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真题)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MPA),在MPA考核中设置( )进行考核。
【答案】:B、C、E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一是发挥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在MPA考核中增设民营企业融资、小微企业融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专项指标,发挥宏观审慎评估的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加大MPA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鼓励引导;配合对服务县城农村商业银行和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降准,将相关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发放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情况纳入 MPA 考核,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全部用于发放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并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运用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口径,扩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覆盖面;创设并按季开展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改革完善 LPR形成机制,将LPR运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MPA的定价行为项目考核,推动银行更多运用LPR,坚持用改革的办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国家和全社会为标准层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从总体上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导向和调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创新性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创新性;宏观经济;管理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即以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进行着改革,各个企业的内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企事业的部分职能和权力非常不一致,公有制的企业被归纳到市场体系中运行,即使对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政策有了进一步的放宽,但是因为不能拥有完全的生产资料,使得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各种决策还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所以增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制度的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明确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方向 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立一个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目标的创新对市场宏观经济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是评定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国民经济运营是否达到目的的重要依据。 1.要有效地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各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也有不同。例如,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那么制订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使经济经济的增长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时,经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的增长,使经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对宏观经济管理有了新的目标,就是保持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从多方面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要从经济管理的主体方面着手 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就要合理地控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平稳的趋势。 3.在与外国的经济交易上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进出口的比例一定要合理;二是对进出口环境的优化,进出口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易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想 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就要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利用在经济上的不断创新,借助媒体的广泛宣传,发挥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1.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更需要法律的维护。想要使我国的经济正常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增长,就必须依靠法律。 2.要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法律是最重要的依据,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一些重要的行政和经济上的事务是所有法治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3.科技对经济建设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有也了进一步的发展,想要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就要重视网络对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网络上创建经济管理机构,加强网络经济管理体系的升级与建设,使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制度上有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 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的主体创新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构是观经济的主体,依法行使经济管理体系对其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整体上的创新,另一个是执行人员的创新。 1.组织上的创新 就是对政府所有部门的职责改革,以及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办事能力和规模的协调。目前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市场运行进行监管及维护,不再下发更多的指令来干预市场的管理,使市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所以说,好的管理体系对宏观经济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想要更好地实现政府在宏观管理体系中角色的转变 就要实行行政和企业分开的原则,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更好地完善政策和决策系统。3.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确定各部门的最低权限,不能出现交叉管理的现象,最后形成一个步调统一、分工明确的政府组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政府组织工作能力的体现,是对国家经济调控能力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和WTO的双方面促进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日益激烈,直接导致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性,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手段一定要创新,网络体制的广泛使用更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必须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根本转变彭夏康;广西质量监督导报1997-06-15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宏观管理——关于中德第六次经济发展与管理研讨会的报告魏礼群;利广安;计划经济研究1993-02-24 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一、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概述 1.历史演变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在1938年经济危机后得到了持久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都摒弃了市场经济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模式,并逐步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阶段来具体分析: 1.1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多都受到了重创,因此政府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方面的宏观管理策略以刺激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行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以及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刺激投资和出口,从而达到拉消费、促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价格的稳定,这也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德国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突出,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其次,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应的,西方国家都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杠杆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美国在这一时期就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消费,保障就业。最后,综合手段并行使用,同时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管理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西方国家都十分注重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这也是调节社会需求、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调整外汇汇率和出口价格等方式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1.2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长期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普遍面临经济发展停滞乃至负增长的局面,凯恩斯主义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西方国家不断完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之前的货币政策虽然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因此,这一阶段的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局面。其次,实行稳定、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长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国家的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很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意大利等在这一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可以摆脱收支赤字的困境,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最后,适当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在价格变化、汇率调节等方面实行间接控制,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 2.模式比较 虽然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从共同点上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宏观经济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上有一些共性,具有预测性和灵活性。例如,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实质上只是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作出相应的预测,并将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市场行情结合起来。其二,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即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财政支出以及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市场资源的配置。其次,从差异性上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方面,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极力推行经济自由主义,即政府放松对市场的控制,减少对经济主体的干预。再如,欧洲国家向来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强调政府社会职能的实现,因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稳定。另一方面,西方各个国家因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上也存在着某些差别。 3.特点分析 通过上文的叙述和分析,笔者总结出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特点:首先,全局性和利益性。一方面,政府所采取的经济管理手段都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于整个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就业政策等都是以追求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为目的。其次,法制性和系统性。一方面,西方国家注重经济管理手段的规范化,一般通过法律来具体施行;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很多西方国家都采取系统化的政策来维护好市场秩序。 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实践 1.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美国素来有崇尚自由的传统,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管理力度也相对较小。美国通常在出现经济危机后会对国民经济进行一定范围的间接调控,例如罗斯福新政。再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就签署了金融改革法案来扭转忽视监管的政策导向。笔者认为,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美国政府对市场的管控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农业等领域。其次,重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例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减少军用物资的投入来改变财政赤字的窘境;再如,二十世纪初,政府通过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最后,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通过价格机制来平衡产业比例,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 德国向来是一个追求严谨的国家,因此,其一般采取较为中和的经济管理手段,既保证经济的自由和竞争,也促进德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充分保障市场在严格的秩序中自由竞争。德国有着十分完善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和银行监管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市场运行的混乱和无规则,也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重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德国的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能够有效地根据市场运行情况来制定科学的货币发行计划,从而最终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从长远利益出发,努力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契合点,如德国现行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收入的跨区转移制度等。3.法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法国是一个开放自由、包容性较强的国度,因此,其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也体现出多种经济学派理论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形成了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的双重管理模式,通过政府采用多种手段来整合配置社会资源。其次,施行指导性的计划,例如法国近年来的“经济刺激计划”等。最后,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同的政府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经济管理手段和模式。 三、结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每一个国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政府应当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来制定科学宏观的管理策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拉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江时学经济学动态1997-09-01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领导成员
会 长 房维中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副会长 柳随年 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研究员张皓若 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张 寿 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经贸委顾问、教授桂世镛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导王梦奎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项怀诚 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高级经济师陈 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研究员王春正 国家计委副主任、研究员佘健明 国家计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吴树青 北京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刘国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研究员、博导李震中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魏礼群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导傅芝邨 财政部顾问、高级经济师王积业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林兆木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如: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法律手段 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如: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2000年春节热销商品中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00多万元。 3、行政手段 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如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简称宏调)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当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则 ( )A.公司通常受惠于政府调控,盈利上升
【答案】:D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将直接导致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信贷环境变差,业绩预期下降,股价受此影响而下挫,居民收入并不会因为加息而出现收入的明显提高,更不会因此带来股价的上涨。
税收如何起到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我们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历代统治者都把税收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的根基,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都论述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每次重大变革、变法都涉及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从理论上弄清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 一、税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事物有位才有为。研究税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问题,首先要认识税收的范畴,弄清税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就要研究经济与分配和分配与税收的关系问题。 宏观经济是指整个国民经济及其运行状况,是相对微观经济(部门经济或局部经济)而言的,是对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方面的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等三个环节,分配、交换、消费等三个环节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适应生产,而是积极地影响生产,反作用于生产。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生产者的事,交换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事,消费是消费者的事,政府一般不参与不干预这三个方面的活动,但通过税收参与企业和个人的收益分配,影响各方面的经济活动。 恩格斯把经济所包含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方面的关系概括为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关系都与财产所有权有关,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这就如同科学技术凝结在劳动产品中一样,财产关系凝结在四个关系之中。要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用法律明确财产关系,保护财产关系。劳动者的劳动权、企业的财产权、国家的政治权力都要参与收益分配。工人拿工资、企业拿利润、国家拿税收是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收益分配关系确定财产归属,是财产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财产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决定收益分配关系。财产和分配的关系问题是经济的核心问题和要害问题,关系到各方经济利益,各方对此最敏感最关心。税收之所以成为各方利益矛盾的焦点,就是因为它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到国家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对所有制、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调整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国民共同利益的需要,是由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制决定的。马克思说:“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权力。权力统治着财产,……捉弄财产。”恩格斯说:“为了维持这种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纳税原则本质上纯属共产主义的原则,因为一切国家征税都是从国家所有制来的。的确,或者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没有国家所有制,而国家就无权征税,或者是国家有这种权力,这样私有制就不是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所有制就高于私有制,而国家就成了真正的主人。要求国家宣布自己是全国的主人,从而用社会财产来为全社会谋福利;我们要求国家实行一种只考虑每一个人的纳税能力和全社会真正福利的征税办法,作为达到目标的第一步。” 马恩论述告诉我们: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国家主权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征税不能超过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税收是国民的福音。在世界被各个国家分治或由各个国家瓜分占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自己的国籍,它的生产经营一般都在某一个国家里进行,它所有一切首先属这个国家所有,并受该国家的保护。即使在以跨国经营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税收管辖权的划分也是以纳税人的国籍为依据。国家所有制使国家有权对管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征税。国家政权机关管理国家事务、兴办公益事业、保护单位和个人财产及人身安全,都需要大量财力作后盾。然而,国家政权本身不创造财富,国家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国家要把税收蛋糕做大,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从上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济包括分配,分配包括税收,税收是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二,经济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经济。税收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制高于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权和所有权,决定劳动权、财产权和所有权的收益分配关系。税收与国家政权的生存紧密连在一起,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税收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运用政权力量,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第四,财产和分配关系是经济的核心和要害。税收处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中央与地方等各方利益分配的焦点上,是各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经济问题。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税收与各方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讲,税收属宏观经济的分配范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经济决定税收与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反作用于经济,是经济税收观的基本观点,对于正确理解、认识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经济是税收的源泉,决定税收的产生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生。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生产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一般来说,经济活动延伸到哪里,税收就跟踪到哪里,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税收。 2.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税收规模随经济规模扩大而扩大。如全国2001年GDP达到95933.3亿元,比1995年的58478亿元增长64.05%,平均年增长10.6%;全国税收2001年达到10453.4亿元,比1995年的3927.9亿元增长166.13%,平均年增长27.68%。河南2001年GDP达到5645.02亿元,比1995年的3002.7亿元增长87.99%,平均年增长14.66%;河南国税收入2001年达到260.54亿元,比1995年的143.77亿元,增长81.22%,平均年增长13.53%。 3.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一是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大体比例为10%、20%、70%;中国2001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5.23%、51.15%、33.62%;河南三大产业的比例为21.86%、47.16%、30.98%。从上述比例来看,发达国家的主体税源已经转向第三产业,中国的主体税源仍在第二产业,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不含税,决定河南经济增长和税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所有制结构决定税源结构。改革开放以前,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不到1%,税收99%来自公有经济。目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上平分秋色,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达到30%以上。三是地区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来自该地区的税收占全国税收30%以上。河南省辖市区税收占全省税收80%左右,税负达到7%左右,而县城及农村税收只占20%左右,税负只有2%左右。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负水平。国家征税要从计税收入中扣除企业成本和居民基本生活费。发达国家作了这两项扣除后,可分配的收益基数仍然很大。而发展中国家作了这两项扣除后,可分配的收益基数小,如我国企业微利经营,甚至亏损,国家征所得税很少。又如我国对大量达不到起征点个体户不征税。所以,尽管各个国家的税制相似,但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税负差异很大。我国现行税制在设计上参照了国际税制,尤其参照发达国家的税制。然而,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一般不低于3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低于15%,中国2001年税负只达到16%。在中国境内发达地区税负高,欠发达地区税负低;城市税负高,县城以下税负低。 5.经济科技含量决定税收增长。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税收增长的推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大,带来的税收多。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增加值小,带来的税收少。凡是经济和税收高速增长的地区,都有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凡是经济和税收增长缓慢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传统产业占的比重大。 6.经济状况决定税收征管。企业行业特点和规模以及企业所有制和收益分配多元化,决定税收征管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如规模限额以上的企业出于内部管理需要,一般都要建账,加强财务核算。对这类企业实行查账征收。大量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般不建账,大量交易不开票。长期以来,对这类业户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漏税较多,征管方法亟待改进。目前,河南国税部门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探索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征管办法,已经初见成效。 7.经济改革决定税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发展个体私有经济,引进外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后进行两步利改税和建立新税制的重大改革,不断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二)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通过税种、税率、减免税、税负、征管等要素调节各方经济利益,影响经济发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当税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税种对经济的影响。每个税种都有它的征收目的和范围。一般来说,主体税种侧重组织财政收入,税基广,具有普遍调节经济的作用;其他税种侧重调节某种经济行为,且有增加财政收入的功能。 2.税率对经济的影响。税率是税制核心,它对企业实现的收益进行分配,确定国家与企业各占份额,最终确定财产归属。税率高低表明国家征税深度,亦称调节经济的程度。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用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表明,税收随税率增大而增大,当税率超过纳税人承受能力时,税收就随税率增大而减少。可见,税率适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税率过高则影响经济发展。 3.减税对经济的影响。减税产生扩张效应,如:刺激民间投资和需求、吸引外资、促进资本在地区之间和国际之间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经济发展后劲。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减税措施,但并没有减少税收总收入。各国减税后,宏观税负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呈上升趋势。我国现行减免税虽有多种形式,但都是为了支持、鼓励、保护和照顾某类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其中许多减免税带有歧视性,不但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影响企业公平竞争。中国应当选择无歧视性的减税政策。 4.税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税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也反映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把企业利润都拿走,资源由国家配置。发展市场经济,就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以激励民间投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加经济活力。如果国家征税后,大多数企业微利甚至亏本,就会妨碍民间投资,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影响经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用税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一般不能把税收用于盈利性的生产投资,否则,国家配置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部分企业受益,容易产生腐败,导致企业竞争不公平,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所以,税负高低关系到资源是由国家计划配置还是由市场配置,关系我国经济转轨和旧体制复归。 5.税收征管对经济的影响。税制靠征管来落实。科学严密的征管,不仅可以正确贯彻落实税收政策,把应收的税征上来,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而且可以发现税制中的问题,促进税制改进和完善,同时还可以方便纳税人,节省纳税人办税时间。反过来说,征管疏漏,税款流失,造成实际税负低于名义税负,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引起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影响经济发展。 三、税收与经济管理体制 国家只要征税,税收就要发生作用。税收宏观调控是国家有意识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就要研究税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 经济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金融等手段。在历史上,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有两种形态,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二者在资源由谁配置、对微观经济管与不管和如何管等问题上有本质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富有效率,主张自由放任,市场调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美国供求学派凯恩斯认为市场有缺陷,主张政府干预,达到供求平衡。许多国家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缓解了经济危机,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承认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同时认为市场并非灵丹妙药,主张政府调控,不能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捉弄经济。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失去影响力,税收只是国家筹集建设资金的工具。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要进行经济改革。我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关于经济改革的文件中都强调发挥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199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越是搞活经济,越要重视宏观调节,越要善于在及时掌握经济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以利于调节社会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财力、物力、人力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布局,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对外经济往来等等。”1993年11月14日,中央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二大以来,几届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强调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经济体制包含税收手段,经济体制改革包含税制改革,决定税制改革;税收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每次重大经济改革都要反映到税收上来,都要对税制进行相应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为此进行两步利改税,建立多税种、多环节、多次征的复合税制。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酝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税制改革,即1994年出台新税制,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1999年11月,中国加入WTO,需要改革完善中国现行税制,促进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要发挥税收的宏观作用,就要从理论上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国家宏观调控需要财力作后盾,税收是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扩大税收规模,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 (二)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是财税体制的核心问题。因此,税收规模的扩大,不能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否则,就会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公平竞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公平税负,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 (四)发展是硬道理,税收政策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持弱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税收调控作用包含在税制中,通过征管来实现。当前,一方面企业负担重,经济效益不高,亏损面较大,靠提高税负,增加税收不大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债务连年上升,靠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也不大可能。但是,税制不尽合理,税负不平,税收流失较多,税外收费额较大,费挤税的现象相当突出。因此,要完善税制,合理设置税种,调整税率,清费立税,清理减免税,开征新税种,扩大税基,加强税收征管,增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四、税收调控与经济发展 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形势,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和对策。 (一)调节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经济能否均衡发展,取决于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我国经济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通货紧缩、供大于求、民间投资不足、大多数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国家在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到2002年,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国家债务连年攀升,政府投资,部分企业受益,影响企业公平竞争;一些地方和企业争项目、跑项目,容易产生腐败;一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仓促上马,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有些国债资金被用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被挪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视累进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在调节经济、实现供求平衡中的作用。在通货紧缩、供大于求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税率自动降低,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升温;在通货膨胀、求大于供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税率自动上升,抑制民间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降温。发达国家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既发挥税收对经济自动调节器的作用,又保护了税本,或者说企业不因国家征税而蚀本。我国税收,流转税占的份额大,所得税占的份额小,对经济调节缺乏灵活性,征税容易侵蚀税本。1994年实行的新税制,与当时通货膨胀有关,1996年以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转为通货紧缩,需要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实行减税政策。然而,我国执行的是一条增税政策,税收超常增长。在正常情况下,税收与GDP的弹性系数在1左右。1998年至2001年,我国税收与GDP的弹性系数为2.40、3.33、1.99、2.84,平均2.93。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1996年前的两位数降到7%左右。据前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基思马斯顿用实证回归分析法测算,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下降0.36个百分点。所以,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就要调整税制结构,逐步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供求状况,实行以减税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既是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二)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200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2481.9亿元、28667.8亿元和14329.8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328.2%、300.8%和254%,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7.5%、16.7%和15.1%。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448元;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82元,位于全国之首;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42元,位于全国中等偏下;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865元,位于全国最低。可见,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扩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平衡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为了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让各个地区都走上富裕之路,必须实行分税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是趋向共同富裕,而是趋向两极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乃至悬殊的现象。一方面,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城市也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估计达到1000万人以上。2001年,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外资企业人均年工资高达1.6万多元,为全国平均工资10870元的147.19%,而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1178元,城镇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6867元,农、林、牧、渔业的人均年工资只有574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因此,对合法收入应当保护,并依法征税;对过高收入作适当调节;对于非法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和打击。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将各类应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实行按年综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加大个人收入调节力度,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要求税收公开透明,保持中性,不扭曲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企业创造一个透明的、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税收负担一要公平,二要合理,三要透明。所谓公平,就是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所谓合理就是税收负担不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所谓透明就是让企业预见自己缴纳的税款。按照原则来衡量,我国2001年税负为16%,相当于发展国家的税负水平,若考虑政府部门收费,企业税费负担在3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的税负水平,许多企业微利经营,甚至亏损。我国主体税种生产型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若按国外可比口径换算成消费型增值税的税率为23%,高于大多数西方国家20%以下的税率水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定基本税率为33%,高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税率水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对外资企业优惠较多,外资企业的税负轻于内资企业。在内资企业中,由于管理上的原因,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的税负较重,大量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负较轻。因此,要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取消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改进和加强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努力实现公平税负的目标,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五)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减少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10%猛增到80%。所以,应当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可采取投资抵免、降低税率、税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形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减免税,取消歧视性的税收优惠,避免引起不公平的竞争和反倾销案的发生。 (六)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和税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一要按照WTO规定的公平、透明、无歧视、国民待遇等原则,完善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合理合法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二要通过《税收协定》等法律文件,界定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避免重复征税,促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三要履行加入WTO承诺,降低进口关税,调整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低,但在某些产品的税率上有升有降,以保护我国幼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改进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实行免、抵、退,扩大产品出口。四要加强国际间的征管合作,大力开展反避税斗争,维护我国权益。
什么是宏观税收负担?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职能的范围以及政府非税收入规模等是决定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宏观税负问题始终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宏观税负水平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税收负担的分析判断 这里首先有一个宏观税负的含义及衡量指标问题。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 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 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根据统计政府所取得 的收入的口径不同,我国通常就有了三个不同口径的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财政收入 ”指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 、变卖公产收入等)。 (3)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 ”,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 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等, 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在这三个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而中、小口径指标则更能说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财 政真正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在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时,需要将这三种不 同口径的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目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状况及变动趋势如表1: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与小、中口径的宏观税负相比,在 数值上要高出很多,例如2000年我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14.1%,中口径的宏观 税负为15%,两者相差不大,但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为25.1%,则差不多是小口径 宏观税负的近两倍。 由于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真正反映企业和居民负担水平的指标,从这一指标看 ,应该说目前企业和居民的总体税费负担偏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 后劲。 首先,按照我们测算的数据计算,2000年我国税费总体负担占CDP的25.1%, 而考虑到对预算外、体制外收入测算的保守性,这个税负水平应该是实际税费负担 水平的下限,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一指标早已超过了30%(米建国,1996)。即使是 25%的下限,虽然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但与发展中国家16%-20%的水 平相比,却高出不少。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但宏观税负水平却是在不断地提高,从1997年到 2000年,大、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大体上都增加了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个 百分点,这表明最近几年来,在“费改税”没有大的起色的情况下,主要是由于税 收的超常增长带来了税费总负担的不断提高。 再次,从一定时期剩余产品的价值量与税费负担量分析,由于税费主要来源于 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价值,而为了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 要,税费总额只能是同期剩余产品价值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据测算1999年剩余 产品的价值量是26530.94亿元,占GDP的 32。4%,而当年税费总量占GDP的比重 按保守的估计也达到24.1%,可见留给企业的就不多了。而且由于不同所有制企 业之间存在税费负担不平衡的问题,更加重了问题的尖锐性。所以从总量看,由于 税费负担过重,作为投资和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进行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的实力和 动力,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动机,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我国宏观税负,除了上述税费总负担偏重以外,在税负的结构上存在着较大差 别和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税负重于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重于外资企 业,大型企业重于中小企业,内地的企业重于沿海企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行业重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等。这种状况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不相一致。
宏观税收负担率计算公式
税收收入实绩/地区生产总值×100%。宏观税收负担率是一定时期私人部门因国家课税而放弃的资源总量,通常以一定时期的政府课税总额,或政府课税总额占同期GDP的比重表示。所以计算公式是税收收入实绩/地区生产总值×100%。宏观税收负担率问题始终是税收政策的核心,它的水平合理与否对于保证政府履行其职能所需的财力,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对金融营销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因素是较大的主体和社会力量的间接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的发生。主要包括:首先,人口,环境1,人口增长率:市场规模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民族结构。3,人口和范围的地理分布二,经济环境1,直接影响经济和环境因素:收入,储蓄和信贷的营销活动。2,间接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的营销活动:(1)(2)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3)区域和行业发展现状(4)城市化程度三,自然环境1,某些自然资源短缺能源成本上升3。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4。管理的自然资源和干预越来越四,技术环境主要趋势:1,全球化的市场营销活动2,大规模的营销信息的实时处理3,管理活动的成效,以改善4,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5,创造更多的财富机会第五,政治和法律1,立法2,公益组织的发展3议会政权第六,社会和文化1,教育情况2,宗教3个值4消费习俗5,审美观念6,海关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营销的概念,由此揭开了金融营销理论应用的序幕。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营销的内容也日益丰富[1]。在激烈的现代金融竞争中,金融营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开展集约化经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可以说,金融营销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金融营销》力求在介绍传统的金融营销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国际上金融营销活动的最新发展与管理经验,系统地阐述金融营销的内容、策略、方法及管理,并结合大量案例进行分析,实现金融营销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
在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中,宏观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 )。
【答案】:A、B、C、D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一切产业部门和企业都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或力量。企业可以采用PESTEL分析方法对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社会环境;④科技环境;⑤生态环境;⑥法律环境。
综合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宏观环境
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当下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态势。近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利用网络优势,快速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发展群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潜力,主动投身到电商竞争的热潮之中。随着电子商务单位数量的增加,电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商商家被逼进入价格大战。规则上的漏洞、不完善的网络法则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弊端,让恶性竞争变得难以控制。扩展资料:电子商务的形成与交易离不开以下四方面的关系:一、交易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下简称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关服务的信息网络系统总和;二、平台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以下简称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第三方交易平台运营并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站内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站内经营者(以下简称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从事交易及有关服务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商务
在对银行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中,宏观环境的内容包括( )。
在对银行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中,宏观环境的内容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客观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状况、经济体制等。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企业有贡大影响。宏观环境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需要大规模地筹集资金.需要财务人员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筹措并分况足够的资金.用以调整生产经背。经济体制是指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而制定并执行决策的各种机制。扩展资料:金融市场与企业的理财活动密切相关。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金融市场上有许多资金筹集的方式,并且比较灵活。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胜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宏观环境分析企业有了刹余资金.也可以灵活地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并且在金融市场上.企业可以实现长短期资金的转化。金触市场为企业理附提供有效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市场的行市反映投资人对企业经背状况和盈利水平的评价。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宏观营销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
HBN企业在经济中制约的宏观因素是什么?
宏观环境因素有:(一)政治和法律环境(二)经济环境(三)社会和文化环境(四)技术环境。(一)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现存的和潜在的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同时也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和法规等。具体来说,政治因素分析包括国家和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局稳定状况;执政党所要推行的基本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及补贴政策等。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和法规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活动。为了促进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经济合同法、企业破产法、商标法、质量法、专利法和中外合资企业法等法律。此外,国家还有对工业污染程度的规定、卫生要求、产品安全要求,对某些产品定价的规定等。而这些法律和法规对企业的活动有限制性的影响。(二)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要素包括GDP的变化发展趋势、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水平等反映宏观经济总体状况的关键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中央银行或各专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劳动力的供给(失业率)、消费者收入水平、价格指数的变化(通货膨胀率)等。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还必须考虑的经济因素包括关税种类及水平、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东道国政府对利润的控制、税收制度等。外国政府有时限制外方企业从该国提走的利润额,有时还要对外方企业所占有的股份比例加以限制。(三)社会和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容量,年龄结构则决定消费品的种类及推广方式(四)技术环境不但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企业战略定制过程中为什么要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的政治环境、法制环境、经济 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 一、企业政治环境分析政治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异常巨大和明显,同时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其 他社会因素也都会因为政治条件及状况的不同而对企业发生不同的影响。因 此,政治是决定、制约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 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有以下四种情况: 1、政权更迭时期:企业绝对服从政治,企业几乎没有自主经营权,是企 业发展的特殊时期。 2、改革时期:这一时期往往使企业处于十分复杂的境地,从而使企业行 为呈现出短期化的现象。 3、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是企业政治环境最为理想的时期。 4、内乱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处于混乱状态,这种政治环境会使企业发展 畸形。政治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共同特点是:1.直接性。即国家政治环境直接影响 着企业的经营状况。2.难于预测性。对于企业来讲,难以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 变化趋势。3.不可逆转性。政治因素~旦涉及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 和明显的变化,而这~变化是企业驾驭不了的。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团结的局面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和发展前景。 正确充分利用、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无疑是使企业生存和健康发 展,实现其经营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企业法律环境分析企业的法律环境是指与企业相关的社会法制系统及其运行状态。企业的法 律主要有三种要素: l、国家的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企业及其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是由 不同效力等级的一系列法律所组成,主要有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 性法规等,其中与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构成企业法律环境中最基本的内容。 2、国家司法、执法机关 与企业关系较密切的行政执法机关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税务机关、物 价机关、计量管理机关、技术质量监督机关、专利机关、环境保护管理机关、 政府审计机关等。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行政执法机关,如各级政府的财政、 税收、物价检查组织等。 3、企业的法律意识 侄何企业都要同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发生经济、技术、 贸易关系,这些关系都具有社会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这些最终会物化为一定 性质的法律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行为后果,从而构成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 的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状况对企业发展方向有很大影响:法德环境自身所表现的不同 情况不仅为企业提供完全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具有环境导向性能,可 以引导或迫使企业走上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企业成长、发 育有着积极促迸的作用:不健康的法律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三、企业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社 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 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 能,调控宏观经济水平、结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 济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 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 1、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这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经济成份、 不同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质的适应 性、量的比例性及排列关联的状况。 主要包括五介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 构、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问题。 2、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 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 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对企业而言,从这些指标中可 以认识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企业是有帮助的。3、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经济的形式。经济体制规定了国家与企业、 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控 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正因为如此。经济体制对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内容、途径都提出了系统的基本规则与条件。 4、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与策 略,它包括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工资政 策、对外贸易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经济领域中普遍的问 题提出的针对性政策.它规定企业活动的范围、原则.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的 方向,协调企业之间、经济部门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经济 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这四个要素组成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它们是相互结合地整体 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应当 加强经济环境意识。 许多企业经营者被迅速变幻的微观环境因素所缠绕,忽略了对宏观经济 环境的观察、了解和思索。而宏观经济环境往往是通过微观经济环境具体地对 企业发生作用,因此导致企业对它的感觉和认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距 离。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已逐步被企业经营者觉察 时,早已错过良机,甚至某种经济形势早已“兵临城下”,使企业被动应付, 险象环生,困窘不堪。 因此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意识要特别强,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经济环境乃 至整个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得到有力的保证。
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
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如下:全球货币泛滥;全球供应链中断;经济形势处于下行期;市场竞争激烈。资料拓展: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及其创业搭档组织经营管理、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 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品行素质,杰出才干的行为方式,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是以点滴成就点滴喜悦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成果,创业包括领导者创业、企业家创业、大学生创业。公司化阶段,规范管理来增加企业效益,这是需要创业者的思维从想法提升到思考的高度,而原先的搞关系就转变成一个个渠道的建设,公司的销售是依靠渠道来完成,创业搭档团队也初步形成。这是创业的最高境界,集团总部阶段,是一种无国界的经营,也就是俗称跨国公司。集团总部的系统平台和各子集团的运营系统形成的是一种体系。集团总部依靠的是一种可跨越行业边界的无边界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子集团形成的是行业核心竞争力(硬实力)这样将使集团的各行各业取得它们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所无法取得业绩水平和速度。思维已从三维到多维,这才是企业发展所能追求和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做宏观环境分析,急等
为什么要做宏观环境分析要问为什么,首先要知道宏观环境分析是什么:通过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来做企业进行决策.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宏观环境分析调查方法有哪些?
宏观环境因素的调研分析预测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调查宏观环境的现状及特征;二是在此基础上去预测宏观环境的走势。通过这些凋查方法可以了解宏观环境的基本情况。通常可用的方法有三个:A、间接调查法主要包括:(1)收集各种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如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网络阅读等;(2)查阅文献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报表、各种年鉴、档案材料等;(3)参加或召开会议,如参加报告会、学术会、交易会、博览会、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等。间接调查法是比较经济、方便的,是宏观环境调研最主要的方法。B、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企业派出人员赴所需调查的事物现场,直接接触、观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同间接调查法相比,所获信息较为准确可靠,并可减少加工工作量,但比较费时费力,且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常作为间接调查法的补充,只在必要时进行。C、试验法这是一种置事物于人工选择的环境中,观察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结果,以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它主要用于使用正常手段难以得到的信息,或在正常条件下不易观察出事物本质的情况。试验法具有和直接观察法同样的优点,而且弥补了它的不足,但其应用受到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空间等条件的更大的限制。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方面:人口环境 人口环境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1、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数量是决定市场规模的一个基本要素。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越多,对食物、衣着、日用品的需要量也越多,市场也就越大。企业营销首先要关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尤其对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影响很大。 2、人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结构就形成了具有年龄特色的市场。企业了解不同年龄结构所具有的需求特点,就可以决定企业产品的投向,寻找目标市场。 (2)性别结构。性别差异会给人们的消费需求带来显著的差别,反映到市场上就会出现男性用品市场和女性用品市场。企业可以针对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开发更大的市场。 (3)教育与职业结构。人口的教育程度与职业不同,对市场需求表现出不同的倾向。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企业应关注人们对报刊、书籍、电脑这类商品的需求的变化。 (4)家庭结构。家庭是商品购买和消费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单位的多少以及家庭平均人员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某些消费品的需求数量。同时,不同类型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消费需求。 (5)社会结构。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这样的社会结构要求企业营销应充分考虑到农村这个大市场。 (6)民族结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不同,其文化传统、生活习性也不相同。具体表现在饮食、居住、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企业营销要重视民族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合民族特性、受其欢迎的商品。 3、人口分布分析 人口有地理分布上的区别,人口在不同地区密集程度是不同的。各地人口的密度不同,则市场大小不同、消费需求特性不同。 当前,我国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矿地区流动,内地人口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企业营销应关注这些地区消费需求不仅在量上增加,在消费结构上也一定发生的变化,应该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满足这些流动人口的需求,这是潜力很大的市场。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1、消费者收入分析 收入因素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市场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们收入的多少。企业必须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收入,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国民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购买力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人均国民收入。这是用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品需求的构成。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增长,对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大,反之就小。 (3)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在个人收入中扣除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开支后剩余的部分,可用于消费或储蓄的那部分个人收入,它构成实际购买力。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指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者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费用支出(如房租、水电、食物、衣着等项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这部分收入一般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娱乐、教育、旅游等。 (5)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很多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来讲,家庭收入高,对消费品需求大,购买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购买力也小。另外,要注意分析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注意区分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 2、消费者支出分析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会发生相应变化,继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1)消费结构。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于1857年发现了消费者收入变化与支出模式,即消费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性。 (2)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所揭示的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即: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金额 恩格尔系数越小,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小,表明生活富裕,生活质量高;恩格尔系数越大,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高,表明生活贫困,生活质量低。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企业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了解目前市场的消费水平,也可以推知今后消费变化的趋势及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当前创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当前创业的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大气候,是企业成长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它包括了一系列影响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的外部要素,是一切规划工作的前提。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PEST”模型为宏观环境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PEST”模型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大方面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PEST分析的关键,是确定四大维度之下,影响本企业战略和经营的具体因素。企业可以在四类因素的分类框架下,通过专家的帮助,将影响本企业的二级、三级因素详细列出。如下表所示:PEST模型--政治法律环境分析通过政治环境分析,可以发现新的经营机会,或提前识别潜在的经营风险。当然,这些机会或风险往往难以通过数据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定性结论,为有远见的企业家提供趋势研判的参考依据。关于政治法律环境的分析方法,还可以结合企业内控工作,定期开展“合规性义务评审”,全面扫描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单,针对清单上的年度更新内容,做延展性应用分析。
从哪些方面分析房地产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1)经济环境分析;(2)城市规划;(3)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分析城市商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商业中心规划布局;各类商业专项市场规划布局;大型零售网点规划;(4)政策环境。参见教材P313。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第一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第二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第三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第四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第五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企业营销的挑战。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六 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副秘书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复旦大学下载使用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0)投资提示2019 年全球经济都不太景气,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GDP 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全球经济下行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持续, 为 2019 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也使得2019 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一年。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 规划收官之年。保持中国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 对于实现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为 “十四五” 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稳增长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 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地方债扩容已成为撬动基建投资的重要增量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基建投资仍有较大的空间。 预计, 2020 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将进一步提升, 新基建项目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2020 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 “双支柱” 调控原则,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整体上将会保持温和适度的宽松。 但是由于我国 CPI 较高, 降息的空间不大, 降准可能是较好的选折。 预计, 2020 年央行会有 2 ~3 次降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复旦大学下载使用2020 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与展望一、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一)2019年宏观经济回顾 2019 年是世界经济复杂多变、 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 受贸易摩擦、 制造业低迷等因素影响, 2019 年全球宏观经济处于同步放缓状态。一方面, 美、 欧、 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速整体下滑。 其中, 美国经济冲高回落, 前三季度不变价 GDP 环比呈下行趋势, 分别录得 3. 1%、 2. 0%、1. 9%的增速; 欧洲经济增长乏力, 欧元区 19 国实际 GDP 增速, 前三季度为1. 3%、 1. 2%、 1. 1%, 比2018 年分别减少1. 3 个、 1. 0 个、 0. 5 个百分点。 2019 年前三季度, 日本经济实际增速仅为 1%。 其中, 一季度和二季度的经济增速经修正后都是 0. 9%, 三季度 GDP 增速初值为 1. 3%, 预计全年经济难见起色。 另一方面,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呈现分化: 其中, 印度经济增速明显下滑; 巴西、 南非、 俄罗斯经济增速处在较低的水平; 阿根廷经济 2019 年经历大幅下滑后, 三季度虽然呈现触底反弹, 但增速依然缓慢。全球经济下行叠加中美贸易争端持续, 为 2019 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如何分析宏观环境的变化
分析宏观环境包括分析以下环境: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对企业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具体来说,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外来企业的态度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因素。如果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则它还需要对国际政治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国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因素包括:GDP的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其趋势、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如利率上升很可能会使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其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社会供给结构和企业生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构筑成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文化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文化,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另外,企业对文化的分析与关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上,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网络、基因、纳米、通信、智能计算机、超导、电子等方面。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位置,为企业带来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相关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或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企业必须随时跟踪,尤其对高科技行业来说,识别和评价关键的技术机会与威胁是宏观环境分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你现在的环境和以后的就业宏观和微观?
区别:1、意义不同微观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供应商、营销中介、消费者、竞争者及社会公众等。宏观营销环境是指企业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是通过影响微观环境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和效率的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生态等因素。2、包含的因素不同微观环境的影响因素:公司、营销中介、营销中介机构、顾客、竞争者、公众。宏观环境的影响因素: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扩展资料一、微观营销环境环境分析1、供应商分析的必要性供应商是指对企业进行生产所需而提供特定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设备、能源、劳务、资金等资源的供货单位。这些资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利润,从而影响企业营销计划和营销目标的完成。2、供应商对企业营销的影响作用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及机器设备等货源的保证供应,是企业营销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棉纺厂不仅需要棉花等原料来进行加工,还需要设备、能源作为生产手段与要素,任何一个环节在供应上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此,企业为了在时间上和连续性上保证得到货源的供应,就必须和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供应商的情况,分析其状况和变化。二、宏观营销环境环境分析1、消费者收入分析收入因素是构成市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市场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们收入的多少。2、消费者支出分析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会发生相应变化,继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的内容有哪能些?
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政治环境:那些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具体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军事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及执法体系等因素。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2、经济环境: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其中,重点分析的内容有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环境、市场及其竞争状况。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3、技术环境:与本企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以及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如科技研究的领域、科技成果的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等等。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4、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与变动。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扩展资料这些因素对企业及其微观环境的影响力较大,通过微观环境对企业间接产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环境、资源环境等,涉及行业性质、竞争者状况、消费者、供应商、中间商及其它社会利益集团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的,而市场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的限定与影响。所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从环境的研究与分析开始。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1、政治法律环境:该因素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影响了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2、经济环境: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结构、水平及变动趋势等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方领域。3、社会文化环境: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为人口与文化两方面,且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制定有较为重大的影响。4、技术环境: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引起时代变化的发明,还是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宏观环境分析的调查方法有:1、间接调查法收集各种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如阅读报刊、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网络阅读等;查阅文献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报表、各种年鉴、档案材料等;参加或召开会议,如参加报告会、学术会、交易会、博览会、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等。2、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企业派出人员赴所需调查的事物现场,直接接触、观察,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同间接调查法相比,所获信息较为准确可靠,并可减少加工工作量,但比较费时费力,且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常作为间接调查法的补充,只在必要时进行。3、试验法这是一种置事物于人工选择的环境中,观察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结果,以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它主要用于使用正常手段难以得到的信息,或在正常条件下不易观察出事物本质的情况。
企业行政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企业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一、企业政治环境分析政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要考察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政治因素及 其运行状况是企业宏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政治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异常巨大和明显,同时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其他社会因素也都会因为 政治条件及状况的不同而对企业发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政治是决定、制约 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企业的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 环境系统。政治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政权更迭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革命或战争时期和政权建立初期,政治活动的核心是争夺 国家政权、维护和初步巩固国家主权,这时企业要绝对服从政治,企业几乎没有自主经营权,是企业发展中的特殊时期。(二)改革时期这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其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的自我改造和完善,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无论从范围上、程度上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较大,往往使企业处于十分复杂 的境地,从而使企业行为呈现出短期化的现象。(三)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要素稳定,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政治的职能表现 为对经济的管理和协调,企业地位稳定,这是企业政治环境最为理想的时期。(四)内乱时期这一时期是指已经夺取政权的阶级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国家大政方针失 误,或受国内外敌对分子煽动,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状态,这种政治环境会使企业发展畸形,或基本陷于停顿。政治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共同特点是:1. 直接性。即国家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2. 难于预测性。对于企业来讲,难以预测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趋势。3. 不可逆转性。即政治环境因素一旦涉及到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企业驾驭不了的。企业政治环境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政治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实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政党和政党制度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影响国家政治环境的主要围素,也是影响企业政治环 境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三)政治性团体如社会主义国家工会、青年团、妇联等,这些政治性团体对国家政治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有时也会使企业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一定阶段内指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全局方向性、原则性的 战略策略规范,因此企业必须遵循这些方针政策,它对企业活动往往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五)政治气氛所谓政治气氛一是指阶级、政党政治主张的矛盾和力量对比在政权上的 反映所形成的国家政治局势;二是指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政治情绪,如政治倾向、政治热情及政治思想等。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构成了我国企业政治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体制改革和不同时期的具体方针政策则为企业政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前景,这些都将对企业的领导制度、生产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 响和制约作用,正确充分地利用,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无疑是使企 业生存和健康发展,实现其经营战略的重要前提条件。二、企业法律环境分析企业的法律环境是指与企业相关的社会法制系统及其运行状态。我国社 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这是我国法制的根本性质。我国企业面 对社会主义法制环境,它规范、制约、引导企业,要求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其 一切生产、经营、管理、分配、交换以及改组、合并、扩充或破产行为都必须符合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 于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企业的法律环境包括多种环境因素,但主要的有三种要素:(一)我国的法律规范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企业及其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是由不同效力等级的一系列法律所组成,主要有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等,其中与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构成企业法律环境中最基本 的内容。(二)国家司法、执法机关这是指国家设立的法律监督、法律审判和法律执行机关,主要有法院、 检察院、公安机关及各种行政执法机关。与企业关系较密切的行政执法机关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税务机关、物价机关、计量管理机关、技术质量监督 机关、专利机关、环境保护管理机关、政府审计机关等。此外,还有一些临 时性行政执法机关,如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物价检查组织等。(三)企业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法律观、法律感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是指企业对法律制度的 认识和评价。因为任何企业都要同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发生经济、技术、贸易关系,这些关系都具有社会经济法律关系的性质。企业的 法律意识,最终都会物化为一定性质的法律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行为后果, 从而构成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法律环境。综上所述,法律规范是企业法律环境赖以存在的基础,国家司法、执法 机关及其活动是企业法律环境健康生长的保证,企业的法律意识是企业参与法律环境和感受法律环境的重要媒介。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受法的强制性特征所决定,对企业的影响方 式具有刚性约束的特征。针对经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的经济法律关系,其刚性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不同的法律形式对它的调整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整 手段和作用方式。法律环境状况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法律环境自身所表现的不同情况 不仅为企业提供完全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具有环境导向性能,可以引导或迫使企业走上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企业成长、发 育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不健康的法律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三、企业经济环境分析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 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 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宏观经济水平、结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 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经济环境是一个多元动态系统,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这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经济成份、不同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 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质的适应性、量的比例性及排列关联的状 况。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 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问题。实践证明,社会经济结构上如果出现问题,立即会导致相当范围与数量的企业 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甚至造成国民经济的危机。企业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 化动向,及时妥善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就能保证企业的安全与健康,有时还能把握时机,开拓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 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等。对企业而言,从这些指标中 可以认识国家经济全局发展状况,利用全国、各省市和企业自身的数据对比, 加之时间序列(各年度数据)的比较,可以从中认识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工 作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企业是有帮助的。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经济的形式。经济体制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 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正因为如此,经济体制对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内容、途径都提出了系统的基本规则与条件。在经济体 制改革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和重视对新经济体制实质、形式及运行规律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建立起新的体制意识,改变企业行为的方式与方法,这对企 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党制定的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与 策略,它包括综合性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经济须域中普遍的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政策,它规定企业活动的范围、原则,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的方向,协调企业 之间、经济部门之间、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实 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综上所述,这四个要素组成了企业的经济环境,它们是相互结合地整体 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应当加强经济环境意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多样、复杂、快节奏的,以致许 多企业经营者被迅速变幻的微观环境因素所缠绕,“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 路”,忽略了对宏观经济环境的观察、了解和思索,而宏观经济环境往往是通过微观经济环境具体地对企业发生作用,因此导致企业对它的感觉和认知 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距离,由此带来的结果,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变 化已逐步被企业经营者觉察时,早已错过良机,甚至某种经济形势早已“兵临城下”,使企业被动应付,险象环生,困窘不堪。形势突变,如江河决堤、 一泻千里,倾刻吞没企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困此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意识要特别强,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经济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得到 有力的保证。四、企业科技环境分析企业的科技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 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粗略划分企业的科技环境,大体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 立法。社会科技水平是构成科技环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领域、科 技研究成果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个方面。社会科技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科技体制是一个国家社 会科技系统的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状态的总称, 主要包括科技事业与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科技机构的设置原则和运行方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推广渠道等。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是国 家凭借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对科技事业履行管理、指导职能的途径。以上 四个基本要素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在近十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开发技术等许多部门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推动着我国电子工业等一批新兴工业的发展,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 方向发展。新产品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给某些企业带来了威胁,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有时会形成一个新工业部门,但同时也 会摧毁另一个技术落后的工业部门。当前由于需求及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当企业经营活动还处于持续成长 阶段时,企业经营者就必须研究怎样为企业增添新的经营活动领域,还要考虑如何从不能继续满足企业增长目标的经营领域中撤退,这是企业的重要经 营战略问题。需求及技术寿命周期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时,企业就必 须谋划适应新技术阶段的战略,即当技术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和加速成长阶段,企业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国内市场,企业将获得较大的成功。但当国内技 术成长速度较慢而国外需求仍处于萌芽期或加速成长期时,企业就可以转而 采用国际经营战略。当技术发生转化更新时,企业也必须及时在产品上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预测技术环境的发 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视新技术及新产品的 开发工作,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五、企业社会环境分析企业的社会环境包括我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动、人口的地区性流动、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社会中权力结构、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变等,这些方面必然都要反映到企业中来,严重影响到社会对企业产品及劳务的需 求,也改变着企业的战略决策。我国企业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人口问题我国目前人口有11亿多,经计算机仿真计算,到2000年我国总人口将 达到13亿多。我国劳动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随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繁重的任务1993年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数为1.8亿,占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22%, 按宽口径估算,我国知识分子约为200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主 要是教育投资不足,使企业职工素质受到影响。(三)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新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都发生 了较大变化,对企业的产品及服务都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同时我国许多大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也引起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新的需求。六、全业文化环境分析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企业的文化环 境。然而文化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社会所认识。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动机的原 始部位,即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这正是文化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 的原因。事实上,企业的文化环境始终以一种不可抗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因此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决不能忽视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作为企业经营 管理者,只有深刻认识文化的内容和实质,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 才能真正把握企业经营战略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更深层次上掌握企业行为的规律性。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 构筑成文化系统,是企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个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的传统哲学 基本上由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历史哲学及人生论(道德哲学)五个方面构成,它常以各种微妙的方式渗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侧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文化中,宗教所占的地位并不像西方那样显著,宗教情 绪也不像西方那样强烈,但其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人们心理、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乃至医药卫生、政治经济生活等都会产 生深刻的影响。语言文字是一种传递信息、观念和规范的基本文化手段。语言文字是一 个民族得以发展和流传的直接载体。我国语言以汉语为主,文字仍保持方块字形的非拼音文字,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学艺术往往是整体文化形象具体的表现,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它 对企业职工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性格、道德及审美观点的影响及导向是不容忽视的。要充分认识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 在又反作用于存在。文化对于人们认识经济发展规律、调整人们的经济活动、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讲,文化发达、水平高,有利于经 济发展,文化落后、水平低,不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与工业发展之间有不可 分割的关系,工业落后,文化也必然落后,反过来也同样如此。工业与文化相互影响,螺旋式发展,因此根本不存在纯粹的经济行为。例如钢铁本身似 乎和文化没有什么联系,但它可以生产成汽车、轮船和楼房,这已经是完全 文化的产物。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注重研究文化环境,因为文化的影响遍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产品、定价、促销、 分销渠道、包装、款式、服务等,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受到环境文化价 值观的检验,有的产品就受到欢迎,有的产品则遭到抵制或排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适应当地文化,决定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效。因此,成功的企 业不仅要了解环境中有关文化的具体知识,而且必须对文化有非常敏感的感 受力,能够体会到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意义等比较抽象的文化理念。这样才能客观地观察、评价和理解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以此作为 制订经营战略的重要依据。
宏观环境包括
宏观环境要素包括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分析、科技环境分析、其它重大事件。1.政治和法律因素: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行为有直接影响,而法律法规会间接影响企业的活动。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包括以下方面:政局稳定状况;政府行为;路线方针政策;各政治利益集团;法律法规;国际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特点: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社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经济状况;其他一般的经济条件。3.社会和文化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消费心理;生活方式变化;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宏观环境的评估方法有哪些?
宏观环境的评估方法有:(一)多因素评估方法。其基本方法如下:A、确定影响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B、根据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给出每个因素的权数;C、根据每个因素的实际情况按5分(优)、4分(良)、3分(中)、2分(差)、1分(劣)打分,并确定该因素下每种情况的权重;D、计算每个因素的加权分;e、计算所有因素的加权总分f、根据加权总分对宏观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总分越接近5分,说明环境越好;反之,越接近1分,说明环境越劣。(二)机会—威胁分析法。通过宏观环境因素分析,列出宏观环境中将给企业带来的若干机会以及出现的若干威胁,然后对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机会越多,威胁越少,说明环境越好;反之,机会越少,威胁越多,说明环境越差。
喜茶的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分析、科技环境分析、其它重大事件。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 、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具体来说,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 制度与体制,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外来企业的态度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 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因素。如果企 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则它还需要对国际政治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国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因素包 括:GDP的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其趋势、失业率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这些因 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如利率上升很可能会使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 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其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 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 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 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社会供 给结构和企业生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 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构筑成 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文化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文 化,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另外,企业对文化的分析与关注最终要落 实到对人的关注上,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 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网络、基 因、纳米、通信、智能计算机、超导、电子等方面。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 成本及竞争位置,为企业带来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 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相关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或现代管理思想、管理
如何理解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中的政治法律环境?
不论处于何种社会制度,企业的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规范,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环境下运行。所谓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法规、条例给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的一切市场营销活动都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不允许有丝毫的违背。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以及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企业对政治环境的分析,就要分析政治环境的变化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所以,企业应密切注意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新政策,相应地调整其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和生产经营方向,使企业更好地占领、转移和开拓新的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2)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条例对i企业的营销活动的影响。法律环境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实现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法律是体现统治者的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运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世界各国都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制约企业的活动。企业一方面可以凭借这些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为了取得营销的成功,必须重视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的约束和影响,据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组合和策略。 营销中国:市场营销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本文营销中国版权所有,未经批准转载必究。对此文章有什么疑问,请提交在营销中国的市场营销论坛。
以宏观和微观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是泛指一切影响制约企业营销活动最普遍的因素,是指造成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的主要力量和因素。它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对环境的研究是企业营销活动管理的最基本的课题。分类: 按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因素的范围分: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直接营销环境(作业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供应者、中间商)、竞争者及社会公众。宏观环境:间接营销环境,指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社会性力量和因素,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及自然环境。市场营销环境通过对企业构成威胁或提供机会影响营销活动。环境威胁是指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对企业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市场机会指由环境变化造成的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和利益空间的领域。特点:客观性、关联性、层次性、差异性、动态性、不可控性。客观性市场营销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对营销环境变化的主观臆断必然会导致营销决策的盲目与失误。营销管理者的任务在于适当安排营销组合,使之与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关联性构成营销环境的各种因素和力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如经济因素不能脱离政治因素而单独存在;同样,政治因素也要通过经济因素来体现。层次性从空间上看,营销环境因素是个多层次的集合。第一层次是企业所在的地区环境,例如当地的市场条件和地理位置。第二层次是整个国家的政策法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国情特点、全国性市场条件等。第三层次是国际环境因素。这几个层次的外界环境因素与企业发生联系的紧密程度是不相同的。差异性营销环境的差异主要因为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经营的性质、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企业受不同环境的影响,而且同样一种环境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动态性外界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例如,外界环境利益主体的行为变化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均会引起购买行为的变化,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结合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和制约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可控性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并表现出企业不可控性。例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人口增长及一些社会文化习俗等,企业不可能随意改变。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 . 是微观环境要素,即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其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间商、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和影响营销管理决策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二 . 是宏观环境要素,即影响企业微观环境的巨大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及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微观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宏观环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前者可称为直接营销环境,后者可称为间接营销环境。两者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即直接营销环境受制于间接营销环境
企业价值评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结构是( )。
【答案】:A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何为营销市场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分析?
制订营销战略决策之前,要对营销市场的宏、微观环境以及其对制订营销战略决策、实施营销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1.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市场营销活动的一切自然和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内容。(1)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各种法令、条例,以及国外有关法规与政局的变化,政府人事的变动,意外发生的战争、罢工、暴乱等可能影响本企业的诸多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对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市场需求倍增;经济处于调整和巩固时期,市场需求则疲软。(2)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是指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支出的因素,衡量这些因素的经济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分配、储蓄与投资变化、私人消费构成、政府消费结构等。经济的发达程度影响着该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而消费者收入水平是购买力的主要标志。(3)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变动。(4)竞争环境因素竞争环境因素是指企业所需要或受到营销活动影响的不同的竞争环境,其中包括产品形式竞争、品类竞争(具有类似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属类竞争、预算竞争四个层面。(5)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是指科技发展过程中新动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状况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科学技术新发明促进了新产品的出现和现有产品的改进,同时也对市场营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人口统计因素人口统计因素是指人口的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与增长情况等。由于市场是由人群所构成的,所以营销员对人口统计特征因素特别感兴趣。2.微观环境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密切关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的各种参与者,其中包括原料供应商、营销渠道中的企业、同行业竞争者、客户、社会公众等。1)在价值链上游的主体在价值链上游,主要因素就是原料供应商,它与生产商是一个利益整体,对营销有很大的影响。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品质量,同时原料随生产的进行而消耗,需要持续购进,因而生产企业与原料供应企业的关系大多是相对长期的。2)在价值链中游的主体在价值链中游的因素主要是指营销渠道的中间企业,主要包括四种:①产品中间商,包括代理商、经销商等:②促进产品流通的企业如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③营销服务机构如营销管理咨询的市场研究公司等:④财务中介机构,如银行、信贷机构等。3)在价值链下游的主体在价值链下游,影响企业的微观环境因素包括以下三种。(1)消费者因素消费者是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下,有不同的消费者,市场类型大体可分为五种。①消费者市场,即个人和家庭购买商品及劳务以供个人消费的市场:②工业市场,是指组织机构购买产品与劳务。供生产其他产品及劳务所用的市场:③中间商市场,指组织机构购买产品及劳务用以转售,从中赢利的市场;④政府市场,指政府机构购买产品及劳务以提供公共服务的市场;⑤国外市场,即国外购买者所构成的市场。(2)同行业竞争者同行业竞争者的营销决策和活动对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四类:①愿望竞争者,也就是满足消费者相同需求、欲望的竞争者:②平行竞争者,亦称类别竞争者,是指生产相同类别产品的竞争者:③产品形式竞争者,是指通过产品的不同形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竞争者:④品牌竞争者,即通过不同品牌以及品牌效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竞争者。(3)社会公众因素指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①政府机构。政府制定的政策、政府购买行为影响企业营销活动。②媒体机构。媒体机构对企业产品信息的发布、广告的投放产生一定影响。③金融机构。企业的信贷业务、收支业务都要受到金融机构的影响。④社会团体。企业为树立公众形象与社会团体联合策划活动。⑤一般公众。一般公众都有可能成为企业产品的潜在消费者。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第一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第二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第三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第四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第五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企业营销的挑战。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第六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当今职业环境的宏观现状
当今职业环境的宏观现状如下: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要求不断更新;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的教育含量增大,脑力劳动者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永久性职业减少,未来人才需求呈现高档次、实用化、市场化、变化快等基本特点。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就是某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职业环境分析的要求时,通过职业环境分析弄清职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做出反应。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是职业划分的基础和掌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职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的变化,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经济是直接制约和影响职业变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经济发展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带来许多职业的兴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产业机构将发生根本变化。
如何分析宏观环境
分析宏观环境包括分析以下环境: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简述宏观环境分析对企业战略制定的重要意义。
【答案】:宏观环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内影响到几乎所有组织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企业宏观环境分析是战略制定与实施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和规划的第一步。通过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可以对外部环境和条件、制约、机遇与威胁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深入的了解。社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离开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转换,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企业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宏观环境因素的分析对战略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尽管宏观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很多,但对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来说,试图分析所有因素及其影响,重要的是从具体需要出发,认清哪些是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只对关键因素作分析就可以了。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分析,考察预测与某一行业和企业有重大关系的宏观环境因素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是评价这些变化将会给行业及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便为企业制定战略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
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它的目的是什么
宏观营销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1、人口环境分析2、经济环境分析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分析6、科技环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怎么理解?宏观内容,详细说一下吧,多谢啦~
你的问题其实就是,菲利普斯曲线——难于抉择的痛苦曲线 我们有必要了解几个方程式。1 MV=Py2 m=M/P3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变量a是衡量失业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反应有多大的一个参数)自19855年,远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国籍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是他成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发表两年后,萨缪尔森和索罗利用美国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事实上在我看来萨缪尔森和索罗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这条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经济结果的菜单,那么根据这条曲线,有权力的决策者们就可以通过选择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抉择。 相比于这个我们可以讨论下高鸿业老教授在书中所相对缓和的提到的希柏斯模型。有兴趣的可以对照高老头书中所描述的LL和RR曲线对照看,可以发现相对缓和的RR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相交而产生的高通货膨胀率会使富人的财富大量缩水,这使是富人痛苦的。相对陡峭的LL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相交而产生的高失业率会使穷人损害较多。总之,不管是LL还是RR,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决策者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社会上可以容忍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但是,就像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每一个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必然有相应的经济理论提出反对。因为这个世界上经济有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之分。 1986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在长期货币政策中,由于货币中性的假设,并不能改变失业率。那么也就是说明了货币政策的短期有效性和货币政策的长期的无效性。在弗里德曼看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的垂直的直线,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无论是否增加货币供给,都不能改变失业率。相反,菲利普斯曲线就相当于一个骗局,看似给了决策者一个可以选择的经济菜单,但是往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在长期内不但无法减少失业率,还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 我们用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来具体说明。1961到1968年几乎完美的再现了菲利普斯曲线,美国决策者通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成功减少了失业率,虽然是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如果事实上真的能这样,那么我们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到了1971—1973年的时候,佛理德曼的理论发生了效力,因为根据实际数据的观察到1971失业率又回到了1961年的水品,只是这一回,通货膨胀率已经大大提高了。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里德曼和索罗把预期的通货膨胀这个新的变量引入了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的通货膨胀衡量人们预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幅度。 在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由于扩张性的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但在长期中,预期通货膨胀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那么就使失业率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品上,只是通货膨胀率提高了。 那么回到我们关于美国的案例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国那段时间产生了滞涨阶段,所谓滞涨就是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那么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滞涨阶段就是因为美国60年代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也较高。当然这是一部分原因。 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中东的阿拉伯酋长们给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个重大的教训。因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欧佩克的石油输出组织,严格限制了石油攻击。在AS-AD模型中反应出来,就是AS曲线向左移动所造成的恐怖的SUPPLY SHOCK,因为这不仅造成物价上涨和产量降低,更重要的是是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意味着决策者们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将付出更大的通货膨胀率。这更使人痛苦了。 当年的美储联刚上任的主席沃尔克将面临一个难以容忍的局面,因为那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竟然高达10%,一般的来说4%的通货膨胀率是安全的,但是如今的却高达了150%。这对于一向是反通货膨胀的强硬派的沃尔克来说,这也是需要做出勇气来做出选择的。因为就在当时的研究表明在统计学上提出了一个牺牲率,指在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必须牺牲的产量是5%。也就是说如果沃尔克想要通货膨胀率降低到安全水品也需要付出30%的产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是致命的打击。 许多人认为可以把这30%的产量牺牲分摊到3年,5年,10年中,但是按中国人的思维角度来分析,长痛不如短痛,不过怎么说都是痛苦的。 当然由卢卡斯,萨金特,巴罗这些经济学家却提出了理性预期与无代价的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虽然最后的数据表明沃尔克采用的紧缩型货币政策依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代价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也许就是理性预期发生了效用。 那么接下来的格林斯潘时代,延续沃尔克的通货膨胀政策再加上OPEC内部成员的不合所造成的石油供给的有利冲击带来的好运。造就了格林斯潘的辉煌。也就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阶段。 综上所述,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好像一个庞氏骗局,只能使决策者沉浸在短时间的降低失业率的幻想中,而一旦几年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后果,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它的确是一条令人痛苦的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上世纪六十年代,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作了一个新的表述,他们认为工资成本是总成本中重要和稳定的部分,鉴于企业往往采用成本加成定价的方法制定价格,从而在工资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建立了紧密而稳定的关系,据此以通货膨胀率取代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货币工资变动率,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以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的菲利普斯曲线。应该说,萨缪尔森与索洛的新表述,并没有对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构成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他们对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只是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差额(21注释),这里的通货膨胀率本质上只是工资变动率的另外一种表述而已。需要强调的是,萨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也是当时为人们普遍认同接受的观点,不仅费雪包括菲利普斯与弗里德曼等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注释22),然而就是这一关键点被世人遗忘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值,这是其本质特征,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全部意义。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写道:“近些年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常伴随着较高(而不是较低)的失业率;对于为期几年的时期来说则尤为如此。这类时期的简单的、统计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正,而不是呈垂直状态。”试问一切不是负斜率的所谓菲利普斯曲线还是菲利普斯曲线吗?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与失业率的母亲生了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儿子,它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这条曲线的斜率是负值;如果斜率不是负值,那就应该做一做亲子鉴定。弗里德曼所谓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还是那个原名称作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父亲吗?还是那个现名称作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的通货膨胀率的父亲吗?在弗里德曼那里,父亲已经换了新人了。弗里德曼的原话是在他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时说的,所谓的“近些年来”显然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人都知道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石油价格飞涨引起的,即被称作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虽然与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父亲同名也叫通货膨胀率,但不是同一个父亲。萨缪尔森与索洛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新表述以后,在通货膨胀这个大帽子下,放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争议的焦点已经远离了“劳动岗位增减”这一本质命题。我们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定义,通常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明显地上涨,并且人们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通常又不追究通货膨胀的原因,于是表面上好像是在讨论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根本就不沾边。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比如需求拉动型的、成本推动型的等等,不同原因产生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也各不相同;每一种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归根结底要看这种通货膨胀究竟是增加劳动岗位还是减少劳动岗位。工资变动率与劳动岗位增减的关系(即1861-1913年的英国存在的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关系),利普西已经作出了精辟的阐述,菲利普斯曲线不仅在实证的方面,而且在理论的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即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并存,出现了一条被称之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主要出现的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四十一章的一个小节题目是“新类型的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写道:“现在和过去的通货膨胀的区别是:在到达可以辨认的充分就业之点以前,在劳动市场尚未紧俏和设备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前,物价和工资已经开始上升。”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6页)萨缪尔森还写道:“---应该承认一种新类型的通货膨胀的存在,即:‘成本推动的(或卖方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别于旧式的‘需求拉动的(或买方的)通货膨胀。"” (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下册264页)现在的学界,关于通货膨胀效应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都认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因为需求增加导致产出水平提高;认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因为增加成本将抬高价格抑制需求。不难看出,同样被冠于通货膨胀的名称,一个可以促进就业,一个反过来可以引致失业;一个是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一个是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配对,这就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斜率为负值与斜率为正值的来由。顺便说一句,工资上涨过快引起的通货膨胀,学界一般也把它归入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只是这种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不同与石油价格暴涨推动的通货膨胀(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型)。劳动要素成本上涨即工资上涨一方面推高一般价格水平抑制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社会购买力增加总需求;石油价格暴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只是抑制消费,却不可能提升购买力增加社会总需求。因此,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是最为重要的。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只有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在大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滞胀是伴随着高失业的高通胀,于是就有人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出现了危机。实际上凯恩斯的理论与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现象根本就不沾边。凯恩斯关注的是填补储蓄大于投资的缺口,凯恩斯原本说的只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投资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社会的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社会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下,凯恩斯主张的增加消费,扩大投资,相应的产出增加只是增加劳动岗位降低失业率,而不推高通货膨胀(23注释);而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相应的产出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还会推高通货膨胀(24注释)。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不是一个需求决定供给或者说不是一个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供给冲击对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影响或者说是总成本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问题。石油是极为广泛使用的基础性原材料,石油的价格对于总成本水平的决定有着足够的权重,油价暴涨总成本提高推动了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总需求下降,总需求下降又导致相应的总供给下降。因此石油危机一方面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导致总供给下降、劳动岗位减少、失业率增加(25注释)。石油价格暴涨可以制造滞胀,石油价格暴跌也可以制造滞胀的反面: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内部发生争执,原油价格下降一半,美国经济从七十年代的滞胀走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高增长低通胀。综上所述,所谓的凯恩斯理论的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26注释)。菲利普斯、萨缪尔森是分析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背后的劳动岗位增减,他们将劳动岗位增减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纯正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只是看到了石油危机引起的通货膨胀,弗老将非劳动要素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配对生产的是冒牌的正斜率的伪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和分类,我们劈开这些争论,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关注一般物价水平对供给与需求的影响。我们先作一个如下的图: 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总产出,S为总供给曲线,D为总需求曲线。我们现在假定,总产出增加意味着劳动岗位增加(详见下文),于是就可以根据通货膨胀对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影响结果,究竟是增加总产出还是减少总产出,凡是增加总产出的就是促进就业;凡是减少总产出的就是引致失业。希望能帮到你。
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 )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答案】:B【知识点】 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罗在原有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改进而成。
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 )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答案】:B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后来改进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国际金融学和货币银行学分别侧重宏观经济学or微观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侧重宏观经济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货币信用形式来完成,一切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也都要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来发挥作用。在这种经济社会里,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总量、金融调控与监管、国际金融、金融稳定与发展等金融学所包括的基本范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金融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范畴的学科。因此,只有通过学习金融学,才能掌握、理解和分析研究这些重要的金融范畴。国际金融学同样侧重于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即国际金融学本质上是开放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包括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两个方面,其目标是阐述国际金融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的基本规律。
如何运用pest方法分析媒介宏观环境
PEST析指宏观环境析宏观环境称般环境指切影响行业企业宏观素宏观环境素作析同行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经营需要析具体内容差异般都应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四类影响企业主要外部环境素进行析简单言称PEST析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包括家社制度执政党性质政府针、政策、令等同家着同社性质同社制度组织着同限制要求即使社制度变同家同期由于执政党同其政府针特点、政策倾向组织态度影响断变化政府政策广泛影响着企业经营行即使市场经济较发达家政府市场企业干预似乎增减反托拉斯、低工资限制、劳保护、社福利等面政府干预往往间接税率、利率汇率、银行存款准备金杠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及通干预外汇汇率确保际金融与贸易秩序制定企业战略政府政策期性短期性判断与预测十重要企业战略应政府发挥期作用政策必要准备;短期性政策则视其效间或效周期做同反应市场运作需要套能够保证市场秩序游戏规则奖惩制度形市场律系统作家意志强制表现律规于规范市场企业行着直接规范作用立经济作用主要体现维护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利益三面企业制定战略要充解既律规定特别要关注些酝酿律企业市场存、参与竞争重要前提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微观两面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家口数量及其增趋势民收入、民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及通些指标能够反映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区或所服务区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储蓄情况、业程度等素些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市场重要监视关键经济变量:GDP及其增率、向工业经济转变贷款性、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储蓄)倾向、利率、通货膨胀率、规模经济、政府预算赤字、消费模式、失业趋势、劳产率水平、汇率、证券市场状况、外经济状况、进口素、同区消费群体间收入差别、价格波、货币与财政政策社环境社文化环境包括家或区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文化水平影响居民需求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禁止或抵制某些进行;价值观念影响居民组织目标、组织及组织存本身认与否;审美观点则影响组织内容、式及态度
PEST企业宏观环境分析|竞争中的天时地利
在欧洲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两位枭雄: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希特勒。 他们都以雷霆之势很快地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是,这两位枭雄都在进攻俄罗斯时败下阵来,从此走向失败。 那么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什么一遇到俄国人就不行了呢?战斗民族的战斗力真的有那么强大吗? 其实,俄罗斯有一个法宝,那就是它寒冷的冬天。因为俄罗斯面积实在太大,战线会从春天或夏天一直拉到冬天。到了冬天,拿破仑和希特勒军队都无法适应,装备也无法抵御严寒。打到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就已经是寒冬了,希特勒的军队当时还穿着秋装。拿破仑的军队虽然准备了冬装,但扣子是锡做的,因为气候寒冷,锡的晶体结构发生了物理变化,扣子顿时散成粉末。由于衣服上没有了钮扣,几十万拿破仑大军在寒风中敞胸露怀,最后被活活冻死。 但是,俄罗斯军队适应寒冷的天气,越打越有劲。冬天一到,战争天平就转向了俄罗斯。可见,制定战略时考虑气候、天气等大环境的影响有多么地重要。 这个大环境放在现代商业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宏观环境”。 通过宏观环境分析,你可以清楚各种宏观力量对你所在的行业和所在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帮你制定或调整战略。其实不光是企业需要分析宏观环境,你个人在思考要不要转行,也可以做宏观分析,看你所在的行业宏观环境好不好,帮你判断是不是值得继续做下去。 这节课, 我会教你一个宏观分析的工具PEST分析法。PEST的每个因素背后还可能会存在一些周期性变化, 因此在介绍PEST分析时我会结合相应的周期一起来讲,让你掌握这些因素变化的规律,把握时机。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深入了解PEST中的各个因素。 PEST分析法可以说是许多咨询顾问的看家本领。它是战略思维的一个典型的分析框架,帮你不要局限于某个细节, 而是从四个不同角度来全面分析宏观环境。PEST就是以这四个环境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命名的。 其中,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 在实战中分析这四项时, 其实没有特定的顺序, 因为叫PEST分析法嘛,所以一般都按这个顺序来分析。如果有些因素你不知道是属于PEST的哪个环境, 也没关系, 因为PEST这种框架分析的方法, 主要是为了防止我们在分析时遗漏某些因素。所以你分析时只要没有遗漏,都不会对整体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那么让我们把时光倒退回2006年。你曾经是波导手机的高管,现在决定创立新品牌传音手机。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各路手机品牌也开始在印度、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争夺份额。你当然也有让自己的品牌出海的计划,你以前的经验告诉你,非洲市场还非常有潜力,为了准备进入非洲市场,你对非洲的宏观环境进行了PEST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政治环境。要让传音手机走进非洲,你需要对非洲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法规、投资政策、行业政策等等因素进行分析,当然这不光是在国家层面的分析,如果你要进入地方,也要了解地方的政治环境。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就是国家想不想让你干这个,如果让你干,你要怎么顺理成章的把这事儿干起来。 比如你需要分析非洲政治是不是稳定?国际贸易政策是不是开放?税收政策是不是合理?手机行业的政策以及竞争法是怎么规定的?对境外来的投资有什么规定?你要跟地方上哪些部门打交道?怎么注册公司?你如果想建厂,是不是有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安全上有什么规定?等等。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就可以判断政治环境对你进入非洲市场的利弊以及如何应对。这些信息你可以在政府机构的官网(如发改委、国资委等)以及下达的文件中查询。 你要做进入非洲手机市场的政策分析啦。 首先,你从政府官网、外媒报道和各企业业务分布等信息的调研发现,由于非洲的整体政治环境不稳定,跨国大企业不太愿意进入非洲。但其实,非洲的一些国家,例如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的政治环境是相对稳定的。眼见为实呀,所以你派了专员去当地考察,他评估后跟你汇报尼日利亚政治环境稳定,可以开拓。所以你把尼日利亚定为你进军非洲的切入点。 之后你又找到了几份非洲的移动通讯行业报告,发现非洲对于移动通讯行业的政策还不太完善,一线手机品牌在当地只有经销商,并没有认真去经营这一市场。 这进一步证实了传音手机进驻非洲前景良好,有极大市场空间。 传音手机的例子,让你知道了做好政策因素的分析能帮你发现商机;下面我再给你介绍一个案例,帮你了解,如果不做政策环境的分析,会带来哪些问题。 共享单车, 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了。在2014年ofo、mobike开始发展时, 我国并没有对共享单车这种模式有明确的规定,于是共享单车行业开始野蛮生长。但如果说想直接照搬国内先斩后奏的扩张模式来进驻异国市场,那”小蓝单车”的例子就可以给你警示了。 2017年“小蓝单车“在未得到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就在美国旧金山开始投放自行车未料想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公共路权”,提出多项法规要求他们遵守,比如“经营活动不许与现有法律和特许经营协议冲突"等等。来自当地政治环境的阻碍,导致小蓝单车最终以退出美国市场告终。 由此可见,如果一家企业在国内做大了,要想进入国外市场,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政策,适当调整其战略。如果事先没有做相应的功课,在未对政府政策进行充分的调查或预测时就贸然制定战略,那这种情况下制定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滑铁卢”。 要分析政治环境,其实也是有一些规律的。 你可能发现了有时政策会呈现周期性特点,例如在中国,政府的五年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很有指向性的政治风向标。它会告诉你这段时间内的政策红利,政府扶持哪些行业、哪类企业。这些指向一般是五年一变,有非常强的周期性。这种与国家政策相关联的周期性变化,也称作政治性周期。如果你了解非洲的政治周期,而现在非洲大力扶持通信行业,那这正是政策给的好机会。 现在你已经学习了要根据政府政策顺势而为,少走弯路。就算政治环境时机很好经济不行,老百姓没钱买手机,这个事儿也干不了。接下来我们分析经济环境。
什么是PEST分析方法——宏观环境的分析?
PEST分析方法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外部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1. P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2. E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 S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 T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PEST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矩阵式的方法,就是在坐标中分成四个象限。如拿政治和经济两个做坐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发展。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不能发展。环境一个好一个不太好时,就要适当考虑,可以发展也可以不发展。PEST分析通常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提示: A. PEST分析,其信息收集是长期的、艰苦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协会的数据、专业论坛的观点、法律法规的变动…你有信心覆盖到欲分析的每一点么?如果没有,你能覆盖一些主要方面么? B. 对于任何企业,PEST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影响较大,所以要抓住重点,对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他则一概而过。所以你应该判断重点在那里? C. 不要忘记,PEST针对的是宏观环境,不是每一个建议都需要宏观环境的分析,做不好就成了花架子,假、大、空,会是读者的第一反应,牢记这点是很重要的。启动营销程序之前必须考虑公司的市场环境,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市场环境分析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对营销计划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公司的市场营销环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环境,例如公司员工(或者内部顾客)、办公科技、工资、财务等。 2. 微观环境,例如外部顾客、代理商与分销商、供货商、竞争对手等。 3. 宏观环境:例如国家政策(或者法律),经济力量、社会与文化力量、科技力量。这些就是所谓的PEST要素。 政治要素(Political Factors): 政治会对企业监管、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活动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力。你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6. 政府是否与其他组织签订过贸易协定,例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等?经济要素(Economic Factors): 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利率。 2. 通货膨胀率与人均就业率。 3. 人均GDP的长远预期等。社会与文化要素(Sociocultural Fators): 各国的社会与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尽相同。社会与文化要素十分重要,包括以下几点:
宏观环境分析常用的模型是PEST模型
1、宏观环境分析常用的模型是PEST模型。2、宏观环境分析是指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这四个方面的环境分析。3、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一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宏观因素。
什么是PEST分析方法——宏观环境的分析?
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外部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 1. P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2. E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 S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 T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PEST分析方法通常采用矩阵式的方法,就是在坐标中分成四个象限。如拿政治和经济两个做坐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发展。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就不能发展。环境一个好一个不太好时,就要适当考虑,可以发展也可以不发展。PEST分析通常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提示: A. PEST分析,其信息收集是长期的、艰苦的。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协会的数据、专业论坛的观点、法律法规的变动…你有信心覆盖到欲分析的每一点么?如果没有,你能覆盖一些主要方面么? B. 对于任何企业,PEST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影响较大,所以要抓住重点,对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他则一概而过。所以你应该判断重点在那里? C. 不要忘记,PEST针对的是宏观环境,不是每一个建议都需要宏观环境的分析,做不好就成了花架子,假、大、空,会是读者的第一反应,牢记这点是很重要的。启动营销程序之前必须考虑公司的市场环境,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市场环境分析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对营销计划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公司的市场营销环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环境,例如公司员工(或者内部顾客)、办公科技、工资、财务等。 2. 微观环境,例如外部顾客、代理商与分销商、供货商、竞争对手等。 3. 宏观环境:例如国家政策(或者法律),经济力量、社会与文化力量、科技力量。这些就是所谓的PEST要素。 政治要素(Political Factors): 政治会对企业监管、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活动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力。你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6. 政府是否与其他组织签订过贸易协定,例如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等?经济要素(Economic Factors): 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营销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利率。 2. 通货膨胀率与人均就业率。 3. 人均GDP的长远预期等。社会与文化要素十分重要,包括以下几点:
什么是PEST分析方法?如何进行宏观环境的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四个方面。1、政治法律环境分析(P-Political)。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1)政治环境分析的主要因素。政治环境主要分析国内的政治环境和国际的政治环境。·国内的政治环境包括以下一些要素:①政治制度;②政党和政党制度;③政治性团体;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⑤政治气氛。·国际政治环境主要包括:①国际政治局势;②国际关系;③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2)法律环境分析的主要因素。①法律规范,特别是和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税法》、《企业破产法》等。②国家司法执法机关。在我国主要有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各种行政执法机关。与企业关系较为密切的行政执法机关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税务机关、物价机关、计量管理机关、技术质量管理机关、专利机关、环境保护管理机关、政府审计机关。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行政执法机关,如各级政府的财政、税收、物价检查组织等。③企业的法律意识。企业的法律意识是法律观、法律感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是企业对法律制度的认识和评价。企业的法律意识,最终都会物化为一定性质的法律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行为后果,从而构成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法律环境。④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3)政治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特点。①直接性。即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②难以预测性。对于企业来说,很难预测国家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趋势。③不可逆转性。政治法律环境因素一旦影响到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企业是驾驭不了的 。④强制性。政治法律环境要素对企业来说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只有适应这些环境的需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政治路线、政策、法令、法规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2、经济环境分析(E—Economic)。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调控国家宏观经济水平、结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对企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1)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量的比例及排列关联的状况。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速度。3)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经济体制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政党制定的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战略与策略,它包括综合性的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物资流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以准确的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制订出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3、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分析(S—Social)。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性质、人们共享的价值观,人口状况、教育程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资源、生态等因素。
考研金融学,学完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接下来该学什么?非金融专业学生
接下来应该学习金融学了,就是金融学概论这种。再细学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按金融学的体系走。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曲线的问题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滞胀,如果某一冲击(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总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总产量的下降,这就是滞胀现象。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经济萧条,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总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和总产量的同时下降,这就是经济萧条现象。你可以结合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来解答,这样就可以充实内容,主要思路就是以上论述。
征收环境保护税属于宏观调控的哪种手段
环境税(Environmental Taxation),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2011年12月,财政部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征税意义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域,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那些高消耗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3、实现对重工业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实行优胜劣汰由于工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所以大规模的环境税征收对工业的影响较大,其中重工业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受冲击更大。征收环境税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企业成本和环保投入,用市场化的手段倒逼,淘汰一些环保意识差的企业,减少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制关停的阻力。环境税开征是从经济手段督促企业环保,政府应做的是切实保障环境税的合法性、强制性,加强监督管理,落实环境税的征收。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中国近五年经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 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简要论述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
宏观分析的基本思路: 设计宏观经济调控方案的的思路和方法 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可调控变量研究(上) 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可调控变量研究(下) 不同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案的系统设计 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 依据资料对指标进行分析 预测未来的经济形势 国民经济形势分析方法: 我国经济总量变化的一些主要特征 国民经济形势对投资的影响 国民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 未来经济形势综合预测 国民经济形势的产业分析 经济政策分析方法: 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与投资的影响 主要经济政策 计划年度政策选择的预测 利率与汇率走势分析方法: 利率与汇率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走势分析 汇率走势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 来源:网络| 整理:股票学习网 收藏本文 ] 1. 宏观经济运行与证券市场 (1)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2) 行业因素:行业周期,其它因素。 (3) 公司因素 (4) 市场技术因素: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操作,股票市场规律,证券管理部门的管制行为。 (5) 社会心理因素 (6) 市场效率因素 (7) 政治因素 2.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 (1) 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上帐); b. 高通胀下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下跌); c. 宏观控制下的GDP减速增长(平稳渐升); d. 转折性的GDP变动(由下跌转为上升); (2) 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3)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影响较小; b. 通货膨胀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但经济处于景气阶段,股价也会持续上升; c.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 3. 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 (1)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财政政策主要是发"相机抉择"的作用.它分为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这些都能刺激股价上涨. 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可单纯使用松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增加赤字,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上涨;当社会总供给不足时,单纯使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赤字,增加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数量,以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下跌;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搭配运用"松"."紧"政策,如果支出总量效应大于税收效应,证券价格将上涨;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也可搭配运用"松""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支出的紧缩效应大于减少税收的刺激效应,对证券价格不利. (2)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在通货膨胀时,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2.再贴现政策.它主要着重于短期政策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国债),反之就出售有价证券. 我国的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时应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股票学习网 http://www.8gp8.cn)。(3)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降。 利率上升,将使负债经营的企业更加困难,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使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下跌。 利率上升,将吸引资金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4) 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进口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将受损。 b.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市场价格将下跌。 c.汇率上升,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进而带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d.汇率上升,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可能动用外汇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市场价格将下跌;在同时回购国债时,国债市场价格将上扬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 1.经济指标分析对比。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 (1) 先行指标如: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它们可以对国民经济的高峰和低谷进行计算和预测。 (2) 同步指标如: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它们反应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不预示将来的变动。 (3) 滞后指标 如: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 2.计量经济模型。它是表示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授关系。 (1) 经济变量 (2) 参数 (3) 随机误差 3.概率预测它实质上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来推测未来。广泛搜集经济领域的历史和现时的资料是开展经济预测的基本条件,善于处理和运用资料又是概率预测取得效果的必要手段。◆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运行与证券市场 (1)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2) 行业因素:行业周期,其它因素。 (3) 公司因素 (4)市场技术因素: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操作,股票市场规律,证券管理部门的管制行为。 (5) 社会心理因素 (6) 市场效率因素 (7) 政治因素2.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 (1) 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上帐); b. 高通胀下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下跌); c. 宏观控制下的GDP减速增长(平稳渐升); d. 转折性的GDP变动(由下跌转为上升); (2) 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3)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影响较小; b. 通货膨胀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但经济处于景气阶段,股价也会持续上升; c.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 3. 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 (1)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财政政策主要是发"相机抉择"的作用.它分为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这些都能刺激股价上涨. 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可单纯使用松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增加赤字,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上涨;当社会总供给不足时,单纯使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赤字,增加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数量,以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下跌;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搭配运用"松"."紧"政策,如果支出总量效应大于税收效应,证券价格将上涨;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也可搭配运用"松""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支出的紧缩效应大于减少税收的刺激效应,对证券价格不利. (2)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在通货膨胀时,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2.再贴现政策.它主要着重于短期政策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国债),反之就出售有价证券. 我国的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时应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3)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降。 利率上升,将使负债经营的企业更加困难,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使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下跌。 利率上升,将吸引资金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4) 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进口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将受损。 b.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市场价格将下跌。 c.汇率上升,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进而带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d.汇率上升,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可能动用外汇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市场价格将下跌;在同时回购国债时,国债市场价格将上扬。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1、经济发展总体状况(GDP增长及波动情况)2、经济运行状况(1)生产情况(工业、农业、第三产业);(2)需求情况(投资、消费、出口);(3)财政金融情况;(4)物价总体水平情况。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1)城乡居民收入情况;(2)住房情况;(3)就业再就业及社会保障情况。拓展资料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者之间是有联系和区别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个人、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 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 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时,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涵义与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 其次,不同种类的实物总量指标的数值不能加总,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计算实物总量。石油产量与电视机产量显然不能加总,而同为农作物的小麦产量与棉花产量也不可混为一谈。 最后,同类现象的总量指标的数值其计量单位必须一致才能加总,否则必须先换算成统一的计量单位。 ②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有关指标之比,它表明了各种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百分数、千分数、系数、倍数等,其中,百分数是最常用的一种。 相对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把反映分子分母两个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值进行了抽象,因而便于在现象间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指标能将社会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例如,通过将工业总产值与工农业总产值进行对比,或将报告期某种主要产品产量与基期该产品产量进行对比等,可以表明经济现象的结构、发展速度和相对强度,为深入分析提供了依据。另外,相对指标还能将现象的绝对数的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相对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它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完成数之比,主要用于反映计划完成情况。 第二,结构相对指标。它是总体中不同性质的各部分有关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外贸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就反映了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另外,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比较相对指标。它是指同一时期某一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对比,表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各国、各地或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比如甲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乙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就反映了甲乙两国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第四,动态相对指标。它是某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与同一现象基期数值之比,反映了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例如我国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4,918亿元,1993年为34,477亿元,1994年为1993年的111.6%,即增长11.6%(按可比价格)。
如何分析宏观经济基本面
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基本面分析内容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选股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宏观基本面的分析是判断整个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的波动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结构变动息息相关。 国内外的经验研究表明.通过对宏观基本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住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环境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基本面既包括经济周期波动这种纯粹的经济因家,也包括政府经济政策及特定的财政金融行为等混合因累。宏观基本面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居民收人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以及融资成本等途径来影响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所发布的各项经济指标与景气对策信号,基本面分析经济成长是否趋于衰退,对于判断股票价格走势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统计局都会提供当年或者往年的统计数据,在网上也能获得。图8-1给出了网家统计局的主页,可以看出,基本面很多统计数据我们都可以找到。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等其他政府网站上还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统计报告、专题调青研究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宏观经济学中GDP的主要特征与分析功能是什么?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 第一,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 第二,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也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是: 第一,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第二,不能反应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第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宏观经济分析注重实证分析;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经济结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并归纳,上伸到理论高度,指导经济决策。包括:1. 历史分析:纵向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正确地掌握今后的发展趋势。2. 结构分析:深入地认识错综复杂的经济结构,掌握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程度和变化特点,全面系统地,综合性地把握经济运行规律。3. 计量分析:将经济理论与数量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保证了研究的精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率先利用微电脑技术进行经济分析,大大降低研究成本,提高效益。4. 国际比较: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规律。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标、财政指标五大方面。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包括: 1.国内生产总值 2.工业增加值 3.通货膨胀 4.失业率 5.国际收支二、投资指标包括: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外商投资三、消费指标包括: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四、金融指标包括: 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外汇储备五、财政指标包括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
宏观经济分析基本方法有哪些
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分析的对象,研究各个有关总量以及变动,特别是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以及与社会就业、经济增长等之间的相关系,因此宏观经济分析也可以被称之为总量分析或者是整体分析。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有哪些?1、实证分析:客观科学的认识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变化的规律,并且归纳。2、历史分析:纵向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过程当中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的特点,正确的掌握今后的发展运行趋势。3、结构分析:深入的认识错综复杂的经济结构,掌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互相影响的程度和变化的特点,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把握住经济运行的规律。4、计量分析:将结论和数量分析的方式互相结合,对于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这种分析的方式保证了研究的精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5、国际比较: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决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的时候尤其是在分析基础产品增长的时候,应当意识到技术产品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比如发电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都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但是由于很多的行业从高耗能变为低耗能,因此即便发电量增长相对缓慢,也不能够像以前那样同比例推断经济增长速度快慢。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五个方面:国民经济总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标和金融指标。宏观经济数据及相关指标通常涵盖GDP经济增长率,GDPpmi,失业率、货币供应利率等。大多数经济周期都有一系列的过程,如觉醒、繁荣、衰退和萧条。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有1.进出口:进出口贸易是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会衍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如果这些剩余商品在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就会出现国际进出口贸易现象;2、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总是为实现产业发展计划而制定的,并通过实施各种手段出具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总称;3.经济增长:狭义指GDP增长。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平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不同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保险业宏观经济分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和强化,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充分认识保险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拓宽保险发展空间,使保险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工作中,提升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一、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促进经济发展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要受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它的健康稳定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由其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实现的:其一是通过风险集散和经济补偿,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保驾护航。表现在:一是帮助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为商业贸易活动转移风险,推动商品的消费和流通;三是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其二是通过对收取保费积聚起来的庞大保险基金进行科学高效的运用,可以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的融通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以为资本市场培育稳健的机构投资者,改善资本市场的结构,而保险资金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模性的特点,也使其成为促进资本市场繁荣的最稳健的力量,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高效、稳健运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此外,保险业本身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在就业、税收等方面都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就是经济金融健康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二)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保险的基本保障职能看,保险通过帮助受灾家庭恢复原有的生活条件;减轻伤、残、病、老、死等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对民事赔偿责任造成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保障受害人的经济利益,减少经济纠纷等方面,能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保险保障需求,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关联性和不确定性对保险保障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要求保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更高层次、更广层面分担社会管理的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就现阶段而言,保险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作用,应当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担政府社会保障职能,补充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只能定位在分阶段推进的广覆盖、社会化和可持续的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较低水平上。因此,要提升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构筑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就必须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加以补充。商业保险作为我国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社会保障尚未覆盖的人口群体,如农村人口及大量没有社会保险的城镇人口中,甚至可以作为社会保险的替代工具发挥主导性的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商业性养老、健康保险有利于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负担,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险业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产品开发、投资管理、客户服务以及精算、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有责任也有能力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分担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责,提高社会防灾防损和应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性。其一,在日常的防灾防损中,保险人作为专业风险管理者,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经验,而且可以通过承保时的危险调查分析、承保期内的危险检查督促、以保险费率这一价格杠杆调动企业防灾防损积极性等措施,增强整个社会防灾减损的能力,尽可能减少保险赔款的支出和社会财富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二,则是构建突发性巨灾危机的防范体系和保障机制。以非典、9.11恐怖袭击、美加大停电等为代表的国家公共安全事件表明,缘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异,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事故将呈日益复杂与巨型多样化趋势,已经对人类社会应对突发性巨灾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政府应承担并负责提供有关公众安全的基本保障供给,但政府限于财力,同时又受制于诸多宏观经济目标的约束,投入总是有限。因而,强化现代保险业在这其中的功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考虑到各种巨灾等危机事件所造成的综合影响,在涉及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公众责任、第三者责任以及针对意外或突发事件导致的营业中断和利润损失等方面,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可以提供产品丰富的多种可能的保险保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正是由于保险兼具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保险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还必须认识两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保险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保险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则是商业保险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险业的发展不可能长期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一枝独秀。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能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如果二者发展不协调,在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会抑制有效的保险需求,影响保险业的正常运营和稳健发展。因此,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与保险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保险业的经营目标只有顺应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在有效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中得到提高和加强,并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二是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主要靠保险业自身的努力,但也受到一些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政府决策支持是一个关键因素,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能否理顺政策、法制、制度框架,影响到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基本社会保障的深度、广度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制度沿革相适宜,关系到商业保险发挥作用的空间。由于市场失灵(比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带有外部性),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无法完全凭借市场力量自动形成,政府必须在社会发展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完善政策、法制和制度环境、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政府介入要有明确清晰的“度”的界定。这是因为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具有效率低下的固有缺陷,并且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基本社会保障,由于是和个人对社会贡献无直接关联的“均值化”服务,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特点,提供不足固然影响社会稳定,但过度提供则一是增加财政负担,二是挫伤就业积极性,三是对商业保险等市场力量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政府职能定位是否明确,决策支持是否到位,影响到保险业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和运作空间,最终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二、加快保险业发展,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责任等保险产品还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保险还没有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不足是制约保险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主要因素。因而,必须从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加快保险业发展,尽快做大做强,才能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一)树立正确发展观。保险业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改变多年来走的重规模、轻效益,重保费、轻管理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以及片面追求保费增长速度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贯彻“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切实担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二)深化改革,实施进取性战略。在我国保险市场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加快国内保险业的改革调整,解决我国保险业体制与结构矛盾;分多层次——国际保险(金融)集团、“专、精、特、新”的专业性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以及兼业代理机构等——丰富保险市场主体结构,鼓励公平有序竞争,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开展兼并收购等形式的国际化资本运营,快速增强实力;将市场领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保险公司制度创新、保险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增强统一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加快创新,为保险作用的充分发挥注入活力。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如:探索保险投融资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探索保险风险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的可行性,在更广范的范围内寻求建立安全基金聚集与危险损失分散化的融资与转移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实现经营方式的差异化与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推动保险经营与管理升级;密切关注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开发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保险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保险服务的内涵,把服务渗透到保险消费的各个环节,增强核心竞争力。(四)防范风险,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标,稳定则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作为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幼稚产业,我国的保险业必须加快发展,才能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应对入世挑战,才能够解决保险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保险市场的宏观制度安排和微观运行机制中的落后因素,为保险业发展扫清障碍。与此同时,保险业长期发展中埋藏了不少风险隐患,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新的不确定因素不断涌现,因而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必须密切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保险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维护保险体系的稳定不能以牺牲保险市场的效率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为代价,也并不意味着不让经营失败的机构退出市场。为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稳定,当前亟需确立两个制度安排:一是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实现科学监管,从最终意义上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增强投保人的信心。二是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着眼于畅通市场退出渠道、减轻机构退出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处置成本、从整体上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公司稳健经营,促使投保人审慎选择;又有利于维护保险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定,防止因个别机构经营失败引发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五)寻找利益与责任的最佳契合点。利益与责任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保险业无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现阶段经营管理基础和风险管控能力薄弱,外部体制、政策、法制、信用环境尚未理顺,以及市场竞争不规范,在某些社会管理功能强、群众迫切需要的险种,如责任险、健康险、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业务经营中,必然面临经营风险加大甚至无利可图等难题,出现了保险公司不敢开展或业务量萎缩甚至退出市场等现象,不利于保险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拓展新业务空间。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客观因素,但保险公司必须充分认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消极等待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好转才经营,而要积极作为,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要加强和有关部门、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的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寻找利益与责任的最佳契合点,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拓市场、发展业务;另一方面要苦练内功,通过科学设计产品、加强风险管控和提供优质服务出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六)争取政策扶持,理顺外部环境。目前,保险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政策和制度瓶颈的制约,如医疗、养老等体制改革尚不到位,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保经办机构的利益冲突没有消除;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缺失;法制、信用环境不完善等。从国外经验看,商业保险要在社会保障体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事业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政策扶持。政府要通过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和主体资格;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推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措施,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什么是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动,特别是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因此宏观经济分析又称总量分析或整体分析。J.M.凯恩斯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创立者,他运用这种方法建立了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分析(总量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个量分析)都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这些分析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只研究经济中的数量(总量或个量)的变动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以既定的制度结构作为分析的前提,与数量分析相对的是经济学中的制度结构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入手。在进行总供给形势分析时,人们会考虑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和这一数值的同比增长情况。进一步细分,人们会区别所有制分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公司增长情况。重工业增长与轻工业增长的比较也十分重要。在1999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反映出政府投资拉动的力度和消费低靡的状况。成品钢材、铜材、铝材、水泥、化肥、化学农药等主要原材料的产量,耐用消费品及信息通信产品生产情况,以及全国发电量、运输量增长情况均能反映总供给状况。不过,在分析基础产品增长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基础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发电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但由于许多行业从高能耗变为低能耗,因此即使发电量增长相对缓慢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同比例推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了。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 1.经济指标分析对比。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 (1) 先行指标如: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它们可以对国民经济的高峰和低谷进行计算和预测。 (2) 同步指标如: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它们反应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不预示将来的变动。 (3) 滞后指标 如: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 2.计量经济模型。它是表示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授关系。 (1) 经济变量 (2) 参数 (3) 随机误差 3.概率预测它实质上是根据过去和现在来推测未来。广泛搜集经济领域的历史和现时的资料是开展经济预测的基本条件,善于处理和运用资料又是概率预测取得效果的必要手段。◆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运行与证券市场 (1)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2) 行业因素:行业周期,其它因素。 (3) 公司因素 (4)市场技术因素: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操作,股票市场规律,证券管理部门的管制行为。 (5) 社会心理因素 (6) 市场效率因素 (7) 政治因素2.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 (1) 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上帐); b. 高通胀下的GDP增长(证券价格下跌); c. 宏观控制下的GDP减速增长(平稳渐升); d. 转折性的GDP变动(由下跌转为上升); (2) 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3) 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股价影响较小; b. 通货膨胀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但经济处于景气阶段,股价也会持续上升; c. 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很危险的; 3. 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 (1)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财政政策主要是发"相机抉择"的作用.它分为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这些都能刺激股价上涨. 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可单纯使用松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支出,增加赤字,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上涨;当社会总供给不足时,单纯使用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赤字,增加公开市场上出售国债的数量,以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证券价格下跌;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搭配运用"松"."紧"政策,如果支出总量效应大于税收效应,证券价格将上涨;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也可搭配运用"松""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支出的紧缩效应大于减少税收的刺激效应,对证券价格不利. (2)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在通货膨胀时,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2.再贴现政策.它主要着重于短期政策效应; 3.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国债),反之就出售有价证券. 我国的货币政策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 松的货币政策手段: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时应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 (3)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上升,公司借款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股票价格自然下降。 利率上升,将使负债经营的企业更加困难,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使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下跌。 利率上升,将吸引资金转向储蓄,导致证券需求下降,证券价格下跌。 (4) 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a.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进口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将受损。 b.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市场价格将下跌。 c.汇率上升,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进而带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d.汇率上升,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可能动用外汇储备,抛售外汇,减少本币供应量,市场价格将下跌;在同时回购国债时,国债市场价格将上扬。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国民经济总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标、财政指标五大方面。宏观经济数据和相关指标通常都涵盖了 GDP 经济增长率, GDPpmi ,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利率等等。经济周期,大多数都有觉醒,繁荣,衰败,萧条这一系列过程。 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有 1 、 进出口 :进出口贸易是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会衍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的商品再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互换, 就有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现象; 2 、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的政策是时刻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计划而制定的,并通过实施多种手段所出具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的总称; 3 、经济的增长 :狭义指 GDP 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一个国家均生产水平的持续增加。在不同发展的国家里, 经济发展的程度 会有所 不同。
宏观是什么,宏观环境是什么
宏观即指事物的整体状况。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 宏观环境指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整体经济状况。它可以有很多指标来衡量,比如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失业率(就业)、货币供给量、进出口、财政收支、国际收支、利率和汇率以及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等。
影响品牌营销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宏观因素宏观环境因素是指企业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它对于企业来说,既不可控制,又不可影响,而它对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人文环境:1)人口因素:人口数量与市场构成的关系;人口城市化与市场的关系;世界人口年龄结结构变化与市场的关系。2)人口的地理迁移因素:客流的移动特点和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购买动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社会因素:家庭;社会地位阶层,影响细分市场。2、经济环境:1)国民生产总值。2)个人收入,反应购买力高低。3)外贸收支情况。3、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和保护;环境的恶化;疾病的影响。4、技术环境:技术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对消费者的影响。5、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格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都直接影响营销策略。6、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传统习惯。微观因素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并密切影响其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公众以及企业自身等。1、供应者:资源的保证,成本的控制。2、购买者1)私人购买者:人多面广,需求差异大,多属小型购买,购买频率较高,多属非专家购买,购买流动性较大。2)集团购买者:集团购买者数量较小,但购买者的规模较大;属于派生需求;集团购买需求弹性较小。3、中间商:其购买产品和服务,主要是为了专卖,以取得利润;由专家购买;购买次数较少;单批量大。4、竞争者:1)竞争者及其数量和规模。2)消费者需求量与竞争供应量的关系。5、公众:金融公众、政府公众、市民行动公众、地方公众、企业内部公众、一般群众。6、企业内部各部门协作。
宏观营销环境的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发展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每一种新技术的发现、推广都会给有些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导致新行业的出现。同时,也会给某些行业、企业造成威胁,使这些行业、企业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例如,电脑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打字机,复印机的发明排挤了复写纸,数码相机的出现将夺走胶卷的大部分市场等等。科技发展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改变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购买方式。人们还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系统”订购车票、飞机票、戏票和球票。工商企业也可以利用这种系统进行广告宣传、营销调研和推销商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在家便捷购买、享受服务”的方式还会继续发展。科技发展影响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科技发展使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寿命周期明显缩短,要求企业必须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科技发展运用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产品价格下降,并能快速掌握价格信息,要求企业及时做好价格调整工作。科技发展促进流通方式的现代化,要求企业采用顾客自我服务和各种直销方式。科技发展使广告媒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市场范围的广阔性,促销方式的灵活性。为此,要求企业不断分析科技新发展,创新营销组合策略,适应市场营销的新变化。科技发展促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发展为企业营销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装备,如电脑、传真机、电子扫描装置、光纤通讯等设备的广泛运用,对改善企业营销管理,实现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发展对企业营销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包括哪些因素?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 第一 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第二 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 第三 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第四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第五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如阳光、空气、水、森林、土地等。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各国都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企业营销的挑战。对营销管理者来说,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并从中分析企业营销的机会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六 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那些给企业造成市场营销机会和形成环境威胁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这些主要社会力量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变量。微观环境指与企业紧密相联,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与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多半与企业具有或多或少的经济联系,又称直接营销环境,又称作业环境。任何企业都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营销活动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但是,企业可以了解和预测环境因素.不仅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
企业的宏观环境包括哪些
企业宏观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因素1、人口环境分析2、经济环境分析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分析6、科技环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分析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总体经济环境。如该地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值、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指标;当地的消费总额、消费结构、居民收入、存款余额、物价指数等描述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指标:当地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金融政策等产业政策方面的情况等。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法律、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体制、投资体制、保障体制等方面制定的基本政策。 国家法律主要是指公司法、证券法、税法及其他经济运行的法律。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与在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采取的财务管理策略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往往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越强。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判断市场发育的完善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做出相应的财务对策。 经济发展周期是指经济发展存在一个波动的过程,一般经过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过程,当经济周期处于不同的阶段时,企业财务管理策略要做相应的变动。
做好企业宏观环境分析,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宏观环境一般包括四类因素,即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简称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另外还有自然环境,即一个企业所在地区或市场的地理、气候、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由于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变化速度较慢,企业较易应对,因而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 政治环境:是指那些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具体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军事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及执法体系等因素。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企业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权益,得以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控制、调节作用,相同的政策法规给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机会或制约。 2.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其中,重点分析的内容有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环境、市场及其竞争状况。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 3. 技术环境:是指与本企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以及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如科技研究的领域、科技成果的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等等。在知识经济兴起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4.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与变动。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文化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需求层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可能抵制或禁止企业某些活动的进行;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会影响产品的社会需求与消费等。
如何进行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与人均就业率。人均GDP的长远预期等即可分析出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对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进行分析。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常常制约、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具体来说,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对外来企业的态度等因素;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对企业经营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外贸法规等因素。如果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则它还需要对国际政治法律环境进行分析,例如,分析国际政治局势、国际关系、目标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法所规定的国际法律环境和目标国的国内法律环境。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因素包括:GDP的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其趋势、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如利率上升很可能会使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等。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其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从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角度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可分解为人口、文化两个方面。人口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人口总数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总规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响着企业的厂址选择;人口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需求结构,进而影响社会供给结构和企业生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学、宗教、语言与文字、文学艺术等,它们共同构筑成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会文化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文化,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另外,企业对文化的分析与关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上,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有效地为顾客服务。4.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技术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技术不仅是指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指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变革性的技术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包括网络、基因、纳米、通信、智能计算机、超导、电子等方面。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改变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位置,为企业带来更为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密切关注与本企业产品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对于相关的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或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等,企业必须随时跟踪,尤其对高科技行业来说,识别和评价关键的技术机会与威胁是宏观环境分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宏观营销环境因素包括
企业宏观营销环境因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 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人口环境: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它包括收入因素、消费支出、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政府支出等因素,其中收入因素、消费结构对企业营销活动影响较大。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给人类各种形式的物质资料。政治法律环境:法律政治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的重要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