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的概念和作用

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各项预算收入的总额及其构成情况的信息。如单位实现的预算收入总额以及财政拨款预算收入等11项预算收入的构成情况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经各项预算收入总额与各项预算支出总额配比。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中,收入支出表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有何区别。

1、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2、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3、“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对“收入支出表”项目中“财政补助收入”项目的补充说明。

矿产是财政来源吗

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不是。但是矿产税收是财政来源。矿产税收是政府重要财政来源之一,《通知》明确,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此次纳入改革的矿产资源税收入全部为地方财政收入。

山东财政厅投融资管理中心怎么样

非常好,因为是该企业是国企,工作稳定,管理规范,工作开展都有规定的程序,而且工资社保都是按时发的,这个你不用担心拖欠工,对以后投融资部门可以接触非常多的内外部流程、业务,学习到非常多的东西,对以后发展有好处,去就好了。

镇雄县2016年上半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要去财政局办理哪些手续

速取会计证国家承认,(前7231)档案齐全.会计证网上可查,(后92559)免考试.微笑服务,满意

会计从业资格证继续教育后,需要到当地财政局盖章,请问一下可以叫别人代盖么?需要哪些证件,或者手续

要本人和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还要委托代办证明(这个自己写一下就可以了),有些地区的财局有规定一个星期里面哪几天能办理的,你最好打电话去咨询一下再去,避免白行一趟,好似天河区的就只有星期二和四可以盖章。

黑龙江省财政厅会计管理局

2023年山西中级会计证在哪里报名2023山西中级会计证报名如下:报名网址为“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会计之星”、“山西省财政厅官网”。中级资格考试网上报名及缴费系统开通时间为2023年6月20日至7月10日,考试报名统一在7月10日12:00截止,缴费统一在7月10日18:00截止。中级会计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中级会计考试科目为三科,分别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财务管理》。中级资格考试于2023年9月9日—11日举行,共3个批次,《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长为165分钟,《财务管理》科目考试时长为135分钟,《经济法》科目考试时长为120分钟。中级会计考试的注意事项中级会计考试时采取的是无纸化机考的形式,所以考生在考试前一定要进行多次模拟,熟悉机考的形式。1、在考试过程中电脑出现故障怎么办?考试过程中,如果机器设备、网络、电力出现异常情况,考生应及时举手示意,请监考人员协调解决,不得自行处置。若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答题时间出现减少,考生可以在考试当场向监考人员提出补时要求,监考人员根据有关规定会予以处理。待考试结束后,将不再接受考生提出的补时要求。2、参加中级会计考试迟到了怎么办?考试时间以考试系统计时器为准。根据国家规定,考试开始30分钟后,未签到的考生视为缺考,考试系统不再接受考生的登录。中级会计考试是全国统一试题吗?按照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包括《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是全国统一试题。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

黑龙江省财政厅会计管理局

2023年山西中级会计证在哪里报名2023山西中级会计证报名如下:报名网址为“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会计之星”、“山西省财政厅官网”。中级资格考试网上报名及缴费系统开通时间为2023年6月20日至7月10日,考试报名统一在7月10日12:00截止,缴费统一在7月10日18:00截止。中级会计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中级会计考试科目为三科,分别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和《财务管理》。中级资格考试于2023年9月9日—11日举行,共3个批次,《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长为165分钟,《财务管理》科目考试时长为135分钟,《经济法》科目考试时长为120分钟。中级会计考试的注意事项中级会计考试时采取的是无纸化机考的形式,所以考生在考试前一定要进行多次模拟,熟悉机考的形式。1、在考试过程中电脑出现故障怎么办?考试过程中,如果机器设备、网络、电力出现异常情况,考生应及时举手示意,请监考人员协调解决,不得自行处置。若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答题时间出现减少,考生可以在考试当场向监考人员提出补时要求,监考人员根据有关规定会予以处理。待考试结束后,将不再接受考生提出的补时要求。2、参加中级会计考试迟到了怎么办?考试时间以考试系统计时器为准。根据国家规定,考试开始30分钟后,未签到的考生视为缺考,考试系统不再接受考生的登录。中级会计考试是全国统一试题吗?按照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包括《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是全国统一试题。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

增值税类型有哪些?各类型增值税的财政收入效应有什么不同?

法律主观:一、增值税纳税的类型有哪些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可以分为:1、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只能扣除属于非固定资产项目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的税款,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有的税款。该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大体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因此称为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所含的税款,未提折旧部分不得计入扣除项目金额。该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大体上相当于国民收入,因此称为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指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将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全部一次性扣除。这样,就整个社会而言,生产资料都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该类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仅相当于社会消费资料的价值,因此称为消费型增值税。中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二、增值税纳税对象有哪些类型1、一般纳税人(1)生产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生产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即纳税人的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年销售额占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50万的;(2)从事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经营,年应税销售额超过80万元的。2、小规模纳税人(1)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即纳税人的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劳务的年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2)除上述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含本数)。三、增值税征收范围有哪些1、一般范围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销售(包括进口)货物,提供加工及修理修配劳务。]2、特殊项目a货物期货(包括商品期货和贵金属期货);——货物期货交VAT,在实物交割环节纳税;b银行销售金银的业务;c典当业销售死当物品业务;d寄售业销售委托人寄售物品的业务;e集邮商品的生产、调拨及邮政部门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销售集邮商品的业务。3、特殊行为视同销售:以下八种行为在增值税法中被视同为销售货物,均要征收增值税。

2014自考财政学考点:增值税的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   (2)收入型增值税:只准许抵扣当期应纳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   (3)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应纳税款。   对财政收入的效应:生产型增值税的效应,收入型次之,消费型最小。   激励效应:次序相反。   我国从1994年开始:生产型增值税;2009年开始:消费型增值税。   [例题]我国目前实施的增值税制度属于( )(单选题)   A.生产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消费型增值税   D.分配型增值税   [答案]C   [解析]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生产型增值税;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所以C选项正确。

注册会计师由财政部管理还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啊?谢谢了

注册会计师由财政部管理,而不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2019年3月20日财政部修改《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办法里面规定说注册会计师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由财政部或者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财政部或者所在地的省级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并将行政处罚决定抄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注册会计师所在地的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由此可以确定注册会计师是由财政部管理。附:注册会计师注册申请表

注册会计师证书分注会协会发和财政部发吗

根据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办法:财政部考委会颁发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考试合格证书;准予注册的申请人,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发给国务院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注册会计师证书。不要混淆,肯定是财政部认定(你的全科合格证书是财政部颁发的,现在是各省财政厅负责具体发布),由中注协颁发的证书。如果你在事务所执业两年后,可以成为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也就是中注协的职业成员。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官网报名的照片怎么弄

需要使用电脑;别用手机,手机虽然有在线的审核小程序,但照片还是需要存至手机相册,手机相册又会再次压缩照片,一压缩,照片就不是原来的了,一圈下来等于没弄。。1. 电脑打开会计评价中心官网,进入报名,同意考试须知;2. 进入报名页面,下载照片审核工具,D盘内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随意,把下载的程序安装在D盘的新建文件夹内;3. 安装好后,双击图标打开,出现审核页面,上面有对于照片的详细要求;4. 把证件照放至桌面,没有证件照的可以进入支付宝搜最美证件照小程序,进入第1个制作使用,保存至邮箱,下载至电脑桌面;5. 审核页面内打开证件照,审核通过,保存,上传审核过的照片;审核示意,右照片来源:最美证件照

湖南长沙会计从业证怎么年检?什么流程呢 湖南省财政局颁发的证

1.首先,会计从业证按规定两年必须年检一次的,年检时要登记会计继续教育完成情况,职务、职称、学历及其他个人信息的变更情况,会计人员遵守法律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有无违纪等,按规定两年没年检的会计从业证就作废了,当然了,实际执行起来不会真的这么苛刻,时间超一点也不要紧,及时补手续就行了。2.流程是这样的:单位统一交单子的,由单位统一收齐每个人的身份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原件,如果有变更信息再提交相应的证明比如毕业证书等,由单位去财政厅或财政局统一办。单位不统一办,个人自行办的,携带上述原件,自行到财政厅会计服务大厅或财政局会计服务中心办。3.你的情况,如果单位不统一办,你可能要自己带上证件去湖南财政局会计服务中心办。一般来说,年检是每年9-11月份进行的,但是我不清楚湖南省的情况,这个需要你自己关注一下时间不要错过了。

2012湖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怎么报名?说是在网上报名?可是登湖南财政网没有报名窗口啊?报名是从20-30号。

已经可以了!今天早上我也碰到这种情况,不过现在可以了,你进湖南财政网,看右边,有个窗口,湖南省2012年上半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入口,点一下就可以了,然后你就报名吧。希望对你有用。多给点 分哦,谢谢

2015湖南长沙市财政局及所属参公单位选调10人(面向全省)?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2015湖南长沙市财政局及所属参公单位选调10人(面向全省):为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快推进我市财税体制改革,长沙市财政局决定面向全省公开选调10名工作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选调原则及方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采取考试、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择优选调。二、选调职位及人数长沙市财政局机关选调2名科员,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共选调8名科员。(具体职位详见附表1)三、选调范围全省各级实施公务员法的党政群机关中已进行公务员登记或参公登记的人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已进行参公登记的人员(见各职位具体要求)。四、选调对象的基本条件1、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2、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好。3、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和2年以上公务员工作经历(不含试用期),公务员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等次。基层工作经历、公务员工作经历均以2015年10月31日为截止时间,年限按足年足月计算。4、与现单位约定的最低服务年限已满。5、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报考财政业务专干职位,需经济学类专业或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报考文秘工作职位,需从事文秘类相关工作经历两年以上,专业不限;报考财政网络信息员职位,需电子、通信、计算机类专业。以上专业类别以《2015年湖南省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指导目录》为依据。6、年龄32周岁以下,即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报名参加公开选调: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正在接受纪律检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其他情形。五、公开选调程序(一)发布简章通过湖南领导人才网、先锋潮网、长沙高级人才网、长沙考试网、长沙市公务员网、长沙市财政局网、长沙会计网等网站发布选调简章。(二)报名1、本次考试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进行。报考人员每人限报一个职位。2、网上报名及资格初审:网络报名时间为10月8日8:00—10月16日18:00。报考人员请登录湖南领导人才网(www.hnleader.gov.cn)的“长沙市财政局及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2015年公开选调报名系统”报名,如实填写相关个人信息,并按要求上传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红底或蓝底)电子相片。准考证打印:长沙市财政局负责进行资格初审,报考人员在10月12日—10月20日登录湖南领导人才网查询资格初审结果,资格初审合格的人员进入笔试。通过资格初审的考生登录湖南领导人才网自行打印准考证,并下载填写《2015年长沙市财政局及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报名表》。打印准考证时间为10月22日8:00—10月23日18:00。3、报名时,报考人员应认真阅读招考简章和职位表,诚信报考符合条件的职位,并对自己的选报负责任。对招考职位的专业、学历、学位、基层工作经历以及其他条件等有疑问的,请报考人员直接与长沙市财政局人事教育处联系。在公开选调任何一个环节中发现报考者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报考者本人自行承担。笔试最低开考比例为1:5,若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低于各职位最低开考比例,经报长沙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后,相应核减或取消选调计划。(三)笔试1、笔试时间暂定于10月24日(星期六),具体笔试时间、地点见笔试准考证。参加考试时,必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证件的考生不得参加考试。2、笔试采用百分制,注重对应试者政策理论水平、公共基础知识、财政业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等进行测试,不指定考试范围。3、考生笔试成绩将通过湖南领导人才网公布,考生可通过报名系统进行查询。4、本次考试不指定考试复习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辅导培训班。(四)资格复审(1)依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1:3的比例确定参加资格复审人选。进入资格复审人员名单、资格复审时间和地点在湖南领导人才网及长沙市财政局网站公布。(2)资格复审时须提供的材料:本人的《2015年长沙市财政局及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报名表》、准考证、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原件、《公务员登记表》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登记表》复印件以及报考职位所需的其他相关材料的原件。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进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且已进行参公登记的人员报考长沙市财政局机关职位时还需提供《录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审批表》复印件(所有复印件需单位签署 “与原件一致”的意见并加盖公章)。(3)不按时参加资格复审或资格复审不合格的人员取消面试资格,在报考同一职位的人员中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同一职位递补不超过2次(含2次)。(五)面试资格复审合格人员即为面试对象。面试成绩为百分制,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方式,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六)体检与考察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的比例合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相同的,笔试成绩高的排名在前),按1:1的比例从高到低确定体检、考察对象。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执行。体检费用由个人承担。如有放弃体检或体检不合格、放弃考察或考察不合格的,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递补,同一职位体检和考察递补分别不超过2次(含2次)。(七)公示根据考察情况,长沙市财政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拟选调人员,并在湖南领导人才网及长沙市财政局网站公示拟选调对象,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接受考生的咨询及社会各界监督。(八)试用拟选调人员试用期2个月,由长沙市财政局与拟选调人员所在单位办理借调手续。(九)调动选调人员试用期满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调动手续。本次选调的职务层次均为科员,调入人员在原单位具有的高于科员职务层次的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不予保留。六、组织实施本次公开选调工作由长沙市财政局具体组织实施,由长沙市公务员局进行指导和监督。更多湖南省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及备考资料见: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www.zgsydw.com/hunan/?wt.mc_id=bd11862)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江西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就业情况

96%。根据查询江西财经大学官网得知,江西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6%,还有2%的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财政学专业毕业大多选择财务岗、会计岗,就业前景很广,毕业生起薪5千以上。江西财经大学,简称江西财大、江财,是一所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的省属公办重点本科院校,由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

财政部三公经费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三公”经费支出范围。因公参观学习和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差、出国(境)参观学习的住宿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为执行公务和开展业务需要合理开支的接待支出,包括在接待中发生的交通费、用餐费和住宿费等支出。法律依据:《三公经费管理办法》第三条 坚持厉行节约、只减不增的原则,单位在每年编制部门预算时,须单独编制“三公”经费预算并上报市财政局。“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控制数下达后不得调整和随意追加。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第四条 规范出差、出国(境)参观学习活动(一)实行干部出差学习审批备案制。由经办人员填写会议及差旅登记单后,报局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批准方能生效,并作为报销时的重要凭证。(二)一律不准借学习考察名义用公款组织干部职工外出旅游。(三)不得用公款组织和参与没有明确公务目的和实质内容的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四)经审核批准后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的,不得借机安排旅游项目。(五)出国(境)学习考察按有关规定报批。

"三公经费"具体指什么?属于什么性质的财政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属于公共行政领域消费支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扩展资料: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中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长期研究三公消费治理问题。据他分析,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忽视了公众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公消费

三公经费具体指什么?属于什么性质的财政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属于公共行政领域消费支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扩展资料: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中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长期研究三公消费治理问题。据他分析,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忽视了公众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公消费

"三公经费"具体指什么?属于什么性质的财政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属于公共行政领域消费支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扩展资料: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中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长期研究三公消费治理问题。据他分析,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忽视了公众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公消费

"三公经费"具体指什么?属于什么性质的财政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属于公共行政领域消费支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扩展资料: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中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长期研究三公消费治理问题。据他分析,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忽视了公众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公消费

"三公经费"具体指什么?属于什么性质的财政支出?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属于公共行政领域消费支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扩展资料: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中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长期研究三公消费治理问题。据他分析,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忽视了公众力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公消费

财政部:22年初级、中级会计考试报名考试时间公布!

刚刚,财政部终于将2022年初级、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考务日程安排公布出来了,那么明年的初级会计与中级会计的报名时间与考试时间在什么时候?我们来看看吧。刚刚,财政部发文,22初会、中会考试及报名时间确定!从通知中我们可以看出,相较去年,22初级会计报名时间推迟一个月,考试时间提前了一周,将于5月7日开始5月15日举行。22中级会计考试也提前了2天。2022初会考试报名时间:2022年1月5日至1月24日2022初会考试时间:2022年5月7日至11日,5月14日至15日,分两个时间段进行,共14个批次。2022中会考试报名时间:2022年3月10日至3月31日2022中级会计考试时间:2022年9月3日至5日举行,共3个批次。初级资格考试考务日程1.2021年12月1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考试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公布本地区2022年度初级、高级资格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日期、报名方式等考试相关事项,同时抄送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2.2022年1月5日至1月24日“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初级、高级资格考试报名系统开通。在上述时间内,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自行确定本地区的报名开始时间。考试报名及缴费统一在1月24日14:00截止。3.2022年4月8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公布本地区初级、高级资格考试准考证网上打印起止时间。4.2022年5月7日组织高级资格考试,5月7日至11日、5月14日至15日组织初级资格考试。5.2022年5月25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汇总本地区初级资格考试所有批次考试数据,在检查数据完整性、进行违纪违规处理后,向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分别报送上报数据光盘,并附上报数据统计汇总情况表及数据上报清单。6.2022年5月25日前,召开全国评卷会议,部署高级资格考试评卷工作,印发主观试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7.2022年6月10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完成本地区高级资格考试评卷工作,向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分别报送评卷数据(光盘),并附本地区上报数据统计汇总表、数据上报清单及评卷工作的书面报告。8.2022年6月10日前完成数据核验后下发初级资格考试成绩,6月22日前完成数据核验及评卷质量抽查后下发高级资格考试成绩,并在“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上公布。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同时公布本地区考试成绩、咨询电话和电子邮箱。9.考试成绩与合格标准公布后1个月内,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完成合格人员相关信息复核、确认工作,并向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报送考试合格人员相关信息及书面报告。中级资格考试考务日程1.2022年2月16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公布本地区2022年度中级资格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日期、报名方式等考试相关事项,同时抄送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2.2022年3月10日至3月31日“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中级资格考试报名系统开通。在上述时间内,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自行确定本地区的报名开始时间。考试报名及缴费统一在3月31日14:00截止。3.2022年8月10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公布本地区中级资格考试准考证网上打印起止时间。4.2022年9月3日至5日组织中级资格考试。5.2022年9月16日前,召开全国评卷会议,部署中级资格考试评卷工作,印发主观试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6.2022年9月28日前,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完成本地区中级资格考试评卷工作,向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分别报送评卷数据(光盘),并附本地区上报数据统计汇总表、数据上报清单及与评卷工作的书面报告。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在评卷过程中,应注意排查雷同试卷,特别是对“同对同错率”较高的试卷,应组织专家进行甄别、判定,确属雷同试卷的,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社部令第31号)进行处理。7.2022年10月20日前,完成数据核验及评卷质量抽查后,下发2022年度中级资格考试成绩,并在“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公布,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公布本地区考试成绩、咨询电话和电子邮箱。8.考试成绩与合格标准公布后1个月内,各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完成合格人员相关信息复核、确认工作,并向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报送考试合格人员相关信息及书面报告。财政部的报名简章只规定了大致的报名时间,各地具体报名时间、要求及政策,还要等各地财政局的通知哦。

财政厅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什么

第三方有效专业证明文件。根据查询360个人图书馆显示,审计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书面证明文件,是否按照规定编制公平反映公司年度或季度财务报表,真实财务报表的第三方有效专业证明文件。

我国财政部会同证件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在哪一年又发布了《企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颁布时间为2010年4月15日,2011年1月1日起执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财政部内控指引18项都有什么

内部环境类:1、组织架构。2、发展战略。3、人力资源。4、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控制活动类:5、资金活动。6、采购业务7、资产管理。8、销售业务。9、研究与开发。10、工程项目.11、担保业务.12、业务外包.13、财务报告。控制手段类:14、全面预算。15、合同管理.16、内部信息传递。17、信息系统等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扩展资料: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结果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也有些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还有一些企业发展战略频繁变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发展战略应用指引,就上述重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素质、工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发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四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五是,设立了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发现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要求及时报告;对确需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情形,明确要求企业要遵循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参考资料来源:腾讯新闻——财政部官员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通知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中直管理局,铁道部、国管局,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审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审计局,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中国证监会上海、深圳专员办,各保监局、保险公司,各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管理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现予印发,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请各上市公司及相关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切实做好执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是不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们。附件: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政部 证监会 审计署 银监会 保监会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五日

财政部内控指引18项都有什么

内部环境类:1、组织架构。2、发展战略。3、人力资源。4、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控制活动类:5、资金活动。6、采购业务7、资产管理。8、销售业务。9、研究与开发。10、工程项目.11、担保业务.12、业务外包.13、财务报告。控制手段类:14、全面预算。15、合同管理.16、内部信息传递。17、信息系统等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扩展资料: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结果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也有些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还有一些企业发展战略频繁变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发展战略应用指引,就上述重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素质、工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发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四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五是,设立了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发现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要求及时报告;对确需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情形,明确要求企业要遵循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参考资料来源:腾讯新闻——财政部官员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未用完的纸质发票需要核销,怎样向财政厅写核销报告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方法如下:1、未用完的纸质发票需要核销应该先说明未用完的纸质发票都时间、数量。2、向财政厅申请核销未用完的纸质发票的批准。

未用完的纸质发票需要核销,怎样向财政厅写核销报告

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方法如下:1、未用完的纸质发票需要核销应该先说明未用完的纸质发票都时间、数量。2、向财政厅申请核销未用完的纸质发票的批准。

请问收到的财政税金返还应如何做帐务处理?

税收返还的会计处理(一)税收返还会计处理的原则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减免和返还流转税的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字[1995]6号,以下简称《通知》),与《规定》中关于流转税返还会计处理的规定精神基本相同:1.企业收到退税、税款返还等款项,记帐原则是“从哪即来,还回到哪里去”,比如收到的营业税、所得税,以及生产企业的收到先征返还的消费税,均应记回原计税时所在的损益科目,委托外贸企业出口应税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收到退税时,也应记入计税时挂帐的应收项目。2.增值税因其属“价外税”,退税或税收返还时不宜再记回销售收入中,所以按规定应记入补贴收入。3.外贸企业自营出口应税消费品的应退消费税,因为本企业并没有计算交纳消费税,但消费税已在生产厂家交纳而包含在买价中,所以计算退税时应冲减出口商品的销售成本。(二)税收返还的具体会计处理1.增值税按照《规定》、《通知》的要求,企业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还的增值税,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2.消费税按照《规定》、《通知》和财政部《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财会字[1993]83号)等法规性文件的规定:(1)企业收到先征后返还的消费税,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科目(2)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应税消费品的生产企业的消费税,按规定先征后退的,计税时借记“应收补贴款”(公司)、“应收帐款”(其他企业)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科目;收回退回的税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补贴款”、“应收帐款”科目。(3)外贸企业自营出口应税消费品按规定应退消费税的,计税时,借记“应收补贴款”(公司)、“应收出口退税”(其他企业)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公司)、“商品销售成本”(其他企业)科目;收到退回的税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补贴款”、“应收出口退税”科目。3.营业税《规定》、《通知》均要求,企业收到退回的营业税,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科目,4.企业所得税按照《规定》,公司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应当冲减收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

税收返还、财政补贴的会计分录该如何做?

税费返还的账务处理怎么做? 国家对企业是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采取的征收方式的不同,对于减免以及返还的增值税应该如何做账务处理?税费返还的会计分录1、对于国家给予减免的增值税: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贷:营业外收入2、对于企业实际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税后返还的增值税: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什么是应交税费?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等,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采用一定的计税方法计提的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应交税费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以及在上缴国家之前,由企业代收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什么是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企业财务成果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企业日常营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政府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为了总括反映和监督企业营业外收入情况,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收入”账户。该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发生的营业外收入额,借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数额,经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政府税收返还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为了扶持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不少税收优惠的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收到政府部门的税收返还,相关的会计分录怎么写?政府税收返还分录计提时:借:其它应收款 贷:营业外收入实际收到税费返还时: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税费返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吗?除减免及返还的所得税及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减免及返还的税款”以外,其他收到的税费都要计入收入,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如何理解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不在企业营业执照规定范围内的,与企业正常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其是贷方科目,在利润表中体现但并不影响企业营业利润。比较常见的营业外收入有:1、债务重组利得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是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间的差额(除因处置非流动资产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外)。2、盘盈利得指企业对于现金等资产清查盘点中盘盈的资产、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3、政府补助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4、捐赠利得。

收到财政局的税金返还怎么入账

我公司投资办厂,当地有条吸引外来投资优惠政策,每年返还50%的各项税款,这笔款项共计100万。专家回答: 这要作为补贴收入,在返还的次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收到款的时候借:银行存款贷:补贴收入-XX税返还因为流转税返还实质是国家对企业的补贴。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对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含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除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项目以外,都必须并入企业利润,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零六条规定,企业利润包括补贴收入。明确指出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属于补贴收入。为此,《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要求企业设置“补贴收入”进行核算。企业实际收到返还税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年末转入“本年利润”。企业未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科目核算,通过“资本公积”科目,造成少计利润,应当调整缴纳所得税。同时会计处理要作调整,方法是借记资本公积,贷记以前年度利润调整。是的,减免返还企业所得税形成的收益归谁所有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认识错误、会计处理也五花八门,如有的批准减免或先征后返的企业所得税收列入资本公积,作为国家投入的资本、企业无权处置或分配;有的将公司应返回的企业所得税收不作为公司股东共同所有,而是直接返还给该公司国有法人股执有的公司帐上独自享有……这类做法,无疑是侵占了企业其他投资者(股东)的合法权益。企业所得税的计提与交纳,是企业的一项费用支出,减免返还的所得税款是企业所得税费用支出的减少。财政部印发的财会[2000]3号和财会[2001]43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公司按照规定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应当在实际收到时冲减收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而不应当计入盈余公积或资本公积。”毋属置疑,直接减征或免征的所得税费用,就不需要一边虚列支所得税费用,一边增加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了,即:由于收到的所得税返还由于无法还原成费用或成本,所以应直接计到当年的应税所得。不行,因为你现在得到的返还是当地政府给的返还,原则上属于违法行为,必须先缴纳国家的税款,再由当地政府作为财政预算支出,这样才符合财政核算收支两条线的核算原则。

财政政策中投资津贴的影响

(1) 财政政策中采取投资津贴的方式,是如何增加GDP的,请帮忙从理论方面具体阐明?政府增加企业投资津贴,一是通过减少税收,二是通过加速折旧。第一种方法,他们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就不再赘述。关键来分析下第二种方法——加速折旧:投资津贴的第二种方法即加速折旧,这种方法在我国使用率很高,企业通过延长每天固定资产的作业时间来加速周转。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必然迫使劳动者加大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一般情况,政府不允许企业这么做,《劳动法》也限制了企业的加速折旧。但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允许企业加速折旧时,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可抵减的所得额是越来越小的。也就是前期抵扣的多。虽然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便呈递增的状态。但与直接法相比,所得税的现值总和更低,这实质上相当于使企业获得一笔无息贷款。有利于企业经营剩余的增加和增加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折旧是国家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可用于鼓励某一行业的发展或刺激投资,进而增加GDP。(2) 应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它对消费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投资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这是因为投资拉动的需求具有乘数作用。不知道你乘数理论学过没,我简单介绍下:所谓投资乘数理论,当总投资增加时,可以使总收入的增加若干倍于投资的增加。因为增加了投资,就要增加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可以增加就业,增加企业和工人的收入;企业和工人把这一收入再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又转化为另一些企业的工人收入。如此循环往复,投资的增加可以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成倍增加,刺激生产,增加就业。然而,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长短,投资乘数的大小,是和人们取得收入后把多少钱用于消费,多少钱用于储蓄联系在一起的。(3) 为什么在经济萧条时期和挤出效应中,政府同样是增加支出,但是消费有不同的变化呢?挤出效应一直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乘数理论:对IS-LM模型分析可知的,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经济萧条时,就意味着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会发生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和提高就业率;而当发生挤出效应时,伴随着利率的提高,乘数会变大,当投资者对利率上升的敏感程度超过预期利润率的敏感程度时,发生挤出,从而减少投资与消费!理解挤出效应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它的产生条件!另外,乘数理论也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

日本的GDP是全球第三了,为什么它的财政赤字还是那么大?

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是近10几年来才开始显现出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它的国库非常的丰润,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度很少,1990年到94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发行国债。但随着9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崩溃,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日本每年新发行的国债额度累积开始超过GDP。加上经济危机、社会老龄化以及少子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福利保障费用的逐年增加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国债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数据,截至2009财年,日本国债总额已增至将近88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万亿元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的数据,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9%,位列于发达国家的前列。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为依据,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历史传统的不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求一篇财政学的论文题目是“对当前我国积极财政的思考”

  1997年下半年,始发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明显减慢,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当时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地调整了宏观调控策略,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一、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理念长期化的隐忧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态势,总体上已由“经济短缺”过渡到“经济过剩”,“经济过剩”有可能成为我国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常态”。对此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我国近几年大规模财政赤字及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  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从短期看,的确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是,不管哪个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最终都要受到国家财政能力的制约,没有足够的财力做后盾,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难以支撑的。虽然从1999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能力两个指标来看,我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93%(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60%左右),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为17.60%(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30%左右),说明我国国债的发行仍有较大的余地;但从国债偿还率指标来看,我国1999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达16.8%(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10%左右),已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再从债务依存度看,这一指标逐年增加,居高不下,全国债务依存度1999年达30.6%(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20%左右),而中央债务依存度更是高达98%(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30%左右),都远远地高于国际公认的控制标准。1998年以来,整个国家财政有1/4的支出、中央财政有1/2的支出依靠发行国债来维持,这充分显示出我国财政的脆弱性,必将对我国未来的财政安全构成巨大的潜在风险。尽管我国目前的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能力两个指标距国际警戒线较远,但实际上我国的财政债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债务并没有现实可比性。因为西方的财政债务一般都等于公共部门债务,而我国的财政债务一般小于公共部门的债务。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项目:一是准国债项目;二是国有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中的潜在损失;三是隐性养老金债务。显然,如果只单纯计算国家的财政债务,而不把以上三个项目考虑在内,就自然会低估政府债务规模;反之,如果把以上三个项目计算在内,则公共部门的债务规模就会大大增大。在我国,由于社会性质决定了政府财政是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实际最后承担者,所以,我国的公共部门的债务规模要远远高于财政债务规模。据有的学者估算,1999年我国公共部门的实际债务已超过当年GDP的50%,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其次,“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加大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理论上讲,只要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保持良好的信心,一定的财政赤字规模(由此导致的国债规模)就是可以承受的,也不会导致什么财政风险,即随着赤字与债务的继续增加,到未来的某一天,政府既无法用财政结余来弥补赤字,又不能通过借新债来换旧债和弥补赤字,且又得不到国际上的有力援助。那么,政府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多印发钞票;二是宣布废除旧的债务。前者意味着恶性通货膨胀,后者意味着国家信用的破产,这两者都意味着经济或政权的崩溃。本人认为,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本来是在萧条时期应该暴露出来的问题,如经济结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等,在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下,被暂时地掩盖起来,一旦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减弱,这些问题就又会重新暴露出来,对经济增长形成障碍,应引起足够重视。  再次,政府债务筹资,也需要支付成本。就政府债务而言,其成本就是债务利息。一般来讲,债务筹资成本是与政府的信誉成反比。但是,即使信誉再高的政府也不能做到一味地以低利率在国内外无限量地借款。在一般情况下,债台高筑的政府信誉级别与其债务规模成反方向变动,而政府的债务风险却又随债务规模的扩大、信誉级别的下降而增加,如俄罗斯财政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在于此。  最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最终要靠政府机构来运作,并与行政行为结合在一起,这在执行过程中必然要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容易导致计划经济体制的复归,弱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效率。由于我国目前的产权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到位,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法人财产主体,所以,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投资决策失误、效率低、效益差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公共投资被贪污、被侵占、被挪用和大量流失现象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都必然会严重影响到财政支出的实际效果。  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是相互交织、相伴而生的,采取简单的总量扩张政策是难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却始终启而不发,关键在于日本未能将结构调整政策有效地结合于总量扩张政策之中,未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目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扩大财政赤字与大规模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的增加,必须建立在财政收入可靠增长的基础之上,同时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应该从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入手。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财政投资这种直接手段转向利用财政投融资、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使政府投资成为杠杆,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具体包括:(1)改变财政投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以便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2)采取多种手段吸纳社会资金。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从而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民间投资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但如果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则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除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外,还应全面落实引导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如落实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上切实实行国民待遇,防止税负不公、双重征税等歧视性措施。要加强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加强法律保障和服务机构。  第二,运用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增长。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适当多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投资风险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而且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消费。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启动最终消费。在这方面,一是要从调整体制内人员的收入水平入手,以处于类似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国内体制外的工资水平为参照系,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货币化的政策,调整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待遇。二是要通过改革,认真落实对企业和农民的减负政策,为提高职工和农民收入水平与购买力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适当增加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加大国家财政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制度等需要财政支持的改革,要制定反周期的操作。要力求减轻居民支出中的改革费用负担,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  第四,应充分注意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主要是通过市场和消费替代、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出口需求替代,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财政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形成一整套带动产业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费关系,使税制本身对经济景气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紧缩性财政政策 [财政紧缩政策论文]

  对通货紧缩的性质、程度和成因,我国 理论 界虽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与看法,但在认真对待通货紧缩现象,积极解决通货紧缩的不利影响等问题上,却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紧迫感。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财政紧缩政策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紧缩政策论文篇一   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对策   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迹象日渐显现,成了 影响 经济 增长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 热点 问题 。对通货紧缩的性质、程度和成因,我国 理论 界虽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与看法,但在认真对待通货紧缩现象,积极解决通货紧缩的不利影响等问题上,却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紧迫感。   无论是从世界各国治理通货紧缩的 历史 经验,还是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来看,缓解和消除通货紧缩的措施,既要从相关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以解决 社会 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障碍,又要适时调整政策 内容 ,特别是加大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以收到明显的政策调控效果。   一、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投资政策的即期扩张效应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   正如买方市场条件下的需求不足,将是今后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一样,当前的政府(财政)投资拉动政策,是在我国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特殊举措,不可能长此下去。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拉动”和“带动”,而不可能是包办或替代——对民间投资的替代。因此,如何放大财政投资政策的即期乘数效应,并为中长期投资需求的增长奠定基础,就成了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功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有利于化解通货紧缩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适时调整扩张性财政投资政策的方向和内容。从我国 目前 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可供考虑的举措主要有三:   ——适当缩小国家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全额)投资规模,抽出部分财政投资资金,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以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一则可收到放大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之利;二则可把近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在必要而合理的规模上;三则还可为国家财政直接投资规模的逐步缩减,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择机转型创造条件。   ——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去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以及与之配套的1000亿元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推动当年和近期的经济增长,无疑起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过分强调不搞加工 工业 ,特别是不投入技术装备工业和技术改造的做法,将对后续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把财政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效应有机结合起来,须对财政投资方向进行适时调整。即除了继续进行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应有选择地对国有大中型 企业 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关乎工业和国民经济 现代 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工业,以及高 科技 产业的投资需求,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其中包括通过实行结构性的税收减免、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政策措施,以定向支持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那些具有旺盛活力与关联、带动效应的高科技产业的 发展 ,并通过基础性的技术装备工业的升级换代,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冲出由于实体经济不发达和低水平所造成的市场疲软、需求约束和通货紧缩陷阱而创造条件。这样做,不仅符合我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方向,而且是缓解乃至消除通货紧缩压力的一项治本之策。   ——发行专项建设国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同时可收到更好更大的政策扩张效应。所谓专项建设国债,简而言之,就是将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上,并最终以(国有)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这种做法,能收到刺激经济、减少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投资的资本化(资本金)程度、增加国有资产比重和控制力、优化经济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多重功效。事实上,除了某些所谓“纯公共产品”之外,现有的许多财政性投资对象(如公路、铁路、机场等),都可考虑和试行这种投资形式。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发行了大量的专项建设国债,用于满足某些公共事业、公共工程和大型项目的贷款需要,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需求的力度。   去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起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对最终消费需求的提升作用还有待加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投资和生产上,亦即放在增加产品供给上,因为供给的“短边”约束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在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的条件下,需要刺激的重点则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在提供需求,但这只是中间需求,它究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则取决于最终需求的状况。正是有鉴于此,近期就应适时加大直接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力度。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的突出矛盾,就是广大干部职工的低收入、高支出预期,已成了扩大即期和中远期消费需求的一个严重障碍。 理论 和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表明,稳定人们的收支预期,尤其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不仅是在 经济 紧缩期保持 社会 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而且其直接转化为即期消费需求的比例也最高、最快;定向增加对国家工薪阶层的住房补贴,不仅可以缓解现行低工资与住房货币化的尖锐矛盾,而且是使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尽快建立,则是消除 目前 大多数人消费后顾之忧,消费心理不确定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然而,无论是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还是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都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在国家财政长期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这些资金,就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 问题 ,也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焦点。从当前我国的现实出发,满足上述需要的筹资对策有:   ——调整国家的现有预算安排。   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状况,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及其预期,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等,就财政支出属性而言,均属于经常性支出的范畴,因此如何扩大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来源,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其中,可供考虑的一个办法就是调整现有的国家预算安排,即把近年来的经常性预算结余,不再转入建设性预算,而留作用以扩大经常性预算之需。这可称之为“调”。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挤”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来满足上述需求。   例如,配合市场化进程和政府职能转换,适当缩减政府的支出与投入范围;配合国企改革,逐步减少 企业 的亏损补贴;在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大力压缩各种形式的价格补贴;配合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支出制度的创新(如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压缩行政事业费支出等等。   ——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例如,对大中型企业的“办社会”资产部分实行“”剥离“,一方面可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又间接增加了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来源。通过对中小企业国有资产的多种处置方式,也可变现出一部分资金来满足类似的需求。   三、从速推进费税体制改革,是持续扩大内需、遏制当前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费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的非税负担,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为提高城乡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能力奠定基础。   我国人口中的2/3居住在 农村 ,农民理应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从“七五”时期将近50%锐减至1997年的39%。其中,农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水平低下,可说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 影响 因素,则是“苛费猛于虎”,大量侵吞和蚕食了农村和农民的有限收入。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2.36%,但农民上缴的三提留、五统筹仍比上年增长了1.4%, 加上各种摊派和罚款,比交纳的税金还多出13%。   至于各类企业所承受的各种非税负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只列举三个数字就可见一斑:一是据初步统计,近年来企业上缴国家财政的资金,仅占各种收费摊派的1/3 强; 二是近两年取消不合理收费26710项,涉及金额每年985亿元,相当于全国国有 工业 企业实现利润的两倍;三是在有些技术改造项目中,除按国家规定上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外,还要交纳各种费用20多种,两者合计占总投资的30%以上!难怪不少企业扼腕长叹: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   可见,大力、从速推进税费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和企业难以承受的非税负担,不仅是完善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环境、保护企业积极性的紧迫需要,而且也是依法增加农民和企业可支配收入,促进城乡投资和消费需求,缓解通货紧缩压力的必要举措。大量事实已充分表明:“三乱”不除,非但企无宁日、农无宁日,扩大内需,化解通货紧缩的目标也必将遭严重挫折。正因如此,我们把它视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重要对策。   其二是,通过清费正税,大力整顿、规范和完善政府的收入机制,认真解决多年来各种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资金恶性膨胀、愈演愈烈,大量蚕食和挤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积弊,为增强国家可支配财力,振兴国家财政,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财政政策的反通货紧缩力度提供必要条件。   财政紧缩政策论文篇二   论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政策   自1998年以来我国 经济 中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从1999的经济走势来看,确已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而且呈不断加剧之势。纵观国际 经验,在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政府历来都重视运用 财政政策应对通货紧缩这一顽症结,罗斯福新政时期如此,这次东亚 金融 危机受害国也是如此。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和手段来治理通货紧缩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 问题 。   一、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已刻不容缓   判断是不是通货紧缩,一般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以价格是否全面持续下降为判断标准,我们称之为单因素论。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从1997年10月以来,已连续24个月同比为负值,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连续16个月同比为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更是连续40个月呈负值。今年1至4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1%,4月份比3月份又下降1%.因此,可认定现在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二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持续下降与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同时发生的,称之为双因素论。 目前 我国货币供应量表明上正常,实际上信贷已出现全面萎缩。1982~1995年13年时间,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速度是25.3%,而去年M[,2]增长仅为15.3%,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M[,1]、M[,0]的增长率则分别从1994年的26.8%、24.3%下降到11.9%和10.1%.1998年基础货币供应基本上是零增长,说明货币供给是下降的。同时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货币周转速度放慢。我们常用GDP与M[,2]的比例(GDP/M[,2])作为判断货币流动性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从1992年以来一直是下降的,由1992年的1.049下降到1997年0.761,现在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三是认为只有价格、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指标均持续下降,才算通货紧缩。事实上,从1993年起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下降,1998年已降低到了7.8%,今年估计也不会超过这个数。与经济增长滑坡相对应,我国的公开失业率也呈现不断攀升态势,再就业的压力相当大,1997年底我国城镇职工下岗总数为1200多万人。总之,不论从什么角度看,现在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而且通货紧缩正在呈加剧之势。这是一个不容争论的事实,应引起经济 理论 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注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货紧缩对 社会 经济 发展 危害极大。首先,通货紧缩导致 企业 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大幅度增加。若商品价格每年下降近3%.就意味着企业每生产100元钱的商品,眼睁睁少卖了5~6元钱,而我们现在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销售利润率都达不到5~6%,这就势必使过去的一些盈利企业变成亏损,过去的一些亏损企业亏得更多。其次,通化紧缩导致企业间的资金拖欠不断增多,“三角债”越滚越多,市场信用和信誉严重下降。再次,通货紧缩打击了消费,妨碍了经济景气复苏。去年,我国政府投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经济启而不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最终消费率太低,而最终消费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通货紧缩引起的。因为,通货紧缩将直接带来企业效益的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和职工工资难以有较快的增长,群众对收入的预期肯定也不会看好。加之要深化住房、养老、医疗和 教育 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群众对支出的预期却很大;以及习惯于对价格“买涨不买落”的心理 影响 ,势必有钱舍不得花,消费需求就很难有较快增长。占GDP份额最大一块的消费启动不起来,经济要保持较快增长是不可能的。最后,严重的通货紧缩还会损害银行的利益,使得潜在的金融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金融风险。由于 历史 的原因, 中国 的国有企业大多自有资金较少而负债较多,而负债又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不畅,国有企业不仅偿还不了银行的债务,而且只有依靠继续向银行借债才能维持生存,这又反过来使得企业的负债率继续上升,债务的上升又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只得继续向银行举债。如此恶性循环,一旦难以为继,银行将爆发债务危机,使得现在的潜在金融风险转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   二、治理我国通货紧缩的财政对策   1.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当前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通货紧缩的日益加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当前应当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提出相应的政策。去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在实际上也已由适度从紧转变为适度放松,但由于没有明确提出以防治通货紧缩作为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未能有效地改变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预期。这是积极财政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现在应是进一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如较大程度地提高居民特别是贫困层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增发国债,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等,以改变公众的“通货紧缩”预期,有利于形成对明后两年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合理预期,提升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的信心与人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本质上是一种相机抉择的短期政策,一种特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可能长期发挥作用。自1993年下半年来,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之所以延续了五六年的时间,是因为1993年后我国通货膨胀势头过猛,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 总结 过去的经验教训,今后不应把长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作是一劳永逸的,应根据变化了的经济形势适宜调整其政策取向。从当前的情况看,我们应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以达到明显改变社会预期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货币政策成为一种灵活的调控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两者缺一不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走出通货紧缩困境最主要的政策手段。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似乎仅靠财政政策还难以达到扩大内需的目标。现实的中国经济是,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通货紧缩缺口,经济走向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宗旨的宽松式财政政策时,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表现为增加的货币购买力上。如果此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或减少,那么,扩张性的政策导致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不能实现,从而不能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例如,去年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而扩大内需,主要是靠增发国债而实现的,而国债规模是受各种条件约束的,不可能无限扩大,仅依赖现有的可借债规模,似乎难以达到拉动内需目的。所以,在财政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增加了1000亿元的配套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以定向长期国债为工具,以基础行业、基础设施为切入点的财政货币政策“双松”搭配,是中国90年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可以说,这是我国使用财政货币政策“双松”搭配的成功范例。而且,在当前买方市场和通货紧缩事实上已经形成的现实条件下,适度的货币扩张是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反弹的。相反,它将有助于我们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为启动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3.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需求,促进 经济 景气复苏。在当前出口需求、国内消费需求短期内难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制约下,启动投资需求,选择好投资增长点,通过政府投资带动 企业 投资,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是极为重要的选择。为此,重点要解决好两个 问题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扩大投资需求的着力点。在当前,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电信、铁路、公路、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较长时期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 发展 中国 家,基础设施总体上还相当落后,而基础设施本身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大多属于上游产业,既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又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且一般不会造成重复建设,所以对经济特别是投资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2)充分发挥财政经济杠杆在启动企业投资中的作用。从投资主体上讲,投资包括两大部分,即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我国现在最欠缺的并不是资金来源而是民间投资意愿。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对投资需求而言,除了增加政府投资之外,政府还应着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变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增加企业的投资信心,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要做到这一点,财政除了继续实行一些减费和费税并轨措施之外,还要采取适当降低部分周期较长、回报率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扩大财政贴息,动员民间资本按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进行投资,较大幅度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等有力措施。   4.实施强力的财税政策,摆脱消费低迷,刺激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走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增长。如果占GDP将近60%的最终消费的增长不能回升到正常的水平,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应运用积极的财税政策适度地刺激消费,促进消费需求回升,拉动经济增长,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消费是收入(包括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的函数,因此,增加居民收入并形成稳定的预期是启动消费市场、拉动消费需求的关键之举。就财税政策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的力度,增强全 社会 的消费能力。收入分配政策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能力和选择,就 目前 的情况来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对贫困阶层的救助上。这样可以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的发展,达到降低富人的收入以降低他们的储蓄倾向,同时提高穷人的收入,使他们能获得最低消费需求,总体上提高消费倾向;二是实行稳健的收入增长政策。在收入增长政策中,关键是通过逐步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人力资本化。只有人力资本化,预期稳定,消费者才能理性地按“生命周期”来配置其收入,从而使消费——收入分割稳定化,有效地抵御“消费紧缩”或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同时,政府还应通过对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保护价格收购,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等手段,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其消费需求。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居民即期消费。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改革战略从补贴和福利转向市场,这直接触及了 影响 消费者行为的制度因素,如公费医疗、义务 教育 、全面就业、退休福利和养老保险等都面临着市场化的选择,医疗、教育、就业、退休制度都在不断地给人们风险信息,社会福利制度解体和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既强化居民对收入的低预期,又直接要求规避风险内生化,人们必须调整收支结构及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上的比例,跨时的消费——储蓄最优均衡必须被纳入消费者的决策中,消费者将会变得谨慎起来,可能推迟消费而增加储蓄。可见,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趋向。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实现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关键。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不应是考虑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支付比例问题,而应该重点考虑是否能够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过程中,划出一块国有资产、出售部分上市国有企业国有股份或开征专项税收,筹集资金注入社会保障的可能性问题,把它作为对老职工长期劳动积累的补偿,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专门用于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培训。

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

  公共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比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两者在共同活动中的各自参与程度。  当某些行业的活动为社会公众所需要,并且可以有一定的市场收入,但又达不到市场平均赢利水平之时,政府和企业是可以共同承担这类活动的。这就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投资或补贴等,使得投入到该行业的企业具有获得平均利润率的能力,从而政府通过自身的无偿投入,支持了该行业的发展,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由于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率,而承担起了部分的乃至主要的投资任务,从而大大减轻了财政的支出负担。这样,财政的非赢利性活动,就直接与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相联系了。  3.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我们知道,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水平等。政府各项调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手段的支持。这些手段包括税收、规费、支出、预算、补贴、国债、赤字等。对财政政策的调控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划分。首先,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分配性、调节性、再分配性财政政策。分配性财政政策涉及到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企业和社区。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只对生产特定农产品的农民进行补贴。调节性财政政策则与限制和规定某些个人、企业或团体的行为有关,如税收的奖限政策就是为了鼓励或限制那些受调节者的某些经济行为,实现政府某一经济目标。再分配政策指政府在社会各阶层中针对财富、收入、财产等所进行的转移性分配。政府从公平和效率权衡的角度,采用累进个人所得税、转移性支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其次,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为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通常政府借助税收和支出的自动稳定性,达到调节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目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景气变动情况,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进行的、使社会供需总量达到短期平衡的财政操作。再次,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划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减税、增支或财政赤字和扩大国债发行来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通过增税、减支或财政盈余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扩张,也不收缩。通过上述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财政政策调节,达到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调控性”。  4.法治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对于政府来说,其活动和行为也应当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财政作为政府直接进行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无疑必须受到法律约束和规范,从而具有明显的法治性特征。  财政的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公众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从而使得财政体现出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建立在法规规范化基础上的财政。如税收是依据税法征收的,没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和授权,有关税法和税收条例是无法确立的。如政府预算也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审议和批准,否则政府是一分一毫也无权随意使用的。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按照现代西方财政学,市场化国家的财政职能一般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中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确立我国的财政职能,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有益成份,另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具体分析,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资源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尽管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活动主要是由市场来完成的,但财政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主要手段,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以及制定和执行有关政策,可以引导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向。如对某些需要发展的产业,在市场机制难以引导资金投入时,财政可通过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原则上讲,属于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利润、租金和股息收入等,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财政分配的范围是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二是规范工资制度。主要是由财政供给的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货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等等。三是加强税收调节。比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差距之内,实现社会基本公正;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不同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等等。四是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和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调控经济职能。  财政的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实施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经济下滑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扩大,缓解失业现象;当经济膨胀的时候,社会总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同时增加税收,以便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税收在经济萧条时趋于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在通货膨胀时期趋于上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降温,这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失业救济金制度也有这样的功能。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监督管理职能。  在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各项职能中,都隐含了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决策的分散性、市场竞争的自发性和排他性,所以需要财政的监督和管理。特别要看到,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政令统一,必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更需要强化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跟踪、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及时反馈信息,发出预警信号,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经济秩序。主要是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财政、税政、会计法规,为市场竞争提供基本的规则,当好市场裁判,保护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同时严肃财经纪律,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三是通过对国有资产营运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实施价值形式的监督管理,在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促进国家财力的壮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四是通过对财政工作自身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分配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

其特点主要包括:(1)财政收支全面货币化;(2)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财政逐渐成为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刺激生产、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3)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经常的和比较隐蔽的手段;(4)财政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加强也更加完善,有比较健全的财政机构,较为严密的财政法律制度。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哪几类

1、 ? 答: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区别:一、从定义上来说,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属于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而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二、经济分析定义:1、影响收入分配、生产和就业,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影响是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则不同;2、对政府的收益约束,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了较强的约束力,而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无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遵循,则对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很软;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很硬的,而转移性支出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是很软的;4、在财政支出总额中,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中,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联系:一、二者都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济出; 二、二者都体现政府的财政职能; 三、二者都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产生影响; 四、二者都对政府的效益及对微观经济主体预 力算产生约束. 2、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答: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 债务融资是当收入不足以弥补开支时政府向公众借钱,也就是发行国债. 货币融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贷或透支;另一种是间接方式,即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即中央银行将债务货币化了.这两种方式在体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3.资产阶级财政学说的三阶段各是什么,代表人是谁? 答:第一个阶段,古典时期,代表人是亚当斯密. 第二阶段,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特色的时期,代表人物是梅纳德.凯恩斯.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拉弗. 4.国际重交税的减除方法都有哪些? 1. 扣除法, 2. 免除法, 3. 抵免法. 5.国债的规模指什么? 三层意思:一是两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 二是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 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支付息的债务总额. 6.填空: 1) 国债的发行公式有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2) 国家预算法有三种类型即权责法,组织法,程序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使用对产出和利率产生什么影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使用对产出和利率产生的影响如下:1、财政货币化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利率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财政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宽货币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持流行性,更是为了保证政府部门的债务发行。2、货币财政化也可以节省财政支出。货币财政化下,央行通过定向投放流动性,重点梳理特定产业的信贷传导,在不增加赤字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部分职能由货币政策承担,由于支出的主体不是政府部门,因此政府部门杠杆率的增长更加温和。扩展资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1、施政主体不同货币政策:一般是指银行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通过价格手段或者数量手段,执行单位一般也是各个银行或者是金融机构等;财政政策:政府机构,比如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通过税收政策等在宏观调控上和供给上进行调控。2、施政对象不同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性机构,一般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从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财政政策:政府机构税收单位,一般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有哪些?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为执行财政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购买政府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和购买政府进行投资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基本上反映了社会资源和要素中由政府直接配置与消耗的份额。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扩展资料:财政支出的作用1、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如行政管理、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等方面的支出。2、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3、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4、中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支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移性支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购买性支出

简述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对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运行

财政政策: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第五,调整再贴现率。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简述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对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运行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态势,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保持和促进社会消费、投资需求的适时适度增长,除了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外,还需有针对性地调整当前的相关财政政策。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渠道,国家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的状况及其政策取向,对于社会消费与投资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从而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税体制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财政收支规模增长迅速;但另一方面,国家的财政困难,财政对经济社会稳定及发展的“瓶颈”性制约现象也日渐突出。从现实情况看,这种财政“瓶颈”,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经常性收支方面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一国财政的经常性支出,是有效履行国家(政府)职能的基本财力需要,也是安邦定国的必要财力保证。近些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和公检法机关的行政经费欠缺,本应由国家预算解决的教材文卫、公用及其他事业单位的经费紧张,不少地方甚至连正常的工资发放都成为问题,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政府职能“缺位”,由此而诱发的“三乱”(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和行为扭曲等,就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不足有直接关联。二是国家财政调控上的“瓶颈”制约。这方面的突出问题又主要有三:1、政府投资调控上的“瓶颈”制约。即由于财政困难,使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持续地非正常下降,从而弱化了政府的投资调控功能。国外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投资,一般应占社会总投资的20%~25%左右,而在我国199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投资仅占3.1%。2、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纵向平衡方面的“瓶颈”制约。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时,采取了照顾各地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办法。这种过渡性的、非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数额,高达近2000亿元左右,且对各地财政能力差异的平衡作用十分微弱。而自1995年实行的较为规范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则因其投入的财政资金数额很小,亦起不到多少纵向平衡的作用。就是说,中央政府因其可支配财力上的“瓶颈”制约,故使其现有的财政纵向平衡、纵向调控能力较弱,既不利于为全国各地提供大体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对各地公共投资需求的平衡与满足,造成了不利的影响。3、对无收入和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财政“瓶颈”制约。随着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下岗及失业职工的人数,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补偿问题,将在近期内变得十分突出。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这一类再分配问题的解决,包括对下岗、转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对职工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和必要购买力的维持等,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而当前我国的财政状况,则与这种财政政策干预和收入分配调节的现实需要相矛盾。很明显,上述这些紧迫的财政“瓶颈”制约问题,如不能尽快得到有效缓解,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基础性的障碍。这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从切实加强国家财政实力中“增”一块。即通过切实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数量,以提高其对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支撑力。从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移”一块。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解决财政职能的“越位”问题,为加强和改善财政的投资地位腾出必要的财力。从减少农民和各类企业繁重的“非税”负担中“促”一块。即通过切实解决农民、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的非税重负,以增强其投资和消费需求能力。从加快建立政府间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中“调”一块。即通过打破当前以保护各地既得利益为主旨的税收返还办法,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提高国家财政平衡和调控区域投资需求的能力。从适度适量增发国债中“用”一块。充分发挥财政经济杠杆在扩大需求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具体地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为了保持适度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似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紧迫问题,即采取如下的财政对策:(一)尽快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提高财政对社会需求的调控能力。这可以说是振兴我国财政、缓解和消除财政“瓶颈”的一个核心内容与基础性环节,也是缓解与消除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一个必要的“固本”之策。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这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又主要有三:1.尽快改变国家财力分配过度分散的不正常局面,增加财政的可支配财力。造成我国近些年来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的原因,固然与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关联,但国民收入和财政分配格局的失调与扭曲,也是一个带基础性的成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力分配向地方、部门、和居民的过度倾斜,不仅形成了财力分配和使用上的散、乱局面,也使国家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因缺乏可资动员、可供支配的财力基础而屡屡受挫。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分散面广、数额巨大的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各种收费和基金挤占税收及侵蚀税基的问题。其结果,不仅使很大一部分规范的国家税收收入即所谓预算内收入,变成了非规范或不甚规范的预算外收入,从而减少了国家的可支配财力,而且使这些“费”或“基金”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财政的运用与监督范围之外,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往往给某些财经违规乃至腐败行为开了方便之门。事实和资料显示,当前在中国的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费”大于税的情况,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非税收入的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税收收入增长规模与增长速度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税收收入“缺位”和非税收入“越位”的状况,不仅已对国家财政收入的正常增长和我国财经状况的好转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也极大地损害或降低了农民、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投资与消费需求能力。其中,特别是在住房建设中,由于各种名目繁杂的附加收费过滥、过多、过高,从而成了抬高房地产价格和抑制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力整顿和规范预算外收支,改革税费制度,已迫在眉睫。诚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在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财政的支出范围,在短期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减支作用。但从统筹安排、集中运用国家财力、加强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以及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来看,则无疑能收到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有效利用有限财政资源,从而有利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良好功效。2.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以便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从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中国的迫切需要来看,积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都是积极开拓财政性投资来源、保证和加大国家财政的基础性建设投入、缓解“瓶颈”产业制约、从而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国家财政稳定和发展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方面,特别是日本已实行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与政策,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经验。无论从我国当前的迫切需要,还是从长远的战略考虑;亦无论是从解决我国财政性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还是从强化国家财政宏观调控与经济稳定功能的角度来看,逐步摸索、推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投融资政策,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切实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的主渠道是税收,因而不断优化税制,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就成了增强国家财政实力的重要环节。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1993年各地竞相扩大税收基数的基础上,1994年增加税收871亿元,1995年增收912亿元,1996年增收1100亿元,1997年又增收1114亿元。连续四年税收的大幅度增加,充分显示了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基本成功。然而,尽管如此,现行税制结构(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税源税率的进一步调整完善,一些新税种(如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利得税等)的开征,减免税的继续清理整顿等,仍然有着很大的财政增收潜力。至于加强税收征管可能带来的财政增收效应,就更是极其可观、众所周知的了。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总体税负水平,无论与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即存在着提高总体税负可能性的情况,则财政增收的前景就更为明朗。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指出,如中国做好对非国有企业的纳税工作(它们是经济增长中最为迅速的部分),改进对税收征集的激励机制,制订有效的审计程序,采用计算机化信息系统,以及实行对各种逃税行为进行严厉而公平的罚款新制度等综合举措,其所能增加的税收份额,到2000年将达到GDP的6%。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如到2020年,甚至可能达到GDP的10%。无论世行报告的可靠性如何,我国税收的增收潜力无疑是十分可观的。(二)认真调整、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就当前的突出矛盾而言,其任务或重点则可概括为三句话,这就是:调整范围,突出重点,强化支出效益约束。所谓调整范围,就是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级财政事权,来重新规范和界定支出范围,特别是要彻底从过去那种大包大揽、惯于插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免在新形势下重蹈超负荷运转、越位运转的覆辙。通过这种调整,就可用退出某些领域和项目、削减部分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达到同时加强那些应该加强的政府投资的目的。这也是调整、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客观需要。从当前的实际需要看,这方面的要点:一是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整顿和压缩近年来增长过速、膨胀过度的行政管理经费;二是配合国企改革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善,逐步减少巨额的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三是争取尽快退出国家财政在竞争性加工工业、一般性商业服务领域的相关支出。通过这些“压、减、退”的途径,尽快使国家财政从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矛盾与困境中解放出来,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加强其应有的宏观调控和需求管理功能。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现有财力状况,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以及轻重缓急的优先次序来安排财政的支出重点。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尤其不能用撒胡椒面的办法,为后续财力安排留下窟窿、造成被动;同时也不能再用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各地区通过“创收”的途径,去解决财政范围内的支出缺口问题,以免造成分配秩序的混乱和分配规则的破坏。最后,所谓强化支出的效益约束,就是要把支出效益作为财政支出决策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坚持用必有效、有效方用的理财原则,从而在支出到位和尽力避免损失浪费的基础上,促进和保证财政收支的积极平衡。(三)切实减轻农民和各类企业繁重的非税负担,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即通过切实减轻农民、乡镇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沉重的非税负担的途径,以相应增加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为开辟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扩大企业可支配的投资来源和技改能力创造条件。特别是为了使房地产开发、住宅建设真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住宅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就必须改变当前因房地产开发、住宅建设中所承担的各种名目的收费过滥、过多,房屋成本和售价过高,致使空置房数量与年俱增,住房货币化、商品化及房地产业的发展,都迟迟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不正常状态。(四)通过建立政府间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平衡和引导地区投资需求创造基础条件。分税制改革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各级财政的分级、分权、分税,以及政府间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前者重在解决与各级财政事权相适应的收入来源的规范化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各地的财政能力差异问题,即解决不了某些地区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方面所存在的政府财力缺口问题,因而不利于实现这些地区的财政收支平衡。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时所实行的、基本上以照顾各地既得利益格局为特点的“税收返还”办法,尽管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却既不利于公平分配,又不利于某些地方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平衡。近三年实行的过渡性转移支付办法,虽然有利于克服这种不足,但又因中央财力的严重匮乏,用于规范化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极为有限(1995年仅为20亿,1996年仅为30亿,1997年计划亦仅为40亿),故对地方财政平衡的调节力度十分微弱。因此,如何逐步消除分税制改革中的旧体制痕迹(按照既得利益格局进行“税收返还”),适当加快政府间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的步伐,就不仅成了促进和保证我国地方财政实现稳固平衡的一个必要因素,而且将对改善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平衡和引导地区间的投资需求,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五)制定和实行积极而又审慎的国债对策。国际经验表明,正确、恰当的国债政策,是解决各国财政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而衡量国债规模适度与否,不能只从个别的、单一性的指标出发,而必须进行全面分析,从综合性的指标显示,来作出符合实际、顺应时势、瞻前顾后的判断和结论。为此,根据世界各国衡量国债规模所采用的几个通行,睦看中国在这方面的具体情况。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这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国家借债来筹措的。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去除当年的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习惯上叫作“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二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去除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迄今为止,由于中国国债全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并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债的还本付息支出,故使用后一种口径更具实际意义。对这个指标,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控制线经验数据,即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掌握在15~20%为宜,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则控制在25~30%的幅度内为当。我国的资料显示,自1994年开始,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债务支出额])就超过了上述的安全线,达到20.2%,1995年为22.2%,1996年为26.4%,1997年(预计)是28.2%。而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自1994年开始,也超过50%以上,1994~1997年分别是:52.41、53.28、55.61和57.77(预计数)。与国际上的经验数据相比较,如果说我国当前超过20%以上的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虽然已属偏高,但还不太为过的话,那么,早已超过50%以上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则显得大大“离谱”了。日本即使在财政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指标的最高值也不过37.5%而已。2.国债偿债率。它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说明,国债规模需受到财政收入状况的制约,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当期财政收入状况相适应的水平上。关于这一指标的数量界限,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应控制在8~10%的幅度以内为宜。我国的情况是:1994年前之前,由于国债发行规模较小,故国家财政的债务支出额也不大,1990~1993年的累积额也只不过1000亿元左右,每年的偿债率约在7%上下(1992年除外)。但从1994年起,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剧增,这一指标也呈陡然递增之势。1994~1997年分别为:9.6、14.2、17.7、23.3(预计值),每年所借新债中用于归还旧债的比率也不断上升。3、国债负担率。它所衡量的是当期的国债累积额占当年GDP的比重。这是度量国债规模最重要、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因为它是从国民经济总体或全局来看,而不仅仅是人财政收支角度来考察的国债数量界限。国外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债累积额最多不应超过当年GDP的45%,这与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大致相当,即一定时期的国债累积额最多相当于当期的财政收入总额。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又无比经济发达国家低得多。1989年我国的国债发行额占当年GDP的比重只有0.35%,1996年也仅为2.84%;从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百分比来看,1991~1996年分别为:5.41、5.25、5.50、5.21、5.45和5.60。4.居民的应债力。一般可表述为: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这是从居民的国债承受能力来考察的国债规模指标。当然,在居民投资意愿、投资选择、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国债规模与居民储蓄存款状况不存在完全的正相关系,但也能近似地反映居民的应债力。从年度国债发行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看,1990~1996年分别为:1.32、2.18、3.42、2.06、4.77、5.09、4.79。再从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来看,1991~1996年的情况则依次为12.8、12.1、11.8、11.5、10.6、9.87。可见,无论从哪个指标看,当前我国居民的国债应债力,都有很大的弹性或潜力。综观以上几个指标,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反映国家财政自身“承债”能力的指标来看,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债务压力已经很大,几乎没有进一步扩增国债规模的弹性和空间;另一方面,从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来看(目前的GDP是国债余额的20倍,居民储蓄存款也相当于国债余额的17倍),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增又有巨大的潜力。而且,从动态趋势看,如国债的发行规模即使按现在的增长速度扩大,在未来10年内,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也不会超过14%,即仍旧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警戒线。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这种极为明显的矛盾现象呢?究其缘由,根本之点就在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的严重扭曲,GDP的财政贡献率过低,致使国家财政的承债能力十分有限、十分脆弱。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国家财力极度分散,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极其庞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可支配财力相对萎缩,因而大大制约了偿债能力与发债规模的同步增长,形成了扩增国债规模潜力巨大,而财政承债能力则相形见绌的矛盾结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解决这个矛盾的对策有二:1、扩大国债规模必须与集中国家财力、振兴国家财政同时进行,使财政实力的切实增强和国债规模的相应扩大,做到双向协同、相辅相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确不必拘泥于仅仅通过税收来取得资金,需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国债手段、国债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然而,国债又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故国债的发行规模必须顾及到财政的应变和承受能力,不能只顾需要、不顾可能与可行而盲目扩张。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进一步扩增国债规模的主要障碍,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国家财政收入或其现实的可支配财力的制约。所以,根据十五大精神,如何切实地集中国家财力,增加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可支配收入,增强财政的承债能力,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中国今后能在提高两个“比重”上尽快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过整顿预算外资金、清理规范非税收入、加强税收征管等途径,使国家的可支配财力数量有较大增长,那国债的发行规模就能随之进行“跟进性”的更大扩增。2、国债规模的扩增要建立在国债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合理的债务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降低国家的筹资成本,减轻财政的未来负担,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益。根据我国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近期似应研究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国债比重。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3~5年的中期国债为主,很少有10年期以上的长期国债和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这种结构单一情况,使国债缺乏选择性,很难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元化的要求,同时又使国家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过于集中,客观上为国债规模的扩大设置了障碍,因此必须加以调整。二是国债品种结构需进一步 多样化。如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储蓄债券的交叉运用等。这既可满足国家财政的不同需要,又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使国民的应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同时对于减轻巨额国债的发行压力,充分挖掘国债的经济功能也有很大的意义。三是调整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的持有者,包括中央银行、机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国外持有者等。当前的问题是,需要改革国债市场主要在财政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循环的格局,以利于扩展国债的发行空间。这方面可供考虑的举措,包括可考虑逐步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和持有国债的某些限制;着力培育和鼓励机构投资者,以及有条件地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国债市场等。(六)充分发挥财政经济杠杆在扩大需求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运用财政转移性支出手段,诸如灵活运用针对某些社会群体的财政补贴、主要针对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等手段,通过保障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福利水平及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防止社会购买力的过度萎缩,确保社会、人心的稳定。――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经济手段,以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为此,在社会投资来源、银行可贷资金较为充裕的条件下,可考虑在当前有限的国家财政投资中,拿出相当的比重来起这种杠杆或带动作用,肯定能比财政的直接投资、全额投资收到更好更大的效果。――有选择地充分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支出(税收优惠)等手段,权引导我国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和产品开发、刺激出口需求。等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哪几类

1、 ? 答: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区别:一、从定义上来说,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属于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而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二、经济分析定义:1、影响收入分配、生产和就业,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影响是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则不同;2、对政府的收益约束,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了较强的约束力,而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无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遵循,则对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很软;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很硬的,而转移性支出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是很软的;4、在财政支出总额中,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中,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联系:一、二者都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济出; 二、二者都体现政府的财政职能; 三、二者都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产生影响; 四、二者都对政府的效益及对微观经济主体预 力算产生约束。 2、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答: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债务融资和货币融资。 债务融资是当收入不足以弥补开支时政府向公众借钱,也就是发行国债。 货币融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贷或透支;另一种是间接方式,即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即中央银行将债务货币化了。这两种方式在体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政府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3.资产阶级财政学说的三阶段各是什么,代表人是谁? 答:第一个阶段,古典时期,代表人是亚当斯密。 第二阶段,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特色的时期,代表人物是梅纳德.凯恩斯。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拉弗。 4.国际重交税的减除方法都有哪些? 1. 扣除法, 2. 免除法, 3. 抵免法。 5.国债的规模指什么? 三层意思:一是两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 二是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 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支付息的债务总额。 6.填空: 1) 国债的发行公式有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2) 国家预算法有三种类型即权责法,组织法,程序法。

论述题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来谈如何综合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简单地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老百姓手里有多少钱,一共能购买多少商品和服务),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社会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务)。它们二者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引起经济波动。因此,国家无论采用什么调控手段都是为了使它们达到平衡同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违背了货币发行规律,不是多发了,就是少发了,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不相符合,所以无论是使用货币政策也好,还是财政政策也好,都是要调节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们不要过多或过少。具体说: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共有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长期治理,至今年年初才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来看,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波峰是在1980年,零售物价上涨率从上年的2.0%上升为6.0%,生活费用指数增长率从上年的1.9%上升为7.5%。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年期间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年均递增24.4%)和大幅度调高职工工资(年均上升16.6%),实质上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了收入膨胀,进而引起消费、投资和货币膨胀。第二次波峰是在1985——1987年,通货膨胀出现温和的持续发展,零售物价上涨率保持在6.0%——8.8%之间;生活费用指数增长保持在7.0%——11.9%之间,财政对物价补贴增长率则急剧下降。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物资需求膨胀所引起。从消费方面看,这一阶段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1.4%,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5.1%;从投资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6.6%,工业企业生产贷款年均增长21.4%。投资膨胀带动收入和货币膨胀,使公开通货膨胀率年平均达到7.0%,主要是属于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第三次波峰是1988—1989年,通货膨胀率首次突破两位数进入奔腾似的通货膨胀。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18.5%,生活费用指数增长达20.3%。尽管1988年国民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1.4%,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结构失衡、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加剧,企业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等等,使这一时期爆发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说,这次通货膨胀既有结构性和需求推动的影响,又有成本推动的作用,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综合症”。因而政府不得不从1989年开始采取“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第四次波峰是从1992年到1995年,其中199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3.2%,1994年上升到18.0%。造成这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集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银行资金大规模的高速增长(1992年GNP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增长13.4%),从而出现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高物价上涨。其间,1992年——1993年上半年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94——1995年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用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话说就是:原来的产业结构失调,经济要发展的话,有些关键性的产品短缺就严重了,造成“瓶颈”现象,带动了物价上涨,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诱生因素和具体的传递机制决定于各国独特的经济类型和制度因素;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结构型通货膨胀不具有通用性。分析中国的结构型通货膨胀,必须从我国的经济和体制的特征来寻求原因。在中国主要是产业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农业部门生产力发展滞后,农副产品长期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和工业部门需要(特别是在80年代末)。其二是工业部门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严重脱节,加工工业相对过剩,而能源材料工业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其三是在某些部门投资过量的同时,某些部门投资则明显不足。首先是农业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农业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时有下降,我国农业所得到的资金支持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不相称。其四是非物质生产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也存在着内部结构失衡。1985——1992年基建投资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年平均增长27.4%,增长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年均增长为7.2%。总的说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价格不能完全给企业和消费者传递准确信号,因而价格信号对资源分配起不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缺少风险机制,结果仍然是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地达到有效组合,资产存量也无力调整,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治理中国通货膨胀的几点启示。由于通货膨胀是商品经济运作失衡的共有现象,它不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出现的通货膨胀无一不是商品经济运作严重失衡的结果。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及特点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有助于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笔者认为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第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如价格、工资改革等)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如金融、财政、税收、投资体制的改革等)则应加快。1996年,我国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成功,通胀率控制在6.6%,“软着陆”的努力已初步实现。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胀教训告诉我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把加速发展等同于上速度,而为了加速增长就盲目投资,形成投资膨胀,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如何解决好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致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第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第三,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通胀说到底是个货币现象,货币流通是否正常与货币政策有直接的关系。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说明过去两年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只要我国能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放宽信贷,坚持执行1996年初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M1年增长18%、M2年增长25%的货币增量计划,那么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是完全可能的。第四,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正确确定工资与利润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资及利润对资产的侵蚀;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堵塞生产基金向消费基金转化的各种渠道;四是接受90年代价格放开的口子偏大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占80%以上的教训,要切实实行定价合理和比价合理的原则,要求定价采取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率的定价方法,并规定最高限价;同时制定合理的比价原则,避免价格轮番上涨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别是对于在需求压力下最易涨价且供给弹性低的基本消费品,应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保障这类产品的价格稳定和供应;五是建立和完善对个人收入财产的累进税制度,以限制高消费倾向,并相应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五,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物价。目前,我国流通秩序混乱,反映了我国尚缺乏在市场经济中调控物价的有效机制。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明与社会道德,鼓励合法的劳动致富和正当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专利法等法规,从法制上保证经济良性运转,流通秩序井然。此外,要根据国内商品供求情况,对某些严重短缺的商品可通过扩大进口,缓和国内供求矛盾,利用国际市场来平抑国内物价。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缓慢和产业结构失衡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1992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特点。有资料表明,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不少省、市把汽车、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列为支柱产业,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这样搞下去,必将出现新一轮投资规模更大的重复建设,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对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正确决策,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根据复杂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那么,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我为您分享。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正确决策,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根据复杂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但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加以分析,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消费需求并未有效放大,商品零售价格和消费价格指数负增长的趋势还未根本改变。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针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下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减少,手中无钱谈何消费,仅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无法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继续拉大,就使得农村消费市场发展迟缓。目前城市消费已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消费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扩大消费就必须面对拥有九亿农民的农村市场,而积极财政政策中涉及农村的太少,国债项目只不过是农村电网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等,资金投入少。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在企业改制、机关减员等改革风险以及对未来生活“不可预知风险”的压力下,消费愿望受到抑制。增发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受益者90%是城市。再加上提高工资,增加失业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发放等措施,应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主要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下岗、失业的仍在发展,居民存钱防变、防难意识有增无减。随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原有实物性、集团性、福利性消费逐渐减少,原有体制内居民自主性支出增加。这些居民已习以为常的生活依赖条件的变化,使居民认为未来生活变数太大。减收增支的预期、下岗失业的威胁都导致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   其次,国债项目投资一元化倾向严重,配套资金货币投入少,实物投入大,民间投资并未扩大,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受到一定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是积极财政政策在财政支出和投资本身的导向及结构问题。在积极财政政策国债资金项目安排中,一般比较偏重于资本密集、规模较大并且与公益事业相关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侧重于社会效益,项目自身经济效益甚微,甚至设施运行费还需要今后财政负担。因而使得国债项目中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地方转贷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以及地方各种形式配套资金。国债项目安排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规模以及其他社会民间资本适于参与的生产建设项目则比较少地考虑,但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未能很快启动非政府的社会民间投资。同时由于当前市场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市场变化较快等因素,企业很难选准一个好的投资项目,于是企业资金就更多的采取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再加上金融体制和信贷政策的运用上存在问题,导致了积极财政政策难以迅速带动民间投资。据统计,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约7500亿元,扣除政策性银行贷款、地方政府预算内外拨款以及地方政府以土地、减免税费、以原有设备投资、以当地出劳力代投等形式投入的配套资金,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等其他投资很少介入。   第三、金融政策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力度不够,调控效果不明显。近三年来,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先后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准备金利率和再贴现率,主要是力图刺激投资、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促进和带动经济增长。但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对市场利率并不敏感,预期的反应较为迟缓。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推出了居民购房、购车等新消费贷款,但由于一般居民所向往和热望的私人住宅和小轿车的价位与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差距甚远,所以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即使银行多次降息,居民仍倾向于储蓄和持有货币,因而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流动性较弱。   第四、国债投资在项目确定、施工进度、项目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国债项目安排点多面广,使有限资金不能集中于重点城市和重点项目。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各级政府和计委在申报和安排国债项目时,大多以为本地区多争取国债资金并兼顾到各地市、各部门的项目和利益平衡为出发点,为照顾面,将一些前期工作不完备、配套资金不落实的项目申报并安排了国债资金。如某省1999年的66个国债项目,分布于全省各地、市、县,而且在申报国债项目时有23个未完成可研和初设。其次,国债资金下拨迟缓,工程项目大多不能按国家计委下达的投资计划如期完工。上述66个国债项目共获取国债资金19.2亿元,但至2000年8月末未拨付项目建设单位资金达3.6亿元,更有甚者1998年国债资金尚有3500万元滞留在主管部门。还有8个项目按国家下达计划应于2000年7月前交付使用,但仍在建设中。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投资计划下达晚,资金到位慢制约了工程进度,如1999年国债项目国家计划下达始于当年8月,中央财政资金下拨始于9月,只有一个季度的施工时间,年度投资额难以完成。   最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紧张,偿还债务风险加大。一方面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在加速膨胀。1998年中央财政赤字900多亿元,发债额6500亿元;1999年赤字增至近1800亿元,发债额4000多亿元;2000年赤字高达2500多亿元,发债额4000亿元。中央财政面临着还债高峰,1999年中央财政还本付息金额达2300亿元。另一方面,增发的长期国债中有很大部分通过转贷形式交给地方有偿使用,而项目又大多是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甚微的公共设施,地方财政承受还本付息的能力令人担忧。还以某省为例,1998、1999两年共使用国债转贷资金36.7亿元,2000至2005年共须支付转贷资金本息18.38亿元。如果再加上每年新增数额,金额将超过25亿元,考虑政府本身已有的内外债,还债数额将超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额,财政收支压力大。   积极财政政策问题的建议   首先,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应加大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以及高科技产业投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因能得到效益的保证,也必然会带动国有企业和社会民间投资,银行贷款也会相应跟上。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扩大院校教学和住宿规模,招收更多学生,这样既解决大量待业问题,又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教育消费是现在的热点,居民在这方面舍得花钱消费。金融政策方面要调整信贷政策,积极开展院校建设贷款、上学贷款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另外,在安排国债项目时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多安排一些小城镇建设、生态农业、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建设、山区造林项目,赈灾扶贫工程,为农村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为目标的扩大需求的政策,在我国目前可能会取得比投资拉动政策更好的效果。适当增加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制度需要财政支持的改革要制定反周期的操作。对居民支付的改革费用进行适当的货币化补偿,以减轻居民支出中的改革费用负担,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进而刺激消费。同时以此提高部分企业的经营效益,并进而增加职工的收入等,从而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另外,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应考虑对农民按其耕种的土地予以适当的财政补贴,籍此提高农民收入,扩展农村消费市场。   第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十分必要的,但应当更多地由地方政府来担当。因为地方政府能够更清楚地分析各个项目之间的机会成本或比较收益,也会慎重考虑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相应确定重点项目,并且施工组织和管理也更直接和便利,达到既缩短工期又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而且社会公众也能够更透明地予以监督和评价。   最后,扩大需求政策应当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已经比较大,其中包括农村流入城市、国有经济停产待业以及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等等,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促进和保证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才能感到未来生活稳定有保障,并消除消费心理压力,逐渐增加信用消费,形成持续有效的消费需求,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建议在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同时,可否考虑增发专项社会保障国债,为社会养老基金、失业基金等筹集长期资金。   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   既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一种长期的政策选择,那就必然有一个政策调整或政策转换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预作准备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出现或找到替代当前财政政策“拉力”或“推力”的因素和条件。就是说,要逐步改变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重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用其它的推力来加以替代或置换,从而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我以为,从中长期看,这样的因素或拉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消费替代。即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逐步减轻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这方面可供选择的措施很多,如有序推进银行的消费信贷;适当增加财政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转移性支出数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和农民收入,为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奠定基础,等等。   2、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社会资金是永远流动和相互转化的。为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了某些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以外,民间和企业投资的增加,就能为政府基于拉动经济增长目的而进行投入的适时退出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我国是存在很大潜力的。比如,尽快减轻企业沉重的非税负担,改变有些企业存在的费大于税状况所能产生的企业投资潜力,就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同时,只要引导有方、政策得当,激活我国巨额储蓄存款余额和游资的利用机制,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又比如,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经济手段,以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3、出口需求替代。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但通过深化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改善政策激励措施,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途径所能产生的能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去年在引进外资方面所创造的成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中信证券:四季度的财政扩张能否拉动信贷增长?

   报告要点    政策层定调2019年年内的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以稳增长,同时央行已经宣布降准,银行体系流动性得到补充。若2019年4季度财政支出有所增加,四季度内资产荒局面是否会有所转变?信贷增速会大幅度走升吗?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财政扩张可以“稳增长”,但依旧没有解决目前“资产荒”的问题,信贷增速大规模反弹预计不会出现。   若2019年4季度财政支出有所增加,四季度内资产荒局面是否会有所转变?信贷增速会大幅度走升吗?本文详细的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财政-货币”协同实践经验,而目前恰逢中国“积极财政”与央行降准同时出现,因而信贷增速能否在四季度反弹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球经济体均进入了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令全球政策层发现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美、欧、日、中的经济增速与无风险利率均产生了趋势性下降,同时,货币政策上的宽松也从未停止。回顾美国日本的经验,“财政-货币”协同对支持经济增速有一定帮助。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甚至通过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创造总需求是美国日本的“财政-货币”协同路径。观察美国两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我们发现单一的货币刺激往往效力不足。    货币政策在私人部门经济活动不活跃的时期遇到了困难,但我国并不完全具备“财政货币化”的条件。 私人部门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困扰着各个主要经济体。因此,“财政-货币”协同问题开始被大家重视。但常规意义上的“财政-货币”协同更依赖于私人部门去杠杆背景以避免大规模的财政挤出。中国目前下行的信贷需求指数与3季度不亮眼的金融数据都说明中国信贷促进措施在面对信贷需求问题时均有无法解决之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确定中国私人部门已经进入去杠杆进程,因此“货币支持财政”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值得商榷。    四季度宽财政预算空间有限。 多个省份公布的四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中,暂无新增内容。 其次,假若四季度政府选择加杠杆融资,会面对一定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扩张可以在总需求弱化的时期为经济提供消费、投资需求,但如果财政扩张的承诺是暂时的,财政扩张在当期的购买就会改变私人部门的跨期决策,引发财政的“挤出效应”。 最后,积极财政项目投放则需要解决信贷配套问题。 虽然2019年以来地方债发行与财政支出双双前置,但由于社会资金的参与度不够,基建投资仍难未明显好转,这也是当前专项债高增而基建和经济双双疲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债市展望: 我们认为,如果四季度要实现财政扩张,需要财政政策在地方项目上发力:但收入侧在预算空间和发债余额上有所承压,同时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也是一大难点。首先,四季度宽财政预算空间有限;其次,假若四季度政府选择加杠杆融资,则会面对一定的“挤出效应”;最后,积极财政项目投放则需要解决信贷配套问题,但专项债作项目资本金的项目覆盖不广泛。 我们认为四季度宽财政的变化大概率不会改变优质资产缺乏的局面,对信贷需求的判断依旧以中性为主,依旧重视观察13%的信贷增速判断(由降准金额推算)。综上所述,我们维持前期判断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区间在2.8%~3.2%的判断。    正文   9月4日,金融委会议提出“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同期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政策层定调2019年年内的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以稳增长,同时央行已经宣布降准,银行体系流动性得到补充。观察公共财政支增速与信贷增速的关系: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与信贷增速似乎近来出现了一定的相关性。那么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较为火热的“财政-货币”协同问题值得研究(“财政-货币”协同在弱需求时期的成功使得相关讨论较为火热,包括布兰查德《公共债务与低利率》、伯南克“直升机撒钱”理论等。这也使得部分声音认为在财政投放的大力支持下,四季度信贷有望实现反弹)。   若2019年4季度财政支出有所增加,四季度内资产荒局面是否会有所转变?信贷增速会大幅度走升吗?我们认为:首先,2019年四季度财政预算内赤字空间有限,预算外举借地方专项债的额度也有限,政府在四季度大幅加杠杆有一定阻力;其次,若四季度通过政府加杠杆与财政项目发力的方式稳经济,政府加杠杆会引起银行资产配置的挤出效应;财政项目发力效果需要关注,但仍需要解决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财政扩张可以“稳增长”,但依旧没有解决目前“资产荒”的问题,信贷增速大规模反弹预计不会出现。    为何关注“财政-货币”协同问题?    全球经济体均进入了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令全球政策层发现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美、欧、日、中的经济增速与无风险利率均产生了趋势性下降,同时,货币政策上的宽松也从未停止。日本、美国、欧盟纷纷触及零利率下限,但经济并未恢复长期增长。随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行动,日本央行的QQE+YCC(量化加质化货币宽松+收益率曲线控制)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的资产购买计划均未明显奏效,单纯的货币政策似乎无效。而长期低于经济增速的名义利率也令发债的成本不断被稀释,财政扩张主导的经济刺激似乎变的越发有利可图。    回顾美国日本的经验,“财政-货币”协同对支持经济增速有一定帮助。 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甚至通过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方式来创造总需求是美国日本的“财政-货币”协同路径。观察美国两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我们发现单一的货币刺激往往效力不足:美国仅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存在降息政策+联邦财政大额赤字的“财政-货币”协同,而2017年特朗普减税计划则遇到了美联储的加税周期,使得该轮财政刺激并未实现持续的经济反弹。   日本在“财政-货币”方面始终走在前列。为了提高日本通胀和改革日本经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的12月射出了“三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改革经济。尽管“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确有效果,每一轮财政放松也都会带来经济增速的上行,但日本至今并未放弃财政正常化的努力。这种政治上的反复使得刺激效果不佳:日本政府宣布10月1日起,日本将消费税税率从8%提高至10%,这再次增加了居民对日本经济前景的不安,并开始消解前期财政扩张的努力。    货币政策在私人部门经济活动不活跃的时期遇到了困难,但我国并不完全具备“财政货币化”的条件。 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持续降息、投放回购)抑或非常规货币政策(资产购买计划、QE)均可以补充银行体系资金,但便宜的信贷供给并不意味着信贷增长。私人部门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困扰着各个主要经济体。因此,“财政-货币”协同问题开始被大家重视。 但常规意义上的“财政-货币”协同(财政政策借由货币当局购债发力)更依赖于私人部门去杠杆背景以避免大规模的财政挤出。 中国目前下行的信贷需求指数与3季度不亮眼的金融数据都说明中国信贷促进措施(小微信贷促进、LPR改革)在面对信贷需求问题时均有无法解决之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确定中国私人部门已经进入去杠杆进程,因此“货币支持财政”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值得商榷。    四季度的财政扩张能否拉动信贷?   我们认为四季度如果要实现财政扩张,可能需要财政在地方财政项目上发力:但收入侧在预算空间和发债余额上有所承压,同时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也是一大难点。    四季度宽财政预算空间有限。 “财政-货币”协同要求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的支持下直接增加政府支出,而我国目前预算内赤字余额已然不多:全国人大财经委批准2019年中央政府预算财政赤字规模2.76万亿元,截止8月财政赤字规模已达到2.18亿元,仅剩余5800亿元额度。预算外部分,根据财政部数据,目前全国36个拥有发债权的地方(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北京、辽宁、大连、上海、浙江、宁波、福建、江西、广东、深圳、广西、四川、新疆、厦门已经完成了今年新增债券发行任务。根据各省份公布的政府四季度债券发行计划表数据,包括宁夏、四川、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暂时还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内容。因此,即使四季度提前发行2020年专项债,债务总额也可能有限。    假若四季度政府选择加杠杆融资,则会面对一定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扩张可以在总需求弱化的时期为经济提供消费、投资需求,但如果财政扩张的承诺是暂时的,财政扩张在当期的购买就会改变私人部门的跨期决策,引发财政的“挤出效应”(“李嘉图等价”)。9月24日,易纲行长表示“我国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不急于效仿其他国央行的大规模降息或量化宽松政策”。 由于我国货币投放机制依然以银行为核心,而央行释放准备金、银行再购债这一路径与美日的“财政-货币”协同路径不同,二者不可直接类比: 因为银行的配置行为会挤出银行的信贷,观察2014年以来的数据可以发现,银行持有的利率债同比与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呈现负相关,挤出效应在近期银行系统准备金相对不足的时期更明显。同样的,观察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与各项贷款增速的关系:2017年下半年起二者就有比较明显的负向相关关系——目前中国的政府加杠杆进程的确对信贷增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故而我们认为财政四季度加大规模举债收益较小,出现的概率也较小。    积极财政项目投放则需要解决信贷配套问题。 我们在前期专题《债市启明系列20190814—沉寂的基建能否重振旗鼓?》中曾指出,虽然2019年以来地方债发行与财政支出双双前置(虽然支出慢于发行,后述),但由于社会资金的参与度不够,基建投资仍难未明显好转,这也是当前专项债高增而基建和经济双双疲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2019年以来,财政存款始终保持对较高的位置,这就是财政支出发力有所困难的表现:社会资金不愿参与,那么信贷需求自然无从谈起。    专项债作项目资本金是信贷的利好政策,但目前覆盖不广。 2019年6月,《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明确专项债可作重大项目资本金;9月国常会明确将专项债可作资本金的项目扩展到10个领域。由于专项债涉及项目往往资质较优,该政策无疑是对信贷投放的一大利好。但依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目前全国共有9个项目将专项债资金用作资本金,总额度仅68亿元,总体来看这一模式覆盖面仍不广。其次,截止2019年9月,全国共发行新增地方专项债供给21297.3亿元,已经基本达到了年初定下的发行目标。而上调今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的流程复杂,收益相对有限,故而我们预计“提前下达部分专项债额度”并非意指四季度专项债将有大额度的新增。预计四季度预算外财政发力的空间不大。   同时在目前看来,中国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处于缓慢加杠杆和边际去杠杆进程中,2019年迄今的财政发力似乎并没有显著的带动私人部门的支出增加,挤出效应可能更占主流,这可能说明“财政-货币”协同生效所需的私人部门去杠杆背景可能并没有在中国出现。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财政扩张可以“稳增长”,但依旧没有解决目前“资产荒”的问题,信贷增速大规模反弹预计不会出现。    债市展望   我们详细的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的“财政-货币”协同实践经验,而目前恰逢中国“积极财政”与央行降准同时出现,因而信贷增速能否在四季度反弹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四季度要实现财政扩张,需要财政政策在地方项目上发力:但收入侧在预算空间和发债余额上有所承压,同时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也是一大难点。首先,四季度宽财政预算空间有限;其次,假若四季度政府选择加杠杆融资,则会面对一定的“挤出效应”;最后,积极财政项目投放则需要解决信贷配套问题,但专项债作项目资本金的项目覆盖不广泛。我们认为四季度宽财政的变化大概率不会改变优质资产缺乏的局面,对信贷需求的判断依旧以中性为主,依旧重视观察13%的信贷增速判断(由降准金额推算)。综上所述,我们维持前期判断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区间在2.8%~3.2%的判断。 (文章来源:明晰笔谈)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7年财政政策分析【2017年国家财政政策】

  在敲定2017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这一基本走向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的运作方向。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2017年国家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国家财政政策   在敲定2017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这一基本走向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的运作方向。显然,财政政策接下来所能扩充的想象空间无疑要大得多;不仅如此,财政政策集中面向实体经济领域,有乘数效应,对未来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愈加直接与更为直观。   财政政策必须走到前台   观察发现,过去两年央行普降存款准备金率4次,降息5次,但经济增长却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表明货币政策已经遭遇边际效益递减。鉴于基础性货币的存量已经十分庞大,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相当有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必须走到前台。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在过去5年以年均3.64%的速度递减,2016年11个月再度同比降速1.9个百分点,这一状况无疑约束了财政政策尤其预算支出能力所能拓展的积极空间,政策的力度只能转向依靠赤字的路径上来。   按照财政预算法案,2016年我国赤字率为3%,但3%只是国际公认的财政赤字率安全上限,而基于过去30多年我国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存量以及波幅并不剧烈的经济运行生态观察,即便略超3%的赤字水平也不会构成很大风险。2017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极有可能再往上浮动0.5个百分点,其中最有可能的选择路径是,在发行国债的同时,重点加大地方债的发行力度,即在2016年新增1.18万亿元的基础上,地方债增量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相应的,地方债置换规模也将突破5万亿元。这样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效维系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20%的增长速度,对6.5%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构成平台支撑。   适度提高赤字率也是为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提供必要的支持,而降低税费也是体现增强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要求。继全面推开“营改增”之后,下一步最有可能降低的是工商业增值税税率。目前工商业增值税税率为17%,而服务业增值税税率为6%,工商业增值税税率明显高于服务业。虽然增值税税率的调降幅度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未来分步下调至10%还是极有可能的。与减税相比,降费更有想象空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除了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物流成本外,重点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如政府繁多的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社会保险费用等等。2015年“营改增”减税2000亿,2016年减税5000亿,再加上已经启动的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措施,保守匡算,即便是2017年不增加减税降费新举措,减税降费规模也将达到7700多亿元。   财政政策   不拘囿于公共财政范围   当然,财政政策的积极有效并不拘囿于公共财政范围,放大PPP等社会融资的能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在用好1800亿元的国家级PPP引导基金的同时,针对民间资本的投资的预期管理将进一步加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这无疑给社会资本参与PPP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意味着,作为替PPP护航的重要的力量,有关PPP的立法在2017年将提上议事日程。另外,财政部也明确禁止地方政府不能以PPP变相发债融资,同时提醒民间资本或有债务并不属地方政府偿债范畴,这有利于民营资本隔离投资风险。重要的是,按照参与标的,PPP项目也不会停留在市政建设和交通领域等基础设施领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投资环境不断为政策热度所烘暖,投资动能日渐为制度改良所激发。如果说2016年是PPP机制的蓄势与蛰伏之年,那么2017年必定是民间资本的发力与加码之年。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PPP全部入库项目10471个,总投资额12.46万亿元,实际落地率达26%。另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至9月,PPP入库项目及投资额月均分别增加386个和0.48万亿元,表明PPP项目需求正在不断加大。据此,我们判断,2017年PPP落地规模将显著高于2016年,预计为2万亿元至3万亿元。公共财政所催生的乘数效应可见一斑。   必须使资金配置   精准发力   由于财政预算的运筹能力受限,同时赤字率还会产生不小的偿还成本,并且民间资本投资更注重商业回报,因此,作为财政政策积极有效的题中之义,就是必须使资金配置能够精准发力,在彰显公共服务职能作用的同时,也能清晰地反映市场化的收益预期。本着这一原则,未来在进一步“补短板”以及适度加大铁路、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资金供给的同时,财政政策会向涵盖棚户区改造与地下管廊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同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财政政策也定会向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还湖还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不过,在资金配置上,城市基础设施可能采取以公共财政为牵引并吸收社会资本大规模加入的方式,而由于商业预期不明,农村环境治理主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资料显示,在2015年完成了580万套改造和2016年改造完成600万套的基础上,为期三年的1800万套棚户区改造已是目标在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将从地上转向地下。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约50万公里,地下管廊长度却不足1000公里,不仅现有承载与消险能力薄弱,更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提速的需要。据测算,仅“十三五”期间,我国地下管廊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4000亿元,相应所能产生的市场需求将超过6万亿元,这仅是为期5年的旧网改造所能产生的市场拉力,一俟10年后城市地下管廊全部完善,最终所带来的投资倍增效应更是值得期待。按照住建部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产业产值将达2000亿元、年均增速达20%的量化目标,由此将激发与创造出可观的市场需求。   2017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12月29日,一年一度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于这次会议将部署2017年财政工作,透露来年财政政策动向,这涉及20多万亿元财政资金的分配,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而11月新任财政部部长的肖捷,也是首次主持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这也让这次会议内容成为市场焦点。   肖捷在总结回顾了2016年财政工作后,开始部署2017年财政工作七大任务。   其中,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排在首位,这意味着财政工作将把稳增长放在首位。   稍早时候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2017年财政政策定调为“积极”,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此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落实这一部署,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在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滑,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支出规模,这透露出明年财政赤字率有望继续扩大。根据年初预算报告,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赤字率为历史最高的3%,接受第一财经采访多位专家认为2017年赤字率将突破3%。   最近一段时间,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的呼声不绝,此次会议给出了明年减税降费大方向。   肖捷在此次会议给出了明年减税降费五大要点:继续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扩大减税效应。研究实施新的减税措施。进一步清理规范基金和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公开中央和各地收费目录清单。落实好其他已出台减税降费政策。   无疑,明年新的减税措施最令人期待,而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的清理规范则更关键。营改增在今年实现了5000多亿元的减税目标后,明年减税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积极财政政策除了减税降费外,还有支出。   肖捷表示,2017年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全面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保障重点领域开支需要。   问题来了,增加的支出将用于哪些重点领域?答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五大任务。   财政部明年工作第二大任务,就是贯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推动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而首要就是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   2016年财政部设立了千亿规模的去产能专项资金,通过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和货币化安置,来推动去库存。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大幅增长,来支持补短板。   2017年这些方面还将继续得到中央财政大力支持。   肖捷表示,继续支持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支持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落实精准扶贫要求,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并进一步加大统筹使用力度,全面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资产收益扶贫等工作等等。   明年财政工作的第三大任务,就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涉及财税改革内容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个税改革。肖捷表示,研究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   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2017年个税改革方案有望公布。下一步个税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的同时,增加对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从一位熟悉个税改革方案的人士处了解到,未来针对中低收入者的减税方案主要是在现有基本扣除的基础上,考虑增加专项扣除项目,比如子女教育项目、住房贷款项目等,而且是以整个家庭为单位。   除了个税改革外,肖捷还提出继续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水资源税试点范围。贯彻税收法定原则,配合做好烟叶税等税收立法工作。起草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今年水资源税在河北率先试点,明年试点范围将扩大至其他省份。烟叶税有望从条例升级为法律。环保税已经获得通过,具体细节问题还需环保税实施条例来明确,以确保2018年环保税正式实施。   除了上述税制改革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也将继续深化,比如预算法实施条例将加快修订等。   另外,财政部还将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   明年财政工作会议剩下的四项重点工作,分别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有效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财政可持续;深化国际财经合作,服务好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大局。   在备受关注的地方债问题上,肖捷表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妥善处理存量政府债务,加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力度。加强对地方落实债务管理制度情况的监督。加大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和问责力度。深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强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

通货膨胀的治理(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分析)

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需求拉上。这是指经济运行中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即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成本推动。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会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性通货膨胀。结构因素。除了总量因素之外,即便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对于这类通货膨胀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模型。一种是以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为对象的北欧模型。由于小国是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从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传递到不开放经济部门,从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另一种模型是以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二元经济中资本短缺、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低等结构因素的制约下,要发展经济,往往要靠赤字预算、多发货币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如果以消费物价总水平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进、结构失调、制度变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提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大合力,所以,应该说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的物价上涨回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2.通货膨胀对 流通的影响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由于币值的降低,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货币购买力,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也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4.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主要的治理措施有: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4.其他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如何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解决通货膨胀

简单地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老百姓手里有多少钱,一共能购买多少商品和服务),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社会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务)。它们二者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引起经济波动。因此,国家无论采用什么调控手段都是为了使它们达到平衡同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违背了货币发行规律,不是多发了,就是少发了,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不相符合,所以无论是使用货币政策也好,还是财政政策也好,都是要调节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们不要过多或过少。具体说: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共有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长期治理,至今年年初才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来看,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波峰是在1980年,零售物价上涨率从上年的2.0%上升为6.0%,生活费用指数增长率从上年的1.9%上升为7.5%。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年期间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年均递增24.4%)和大幅度调高职工工资(年均上升16.6%),实质上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了收入膨胀,进而引起消费、投资和货币膨胀。第二次波峰是在1985——1987年,通货膨胀出现温和的持续发展,零售物价上涨率保持在6.0%——8.8%之间;生活费用指数增长保持在7.0%——11.9%之间,财政对物价补贴增长率则急剧下降。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物资需求膨胀所引起。从消费方面看,这一阶段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1.4%,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5.1%;从投资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6.6%,工业企业生产贷款年均增长21.4%。投资膨胀带动收入和货币膨胀,使公开通货膨胀率年平均达到7.0%,主要是属于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第三次波峰是1988—1989年,通货膨胀率首次突破两位数进入奔腾似的通货膨胀。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18.5%,生活费用指数增长达20.3%。尽管1988年国民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1.4%,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结构失衡、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加剧,企业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等等,使这一时期爆发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说,这次通货膨胀既有结构性和需求推动的影响,又有成本推动的作用,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综合症”。因而政府不得不从1989年开始采取“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第四次波峰是从1992年到1995年,其中199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3.2%,1994年上升到18.0%。造成这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集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银行资金大规模的高速增长(1992年GNP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增长13.4%),从而出现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高物价上涨。其间,1992年——1993年上半年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94——1995年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用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话说就是:原来的产业结构失调,经济要发展的话,有些关键性的产品短缺就严重了,造成“瓶颈”现象,带动了物价上涨,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诱生因素和具体的传递机制决定于各国独特的经济类型和制度因素;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结构型通货膨胀不具有通用性。分析中国的结构型通货膨胀,必须从我国的经济和体制的特征来寻求原因。在中国主要是产业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农业部门生产力发展滞后,农副产品长期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和工业部门需要(特别是在80年代末)。其二是工业部门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严重脱节,加工工业相对过剩,而能源材料工业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其三是在某些部门投资过量的同时,某些部门投资则明显不足。首先是农业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农业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时有下降,我国农业所得到的资金支持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不相称。其四是非物质生产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也存在着内部结构失衡。1985——1992年基建投资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年平均增长27.4%,增长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年均增长为7.2%。总的说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价格不能完全给企业和消费者传递准确信号,因而价格信号对资源分配起不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缺少风险机制,结果仍然是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地达到有效组合,资产存量也无力调整,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治理中国通货膨胀的几点启示。由于通货膨胀是商品经济运作失衡的共有现象,它不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出现的通货膨胀无一不是商品经济运作严重失衡的结果。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及特点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有助于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笔者认为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第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如价格、工资改革等)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如金融、财政、税收、投资体制的改革等)则应加快。1996年,我国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成功,通胀率控制在6.6%,“软着陆”的努力已初步实现。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胀教训告诉我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把加速发展等同于上速度,而为了加速增长就盲目投资,形成投资膨胀,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如何解决好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致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第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第三,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通胀说到底是个货币现象,货币流通是否正常与货币政策有直接的关系。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说明过去两年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只要我国能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放宽信贷,坚持执行1996年初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M1年增长18%、M2年增长25%的货币增量计划,那么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是完全可能的。第四,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正确确定工资与利润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资及利润对资产的侵蚀;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堵塞生产基金向消费基金转化的各种渠道;四是接受90年代价格放开的口子偏大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占80%以上的教训,要切实实行定价合理和比价合理的原则,要求定价采取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率的定价方法,并规定最高限价;同时制定合理的比价原则,避免价格轮番上涨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别是对于在需求压力下最易涨价且供给弹性低的基本消费品,应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保障这类产品的价格稳定和供应;五是建立和完善对个人收入财产的累进税制度,以限制高消费倾向,并相应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五,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物价。目前,我国流通秩序混乱,反映了我国尚缺乏在市场经济中调控物价的有效机制。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明与社会道德,鼓励合法的劳动致富和正当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专利法等法规,从法制上保证经济良性运转,流通秩序井然。此外,要根据国内商品供求情况,对某些严重短缺的商品可通过扩大进口,缓和国内供求矛盾,利用国际市场来平抑国内物价。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缓慢和产业结构失衡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1992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特点。有资料表明,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不少省、市把汽车、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列为支柱产业,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这样搞下去,必将出现新一轮投资规模更大的重复建设,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对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使用对产出和利率产生什么影响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组合使用对产出和利率产生的影响如下:1、财政货币化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利率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财政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宽货币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持流行性,更是为了保证政府部门的债务发行。2、货币财政化也可以节省财政支出。货币财政化下,央行通过定向投放流动性,重点梳理特定产业的信贷传导,在不增加赤字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部分职能由货币政策承担,由于支出的主体不是政府部门,因此政府部门杠杆率的增长更加温和。扩展资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1、施政主体不同货币政策:一般是指银行政策,主要是由中央银行通过价格手段或者数量手段,执行单位一般也是各个银行或者是金融机构等;财政政策:政府机构,比如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通过税收政策等在宏观调控上和供给上进行调控。2、施政对象不同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性机构,一般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从而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财政政策:政府机构税收单位,一般政策直接作用于总需求,财政政策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但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

为什么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对有效性

财政赤字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问题。”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对财政赤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2 ] 。从整个财政赤字理论的发展历史看,最具有革命性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3 ] ,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这个简单的等式很好地描述了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预算赤字增加导致国民储蓄减少、有多大效应。直到20 世纪70 年代,凯恩斯主义的这种观点主宰了整个经济学界。尽管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滞胀的原因,使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从1970 年代开始逐步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位置,主要有3 种观点[1 ] ,供给学派主张削减政府公共支出,同时实施减税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国民储蓄的减少对利率水平有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一是财政赤字有益论,综合考虑各学派有关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对Gale 和Orszag 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和拓展、货币供给效应等的分析。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改进之处主要在于,称之为“挤进效应”。二、经济增长、利率。因此,暂时的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削减会立即对总需求产生相当数量的影响,总需求的增加提高了私人投资的利润率,公众中的很大一部分或者是缺乏远见的或者是受流动性约束的财政赤字;供给学派认为不能仅仅根据财政赤字规模的大小来对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关键是导致财政赤字的根源是什么。为了实现经济长期增长。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兴起的各经济学流派有关财政赤字的看法也不尽相同;Gale 和Orszag 虽然建立了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国民储蓄S = 私人储蓄+ 公共储蓄= Y - C - G。其他的一些文献还研究了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就业或失业的影响。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可以围绕这个简单的等式进行。由于对该过程和路径认识的不同,缺乏对财政赤字的贸易收支效应、通货膨胀效应,使私人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乐观而增加投资,诱导国内吸收和进口扩张而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若国内吸收超过国民收入,则贸易赤字,否则贸易顺差。许多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财政赤字并不一定挤出私人投资,以及财政赤字的供给效应,如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为财政赤字融资。同时,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其本身就是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体现,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有利影响,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又有Y = C + I + G+ NX ,可得S = I + NX ,即国民储蓄等于投资与净出口之和。其中,1989) 。Premchhand (1984) 指出, 有无效应。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存在两个基本的区别:一是资源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二是存在大量受流动性约束的居民,总消费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动非常敏感,进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其代表人物之一Barro运用生命周期假说和跨时模型,用数理方法表达了李嘉图的财政赤字中性理论, I 为私人投资, NX 为净出口,认为赤字对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三是财政赤字中性论,认为要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要看财政赤字发生的一些条件,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并在传导机制②和③中加入财政赤字的贸易收支效应。如果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竞争购买资源而产生过度需求,则公共投资将挤出私人投资和消费( Yellen 、汇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吸收理论指出,财政赤字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是否应当平衡其预算赤字。这两股力量决定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到底是挤出效应还是挤进效应。当公共资本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时,将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生产率而与私人投资产生互补作用,即产生“挤进效应”(Aschauer ,1989) ,但并不完善, T 为税收收入, C 为居民消费,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体现在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是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私人储蓄= Y - T -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认为,财政赤字政策不仅无效。这些人倾向在当前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范围外进行消费,公共储蓄= T - G;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公共资本挤进私人资本,作为替代,公共投资挤出私人投资:补充了图1 中的传导机制①和④,财政赤字增加导致GDP 增加和就业增加,则或投资减少,或净出口减少。如Eisner (1989) 认为,提出了一个更为完善和系统的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Saleh 仅仅分别讨论财政赤字对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政赤字有益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财政赤字并非具有挤出效应,反而具有挤进效应。Gale 和Orszag 认为。本文以Saleh 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和Gale 和Orszag 提出的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有害或无关紧要,尽管财政赤字提高了利率,缺乏逻辑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财政赤字可能刺激储蓄和投资。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有利;宏观经济效应;传导机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Gale 和Orszag 提出的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和Saleh[5 ]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都指出。如果经济中的资源初始时未充分利用,则国民收入增加,进而产生著名的“凯恩斯乘数效应(Keynesian multiplier) ”。由于财政赤字对消费和国民收入均产生刺激作用,储蓄和资本积累并不随财政赤字增加而减少。这样、私人消费、储蓄;二是财政赤字有害论、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上。传导机制①总结的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思路。在凯恩斯主义看来。投资和净出口减少之和正好与国民储蓄的减少相等。净出口的减少意味着贸易赤字的增加、对理论分析框架的解释说明具备可持续性是财政赤字政策有效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 G为政府支出。其中, Y 为GDP ,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概括起来,导致在任何利率水平上增加投资。因此,基本上取决于学者们对某种理论的选择或偏好。一、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最经久不衰的宏观经济争论围绕着联邦政府财政展开。在宏观经济政策的5 个争论问题中,恰当控制的财政赤字给经济带来有利影响。通常、财政赤字与经济周期,为了提高政府债券的吸引力,政府债券的利率水平上升,将阻碍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因此,财政赤字的这种融资方式会产生挤出效应。传导机制②总结的是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思路。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the Ricardian Equivalence) ,财政赤字增加导致的私人储蓄增加的数量恰好等于政府储蓄减少的数量(即财政赤字增加的数量) , 国民总储蓄保持不变[6 ] 。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量恰好等于财政赤字增加量→无需资本内流→GDP 不变→利率不变→汇率不变→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状况不变。因此,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无影响。传导机制③总结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的理论思路。由于S = I + NFI ,则ΔS =ΔI +ΔNFI 。其中,NFI为净外国投资。若国民储蓄下降,或者国内投资下降,或者净外国投资下降,或者是两者的不同组合。这些投资数量的变化会导致价格(利率、汇率) 的不同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私人储蓄增加的数量少于公共储蓄减少的数量,则国民储蓄下降,需要进一步调整,使国民储蓄同国内投资与净国外投资之和再度保持平衡。如果私人储蓄的增加不能完全抵消公共储蓄的下降,若外国资本流入具有无限弹性,则数量调整完全依赖资本流入(ΔS =ΔNFI) 。此时,净外国投资下降,国内资本存量保持不变(ΔI = 0) 。由于国内资本存量保持不变,国内产出(GDP) 保持不变。然而,由于增加的国外借贷(资本内流) 需要偿还,因此,未来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会下降。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资本流入具有无限弹性,利率水平不发生改变。对本币投资的需求增加,因而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吸引外资内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恶化。尽管利率水平不发生改变,更多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减少将来的GNP。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小型开放经济、完全资本流动情况(thesmall open economy viewor the perfect capital mobility view) 。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量少于财政赤字增加量→国民储蓄减少、将来的GNP 减少→资本内流增加量等于国民储蓄减少量(资本完全流动) →GDP 不变→利率上升或不变→本币升值→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因此,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具有有害影响。另外一种可能情况是,国际资本的供给并非具有无限弹性。此时,相关的价格(利率、汇率) 及数量调整与小国开放经济的情况有差异,但最终结果——将来的国民收入下降——仍然相同。在资本不能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国民储蓄下降意味着,在现有的利率和汇率水平下,投资资金出现短缺。由于厂商争夺有限的投资资金,这种不平衡带来利率上涨的压力。利率提高导致国内投资减少(挤出效应,ΔI < 0) 。在封闭经济中,对国民储蓄减少的调整完全来自于国内投资(ΔI =ΔS) 。在资本不完全流动的开放经济中,国民储蓄的减少导致的利率上升,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内投资减少,二是净外国投资下降(即资本内流增加)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利率上升对资本内流影响的程度。这种变化必须足够以保证国民投资(national in许雄奇,等: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传导机制) 等于国民储蓄。利率上升,吸引外资内流,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恶化。根据Elmendrof 和Mankiw[7 ] 的表述,这种情况称之为传统观点(the conventional view) 。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量少于财政赤字增加量→国民储蓄减少、将来的GNP 减少→资本内流增加量少于国民储蓄减少量(资本不完全流动) →GDP 下降→利率上升→本币升值或汇率不变→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此时,财政赤字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利的。传导机制④总结的是不同的经济学学派对财政赤字不同弥补方式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思路上的差异。一般而言,当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通过借债(包括外债和内债) 或发行货币以创造铸币税收入来为其支出融资。经济理论指出,财政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通货膨胀效应依赖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和财政赤字对总需求、总供给等的影响。在货币主义的框架中,财政赤字是否引发通货膨胀取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程度。在财政占优的经济体制中,央行被迫货币化财政赤字而引发通货膨胀。Sargent 和Wallace[8 ]指出,若财政赤字是持续性的,政府最终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并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将以快于实际收入的速度增长。此时,货币当局被迫通过货币创造为政府赤字融资。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框架下,即使央行足够独立,财政赤字支出也可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和利率、物价等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弗里德曼也认为财政赤字能够促成物价上涨和助长过度的政府支出。从微观角度讲,如果政府用公债融资取代税收融资,持有公债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资产(财富) 增加了,消费支出将增加,就会产生扩张性效应[9 ] 而引发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如果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预算赤字的增加就会对总需求产生正效应。总需求的扩张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随之增加,央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增加货币供给并提高价格水平。萨缪尔森在他的名著《经济学》中指出,预算赤字的增大如靠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弥补,则意味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这虽然会增加GNP ,但同时也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和挤出投资。巴罗[10 ]认为,公债不是净财富;在财政支出既定的情况下,税收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相对数量变化,对总需求、利率和资本形成都没有影响,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对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无影响。综观各经济学学派,对现代财政赤字政策争论激烈,观点迥异,但财政赤字政策始终在坎坷中不断发展,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主流政策。各个学派的财政赤字理论都不能完美地解释现实,但都能够在某一方面对现实做出比较成功的解释。三、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理论基础从财政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古典经济学的财政理论体系里,资源的充分就业是在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自动完成的,其思想根源在于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财政政策不起作用,政府应当追求不干预政策或自由放任政策。面对1929 —1933 年的经济大萧条,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束手无策,凯恩斯学派应运而生,经过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认为增加总需求的赤字财政政策(再辅之以扩张的货币政策) 是解决伴随大规模失业的通货紧缩问题的唯一出路,主张实行“逆经济风向而动”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在20 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凯恩斯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之际,新自由主义抬头,出现了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他们极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强有力的干预,认为旨在调控总需求水平的财政政策,不仅不会稳定经济,反而会使经济更加不稳定。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其现代货币数量论为依据,强调货币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主张恢复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后,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所倡导的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一套政策措施出现了危机。这时,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根据“理性预期假说”和“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说,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全盘否定稳定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政府应该放弃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用规则的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面对各经济学派的批评,一批被Parkin 命名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包括曼昆、斯蒂格利茨等) ,坚持传统凯恩斯学派的基本信条,从20 世纪80 年代起,逐渐建立和形成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反驳了需求管理政策无效的观点,对“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理性预期在使政策无效方面的作用这2 个方面提出质疑。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派不但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有用的,而且是有效的[11 ] 。一些转轨国家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制定的改革方案,在实施中不断遇到许多始料不及的巨大困难。这似乎能够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存在某种缺陷,对过渡经济的认识则准备不足。倘若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那么,以增发国债为赤字融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产生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新凯恩斯主义不赞同“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据此得出的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和经验事实也是相悖的。很显然,如果这一定理是成立的,那么财政政策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就是根本无效的。无论是针对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经验研究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Bernheim(1987) 、Masson 等(1995) 、Giavazzi (2000) 等的经验研究都否定了李嘉图等价定理[12 ] 。一般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所必需的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不可能得到满足。Agenor 和Montiel (1996) 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欠发达,资本市场常常受到高度扭曲和压抑,消费者对税收归宿也很不清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很难成立。郭庆旺等对中国的经验分析也证实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刘溶沧等[13 ] ,赵志耘等[14 ] ,付文林、沈坤荣[15 ] ,马拴友[16 ] ,许雄奇[17 - 18 ] 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认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完全否定财政赤字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财政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无影响的理论观点,都不太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状况。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发展过程来看,在过去60 余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或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基本上都是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及其需求管理政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欧、美、日等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尽管有学者否定和政界人士反对,但赤字政策仍然作为最主要的反周期政策被使用,一直到现在从未被放弃过,只是使用的强度和方式随着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罢了。中国财政运行从平衡财政到赤字财政是以1978 年为界限和转折点的。在1978 年以前,中国的财政预算是严格按照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原则进行的,财政支出坚持的是量入为出的原则。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安排了赤字预算自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之后,财政政策就逐步走到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前台。从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扩张财政政策到90 年代初中期的紧缩财政政策,再到2000 年前后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 年前后的稳健财政政策,以及2008 年底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政策中的相机选择性较强,财政政策规模和操作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符合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逆调节要求。中国近年来实施的财政赤字政策也是把扩大社会总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治理(由需求不足导致的) 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有效方式,应该成为中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中国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处在一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且在中国的财政政策中,政府直接投资还是影响经济最主要的手段,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管理实践证实,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反周期的实际操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实践基本上是符合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矛盾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而是一种相对过剩问题,表现出来的是结构性矛盾,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并存。因此,中国应实施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相结的财政政策,不能完全照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财政赤字理论。参考文献:[1 ] Gale William ,Peter Orsza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Sustained Budget Deficits[J ] . National Tax Journal ,2003 (9) :473.[2 ] 尚长风. 公共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4 - 260.[3 ] 郭守杰. 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 - 10.[4 ] 郭红玉. 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M] .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9 - 93.[5 ] Saleh Ali Salman. The Budget Defici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A Survey.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Economics .2003.Working Paper Series.[6 ] Barro R.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 [J ] .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 :1095 - 1117.[7 ] Elmendorf D W,Jeffery B L. Social security reform and national saving in an era of budget surplus[J ] .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0 (2) :1 - 7.[8 ] Sargent TJ ,Wallace N.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 ] .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 1981 (3) :1 - 17.[9 ] Patinkin D. Money , Interest and Prices : An Integration ofMonetary and Value Theory[M] . New York :Harper Row ,1965 :58 - 61.[10 ] Barro R. Macroeconomics [M] . 3d ed. New York : JohnWiley Sons ,1990 :78 - 95.[11 ]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52.[12 ] 郭庆旺. 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22 - 224.[13 ] 刘溶沧. 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 ] . 经济研究,2001 (2) :13 - 19 ,28.[14 ] 赵志耘.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实证分析[J ] . 财贸经济,2005 (7) :8 - 14.[15 ] 付文林. 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 ] . 经济科学,2006 (1) :20 - 29.[16 ] 马拴友.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J ] . 经济研究,2006 (4) :35 - 46.[17 ] 许雄奇. 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 - 2002) [J ] . 管理世界,2004 (9) :24 - 32.[18 ] 许雄奇. 财政赤字与贸易收支不平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证据(1978 - 2003) [J ] . 世界经济,2006 (2) :41- 50.,反对财政赤字及相应的国债政策;货币学派对赤字财政政策也是坚决持反对态度,使该学派又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之中,并在1990 年代以后,继续对一些国家制订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4 ] 。传统凯恩斯学派财政赤字理论的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GDP 增加(乘数效应和挤进效应) →国内吸收增加→恶化贸易收支(或经常项目) 。因此,而且有害。公共选择学派主张约束政府的支出规模,保持财政平衡,但1980 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完善了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试对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决定因素  人们对财政赤字的担心和恐惧主要是因为害怕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有人甚至把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其实,财政赤字只有在赤字融资手段运用的时空不当(导致经济体系中需求过度膨胀),财政赤字的规模超出实际需要(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剩)时,才会最终引致通货膨胀。  要保证财政赤字在不发生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的情况下,促进资本形成,加速经济增长,其安全界限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金来源因素。  (一)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man,1971)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货币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引起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资产动机)的增强,从而引起相应形式的现金余额增长;(2)对实物工资、租金、利息、税收或其他对消费者支付的替代,显然会使货币交易余额增长,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也将引起现金余额的增加。虽然由货币化进程本身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净增量比由已经货币化部门经济活动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货币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它毕竟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由货币化进程引起的额外货币需求量,就是政府在确定财政赤字规模时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3.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政府以赤字为经济发展融资是否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在产出方面,首先要看经济中是否有未加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现成资源存在,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果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和工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和能力,那么,预算赤字可能会使闲置的资源和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增加本国的生产水平,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上抬的压力。  4.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一般而言,只有在更多的货币与更少的产品交易时,赤字融资才会引致通货膨胀压力。因此,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如果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就不大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其最简单明了的理由是,生产的增加或多或少地抵消了公众持有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影响。  5.国际贸易的逆差程度。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逆差,那么,该国的赤字财政就可能是非通货膨胀性的。这是因为:(1)一般而言,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表示该国的货币供给量将趋于降低,而赤字财政则表示货币供给量将趋于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抵消,价格水平不会明显提高。(2)大量进口外国商品和劳务,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国内市场,从而吸纳家庭部门超额的货币收入,缓解供求紧张状况。(3)把有些资源从出口产业部门转移到为国内市场供应商品和劳务的产业部门来增加国内商品和劳务(例如,土地可以从生产出口原材料转向生产国内消费的食品),减少出口的机会,增加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由此可见,在不造成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赤字财政促进经济增长是以国际收支恶化为代价的。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一般来说,财政赤字只要出现,就有可能产生通货膨胀压力。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有无适当而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廉洁高效的管理机构来防止以致消除赤字财政塑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举债能力与征税能力。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一种工具,赤字融资在导致公众的额外收入增加时,政府如果有能力通过举债和征税等手段把这种额外收入的绝大部分筹集上来,那么赤字财政的实施将是成功的(Lewis,1955)。(2)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政府对工资的控制应与对物价的控制同步进行。为了不使工资上涨过快,物价应首先得到严格的控制。一般而言,价格水平上涨,尤其是供给弹性不大的食品价格的上涨,迟早会导致增加工资的要求。在必要时,还必须对消费品的分配加以管制,甚至对有些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凭票制。  7.公众的牺牲精神。赤字融资安全线的确定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因素,即广大民众的理解和牺牲精神。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变得不可避免,政府部门就有责任向社会做出宣传,求得社会各界的配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如果政府坦诚地告诉人民,要保证将来能持久地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惟一的办法就是忍受今天的低生活水平,那也许是更明智的做法。  (二)财政赤字规模的资金来源制约因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财政赤字的规模自然要受经济体系当中有关因素的制约。但是,即使在各种因素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有时却发现,某一财政年度伊始所计划的财政赤字水平,在该财政年度终了时,要比计划的水平低。其原因何在?原来,财政赤字的规模还要受到本国能为赤字融资的资金来源的限制。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渠道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国际资金来源和国内资金来源。  1.国际融资的限制  财政赤字的国际融资渠道至少可以划分为四种,即国际援助、优惠贷款、商业贷款以及外债拖欠。不难看出,前两种方式似乎更好一些,它们可以使赤字国(债务国)不负任何或少负财政负担而使赤字得到部分弥补。所以,赤字国应尽可能地争取这类国际融资方式。但是,一国在—定期间内可供利用的外援和优惠贷款的规模不是赤字国轻而易举就能左右的变量,其规模主要取决于债权国。  外债拖欠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能弥补部分财政赤字而不增加财政负担,但是这一融资渠道无疑使赤字国(债务国)的信用扫地,将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寸步难行,只能作应急之用。商业贷款虽然比较容易得到,但它成本高风险大,如果超过一定规模,会发生外债危机。因此,利用这种融资方式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借款的总额度。  可见,国际融资的规模是否适当,关键在于商业贷款是否适度。衡量外债规模是否合理,国际上通用三个指标:(1)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即债务率不能超过100%;(2)外债余额占当年GNP的比率即负债率要小于25%;(3)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即偿债率要小于20%。当然,一国的外债举借规模不仅取决于该国的出口创汇能力,还与本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有关。以往研究外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文献指出(Alter,1961),在经济增长中外债的累积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不得高于GDP的增长率。  2.国内融资的限制  国内融资规模可以分两部分进行讨论:一是国债融资的规模;二是货币融资的规模。  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一般用四个指标:(1)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即国债负担率,欧盟各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各国的国债负担率不得超过60%,这是衡量整个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指标;(2)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率,这是衡量居民应债能力的指标;(3)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这是衡量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4)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这是衡量国债依存度的指标。  倘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赤字融资就非常容易,但这种融资方式的危险性也最大。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会直接导致货币扩张,若货币扩张提高一般价格水平,就会降低货币单位的实际价值。这种实际价值的减少可以看成是对货币持有者的课税,即所谓的通货膨胀税。(1)当一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其他一些融资来源就将被迫减少。例如,该国得到外国商业贷款和在国内出售债券将更加困难。(2)通货膨胀有可能降低政府的税收收入和出售公共服务的收入(Tanzi and Blejer,1982)。(3)即使通货膨胀不影响其他融资来源,较高的中央银行融资的比率所增加的实际收入也只能达到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超过了那个比率,通货膨胀再高也只是降低实际税收收入,因为构成通货膨胀税税基的实际余额相对于其通货膨胀前的水平有所降低。  二、我国的财政赤字成为低通胀的发展手段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20年,几乎伴随20年的财政赤字,这种持续的财政赤字为什么没有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如何评价赤字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我国的财政赤字已成为一种发展手段  回顾我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财政赤字有效地动员了社会资源,积累了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变革,促进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赤字的这种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即增长效应、改革效应和拉动效应。  1.财政赤字的增长效应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政策的贡献非常突出。鉴于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税收制度因个人所得税比重微乎其微而缺乏弹性,因此,财政政策中的自动稳定政策效果不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相机抉择政策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支出(结果必然是财政赤字),但这些措施不仅是出于短期调整不景气、稳定经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长期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来使用的。史永东(1999)曾利用我们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就中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是过去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我们对史永东的计算结果作了修正,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1981—1996年,实施财政赤字的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特别是1990—1996年,这种财政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贡献率近20%,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37%。(2)在16年经济转型过程中,前9年的财政政策效果远不如后7年的财政政策效果。这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加强,运用财政政策的技巧日臻成熟,技能大大提高了。  2.财政赤字的改革效应  中国的财政赤字极大地支持了经济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改革,二是价格改革。  首先,财政赤字支持了企业改革。(1)减税让利。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造人手,实行了“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政策,到1983年开始的“利改税”,再到1994年的全面税制改革,政府对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比例,从100%下降到55%,再降到33%。这些改革措施,在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财力支持的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政府的财力。而在有关支出并没有同步缩小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2)企业亏损补贴。为了使关系到国计民生企业的生存,为了减轻失业压力,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特别是政策性亏损给予补贴。近20年来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情况:1985年高达25.3%,1986—1990年为18.9%,1991—1995年为9.2%,1996—1998年为4.0%。从财政自身运行的结果来看,减收与增支没有区别,都会使已有的财政赤字加大。  其次,财政赤字支持了价格改革。中国在“利用双轨、走出双轨”,逐渐从计划价格走向市场价格的改革进程中,为了保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价格改革的关键10年(1981—1990年),财政的价格补贴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13.1%。  3.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的财政赤字不仅不具有排挤效应,反而可能有拉动效应。从排挤效应理论来看,财政赤字对民间部门(包括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排挤效应是通过利率机制实现的,即赤字支出推动利率上扬,抑制了民间部门的投资支出。但是,我们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制度使得利率水平对财政赤字的反应灵敏度很小,公债利率对银行利率没有推动作用,因此,财政赤字不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而排挤民间部门投资支出。即使利率与财政赤字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目前经济运行中的民间部门投资对利率变化缺乏弹性。很多经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私人投资对利率反应不灵敏的现象(Rama,1993)。  不仅如此,中国的财政赤字还可能具有拉动效应。学术界认为,拉动效应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财政支出的生产性、投资函数的形式以及资产的替代性。(1)格鲁斯曼和卢卡斯(Grossman and Lu—cas,1974)在分析生产性财政支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时指出,倘若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赤字支出就具有拉动效应。中国在1981—1995年间,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平均占近一半,即48.7%(国家统计局,1998),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况且,绝大部分赤字支出一般都用于为民间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2)巴罗和格鲁斯曼(Barro and Grossman,1976)认为,如果投资函数的形式为I(r,Y)(其中,I为投资,r为利率,Y为国民收入),利率上扬虽然会使投资减少,但国民收入增加却使投资增加,投资最终是增是减,需要考虑这两种相对力量的大小。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如前所述,民间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而经济又是长期持续增长,故赤字支出通过国民收入增加而产生拉动效应。(3)在人们现有的财富主要由货币、公债和股票构成的情况下,如果股票相对于公债的风险越大,以公债融资的赤字支出就会产生拉动效应。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股票的风险大于公债,这也是理论上早已证明了的。  (二)我国的财政赤字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按照中国现行统计方法,(1)1979—1997年,财政赤字比率年均0.88%,同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7.47%,如果算上1998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89%和6.97%;(2)1985—1998年间,财政赤字比率年均0.84%,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3)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财政赤字比率年均2.03%,同期消费价格指数为11.43%。可见,无论以哪种口径计算,最终结果都表明,尽管我国的财政赤字连年不断,但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的连年财政赤字为什么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根据赤字规模决定因素及其相关理论、积极的调整措施进行解释。  1.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国2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 9.8%(国家统计局,1999)。这种持续的实际经济增长大大减轻了财政赤字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况且,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只要实际产出增长率大于实际利率(我国的情况正是如此),长期赤字就是可行的(Feldstein,1976;Hamilton and Flavin,1986)。(2)在转轨过程中,财政赤字动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闲置资源和能力,再加上货币化进程加快,既提高了产出水平,又增加了货币需求,而没有通货膨胀效应。(3)政府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很强。(4)我国民众对政府非常信任,而且具有牺牲精神。经验研究表明,在一个其储蓄者对政府的偿债能力有信心的国家,很容易容纳较大的预算赤字(Congdon,1985,1987)。  2.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对于平抑物价起到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财政补贴作为保证经济改革和社会稳定的积极手段,形成了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以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税收支出、房租补贴等为辅的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体系。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而言,1986—1997年间,这两项补贴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年均17.3%(国家统计局,1998),无疑是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人们对这种“规模大、范围广、渠道多”的财政补贴如何评价(陈共,1998),正是这种财政赤字的成因,不仅支持了价格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直接缓解了物价上涨压力。  3.及时而迅速的财政政策调整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8—1989年出现经济过热现象,这两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8.2%和 18.4%。中央政府从1990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比率从1989年的0.94%降至0.8%,降低了近15%。再加上货币政策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使1990—1992年的经济运行迅速恢复正常,这三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降至3.5%和4.3%的低水平。1993—1995年出现了第二次经济过热现象,这三年的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高达16.6%和18.6%。为此中国实施了“软着陆”战略,财政赤字比率从这三年平均的 1%降至0.78%,降低了近29%,1996—1997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可见,及时而迅速的政策措施调整是避免财政赤字引起持续通货膨胀的有力保证。  三、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财政赤字规模  首先应当说明两点:第一,无论在哪个国家,财政赤字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棘手的政治问题,是经济与政治的接合点(重森晓,1988)。只要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赤字规模(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债规模)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并且没有引起政治危机,那么,这种赤字规模就可以说是适度的。第二,只有全面考虑一国自身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传统等种种复杂因素,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确定合理的财政赤字规模。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公认的科学方法。因此,财政赤字规模的国际比较不失为判断一国赤字规模是否适度的一种可行方法。  (一)赤字规模  1.赤字比率。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英国),赤字比率比较高,平均为3.8%;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赤字比率平均为6%;我国的赤字比率为2%。比较来看,我国的赤字比率低于工业化国家,虽然比发展中国家赤字比率比较高的国家也低很多,但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的赤字比率比较适中。  然而,如果与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同期情况相比,我们就面临解释困境。这些国家在同期不仅没有赤字,反而有1.2%的财政盈余比率。其实,这正是这些国家刚刚完成工业化的成果。如果作比较的话,也许同它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赤字比率进行比较更为适当。1968—1986年(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这些国家的赤字比率平均为3.2%,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赤字比率。  2.赤字依存度。1990—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赤字依存度平均为11%,比80年代中后期(7%)提高了57%;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3%,比80年代中后期(30%)下降了23%;我国的赤字依存度接近23%。比较来看,我国的赤字依存度显然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依存度(17%),与发展中国家赤字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不相上下。这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中赤字支出所占份额较大,财政状况不佳。  (二)内债规模  1.国债负担率。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30%,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债负担率平均为34%,就是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1968—1990年为18%, 1991—1995年为15%)也大大高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5.5%。这表明,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各国不得超过60%的标准相距还很远,国债规模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龚仰树,1998)。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我国的国债负担率虽然比其他国家低,但它们的高国债负担率是债务余额滚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结果。倘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再过三五十年,国债负担率也会很高。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国债余额增长率已经大大高于实际GDP增长率,甚至比名义GDP增长率高。这表明,我国在非经济衰退的正常经济运行时期,要注意控制国债的发行规模。  2.国债依存度。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为10%,赤字规模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5%,新兴工业化亚洲国家(1968—1990年)为9%,都远远低于我国的国债依存度53%。这再次表明,我国中央政府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务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状态。  (三)外债规模  1990—1997年,我国外债的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平均分别为14.9%、8%和80.7%,各指标均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0%、25%和100%。再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来看,1991—1998年我国外债余额增长率平均为13.7%,名义GDP增长率平均为20.4%,这说明,外债余额增长速度没有超出经济发展需要和承受能力。若从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为10.8%来看,外债余额增长速度稍快了些。总之,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外债规模不会造成债务危机。  (四)综合分析  我国的赤字比率比较低,而赤字依存度比较高;国债负担率比较低,而国债依存度却很高,这种现象说明:第一,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对较低,或者说,中央财政动员的社会资源相对要少;二是财政状况本身不佳,但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还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从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出这样一种政策选择:政府目前担心的并不一定是赤字会给经济造成多么严重的不良后果,而是应当采取主动的财政调整措施,改善财政状况。  改善财政状况的措施主要有三:第一,扩大中央财政支出,提高中央财政支出占GDP比率;第二,在中央财政支出占GDP比率不变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增加赤字融资渠道之外的融资来源,即增加税收收入;第三,压缩财政赤字。可是,在这三种途径当中,前两种途径都意味着要增加税收收入,而在短期内要使税收收入大幅度提高是很难的。因而,倘若政治经济形势需要,政府也打算改善财政状况,那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压缩赤字。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是一种两难选择:要改善财政状况,就得使1998年以来的经济不景气状况延长存在,下岗职工增多,已下岗的人再忍受更长时期的无工作痛苦;而要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刺激经济增长,可能就需要以中央财政状况的恶化为代价。  综上分析,第一,无论是从赤字比率还是从国债负担率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还是从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来看,我国目前的赤字规模是比较适度的,不会引起经济混乱,反而从长期来看还能加快工业化进程。第二,鉴于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体系状况和财政体制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收支)划分现状的局限性,无论是从赤字依存度还是从国债依存度来看,无论是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还是从中央财政状况来看,中央财政收支规模过小,以至规模不大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也几乎将中央财政推向崩溃边缘。  因此,我们的总体结论是:目前的财政赤字规模并不可怕,需要关注的可能是财政状况的恶化趋势;而当前是否要竭尽全力改善财政状况,最终取决于决策者是更关心财政状况,还是更关心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如果财政有赤字,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状况是什么

财政赤字,需要弥补,一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弥补,这样货币供应量不变;二是通过中央银行透支来解决,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财政赤字用英语怎么说?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那么你知道吗?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财政赤字的英语说法,欢迎大家学习。   财政赤字的英语说法1:   deficit budget   财政赤字的英语说法2:   financial deficit   财政赤字相关英语表达:   财政赤字和债务 deficits and the national debt   财政赤字货币化 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   财政赤字统计 statistics on government fiscal deficits   财政赤字的英语例句:   1. By 1973 the government deficit equalled thirty per cent of GNP.   到1973年, *** 财政赤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0%。   2. He promised to get to work on the state"s massive deficit.   他承诺着手解决国家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   3. This increases the budget deficit and the need for extra finance.   这就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对额外资金的需求.   4. e , then! Here are two thousand notables, whose property will supply the deficit.   那末,来吧, 这里有两千个显要人物, 他们的财产可以弥补财政赤字.   5.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reased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led to record fiscal deficit in 1982 and 1983.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开支的增加导致了1982和1983年的创纪录的财政赤字.   6.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Friday projected fiscal deficits of $ 4.2 trillion through 2011.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上周五预计,到2011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4.2万亿美元.   7. Larger fiscal deficits will not neutralise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提高财政赤字并不能抵消这些因素的影响.   8. Thereupon the fiscal deficits would surely worsen, once again.   财政赤字也必然会因此再度加剧.   9. We need to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is issue.   这就是我们辩证地看待财政赤字的问题.   10. During Mr Clinton"s terms the economy boomed and deficits became surpluses.   在克林顿先生在职期间,经济繁荣,财政赤字增加.   11. Huge fiscal deficits are a symptom of the crisis, a cause.   钜额财政赤字是危机的症状, 不是原因.   12. Let"s start with the effects of this year"s deficit.   我们先说本年度财政赤字的效果.   13. India"s budget deficit has bee a major obstacle to its economic growth.   财政赤字已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   14. The eurozone also has high fiscal deficits and debts.   欧元区也存在钜额财政赤字和债务.   15. At present, therefore, fiscal deficits are not crowding the private sector out.   因此, 目前财政赤字并未对私人部门造成挤出效应.

关于财政赤字融资方式

我在这里说一下我的看法,仅供参考:首先,“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种论点只是简单定式的来说明财政赤字与现金发行的关系,是过去比较流行的论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是不适用的。“赤字融资”一般是指一国的央行通过增发货币借给各商业银行,来扩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能力,是银行体系的投资和借贷年增长率超过储蓄性存款(不包括货币性存款)年增长率,已达到动员社会资源的目的。这种方式在过去的世界和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副作用挺大,现在基本上已不再采用。和央行向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相比,它显得更加直接,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更明显。另外,1995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不得向财政提供借款和透支,亦不得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当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购买国债,间接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可以存在的。其次,“赤字融资”实质也是一种“强制储蓄”,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是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例如,二战后的日本,民穷财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其央行便印发钞票给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再贷给企业,支援重建。这里的“赤字融资”并没有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最后,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这些部门暂时不用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种赤字融资方式没有货币政策效应,比如,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的上升;另外,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当政府的国债的规模过大,而政府的信誉又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央行借款,结果就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西方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财政政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一)避免出现政治性经济波动的需要。为了对政府的超经济行为发挥有效的制约作用,防止政府为政治目的而牺牲货币政策,央行就必须有很高的独立性,而且,央行是负有社会责任的机构,它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指财政出现赤字时,央行无条件地去弥补。或者直接对政府贷款、透支,或者想法降低市场利率,减少财政向市场借款的成本。这会导致通货膨胀,并引发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恶性循环。央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虽然有义务帮助政府平衡财政预算和弥补赤字。但财政活动的客观结果并不一定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价稳定。而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货币,它对财政的支持只能是一般的支持。因此,为避免政府的短期经济行为,避免通过发行货币去弥补财政赤字,造成通货膨胀,有必要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央行对政府的贷款一般只限于短期贷款且有贷款最高限额,其目的之一就是限制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三)为了稳定经济和金融的需要。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地位不同,因而它们在考虑一些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行政当局更关心的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政策的重点是通过推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其结果往往导致通货膨胀。财政部长更关心如何有效地从市场筹措资金,以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因而要求市场利率稳定且维持在低水平上。而央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货币,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市场利率,以制止通货膨胀。如果中央银行完全受制于政府,其结果只能更便于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这会使经济更加不稳定。如果央行有较大的独立性,明确其首要任务是稳定币值,央行就可以独立的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货币政策,对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也可以起到约束作用。经过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两次大的改革,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方面较之计划经济时期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也取得了明显效果,这突出地表现在90年代中期以后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治理上。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央银行在独立执行货币政策方面,尽管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已经被基本杜绝,但是间接干预依然变相存在。并且,一些中央政府部门对于中央银行仍然存在变相干预。而在货币政策决策方面,中央银行不仅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操作上也缺乏规范和透明。总之,没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就得不到保证。  (四)为了适应中央银行特殊地位与业务的需要。中央银行既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它的业务具有高度技术性,它的政策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它的最高管理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国内外经济知识,有熟练的技术和经验。从业务看,央行的主要顾客虽然是政府和外国中央银行,但它同时还为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因此,央行也不应完全受政府的控制。

央行上缴财政1万亿元利润,央行此举意味着什么?为何不是财政透支?

之所以这次央行要上缴财政10,000亿利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支援地方财政进行财政转移和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支持。而且这也不算是一种财政投资,因为每年都会对于地方政府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和拨款,这也是中央对于政府的一种经济上的支持。首先对于目前的各个地方政府来说,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并不是特别景气,所以说不少地方政府他们的财政资金都比较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需要由中央进行及时的资金拨款,来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基本的财政运行,而且对于目前的我们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存在着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因为对于这些资金来说,批复给当地以后,肯定是要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说是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那么都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次,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财政资金的拨付形式,所以说和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也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因为最终的利润上缴是在整个货币存量当中来实现的,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货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并不会引发过于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这样的操作也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利用这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让整个资本能够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变得更加顺畅。不论是中央银行或者说是其他的国有企业,他们本身的利润都是需要进行上缴的,而且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一部分的收入来源就是国家企业的收入,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国家进行相应的财政资金的分配和拨付也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才能操作。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哪些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弥补方式:增收减支,即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来弥补财政赤字。能够通过增加收入或削减支出来解决赤字问题当然是理想的选择。但是,通常增加收入会遭到纳税人的抵制,而且变动税法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从而不能迅速解决问题,而削减支出则会受到支出刚性的制约。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通常没有多大的余地。另外,对于财政部门主动减收增支所形成的赤字,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能用的。动用结余,即动用以前年度滚存的财政结余。用以前年度财政收大于支而形成的结余来弥补当前的赤字也是十分理想的方法。但前提条件是财政必须有结余才存在动用的可能。这对于连年赤字的财政显然是不适用的。另外,由于中央银行往往代理国家金库业务,所以财政结余通常会作为信贷资金来源加以运用,因而动用财政结余弥补赤字还必须考虑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问题,否则可能影响货币正常流通而导致通货膨胀。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由于中央银行通常代理国家金库业务,所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对财政部门来说是操作起来非常简单的一种弥补赤字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实际相当于通过货币发行,凭空创造购买力来弥补赤字,因而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很大。因为中央银行吐出的货币为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会数倍于发行额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所以一般情况下,政府不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弥补赤字。不少国家甚至通过有关法律直接规定,财政不能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发行公债。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通常只是购买力的转移,不会凭空增加购买力,所以一般认为是最为理想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公债因为认购者的不同,也会对货币流通,进而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认为公债弥补赤字是绝对安全的主张是靠不住的。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发债弥补赤字可以不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或产生的消极影响相对较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下列弥补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中,不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的有(  )。

【答案】:A,B弥补财政赤字的税收融资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债券发行,都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任何影响,不 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如果财政部直接运用发行通货弥补财政赤字或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两者的性质和 效果都是相同的,其实质是赤字货币化或货币的财政发行,必将直接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增加政府支出 会增加基础货币。

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如何影响金融活动

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来看,一般有两种方式:货币融资和债务融资。货币融资是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通过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实质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财政征收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财政向银行的透支超过银行承受能力时,超出的部分将导致中央银行的非经济性货币的发行,而这部分“财政发行”是没有物质保证的,这势必造成国民收入的超分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债务融资是财政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发行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国债进入债券市场,对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发债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和信托进行建设项目资金融资,而一旦政府无力偿还产生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在我国为了解决分权化改革后的中央财政集中率下降而使中央财政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使金融代行了部分财政的功能,金融业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由于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而且财政的显性风险较高,所以一些本应该由财政承担的支出转由金融部门支出,从而形成了金融部门的准财政政策。但由于金融部门的准财政行为不同于真正的财政活动,也不同于真正的金融活动,所以棋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执行原则,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部分支出的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型很难保证,最终会形成金融部门的不良资产。例如:国家财政能力下降,使得中央政府无力继续大规模对国有经济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财政投资,而是以“拨改贷”等方式,将财政投资改为银行贷款,但由财政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由于国有银行在这种贷款过程中,难以严格检查、审慎经营,贷款存在很大风险。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具有财政支出的替代效应,为上市的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成为上市公司的“钱袋子”。国家为了国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而推动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增长,造成了很大的泡沫。还有这种上市前的审核以及审批的不规范很难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股票市场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这种金融的“第二财政”的效应,在减小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也将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会使利率保持不变么?为什么

从最终均衡来看是不变的,因为财政赤字货币化,会产生通货膨胀。即最终。的1.2元=以前的1元。其它不变。

财政赤字用英语怎么说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那么你知道吗?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财政赤字的英语说法,欢迎大家学习。   财政赤字的英语说法1:   deficit budget   财政赤字的英语说法2:   financial deficit   财政赤字相关英语表达:   财政赤字和债务 deficits and the national debt   财政赤字货币化 monetization of financial deficit   财政赤字统计 statistics on government fiscal deficits   财政赤字的英语例句:   1. By 1973 the government deficit equalled thirty per cent of GNP.   到1973年, *** 财政赤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0%。   2. He promised to get to work on the state"s massive deficit.   他承诺着手解决国家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   3. This increases the budget deficit and the need for extra finance.   这就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对额外资金的需求.   4. e , then! Here are two thousand notables, whose property will supply the deficit.   那末,来吧, 这里有两千个显要人物, 他们的财产可以弥补财政赤字.   5.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reased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led to record fiscal deficit in 1982 and 1983.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开支的增加导致了1982和1983年的创纪录的财政赤字.   6.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Friday projected fiscal deficits of $ 4.2 trillion through 2011.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上周五预计,到2011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4.2万亿美元.   7. Larger fiscal deficits will not neutralise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提高财政赤字并不能抵消这些因素的影响.   8. Thereupon the fiscal deficits would surely worsen, once again.   财政赤字也必然会因此再度加剧.   9. We need to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his issue.   这就是我们辩证地看待财政赤字的问题.   10. During Mr Clinton"s terms the economy boomed and deficits became surpluses.   在克林顿先生在职期间,经济繁荣,财政赤字增加.   11. Huge fiscal deficits are a symptom of the crisis, a cause.   钜额财政赤字是危机的症状, 不是原因.   12. Let"s start with the effects of this year"s deficit.   我们先说本年度财政赤字的效果.   13. India"s budget deficit has bee a major obstacle to its economic growth.   财政赤字已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   14. The eurozone also has high fiscal deficits and debts.   欧元区也存在钜额财政赤字和债务.   15. At present, therefore, fiscal deficits are not crowding the private sector out.   因此, 目前财政赤字并未对私人部门造成挤出效应.

简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影响?

 财政赤字货币化又称政府债务货币化,财政赤字货币化下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其结果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经济增长本身会创造出对货币的需求时,才会导致通货膨胀。)(1)国债规模扩大。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税收收入,而增加税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同时增加税收需要修改法律,要经过各种讨论,并报经立法部门同意方可实行。面对迫切的支出需求,政府没有耐心等待如此漫长的决策过程,因此,政府往往选择发行国债这种形式。政府举债既不会受到过多法律条文的制约,又能立竿见影地满足已然膨胀的支出需求。(2)货币扩张效应。财政部发行公债后,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购买公债。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同时,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等量增长。这笔增长的存款余额即相当于中央银行新发行的高能货币。如果法律规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公债,但在政府向公众发行债券后,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手中购买公债。于是,在债券流入中央银行的同时,等量的高能货币也就流出了中央银行。(3)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政府发行公债后,往往将其用于各项投资。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总需求会成倍扩大。另外,政府投资也为市场经济运行创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当然,要尽量避免或减小挤出效应。

如何弥补财政赤字?

问题一:当出现财政赤字, *** 一般采取哪些办法来弥补赤字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的弥补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增收减支;(2)动用结余;(3)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4)发行公债。 简单来说,常用的主要有三种:增税、增发货币或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发行国债。 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不容易被纳税人接受。采用增发货币又易引起通货膨胀,比较而言,以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副作用最小,一是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半不变;二是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小,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原则,发行国债获取的资金基本是认购者的闲置资金,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太多不利的影响。 问题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不能,因为国家上年盈余不计入下年财政收入 问题三:我国弥补财政赤字基本有哪几种方式 简单说就是开源和节流。因为财政赤字来源于收支缺口,所以一方面可以通过开源增加财政收入――比如发行债务,增加税收等;另一方面就是减少支出,比如减少某方面财政支出,减少转移支付等等。但是实际上税收很难突然大幅度增加(税率一般是固定的,征免税也需要复杂而长期的决定时间),而支出一般也是固定的(符合国家预算并顺应经济发展要求),经常是只多不少。所以一般赤字是靠增发国债或者向国内外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实现的。 问题四: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哪些 个 *** 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财政收入。中各项社会支出和对外经常项目的结算,都和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财政收入减少,就是说 *** 会缺钱,财政不够用。那怎么办呢? *** 就只有印钞票了啊,钱不够就印钱,以此缓解财政压力。美国的钞票就是美元啊,钞票发多了,市面上流通的美元就多了,美元供给大幅增加,根据供求关系的原理,供大于求, 问题五: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AB【答案解析】弥补财政赤字的税收融资和件补财政赤字的债券发行,都对基础货币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如果财政部直接运用发行通货弥补财政赤字或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两者的性质和效果都是相同的,其实质是赤字货币化或货币的财政发行,必将直接导致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 问题六: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几种?为什么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最有效的手段? 1、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几种? 答:A、动用历年结余 B、增加税收 C、增发货币 D、发行公债 2、为什么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最有效的手段? 答: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这是因为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和流动性的特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行公债无论是对 *** 还是对认购者都有好处,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但是 *** 发行公债对经济并不是没有影响的,首先,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公债发行会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其次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公债时,通过货币乘数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因此, *** 以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一国经济由此而避免了通货膨胀压力。 *挤出效应-----发行国债,货币资金将被回收,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下降,货币供求关系导致利息率上升,借贷数额下降,投资下降 问题七:为什么说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 实施财政赤字政策就是加大 *** 投资,加大投资需要求,只有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此你了解多少?

财政赤字货币化。这到底是啥意思呢?其实,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个专有名词,也叫政府债务货币化,也就是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其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再说的简单点,就是印钞票买国债。而钞票印多了,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捡验的基本原理。我们没有金融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也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现在,如果央行直接购买特殊国债,或者央行直接增加货币印刷,实际上等于金融赤字货币化,经济和金融风险很大,将严重影响人民币的信心,甚至导致全面的经济危机。一定要高度警惕!政府向央行发行债券。在这里,政府向个人或企业发行债券。这个社会的总货币没有改变。政府有更多的钱,但企业和个人有更少的钱。相当于货币转移。但是给央行买就不一样了。央行怎么买?央行没钱,央行可以印钱,呵呵。央行印钱买政府债务。也就是说,央行给国家印钱(零利率或负利率)。这样,社会总货币就会增加。金融赤字货币化是一个专有名词,也叫政府债务货币化,也就是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其结果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印钞票买国债。但是政府缺钱不能直接让银行印钱,这基本是一个不用通过什么高深理论来分析证明的道理,否则就失去了国家信用的基石,“金融赤字货币化”因此,政府印刷必须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人民币信贷严重损害,最终传入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财政赤字是指财政预算年度总支出大于财政总收入的差额,通常采取财政赤字债务政策,即在二级市场向企业和居民出售国债,获得国债融资,弥补财政赤字,平衡年度财政预算。所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一般是废除财政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一般做法,由中央银行向财政分配额外的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也就是说,政府在缺钱的情况下直接资金。金融赤字货币化命题在学术界争论不休,有肯定和支持者,但更多的人否认和反对。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考虑到财政赤字的适度货币化,不仅可以避免国债向市场发行的挤出效应,还可以产生不同于央行扩大货币供应的效果”,并且“通过财政定向债券发行,可以更有效地对冲六个风险点”(刘尚希认为“六保”这是经济运行面临的六大风险)。后来,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回应了这一点,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央行购买国债,即央行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在这里购买国债是指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买新发行的政府债券QE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QE本质上,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赤字货币化。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股市的影响?

提高财政赤字率是指提高政府的支出,使其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是一种宽松的财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社会的消费需求,刺激经济的复苏,增加股市的流动资金,从而推动股市上涨。反之,降低财政赤字率是指减少政府的支出,来弥补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这属于紧缩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上的流动货币量,从而减少股市上的流动资金,导致股市下跌。除此之外,股市的涨跌情况也受市场行情影响,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投资情绪高涨,大量的买入,则会导致股市上涨,反之,则会导致股市下跌。如需要了解股票,可以登录平安口袋银行APP-金融-股票进行查询。温馨提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充分了解 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蕴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自 愿承担相关风险。应答时间:2022-01-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央行上缴利润是否意味着“财政赤字货币化”?

并不是的。对于央行来说,它本身就算是特殊的国有企业,而且这次国有企业进行的利润上交主要用于地方的财政支出,所以说并不能够简单的把它和财政赤字货币化进行等同。首先对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说,它本身就有着严格的定义,也就是说财政部和央行进行相互配合,用大规模发放纸币的方法来化解债务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债务转嫁出去,但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传统关系来说,国家是不会搞这样的大税办官的,因为对于我们的整个金融秩序来说,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把控还是非常严格的,不论是人民币价格和其他的金融市场的产品来说,它的波动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合理区间的,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因为在这样的特殊时间,尤其是在外部形势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之下,就需要国内形势稳定下来,因此也不太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内退出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其次,对于这次央行的利润上缴主要是用于地方的财政支出,因为对于目前的地方财政来说,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表现一般,所以说对于我们国家绝大部分以房地产市场为主的政府来说,它的财政收入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国家的中央政府肯定要进一步的提高财政拨款和地方转移支付,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它就需要有一笔额外的钱来进行相应的财政安排,而对于央行来说,它每年的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特殊的年份对于地方财政的转移支出,就可以利用银行的利润来进行转移,可以进一步的刺激国家的经济发展,避免地方财政进一步恶化。

为什么“中央银行融通财政赤字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财政资金,当财政赤字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渠道来筹集等手段加以弥补,也会直接向央行融通资金,向央行融通资金,引起央行的资产与负债的不平衡,就通过发行货币来补平,这样直接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拓展资料: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绝不是长久之计。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造成后果直接后果:导致市场上的货币在没有实物基础上增加,导致通货膨胀。间接后果:第一,导致货币信用降低,传导至金融市场上的反应就是汇率下跌,外资出逃,可能导致金融市场连锁反应。第二,导致财政纪律涣散,财政赤字货币化,口子一旦打开,财政部门的开源节流思想会淡化,容易对财政赤字货币化形成依赖,易产生没钱就印钱的思想。第三,过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普通民众购买力下降,社会不稳定。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什么?

国家市场仍具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容纳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不需要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应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下面金投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财政亏损货币化是什么?人类使用的货币(不讨论现在的数字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实物货币,如黄金;二是纸币,如法定货币现金.纸币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银行信用系统制作的货币-银行券和存款券(表现为支票),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法定货币现金,另一种是通过政府信用投入社会的货币.历史上,在战争时期,有时发生了强有力的货币筹措经费,如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政府的绿背纸币、中国军阀切割时的地方货币等.由于政府的纸币发行难以与经济活动协调,往往以纸币不值钱结束.银行通过发放贷款和票据贴现等活动创造信用货币-银行券和存款,在贷款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创造的货币适应经济活动.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政府放弃了强制投入纸币来弥补亏损的方式,通过发债募集资金来弥补亏损.政府债券被中央银行购买时,中央银行向社会提供流动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的能力增大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信用方式.理论上,中央银行从一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和从二级市场购买,货币创造的效果相同,但经济机制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央银行从一级市场购买,中央银行缺乏主导权,对财政纪律的制约有限,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从一级市场购买,甚至国家立法禁止中央银行从一级市场购买,中国《人民银行法》有这个规定.从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中央银行操作时与财政协调,但购买数量、价格以货币政策目标为基准.此外,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曲线形成金融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标准,引导金融市场价格形成.目前存在的名下负利率是央行政策利率,对银行客户名下还没有负利率负利率有名负利率和实际负利率.当通胀率高于银行利率时,会出现实际负利率,此时借款是有利的.小米负利率是公布的利率,对于这个问题市场有各种讨论.目前,一些中央银行发布的负利率是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利率,目的是增加银行的存款成本,促进银行向市场贷款.但即便如此,银行也不一定贷款.负利率减少的是收益,贷款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对于市场参与者,银行没有实行负利率.市场上有负收益的产品,是收益不好时损失少的产品的选择.危机时期央行在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不强的情况下才考虑负利率政策.目前,中国银行系统的贷款意愿正常,负利率不应作为期权.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电话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电话:(010)6852445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简称资格评价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设立的负责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机构。该中心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和颁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以下是一些关于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基本信息:1、考试内容:资格评价中心组织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包括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和高级会计职称考试。考试内容涵盖会计学理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税法等相关知识和技能。2、考试范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要面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审计机构从业人员等。3、资格证书:合格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生,将获得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初级会计职称证书、中级会计职称证书和高级会计职称证书。这些证书具备法律效力,在国内会计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和使用价值。4、考试管理:资格评价中心负责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起草考试大纲、组织命题、考试报名、考试安排和成绩发布等。5、业务指导:资格评价中心负责对全国范围内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发展。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建立和运作,旨在统一和规范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发展,提高会计行业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如果对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进一步的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资格评价中心的官方网站或联系相关部门,获取更准确的信息。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职责1、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格评价中心负责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包括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和高级会计职称考试。他们负责起草考试大纲、组织命题、考试安排和监督考试过程,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和规范。2、管理和颁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合格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生将获得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初级会计职称证书、中级会计职称证书和高级会计职称证书。资格评价中心负责管理和颁发这些证书,确保证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3、业务指导和监督:资格评价中心负责对全国范围内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他们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和标准,指导各地区、单位和机构开展会计资格评价工作。同时,他们监督和检查评价工作的质量和程序,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规范性。4、会计人才培养和发展:资格评价中心负责推动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发展。他们参与制订相关的培养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动会计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此外,他们还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和颁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指导和监督全国范围内的会计资格评价工作,推动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工作旨在提高会计行业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维护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是什么

微众银行催收都是几点上午九点到下午18点。微众银行于2014年正式开业,总部位于广东深圳,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根据查询银行官网显示,是在上午九点到下午18点进行催收的。催收分为银行内催和委外催收两种,内催通常是指逾期三个月以内的客户由银行客服提醒或电催部门电联或各营业网点办事处上门进行逾期款项催缴。360借条逾期了怎么办?360借条逾期了怎么办?以下是正确的应对方法:1、与360借条的客服人员进行沟通,申请办理还款延期,或者重新制定还款计划,缓解当前的还款压力。2、尽快筹集还款资金,向自己的亲友求助,或把自己暂时不用的东西变现。尽快将欠款还清。3、确实没有能力在短期内筹集资金还款的人,只能等到逾期以后还款了,但千万不要不还款。在逾期以后还款,不良记录保留5年以后会自动消除。总的来说,360借条不还会上征信,负面影响很大,一定要尽量避免。360借条逾期也会影响到用户的网黑指数分,如果网黑指数分太低。网黑指数分标准为0-100分,分数越高,信用越好,当分数低于40分时就属于网贷黑名单。网黑指数分低不光会影响网贷的成功率,更会影响到用户的花呗与借呗的额度,甚至会导致花呗与借呗被关闭。网贷黑名单对个人的影响就是再申请新的贷款,很难再批下来了。现在虽然网贷很方便,但一定要理性消费,注意按时还款,维护好自己信用记录。长期申请网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网贷大数据,防止因为盲目的申请而成了网贷黑名单。只需要搜索:快卡测。点击查询,在微找到这个小程序即可,输入信息即可查询到自己的百行征信数据,该数据源自全国的网贷平台和银联,用户可以查询自身的大数据与信用情况,可以获取各类指标数据,查询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情况,黑名单情况,网贷申请记录,申请平台类型,网贷授信额度预估等重要数据信息等。相比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网贷大数据的范围更加广泛,出具的机构也更加多元,属于个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是传统个人征信报告的有益补充。CFA金融分析师值得考吗?有哪些发展方向?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值得考,含金量高,在就业方面能带来比较大的帮助,CFA持证者可以去基金公司、券商、国内外知名银行等进行工作。CFA金融分析师值得考吗?1.就业前景广阔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岗位上的升职,企业都非常看重工作人员所持有的的证书,假如在面试过程中,简历上说明了持有CFA证书,那么你的优势就会大大增加,尤其在金融领域里,为了提高求职者的综合能力,CFA证书已成为大家入行的“敲门砖”。2.考试难度适中关于CFA考试难度,其实这点是见仁见智的,毕竟不同考生其备考时间、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考试难度的看法也不一样。而根据往年CFA考试各级考试的通过率情况来看,一级考试通过率大约为39%,二级考试为43%,三级考试通过率为50%。通过率方面,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毕竟,通过率只是一个数据,考试难于不难关键还是取决于考生自身的努力。考下CFA有哪些就业方向?1、资产分析方向方向,CFA持有者可以主要到投行、券商等机构,从事行业研究、投资分析等工作。2、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方向,CFA持有者可以去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管理、基金经理等。根据CFA协会公布的数据,使用CFA持证的银行和企业在国内外都很知名,海外主要金融机构是CFA持证人的雇主:美国银行、加拿大银行、摩根士丹利、JP摩根、德意志银行、汇丰、花旗、瑞信、富国银行、高盛。CFA也受到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的青睐这些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平安、光大、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国事务所、红杉资本中国公司。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是什么单位?

微众银行催收都是几点上午九点到下午18点。微众银行于2014年正式开业,总部位于广东深圳,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根据查询银行官网显示,是在上午九点到下午18点进行催收的。催收分为银行内催和委外催收两种,内催通常是指逾期三个月以内的客户由银行客服提醒或电催部门电联或各营业网点办事处上门进行逾期款项催缴。360借条逾期了怎么办?360借条逾期了怎么办?以下是正确的应对方法:1、与360借条的客服人员进行沟通,申请办理还款延期,或者重新制定还款计划,缓解当前的还款压力。2、尽快筹集还款资金,向自己的亲友求助,或把自己暂时不用的东西变现。尽快将欠款还清。3、确实没有能力在短期内筹集资金还款的人,只能等到逾期以后还款了,但千万不要不还款。在逾期以后还款,不良记录保留5年以后会自动消除。总的来说,360借条不还会上征信,负面影响很大,一定要尽量避免。360借条逾期也会影响到用户的网黑指数分,如果网黑指数分太低。网黑指数分标准为0-100分,分数越高,信用越好,当分数低于40分时就属于网贷黑名单。网黑指数分低不光会影响网贷的成功率,更会影响到用户的花呗与借呗的额度,甚至会导致花呗与借呗被关闭。网贷黑名单对个人的影响就是再申请新的贷款,很难再批下来了。现在虽然网贷很方便,但一定要理性消费,注意按时还款,维护好自己信用记录。长期申请网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网贷大数据,防止因为盲目的申请而成了网贷黑名单。只需要搜索:快卡测。点击查询,在微找到这个小程序即可,输入信息即可查询到自己的百行征信数据,该数据源自全国的网贷平台和银联,用户可以查询自身的大数据与信用情况,可以获取各类指标数据,查询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情况,黑名单情况,网贷申请记录,申请平台类型,网贷授信额度预估等重要数据信息等。相比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网贷大数据的范围更加广泛,出具的机构也更加多元,属于个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是传统个人征信报告的有益补充。CFA金融分析师值得考吗?有哪些发展方向?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值得考,含金量高,在就业方面能带来比较大的帮助,CFA持证者可以去基金公司、券商、国内外知名银行等进行工作。CFA金融分析师值得考吗?1.就业前景广阔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岗位上的升职,企业都非常看重工作人员所持有的的证书,假如在面试过程中,简历上说明了持有CFA证书,那么你的优势就会大大增加,尤其在金融领域里,为了提高求职者的综合能力,CFA证书已成为大家入行的“敲门砖”。2.考试难度适中关于CFA考试难度,其实这点是见仁见智的,毕竟不同考生其备考时间、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考试难度的看法也不一样。而根据往年CFA考试各级考试的通过率情况来看,一级考试通过率大约为39%,二级考试为43%,三级考试通过率为50%。通过率方面,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毕竟,通过率只是一个数据,考试难于不难关键还是取决于考生自身的努力。考下CFA有哪些就业方向?1、资产分析方向方向,CFA持有者可以主要到投行、券商等机构,从事行业研究、投资分析等工作。2、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方向,CFA持有者可以去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管理、基金经理等。根据CFA协会公布的数据,使用CFA持证的银行和企业在国内外都很知名,海外主要金融机构是CFA持证人的雇主:美国银行、加拿大银行、摩根士丹利、JP摩根、德意志银行、汇丰、花旗、瑞信、富国银行、高盛。CFA也受到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的青睐这些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平安、光大、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国事务所、红杉资本中国公司。

财政预算超收部分可否安排当年支出

  财政预算超收部分不可以安排当年支出。  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也是财政预算管理的重大制度创新。由于新预算法对于收入管理更强调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减弱了人为调控可能性,而支出预算变得更加硬化、刚性,那么全年收入实际完成数与年初预算数存在差异,就需要处理好预算的超收或短收问题,进一步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对此,新预算法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作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调节年度资金丰歉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一个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短收了,要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弥补;超收了也不能“突击花钱”,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各级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也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这就从法律上切断了超收收入和结余资金随意转化为支出的可能性,增强了年度预算的约束力。

财政部要求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2022年以来,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的影响,土地市场也有所承压。与往年拿地TOP10房企中总有几家头部民企的身影不同,今年土拍市场里,被称为“央国平”的央企、国企、城投平台成为绝对的主角。然而,财政部最新出台的政策,或将对当前“央国平”主导土拍市场的格局产生影响。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下称“126号文”),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进一步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一政策说明,虽然当前各地土地财政压力比较大,但是以国企名义拿地来变相做大土地出让收入的做法依然不可容忍。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根据126号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有个别地区或部门未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现“三公”经费不降反增、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为此,财政部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其中就提到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收入。严跃进指出,此次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但也不经意间提示了以“央国平”名义拿地来变相做大土地出让收入的风险。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土地市场降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8月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9.7%。而根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15日,全国拿地总金额TOP10房企中,除了深耕杭州的民企滨江集团和国资控股的万科以外,清一色都是央企或国企。几年前,碧桂园、融创、龙湖等民营企业都是TOP10的常客。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8月1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6月份总成交建筑面积为7803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1%,同比降幅近五成。企业拿地层面,仍有近四成房企投资停滞,即便是核心城市火热地块带动整体土拍有所回暖,但仍少见民企身影。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地方政府出让的地块很多都是由地方国企,特别是区一级的国企和城投平台拿地。这种拿地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为了托底土地市场,维持当前土地的价格水平。城投平台不再“兜底”事实上,在“央国平”三类企业中,相比21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央企和国资委管理的国企,受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监管的城投平台拿地的潜在风险更受舆论的关注。根据中泰证券研报,2022年1-9月,城投拿地金额占全国土地出让金比重为11.77%。江西城投拿地占比最高,为26.59%,江苏、湖南、四川、重庆4个省份城投拿地占比在15%-25%之间。全国范围内,嘉峪关市、黄石市等5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50%以上;遂宁市、岳阳市等18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30%-50%之间;盐城市、常州市、宜昌市、绍兴市、柳州市等30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20%-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城投拿地占比较高的城市,大多是三四线城市。“城投类企业拿地是今年各地土地市场的一个新特点,但显然有托市的动机。”严跃进指出。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国企拿地肯定是没问题的,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城投在兜底,兜底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比如,一些本身市场价值不是特别优越的地块,做房地产开发的房企普遍对它的价值不太认同,最后城投来兜底。但是城投又没有优秀的开发、产品打造和营销能力,这种情况下项目就有出现亏损的风险。上述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在土地市场景气偏弱时期,城投公司参与土拍,一方面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土地,在未来土地升值后获得收益;但是另一方面,大额的土地购置也会带来城投公司的资金占用压力,增加外部融资需求。李宇嘉指出,虚增土地出让收入还可能会导致助长地方政府无序支出土地出让收入。因为土地出让收支并非预算内收支,地方政府通过“央国平”来收支的这部分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形成隐性债务风险。此外,126号文还要求202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继续按照“只减不增”安排,地方财政也要按此原则从严从紧安排“三公”经费。严禁事业单位用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并且,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坚持严控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同时,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持续整治违规收费行为,坚决防止收过头税,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减税退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减尽减、应退尽退,依法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补等行为。

求一篇关于中国财政支出的论文

  近年来,各地出现政府财政规模膨胀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的怪现象,因此“政府的钱是如何花的?”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财政支出运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于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间,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的协助下,以北京地区市区(县)两级政府为样本,走访了市财政局、市审计局,东城、西城、海淀、平谷等区县的人大和部分区县的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并对十余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进行了访问调查,结合研究外省市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目前政府财政支出的四大顽症。  顽症一:过度公务消费已成集体性活动  调查显示,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建造高档楼堂馆所等巨大的公务消费已成为了政府的一种惯常的集体性活动。  表征一,既得利益者对制度约束抵制或变相抵制。如出国考察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演变成为一种福利待遇,当财政部门要求削减出国考察经费时,便遇到了一定程度的阻力。公车改革的阻力最大,甚至出现了改革后财政投入更多而不得不叫停的情形。虽然各地具体改革方案不尽相同,却具备同一个特征,即被改革的对象是主持改革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 改革政策过多的考虑了如何补偿既得利益者的损失, 而忽视了现行制度和“改革”结果给公共财政和纳税人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表征二, 对权力部门的约束无力。通常有能力建造高档楼堂馆所的都是政府、财政、税务、法院等权力部门。比如某地方财政局严重超标的办公大楼项目经过了当地发改委、规划局等四、五个政府部门正式审批。当地纪检监督部门分析,“因为财政局是一个权力单位”,相关部门都有“ 碍于面子、没有坚持原则的问题”,从而形成了财政局怎么报就怎么批的状况。对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约束尚且如此,可想而知, 对党政“一、二把手”的约束自然更是无能为力。  表征三, 由于现有制度的漏洞与不合理。行政事业单位常常出现“为了花钱,而花钱”的情形。如某部门研究室的科研项目延期一年,但项目资金的使用期限并没能延长。那么根据制度要求,必须按原来的期限把钱突击花光,花不完只好安排境内外公费考察。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单位集体公款吃喝的起因,往往也是为了要把钱花掉。  表征四,公共财政观念的普遍缺乏。朋友聚会抢着买单,最后一位站出来说:“我来付,单位能报销。”于是大家欣然接受,甚至达成共识:能花公家的钱就不花个人的钱,“他人的便宜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当公共部门、兄弟单位、上下级之间,彼此用公款热情招待成为一种时尚;当节假日前提醒下属 “别忘了表示表示”成为一种常态;当上级部门到下属单位,管吃管住管游山玩水成为一种习惯;当不同省份的同一系统单位间礼尚往来,互通有无,过度的公务消费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性活动,加之“法不责众”和“从众心理”,公务消费问题难以治理。  顽症二:年底突击花钱,愈演愈烈  每年四季度, 各大商场、图书大厦的“团购卡”处于“热销”状态,前来购买的预算单位络绎不绝。这只是“年底突击花钱”的表现形式之一。“年底突击花钱”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造成浪费, 影响财政支出预期效果的实现。近年来,“年底突击花钱”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虽然,不同地区不同预算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形不尽相同,在财政资金流量不大的基层地方政府,这类问题也不太明显。但凡是急于在年底前将钱花完的“ 预算单位”莫不是一样的初衷:担心结余款若被“清零”,来年财政拨款数额可能会受影响。  造成这样的操作结果,主要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的几种情况引起的:  第一种情况, 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不实。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单位打出了太多富余,财政款拨下来后一时又安排不出去,只好年底突击花钱。此类虚报预算的心理很容易分析,不是担心未来不确定因素多、无法预测,必须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弥补公用经费不足;或者干脆是受利益趋动,财政资金多多益善、不要白不要。  第二种情况,预算单位前期执行缓慢。预算执行“前松后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或是计划做的较粗、前期工作抓的不紧;或是担心钱不够,前期不敢花;也有一些是客观因素,如因政府采购时间较长使财务支出时间后移;部分项目因为相关手续一时没能办全,使开工时间后移从而造成财务支出后移;因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周期,或一些修缮项目(如院校的学生宿舍)只能在假期开工等自身特殊性问题导致的后移等。  第三种情况,部分财政资金拨付的时间较迟并且数额不确定。就预算单位而言,下半年还能从财政部门“要到”多少钱或者财政部门还能追加多少资金是一个未知数,有时部分财政资金拨付下来很晚(如十一、二月份才到位),从而致使年底突击花钱成为必然之举。  顽症三:重分配轻效益,财政支出效率低下  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政府向民生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呈快速增长之势,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效率低下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拨款缓慢、资金闲置、设备闲置、重复建设、重复拨款、财政投入的效益不高或者效果不明显等方面。  从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层面来看,决策失误是导致财政支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当中不乏劳民伤财、中看不中用的工程,大量财政资金配置项目因为缺乏科学论证和法定程序,造成重复建设、重复拨款,如2006年北京审计局抽查昌平等7个区县的专项补助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发现6个区县有31个项目多头或重复申报, 涉及的补助资金达3.7亿元。在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由于条块分割,许多预算单位除了能从本级政府获得财政资金,还可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获得二次分配。加上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以致经常出现“马路不断被开膛破肚”,就2006年4月14日至12月22日,北京永定路路段就先后被4个管线单位、分4次挖掘过。失误的决策不仅无法实现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还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  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层面来看,资金闲置、设备闲置、工程质量差等问题,导致政府往往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财力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财政宏观调控和社会调整功能大打折扣,公共产品相对“昂贵”。如2006年北京市审计局抽查20所医院5.37亿元设备购置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当年购置设备支出仅为2.61亿元,新购设备中仅有3所医院的设备全部投入了使用;2005年北京两级财政在房山、怀柔、门头沟、平谷、密云、延庆等6个区县共投资1.23亿元建设了1350个村卫生服务站,第二年抽查中,因缺乏医护人员、运转经费不足、前期选址不合理、未建设必要的工作生活设施等原因,有112个未投入使用(占抽查量的33%)。  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不实,概预算很粗(甚至有的故意压低概预算以争取获得批准之后再追加)、招投标制度不健全、施工监理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实际运作当中违法现象普遍,层层转包、偷工减料、赶工期等问题经常发生,如刚交付使用即漏洞百出的北京西客站就是实例。  顽症四:屡审屡犯,法无威慑力  目前我国预算执行方面的审计工作,不可谓力度不大。但在超预算支出、虚列支出、挪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预算执行缓慢等审计内容上的“屡犯”,许多被审计单位仍然“有恃无恐”。  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出中存在一些特别现象,如“合法不合理”等值得关注。例如,为了改变预算执行缓慢的状况,北京市曾提出“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财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但在实际的财政支出过程中,却出现了单纯追求执行率而忽视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为了合法而违法”的奇怪现象。如某单位虚列支出,将尚未开工的项目款提前打入对方帐户,然后再将款项打回来,以符合财政支出率方面的相关规定。  为了解决“合法不合理” 的问题, 预算单位采取了一些“变通”做法,于是又出现了“合理不合法”的情况。如因长期未作调整的差旅费标准导致的住宿超标“常态”;“事出有因”或“情有可原”的擅自改变支出用途或将专项资金调剂或者挪作他用等等。  在对审计部门的调查结果时还发现,科研项目的资金流向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科研项目后期往往需要花费较大资金,为了不影响支付进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先将项目资金提出来,用的时候再补上,从而造成帐面上显示的资金流向经常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如将一笔资金通过购买商场购物卡等方式提出来,结项后通过支付印刷费、专家评审费、招待费(餐费)等费用又补了回去。利用项目资金购买日用消费品、甚至高档消费品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项目餐费占比重较大,也有将项目资金“私分”的现象。  一位承担社科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解释说,课题组成员不得提取劳务费的规定不切实际。现实中,项目负责人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对申报项目和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一定要变相支付劳务费。同时,课题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为了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餐费或招待费的发生  是不可避免的,这也符合“人情社会”、“饮食文化”的国情。  | 点评 |  重在制度建设  熊英  形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四种顽症的现实原因很复杂,其中制度层面值得关注。目前的财经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如法律制度缺位、法律规范之间有冲突、法律规定脱离实际、配套制度不科学或不严谨等。比如,为满足依法增长教科文卫和农业等方面的法律条款(即“法定支出”的要求),必须将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相关领域。而每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年底才能知道,因此超收收入难以纳入预算管理。政府编制的财政收入计划定得过低,致使年底财政超收部分过多,从而大大增加了财政突击拨款的总量(北京市2007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13%,但实际增长33.6%);在专项转移支付问题上,因其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资金量较大、拨付时间较晚,每年各级人大召开时间的差异性(下级人大先于上级人大召开),使得下级政府难以将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纳入本级预算支出方案。监督“软化”和问责 “缺位”更为突出。调查显示:“缺乏责任追究”是“屡审屡犯”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中,审计机关几乎不会动用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甚至连“处罚建议权”都难以启动。对尚未构成犯罪的个人行为,难追究责任,对单位行为的处罚更不易实现。缺乏“问责”的“监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虽写入审计结果报告,但最终“黑不提,白不提”,使得许多预算单位并不害怕被审出问题资金。已经花掉的财政资金(如违规发奖金),也是“泼出去的水”,一般难以追回。  其次,是普遍存在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高报”预算是财务人员的一种普遍心态,担心领导临时决定要做什么事,届时来不及做预算要不到钱。  第三,在预算执行方面,或过失为之,或明知故犯。有的是为其生存发展所迫。如某中学多年没能给职工长工资,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将项目结余资金用来给职工发了奖金;有的是受利益趋动。如各级政府及其财政职能部门拥有财政资金支配权,同时又是一级预算单位,因此在财政资金分配上容易向本单位倾斜,并能够得到其他相关权力部门的“照顾”。在针对预算单位财会人员设计的调查问卷当中有这样一道题:“当领导的指示与财经纪律不一致时,您将如何做?”几乎所有的答卷人都选择了这样的答案:“提醒领导注意,如果领导一再坚持,按领导指示做。”显然,这也是一种明知故犯。此外,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传统做法、惯性思维以及陈旧的财政观念,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因。有些领导干部养成了“拍脑袋”做决策的习惯。领导“拍板”时通常没有“屡犯”的故意,经常还是在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但是,由于忽视了决策程序和预算支出规则,其结果往往造成下属部门的行为违法。  近年来预算改革进展很快,但一些单位仍然沿用预算制度改革前的做法,如某学校一直保持设立“校长基金”。一位资深审计人员接受调查时表示,现在的各预算单位负责人并非没有法律意识,只是其中许多人观念转变跟不上预算改革发展的形势。如目前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不能设“小金库”,但是对于预算外资金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事业单位的领导普遍认为,“既然资金来源不是财政拨款而是单位‘创收",就应当由本单位自由支配。”■

财政预算为什么会降低?

,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支出11.35万亿元,距离完成全年预算还差26%的进度。就是说,年底这两个月,还有四万亿如何花出去的问题。仍然存在突击花钱或集中花钱的问题。这是考验政府“良心”的问题,也是纳税人“揪心”的问题。年底“突击花钱”会有人管吗?谁不花谁不是傻蛋吗?这些钱有多少会主动地自愿地转入下个年度,作为下一年的财政资金?就目前的现状看,不会有这么多“傻政府”,更不会有太多的“傻官员”!“集中花钱”或“突击花钱”当然会是主流。为啥每年总是“剩”这么多钱?据专家介绍,这里存在不少制度的因素。比如,地方政府“拿钱较晚”。一般都是在当年三月份才可下达。就是在各级“两会”召开以后。还有的第二个季度才能下到各级部门。再就是层级多,财政资金下发的环节复杂曲折。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审批,最后才能到达执行部门。这些,是专家站到政府的角度上给予的解读。年底为啥总“剩”这么多?除了制度上的客观原因,有没有更重要的“主观原因”呢?假设站到百姓立场上,站到纳税人的角度上,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财政预算还是“过高”?如果每年财政预算递减20%,政府机构每年精简20%,党政机关冗员每年精简20%,让政府成为精干的政府,高效的政府,廉洁的政府,贫穷的政府。那样的话,年底会剩余还是会亏损?还会每年都要突击花钱,集中花钱吗?还会出现惊天的数字,成为纳税人揪心的新闻吗?假设从明年开始,财政预算就“减少四万亿”,逼迫政府过紧日子,穷日子,会出现怎样新的状况,新的气象?只有财政的大钱包“攥紧”了,节俭了,廉洁了,腐败现象才会减少许多,“大老虎,小苍蝇”也会减少许多!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