵,是商品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耗费和补偿和统一。从耗费角度看,成本的经济内容是C+V的等价物,但由于C+V的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从补偿角度看,成本是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耗费的东西,这说明了成本对于再生产的作用。 理论成本:理论成本概念是广义的,它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虽然马克思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但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领域,它对于成本的理论研究和成本管理实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成本着重从劳动耗费角度进行解释,它对每一具体产品生产所耗费的内容都可从理论抽象,将其分解为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所以它能够全面地体现生产过程中成本耗费的共同特点,能够较正确地反映产品与劳务直接耗费的共同性质和经济内容。一般理论成本不包括生产经济中许多特殊情况和经济生活中若干方针政策问题以及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 对理论成本完整的理解,应当看到的商品生产条件下,成本是耗费和补偿的对立统一,因为耗费是个别生产者的行为,而补偿则是社会过程。生产中耗费要求补偿和流通中能否补偿是两码事,这就迫使商品生产不但重视成本信息,更要重视成本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但在实务中,由于理论成本是抽象的,无法直接计量。再加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必须要用其收入来补偿其各种耗费,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进企业厉行节约,减少生产损失,强化企业经济责任,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并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等也计入产品成本之中。此外,某些应从社会创造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份,如企业支付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可见,在实务中,产品成本的实际内容,除了要主要反映理论成本的客观经济内涵外,也应充分体现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按照国家的分配方针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把某些在理论上不属于C+V的内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属于活劳动耗费的成本列入营业外支出或利润分配中开支,这便称之为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按照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关规定,而实际计算所得的成本金额,它抽象的理论成本概念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实用成本就是实用成本会计,你可以看看这本书。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二、核算方法的选择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1. 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2. 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3. 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 ,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4. 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5. 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6. 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7. 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8. 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9. 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10. 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一)、日常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二)月底1.计提折旧, 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一)、原则: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2. 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二)、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1. 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2. 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3. 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2. 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3. 生产研发耗用问题4. 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3、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4、现行的所得税法是重损益而轻资产,即对期间损益作了大量详细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而对资产价值及生产成本的计量却缺乏相应的规定。可是资产最终会通过折旧、摊销、销售等方式转化为期间费用,现在的资产价值即是今后的期间费用的来源和依据,在我国的成文法中法无禁止即为合法,税法既然没有对相关的资产计量作禁止或限制性规定,那么会计功夫的深浅就会决定今后期间费用的多少,而会计本身就是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离不开估计、判断并由此衍生出了令人眼花的会计魔术,这为企业纳税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现行税法重损益而轻资产计量的做法无异于开门闭窗。这也为在成本核算这方面提供了足够的筹划空间。5、电算化对成本核算的促进

西方期权定价理论的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

针对布-肖模型股价波动假设过严,未考虑股息派发的影响等问题,考克斯、罗斯以及罗宾斯坦等人提出了二项分布期权定价模型(binomial option pricing model-bopm),又称考克斯-罗斯-罗宾斯坦模型〔(1)e〕。该模型假设:第一,股价生成的过程是几何随机游走过程(geometric random walk),股票价格服从二项分布。与布-肖模型一样,在bopm模型中,股价的波动彼此独立且具有同样的分布,但这种分布是二项分布,而非对数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把期权的有效期分成n个相等的区间,在每一个区间结束时,股价将上浮或下跌一定的量,从而:(附图 {图})令snj代表第n个区间后的股价,其间假定股价上浮了j次,下跌了(n-j)次,则:(附图 {图})第二,风险中立(risk-neutral economy)。由于连续交易机会的存在,期权的价格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无关,它之所以等于某一个值,是因为偏离这一数值产生了套利机会,市场力量将使之回到原先的水平。 假设股票现价为s[0],一个区间后买方期权到期,那时股价或者上升为s[11]或者下降为s[10]即,:(附图 {图})根据风险中立的假设,任何一种资产都应当具有相同的期望收益率,否则就会发生套利行为。也就是说此时无风险债券、股票及买方期权的将来价值满足如下关系:(附图 {图})上式中,q表示的是股票价格上涨的概率,因而期权的价格乃相当于其预期价格的贴现值。 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广到n个区间的买方期权价格的确定。首先,需计算出买方期权价格的预期值,假设在n个区间里,在股价上涨k次前,买方期权仍然是减值期权,内在价值仍为0,而k次到n次之间,它具有内在价值,则:(附图 {图})(附图 {图}) 先前的分析没有考虑股息的存在,假定某种股票每股在t时将派发一定量的股息,股息因子为f,除息日与付息日相同,则在除息日股价将会下降相当于股息的金额fs[t]。(附图 {图})对于美式期权,则需考虑提前执行的情况:在t时若提前执行,其价格等于内在的价值;不执行,则可按前面的推导得到相应的价格。最终t时的价格应当是提前执行与不提前执行情况下的最大者。即:(附图 {图}) 根据欧洲期权的平价关系,可直接从其买方期权导出卖方期权价格,而美国期权则不能。利用上述推导美国买方期权价格的方法,可以同样得到:(附图 {图})这就是美国卖方期权的定价公式。从上述bopm模型的推演中可看出其主要特点:1.影响期权价格的变量主要有基础商品的市价(s),期权协定价格(x),无风险利率(r),股价上升与下降的因子(u,d),以及股息因子(f)及除息次数。事实上u与d描述的是股价的离散度,因而与布-肖模型相比,bopm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与前者基本相同,但因为增加了有关股息的讨论,因而在派发股息的期权及美国期权的定价方面,具有优势。2.根据二项分布的特点,bopm模型中只要对u与d及p作出适当的界定,它就可以回答跳动情况下的期权的定价问题。这是布-肖模型所不能够的。同时,当n达到一定规模后,二项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只要u、d及p的选择正确,bopm模型会逼近布-肖模型。与布-肖模型一样,二项分布定价模型也被推广到外汇、利率、期货等的期权定价上,受到理论界与实业界的高度重视。三、对西方期权定价理论的评价以布莱克-肖莱斯模型和bopm模型为代表的西方期权定价理论,是伴随着期权交易,特别是场内期权交易的扩大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以期权交易的实践为背景,并直接服务于这种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与借鉴意义。首先,模型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归纳为基础商品价格、协定价格、期权有效期、基础商品价格离散度以及无风险利率和股息等,并认为期权价格是这些因素的函数,即:c或p=(s,x,t,σ,γ,d)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计算期权价格的公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比如在布-肖模型中,s、x及t都可以直接得到,γ亦可以通过相同期限的国库券收益率而求出,因而运用该模型进行估价,只需求出相应的σ值即基础商品的价格离散度即可。实践中,σ值既可通过对历史价格的分析得到,亦可假定未行使的期权的市场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将相应变量代入求得(此时称为隐含的离散度implicit volatility)。因而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这种概括是基于期权的内在特点,把它放在统一的资本市场考虑的结果。其分析触及到了期权价格的实质,力图揭示期权价格“应当是”多少,而不是“可能是”多少的问题,因而比早期的计量定价模型向前迈了一大步。其次,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期权交易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布-肖模型以及二项分布模型都被编制成了计算机软件,成为投资者分析期权市场的一种有效工具。金融界也根据模型编制成现成的期权价格计算表,使用方便,一目了然,方便了投资者。正如罗伯特·海尔等所编著的《债券期权交易与投资》一书所言:“(布-肖)模型已被证明在基本假设满足的前提下是十分准确的,已成为期权交易中的一种标准工具。”具体来讲,这些模型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1.指导交易。投资者可以借助模型发现市场定价过高或过低的期权,买进定价过低期权,卖出定价过高期权,从中获利。同时,还可依据其评估,制定相应的期权交易策略。此外,从模型中还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参数,比如得耳他值(△),反映的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一单位所引起的期权价格的变化,这是调整期权头寸进行保值的一个十分有用的指标。此外还有γ值(衡量△值变动的敏感性指标);q值(基础商品价格不变前提下,期权价格对于时间变动的敏感度或弹性大小),值(利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期权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参数对于资产组合的管理与期权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研究市场行为。可以利用定价模型对市场效率的高低进行考察,这对于深化期权市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

请解释下CAPM模型及套利定价理论的不同?急用,谢谢!

套利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资产定价理论,所讨论的都是期望收益率与风险的关系,但两者所用的假设和技术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两者的联系第一,两者要解决的问题相同,都是要解决期望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使期望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第二,两者对风险的看法相同,都是将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期望收益只与系统性风险相关,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而分散掉。(2)两者的主要区别第一,在APT中,证券的风险由多个因素来解释;而在CAPM中,证券的风险只用证券相对于市场组合的β系数来解释。第二,APT并没有对投资者的证券选择行为做出规定,因此APT的适用性增强了;而CAPM假定投资者按照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并利用无差异曲线选择投资组合。APT也没有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 第三,APT并不特别强调市场组合的作用,而CAPM强调市场组合是一个有效的组合。第四,在APT中,资产均衡的得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建立在一价定律的基础上的;而CAPM理论则建立在马科维茨的有效组合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和一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均衡的导出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什么是产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布朗维纳随机过程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什么是产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布朗维纳随机过程 解析: 1.投资组合,是指投资者将投资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已组合投资的形式投资在不同的资产上。而投资组合理论,是讨论由多项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作为一个整体的风险与收益关系,以及投资者如何合理的选择自己的最佳投资组合等问题。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全称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风险越高 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收益就越高 这样才能弥补他所承受的高风险。 这个模型 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风险溢价 风险溢价=(市场整体收益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一个系数) 一般用希腊字母β表示 风险不是资产,资产是能带来收益的。 我用股市来说明吧 个股的合理回报率=无风险回报率+β*(整体股市回报率-无风险回报率(可以用国债收益率衡量)) β=1时, 代表该个股的系统风险=大盘整体系统风险, β>1 时 代表该个股的系统风险高于大盘 一般是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例如 地产股 和耐用消费品股。这种一般称为景气循环股(cyclicals) β<1时 代表该个股风险低于大盘 一般不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例如食品零售业 和 公共事业股。 这种一般成为 防御类股(defensive stocks) 系统风险越高 也就是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投资者就需要较高的回报率抵补他承受的高风险。 我理解的是 资产的价值是由它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决定的,对于像股票这样的资本资产,它的价值就是由它未来产生的收益决定的,所以收益率是最关键的。收益率决定了资本资产的定价。所以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3.布朗维纳随即过程,布朗指布朗运动,是微小粒子表现出的无规则运动。现在把定义在连续函数空间的一种描述布朗运动的测度称为维纳测度,相应的随机过程称为维纳过程。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向对应的概念,是指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内容如下:(一)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1、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2、垂直型投资:可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是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3、混合型投资 :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二)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1、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三)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要全面的理论知识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1、建立新企业2、利润再投资3、并购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因1、资源趋动性2、成本趋动性3、市场稳定性4、技术趋动性

有哪些理论可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对外间接投资”的 对称 。指在国外投入资金或技术,设立工厂,建立原料 基地 或销售 渠道 ,以获取收益的活动。目前主要以跨国公司到国外独资 经营 或与东道国合资经营企业的方式进行。 词语分解 对外的解释 一般指对国外的来说,对外政策、对外立场等。例句:我们的经济 改革 ,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 。 投资的解释 投入的资金详细解释.把资金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 叶圣陶 《坝上一天》:“﹝ 群众 ﹞提出修建 海流图 水库的要求,不用 国家 投资,群众 愿意 集中人力物力来修建。”.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的资金。泛指为达 一定 目的

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要全面的理论知识

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一、国际直接投资的股权参与方式1.股权参与的涵义:股权参与是指以所有权为基础,以决策经营权为途径(持有普通股),以实现对企业有效控制或影响的直接投资方式。2.拥有全部股权—独资企业(1) 对投资者的意义与影响① 可拥有绝对的经营控制权② 可拥有全部的国外利润③ 有利于保守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④ 必须独立承担风险(2) 对东道国的意义与影响① 可弥补东道国生产的不足② 能增加东道国的收入(税收、土地使用费、在东道国内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的收入)③ 增加就业④ 市场份额被占,不能分享利润3.拥有部分股权—合资企业(包括多数股权、对半股权、少数股权3种)(1) 在合资问题上思想的逐步解放—要求“绝对控股”→“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是开设在上海的企业,都可以视为民族企业”(2) 出资方式—现金、实物、工业产权(商标、专利、Know-how等,有个核资问题)(3) 积极方面—凝聚合资各方的能力,可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合资各方的责、权、利明确(4) 消极方面—多股多权的经营管理机制对少数股权的股东不利,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二、国际直接投资的非股权参与(Non-Equity Participation)方式1.合作经营(Contractual Joint Venture,契约式合营)(1) 合作经营的含义依照各方共同签定的合作经营合同,规定各方的投资条件、收益分配、风险责任及经营方式的一种非股权的契约式合营,通常通过设立契约式合营企业的形式来实现合作经营的 目标。(2) 特征① 合营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协商,在合营企业中约定,而不像合资企业那样,以认股比例为准绳② 合作经营的出资形态不同于合资经营(可不以货币单位计算投资比例)③ 合作经营的利益分配不同于合资经营(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合作经营协议合同分配)(3) 合作经营的组织形式① “法人式”合作经营(双方在一国境内设立具有该国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有独立的财产权和法律上的起诉权和应诉权)② “非法人式”合作经营(双方所设置的实体对合作企业财产只有使用权而无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可设立联合管理机构,也可委托一方,或聘第三方管理)(4) 作用简便,灵活,合作意识强;审批程序及手续十分简便;避免实物或技术入股作价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管理机构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具有相当的灵活性。2.国际技术转让与技术投资 技术的含义—制造物品方法与经营管理有关的知识、技术诀窍和能力。可分为制造力、设计力、新技术开发力、管理力。3.国际租赁(International Leasing)(1) 含义位于不同国家的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在约定期内将出租资产交给承租人有偿使用的租赁关系。出租人和承租人及供货人可以是两国或三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出租对象一般是价值较高的动产或不动产,如成套设备、轮船、飞机等(二战期间的租借法案)。(2) 国际租赁的特点(集贸易、融资、投资为一体)① 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② 货币信贷与实物信贷相结合③ 税收方面易得优惠(投资减税优惠或免缴财产税)④ 业务涉及面广,需多边合作,共同完成交易(3方关系—2个合同,即买卖合同和租赁合同。此外,还有贷款协议)(3) 国际租赁的方式① 融资租赁(Finance Lease)—当企业需要筹款添置机械、设备时,投资者通过设在东道国的租赁公司,向用户转租大型成套的生产设备、运输设备。因此,融资租赁又被称为设备租赁(Equipment Lease)。实质是以“融物”代替“融资”,即租赁公司并非直接给企业贷款,而是代其购进机器设备,然后租给企业使用。② 经营租赁(Opreation Lease)—出租人在提供融资同时,又提供特别服务(办理保险、维修等)、二者合为一体的租赁方式。一般用于在保养和管理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垄断性的机器设备。③ 维修租赁(Maintenance Lease)—典型的维修租赁是汽车租赁。租赁公司要向承租人提供包括购车、登记、上税、保养、维修等在内的所有服务。④ 杠杆租赁(Leverage Lease)uf06c 涉及的关系—承租人、出租人、长期贷款人、(托管人),包括买卖合同(出租人与供货人)、贷款协议(出租人与贷款人)、租赁合同(出租人与承租人)uf06c 资金来源—贷款人而非出租人(其资金仅占约20%-40%)uf06c 租金偿付相对平衡—租金费用较低,各期所付租金的金额也相对平衡(故也称衡平租赁)。⑤ 回租租赁(Sale and Lease Back Lease)—出租人从拥有和使用标的物的人那里购进标的物,然后再将购进的标的物再租给原来的物主使用(多用于不动产方面)。⑥ 转租租赁—租赁公司或银行信托机构从国外租进设备,再转租给国内用户使用(2个合同)⑦ 综合租赁—集租赁与有关贸易方式为一体的租赁形式(租赁+补偿贸易、来料加工、合资、合作生产、包销等)。4.国际工程承包(1) 主要内容uf06c 工程设计uf06c 提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及劳动力等uf06c 资金供应uf06c 施工与安装uf06c 试车uf06c 人员培训(2) 特征耗资多、获利多、竞争性强(3) 分类① 分项合同(Separate Contract)的工程承包(业主来分项)② 交钥匙工程(Turkey Contract)的承包③ 分包合同(Sub-Contract)的工程承包(总承包商来分包)

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

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一)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1.西尔柏(W.L.Silber)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2.西尔柏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制。(二)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1.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的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2.“规避”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从“规避”本身来说,也许能够说明它是一些金融创新行为的源泉,但是“规避”理论似乎太绝对和抽象化地把规避和创新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因素的推动力。(三)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1.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2.交易成本理论把金融创新的源泉完全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它忽视了交易成本降低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竞争也会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3.交易成本理论单纯地以交易成本下降来解释金融创新原因,把问题的内部属性看得未免过于简单了。但是,它仍不失为研究金融创新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四)金融深化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五)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1.以戴维斯(S.Davies)、塞拉(R.Sylla)和诺斯(North)等为代表。2.这种金融创新理论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创新应该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六)理性预期理论1.理性预期学派是从货币学派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经济学流派,最早提出理性预期思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20世纪70年代初,卢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2、理性预期理论的核心命题有两个:(1)人们在看到现实即将发生变化时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应;(2)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应能够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七)格林和海伍德的财富增长理论格林(B.Green)和海伍德(J.Haywood)认为财富的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因素。

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

1、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他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制。 2、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规避”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3、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4、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

  1、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他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制。   2、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规避”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3、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4、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

1、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西尔柏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他认为,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制。2、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凯恩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规避”理论非常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3、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4、金融深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

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滞胀理论表示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或正在上涨的价格膨胀率同时发生,而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以失业率为横轴,通货膨胀率为纵轴。在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扩展资料: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1、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4、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菲利普斯曲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滞胀论

“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

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滞胀理论表示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或正在上涨的价格膨胀率同时发生,而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以失业率为横轴,通货膨胀率为纵轴。在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扩展资料: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1、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4、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菲利普斯曲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滞胀论

结合凯恩斯理论,谈谈08年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怎样实施的,以及实施的原因和后果

凯恩斯来了,他是在中国经济最需要繁荣的时候来的,正如他当年到美国的时机一样。但中国的情况没有美国当年那么糟。当然,我不是说凯恩斯这个人真的来的,这位英国经济学家已经作古了54年,我是说他的"主义"来了。 1998年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四年下降。人们忧心忡忡,经济学家急忙从各种教科书中寻找药方。他们想到了挽回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英雄。于是,中国经济界开始大谈罗斯福新政,凯恩斯这个名字在中国报刊上出现的频率顿时高了起来。 然而,两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状况同他来的时候差不多。他在中国的神通也没在有在美国那样大。凯恩斯在中国"水土不服"。凯恩斯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大危机。那时多数经济学家迷信市场经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地把经济从低谷中拉起来。而现实并非如此,30年代整个10年平均有18%的劳动力失业,高峰时失业率达到25%,人们在经济危机的黑暗邃道中煎熬着,看不到尽头。 大危机是对资产阶段的传统经济理论的大冲击,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无能为力。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来到华盛顿。其时,罗斯福总统已经着手采取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同的政策: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这就是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按这种理论,罗斯福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了。新政要求新理论的支持。凯恩斯本来就不相信市场经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他主张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那时正在酝酿之中。他到美国和罗斯福一拍即合,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支持新政。在推动新政的同时,他的理论也在完善。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出版时,已经有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依据。 凯恩斯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必须想办法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刺激消费;企业界没有办法扩大投资,政府必须担当起投资的责任。政府从哪里弄钱来投资呢?衽赤字财政。他认为,在出现萧条时政府应当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出现赤字;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政府增加税收,紧缩财政开支,取得财政结余,偿还萧条时发出的债券。 罗斯福新政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医治市场经济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办法之一是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债券,调动闲置资本用于生产和消费。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1929年,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150亿美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也有起色。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显然,美国经济在二战以后进入了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凯恩斯学说的功劳,但凯恩斯学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凯恩斯在中国的遭遇 1997年夏天,市场疲软,连续几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毫无成效,中国的经济学家大概想起了凯恩斯当然说过的话: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得靠财政政策,因为你能"用绳子拉动,却不能用绳子推动"。于是,中国经济学家表示:在目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只能领先财政政策"。他们拿来了凯恩斯的办法:"运用财政或"准财政"手段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共性投资主要靠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1997年10月开始,物价水平开始负增长,经济不景气度进一步增加。1998年春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张被政策采纳,财政部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谈"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终于被请到中国。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扩张性财政政策已付诸实施,当年国家财政直接投资1000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直接投资。为此,政府大量举债:1998年年初计划发行国债2808.5亿元,下半年双追加了1002.5亿元。1999年初计划发行国债3415亿元,后又增加600亿元。政府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又努力提高居民收以刺激消费:1999年国家财政为增加居民收入共支出540亿元,使全国8400万人受益。 应当说,凯恩斯理论对治理中国的通货紧缩起了一定的作用它阻止了经济继续下滑。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1999年新增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但是,国家经济还没有走出不景气的阴影。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连续26个月负增长,企业经济困难,凯恩斯的根本目标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恰恰在这两点上效果不佳。 政府投资没有带动民间投资,投资还很不景气,投资是拉动需求最重要的力量。投资不景气说明经济还没有启动起来。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1年--1998年分别为:23.9%、44.4%、61.8%、30.4%、17.5%、14.8%、8.8%、14.1%,1999年1-8月为10.4%。1998年的14.1%是在1997年过低的基础上的增长,对启动经济拉动力太小。1999年9月,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幅度为-2.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7.3%,10月开始回升,但回升乏力,到11月,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仅增长0.1%。 为什么民间投资没有带动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投资者无钱可赚,所能看到的商品都过剩,往哪里投资?需求不足抑制了投资。据权威研究部门测算:2000年内需不足缺口为1800-2000亿元。这就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逻辑怪圈:投资不景气--需求不足。二是互为因果。 凯恩斯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中国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费需求还是扩大不多。其中也有中国的具体情况,收入差别太大。少数高收入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低收入的人有需求但没支付能力。这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难题。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相比,其差额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1997年的3070.2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的差额,由1997年的99.2亿元扩大到1996年的23179.5亿元。占全国人口总数29.1%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全国储蓄总额的80.1%,而占全国总人口70.9%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9.9%。占全国总人口70.9%的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只有全国居民消费额的三分之一强。1978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比值为2.9比1,1985年缩小到2.4比1,1992-1993年扩大到3.5比1。1997年为3.1比1。在城市居民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层和占人口20%高收入层差别是很大的。就家庭年收入而言,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倍。 凯恩斯来中国已经两年了,时间不算短,政策力度也不算小,为什么效果不显著?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橘生淮南则为枳 凯恩斯在中国遭遇不佳,是因为他在中国"水土不服"。中国的"水土"和当年美国的"水土"相差甚远,要让凯恩斯在这里大显神通,那就勉为其难了。 美国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典型,市场制度发达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设之中,无法和美国相比。同样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础上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美国企业对利率非常敏感,一次调整0.25%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中国利率调整几个百分点也看不出明显的效果。 美国以私有经济为基础,民间有大量的资金,中国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民间资金没有美国那么多,而且大多存在国家银行中,已为政府所用。这是政府投资没有带动中国民间投资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企业不同于美国的企业。美国以私有企业为主,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企业还在吃国家银行的"大锅饭"。美国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解雇工人,中国企业不能。 中国的政府不同于罗斯福的政府。罗斯福1933年宣誓就职时,他在白宫的助手了了无几。一名厨师,一个电话员,若干保镖,几名秘书,还有两位应募前来效力的南方新闻记者。当然,随着新政的实施,政府的机构和人员多了起来。但是,在他们那里,政企不分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扩张冲动也是没有的。在中国,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官员们还是以追求虚的政绩为目标,国有企业还在吃国家的在锅饭,官员和企业对投资的效果不负责任的问题还没有根除。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设难以避免。 在中国这个"水土"上,凯恩斯的扩张政策效果不显著还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的政策,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这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地方政府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可能会生理复前些年的"紧缩--通胀--紧缩--通胀"的循环之中。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债务比重较大,在目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的质量降低了。这是因为:通货紧缩 无法还本付息的企业增多 企业对银行不良债务更加严重 银行的可收回的债权缩小:物价下降 银行对持币者的债务放大(从反面设想一下,如果物价上升,银行对持币者的债务会缩小,几次恶性通胀就会把持币者的债权化为乌有) 银行债务相对增加:将以上两项综合可知,通货紧缩使得银行债务增加,债权减少。债权是属于储户的,债务主要是国有企业。其结果是银行对储户的支付能力双重减弱,金融风险加大。银行的债务越来越重,它的债权又收不回来,怎么走出困境呢?通货膨胀是消除银行债务即剥夺持币者的债权者最有效的手段。如果通货膨胀1000倍,则银行的债务就消除了99.9%。也就是说,银行的金融风险只能通过通化膨胀来消除。这说明,我们存在通货膨胀的隐患。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手中持有相当数量的人民币。一旦出现通货膨胀,他们会立即在兑换成外汇。中国老百姓也千方百计寻求外汇以保值。与此同时,银行门前会排上挤兑的长龙。金融危机就全面爆发。今日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一旦爆发金融危机,老百姓的6万亿储蓄的安全受到威胁,就可能引发全面的社会危机。好在政府比较清醒。中央曾经一再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不可能长期实行。最近朱总理在形势报告中一再强调,要采取稳健的贷币政策。有这一点老百姓就放心了。就怕落实不了

托宾Q理论的意义

经济学家托宾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系数,即“托宾Q”系数(也称托宾Q比率)。该系数为企业股票市值对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在西方国家,Q比率多在0.5和0.6之间波动。因此,许多希望扩张生产能力的企业会发现,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来获得额外生产能力的成本比自己从头做起的代价要低的多。托宾的理论为分析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Q理论也成为连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根据。Q比率=公司的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Tobin Q=(MVE+PS+DEBT)/TA,其中:MVE 是公司的流通股市值,PS 为优先股的价值,DEBT 是公司的负债净值,TA 是公司的总资产账面值。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采用BV-企业账面值。托宾Q的含义是企业使用多少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了多少财富。作为比率,托宾Q的含义是每单位资源财富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因而托宾Q表现以价值计量的企业效益。公司市场价值即该企业的股票及债务资本的市值; 资产重置成本即该企业基本价值,也就是说白手起家重新创造这个公司的现有状态所需要的钱。当Q>1时,购买新生产的资本产品更有利,这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当Q<1时,购买现成的资本产品比新生成的资本产品更便宜,这样就会减少资本需求。扩展资料托宾的Q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Q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当货币供应量上升,股票价格上升,托宾的Q上升,企业投资扩张,从而国民收入也扩张。根据托宾Q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供应↑ → 股票价格↑ → Q↑ → 投资支出↑ → 总产出↑凯恩斯在《通论》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按照凯恩斯的逻辑推理,如果建设一家新企业的成本高于购买一家类似企业的成本,资本家就没有理由建造新的企业;而另一方面,如果一项新工程虽然造价很高,但只要能让其股票在交易所顺利上市并有利可图,则人们未尝不可进行该项投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宾Q理论 

产权理论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产权理论 从实证方面看。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可事实如何呢?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国家。英国在私有化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创新和发展。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Martin&Parker)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实证调查检验和综合广泛比较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他们认为企业效益与产权的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系。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同一时期(1996年),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郎(Tittenbrun)分析了85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后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综合研究和实证表明,在产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得到了改善(Vicker,1996),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产权改革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企业治理机制。但是,改变产权不等于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会往促使企业效益提高的方面转换,市场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往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 2.超产权理论的突破 针对产权理论的不足,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BeyondProperty-RightArgument)。他们认为超产权论比私有化产权论更具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实证解释的说服力,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产权论的基本观点。超产权理论认为,利润激励与经营者努力投入未必存在必然的正向关系,利润激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发挥其 *** 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的作用。超产权论把竞争作为激励的逻辑起点,其依据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竞争理论(Vicker,1996)。竞争理论具体内容有四部分:竞争激励论、竞争发展论、竞争激发论与竞争信息完善论。这些竞争理论不仅为超产权论发展“竞争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还为把企业治理机制从产权中分离出来提供了逻辑依据。市场竞争给企业创造“生”与“死”的择别,在这个择别面前,不管企业的所有者是谁,只要它们想生存发展,不被边缘化和淘汰出局,就得改善企业治理机制,不管是行政治理机制还是商业治理机制。这种选择的最终发展结果,导致企业治理机制与效益趋同。否则,治理机制差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依此逻辑在考虑竞争因素后,市场进化的长期最终效应是,治理机制不受产权归属所决定。这契合了法马(Fama,1980)所说的“企业产权归属对现代工业企业并不意味着什么”。不过,这种长期结论并不排斥产权影响治理机制的短期结论。因为在短期中市场竞争尚未达到均衡态,企业之间仍存在着机制与效益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受产权归属或其他因素所影响,但这种差异终将被竞争消除掉。 超产权论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企业治理,二是竞争理论。企业治理主要包括信息非对称下的合同激励机制理论、信息非对称下的经理聘选理论、监督机构和产权结构等。竞争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竞争激励论。它是除了利润激励之外的隐含激励,也就是由竞争诱导的激励。其动力源有三个,分别为信息比较动力、生存动力和信誉动力;二是竞争激发论。企业之间利益的对抗性、信息的非对称性及潜在违约性(短期内的违约利益可能超过长期的践约合作利益),这三个要素激发了竞争;三是竞争发展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市场份额的变化与绩效的......>> 问题二:什么是土地产权理论?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理论、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商品化及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上述理论对指导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 ki/...04 问题三:产权的西方理论 我国理论界对产权的论述已有不少,对国外产权经济学的介绍和传播也颇为迅速和广泛,但由于各自理解的不同,对产权的概念和理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趋一致。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追根溯源,以美国的罗纳德u30fb科斯、哈罗德u30fb德姆塞茨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的主要渊源有两个:一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尽管科斯等人是在对他们的交易摩擦不存在的市场假定的反思中建立自己的理论的,但事实上他们仍然禀承了传统经济学的自由竞争理论和“经济人”的假定,也接受了它们的“局部均衡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二是制度经济学或制度学派。比如,制度学派的集大成者康芒斯在其经典名著《制度经济学》中,将“交易”一般化,从而为产权理论创立“交易费用”提供了素材。 1937年11月,科斯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成为产权理论产生的重要标志。1960年,科斯又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则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发展或逐步成熟的标志。因为在这篇经典论文中,科斯首创交易费用概念,而交易费用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所以,理解和把握交易费用就尤为重要。在科斯看来,交易是稀缺的,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所以,交易费用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发现贴现价值,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2)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应该指出的是,交易费用虽是个不太规范和不太明确的概念,但对它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却对许多经济现象形成了有力的解释。这当然也得益于后人总结出来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交易费用、产权界定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定理。通常又分为两个定理,科斯定理1: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市场机制都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科斯定理2:如果交易费用为正,不同的权力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科斯定理已经成为产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科斯定理是在分析“外部性”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外部性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当事人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影响。例如,造纸厂排放污水污染了河水,使农民的粮食产量减少或使沿河居民的身体受到损害。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主体的产权划分不明确,由此而使得侵犯他人的利益成为可能,而产权的功能之一就是界定清楚每个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使外部性得以内在化。因此,外部性的存在及如何解决也是产权理论的重要内容。 西方学者在讨论产权时一般都基于上面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他们对产权的不同看法。具有权威性的《牛津法律大辞典》对产权持有“所有权”说。该辞典解释说,产权“亦称财产所有权,是指存在于任何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借权、转让权、用尽权、消费权和其他与财产相关的权利”。 把产权等同于所有权,进而把所有权解释为包括广泛的因财产而发生的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权利约束的观点,在理论上阐述更为详尽的是配杰威齐(S.Pejovich)等。配杰威齐指出:“产权是因存在着稀缺物品和其特定用途而引起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产权详细表明了在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所有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与物相对应的行为准则,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准则的处罚成本。”这种准则即为所有权。配杰威齐认为,所有权包括四方的权利:一是使用属于自身资产的权利和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他人的资产权利,统称使用权;二是从资产中获得收益的权利,统称收益权;三是变化资产的形式和本质的权利,即处置权;四是全部让渡或部分让渡资产的权利,即交易权。 配杰威齐认为,作为上述四种权利的统一的所有权,实际上也就是......>> 问题四:什么是产权? 产权产权与财产所有权关系我国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此仍有同看法大致存着下几种观点: 把产权等同于所有权持种观点人所有权作产权逻辑出发点来评价、批判西方产权理论并此分析我国经济改革们认产权作关于财产权利其基础和核心所有权即从人对资产占有隶属关系来理解狭义所有权说种狭义产权定义产权理论刚刚引入我国时候种观点曾十分流行 二把产权等同于占有权和经营权持种观点人认产权有两种含义:指所有权二指占有权和经营权理论上两种含义同时存区别于:同所有制之间适用于第种含义产权;同所有制内部适用于第二种含义产权 三认产权有别于所有权并且比所有权涵义更宽泛来出现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观点持种观点人认产权与所有权有着同内涵所有权对资产排性隶属权利而产权则包含所有权内远比所有权内容宽泛范畴除了所有权还包括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收益权及处置权等组权利理论界持种观点人占多数同时也比较接近于西方学者所表述产权体系 从推动或促进产权交易角度对产权定义作下概括比较科学和行: 首先产权与财产有关、具有排性权利产权排性意味着特定权利主体只能即排除任何非权利主体对产权占有和使用;并且产权排对象多元即主体有多项产权项产权只能归属于主体 其次产权能够流动或让渡权利产权拥有者认再需要拥有或非拥有者认需要拥有时产权应当能够流动并们之间互相让渡从而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 再次产权具有分性权利企业产权横向分解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让渡权也纵向分解出资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从其存方式上还分价值形态产权和实物形态产权 第四任何产权都必须有边界、计量权利否则既能把特定产权从其产权分离开来用于交易也能交易过程对产权进行有效计量 从上四方面来界定产权内涵对于理解和把握产权交易非常重要因产权交易由产权内属性决定产权排性产权交易首要前提没有明确权利主体产权能拿去交易;二产权能够流动和出让使产权交易实际上成能;第三正因产权分所人们仅产权作整体来出让也其分割部分甚至单元来出让;由于产权有边界、计量对象使得交易过程具有实际操作性 问题五:哈罗德u30fb德姆塞茨的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 哈罗德u30fb德姆塞茨的精彩论文“产权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67)回答了“什么是交易?”   虽然产权理论显然都是从科斯的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Ronald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1960)发轫,但是发现这个理论的功劳应该属于谁并不明确,科斯也已证明,因为涉及过多的经济当事人以致所需的“交易费用”(组织经济交易市场的费用)高的令人却步,所以不可能确定经济活动无意产生的副产品的产权归属;由于这个缘故,市场也就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什么是“交易费用”?那就是达成交易所需的费用,包括为订立契约而去的信息的费用,书写合同的费用,以及为确保实施之条款而进行监督的费用。科斯表明了交易费用的重要意义,却未能将这一见解总结成全面的表述,说明有清楚规定的产权之形成乃是市场运作的先决条件。哈罗德u30fb德姆塞茨的精彩论文“产权理论探讨”乃是首次完成这种总结。   产权依靠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又依靠获得市场信息的费用。所以,产权理论与信息费用理论密切相关,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佣契约最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雇佣合同只写明工人的劳动工资和劳动时间,没有具体规定劳动速度和强度,从本质上讲合同是“不完全的”。固然可以用失业这根“大棒”威胁工人,用升级这根“胡萝卜”笼络工人,但这种做法只有在经常检查工人劳动成绩时才有效。这样,雇佣关系基本上是一个信息问题。在一篇开拓性论文“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H. Demsetz and A.A. Alchian,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72)中,德姆塞茨和阿尔奇安(Armen A. Alchian)认为,雇佣关系不论表面现象如何,可以看作是付出“公平的每日工资”的雇主和提供“公平的每日劳动”的雇员间的一种自愿交换形式。换句话说,劳动力市场要求,借用奥肯的名言,用“看不见的握手”(Invisible handshake)取代管制其他市场的运转的“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这种不完全雇佣合同理论,又称为“含合同理论”(implicit contract theory)或“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 agency problem),现已被其他一些研究劳动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所采纳。 问题六:产权的经济学涵义是什么 产权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产权”一词频繁出现在国内经济学和法学文献中,但“产权”、“企业产权”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产权与所有权、物权、债权、财产权这些原有法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对于这些产权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论界却没有统一的认识。 “产权”概念最早诞生在经济学理论中,但作为一种权利或者说与权利有关的概念却不可能脱离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而存在。因此,法学和经济学两个领域从没有停止过对产权与传统法学概念之间的对比研究,并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所有权,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权利,产权可以等同于所有权,因为所有权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即所有权是指人对资产的占有和隶属关系,持此观点的大多是一些经济学学者(如程恩富,1997;吴宣恭,1995;张维迎,1995;黄少安,1997);第二种观点认为产权接近于物权,周林彬(2000)认为“尽管所有权的范畴在不断发展,仍不会最终取代产权,倒是不断扩展的物权观念,日益接近于我们表述的产权。因此产权观念可以作为发展的物权的目标参照”;第三种观点认为产权是债权,刘伟和平新乔(1998)认为,“从广义上讲,产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所有权,二是债权。??从狭义上讲,产权实际上就是债权,??是所有权在市场运动中的一种动态的体现”;第四种观点认为产权即财产权,产权是一种包含物权、债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具体权利的复合财产权利。例如王利明(1998)在其《物权法论》中说:“法律上的产权概念并不复杂。所谓产权,就是指财产权”,这种观点在我国一些法律法规中也有体现①,在法学界也普遍流行。 法律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正式制度安排,产权安排则是制度安排的基础和核心。对产权的界定与保护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产权安排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经济学与法学界对产权概念存在不同理解与认识,在理论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对经济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和发展实践也有意义,而我们发现,当“产权”发展到“企业产权”层面时,对这一题目进行研究就尤其必要。本文旨在客观地分析产权与所有权、物权、债权、财产权这些传统法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 请采纳!谢谢! 问题七:如何运用产权理论分析问题 我们可以联想到商业集团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一般侧重于控制权伴随利益冲突的解释是大股东利用这种结构造成的加强控制权去掏空企业、侵犯小股东权益。如果看过阿尔钦的分析,你会思考金字塔组织是不是有别的成因,是否跟企业的转让权受到限制有关系。阿尔钦说国企的转让权是受到限制的,但没说国企不能有效率,既然国企也希望有效率,那么控制企业的 *** 就会有动机去把权力下放给企业的经理人。一般来说,这种权力的下放是通过股权的转让,也就是私有化;可是国企的规定是不能把股权与资产转让给民间,这是对转让权的限制。这样一来,转让权受限了,而 *** 又有必要、有动机把权力下放的话,就需要找其他的方法,可能是行政命令,也可能通过组织层级把权力下放。为什么透过组织结构层层下放企业权利比行政命令有效?因为这样可以强加给 *** 所有者一些传递讯息和监督执行的成本,让 *** 干预更困难。如果做过这样的分析和思考,你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假说,这个假说不会在文献中存在,可是那些基础的产权理论早就提示了你并等着你用它的方法去分析。 当然这个时候,你已找到例子:在中国,多年前格力集团控制格力电器(上市公司),格力集团是母公司,这是一个简单的金字塔结构。再看格力上市公司高管和董事的结构,当时母公司派来的只有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和三个关联企业的经理,一共4个人。董事会一共有9个人,所以从人员来讲,母公司的股权和人员有没有匹配?母公司有上市公司60%的股权,但是前者的人员在上市公司董事会所占有的席位还不到一半,所以看来实际上 *** 股东的权利已经下放到企业里面去了,跟股权是不匹配的。所以,股权其实不代表企业实际的经营权。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发现,阿尔钦的理论可能可以解释国企的组织金字塔分权结构。另外在民营企业里面也能观察到类似的例子:香港电讯盈科拆分香港电讯。香港电讯盈科这个由华人首富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所控制的母公司把先前收购的香港电讯剥离、用股权信托把公司收益权上市卖给社会大众,但母公司还是控制着香港电讯。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香港 *** 规定:电讯的控制权转移只能由 *** 主导,所以李泽楷不能把控制权卖掉,只能把收益权卖掉,形成以信托控股的式母子公司。 *** 限制香港电讯控制权的转让,就由母公司掌握着电讯资产的控制权,但收益权的转让可以是自由的,可以藉着金字塔公司结构和信托交易将这两种权利分开。 问题八:产权理论与非 *** 组织之间有什么关系 产权与所有权二者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二者所反映的客观经济关系上看,既有相联系和重合的诸多方面,也存在着发展上和具体运用上的差别,主要表现有: (l)所有权强调的多是对客体的归属关系,而产权则更多地强调在归属意义上产生的多方面的权利。 (2)所有权强调的是稳定的、本质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而产权则强调变化的、动态的或有时效的主客观关系。 (3)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界,过去的“所有权”带有封闭的、凝固化的特点,而“产权”则反映了开放性的财产权利的分解和组合,反映了已发展了的财产关系。所有制理论要揭示的是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阐明生产关系变革更替的革命意义。产权理论则不同,它具体研究各个具体的产权主体、产权关系、产权边界及其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因此所有制和产权二者虽然涉及所有权概念,都是以财产关系为对象,而且有着密切联系,但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问题九:如何理解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财产的权利,它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等。产权是企业效率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不仅关系着企业治理、收益分配等实践问题,而且是研究企业本质、目标、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基础。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与产权理论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本可以简单定义为能够获得剩余价值的人力资源,当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后,便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其所有权和控制权均属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个体,这又明显具有产权的特性。因此,也就有了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人力资本产权不能分割和让渡,而且各项权能也难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实质性的分解。 在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支配权的分离是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典型特征。但对于劳动、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来说,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或握有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追求对某种要素的归属权,而是要在这种归属权的基础上实现某种经济利益,即要求人力资本需求者支付报酬,报酬的高低根据他们占有和耗费的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确定。这样,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的产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人力资本的完整产权,二是拥有与物质资本类似的剩余收益分配权。 问题十:请问:委托代理理论与产权理论的关系? 如果一定要说关系,那么产权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也就是,产权理论明确了企业主对企业的所有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着专业分工化,企业主保留对企业的所有权,而将管理权和使用权等委托给有相应能力的人进行代理,更加高效地为企业谋利润。 简单来说,企业的股东就是企业的所有权人,产权理论就是确认了他们对企业享有所有权。而这些股东可能没有相应的能力或时间来管理企业,他们就招聘了总经理,相当于他们把企业委托给总经理管理,但他们仍享有所有权,总经理通过代理享有对企业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等,并可以要求股东支付其报酬。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O(∩_∩)O~

求挪威斯特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案例答案

  挪威斯特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案例  一、背景情况  1997年初,挪威斯特公司正庆祝公司有史以来净利润首次突破10亿美元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绩。公司1996年的净利润为11.54亿美元,年末总增产为800亿美元(见图示1和图示2)。公司是美国第12大银行持股公司,雇员人数超过53000人,股票的市场价值超过160亿美元。该公司引以为荣的 是它有30449个营业网点(雇员们称之为“商店”),分布于全美50个州。该公司由3个下属公司组成:挪威斯特银行,在16个州设有营业网点;挪威斯特抵押贷款公司,号称在美国没15笔抵押贷款中有一笔是其发放的;挪威斯特财务公司,客户达到360万人的消费信贷公司。  资金结构  挪威斯特属下的三家企业为公司提供多种多样的 盈利性资产,包括380亿美元的贷款和租赁净额(图示1)。公司资产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消费信贷,包括分期付款,销售款融资合约和信用卡贷款。挪威斯特还拥有大量的抵押贷款服务权利。另外公司还有多种多样的商业信贷,设在城外的小型营业网点积极从事小企业信贷,小型企业管理局贷款(政府担保),较大规模的营业网点通常为中等规模的企业融资。另外专门从事资产抵押商业信贷和设备租赁的附属机构有助于丰富公司的贷款组合。另外公司还持有将近190亿美元的证券投资,这样公司可自由利用一些证券来调整资产和负债头寸。  挪威斯特公司受益于一个稳定的筹资基础。由于公司有一个由零售信托和众多小的经营场所组成的销售网络,因而公司总资金的58%是由核心存款组成,包括活期存款,普通储蓄和NOW帐户存款,货币市场支票和消费者储蓄凭证。根据行业平均水平,该公司核心存款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核心存款是高度稳定,成本又低的资金来源。随着市场利率的上升,核心存款利率的上升较为滞后后,即便提高利率,也提得较慢。短期借款,由联邦基金拆借,回购协议,私人协议融资和由挪威斯特抵押公司和 财务公司放行的商业票据所组成,它占总资金的11.6%。其他资金来源包括约4%的购买性存款——金额大于100000美元的存单和国外存款,18.5%的长期债务和适度的权益资金(大部分为未分配利润)。  利率敏感性  1997年利率的波动方向十分不明朗,1996年整年利率水平变化不大,尽管年底的时候市场专家开始关注储蓄的意图。一些人则认为联储很快就要提高利率以对付即将来临的通货膨胀压力。1997年初始,很明显第一季度就有了要提高利率的呼声。挪威斯特的财务执行官解释了公司的增产负债管理系统是怎样管理利率敏感性风险的。[17]  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资产与负债管理的目标是管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以便于得到最令人满意的利率敏感性风险和流动性组合。管理流程的中心点是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这个委员会商议达成控制投资,筹资,表外承诺,总利率敏感性风险和流动性的 决议,并监督其执行情况。这些政策形成了公司和分支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流程的基本框架。该公司风险控制得较好,各项指标都处于政策规定的限度范围内。  利率敏感性风险的定义  利率敏感性风险是指未来利率变化引致净利率利息收入或公司资产负债表净市场价值减少的风险。在金融服务产业中定义利率风险的两种基本方式通常指的是会计角度和经济角度,通常综合这两种方式的定义可能比单独从一个角度进行的定义更能全面描述利率风险。  会计角度侧重于一个具体的时间架构中净收入变化的风险,利率重新设定时间安排的差异(重新定价风险或缺口风险)和市场利率变化的差异(基差风险)决定了对应利率变化的净收入风险。  经济角度侧重于公司资产负债表市场价值的风险,净市场价值指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了机构短期头寸和长期收益趋势所固有的利率风险。从经济角度评估利率风险侧重于由于各种期限之间的不匹配而产生的净值风险。  利率风险的衡量  从会计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衡量利率风险的方法是采取缺口报告的形式,缺口报告描述了在既定期限内资产和负债重新定价的不同。尽管它提供了一个粗略衡量利率风险的 方法,但它只提供一个静态(例如在某一时点上)的衡量方法,并且它未考虑基差风险或那些未随利率变动而发生对称或比例变动的风险。  公司通常运用一个模拟模型作为衡量收益风险的主要方法。模拟模型,由于具有动态特性,因而可以捕捉未来资产负债表变动趋势,利率变动的不同模式和利率之间变动的关系(基差风险)这些影响净收入的信息。另外由于它考虑了 利率上限和下限期权,并考虑了作为利率函数的提前偿付率的这些因素,因而它还反映了嵌入式期权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模拟模型通常用于计算与公司设置的收益变动幅度想对应的 1年和3年期缺口规模,这种收益的变动通常是由利率变动所引起的。  从经济角度来衡量利率风险的方法相应地伴随着一个市场估值法模型,每种资产和负债的 市场价值通过加总该项资产或负债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量的现值来 计算。在计算现值时,用于贴现现金流的市场利率应尽可能反映给定的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利率风险的管理  当前的大多数模拟模型都根据不同的利率情况来预测净收入。一个最普遍的情况是短期利率保持不变,但长期利率保持不变,但长期利率略有增长,这种情况被作为与其他利率变动情况相比较的基础情况。如果短期利率在将来的12个月内比基础情况中的短期利率上升了200bps,同时长期利率只略有增长,结果是净收入相对于基础情况将减少约4000万美元。如果短期利率在12个月内比基础情况下的短期利率下降了200bps,结果是净收入增加约6300万美元。这种分析还考虑了给资产负债表中项目进行套期保值的衍生产品的影响,也考虑了利率对抵押贷款和抵押支持债券提前偿付速度的影响。然而在这种利率情况下。净收入中还未考虑抵押服务权利资本化价值变化的影响。  市场估值法模型(market valuation model) 用于衡量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宽幅波动的敏感性。给市场价值风险建模在金融服务行业内被广泛运用,包括设立建模程序,政策限度的设定和数学结果的 解释说明。  利率敏感性的变动  图示3给出该公司1996年12月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一年内的累计缺口为(3317)百万美元,或为总资产的(4.2%)。相比较而言,1995年12月的一年期缺口为(2762)百万美元,或为总资产的(3.8%)。1996年12月3年内的累积缺口为(990)百万美元,或为总资产的(1.2%),相比而言这些数值在1995年12月分别为(1603)百万美元和(2.2%)。以百分比表示的缺口数值变化相对较小是由于1年内资产负债表中有许多可以相互抵消的变化,包括投资组合和活期存款的增加。当前的利率敏感性头寸使得该公司的收益较易受利率上升的影响,但对利率下降较为中性。  除用于调整资产负债的价格和结构之外,公司还利用表外衍生金融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该公司主要运用利率互换,利率上限和下限期货合约和期权作为管理整体风险活动的一部分,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人为改变受保值的基础资产和负债的定价或其他特征。该公司主要运用利率互换来为某些固定利率债务和某些存款类负债进行避险,并且将这些资金来源转换成浮动利率的资金来源。利率下限期权,期货合约和期货合约期权主要用于公司抵押贷款服务权利的避险,利率下限期权可以保证在利率低于预定水平时,公司可以收到以利率下限计算的偿付额。利率下限期权和期货合约中未实现的收益(损失)可以近似地确定抵押贷款服务权利的公平价值,这样由于低利率导致提前偿付水平的提高,银行失去未来服务收入的一部分,但这部分损失将被未实现的收益抵消。  公司从管理利率风险的表外衍生金融工具中得到的净现金流量使1996年的净利息收入增加了约5690万美元,相比而言1995年增加了710万美元,1994年增加了1230万美元。这使得1996年的净利息边际值增加了9 bps,相比而言1995年只增加了1bps,1994年只增加了2bps.基于1996年12月31日的利率水平,预计公司为抵押贷款服务权利的资本价值进行保值的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的利率互换和下限期权,未来产生的相关净现金流量在1997年约为7400万美元,1998年约为5500万美元,1999年约为5200万美元,2000年约为3200万美元,2001年约为2300万美元,其后总共约有5900万美元。  二、思考题  1. 讨论依赖利率敏感性缺口来分析利率风险方法的局限性,就如本案例所暗示的,给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的方法是根据某些重新定价事件来分类(到期,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的调整,一部分本金的分期偿还,预计的某些资产的提前偿付和负债在到期前被赎回)。你将引用哪些因素来说明利率敏感性缺口报告在衡量利率风险精确度方面的局限性和与创立缺口报告的方法论相关的局限性?  2. 假定利率总水平立即上升1%,并能维持这一水平,基于对图示3的分析,讨论一下怎样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的信息去估计利率上升对挪威斯特公司收益的影响。  3. 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挪威斯特公司确定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的方法及两者间的区别。  4. 你认为在收益模拟模型中有什么现实的困难?为什么它是衡量利率风险时优先选择的方法?  5. 你认为挪威斯特公司在创建一个可靠的市场价值模型时将面临什么困难?  6. 假定挪威斯特公司认为1997年利率将大幅上升,并估计收益将会下降。讨论一下挪威斯特公司可以采取的减少收益下降规模的可行步骤。描述一下该公司可以采取的资产负债表内措施和 表外措施。  图示1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除了股票数,其余数据的单位统一为百万美元  12月31日 1996年 1995年  资产  现金和存放同业 4856.6 4320.3  存于同业银行的有息存款 1237.9 29.4  售出的联邦基金和再出售协议 1276.8 596.8  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 7371.3 4946.5  交易帐户中的证券 186.5 150. 6  用于投资的证券  (1996年的公允价格为745.2美元,1995年的公允价格为795.8美元) 712.2 760.5  待售的投资和抵押支持证券 16247.1 15243.0  证券投资总额 16959.3 16003.5  待售的贷款 2827.6 3343.9  待售的抵押贷款 6339.0 6514.5  贷款和租赁,扣除未实现的折扣金额 39381.0 3 6153.1  贷款损失准备金 (1040.8) (917.2)  贷款和租赁净额 38340.2 35235.9  经营场地和设备净值 1200.9 1034.1  抵押贷款服务权利净值 2648.5 1226.7  应收利息和其他资产 4302.1 3678.7  总资产 80175.4 72134.4  负债和股东权益  存款  无息存款 14296.3 11623.9  有息存款 35833.9 30404.9  存款总额 50130.2 42028.8  短期借款 7572.6 8527.2  应计费用和其他负债 3326.2 2589.5  长期负债 13082.2 13676.8  负债总额 74111.2 66822.3  优先股 249.8 341.2  员工持股制度下未兑换的股份数额 (61.0) (38.9)  优先股总额 188.8 302.3  普通股,面值1美元,1996年和1995年发行在外的股本分别为 3755333 625 和358332153 625.9 597.2  公积金 948.6 734.2  未分配利润 4248.2 3496.3  待售证券中未实现的净收益 303.5 327.1  从员工持股计划中应收回的票据 (11.1) (13.3)  库存股票——1996年和1995年分别为6830919和5571696 (233.3) (125.9)  外汇折算差额 (6.4) (5.8)  普通股股东权益总额 5875.4 5009.8  股东权益总额 6064.2 5312.1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 80175.4 72134.4  图示2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合并损益表  除了股票数,其余数据的单位统一为百万美元  12月31日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利息收入  贷款和租赁利息 4301.5 3955.8 3071.2  证券投资的利息 36.2 83.8 71.5  待售投资和抵押支持证券的利息 1170.1 1065.3 835.9  待售贷款的利息 254.3 195.7 111.4  待售抵押贷款的利息 468.5 366.2 257.2  货币市场投资的利息 63.0 35.7 21.9  交易帐户中的证券的利息 24.7 14.8 24.6  利息总收入 6318.3 5717.3 4393.7  利息支出  存款利息支出 1324.9 1156.3 863.4  短期借款利息支出 454.1 515.8 290.3  长期债务利息支出 838.0 775.9 436.4  利息总支出 2617.0 2448.0 1590.1  净利息收入 3701.3 3269.3 2803.6  当前计提的损失准备金 394.7 312.4 164.9  扣除计提额后的净利息收入 3306.6 2956.9 2638.7  非利息收入  信托收入 296.3 240.7 210.3  向存款帐户收取的服务费 329.5 268.8 234.4  抵押服务业务收入 821.5 535.5 581.0  数据加工服务收入 72.5 72.4 61.6  信用卡收入 122.2 132.8 116.5  保险收入 279.6 224.7 207.4  其他手续费和服务费收入 294.4 230.3 182.3  证券投资净盈利(损失) — 0.6 (0.2 )  待售投资和抵押支持证券的净损失 (46.8) (45.1) (79.0)  风险投资净收益 256.4 102.1 77.1  交易收入 35.3 39.9 (18.1)  其他收入 103.7 45.5 65.0  非利息总收入 2564.6 1848.2 1638.3  非利息支出  工资和福利 2097.1 1745.1 1573.7  场地占用费 316.3 254.4 227.3  设备租金,折旧额和维修费 327.7 272.7 235.4  业务开发费 227.9 172.7 190.5  信息费 285.2 225.0 184.8  数据加工费 163.0 136.2 113.4  无形资产分期摊销饿 161.5 124.7 77.0  其他费用 511.0 452.0 494.3  非利息总费用 4089.7 3382.3 3096.4  税前收入 1781.5 1422.8 1180.6  所得税 627.6 466.8 380.2  净利润 1153.9 956.0 800.4  普通股及普通股等价物的平均余额 369.7 331.7 315.1  每股收益  净利润  加权每股收益 3.07 2.76 2.45  摊薄收益 3.07 2.73 2.41  股利 1.050 0.900 0.765  图示3 挪威斯特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利率敏感性分析  除了比率,其余数据的 单位为百万美元 重新定价或到期的金额  以1996年12月平均值编制的资产负债表  6个月以内 6个月到1年 1年~3年 3年~5年 5年以上  贷款和租赁 16813 3103 5966 2863 10437  证券投资 2218 2088 2700 1935 8166  待售货款 1659 — — — —  待售抵押贷款 5881 — — — —  其他盈利性资产 4251 — — — —  其他资产 — 650 — — 10102  总资产 31822 5841 8666 4798 28705  无息存款 4134 63 268 178 8832  有息存款 16508 3733 4770 981 9633  短期借款 8230 — — — —  长期债务 3938 709 2266 2321 4154  其他负债和权益 1 — 188 — 8925  负债与权益总额 32811 4505 7492 3480 31544  互换与期权 (3860) 196 1153 866 1645  敏感性缺口 a (4849) 1532 2327 2184 (1194)  累积性敏感缺口 (4849) (3317) (990) 1194 —  缺口占总资产的比例 (6.1%) (4.2) (1.2) 1.5 —  a .等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互换和期权],敏感性缺口应包含表外工具对公司利率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注释  [1] 人们可能会认为应是“利率有效持续期结构理论”,并精确地定义证券的期限为现金流的有效持续期,或如果证券只进行一次支付,便是唯一的现金流支付时间。但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期限结构是因为这种描述比较符合金融市场的用语习惯。  [2] 美国财政部把初始期限高于10年的证券称为国债(bonds),初始年限在一年到10年期间的为国库票据(notes),初始年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为国库券(bills)。国债和国库票据都是息票证券(coupon securities),国库券则以低于面值的 贴现方式进行销售。  [3] 美国财政部自从1986年以来就未发行过可回购证券。  [4] 这个结果并不绝对精确,因为我们没对未来的净利息收入进行贴现,但是这个现值分析并不会大幅改变本案例的结论。  [5] 艾尔文费雪:《升值与利息》,载《美国经济学会出版物》,1896(8)。  [6] 经计算而得的远期利率当然并没过多告诉我们实际的未来即期利率的信息。在未来某一天现实的利率并不一定与当前我们预期的未来同一天的利率相同。  [7] 同样每次都投资一年期债券(one-year-at-a-time)的投资者还会将这个方案与购买3年期债券,并且2年后售出的方案进行对比,这并没使上面的陈述复杂化。投资者将要求(1+r1)(1+fn,t) ≧[(1+r3)2((1+R1,2-P3)/P3)]2/3,这里R1,2表示3年期债券在第二年年末的预期价格(如远期价格)(即2年后的一年期债券),P3表示债券当前的价格。  [8] 尤金。法马:《作为预测未来即期利率的远期利率指标》,载《金融经济学期刊》,361-377页,总刊号4(1976年),1976(3)。  [9] 斯坦利。迪勒:《国库证券的流动性溢酬》,载〈〈经济研究〉〉,高盛(1976);奥登。陶夫斯和戴维。穆得,〈〈流动性升水和期限策略〉〉,摩根斯坦利(1987)。  [10] 佛郎哥。莫迪格利安尼和理查德。萨奇:〈〈利率政策的变革〉〉,载〈〈美国经济评论〉〉,178-197页,1966(56)。  [11] 更高深的模型包括J。麦克库罗奇:〈〈测量利率期限结构〉〉,载〈〈商业期刊〉〉19-31页,1971(44),和约翰。C. 库科斯,乔纳龙.E.因戈索罗和史蒂芬.A.罗斯:〈〈传统利率期限结构假说的重新检验〉〉,载〈〈金融杂志〉〉;769-799页,1981(36)。  [12] 这个例子是基于Ira G.Kawaller and John F.Marshall:<<推导零息债券的收益率:替代传统做法的方法〉〉,Financial Analysts Journel(mayJune 1996);51-55页。  [13] m可以用金融计算器或利用m=(ln 100-ln P0)/ln(1+r1/2)这个公式计算出来.  [14] 在1996年3月11日,于2001年3月26 日到期的利率为6.87%的FHLB债券为待发行债券,投资者承诺在未来的发行日(也就是结算日)购买这些待发行的债券,本案例中这个发行日为1996年3月26日。然而债券的价值是基于在作出承诺的日期即1996年3月11日的收益率曲线状况而计算出来的。待发行债券的承诺可在发行前进行交易。  [15] 本案例引用了银行统一经营报告(图示1)各页中的指标。作为一个熟悉UBPR的练习,读者可以试着从表中找出所述的数据。  [16] 投资部的职员每月都用银行计算机模拟系统来计算图示7中的矩阵。矩阵给出当期和次年利率风险的数据。它除了提供当期的净利息收入的敏感性数据,它还从静态的角度揭示银行未来净利息收入的敏感性。如果当前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与未来日期的项目相同,静态观点能告知我们未来日期内的利率风险。  为计算利率风险矩阵,银行在假定利率不发生变动情况预计未来日期内的净利息收入,接着在给定利率变动幅度的情况下,计算资产和负债存量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幅度。银行假定利率的变动是瞬间的(如利率变动+1%,+2%,+3%,+4%和-1%,-2%),这实际上不太现实,因为利率的变动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银行更偏好于利率渐进的 变化方式。另外银行还检验基差的变化,即期限相同的各种金融工具利率不同而产生的风险。  [17] 下面的叙述内容来源与挪威斯特公司印制的挪威斯特公司1996年年度报告。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有哪些?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浅析项目风险管理论文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浅析]

  摘 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阐述了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的基本理论,对我国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风险管理是保证石油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框架。而经济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石油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性,石油工程项目风险也在加大,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因此,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解决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每一个石油工程项目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石油工程项目风险不仅包括在整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自然灾害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包括技术性、管理性问题引起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分支,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我国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它是指企业对石油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事件进 行衡量、识别和分析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保障工程项目安全正常实施,最终达到项目的预期收益,用科学管理过程确保企业以及国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它是根据工程风险环境和设定的目标对工程风险分析和处置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二、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险辨别意识不强    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辩识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运算及分 析找出影响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是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最终会影响项目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我国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限于一些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分布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等文件,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注重业务量。忽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更缺乏专业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是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风险承担的主体也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    3、确乏专业的风险评估机构    风险评估是指在前期风险预测和识别的基础上, 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详细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 从而找到关键风险因素, 为重点处置相应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石油企业之中,由于风险评估专业细分性不强,石油企业风险评估人员往往不能熟练掌握石油工程项目施工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的石油项目风险评估从业人员就更为缺乏。这就造成评估人员在许多方面考虑与分析得不够周全,使得在石油工程这种高技术风险项目的评估中常处于某种粗放状态。    4、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而且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执行。目前,我国石油工程企业虽然引进了内部控制,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与复检制度还不完善,还未构建出完整的适合我国石油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造成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链条的中断,不能形成完整的风险反应回路,进而使得风险管理手段不能适应目前变化的风险因素。    三、完善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1、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提高公司人员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力度,突出质量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技术措施的到 位,特别是施工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要意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提高他们遵规守章的自觉性。一要加强风险管理教育,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二要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三要规范业主行为,使业务管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2、加强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风险不断地提高。风险评估是在实现既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的关键。石油工程项目企业首先应该聘请专门的风险评估人才,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评估企业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其次石油工程项目企业要对参与的工程项目列出潜在的风险清单,并且要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衡量比较,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能够从容准确地应用风险分析技术去面对工程项目风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有效增加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为最终确定解决方案提供有保障的依据。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建立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要提高石油工程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机构,内部组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应尽可能选择敢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参加。其次要多次进行风险复核。我国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应建立全面地、统一的、规范的监督复检制度,形成有序地、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直接从属于石油公司的监督复检管理中心,项目投资管理单位在大力充实自身监督管理力量,积极开展工程项目日费制管理。此外,应建立工程项目监督管理从业人员培训、认证制度。工程项目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对于工程项目监督管理从业人员要实行严格的资格管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风险监控应是一个实时的、连续的过程。它应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 强化内部控制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这是改善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根本。其次加强信息的流动与沟通。任何企业,无论是其内部的管理还是与外界环境的联系都需要借助信息的流动与沟通来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使员工正确的履行职责、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减少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和流通不畅,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现代的石油工程项目大多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颖、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可以说在项目过程中危机四伏。风险管理意味着危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处理,这就提高了项目成功的机会和减少了不可避免风险所产生的后果。风险管理以对风险的识别、预测、 科学分析和评估为基础,为管理人员运用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对风险进行合理、全面地处置提供了可能性,是现代管理风险的一种科学而直接的方法。只有重视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手段,才能使石油工程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Kathy Schwalbe.邓世忠等译。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ue003    [2] 邓铁军. 工程风险管理 [M]. 北京 :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 唐守安.国际石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J].风险管理,2007.

亚投行的成立涉及到的哲学理论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1] 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第一,它对促进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7] 。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有效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推进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第二,有利于扩大全球投资需求,支持世界经济复苏[7] 。第三,有利于通过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亚洲地区经济增长,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并改善就业[7] 。第四,通过提供平台将本地区高储蓄率国家的存款直接导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本地区内资本的有效配置,并最终促进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7] 。亚投行的利好消息让人看到“一带一路”战略的稳健步子,这一切是世界对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认可[68] 。中国社会必将从局面的不断向好转变中收获信心,也积累如何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发挥中国作用的经验[68] 。亚投行不仅有利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助力经济发展,更加体现了一种大局思维,让新兴市场国家不再受制,也把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再次拉升了一个档次,带动中国产业升级,推动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化接轨,这是一个新的起点[7] 。四大好处亚投行的产生,可推动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亚洲的经济增长[85] 。亚投行不仅仅是一个“修桥”和“造路”的机构,更能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85] 。亚投行会帮助亚洲和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增强全球经济的稳定性[85] 。中国提倡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方面能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的进一步改革,另一方面也是补充当前亚洲开发银行(ADB)在亚太地区的投融资与国际援助职能。[86]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建立,将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的巨大缺口,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投资于亚洲的“活力与增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继提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NDB)、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之后,中国试图主导国际金融体系的又一举措。这也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更值得期待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保障,方便人民币“出海”。截至2015年4月12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朋友圈”已达57亚投行创始成员国(52国+台湾省)个国家和地区(及台湾地区)。虽名为“亚投行”,其创始成员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中国这一倡议获得了全球认可,掀起了一股“亚投行热”。纵观亚投行诞生过程,中美外交“暗战”、“交锋”、“对决”等说法,频现于各大媒体。而各方受内政外交因素影响,加入亚投行的决策过程各异。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 要考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 看什么书?

就看《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这本书,去书店买相关的都能买到,或者直接在网上购买方便。以及其他相关的参考资料,比如《职业心理学》、《组织概论》等。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是初级考试,认真复习通过率较高。相关的职业道德主要对于应试人的职业操守以及价值观进行综合测试,一般来说,职业道德最重要就是诚信。

分析评价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你认为该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吸引外资战略调整有何意义?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 按照邓宁的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取决于三方面优势的整合结果。第一,若外国企业想要在另一国家进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又称企业优势、垄断优势、竞争优势等),而且这些优势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第二,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必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种转移途径,只有当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后者大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第三,区位优势,即企业把在母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从空间上转移到别国,并同该国的生产要素或其他中间产品结合以后,能够获得最佳利益时,才会在国外进行投资和生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的运作有其指导作用,它促使企业领导层形成更全面的决策思想,用整体观念去考察与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决策上的失误。 目前 , 我国既不属“资金饱和型”投资国 , 也不是技术创新国 ;对外直接投资尚处发展初期 , 企业对国外环境不很熟悉 , 缺乏必要的境外投资的经验积累 , 因此 , 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 帮助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 我国政府有必要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战略规划和提供必要的促进、支持和服务。具体建议如下 : 1、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 , 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 , 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和产业 , 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和产业 , 应进行深入研究 ,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 ,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 分阶段实施 , 以求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在区位选择上 , 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 , 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产品领域。 2、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 , 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应尽早出台 , 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3、要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 强化所有权优势 , 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 , 国家应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 4、坚持“帮大扶小”的原则。 选择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 , 给予必要优惠政策 , 以充分体现国家的对外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同时也应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 取消歧视 , 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5、建立并完善促进体系。 一是政府促进 : 重大项目要纳入双边经贸合作框架 , 利用双边经贸混委会 , 及时予以推动和促进。若东道国政府对经济干预较深 , 我国政府也应做好企业后盾 , 特别是对资源开发型项目更应如此。 二是制度促进 : 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 , 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 , 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 , 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三是人力资源开发促进 : 进一步加大政府或中介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仅要使企业了解国内外的相关信息 , 而且应大力推广对外投资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模式。先有贸易或工程承包后开展投资是其中一种成功模式。 6、建立支持体系。 一是体制支持 : 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进行股份制改造 , 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 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 , 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 简化审批手续 , 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 , 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 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 , 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 , 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二是资金支持 : 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服务体系 , 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 , 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另一方面降低外贸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门槛。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援外资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 建立“双边 互利合作基金”, 即从我对外无偿援款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合作基金 , 供双方的“合资合作项目”有偿使用。当双方的合作项目遇到资金困难时 , 经过办理一定的批准手续后 , 可从基金帐户中得到优惠贷款 ( 基金帐户实行优惠利率 , 可以是低息甚至无息 ) 。 三是理论和人才支持 : 一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 为对外投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要加强人才培训 ,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出国培训等方法 , 尽快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 7、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信息服务 : 参照发达国家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 , 如日本的贸易振兴机构 , 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 , 为企业提供国外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产品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 , 减少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经营时所遭遇的风险。 二是完善社会中介服务 : 充分发挥法律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 加强与国外中介组织的合作 , 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法律、财务、认证等服务 , 积极稳妥地通过社会力量帮助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三是各地商务部门和国外的使领馆应强化服务 , 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 8、完善监管体系。实践证明 , 依靠审批制来实施监管是缺乏效率的。应针对不同的投资 主体 , 制定不同的监管办法。控制境外投资风险应更多依赖投资主体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对国有境外企业 , 应通过监管国内投资主体来监管境外投资企业 ;对自筹资金的民营企业 , 应从宏观角度进行监管 , 政府只应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评述价值链理论、构成及其对企业营销的指导意义。

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创造价值时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即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是“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价值链分为两大部分:下部为企业基本增值活动,即“生产经营环节”,包括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五个环节。上部是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设施与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四个方面。它发生在所有基本活动的全过程中。指导意义:(1)企业必须依据顾客价值和竞争要求,检查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和经营状况,寻找改进措施,并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系统协调工作。(2)关键是要加强核心业务流程管理,使各有关职能部门尽力投入与合作。(3)保持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即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的垄断优势,而无须将之普及到所有价值活动,提高顾客满意度。

垄断竞争市场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有何启示?

行业或者领域的垄断势力的产生将会影响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倾斜程度,在负面的垄断影响下将会影响经济发展,但是此时有利于同行业强势的中小企业依靠良好的诚信、服务、品质、市场操盘等存活

简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所有权优势理论 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发生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指一国企业拥有或是能获得的国外企业所设有或无法获得的特点优势。其中包括:(1)技术优势。即国际企业向外投资应具有的生产决窍、销售技巧和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优势;(3)组织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企业家才能,能在向外扩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4)金融与货币优势。大公司往往有较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从而在直接投资中发挥优势。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其条件包括:(1)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2)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3)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三)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即东道国的有利因素;和间接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不利因素。形成区位优势的三个条件: (1)劳动力成本。一般直接投资总把目标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寻求成本优势;(2)市场潜力。即东道国的市场必须能够让国际企业进入,并具有足够的发展规模;(3)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是国际企业选择出口抑或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 (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OLI 模式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O.所有权优势(Ownership);L.区位优势(Location),I.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这就是所谓的 OLI模式。1977年,英国雷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邓宁认为其折衷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它吸收了过去20 多年中出现的各种直接投资理论的优点;(2)它与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形式有关;(3)它能解释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三种主要方式,即出口、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 第一,从选择某种营销方式的条件来看,表 1—1 说明国际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而出口则只需拥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那只能选择技术转让方式。第二 、从建立某种优势的途径来看,表 1—1 也说明如果国际企业要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所带来的收益,那就必须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如果公司仅采用出口方式,就会丧失区位优势的收益;如果只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那么企业就会丧失内部化和区位优势所能带来的收益。由此可见,“折衷理论”正如其名,是上述各种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 所有权优势理论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发生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指一国企业拥有或是能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特点优势。其中包括:(1)技术优势。即国际企业向外投资应具有的生产决窍、销售技巧和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优势;(3)组织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企业家才能,能在向外扩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4)金融与货币优势。大公司往往有较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从而在直接投资中发挥优势。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其条件包括:(1)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2)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3)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即东道国的有利因素;和间接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不利因素。形成区位优势的四个条件:(1)劳动力成本。一般直接投资总把目标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寻求成本优势;(2)市场潜力。即东道国的市场必须能够让国际企业进入,并具有足够的发展规模;(3)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是国际企业选择出口抑或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折衷理论”进一步认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组合不仅能说明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是否具有直接投资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国际营销的途经和建立优势的方式。下表是邓宁教授提出的选择方案。 方式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式) √ √ √ 出口(贸易式) √ √ × 无形资产转让(契约式) √ × × 注:“√”代表具有或应用某种优势;“×”代表缺乏或丧失某种优势

经济学里是不是有个理论叫四个优势啊?急需知道答案!

阿,有吗,是不是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竞争优势,还有垄断优势啊,这是四个优势理论,不知道你问得是不是这个

内部化理论为什么不能解释横向型扩展

国际投资理论中内部化理论2018-05-22 文章来源:商务培训网 内部化理论又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是指由于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利益,以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也就是说,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和一体化经营,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将外部市场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的动因:跨国企业为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避外汇管制、逃税等目的。 市场内部化实现的条件:投资与经营成本低是主要条件,从内部化的成本来看,它主要包括: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国际风险成本;规模经济损失成本。 内部化理论的贡献:(1)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另外一个理论框架并能解释较大范围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2)内部化理论分析具有动态性,更接近实际。(3)内部化理论研究和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扩展行为,不仅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与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而且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依据。它被称为跨国公司的综合理论之核心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1)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基础。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实行,仍缺乏有力的说明。(2)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

简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所有权优势理论 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发生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指一国企业拥有或是能获得的国外企业所设有或无法获得的特点优势。其中包括: (1)技术优势。即国际企业向外投资应具有的生产决窍、销售技巧和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 (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优势; (3)组织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企业家才能,能在向外扩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4)金融与货币优势。大公司往往有较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从而在直接投资中发挥优势。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其条件包括: (1)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2)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3)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三)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即东道国的有利因素;和间接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不利因素。 形成区位优势的三个条件: (1)劳动力成本。一般直接投资总把目标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寻求成本优势;(2)市场潜力。即东道国的市场必须能够让国际企业进入,并具有足够的发展规模;(3)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是国际企业选择出口抑或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 (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

内部转移价格的理论解释

内部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Buckley)和卡森(M.Casson)及拉格曼(A.Rugman)提出的。其提供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其理论有力地解释和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一度被称为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至今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之一。内部化理论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企业就会创造内部市场进行交易。这里理论所指的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包括半成品、特别是技术、信息(渠道)、营销技巧、管理方式和经验等无形资产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即使实现,企业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必然促使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进行交易,企业便获得了扩张力。这一内部化过程如果跨越了国界就是对外直接投资。不难看出,内部化理论所指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不在于资本的转移,而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其结果是企业管理机制替代市场机制来协调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配置资源。内部化虽然也要支付代价,但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收益会远远超过国际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化成本。内部化过程分析表明,理论所指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下面五个方面来体现的:1.当买卖双方因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难以成交时,可通过并购或新建子公司使交易在企业双方内部进行,从而避免或减少了交易成本。(2)当市场存在某种双边垄断僵局,交易条件不稳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加时,通过直接投资企业相互参股或并购建立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使经济活动获得一定保障。(3)拥有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可获得内部化的收益。跨国公司内部市场可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置于统一的相互依赖控制之下,充分应用包括差别定价、转移定价等手段提高公司的整体经营效益。(4)当政府通过税收、汇率政策等调控手段对外部市场干预时,跨国公司可通过内部化来减少某些无效干预。(5)市场内部化后,企业新增交易的边际成本接近为零,其违约的风险也近乎为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可见,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动因和优势是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这种优势的能力,并不是企业特有技术优势的本身。这种直接投资实际上更多属于工业组织理论的范畴,难以完全用国际资本理论来解释。应该说投资者要避免海外投资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运营资本,况且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本市场的专业化会比企业做得更好。只有当投资企业与受资国存在不可能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获得的互补优势要素时,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发生。因为只有进行直接投资,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优势转移到国外,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全面的控制,最大限度地获取优势带来的收益。同时,不是孤立地强调企业已拥有的特定优势,而是在内部化中不断地整合优势发展自己。

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在本行业、本单位、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应用举例及分析

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即古典学派李嘉图在19世纪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在1919年、俄林在1933年提出的资源禀赋学说。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得以进行。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度上的差别产生了各区域间不同的比较优势,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即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传统理论受到了贸易现实的挑战: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强化了其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步扩大,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其竞争力却越来越弱。更进一步分析发现,比较优势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简单地说,就是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竞争优势,除了一些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实践证明,竞争优势理论相对于比较优势理论而言,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比比较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的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超越了传统理论对国家优势地位形成的片面认识,首次明确阐明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为从事国际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2)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启示,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在国际竞争中起至领导作用,并可促进环境预警、营销渠道、技术开发,顾客分析等系统的完善。(3)有助于增强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有比较强的政策借鉴意义,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自然资源缺乏的日本,却能充分发挥竞争优势,迅速崛起,这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战略有极大的借鉴意义。(4)具有动态化综合性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其对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四阶段的划分上,展示了不同于以往贸易学说静态分析的动态特色,并且综合考虑了国家、产业、企业的关系,这无疑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拓展。由此可见,竞争优势理论更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也使得我国需要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

求助!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策略选择  冯克亮  (男 1971-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对自由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意义及理论缺陷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对战后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了简短的介绍。通过对这些贸易理论的回顾,期望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另外本文在分析当今国际贸易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发展对外贸易的可选策略。  关键词: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竞争 策略  一 自由贸易理论与实践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自由贸易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8世纪60年代倡导,由于其理论模式的优美,及其在实践中强大的生命力,使得该自由贸易理论为后世广泛推崇。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当时重金主义学派的理论政策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对外贸易。于是亚当·斯密在其经典巨著《国富论》提出了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理论,强调贸易双方各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后经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完善,进一步强调两国贸易时,即使一国产品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相对优势,双方也都能获利。二十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进一步充实了自由贸易理论。至此自由贸易理论为我们刻画了一幅美丽的图景,不但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贸易,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也可进行国际贸易,使双方获利。这就为落后国家发展经济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交往加速经济发展,这也是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把贸易称作增长的发动机的原因。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缺陷及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理论提出以后,世界上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与之形成鲜明对本的是各国(地区)间保护贸易处处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自由贸易理论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差距。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其理论前提是:一国的生产要素总量、生产技术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形态、居民消费偏好是既定的、不变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并且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这显然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有很大差距。另外,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也成问题:在现实经济中,在自由贸易理论所论述的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两国各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能够进入对方国家市场,分工是能够实现的。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其有比较优势而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要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进入对方国家市场是很难的。毕竟,劣势产品占领强势产品的市场是不符合成本和价格竞争法则的。相反,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可以完全占领劣势国家的市场。除此之外,其暗含和内在其他前提:(1).因分工造成的各国产业调整无须成本。这显然也不现实:若按自由贸易理论所述,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所在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那么,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转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上来,有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将被淘汰。而无论是转移或被淘汰,作为国家范围的产业调整,成本都是巨大的。(2).规模报酬不变。作为继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之后最有影响的自由贸易理论,其研究模型和假定与比较利益论基本一致,但相对于比较利益论的各国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差异既定的假定,要素禀赋论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其另一重要假设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厂商的生产函数不随其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因而扩大规模不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贸易的基础。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 其它新贸易理论的提出  战后,特别是70年代后期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纷纷被提出来对国际贸易新现象加以解释。  (一).战略贸易理论,也称新贸易理论。其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了贸易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融合。该理论一方面认为静态中产业间基于比较优势差异的自由贸易会有利于所有参与方国民福利的增加,动态中存在基于对外开放中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由此强化了自由贸易最优化的传统观点,同时为贸易利益的取得提供了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常数规模经济的背离,使市场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状态,因而适度的政府干预即执行战略贸易政策,将改变市场运行的结果而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二). 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创立。其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以及政府行为6个因素,这6个因素构成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National Diamond)。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和竞争优势是通过创造得来的,它并不是象传统自由贸易理论那样取决于本国的比较优势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波特特别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与激烈的国内竞争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在于国内竞争对企业产生压力,迫使企业改善技术,进行创新,在国内竞争中增强了竞争力的企业,能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从某些产业扩大到整个民族产业,增强一国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三).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提出和迅速发展,反映了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日益融合。该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要素不能流动的假设,从早期有关贸易与投资关系的曼德尔模式出发,提出了诸如海默“垄断优势论”,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等学说来说明跨国公司如何凭借自身的“一揽子竞争优势”,以扩大自身边界的方式来谋取利润最大化。  (四).新增长理论的国际贸易观。新增长理论作为一个涉及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产业组织等多领域的边缘理论,其“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理论核心及“技术外溢”(Spinover)”、“边学边干(Learning by doing)”概念的提出, 正反映了技术因素在国际贸易中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该理论中罗默模式、卢卡斯模式、斯科特模式等3大模式都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1)国际贸易可以加快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积累;(2 )国际贸易的新原则应当从“比较成本”或“资源成本”的原则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原则;(3)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世界范围的知识积累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开放度可以迅速接受世界新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赶超效应”。  以上诸贸易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更贴近现实,对当今国际贸易现象也更有说服力,但它并没有抛弃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仍然崇尚自由贸易的精神。就连提出“保护幼稚产业论”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也仅仅提倡保护本国的弱小产业,一旦这种弱小产业在政策保护下得到发展,成长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时,就主张国家立即放弃保护政策,转而实行自由贸易,以利于国内资源的有效配制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自由贸易理论是主流,保护贸易理论只是对其必要的补充。这也是一些国家在经济的特定阶段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后又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在这些国家中,美国和日本是典型,其之所以有今天的经济成就,与其适当地贸易政策密不可分。所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可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选择适当的策略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  三 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策略选择  (一) 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我们发现,不论一国保护贸易政策实行的时间多长,最终都要走自由贸易之路,根据自由贸易理论,一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首先要有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但公平竞争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有公平的环境;其次,要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最后,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所有这些都要靠法律才能最后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 它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从整体上促成和提高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但同时 ,有些地区也出现了市场发展不重视市场秩序与规则的现象。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抽逃资金 ,拖欠帐款 ,逃避银行帐务;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又面临着由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所有这些 ,归根结底无不是缺乏法治、不讲信用 ,分配不公所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我们需要提高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发展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没有健全的市场规则 ,市场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公平竞争也难以实现。法律既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经济关系 ,也不是仅从经济关系的外边对经济运行产生作用 ,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 ,对经济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  当今国际贸易已不像传统自由贸易那样只强调经济利益,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是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同时还兼顾政治因素,两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双方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国家的战略利益。这也是当今国际贸易中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熟练掌握谈判技巧,尽量为自己获得更多利益。以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自从美国于2005年5月动用特保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配额限制以来,双方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总体来看,中方损失大于所得。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特保措施启动后30天内,当事双方必须展开协商,并于90天内结束协商。就此一项,美国人在后来的中美谈判过程中就占得先机。5月中国自行提高众多纺织品出口关税,以期获得欧美的理解和宽容,结果换来的是他们更强硬的立场,这不能不说是一招败棋。7月11日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陷入胶着状态,在经过一次电话磋商以及两轮正式会谈之后,美国仍然毫不让步,原因是希望以此为筹码在商贸联委会上获得更多实惠。果然不出所料,在开放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中国做出了足够多的让步后,在纺织品问题上美国人就是毫不松口,只是留下一句让人欣慰的表态,“慎重使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美国人还在等什么呢?后来答案出来了,人民币终于“升值”了。美国人获得了最大的胜利。“没有交换、决不让步”,这不是一个自由贸易主义者的原则,但是这却是一个谈判者应该遵守的铁律。在这一次中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谈判中,中国就违反了这样的铁律,结果失去了谈判的主动。中国外贸已经进入一个谈判时代,记住“没有交换,决不让步”吧。  (三)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出,尽管世贸组织以自由贸易为宗旨,但同时它又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组织,允许成员在其规则下,对贸易和国内产业成长进行有限但有效的扶植和管理。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世贸组织制定的组织框架和各种协议和规则也是“披自由贸易之皮,行管理贸易之实”。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我们要学会熟练运用国际游戏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还是以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对于美国以不容易量化的“扰乱市场”为理由,重新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配额的做法,中国政府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事情发生后的抗议,我们有必要从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学会国际游戏规则的玩法,学会使用国际游戏规则保护自己。从过程来看,如果在第一阶段美欧没有达到乌拉圭回合谈判条款规定的时候,我们就做出反应,我们就开始向国际社会呼吁,向WTO提出申述,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也照章办理,我们现在就可能主动得多,至少不给进口国以口实启动特保条款,或者使我们现在的抗议更理直气壮,会得到更多的国际社会的回应和支持。从形势研判和决策的角度来看,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些关键游戏规则改变的当口,我们应该有前瞻性的判断。学会如何按照国际游戏规则运作,是纺织品出口遭遇到的问题给我们最重要的提示和挑战。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程度,相信还有很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要想在全球化一体化中获益,我们要下功夫,要知己知彼,注重过程中的努力,要学会利用国际游戏规则的技巧,不能只停留在事后抗议的层面。否则会像这次一样,不但纺织品出口将受到损失,还会带来其它问题。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吴易风,英国古典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裴长洪 当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J] 国际经贸探索,1995,(4)  [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局限性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局限性: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有一定的片面性。邓宁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跨国投资,并把这一论断从企业推广到国家,因而解释不了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别是向发达国家的大量直接投资活动。该理论对这三种理论的简单综合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它局限在从微观上对企业跨国行为进行分析上,并且没有摆脱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它对三种优势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停留在静态的分类方式上,没有随时间变动进行动态分析。邓宁所论述的决定依据侧重在成本分析基础上,但它假定企业不同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这不符合实际。一般来说,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收入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许可证贸易最低。事实上,企业在决策最赢利的进入方式时是考虑收入差别的。

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分别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新贸易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所有权还有区位优势理论,还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简单来说,三者的区别在于:1.假设不同.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更多元。2.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认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水平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认为产品异质。3.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4.新贸易理论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内容概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下: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分别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新贸易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所有权还有区位优势理论,还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简单来说,三者的区别在于:1.假设不同.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更多元。2.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认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水平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认为产品异质。3.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4.新贸易理论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内容概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比较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的异同是什么?

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分别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新贸易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所有权还有区位优势理论,还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简单来说,三者的区别在于:1.假设不同.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更多元。2.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认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水平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认为产品异质。3.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4.新贸易理论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内容概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分别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新贸易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所有权还有区位优势理论,还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简单来说,三者的区别在于:1.假设不同.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更多元。2.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认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水平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认为产品异质。3.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4.新贸易理论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内容概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同样不涉及企业的边界问题,现有企业理论仅限于部分均衡分析而忽视了公司内贸易的国际维度。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地位重要性与日俱增,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复杂的一体化战略选择,以及中间投入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都使得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选择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如何在不同国家进行价值链分配,是通过FDI在企业边界内进口中间投入品。还是以外包形式从独立供货企业手中采购中间投入品,新新贸易理论较好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在企业全球化生产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促成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包括哪些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1、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2、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3、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无疑是一种冲击。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于鼎盛阶段的美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8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说,这种理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Hymer)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被称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在其撰写的博士论文“国内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美国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其垄断优势决定的。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1 资金优势。为适用规模经济和克服对外直接投资较高风险的需要,企业一般需要具有资金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可来自于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拥有的巨额资金二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其中第二个方面是最主要的,海默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信誉度可较容易的从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包括东道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银行的贷款,这一点是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的。 2 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优势中最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其庞大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资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其生产效率成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从而抵消跨国投资成本高的不利因素 3 规模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垂直的或水平的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东道国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4 组织管理优势。优秀的管理人才、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快速、全面获取全球市场信息的能力,使得跨国公司拥有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组织管理上的优势。 5 信誉和商标优势。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信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驰名商标成为跨国公司巩固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锐利武器,这一点也是一般企业难以具备的。 以上五种优势即是海默在理论中提出的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或者说利润的差异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海默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中的市场不完全指的是同一个市场吗?

对,这不单单是市场,还有政府的问题。内部化理论市场不完全指的是放弃低利润市场,转入高利润市场,利润市场的不完全。企业的国际化,肯定需要本土基础作为支持面,实行扩张经济点,从而成为国际化企业。u200c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扩展资料:依据: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垄断优势理论

试述垄断企业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的异同

垄断优势理论从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的特定优势角度出发,论述了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而市场内部化理论着重从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出发。并结合国际分工和企业国际生产组织形式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企业拥有这些特有财产本身的特殊优势,这种财产的内部化过程赋予了企业以特有的优势。内部化理论通过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将海默的理论进一步延伸,将交易成本纳入不完全市场的研究中。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企业便拥有内部化优势,从而可以实现跨国经营。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5-3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垄断优势理论与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区别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1、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2、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3、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无疑是一种冲击。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于鼎盛阶段的美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8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说,这种理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Hymer)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被称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在其撰写的博士论文“国内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美国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其垄断优势决定的。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1 资金优势。为适用规模经济和克服对外直接投资较高风险的需要,企业一般需要具有资金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可来自于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拥有的巨额资金二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其中第二个方面是最主要的,海默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信誉度可较容易的从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包括东道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银行的贷款,这一点是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的。 2 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优势中最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其庞大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资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其生产效率成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从而抵消跨国投资成本高的不利因素 3 规模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垂直的或水平的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东道国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4 组织管理优势。优秀的管理人才、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快速、全面获取全球市场信息的能力,使得跨国公司拥有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组织管理上的优势。 5 信誉和商标优势。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信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驰名商标成为跨国公司巩固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锐利武器,这一点也是一般企业难以具备的。 以上五种优势即是海默在理论中提出的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或者说利润的差异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海默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创立的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创立的 A.海默 B.金德尔伯格 C.邓宁 D.佛里德曼 正确答案:A

试用垄断优势理论解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市场的不完全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三、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四、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解释1、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同时技术等资产可以获得全部收益。2、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寡占反应现象,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企业来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供参考。

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什么。简答题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   (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5) 信息与网络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是不是所有权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TheoryofMonopolyAdvantage)的主要思想市场的不完全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三、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

论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垄断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

1、区别:  比较优势理论,突出:  ①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  ②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  ③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  垄断优势理论强调:  ①资金优势。为适用规模经济和克服对外直接投资较高风险的需要,企业一般需要具有资金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可来自于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拥有的巨额资金二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其中第二个方面是最主要的,海默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信誉度可较容易的从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包括东道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银行的贷款,这一点是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的。  ②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优势中最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其庞大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资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其生产效率成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从而抵消跨国投资成本高的不利因素  ③规模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垂直的或水平的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东道国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④组织管理优势。优秀的管理人才、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快速、全面获取全球市场信息的能力,使得跨国公司拥有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组织管理上的优势。  ⑤ 信誉和商标优势。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信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驰名商标成为跨国公司巩固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锐利武器,这一点也是一般企业难以具备的。

垄断优势理论的介绍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 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

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u200c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5) 信息与网络优势。 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异国直接投资1、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同时技术等资产可以获得全部收益。2、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寡占反应现象,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企业来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 对跨国公司各垄断优势的补充1、知识优势2、产品差异优势3、规模优势4、管理优势5、资本优势垄断优势理论的扩展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使这个理论更好的适应现实经济社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完善:一是进一步论述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垄断优势的理论;二是论证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三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和条件;三是提出了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原因的不同解释。

垄断优势理论及前提假设条件

百科就有垄断优势理论一、产生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Tradition)。二、垄断优势理论(TheoryofMonopolyAdvantage)的主要思想市场的不完全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三、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四、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解释1、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同时技术等资产可以获得全部收益。2、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寡占反应现象,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企业来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五、对跨国公司各垄断优势的补充1、知识优势2、产品差异优势3、规模优势4、管理优势5、资本优势七、评价1、贡献: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垄断优势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u200c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2、不足: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业分布或地理分布;它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u200c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国际投资直接理论

70年代是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年代。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公布的资料,1973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9 481家,拥有子公司30000家以上。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它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主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仅以美国为例,美国跨国公司在整个70年代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就从510亿美元增至l 57l亿美元,增长2.08倍。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活动,给国际投资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并向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原因不能从传统的利润差异上得到解答,尤其是在一个有效益的资本市场可以将货币从低利国转移到高利国的情况下,纯粹的利益无法解释海外的直接投资。于是,“产业组织论”便应运而生了。1、垄断优势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和海默(S.A.Hymer)等人提出。所谓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包括资本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高强的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等。他们认为,应从产业组织形式上,从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上去寻找一国为什么会对外投资的答案。他们指出,一个公司之所以到海外投资就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技术、专利、资金及管理上有垄断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能够通过产业组织转移到国外又不被当地竞争对手所掌握。因此,虽然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这些公司在运输、通信成本及了解当地法律经济环境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垄断优势完全可以抵消这些劣势,从而使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获得高于国内的收益。金德尔伯格还认为,拥有这些优势的多数是一些大寡头垄断企业,它们既可在国内,也可在全球发挥其生产、营销上的规模经济效益。他们的理论后来被众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上加以发展和完善。如赫希(S.Hirseh)从生产和科研开发的模型经济效益上强调了直接投资的成本降低作用;夏派罗(D.M.Shapiro)在研究了外国在加拿大的投资后得出结论,大型的高科技企业,比一般性的企业更具有进入或退出某行业的能力,资本流动性更强更灵活,因此,它们有能力在合适的地方投资,而不受国界限制;克鲁格曼(P.R.Krugman)和凯夫斯(R.E.Caves)观察到直接投资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平行投资,另一类是“垂直投资”。他们通过产品模型论证了垂直投资则是为了整个生产过程一体化,避免上游产品或原材料价格扭曲和供给波动,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以保障供给,降低成本,增加垄断实力的结果。2、市场内部化理论在产业组织论基础上作出的另一种投资理论即巴克利(P.J.Buekley)和卡森(M.C.Casson)的市场内部化理论或市场不完善论。所谓市场内部化,主要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公司外部市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探讨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从这种不完全性与跨国公司分配其内部资源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该理论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只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才能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与外部市场的矛盾。这是因为内部化交易会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在内部市场里,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与定价都有准确的认识,信息、知识和技术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贸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该理论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1)垄断购买者的存在,使议价交易难以进行;(2)缺乏远期的套期市场,以避免企业发展的风险;(3)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4)信息不灵;(5)政府的干预等。为了减少这些市场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拥有的优势和生产的中间产品有理想的收益,企业一般都会投资于海外。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市场最终能否内部化,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产业特定因素(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地区特定因素(地理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国家特定因素(国家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和公司特定因素(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管理能力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产业特定因素。这种理论,是对付市场不完全性的一种有力措施。它解释了通过直接投资所建立的跨国公司,可以取得内部化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并减少风险。它也在"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解释了战后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跨国经营的服务性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如跨国银行等。但这种理论仅是一种微观的分析,没有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分析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与分工,并且也忽视了工业组织与投资场所等问题。3、产品周期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国际投资理论是维农(R.Vernon)的“产品周期论”。维农认为,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并到国外投资。他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有特点。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占有优势,一般是国内市场需求较大,这时最有利的是安排国内生产,国外的需求通过出口就可以得到满足。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产品性能稳定,国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的价格弹性增入,这时就迫切需要降低成本。如国内生产边际成本加运输成本超过厂了在国外生产的平均成本,如果还存在着国外的劳动力价格差异,那么在国外生产就更为有利。而且在这个阶段,国外的竞争者也会出现,因为随着产品的输出,技术也会逐渐外泄,这时就会出现创新的产品技术优势丧失的危险。为了维持市场,阻止海外竞争,就需要到国外去建立分支。这个阶段上的投资对象往往是与母国需求相似、技术水平差异不大的国家。当产品最后进入标准化阶段,生产已经规范化时,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方面,相对优势就不再是技术,而成了劳动力。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4、技术周期论另一位学者玛基(S.P.Masee)从技术、信息寻租的角度提出了与维农理论相似的“技术周期论”。他认为,企业花费巨资创造出技术和“信息”,是企图通过这些技术和信息来生产和销售相关的产品以获得垄断性的租金。但是,专利保护是不完善的,所以,它们寻租的目的很难在国内得到满足,企业会在寻租的动机下将资本输往它们认为能够提供额外专利保护的国家。玛基指出,跨国公司专门生产适合于公司内部转移的技术信息,会专门生产复杂的技术以保证自己占用这些技术并获得应有的租金。他还认为,新产品大量生产之后,会导致技术越来越不重要。为此,他提出了“产业技术周期”的概念。他认为,在研制开发阶段,跨国公司倾向于在本国严格控制这些技术,不会转移它们。在实用阶段,跨国公司在寻求最大租金目的的驱动下,会将资本输出到海外以设立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转移技术。随着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技术周期就达到了成熟阶段,这时,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又会随着其技术的过时而逐渐缩小。上述种种与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的国际投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产业组织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行为角度分析垄断优势对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影响。垄断优势论侧重于跨国公司总的垄断优势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强调这种优势是产业组织角度上的优势而非国别优势,这就正确地指出了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内部化理论或市场不完善论强调的重点在于跨国公司寻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这也是正确的,因为成本最小化即意味着利润最大化。产品周期论侧重于分析跨国公司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是如何争取最有利的生产条件,保持其垄断优势及它对国际投资的影响。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正确的。技术周期论强调了跨国公司创造新技术的寻租动机对海外投资的影响,它的论点与产品周期论相似。就跨国公司多数是有技术开发优势的大公司而言,这个理论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所有上述理论都有一个缺陷,就是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客观条件混为一谈,混淆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垄断高额利润的性质及与其所具有的全球生产、销售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区别。这些理论无法解释一些未拥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以及一些国家在国外直接开发新产品的投资行为等问题。 1、折衷主义论从7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特点:在发达国家继续大量输出资本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有不断发展的均势。尤其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石油输出国的海外投资大量增加,针对这些新的现象,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要分析对象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国际投资学说便很难解释清楚,这时就需要新的理论诞生。唐宁(J.H.Dunning)的“折衷主义理论”便是这时候出现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唐宁试图将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的理论溶合在一起分析国际投资。按他的说法:“之所以称之为‘折衷主义的国际投资理论",是因为;(1)该理论吸收了过去20年来解释国际投资的主要理论;(2)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国外直接投资;(3)或许最有趣的是:它包括了企业走向国际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合约性资源转让,并建议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应采取何种方式。”唐宁这个理论的要点是:(1)首先分析了一个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该理论指出一个国家的企业从事国际经济活动有三个形式: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移。直接投资必然引起成本的提高与风险的增加。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发展海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公司拥有了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将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和区位特定优势等三个比较性优势。前两个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这三种优势及其 组合,决定了一个公司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活动形式。如果一个公司独占所有权特定优势,则只能选择技术转移这个方案进行国际经济活动;如果具备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又具备内部化优势,则可出口;如果三个优势都具备,就可对外直接投资。(2)进一步指出了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技术优势,又包括技术、信息、知识和有形资本等;②企业规模优势,又包括垄断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③组织管理能力优势;④金融优势(包括货币)。(3)指出区位特定优势内容。包括:①劳动成本;②市场需求;③关税与非关税壁垒;④政府政策等。唐宁的这个理论重点分析的是直接投资的条件,就这些优势构成的国际投资条件而言是正确的,它可以解释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现象,并且它对企业选择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也很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一理论把一切国际投资都归结为三个优势因素,难免绝对化。某些类型的企业,如服务性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并无明显的区域优势,而之所以投资到海外,是由它所提供的服务必须和消费者处于相同的地点这一特性决定的。2、分散风险论 70年代中期发展的有关投资条件的另一种理论是“分散风险论”。其前期代表人物是凯夫斯(R.E.Caves)和斯蒂文斯(G.V.Stevens)。他们从马科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出发,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多样化是分散风险的结果,因此,证券组合理论的依据也是该理论的基础。凯夫斯认为,直接投资中的水平投资通过产品多样化降低市场不确定,减少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而垂直投资是为了避免上游产品和原材料供应不确定性风险。斯蒂文斯认为,厂商分散风险的原则和个人一样,总要求在一定的预期报酬下,力求风险最小化。但个人投资条件与企业不一样,个人主要投资于金融资产,厂商则投资于不动产,投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厂和设备。该理论的后期代表人物阿格蒙(T.Agmon)和李沙德(D.Lessard)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代表其股东作为分散风险的投资,不同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收益的不相关性为个人分散风险提供了很好的途径,甚至是证券投资无法提供的途径,因为证券市场,资本移动成本较高且制度不完善。另一学者阿德勒(M.Adler)认为,既然跨国公司是直接代表股东作出投资决策的,个入证券投资上的限制不一定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当外国证券市场不完善,不能满足个人投资需要时,跨国公司的直按投资才会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起到了分散风险的金融中介作用。分散风险论把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联系起来考察,把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不完善看成是直接投资的一个因素,应该说是有它正确的一面的,它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以前投资理论的不足。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证券投资逐渐成了最主要的投资形式。这证明,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具有互补作用。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但我们不应忽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因为根据分散风险理论,证券投资是外国企业首先考虑的投资形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通过这一途径吸收的外资一定会大大增加。 跨入80年代后,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从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地位上逐渐衰败下来,日本、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急剧上升。美国成了它们竞相投资的对象,到1985年,美国竟成了最大的资本输入国。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开始大举向海外投资。与国际投资格局变迁相应的变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在国际资本流动中越来越大,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个出现并借助于科技革命的成果联为一体,新创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也层出不穷。国际银团和金融寡头已取代产业性的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投资的主宰。所有这些,都对以往的国际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从金融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国际投资的理论便成为80年代以来新投资理论的共同特点。1、货币汇率论阿里伯(R.Aliber)的“货币汇率论”是较早从金融角度提出来的一种投资理论。他认为,以往所有理论既未能回答为什么这些企业具有获得外国资产的优势,也未提供任何投资格局上的意见,即为什么某些国家输出资本,另一些国家输入资本,更不能解释投资格局为什么会变化。他指出,6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上有一种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有以美元计算债务的偏好,这反映了以美元计算的利率在用预期汇率波动调整后比其他货币的利率低。由此可以得了同个结论,即投资者将要以较高的代价去获得1美元的股息收入,反过来这就意味着美国公司在购买外国股权时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公司付更高的价格。他认为,整个60年代美国海外投资的高涨是美元高估的结果。随着70年代浮动汇率的实行,美元大幅度下跌,美国股市价格就下降,外国股市价格上涨。此时,总部在欧洲、日本的企业就愿付较高的价格购买美国的企业了。阿里伯指出,国际投资的格局可以从总部设在不同国家的企业市价涨落中得到衡量。总部所在地公司的市价下跌,资本就流入,市价上升,资本就输出。总部所在地不同的企业市场价格上的变化是名义汇率、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反映。因此,他认为硬货币国家会向软货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阿里伯的这个理论比较正确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他试图用汇率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国际投资格局的变化和美国对外投资的相对萎缩。但是,汇率是货币实际价格变化的反映,是国际经济实力变化的反映,而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因此,汇率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只是现象,真正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并制约国际投资行为的力量,是各国垄断资本相对优势和相对发展速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2、国际金融中心论另一从金融角度分析国际投资理论的是里德(H.C.Reed)于80年代提出的“国际金融中心化”。里德认为,所有以前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忽视了国际金融中心在决定国际投资区域、规模和格局中的作用,而国际金融中心对国际投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国际清算中心、全球证券投资管理中心、通信交流中心、跨国银行中心,而且还是国际直接投资中心。里德指出,国际化公司追求的不是一般观点所认为的收入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而是营运效益最优化,即其发行的股票价格和其债券利息最大化,这可以使企业在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增强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经营效益是由国际金融中心来评估的,而评估的结果是通过跨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的价格升降来反映的。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跨国公司资本比例、经营政策的评估,对国际直接投资发生作用。例如,当国际金融中心认为某个公司的借贷比例过高,海外资产发展过快时,就会降低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该公司经营效益就下降,公司股东和债权者收益也就下降,这实际上意味着公司整个资本分布的效益可能很低。于是,这就会迫使该公司调整投资战略和经营方针,收缩其在海外的投资。如果该公司对金融中心的评估不予理睬,那么金融中心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其证券的价格,迫使该公司作出反应。这样一来,国际金融中心及在金融中心的融资活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金融垄断资本就控制了国际直接投资活动。里德的国际金融中心说,正确地指出了80年代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寡头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影响。正是这些国际垄断财团在操纵着国际证券市场价格与国际资本的流向和流量,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但是,里德虽然正确地指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却并未把握住它的本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不是截然可分的,它们是溶在一起的。而且这个理论分析上的错误也是明显的。它将企业证券价格的涨跌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关系颠倒了,好像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是由企业证券价格下跌所致,其实证券价格下跌只是企业经营不佳的反映。虽然金融中心的垄断资本可以操纵影响企业证券的价格,但是这个关系不会颠倒,因为垄断资本不会也无法将一个经营不良、赢利不佳的企业的证券维持在一个高价位上。此外,在80年代还出现了两种重要理论,即唐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及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3、投资发展阶段论唐宁在1982年对折衷主义理论作了动态化的发展,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论。这种理论要点在于:(1) 一个国家的投资流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2)提出了对外投资周期的概念。该理论对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进行阶段性划分,各阶段是:①利用外资很少,没有对外投资;②利用外资增多,少量对外投资;③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增长速度都很快;④对外投资大致等于或超过利用外资。唐宁据此认为,发达国家一般都已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已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群正在迅速从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或已进入第三阶段。(3)利用动态化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或折衷主义论来解释投资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证明一国的国际投资流量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这一理论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本国几乎没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有的话也是极其脆弱,外国的区位优势本国也不能予以利用,而本国的区位优势对外国投资者又欠吸引力。因此,没有资本输出,只有少量的资本流入。在第二阶段,国内市场得到了扩大,购买力也相应有所提高,市场交易成本也下降,资本流入开始增加,这时资本流入(即利用外资)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进口替代型和带动出口型。在这一阶段引进外资是关键一着,为此,该国就要创造区位的优势,如改善投资环境,健全法律制度以及疏通专业渠道等。第三阶段,国内经济水平这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外投资又有可能,因为前阶段引进技术对本国资源的开发,使所有权特定优势不断增强,原来外国投资者的优势相对消失,而外国市场区位也有较大的吸引力。第四阶段,经济已相当发展或高度发达,一般都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并且能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特定优势,这时该国就积极向外进行直接投资了。可见,这个理论与折衷主义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把后者予以动态化而已,用动态化的四个阶段阐明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阐明一国之所以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具有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等三个方面的相对优势并予以配合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理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外资创造区位条件,也有助手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对外进行适当的投资,并向国际市场挺进。4、产业内双向投资论产业内双向投资论是根据近20年国际资本流向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并集中利用相同产业内部的现象提出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E.M.格雷汉指出,之所以会出现双向投资,是在于“跨国公司产业分布的相似性”,相似的东西容易接近。唐宁则指出,双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部门,传统部门则投资比例不高。这是因为:(1)发达国家间水平相近,但没有一个企业拥有独占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而若干个公司才能拥有几乎相近的所有权优势。(2)各公司为了获得联合优势,以及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同时为得到东道国较低成本的好处,就进行双向投资。(3)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结构也基本相似,这样对异质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就会产生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倾向,一旦产业内贸易受到阻碍,则市场内部化的要求就会导致产业内双向投资的出现。海默和金德尔伯格也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寡占反应行为”说。他们认为各国寡头垄断组织为获取或保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会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占领地盘即“寡占”这个形式来进行,而产业内直接投资止是这种“寡占”竞争的重要手段。此外,近年来出现的安全港理论,也能解释双向投资的行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收益虽较发达国家高,但安全性弱,法律保障程度小,即要承担极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因此,宁愿把资本投往发达国家,取得较为稳定的收益,而产业内部条件相近,投资见效也较快,亦可更迅速地获得利润。可见,该理论的运用很容易导致双向投资的增长。

垄断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小岛清的理论思想

我国对小岛清的理论有不同的称谓,如“产业选择理论”、“切合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小岛清认为以前对外投资理论都是以美国的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偏重于从企业的垄断优势去解释,而他从日本“贸易导向”的产业政策角度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日本对外投资是从那些即将丧失或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行业开始,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东道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样可以发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获得利益。小岛清理论的基本涵义在于: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已经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既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同一产业在另一些国家可能正处于优势地位或潜在的优势地位,这样一国就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小岛清的理论进步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产业概念,相对于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垄断优势理论而言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投资国与受资国同一产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形成了比较利润差别,构成双方实物资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价格等经济资源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双方形成更合理的生产要素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他的理论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哪些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可以用以指导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1)区位优势理论  这是艾沙德(WaLterLsard)教授提出的。该理论是对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它不仅解释了投资者为什么到国外投资的原因,而且还对投资的地理位置做出了较好的回答。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的奠基人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Harry Bunning),起因是二战后出现的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存在的局限性,这些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解释,没有普遍性。从1973年起,他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前面所讲的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是针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提出的,适用范围仍然不够广,仍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3)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以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这些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日本小岛清教授根据日本当时对外投资的情况,提出了新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根据双方国家的比较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因而是一种宏观理论,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投资的特点。它比较适合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但也存在不足:它否定了垄断因素在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回避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维护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后果。  对以上理论的简评,说明了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在分析西方跨国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也说明了探讨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理论的重要性。如何从理论上来解释或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行为呢?比如,先走到哪里,用什么方式进行等等,均需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走出去”的行动。  (灌水悼念,请勿参考)

国际投资理论的优势理论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称其为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应从宏观经济因素,尤其是国际分工原则的角度来进行。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了日本对外投资的承担者以中小企业为主; 美国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那些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正是美国最具比较优势产业,由于产品创新和直接投资周期仅限于寡占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由垄断性大跨国公司所控制。3.投资国与东道国在投资产业上的技术差距。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凭借投资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从而造成在道国投资产业技术上的巨大差距。4.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形式。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采取合资经营的股权参与方式和诸如产品分享等在内的非股权参与方式;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股权参与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资子公司的形式。 因此,按照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对外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是:东道国乐于接受外来投资,因为由中小企业转移到国外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东道国的劳动 力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因而有利于东道国建立新的出口工业基地。与此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发展那些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果,直接投资的输出入国的产业结构均更趋合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理论贡献(1)从投资国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公司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克服了以前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到之处。(2)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而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克服了垄断优势理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了二战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2.理论的局限性(1)理论分析以投资国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实际上假定了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投资国的动机。这样的假定过于简单,难以解释处于复杂国际环境之下的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2)小岛清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分工导向均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进行,作为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贸易导向型直接投资。(3)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二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而今天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早已发生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大企业大幅度增加,同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迅速增加,以进口替代型的投资为主。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这些投资行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具有一般意义。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与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之间的关系相比,比较优势理论的论点更具独立性,甚至很多观点与上述理论是相反的。具体地说它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基础应该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论点。投资国和东道网同一产业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形成了比较利润的差别,构成了双方实物资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价格等经济资源的差异,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的组合更合理.更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2)它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对外贸易并不相悖,而是相互促进,摒弃了对外投资替代了国际贸易的论点。 (3)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 (4)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 (5)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比较优势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样,也是立足本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比较优势理论符合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它却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大部分是属于贸易替代型的,而并非是贸易创造型的.这也表明日本企业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其对外投资与美国的对外投资日益趋同;其二,按小的解释.发展国家是不能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更不能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它无法解释发展中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也不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根据小岛清的理论,美国和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有何不同,你认为中国应该主要发展何种类型的海外直接投资?

小岛清的主要理论:美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其垄断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资源开发工业或劳动力密集工业,这是符合国际分工和比较成本原则的。他认为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或企业,原本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海外市场的占有份额。但当某些部门或企业的出口贸易已经失去这种比较优势,而东道国的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只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技能,使其资源开采和劳动力密集的部门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日本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而且也有利于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处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国外,并推动这些企业运用其新的比较优势发展新的出口,从而使日本企业的比较优势持续不衰。个人不懂经济学,或许你认为一个不懂经济的人没有发言权,但是不懂经济学不代表观点就是错误的,是川银藏何尝不是门外汉,马云一样不懂经济学…… 当然我也并非我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我只是想说如果我说的对与错,请先听完我所想说的…… …… 对于小岛清的理论,个人觉得十分不切实际,完全就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型理论…… 小岛清的理论成就于霓虹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无论小岛清的理论是对还是错,霓虹的经济快速发展都是注定了的,但事实上霓虹70年代80年代的对外投资是完全错误的,虽然是《广场协议》令霓虹经济提前崩溃,但造成史上最大的经济,失落二十的根本原因就是“霓虹经济自身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为什么10年后霓虹政府提出“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以提倡国民加大科研力度,这与后来安倍经济改革,令霓虹转型成为产业链上层有直接的关系…… 无论一国产品在市场占有率有多高,都难免是“镜花水月”,一国产品横扫世界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而霓虹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基本最致命的就是当时霓虹的“对外投资”的负作用,大量资金撒出去,结果却成了石沉大海有去无回,银行瞬间缩水60%的资产,企业因资金链突然断裂大量倒闭…… …… …… …… 将对外投资,单纯看纯获利的手段,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根本,对外投资就当效仿欧美“融入”当地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才能避免“直接利益冲突”,避免降低投资风险,不应该是与当地企业抢饭吃,而是和当地企业捆绑在一起…… 想做到这点,就唯有利用“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唯有“核心技术”“产品创新与设计”这些核心部分掌握在手中,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是有限的,处于产业链底端永远无法脱离“价格战”(红海战)…… 畅销世界的产品要做到独一无二,如果没有独一无二的产品就做独一无二的平台,如果没有独一无二平台就做独一无二的设计,如果没有独一无二的设计就做“核心专利”(基础专利不行)…… 总之,就是科研创新…… 总之,就是尽量避开“红海”(产品独特,企业独特)…… …… …… …… 红海里挣扎的企业无论表面多风光,都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 …… …… …… 东道主国家经济崛起后劳动力成本自然会上升,管理也不可能永远比东道主国家更强……小岛清的理论只不过是经历了世界大战,世界各国经济还没有崛起前的理论,在小岛清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将东道主国家“看贬”了,如果按照小岛清的理论去做,早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落后的国家不代表是愚蠢的国家,如果想保持自己的优势,首先就要正视东道主国家会利用外资和技术的崛起,然后再去思考如果令自己的投资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忽悠了风险的高回报投资仅仅是“赌徒行为”而已),如何保持自己的企业优势才是真正该“关心与思考”的问题……欧日美对外直接投资大同小异,侧重的行业有所不同而已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光基建一项就高达5000亿美元,主要就是房地产投资、高铁投资、基建投资、体育俱乐部(国务院发文限制境外投资体育俱乐部,所以这个现在不行了)等投资…… 欧日美英主要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入股他国企业成为股东,在他国合资、建立子公司等欧日美英等国的对外投资属于企业行为,其中以美国为最华尔街投资专家、华尔街投资金融财团与银行……都是震惊世界的存在,说华尔街控制着全球经济一点也不夸张任何国家的大型投资、任何国家的大型企业的背后总能看到华尔街的背景说美国拿走了全球40%的净利润,那么美国是如何做到的呢?美企虽然强大,但还不可能做到这么恐怖,因为美国资金投资遍布全球任何角落,任何国家的企业的净利润都要被美国拿走一部分A股纳入MCSI,这里面就涉及到一家世界闻名的投资金融机构(吉利成为戴姆勒大股东背后杠杆资金就是他们提供的),它就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成立于1968年)…… 吉利风光的背后,却是最终无论吉利盈亏摩根士丹利都是赢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在于投资总额是多少,而是在于投资是否有回报软银投资阿里巴巴投资少但回报大,雅虎同样投资阿里巴巴但盈亏就很难讲得清楚了(投资大,风险大,回报小,权力之争)…… 对于阿里巴巴的投资,很明显孙正义和马云是双盈局面,但其他人就不好说了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世界公认的“最后的投机家”霓虹股神是川银藏投资还有亏损到破产的时候叱咤世界几十年的巴菲特投资还有判断错误的时候……个人认为如是川银藏、巴菲特、索罗斯、孙正义等人或索尼、软银、丰田、本田、苹果、高通、ORACLE、迪士尼等企业机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投资行为……对于正夫主导的对外投资,更像是正治行为……企业家或企业机构对外投资的目的很简单很单纯就是“获利”但是正夫的对外投资其目的就复杂化到极点了,牵涉到了正治问题、JUN事问题,是盈是亏是对是错几十年后再来讨论吧,反正偶目前是半点儿看不明白……但是正夫主导的对外投资与企业家的为了获利而进行的对外投资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性质完全不同

比较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的异同是什么?

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和亚当斯密为代表,分别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新贸易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所有权还有区位优势理论,还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了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更多元。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认为产品是同质的。而新贸易理论解释的是水平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认为产品异质。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都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新贸易理论则开始讨论垄断和寡头市场。相关拓展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将生产过程的研究作为贸易理论的起点,以地域分工为基础提出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后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论(comparative advantage)。两个学说被人们称为古典贸易理论。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古典贸易理论

分析评价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优缺点

优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几乎对各种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概括性,行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不仅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直接投资行为,而且可以解释其他国际经营方式,还可以解释企业的地理分布以及企业跨国兼并的行为等。缺点: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中,邓宁偏重内部化理论,但是其使用的概念本身妨碍其达到上述目标。邓宁没有坚持其内部化理论中的制度分析方法。

垄断竞争理论?

产品有差异化了,企业就不用因为互相商品的完全相同而不得不降低价格以求竞争优势。产品有差异化后,比如绿箭和黄剑的口味不同,消费者在两重产品之间选择自己的偏好,等于在同一种商品中划分出两个市场。都做口香糖,我有香蕉味的,你没有,我就在香蕉味的市场里有垄断优势,就可以自由定价。同样的产品,被细分为不同的市场,这就是垄断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准之一。垄断竞争市场是最贴近现实市场的一种形式,生活中多数的商品市场都是这种形式。厂家为了最求细分市场的垄断,而不断推出本质相同的新产品,也满足了消费者更多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这些需求是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办法给的,虽然那个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但因为产品没有差异性,厂家也不会研发新产品,造成消费者的很多愿望无法满足。

国际投资学的投资理论

(一)海 默的垄断优势理论1,Steven H。Hymer(PHD。)其人生于加拿大,美国求学和执教的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首先创立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河。1960年,他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该文问世后,并未引起世人重视,由于快速发展的国际投资实践对其理论的验证,该理论才成为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到1976年,该理论正式问世时,他已谢世2年。2,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结论如下:(1)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没有;(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3)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4)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5)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2。5:1。传统理论不能对此做出科学解释。海默认为:(1)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2)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3)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投资就不可能发生;(4) 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技术优势,先进管理,资金,信息,国际声望,销售,规模经济等);(5)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人文,地域,制度等优势,但跨国公司仍具有净优势。3,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1)H·G ·johnson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知识的转移”(1970);(2)R ·E ·Caves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其能产出差别产品(1971);(3)F ·T ·Knickerbocker提出:“寡占反应论”;(4)S ·Hirsch从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出口贸易与对外投资比较理论”(1973),即:跨国公司选择对外前当跨国公司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时,跨国公司选择出口贸易方式参与国际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反之,则选择对外投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5)F·R ·Root认为:跨国公司选择对外投资的方式主要原因是避免许可证交易中存在的技术泄密风险,继续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1978)4,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积极的方面:(1)垄断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代替完全竞争来解释国际资本流动;(2)把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区别开来;消极的方面:(1)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2)没有涉及区位选择的问题。(二)产品周期理论R·Vernon教授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的,用产品周期的概念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认为产品周期有四个阶段。1,产品周期理论要点:(1)从贸易方面,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从投资方面,具体内容:投资国生产,技术等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第一阶段,新产品尚未定型,价格的需求弹性低,新产品生产最初有在国内选择生产地点的趋向;第二,三阶段,技术虽未达到标准化但已成熟,企业更关心的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竞争对手出现后。选择出口或对外投资 取决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运输成本与进口市场的预期生产成本的比较。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创新国选择出口,否则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新产品周期在美国结束,而在欧洲继续);第四阶段,技术已标准化,价格是竞争的基础,投资选择发展中国家(新产品周期在欧洲结束,在发展中国家继续)。2,产品周期理论的发展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主要提供的是50—60年代美国向欧洲扩展的投资理论框架,仅说明一个制造商最初作为一个投资者进入国外市场的情况,对双向投资及逆向投资问题不能解释,于是他又将其理论加以发展:将产品周期分为三阶段(发明创造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老化寡占阶段),不再强调美国是新产品的唯一来源,欧洲及日本也是新产品的来源。发明创造寡占阶段:应把生产地点放在发明创造国,以把生产过程同研发和市场购销活动结合起来;3,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积极方面:(1)该理论适应于当时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2)该理论既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可以称着国际贸易理论。消极方面:(1)该理论无法解释80年代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行为;(2)该理论无法解释在国外原材料产业基地的投资行为;(3)该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的直接投资行为。成熟寡占阶段:跨国公司以创新为基础的垄断优势消失,规模经济成为其垄断优势的基础。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的跨国公司到双方的主要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削弱对方的竞争力(进攻型或防御型投资);老化的寡占阶段:跨国公司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断优势已经消失。由于大量的竞争者的进入,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厂家退出该领域。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三)内部化理论(或市场内部化理论)1,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P。J。Buckley M。Casson(《跨国公司的未来》1976)和加拿大学者A。M。Rugman2,理论核心公司在其跨国经营活动中,面临各种市场障碍,为克服障碍,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实现利润最大化,将各种交易不经过外部市场而在公司所属的各企业之间进行,形成内部市场,当内部化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内部化的动机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3,三个重要概念(1)市场内部化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价格划拨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实行市场内部化是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的重要经营战略。(2)市场失效(或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不完全,以致企业在让渡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不完全竞争并非由规模经济,寡占行为和贸易保护主义或行政干预所致,而是由于某些市场失效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3)交易成本指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代价。4,市场内部化的动机知识产品具有特殊的性质,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和知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地位决定其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最强。知识产品及其交易有如下特点:(1)形成耗时长费用大(2)给拥者提供垄断优势,转让则扶 持对手(3)由于存在市场的不完全性,知识产品的价格不易确定(4)知识产品的外部化可以导致增加额的交易成本基于上述原因,企业对其知识产品实行内部化。此外,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中间产品,农副产品,矿产资源产品,企业也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5,市场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1)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的不经济性,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统一协调的经济效益有效差别价格的经济效益消除买方市场不确定的经济效益消除国际市场不稳定性的经济效益保持技术优势的经济效益避免各国政府干预的经济效益(2)市场内部化的成本资源成本通讯成本国家风险管理成本6,内部化理论区别于垄断优势理论的特点首先,垄断 市场不完全为跨国经营的前提内部化 消除市场的不完全性;其次,市场不完全 垄断排斥竞争市场不完全 市场失灵再次,技术垄断优势 跨国经营的重要意义交易成本最小 保证跨国经营的优势最后,垄断优势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内部化理论既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 家,即可适用于国内,也可适用于国外。7,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积极的方面:目前较为流行,较有影响的国际 直接投资理论之一,有人把它推崇为一般理论或通论。消极的方面: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未作解释。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或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微观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基本都可以得出结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企业才能拥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能有能力从事对外投资。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学界开始对垄断优势理论提出异议。从日本的情况分析,对外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至70年代以来,日本留英,美学者,日本国立一桥大学,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不仅在日本,而且在欧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小岛设想”,“小岛主张”|,“小岛方案”,“小岛清模型”。(二)理论核心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所以该理论又称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三)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推论一:可以将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成本)原理”的基础上。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扩大比较优势),而国际直接投资则可以创造新的比较成本(扩大比较成本)。推论二: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导向顺贸易型的。推论三:对外经济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即运用“比较之比较公式”进行判断与决策。推论四: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投资国与东道国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由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移植的承担者(这类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较小)推论五: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为投资国与东道国双方产生比较优势,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四)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主张主张一:日本资源开发型直接投资政策—非股权安排方式;主张二: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工业进行直接投资政策—“教师的作用”;主张三:日本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政策—“协议性的产业内部交互投资”(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1,比较优势理论所分析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不同于海默和维农等人所分析的发达国家之间,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2,所研究的对象是日本跨国公司,反映了日本在国际生产领域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愿望,而且,该理论比较符合60—7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实践;3,该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的直接投资实践(此时日本的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而非投资与贸易互补型)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一)该理论的代表人物—J。H。Dunning是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于1957年获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美国在英国制造业中的投资》。他除担任里丁大学的教授外,还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安大略大学,波士顿大学和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院校的客作教授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和跨国公司的经济顾问等。他在1977年《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二)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主体多元化投资部门分散化资金流向多元化直接投资形式多样化二是缺乏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理论核心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只是进行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于是他把内部化优势加到所有权优势之中。他认为,内部化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保持和扩大垄断优势,把两组优势结合起来还是无法解释直接投资动因。因此,他引入一组区位因素,并认为区位因素制约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选址及其国际生产布局。区位优势构成对外投资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三种优势具备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果只有前两项优势,则选择出口贸易方式;如果只有所有权优势,则选择技术转移方式。(四)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所有权优势——指一国企业拥有的,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 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与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指跨国公司能够且原因建立公司内部市场愿意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优势。区位优势——是东道国不可或不易流动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政府鼓励或限制政策等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府政策(五)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1,被认为是迄今最完备的,被人们最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模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被认为是集各家之长,真正的建立一个通论;3,“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但是,这种兼收并蓄的理论,也有许多缺点:1,该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为跨国公司的目标,这与跨国公司的多元化目标有矛盾;2,该理论仅以私人作为研究对象,不能对官方投资活动的科学解释;3,巴克利和卡森评论:三优势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发展没有交代清楚,要素的分类体系缺乏动态的内容,而且把所有权优势分离出来是不科学的。

垄断优势理论列出的市场不完全的四种类型是什么?

金德尔伯格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并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四种类型:1)产品市场不完全,包括产品差异、商标、市场技能(广告、促销、服务等)或价格联盟等;2)要素市场不完全,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和进入资本市场的差异等;3)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如政府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可能造成市场不完全。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这是东道国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第四种市场不完全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最能解析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FDI理论是垄断优势还是小规模生产技术理论?

是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1960年,由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 内容 1 以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为理论分析前提。 2 垄断优势的分类 (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2)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3)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包括跨国公司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 (4)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前三种市场不完全能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第四种市场不完全能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实现价值增值。 3 利率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4 直接投资与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 正是跨国公司拥有某种垄断优势,使其在跨国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愿意而且能够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由此获利的企业,必须具有一种或诺干种当地厂商所缺乏的独占优势,这些优势足以抵消跨国公司竞争和国外经营所引起的额外不足。 因此,垄断优势理论最能解释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FDI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中的市场不完全指的是同一个市场吗?

对,这不单单是市场,还有政府的问题。内部化理论市场不完全指的是放弃低利润市场,转入高利润市场,利润市场的不完全。企业的国际化,肯定需要本土基础作为支持面,实行扩张经济点,从而成为国际化企业。u200c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扩展资料:依据: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垄断优势理论

试述垄断企业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的异同

垄断优势理论从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的特定优势角度出发,论述了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而市场内部化理论着重从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出发。并结合国际分工和 企业国际生产组织形式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企业拥有这些特有财产本身的特殊优势,这种财产的内部化过程赋予了企业以特有的优 势。内部化理论通过对中间产品市场缺陷的论述,将海默的理论进一步延伸,将交易成本纳 入不完全市场的研究中。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内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 成本,企业便拥有内部化优势,从而可以实现跨国经营。内部化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金德尔伯最早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金德尔伯最早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垄断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别

1、区别:  比较优势理论,突出:  ①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  ②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  ③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  垄断优势理论强调:  ①资金优势。为适用规模经济和克服对外直接投资较高风险的需要,企业一般需要具有资金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可来自于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拥有的巨额资金二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其中第二个方面是最主要的,海默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信誉度可较容易的从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包括东道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银行的贷款,这一点是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的。  ②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优势中最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其庞大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资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其生产效率成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从而抵消跨国投资成本高的不利因素  ③规模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垂直的或水平的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东道国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④组织管理优势。优秀的管理人才、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快速、全面获取全球市场信息的能力,使得跨国公司拥有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组织管理上的优势。  ⑤ 信誉和商标优势。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信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驰名商标成为跨国公司巩固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锐利武器,这一点也是一般企业难以具备的。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1、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2、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3、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无疑是一种冲击。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于鼎盛阶段的美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8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说,这种理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Hymer)的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被称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在其撰写的博士论文“国内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美国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其垄断优势决定的。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1 资金优势。为适用规模经济和克服对外直接投资较高风险的需要,企业一般需要具有资金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可来自于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拥有的巨额资金二是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其中第二个方面是最主要的,海默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信誉度可较容易的从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包括东道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银行的贷款,这一点是一般企业难以做到的。 2 技术优势。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优势中最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其庞大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资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使其生产效率成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从而抵消跨国投资成本高的不利因素 3 规模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垂直的或水平的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东道国企业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4 组织管理优势。优秀的管理人才、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良好市场反应的组织结构,以及快速、全面获取全球市场信息的能力,使得跨国公司拥有普通企业所不具备的组织管理上的优势。 5 信誉和商标优势。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信誉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驰名商标成为跨国公司巩固老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锐利武器,这一点也是一般企业难以具备的。 以上五种优势即是海默在理论中提出的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或者说利润的差异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海默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如何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但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缺乏普遍意义,由于研究依据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对西欧大量投资的美国跨国公司的统计资料。因此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很好的解释力,但却无法解释60年代后期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并不比发达国家有更强的垄断优势。而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束缚,指出对外直接投资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是一种企业寡头垄断和市场集中相联系的现象。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奠定了当代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并对以后的各种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null)   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邓宁   B.海默   C.巴克莱和卡森   D.弗农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亦称特定优势论或市场不完全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提出。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  (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  (5)信息与网络优势。

海默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启示

海默垄断优势理论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海默(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用于解释垄断形成和维持的原因。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海默认为,创新是垄断优势的关键因素。创新可以通过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生产方法或新市场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垄断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并形成垄断地位。市场力量:海默认为,市场力量是垄断形成和维持的驱动因素。垄断企业通过创新和其他竞争策略,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垄断地位,并通过控制供给、价格定价和市场渗透等手段来保持其市场支配地位。经济规模:海默指出,经济规模是垄断优势的重要方面。垄断企业由于其规模庞大,可以享受到规模经济效益,如成本优势、资源利用效率等。这使得其他竞争者很难与之竞争,并形成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海默垄断优势理论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启示如下: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注重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以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市场竞争与监管:垄断企业的形成和维持对市场竞争产生一定的压力。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市场垄断行为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企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应该不断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创业精神与竞争力:创业者应该注重创新和市场竞争,通过不断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挑战现有的垄断企业,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选择和效益。综上所述,海默垄断优势理论提供了对垄断形成和维持的深入理解,强调创新、市场力量和经济规模的重要性。这些理论启示了企业和政府在市场竞争和监管方面的策略和决策。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谁创立的

垄断优势理论是海默创立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垄断优势理论亦称特定优势论或市场不完全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提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充分利用自身具备而当地竞争者不具备的某些优势。

海默垄断优势理论的启示

海默垄断优势理论的启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创造和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获得垄断地位的理论。专利和技术创新:海默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可以获得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优势。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以确保自身能够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海默垄断优势理论强调了品牌的重要性。通过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企业可以在市场上树立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信任。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培育和保护,以确保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规模经济和资源整合:海默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和资源整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且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扩大规模和整合资源,以实现更高的效益和竞争力。市场壁垒和政府干预:海默垄断优势理论指出,企业通过建立市场壁垒和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可以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和发展,从而获得垄断地位。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利、著作权等法律保护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同时积极参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规划,以获取政府的支持和资源。垄断的坏处:1.限制竞争垄断企业控制着市场上的大部分份额,使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进入市场或生存。这导致市场上缺乏竞争,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创新程度。2.价格操纵垄断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供应量和价格来操纵市场。他们可以提高产品价格,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这导致消费者承受高昂的费用,降低了消费者福利。3.限制选择由于垄断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消费者的选择受到限制。他们可能无法选择其他产品或服务,或者只能选择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降低了市场的多样性和消费者权利。4.缺乏创新缺乏竞争意味着垄断企业没有刺激创新的压力。他们没有动力去改进产品或服务,因为他们没有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这可能导致技术进步的缓慢和市场的停滞。5.不公平竞争垄断企业可能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来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或发展。他们可以通过采取价格倾销、恶意竞争等手段来排斥其他竞争对手,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 。简述哦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垄断优势包括:(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5) 信息与网络优势。

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现的秘密,这一规律透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清晰现场.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的和归宿点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生产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正是依据剩余价值学说,才正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所设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讨论上来说比较精密,似乎是可以实现人们设想的结果,认为两种政策是可控的。但在实际运行中,两种政策的假设前提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完全独立并不符合实际。他们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更重要的是:两政策运行的环境因素多数是不可控的,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黯然失色。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局限性的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货币政策对付严重萧条是无能为力。当严重的萧条状态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低微的利息率提供大量的贷款,资本家仍然不愿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增加消费。二是尽管政策正确且适时,但官员们却有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虑而不予执行。三是经济政策在时间上滞后的性质。其原因在于: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政策往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尽管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它也确实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政府在宏观经济上加以协调和管理的要求,而这种协调和管理很难依靠政府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现代社会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形式中不断发展的,而商品经济要求市场机制起作用。因此,西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往往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利率等经济杠杆来影响市场,进而影响整个生产和就业。在这种意义上,研究西方经济政策和理论对我们很有现实意义。 新中国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历史上,这种体制对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长,这种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要求相应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宏观调空机制。在这方面,西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值得借鉴的。以往我国宏观经济中缺少内在的,灵活机动的调节机制,企业生产经营由政府直接安排,对市场反映不灵敏。我国的经济统计,资料分析和综合处理手段比较落后,政府难以准确地及时掌握实际命令动态,往往要等到问题成堆,形式严峻时才采取果断措施,而且主要用行政命令方式,各行各业来一“一刀切”。结果常常使经济大起大落,带来损失。可见,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宏观调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探求和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地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时利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运用这两种重要工具的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两种工具便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篇一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对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组织流通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构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及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通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两条渠道,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则要通过利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外有四种配合模式:   (一)以增加供给为宗旨的“双松”组合模式   将宏观经济调控的方位单纯选择在供给方,一般需要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松”政策模式。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拔低就高,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扩张来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以求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均衡。   (二)以压缩需求为目的的“双紧”组合模式   将宏观经济调整的方位选择在需求方,一般需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紧”政策模式。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压高就低、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紧缩来压缩社会购买力,降低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均衡。   (三)调整消费需求偏旺而投资需求不足的“松货币,紧财政”的组合模式   松的货币政策能够鼓励投资,而紧的财政政策能够限制公共和个人消费。财政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实施其紧缩政策,其结果是使国民收入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必须依靠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以刺激投资。   (四)调整投资需求偏旺而消费需求不足的“松财政,紧货币”的组合模式   当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时,抑制通货膨胀就成为政府调节的主要目标。这时应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配合模式,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为了不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需要财政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扩张性政策,缓解滞胀现象的产生。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存在的问题   根据改革开放后历年来实施的政策组合工具实践来看,两种政策组合运用后拥有了更多的优势,但在深层次的配合和高水平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我国在两大政策运用之前,政府在两大政策的区分和界定上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标准,导致两种政策在调控时在调控重点及调控方式上出现了模糊不清、相混干扰的现象,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秩序紊乱,宏观调控失效。   第二,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上并不明确,财政投资融资的体制不完善,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功能界定不清,分工不明确致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未起到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导致我国的产业调整过于缓慢,致使最终宏观调控失效。   第三,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力,社会资金总量和资金规模极速增大的同时,资金结构严重失衡,资金盲目流动,致使整个资金结构失衡。   四、强化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政策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国家财政规模GDP占比较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常常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相对不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在结构调整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强的调节功能,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节功能。   (二)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分工   在政策分工上,财政政策一般侧重于经济“过冷”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则一半适用于经济“过热”的情况。在控制通胀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只要货币总量被控制住了,就可以大体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了。但当经济处于萧条的时期,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货币政策侧重于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应该以价格的稳定为主,而财政政策则应该以控制实际经济目标为主。   (三)增加“双松”“双紧”类型政策组合使用   在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或是发展严重过热时,“双紧”“双松”的政策组合可以在短时期对经济运行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仅仅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去控制货币的供给量来限制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经济迅速由滞涨转为紧缩,流通于市场的货币大幅则出现恶性循环;如果采取“一松一紧”政策组合去调控处于过冷或是过热的经济情况,那这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政策效果互相抵消的情况。因此,为增加我国政策的调控效果,应该适当增加对“双紧”“双松”类型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的使用。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篇二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财政支农政策,然而,考虑到财政支农政策落实的效果和政策贯彻的主要群体—农村财会人员的特殊性,2008年12月29日财政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财政部果断提出开展对于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目前,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展开。2008年以来,开展工作已有五年时间,对培训教学实践的研究也随之展开,本文拟从国内外相关涉农培训入手,介绍涉农培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国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涉农培训理论研究   自2000年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陈光贤就柞水县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中的实际情况,在《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新机制》中介绍了柞水县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成效,继而分析了实际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加强调研,不断创新;健全机制,提高质量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春生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中从以下四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一是对于培训工作要夯实基础,将培训转化为成果;二是从体制、机制上确立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职责和地位;三是实行远程网络管理;四是实现报名、培训、考核、档案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齐磊、在《财政支农培训中案例教学实践与探讨》中,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是创新的教学实践,支农政策培训案例教学是各项政策本身特性的需要,阐述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采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三种方法来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质量。   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汉中分校在文章《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七步工作法”》中,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比较系统叙述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的七步工作法。陈虹在学术从横杂志上发表的《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一文,从资源要素的分配为切入点,从建立农村财会人员的保障体系谈起,提出财政支农培训的新思路。陕西省在《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培训需求状况调研报告》中,叙述了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及财务管理现状,接着以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剖析了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分析了农村财务管理和财政支农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提出建议。   总之,在全国开展财政支农培训的同时,培训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也随之展开,有些研究对当前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二)国内财政支农培训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涉农培训工作日益重视,一方面,出台大量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由国家各部门组织实施的大型“三农”培训项目不断推出,并得到迅速推广,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专项活动,以政府主导型涉农培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国内对涉农培训主要是以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为主,较少涉及农资管理方面的培训。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发展,国内涉农培训现状呈现出我国自有的特点。   1.各地富有特色的培训层出不穷。在全国各地,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执行上级的涉农培训政策;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涉农培训项目。   2.培训机构主动服务“三农”的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特别是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部门都加大了培训服务的力度,提高了培训服务的质量。同时,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逐渐成为涉农职业培训的重要力量。许多企业通过加强农民培训等措施,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同时,带动农户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民办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面向涉农职业培训需求的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出现,这些组织在涉农培训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弥补了政府培训的不足。   4.培训模式日趋多样化。各地在涉农职业培训工作中都有不少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常见的涉农培训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模式;二是政府买单、发放培训券、开展订单培训并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模式;三是广大农民自主组织的培训模式;四是由相关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组织的针对特定人群的培训模式;五是职业培训机构独立面向市场的培训模式。   三、国外支农培训教学实践   日本的农业研修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继承了传习农场的传统,十分重视通过实践学习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在课堂中,课堂讲授所占比重仅为20%到30%,而讨论和实习课为70%到80%。   韩国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新农村运动,旨在通过参加建设农庄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精神,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韩国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设置培训的课程和主题,包括成功农民的案例宣讲、小组讨论、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相关的问题等课程。   西欧国家的涉农培训采用实践和理论并举的“双元制”教育,并通过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   四、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启示   破解“三农”难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财政支农的步伐加快、规模趋大,因此对支农资金的管理和规范的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村财会人员是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员、执行者、监督员。强化对这支队伍的长期性、规范化培训,是财政部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践行这一战略的必经路径。   我国财政支农教学实践虽已逐渐展开,但总体而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深度还不够,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机制的构建等进行探索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须在借鉴其他成功涉农培训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之服务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服务于我国的“三农”发展。   在培训教学中如何实现培训实效是衡量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是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知识结构、职业性质的人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支农政策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学方法,以满足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只有选定适应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才能实现文件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要求,打破“水土不服”的制约,为“三农”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实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实效,提供高性能的工作方法。   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从内容的角度讲,如何选定适合当地实际,又不脱离文件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工作储备智力的培训内容需求;从培训对象的角度讲,如何选定合适教育方法,“因需”施教,走“特色培训”之路,使不同的人群能够学得懂、用得上。因此,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实践的研究,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如何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